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為什麼東方的神話故事裡很多都是窮人娶仙女,而西方的神話故事裡基本都是仙女嫁王子?

雲夢歸處說: 神話故事、童話故事中的愛情,往往經過藝術提煉之後,所要表達的觀點就是,愛情要專一、真摯,這樣的愛…

雲夢歸處說:

神話故事、童話故事中的愛情,往往經過藝術提煉之後,所要表達的觀點就是,愛情要專一、真摯,這樣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這個觀點古今中外來說應該是一致的,而且只有善良的、人品好的人才會擁有這樣的愛情。文學作品對人是有教化作用的,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包括現在的影視作品也是一樣,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雖說愛情觀是一致的,但中國和西方為什麼會有故事的差異性呢?我覺得差異的原因在於兩點。

1、第1點差異在於婚姻制度。

中國神話故事中,像織女、七仙女、田螺姑娘都是選擇了窮小子,為什麼不選擇有錢人呢?因為以前中國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而西方一直是一夫一妻制。

中國的有錢人三妻四妾的多。你想,天上的仙女動了思凡之心,想要下界體驗人間生活,怎麼可能選擇富人呢?富人娶妻太容易,還能娶好多個,仙女怎麼可能去跟別的妻妾爭風吃醋,男的也不可能真心對她一個人。這就不能體現雙方感情的專一,文學價值也就大打折扣了,藝術感染力也就差了。而窮小子就不一樣了,窮小子娶老婆太難,沒有人肯嫁給自己,他一定會好好珍惜,況且仙女還那麼美,這才是最真摯的愛情。

那也有人說,反正故事是編的,也可以編一個仙女和一個感情專一的王公貴族子弟的愛情故事,只娶仙女一人為妻。這又不太現實。因為中國傳統是宣揚多子多福,如果都是這種富人只娶一個老婆的故事,那就等於在宣揚一夫一妻,還怎麼多生孩子傳宗接代。還是讓仙女嫁窮人更省心省事。

而西方國家一夫一妻制就不可能有這種矛盾。白雪公主嫁給白馬王子,灰姑娘也嫁給了王子,從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2、第2點差異在於古代封建等級制度。

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重視農耕,將人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農民排在第二位,雖然窮,地位並不低。西方封建社會崇尚貴族制,貴族地位高,平民地位低。

結語

雖說中國和西方的此類故事有這樣的差異,但所反映的主題卻是一致的。文學作品應該要體現真善美的一面。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故事,它們的主題都是要表達,善良的人會有好的回報。中國的故事中,勤勞善良淳樸的農民會有仙女青睞。西方故事中,善良的白雪公主、灰姑娘在歷經磨難後,最終得到王子的愛,惡人得到了應有的下場。這是我們人類社會所應遵循的道德準則,要善心善行不作惡。這也有宗教的因素在裡面,這裡就不展開了。

甲辛說:

東方的神話故事是窮人文化,窮人娶不上媳婦,就只好臆想,在想像中滿足自己,用想像來麻痺自己,所以常編些窮人娶仙女,栽棵白菜變仙女的故事。而西方特別是歐洲的神話故事是貴族文化,美麗的仙女,只有高貴的王子才能配得上,所以自然是王子娶仙女了,就這麼簡單。我少年時就看透了這一點,所以對窮人娶仙女之類的故事,特別討厭,認為是封建統治階級編出來哄窮苦人民的,不愛看。

俞遠通說:

東方古國,中國有代表性,讀書可以求取功名,背誦四書五經者眾,十年寒窗冷板凳,學習知識風氣盛,這裡窮人多有文化呢!

西方世界,歐美有代表性,這裡的文字出現晚,跟中國差有上千年的文明,有知識的多是社會上層,愚昧的全都是奴隸百姓,這裡窮人少有文化呢!

神話故事,都是民間流傳,由有文化的人,文學加工而成。

東方的神話故事故事多,作者多是些窮書生,作品中寄託他們美好的願望,有立場分明的階級性。

西方的神話故事故事少,作者多是些富白領,作品中寄託他們狹義的欲望,也有立場不同的階級性。

東方的神話故事窮人娶仙女,西方的神話故事仙女嫁王子,內容迥異,結局不同,原因莫非是,東、西方有著相反的文化背景?

我是阿呆呆說:

東方神話裡仙女嫁給窮人,女鬼妖物相中書生這種橋段屢見不鮮,為啥都是這樣的橋段呢?

其中原因分析起來其實也就三點

1.作者的身份

在中國古代能識字的都是書生,那書生讀書的目的無非就是考取功名,寫書在古代畢竟是不入流的行業,能高中入朝為官的話,沒人會想著去寫書。所以寫書的大多都是落榜的那些窮困潦倒的書生,現實不如意只能通過寫書來抒發內心的情緒。那他們筆下的主人公自然就是他們自己的化身了,現實已經足夠困難了,那只能在虛擬的小說世界裡來「意淫」一下了。

像在武林外傳裡面有一集劇情呂秀才寫的小說,自己作為主角就寫成了武功蓋世的神筆書生呂落第,這其實也是對古代書生寫小說的一個還原。

而在西方世界寫書的通常是上流階層,他們通常過著富足的生活,並不需要在書裡去抒發自己的情緒。

2.受眾群體

在中國古代通常來講小說在書層面的傳播還是比較小的,大多是以戲劇說書這種形式傳播。

這種傳播形式主要的受眾群體就是下層平民百姓了,那他們愛聽愛看的肯定是跟自己能產生共鳴的。寫達官貴人那離他們生活太遠,他們也不愛看,也沒有市場嘛不是。

在西方世界受眾群體通常是上流人士,以閨中小姐居多。那寫的自然就是這些人愛看的王子公主的生活。

3.階級統治

在封建社會能傳播開來並流傳下來的一定是統治階級所接受的,若統治階級不接受分分鐘列為禁書禁止傳播。

統治階級允許這種小說流傳也是為了安撫告慰下層百姓,告訴他們自己努力努力也會有被仙女相中的可能,最後也能抱得美人歸,過上幸福的生活。為下層百姓織造一副美麗的夢卷,讓他們安分守己,從而利於統治。

以上這些原因就造成了中西方在小說領域的不同。


如果你喜歡這個回答記得點個關注呦

神秘圓月w說:

這個問題涉及東西方文化與社會意識形態,東西方文化有差異,人們思想與觀點不同而造成的結果。

其一:中國是以農耕文化為主,農民是社會主要成員,由於封建專制與儒家正統思想的共同統治,農民大部分是窮人。窮人想變成富人願望十分強烈,但現實殘酷願望一般不能實現,只有通過編故事來達到理想,因此就出現了窮人娶仙女的神話傳說。

其二:西方則不同,是以商業文明為主導,以身份與地位為尊。富人通過仙女嫁王子的故事,來教育社會成員,只有富人才能娶仙女,窮人永遠都沒有希望。窮人只能通過自己努力變成富人,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是窮人文化,西方是貴族文化。中國是以窮人為主編寫神話故事,為統治階級進行迷惑窮人而製造輿論氛圍,為統治階級能更好控制民情與民意而服務。西方則是以宣傳貴族生活來編寫神話故事,其目的是宣傳人生來就有貴賤之分。而他們經常宣傳的自由,民主,平等都是騙人的,是一種虛偽的假象。只有貴族才能享受自由與平等生活,平民無法享有自由平等的權利。這就是東西文化的差異與不同,也造成兩者在神話傳說故事中產生截然不同的理念與觀點。我們要從中學習到兩種文明之間差異性的原因,認清當前中美為什麼會有衝突,不能和平相處,合作共贏的緣故。

閆恩俊說:

東方即中國的神話故事裡,很多都是窮人娶仙女,或者是仙女嫁窮人,說明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女人,追求的是自由戀愛、愛情至上的婚姻;西方的神話故事裡基本都是仙女嫁王子,或者是王子娶仙女,說明西方人特別是西方女人,追求的是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的婚姻。這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請看我的分析:

在中國古代社會,男女婚姻聽從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種封建的婚姻制度,不知害了多少青年男女,特別是女青年——它害了《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它害了毛澤東和羅小姐……

△賈寶玉和林黛玉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哪裡有封建婚姻,哪裡就反抗封建婚姻。1918年,長沙有位趙五貞女士因不滿雙方父母為她包辦婚姻,在前往新郎家的花轎裡用剪刀割喉自殺。深受包辦婚姻之痛的毛澤東為此寫下了多篇抨擊封建婚姻制度的戰鬥檄文。而中國古代青年男女反抗封建婚姻、追求自由戀愛婚姻的事跡則更多地體現在小說及神話故事中。比如,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十大經典愛情故事,無一不是追求自由戀愛、愛情至上的悽美愛情故事,比如牛郎織女的愛情神話故事等等,實質就是反對封建婚姻。

△《聊齋志異》的愛情故事

反觀西方,鼓吹的是戀愛自由,愛情至上,實際上講的是門當戶對,金錢權勢至上。這一方面可以從神話故事中大多是仙女嫁王子的事實反映出來,她們為什麼嫁王子、不嫁平民,因為王子有錢有勢呀。在現實社會中,不是也如此嗎?大家聽說過西方哪個資本家的女兒或總統的女兒嫁給過平民百姓?

可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在女兒的婚事上卻沒有什麼門第之見,他曾為小女兒李訥定下擇偶標準:「對象要在下面選擇,找個一般人,不要高幹子弟,也不要『文革』中的風雲人物。」結果,李訥就在五七幹校勞動時找了一個只有初中文化、出身工人家庭、父親是火車站扳道工的年輕人小徐做自己的未婚夫。雖然江青堅決反對,但毛澤東卻贊成和支持。儘管後來在江青幹涉下,又因李訥和其丈夫文化程度實在相距甚遠,時間久了確實沒有共同語言,所以不得不離婚。但這說明,毛澤東及其女兒,在婚姻問題上絕沒有西方人的那種婚姻觀。

△毛澤東和女兒李敏、李訥

自在瞭然1說:

此言差矣!從人修煉至神仙,要經過層層選抜,考試,筆試,面試,從基層做起,有特殊貢獻,有發現你的伯樂,你才有機會!窮人找到仙女,也是前生有根基的星宿下凡,才能天賜良緣!而且還不能違犯天規。君不見,被打下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那些孤魂野鬼。鬼哭狼嚎的聲音讓人毛骨悚然!外國人也有魔王,也有安徒生童話,還有天方夜譚。中國的神話。何止天仙配,還有祝英臺梁山伯。枚不勝舉!東方神話最終都是正義佔勝邪惡,懲惡揚善!沒規矩不成方圓!

邕州太史令說:

你要堅守那份愛,哪怕千年等一回

首先說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只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才是能夠廣泛流傳的好故事。

中國古代神話多種多樣,其中不乏也有高富帥與仙女的匹配,比較出名的有西王母與周穆王、神女與楚王(就是毛主席那句「神女應無恙」裡的神女),但這些故事都屬於貴族文化的一部分,在普通百姓中流傳不廣。

人民群眾喜愛的愛情故事是哪些呢?牛郎與織女、董永與七仙女、許仙與白娘子……

為什麼這樣的故事流傳廣泛?因為古代人民群眾愛看,因為這符合大家的內心對於美好愛情的期望。

故事裡的男主角往往比較貧寒,他們是農民、樵夫、書生,他們本份、善良、勤勞,或許還有一點懦弱,他們既像我們自己,也像自己的兒子,沒有顯赫地位與傑出才華,只有一份善良而溫暖的心。

我們希望看到在故事裡,看到這樣的男人收穫一份夢寐以求的愛情!雖然知道是一場夢,但至少在夢裡,那個勤勞善良的少年曾經幸福。

【曾經的我也幻想過能遇到白娘子,你有沒有呢?也許你希望遇到田螺姑娘?】

有人覺得,因為寫故事的人都是窮書生,所以幻想了這樣的男頻故事。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其實原因還在於人民群眾喜歡看,男性自不必說,女性也不例外。在一個三妻四妾合法的社會裡,女性同樣也「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如果男方是一位王子,又怎麼會甘心一輩子只迷戀灰姑娘呢?不必去追名逐利,找到一個會愛自己一輩子的男人,哪怕他窮一點傻一點,日子過得苦一點,那也勝過在三宮六院裡錦衣玉食。

當然,在中國的神話裡面,這樣的愛情故事往往結局不太好,因為我們也知道他們觸犯了某些「禁忌」,於是牛郎織女每年才能相會一次,白娘子被壓在雷峰塔下。但即使是這樣,我們仍然能夠從故事裡吸取力量:你要忠於愛情,你要勇敢一點,你要守候愛情,哪怕千年等一回!

再來說說西方的神話與童話吧。

我們熟悉的西方神話指的主要是古希臘神話。古希臘是一個奴隸制城邦社會,神話折射的是城邦內奴隸主階層的生活與想像。如圖我們在神話裡看到的那樣——貴圈很亂。古希臘神話在西方普通大眾裡長時間失傳,文藝復興後才被從由阿拉伯帝國與拜佔庭帝國所保存的希臘資料裡挖出來,了解這些的僅限於一些知識分子,普通大眾聽得多的只是聖經故事。

我們熟悉的格林童話,這是王子公主故事最多的童話,題材是來自於中世紀德意志地區的傳說。格林童話產生時間較早,那時德意志地區諸侯林立、城堡遍地,王子公主們數量龐大,且貴族階層畢竟是文化產品的主要消費者。故事當然就以王子公主為主了。

中世紀西方的封建社會、等級制度非常牢固,文化上屬於貴族文化,沒有一個統治者來搞重農抑商,商品經濟相對發達,而天主教裡實行的也是一夫一妻制。所以他們的小仙女們遇到王子的概率很高,而被巫師囚禁的公主們等來的也當然是勇敢的騎士,而不是一個林間的豬倌。

而產生與十九世紀的安徒生童話就不一樣了,王子公主數量變少了,由於故事是寫給大眾看的,作者本身也更具有平民視角,因此其中就有很多故事在今天看來更具可讀性。例如那個光著身子遊行的國王,還有引起我們無限同情的賣火柴的小女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450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