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什麼叫文化以及與文化類似的文化現象。
無論從社會中的體驗類自身學習,還是科班的系統學習,所學到的知識只能叫文化因子或叫元素,這些東西不等同文化。
嚴格的講,有了文化因子或元素,方可形成文化或文化現象。
文化與文化現象不同,區別在於有引子、贊同、固化,更關鍵的是可傳承。沒有傳承的是文化現象,能傳承的才叫文化。
文化與文化現象無處不存在於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特別在手藝人(匠人)的行列裡,如餐飲、建築、各類手工藝等等,更是包羅萬象。
文化與文化現象的區別就在於傳承,能相對固化、傳承的方叫文化。如麻婆豆腐與麻辣豆腐,酸辣土豆絲與土豆絲…等等。
文化現象是短暫的,而文化則是長久的並可豐富和傳承的。相聲界:比如小嶽嶽的"賤、萌、傻、混、壞……",孫越的"呆、慢、厚、憨、準、狠……"等等技法。
另,從舞臺表現看,郭德綱的刁、酸、渾以及唱、學、逗等的技法上可以看到侯寶林大師的影子。
所以說相聲是手藝人的活,從業者象是江湖匠人,傳承的手藝應對能力比科班學歷更重要,這種能力的來身就也只是文化因子,要經過贊同(大夥能接受)、固化(大夥能認同的某種相對不變的風格或語言習慣)、傳承(可豐富、可代代相傳)方可稱之為相聲文化。
李博士只有個引子,死在了第二步:贊同上,更不可能有固化和傳承了,連相聲文化現象都沒達到,更叫說文化了。
姜昆死在了第三步:固化,本來已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但變來變去的,沒有固化下來,所以出局。至於後來的反三俗,是行政較量,與相聲文化無關。
相聲界最具有相聲文化的大師是馬三立,他的冷幽默,已經傳承到中國相聲各門各派徒子徒孫之中。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相聲最後拼的是文化,為什麼初中學歷的郭德綱、嶽雲鵬、郭麒麟卻比博士學歷的人說的更好?
這個問題,有誤導大家的嫌疑,其實我們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門道,但要想有所成就,不外乎幾點,比如天賦,勤奮,人脈背景和機緣運氣。
相聲最後拼的是不是文化,我不敢說,但是我知道如果讓老郭去跟鬥大字不識一個的老農比種田,他一樣不行,這叫做隔行如隔山。老郭屬於相聲行當裡的教授或者更高級別的人物。至於嶽雲鵬和郭麒麟是不是,因為年輕,要看以後的成就了。
一般來講,雖然也有個例,不能拿自己的愛好跟人家的職業去做比較,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有著博士學歷的人,可以說在學校文化教育領域取得了一定成績,這是毋庸置疑的,老郭他們如果和他們這些博士比專業科學知識一定不行,但是反過來,博士們去和老郭們搶相聲的飯碗,就要掂量掂量斤兩了,因為在相聲行當裡,並沒有博士這個尊稱。
老郭在曲藝行當裡,摸爬滾打幾十年,屬於裡面的老油條,而博士們應該是相聲裡的新兵,何況文體行當,第一要有天才,也就是說老天賞飯,長得漂亮或者高大或者有力或者有速度或者嗓子好等等;第二要有情商和智商,所謂的祖師爺賞飯,能理解和學習前輩的技藝並且能繼承發展,第三還要有勤奮的努力,不經一番風霜苦是不行的,第四也要有機緣和背景,比如老郭一直不順,但是自從傍上了張文順、于謙進而跟上了侯躍文那麼就一下子脫穎而出了,至於小嶽嶽和郭麒麟,德雲社和老郭的背景也是重要的因素。我們來個假設,如果博士在老郭的門下,或者類似老郭一樣的曲藝明星的門下,也許會發展得更好。這是一個道理,但是也要有前三點的做基礎保障。
每個行當都是值得尊重的,那些努力在自己行當裡拼搏的人們都是值得尊重的,如果非要關公戰秦瓊,那腦子一定是燒糊塗了。這跟文化關係不大。有些東西就是學和記的文化,有些卻是要發明創造的文明。哪些屬於情商的,哪些屬於智商領域的,相信大家比我還明白!尊重自己的行業和職業也算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行業和職業的表現。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希望我們國家的各行各業都世界領先。
謝邀,因為博士不好好學習,什麼都不懂,沒有文化素養,沒有文化知識,沒有文化底蘊,沒有文化素質,也沒有政治覺悟。只知道天天炒作,天天攻擊辱罵造謠污衊別的演員。當然不行了。
再看郭德綱,嶽雲鵬,郭麒麟從小就愛學習,都是神童,根本不需要上學校讀書,他們自學成才。讀書萬卷,上識天文,下識地理。才高百鬥,呼風喚雨,指點江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用盡全人類所有的讚美語言來形容都不為過。他們偉大的壯舉,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因為特郞普沒有好好向他們學習,可能要下臺了。正是他們呼風喚雨,趕走了新冠病毒。我們才得救了。聽說他們準備指點中國足球。相信中國足球一定在他們的率領下,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奪得大力神杯!
首先你這個問題問出來就有點彆扭,題主可能也沒分清文化跟文憑的關係,文化更不等同於文憑。有文憑的不一定有文化,象前些年還有些花錢買的文憑呢,就算是現在的文憑也有很多是混下來的,真有沒有文化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第一點:象那對博士夫妻到是都有文憑,就算他們的文憑是真才實料的,也只是說明在他學習的領域裡取得了一定成績,可拿著化學領域的博士文憑來做相聲領域的事,他們那個博士文憑一文不值,根本就是外行。這是最淺顯的道理了。
第二點:再來說說李寅飛跟欒雲平,也都不是表演專業或者相聲領域的專業文憑,所以他們要學習相聲也是從頭再來,跟一般的學員沒啥兩樣,因為相聲行業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新的行業,一切從頭再來。最多可能就是他們的領悟跟創作能力比別人強一些罷了。
第三點:說到文化,這就不是混日子能混出來的了。更不是有文憑就一定會有文化。拿郭德綱老師來說吧,從小學藝,有好幾個專業門類的老師,初中沒畢業就三上京城尋求出路,下鄉唱過幾年京劇,跟著相聲團體跑過龍套 說過相聲,唱過大鼓 小曲小調 說過評書 ,還一直堅持相聲創作,這就需要知識的積累和培養,不但要學習專業的知識,還要增加文化修養才能有積極向上的知識源泉,可以說郭老師讀過的書比一般什麼博士啊導師啥的多的多,這才有現在舞臺上的出口成章 引經據典。
第四點: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張雲雷唱的評書 大鼓,鼓曲裡很多偏闢字,反正我這個80年代畢業的大學生是根本不認識,很多都是聽他唱了才學會的,張雲雷小學四年級就不上學了跟著姐夫學評書,相聲,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不敢說他其它文化課怎麼樣,起碼在文學方面的造詣比一般大學生要深厚的多,評書 大鼓方面說他是專家也不為過。這就是文憑跟文化的區別。
第五點:再來說說小嶽嶽跟郭麒麟,雖然也都是初中畢業,可在相聲領域裡的學習也都不是用初中文憑能所代表的,這就象有些天才作家 文學家 電腦黑客一樣,他們都是某個領域裡的天才 偏才,跟所謂學歷 文憑沒多大關係。他們在相聲界的受眾多肯定就受歡迎,受歡迎就說明他們有市場,有觀眾緣,有他們存在的合理性。
結束語:每個領域都有其特點和市場,能在某一個領域取得很好的成績,就說明這個人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和支持,存在即合理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也奉勸一些人不要再拿文憑說事了,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是,對市場來說,能賣出票去就是最好的明證。無需多說。
一家之言,歡迎拍磚。
說相聲不是拼文化,是拼心智,拚腦子,拼口才,拼「壞勁」。我上班時17歲,空餘時一小哥們文革初中畢業,給老頭們天天說「三國」,把老頭們都說痴了,天天圍著小孩子聽書。嶽雲鵬文化淺,但他是說相聲的蟲子,入道,有那麼股子壞勁。李宏燁學歷高但他那相聲行不通。
學歷和文化並不是對等的,有學歷並不一定有文化。相聲這種藝術形式和學歷的關係不是很大,並不是說你學歷越高,相聲段子會的越多,沒有這個說法。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相聲從業者在前幾年的學歷並不是太高,畢竟,撂地攤的買賣,要那麼高的學歷也沒有用,浪費。只要是認識字,會說話就行。也沒見馬三立、侯寶林是什麼清華、北大、交大的畢業生,人說相聲可是一等一的高手。
相聲進入低谷期的時候也沒有這麼多人擠破了頭似的往相聲行裡面鑽,想來想去無非是這行有利可圖罷了。所以,才有了更多的高學歷的人進入這個行業。可是,話又說回來了,如果你大學學的是漢語言專業,還則罷了。如果是學的漢語言之外的專業,轉頭進入了這個行業,那可真是暴殄天物了。
從去年「火」到現在的博士相聲的代表者李宏燁就是這樣的類型,明明是一個理科博士,非得畢業了說相聲,這不是不務正業是什麼?這不是暴殄天物是什麼?這不是浪費國家的資源是什麼?
如果真有相聲方面的天分還則罷了,現實呢?說的相聲是什麼,大家都知道,跟小孩過家家似的。更好笑的是一群大學生跟著學,那就有點誤人子弟了。
當然,如果是個人的愛好也就沒人說什麼,可是,這又是辦專場,又是寫《相聲公式》,這純粹是功利心太強導致的,根本就沒有一個博士該有的低調、嚴謹治學的樣子。
至於說郭德綱、嶽雲鵬之輩,都是打小就學、就連的,論相聲基本功、舞臺經驗可不是他們幾個書呆子能夠比得了的。看了德雲社的「爆款」,眼紅就去說相聲,這是紅眼病,得治!
相聲是市井文化,興起於街頭鬧市,本來就是以逗樂討巧為生的手藝,內容大多是市俗段子,也不乏粗言穢語,所以,早期從業者不可能有達官顯貴,文人雅士。
但是,這並不表示說相聲的可以沒有文化,正因為相聲需要取悅觀眾,才要求在市面兒上撂攤兒的這些相聲從業者除要具備說學逗唱的基本功,還要掌握大量的表演技巧,具有對觀眾心理的把握能力,還有過硬的文史底子,才能編出好的相聲段子。
"平地摳餅,對面拿賊",講的就是相聲演員的專業實力。行內人講,相聲演員的肚兒是雜貨鋪,也是要求演員博聞多識,才能抓住觀眾的心。
同時,相聲是傳承方式是口傳心授,要求徒弟多年跟隨師父,也決定了大多數從業者過早放棄學業,受教育程度不會太高。
當然相聲發展到今天,已經從地攤兒文化而登堂入室,成為了一門藝術,不過,相聲傳承的基因沒有變,高學歷者往往不屑於此行。
但如郭德綱這樣將相聲、曲藝、戲曲及古典文化融匯貫通的大師,也是相聲百年來少有人人才,你能說他沒有文化嗎?
相聲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間文化藝術形式,作品主要靠師父口碑相傳和搭檔之間相互攢活。內容也是從百姓日常生活中選取,表演者本身要有一定悟性,得是這塊料,還要勤奮好學。
你提到」相聲最後拼的是文化」,這也是好多相聲前輩總結出來的。其實任何事業要想最大做強,基業常青,拼的也是文化。
說到相聲文化,那就要說到曲藝,因為藝術上是相互關聯的。
一 相聲屬於曲藝科
像評書,快板,快書,單弦,大鼓,評彈,好來寶等等都屬於這行。發源於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南京(夫子廟)等地,後來發展到東北,西北乃至全國。這一點從各地出現的知名度較高的曲藝名家中,就會一目了然(限於篇幅,只舉大家熟悉的代表人物)快板:王風山、李潤傑、梁厚民,山東快書:高元均,太平歌詞:」荷花女」吉文貞,京韻大鼓:駱玉笙等等等等,這些人有的也都拜師學過相聲。相聲就更多了,主要土壤是京津兩地。光常氏家族就有常連安,常寶堃,常寶華,常貴田等,侯寶林,馬三立,楊少華,馬季,侯耀文,姜昆,楊少華,蘇文茂,高英培,馮鞏,郭德綱等等(捧哏演員略)
早年大多靠街頭賣藝為生,都沒上過大學,那時也沒有相聲大學。完全是自學,靠師父口傳心授,耳濡目染,學出來就有口飯吃,出不來就改行做別的了。
二 相聲有四門功課說學逗唱
由於相聲源自曲藝,所以基本功就包涵曲藝的基本功。
說:繞口令,貫口,數來寶等
學:方言戲曲,曲藝歌曲
逗:逗哏,捧哏,膩縫兒,雙簧
唱:太平歌詞,開場小唱,戲曲歌曲
這些功課是老藝人們在藝術實踐中探索,總結,揚棄,傳承的精髓,是有規律,有章法,有定數的。就像戲曲的行當劃分:生旦淨末醜,聲樂劃分:民族、美聲、通俗。舞蹈:古典、民族、民間、芭蕾等等等等。
相聲就得是相聲,像相聲,符合觀眾對相聲的審美意識,否則就不叫相聲。可以叫別的如」改良相聲、改革相聲」,在改良尚未成功時,還是要虛心學習傳統相聲。
三 文化和學歷的關係
我們常說有文化沒文憑,有知識沒文化,有學歷沒能力,我想您應該聽明白我要表達什麼了。
是的,在現實生活中,文化和文憑是有區別的,那麼什麼是文化呢: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梁曉聲代表作《今夜有暴風雪》)。
這是我最服氣的對文化的解釋。我們平常說這個人有文化,這個人沒文化並不是指學歷。
學歷是指畢業後領到的一紙文憑。當然我們不是說文化高於文憑,這是兩個概念:有的人有文憑沒文化,比如隨地吐痰,說話霸道,自以為是,有的人有文化沒文憑,車間裡經驗豐富的老師傅,看天就知氣象的老農,出口成章的相聲大師,還有既有文化又有文憑的各界精英……
四 術有專攻 行業不同
你提到郭德綱等相聲演員,他們從小學相聲,說相聲,是靠相聲吃飯的,骨子裡就是相聲,一年幾百場,十年幾千場的實踐,並且通過觀眾的檢驗,證明了自身的價值。李宏燁等博士,不是這個行業的博士,他是自以為特懂相聲的那種,所以沒有可比性。就衝他參加」相聲有新人」說的話,就屬於有文憑沒文化的一類,不管郭德綱水平如何,作為參賽選手應該對評委有起碼的尊重,至少不能這樣目空一切。
五 相聲最後拼的是文化
這句話好多人說過。不光是相聲,所有事業要想做大做強,拼的都是文化。
做小生意可以丈夫耍手藝,妻子收錢。小企業丈夫董事長妻子總經理小舅子採購,都可以做的風生水起。再往大發展就不行了,一定要有企業文化進來,管理專業化。這方面例子太多了」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沒有文化的企業走不遠」等等。
我們再回到相聲,相聲是節目,面對觀眾,不能總是一套說辭。不能老說傳統段子或舊瓶裝新酒,更需要創新,企業靠人才競爭,靠產品競爭。相聲劇社也要靠人才和作品競爭。畢竟作品要人才去創作,沒有文化終究走不遠。
野駱駝原創作品,歡迎老師們和業內人士批評指正!
郭德綱、郭麒麟、嶽雲鵬正規學府的學歷是不高,但「社會大學」堪稱本科畢業。他們走入社會早,尤其老郭有一段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經歷,早早體味了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這激發出他出人頭地的願望。
在「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國度,他深深懂得要脫穎而出,就要認真讀書。我們看早期老郭被採訪的節目中,他的書房藏書十分豐富,想見他業餘時間就手不釋卷。到現在,老郭經典名句信手拈來,為我所用。證明他讀了很多書!用時髦的話講,他是自學成才。師傅如此,徒弟亦如此也就理所當然了。
郭德綱注重國學知識的研究,記得他主持過一檔捐款(為落後山區買救護車)節目。在大庭廣眾之下、眾目睽睽之中,目光獨到的老郭抓住各位名人大咖的主要特點逐一調侃,接著不失時機地講出愛心公益事業的淵源。既渲染了主題、活潑了的氣氛,又讓與會的紅男綠女長了知識,也彰顯了自己豐厚的文化底蘊,贏得了陣陣掌聲。捐款活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老郭書房除有各種國學典籍外,還有諸多曲藝方面的專業書籍。儘管自己創造了德雲後至今,早賺了個盆滿缽滿,事業已如日中天了。但老郭不像某些成功人士那樣到處逢迎、搞應酬。他深知藝無止境,「相聲到最後拚得的是文化」。所以,老郭把業餘時間都利用起來讀書,縱使在飛機上,他也要帶一本書閱讀。
書是人類間接經驗的總結。由于堅持不懈地讀書,日積月累,老郭現在往舞臺上一站,展示的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化人形象,完全壓得住場子。郭德綱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時,面對頭腦靈活、思維敏捷、青春洋溢的學子們。如果肚子裡面沒有點像樣的「貨」,說幾句話就有可能被轟下講臺。正是因為老郭博覽群書、見多識廣。才使演講的內容豐富多彩,才那麼受學子們的歡迎。
老郭要求徒弟嚴格,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嶽雲鵬、郭麒麟也有業餘讀書的好習慣。再加上他們走南闖北,閱歷豐富。所以,儘管沒有文憑,文化水平與有學歷的人相比並不遜色。
這師徒三人,曾經都生活在市井街坊(小郭的閱歷相對少些)中,對生活有深刻的理解。表情上隨時張揚著笑意與熱情。又深諳風情,深知觀眾的需求,再有文化底蘊的襯託和滋養!現在,在舞臺上都有了徵服觀眾的獨特本領,這比死板硬套各種理論來操作相聲強了好多倍。前幾年,有一位叫李宏燁的博士生搬出了「公式相聲」,經歷實踐後,並沒有受到觀眾的歡迎,原因就在於少了生活歷練,沒有把書本知識與社會活動聯繫起來,結果不接地氣。脫離了民眾的相聲是沒有生命力的。
到目前為止,從風雨飄搖中一路走來的德 雲社已經為大眾提供了諸多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給社會帶來了歡聲笑語,贏得了口碑。但老郭及其戰友和徒弟們並沒有滿足現狀,他們把握時代脈搏,把網上流行的的用語、段子加入相聲中,更滿足了時下人們的娛樂需要。所以,他們的節目比博士學歷的人說的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