就此問,也從本人了解的談一談,僅供參考
- 無論是事業單位還是公務員崗位,臨近退休前兩年去爭取「實職領導職務」這可以說不可能,因為到了這年齡段即使任過一官半職也早已是「退居二線,轉為非領導職」的人了,一一一當然,如有條件很有必要在事業職稱或「公務員職級」上努力作些爭取,因為臨近退休佔用單位的「崗位指標」時間不長,但對任何單位來說,也是對老同志關心、關照的真正體現,最為關鍵的是,這涉及到老同志退休時的退休金(養老金)的高低。
- 就我掌握了的情況看,在事業單位工作的老同志,只要領導關心,且在個人退休前這時段單位若有比個人現行職稱高的「空崗職稱」,若本人基本晉升條件具備,一般都能晉升職稱(如:初職晉中職、中職晉副高等),同時「評聘同行,這樣也必然會在退休前增加工資;
- 若屬公務員崗位,也同是一個道理,只要所在單位領導關心、重視,單位裡也有比自己現行更高一級的「非領導職務」空崗,一般都能在退休前得到晉升,如:二級主任科員晉升一級主任科員、一級主任科員晉升四級調研員、四晉三、三晉二等等。
- 我一同學在公務員崗工作,原任「四級調研員」且履職已多年,去年9月退休,在退休前兩個月爭取晉升為「三級調研員」,據她本人講:退休前剛好單位有一同事退休後空出了一個「三級調研員崗」,單位也即時安排了對她晉升三調的「推薦、考核、上報審批和公示」等工作,退休前工資增加了三百多元,辦理退休手續後,退休金(養老金)也較之同工齡以「四調」退休的退休金約高出兩百七十多元。
- 以上是個人就此問題所了解的一些基本情況,當然地區難免會存在些不盡一致,謹供參考!
題主應該是體制內!還有不到兩年時間退休,心中所思所想、所悟所盼,都是解脫的、淡然的、釋懷的、超凡的!對於提拔晉升,應該是徹底看淡了、看清了、看透了、看明了,應該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不再上竄下跳、不再削尖腦袋、不再四處打聽、不再低三下四。我們要做的就是修身養性、放下一切,每天輕輕鬆鬆,按時上班按時下班,兩耳不聞窗外事,順順利利等到退休。
當然,還有不到兩年時間提拔晉升一級,既可以提升在職工資,也可以輻射增加退休待遇。比如從正科級實職提拔為副處級實職,每月工資可以增加800元左右,每年收入可以增加10000左右。在職工資增加了,還可以增加退休金。但是因為提拔副處級時間不是很長,個人以副處級繳納的養老保險增加不是十分明顯,所以退休金增加的幅度不是很大,大概只有不到500元。
在增加福利待遇的同時,同時也增加了責任和壓力。提拔晉升了,當領導了,那就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不可能只想當官不想幹事,不可能只要權力不想承擔責任,更不可能因為你在兩年後要退休,就遷就你照顧你,讓你呆在家裡不上班。組織不會這麼做,群眾也不會答應。誰提拔,誰就擔當更多的責任,誰就承擔更多的壓力,這是桓古不變的道理。
另外,還有兩年時間退休,要去「爭」個一官半職,這就避免不了與別人競爭,避免不了搞出矛盾,可能會讓自己順利退休節外生枝。只要涉及競爭,就可能有失敗者。你失敗了,既影響心情,又影響身體。別人失敗了,認為你一個即將退休之人不應該與其競爭,難免對你有看法,甚至還會收集掌握對你不利的證據,向有關部門反應。即使最後證明你是清白的,但也會搞得身心疲憊、筋疲力盡。一個即將退休之人,為了一個職級職務,搞出那麼多事,你認為值得嗎?
綜上,為了不給自己增加責任和壓力,為了不額外增加同事之間的矛盾,為了能讓自己有個好心情,為了能夠開心順利退休,強烈建議不要再去爭一個一官半職了。
還不到兩年時間就退休了,有必要去爭一官半職嗎?看你這問題,應該是體制內的人。你都剩下一年多就退休了,依我看,副省部級就有機會,因為正省部級是65歲退休的;如果是地廳級以下,爭一官半職估計是難了。體制內有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即七上八下。
我國有大約720萬公務員,這其中的晉升難度有多大可想而知。能夠一直往上走的,幾乎都是青年才俊,不斷超越同齡人,才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年齡越大,晉升空間就越小,因為等你熟悉了工作,你已經退休了。領導都比你年輕,他絕不會去提抜一個老人。
職務上不可能,但是現在職級並行,職級晉升一級就有可能。比如說你是副處長或四級調研員,那麼退休之前(任副處至少兩年以上)可以爭取到三級調研員。在公務員職級道路上兌現待遇,所以職級也被認為是待遇的等級。三級調研員是副處層級的最高職級,其待遇要高於副處級領導職務和四級調研員。公務員的工資構成包括:職務工資、級別工資、保留補貼、住房補貼、生活補貼、工作津貼、改革性補貼、車補、十三薪、績效獎、文明獎等項目。副處(四調)升三調,每個月加起來可以增加約三百塊左右(沿海地區高一些,內地可能二百多塊)。水漲船高,到時候退休金多了,也就算完滿了。
我在退休前兩年,就把所有工作交待的徹徹底底完完全全,然後就開始退休倒計時了。接任的部門經理也很照顧,畢竟都是幾十年的老同事了,所以我就倚老賣老,用我學弟的一句話說就是開始「天天耍大牌」了,每天晚來早走,有事打個招呼,就算是請假了,可以一整天不用來上班,因為年齡大,資格老,所以沒人去攀比計較。
實話實說,臨近退休了,不管在什麼單位,只要你不去找別人的事,別人大概率是不會來找你的事,只要你與世無爭,人家巴不得你啥事別管。
當然了,如果你想不開,或者說退休前還有別的想法,那你就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了。不用說退休前兩年,就是五年(55歲左右),你還想去掙個一官半職,或者說想更進一步,那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姥姥不親舅舅不愛,處了一輩子的上下級關係同事關係,最後極有可能弄得一地雞毛,不可收拾。
船到碼頭車到站,每個人都有退休老去的一天。俗話說得好,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話絕對不是隨便說來聽的,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識時務。能否成為俊傑,這就要看你個人的修行和造詣了。
如果有機會,你當然要爭一爭。工作了一輩子,難得有了這次機會,不爭一爭是不是太對不起自己了。
從題意看出,你屬於公務系統,自己僅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雖然不到兩年時間就退休了,但如果你在這兩年內爭到一官半職,那麼你即使退休也是享受升官後的待遇。很顯然,有一官半職的退休待遇比普通公務員待遇就好得太多了。還有一種可能,有了一官半職,延遲退休的機率很大。忙了一輩子,退休之前做個官,也是圓了你往日的夢想。你自然可以偷樂一段時間,乃至退休後也可以炫耀一下。因此,假如你有一線機會,你也應盡全力一去爭一爭,爭到了,你的地位頓時提高,你的收入也將提高一大步。你不爭,沒有人在乎你,他們只會在暗中鄙夷你。爭到了一官半職,在不長的時間裡,你也有可能向眾人展示一下你的才能,或許在你離開單位後,你就成了單位的保留話題,這對別人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促進。
在這種種利益和好處面前,為什麼不爭一爭呢?可能,爭到一官半職,是意料之外,爭不到,是意料之中。但臨退休之前,努力爭取,無論如何,對你的退休生活將意義重大。爭到了,你算離休,享受官員離休待遇;沒爭到,你安然退休,心中沒有了遺憾,心情暢快,安心地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
我認為,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體力精力都不如年青人了,再說還有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要退休了,沒有必要去爭了。臨近退休的人看談一些吧,單位也不會再培養你了,甘拜下風吧,人應該有自知之名,懂得進退,才是明智的選擇。
題主提的這個問題好像有點譁眾取寵的感覺,因為:
一,如果是公務員和事業參公單位系列,廳級以下還有不到兩年退休,基本上都不會再任實職,怎麼還會有個爭一官半職的。
縣級科級領導幹部(鄉長、局長級),基本上在55歲就讓位退居二線了,擔任非領導職務,最高是一級主任科員『
縣處級』領導幹部(縣長、地市級局長),基本上在57歲也就讓位退居二線了,有少部分人可能任職到58歲,退居二線後,一般擔任調研員級別的非領導職務,最高是一級調研員。
地廳級領導幹部(市長、省級廳局長),基本上在58歲就讓位退居二線了,擔任巡視員級別的非領導職務,最高級別為一級巡視員。
二,如果是央企和國企單位,基本上也是參照公務員系列的領導任職管理規定,所以題主提出的58歲,還要去爭個一官半職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事。
三,如果在私有企業,倒是不受年齡的限制,如果你真的有本事,老闆有看上你,或者你有企業不可或缺的因素,58歲是可以當個企業領導的,而且只要你願意當,精力充沛,即便你退休了,企業還可以聘用你,給你個一官半職。
面臨即將退休,大多數人會產生懈怠的心理,不會再去爭名、爭權、爭利,可是人與人不同,也應寬容的看待那些「賊心不死」的人。
現實中,不管你是身處官場職場,還是給人打工或是個自由職業者,奮鬥一生,得到別人的肯定是每個人內心的一種需求。
普通人,在官場中謀個一官半職,在職場中當個組長、經理都是一種肯定。就是打工者還想被人誇為師傅,自由職業者也想得個虛名什麼的。
參加工作不久,一位前輩說,一個人在單位裡幹,必須幹出點兒名堂,如果到了30歲還沒當上一官半職的,說明你不行,所以心裡必須想著這事兒,努力去爭取。
一開始不以為然,真到了三四十歲才發現有些道理,那時同齡人都有了一定地位,不是當個一官半職,就是成了專業人士,如果你還是普通人一個,自己就會覺得低人一頭。
到了即將退休時,多數沒有當上一官半職的人也許會放棄,但是如果有了機會,可能會想著去爭一爭。
前些年單位出現了一個中層正職的空缺,偏巧沒有什麼合適的人選,偶然有個領導提到了一個50多歲的老同事。那個同事業務水平一般,工作態度倒是認真負責,就是不太善於處理與同領導、同事的關係,口碑不是很高。
他本人根本沒想到會有這樣的好事落到自己身上,本來不想幹,有人勸他說:「這樣的機會太難得了,要是別人早去爭了。你看看比你晚來的人都當官了,你還是大頭兵一個,說出去不好聽啊。反正你就剩兩年了,幹就幹唄!」
他聽了心裡燃起了熱情,就四處找人託關係去謀取,果然被他爭取到了。那兩年他幹得很辛苦,卻成績平平。後來他有些後悔,覺得雖然一時有些風光,卻付出太多。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對待這種事還是要遵從自己的內心,關鍵是不要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