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紅樓夢》中妙玉十分高潔,連劉姥姥她都嫌棄,那麼被賣到風月場所後為什麼不自殺呢?

綠野萍蹤01說: 妙玉的判詞和《世難容》曲,是這樣說的:「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

綠野萍蹤01說:

妙玉的判詞和《世難容》曲,是這樣說的:「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這不就是妙玉淪落於風月場的伏筆寫照嗎?

但是,妙玉又是如何被「賣」到風月場的,以她孤傲高潔的品格,為何甘願受辱而不自盡以保金玉之質呢?

妙玉諧音「廟宇」,象徵大明皇統

以第五回書的伏筆來看,妙玉最終的結局,還真的與「風月場」有關。秦可卿的《好事終》「擅風情,秉月貌」,說的就是風月場。金陵十二釵中,不僅是秦可卿、妙玉有淪落風月場的結局,賈家包括所有的金釵,都是在風月場之中,最終的結局都是「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那麼,妙玉究竟是什麼人,她能代表賈家的命運結局嗎?

妙玉,諧音廟宇,她就是大明朱家之「廟宇」。第十八回(庚辰本尚未「纂成目錄,分出章回」)書中,妙玉從林之孝家的口中暗出場。這個情節,被安排在賈元春省親之前。元妃省親時間十分蹊蹺,其中暗藏的是朱元璋出世的「天曆元年九月十八子丑時也」。妙玉在此前被提到,「廟宇」便有大明太廟以及祖陵的寓意了。

庚辰本中,在妙玉這次暗出場時,有一則很長的雙行夾批,此處摘要抄錄幾句,以揭示妙玉的真實隱喻:「妙卿出現。至此細數十二釵……雪芹題曰『金陵十二釵』是本宗《紅樓夢》十二曲之意」。這是庚辰本第一次提到《紅樓夢》這個書名,第一回書中所言「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庚辰本中沒寫這句話,是甲戌本中添上去的。以此證明,庚辰本到甲戌本之間,還有一個版本,庚辰本比甲戌本早五十四年。

金陵十二釵,不是說的金陵省十二個女孩,而是指的北京十二陵。妙玉出現,脂硯齋第一次總匯金陵十二釵,象徵的就是大明「廟宇」。金,是朱元璋家的家史,《朱氏世德碑》中說:「本宗朱氏,出自金陵句容……元籍淘金戶」。南明時期,又以萬曆皇帝朱翊鈞之「帝孫」為大明皇統,朱翊鈞是朱家金字輩的皇帝。

賈敬守庚申,吞丹賓天,即隱藏了朱翊鈞、朱常洛兩代大明皇帝駕崩。萬曆四十八年(1602年)七月,朱翊鈞病故,同年九月,泰昌帝朱常洛誤服紅丸而亡。這一年,就是農曆庚申年。

金陵之「陵」,即陵墓之陵。南明時期,朱家之承認北京十二陵。大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朱由榔被吳三桂擒獲後,斥責吳三桂,說:「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還見十二陵而死,爾能任之乎?」

金陵十二釵,象徵的是大明北京祖陵。又是以榮國府為寓意的靖江王城中,所供奉的十二代靖江王。林黛玉在榮禧堂中,就見到了第十二代靖江王榮穆王。

既然金陵十二釵象徵的大明祖陵,也就隱喻了大明太廟,卻為何以把這樣的寓意全部寄托在妙玉身上呢?這其中的原因,則是因為妙玉來自「玄墓蟠香寺」。

妙玉的師父會先天神數,到都中尋找貝葉經文和觀音遺蹟

林之孝家的說,妙玉從小得病,因而入了空門,帶髮修行。十八歲這年,因為長安有觀音遺蹟和貝葉經文,便隨師父到了都中。這一筆,暗寫的是朱元璋。

《明實錄·太祖高皇帝實錄》中說:「(上)常遘疾,抱之佛寺,寺無僧,復抱歸,見室東簷下一僧面壁坐,顧仁祖曰:來。乃以手撫摩上頂。旦日,疾遂愈。後復疾,仁祖念前夢之異,欲俾從釋氏」。

因為那時大荒,寺中僧人都散去了,仁祖(朱五四)沒能實現這個願望。到了十七歲時,父母長兄去世,朱元璋便與三哥商議,遵從父親遺願,出家皇覺寺。五十天之後,皇覺寺鬧饑荒,斷了僧糧,朱元璋便四處雲遊逃荒。朱元璋出家、逃荒的這一年是農曆甲申年,巧合的是,大明就亡於甲申年

皇覺寺是鳳陽皇覺寺,鳳陽是大明的中都,《紅樓夢》中的「都中」即此。出了皇覺寺,朱元璋先到了合肥,遇到兩個紫衣人治好了他的病,然後到了六安,遇到了一個老儒生。與老儒生結伴而行,到了硃砂鎮,老儒生以先天神數預測朱元璋前程,為其指點迷津。賈母不吃六安茶,其一寓意就隱含了這個「六安」。

妙玉的師父也會先天神數,因為貝葉經文和觀音遺蹟來到長安。貝葉經文,指的是朱元璋叔叔朱五六,也就是悟空禪師從西域取回的貝葉真經。觀音遺蹟,指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出生於「濠之鐘離東鄉」,泗州人。觀音在民間有「泗州大聖」之名,朱元璋的諡號中有「大聖」,觀音遺蹟暗指朱元璋。此時,觀音已經成為「遺蹟」,寓意大明已亡,妙玉出場的背景是在南明。此時的都中,就是榮國府所象徵的桂林靖江王城。

靖江王城在灕江之畔,灕江發源於靈渠,就在書中的「西方靈河岸上」。妙玉最喜歡「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鐵門檻指的是榮國府家廟鐵檻寺。靖江王三世祖朱守謙,小名鐵柱,靖江王城建於北宋鐵牛寺遺址之上,鐵檻寺便出自靖江王城。土饅頭即饅頭庵,饅頭庵又叫水月庵,風月場指的就是「水月庵」。

「清,屬水,子也」,月,就是大明的象徵,水月庵暗喻的是清取代了明。因此,「風月場」指的是南明時期,這個時候,是明清之交的歷史階段,《紅樓夢》所有人物都在「風月場」之中。

妙玉來自玄墓蟠香寺,鬼臉青集梅花雪品茶

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這段故事「攝神在水滸傳」,陽穀王婆說:「三年前六月初三下雪的那一日,賣了一個泡茶,直到如今不發市」。王婆所言,指的是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繼位。建文帝生於蛇年大雪節,是《水滸傳》中的雪花大蛇。泡茶,是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四(1391年)時廢除團茶,改供葉茶之後,興起的茶文化。

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寫過一篇《茶譜》,其中就講到了點茶、煎茶和泡茶,「櫳翠庵茶品梅花雪」,大家吃的是泡茶。書中的「寧國府」,就與寧王有關,寧王之後八大山人就是「曹雪芹」或者「脂硯齋」之一

妙玉以鬼臉青所集之梅花雪泡茶,告訴寶玉、寶釵和黛玉:「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夏才開」。這一筆,就攝神在《水滸傳》。

玄墓蟠香寺,指的是孝陵朱元璋之陵寢,獨龍阜的案山是梅花山,東吳大帝孫權的陵墓就在這裡。玄,即「元」,蟠香,出自《明實錄》中的兩則記載。香,是朱元璋出世時,他母親陳氏太后夢中遇黃冠,吃了冷香丸,與夤緣生下了太祖,朱元璋生於天曆元年,這就是書中的「天香」。《水滸傳》、《西遊記》早就寫過了大明「天香」。

蟠香,既指虎踞龍蟠之南京,又是朱元璋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的一段神話經歷。這年,朱元璋率部抵禦元兵,在雞籠山休息時,一條「有足無角類龍」的蛇爬進了他的帽櫻之中,這就是書中寫的「簪纓之族」。戰鬥結束後,朱元璋在慶功宴上以酒飲蛇,這條蛇便蟠在朱元璋的脖子上,「若鏤刻狀」。

「有足無角類龍」的蛇就叫螭,王熙鳳瓔珞上的「赤金蟠螭」,榮禧堂中,有一張大紫雕螭案,正是朱元璋這段神話經歷的真身寫照。

古代茶聖是陸羽,陸羽主張的茶藝是煎茶,不是泡茶,而「謝園送茶」則又隱含了茶聖陸羽。南方諧音,陸羽即「落雨」,明太祖「聞雨而喜,遂崩」。故而,妙玉給賈母泡茶,用的是舊年蠲的雨水。給黛玉他們泡茶,則是從鬼臉青的甕中取蟠香寺的雪水。鬼臉青之「鬼」諧音「圭」,朱元璋之璋便是半圭。

妙玉來自明祖陵,象徵的是大明「廟宇」。大明為水所「淫」,當然是金玉陷於泥淖。淫,不是寫的男女苟且私情,而是「久雨為淫」、「淫雨霏霏」之意。《紅樓夢》開篇故事,寫的是女媧補天神話,女媧煉五色石補天的同時,「積蘆灰以止淫水」。淫水,即大洪水,其中隱藏了「朱洪武」。

妙玉隱喻大明廟宇,大明陷落泥淖,淪落於風塵之中。風塵,指的是清朝。「風塵骯髒違心願」,寓意妙玉在不屈風塵,骯髒(hángzàng),「骯髒到頭方是漢,娉婷更欲向何人」,是不屈不撓的意思。「骯髒(hángzàng)」這兩個字,非常真實地重現了大明最終的結局。

妙玉被出賣,紅顏最終化枯骨

「櫳翠庵茶品梅花雪」中,有一則殘缺的靖批:「妙玉偏闢處此所謂過潔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勸懲不哀哉屈從紅顏固能不枯骨各示□」簡單理解,這則批註中說的是妙玉「紅顏化枯骨」。

這裡,先說一段南明歷史。上文提到金陵十二釵是大明十二陵,語出永曆皇帝朱由榔。朱由榔在《紅樓夢》中以尤二姐(由二姐)暗喻,尤二姐喜吃檳榔,就是「由榔」,由榔的結局是「烈火烹油」

康熙元年(1662年,壬寅)四月二十五日,吳三桂以弓弦縊殺朱由榔。四月二十六日,縱火焚毀其棺木。「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來這日未時交芒種節……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這段話中,寫了三個節氣:由小滿交芒種,由芒種交夏至。芒種交夏至,所以這天一過,就是「夏日」了——夏至

未時芒種節交夏至節,只有順治六年,也就是公元1649年。一年之後,以榮國府象徵的桂林靖江王滅亡。滅掉靖江王的,是大明叛將孔有德。孔有德不僅出賣了靖江王,還燒毀了王府。這就是「白茫茫一片真乾淨」所寓意的第一段南明歷史。

靖江王滅亡之前,榮穆王之子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篡奪皇統,被隆武帝朱聿鍵所滅。當時,一個太監把朱亨嘉之子,三歲的朱若極隱藏在雪洞之中逃過一劫。這個王子,就是「曹雪芹」之一,「清僧」石濤。「雪洞」,就是薛寶釵的住處。雪洞,又叫劉蟾洞,故以「劉姥姥」暗喻。都有「雪」的經歷,說妙玉嫌棄劉姥姥,是沒有根據的。妙玉不要成化五彩小蓋鍾,其實是託孤的寓意。

這兩場大火,便是「赤壁」之火,赤,即朱。吳三桂也是大明叛將,最終出賣了大明。焚化永曆帝後,吳三桂以其焦骨奏報朝廷,證實朱由榔已亡。紅顏化枯骨,指的是妙玉結局,並不是什麼老朽王爺。夏金桂喜吃油炸焦骨頭,就是這段歷史的暗喻

大明將領出賣了大明,朱家「廟宇」就淪落於風塵之中。妙玉性情孤潔,孤,即皇帝,大明皇帝當然不為大清所容。南明十八年都在清世祖的兵戈中艱難生存,當然是「世難容」。

「阿房宮三百裡,容不下金陵一個史」,曹雪芹借用杜牧的《阿房宮賦》,寓意「亡明者明也」。朱元璋恢復周制「封建諸子」,為大明滅亡,朱樓為水所淫浸埋下了孽根禍胎。「蘆雪廣割腥啖羶」,引用的就是「積蘆灰以止淫水」。「萬裡腥羶如許,千古英靈安在」,腥羶的寓意全在這裡,千古英靈都在薛寶琴《懷古十絕·赤壁懷古》之中言盡:「無限英魂在內遊」。

大明最終亡於火,火,又是玄墓蟠香寺之地,南方朱雀之位。大明是火德運,亡於火,這是朱家人的自我檢醒——「造釁開端實在寧」。秦可卿這句判詞所說的「寧」,引入了寧國公趙佶(宋徽宗)的隱喻寓意,大明進入南明時期。南明時期,以嘉靖(賈敬)嫡派子孫為皇統:寧國府才是大明滅亡的禍根。

潤楊閬苑說:

謝邀!

《紅樓夢》裡的妙玉素有潔癖,萬人不入她的眼,就連林黛玉她的譏諷為大俗人,何況鄉下婦人劉姥姥!

妙玉以為自己是高潔的,從未想過有一天她連劉姥姥都不如。

妙玉的結局是:「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

妙玉沒有成佛,而是淪落風塵,終陷淖泥中。這骯髒風塵,這泥沼之中是否是風月場所不得而知。即便不是風月場所,即便是村婦,對於妙玉來說,其落差也是巨大的,她活成了自己最不想活的樣子,最厭惡的樣子。甚至妙玉的結局還不如劉姥姥乾淨。

妙玉的結局不得而知,她陷落於泥沼之中後,是否自殺?是否苟活?都不得而知。

妙玉是和賈寶玉一樣正邪兩賦之人,賈雨村給這樣的人做了定義:

「置之於萬萬人之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縱然偶生於薄祚寒門,斷不能為走卒健僕,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娼。如前代之……薛濤、崔鶯、朝雲之流:此皆易地則同之人也。」

也許妙玉淪落風塵後,成了薛濤那樣出類拔萃的才女樂姬。在樂坊裡她不再約束自我,不再恪守清規戒律,她破罐子破摔,放飛自我。像尤三姐一樣拿那些男人們取樂。

妙玉終於明了,不管高潔還是骯髒,到最後都不過是一堆枯骨而已。活著與死了不過是一口氣而已。這肉身凡胎也沒有什麼放不下的,因此也不必拘泥於是骯髒還是高潔了。

潤楊閬苑恭候您多時了!歡迎關注轉發!歡迎留言探討!

薇薇polly愛紅樓說:

《紅樓夢》是一個大悲劇,悲劇就是要把人生撕碎了,然後給讀者看。痴情的、重情的,偏偏這感情只能如水中月,鏡中花。

有心機的、有城府的,看上去得到了婚姻卻得不到幸福。

金陵十二釵都是最優秀的女子,她們偏偏都屬於薄命司。

妙玉的結局,只怕根本無法過上劉姥姥那種雖然寒薄,但平靜的日子。她這種看上去十分高潔之人,結局必然反轉,生活會給她最狠地打擊。

一.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紅樓夢》的讀者中,沒有幾個人會喜歡妙玉。大觀園的群芳中,也沒有幾個人能在精神上與她共鳴。

所謂一個人缺什麼,就最願意在人前展示什麼!

在妙玉自己的眼中,她算不得什麼尼姑,就是一個帶髮修行的世家小姐,同《紅樓夢》中的姑娘們是一樣的。

儘管妙玉已經淪落到需要投靠在榮國府,可是她生怕別人不知道她是世家小姐的身份。

所以她才要不停的展示,展示自己的才華,展示自己不凡的見識,展示自己不輸於賈府的富貴……

妙玉雖然居住在大觀園,可惜根本不會有人把她當主子姑娘對待。妙玉自己偏偏要自矜身份,不是才華橫溢的姑娘,她還不屑於交流。以至於大菩薩般的李紈都說:可厭妙玉的為人。

妙玉也愛展示自己不同於榮國府姑娘們的高雅情趣,比如收集舊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

可一位正常的世家小姐,要讀書識禮、學習來往應酬,當家理事和針黹女紅才是她們應該做的事情。

水不過就是泡茶用的,誰能有那個閒心去辨別是舊年的雨水還是梅花上的雪水!

連賈母心尖上的林黛玉,世外仙姝般的林妹妹,都被妙玉說成是個大俗人。

這梅花上的雪水並不是只是在秀高雅,妙玉同時也在秀自己的富貴。一甕梅花上的雪水,妙玉卻把它從蘇州搬到了京都,這得花多少錢!

當眾人被賈母領著在櫳翠庵吃茶時:

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鍾,捧與賈母。

成窯五彩這種東西珍貴無比!

只因為劉姥姥用過這杯子吃茶,妙玉便不要這個杯子了。

此時的妙玉在嫌棄劉姥姥,嫌棄她的粗俗、卑微,嫌棄她打秋風。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嫌棄劉姥姥,眾人也在嫌棄她。

等到繁華落盡的那一天才,妙玉才會看到劉姥姥的人性中的高尚。

那個時候大小姐妙玉才會懂得,樸實、善良,懂得感恩,才是人性最光華之處。

妙玉身上的一切矯情,都會被生活打磨殆盡……

二.妙玉的生存能力被嚴重低估

妙玉是一個生存能力被嚴重低估了的姑娘。

要知道妙玉也是一個大小姐,什麼身體不好,買替身不中用一定要入廟修行,這些東西都是表面上的託詞。

妙玉的家中一定發生了重大變故,才使得她的父母把他送到尼庵之中,以避免受到傷害和牽連。

林黛玉是榮國府的至親,她是賈母的親外孫女,榮國府的主人們都是黛玉的血緣親人。

可就是這樣,黛玉在榮國府中生活,依然有著風刀霜劍嚴相逼的無力之感。

可妙玉呢?

當她投靠走進榮國府時,身邊無親無故,只有老媽媽和小丫鬟服侍著。

也就意味著,妙玉的一切都要靠自己。

她也只是一個十八歲的姑娘而已。

在大觀園中,妙玉把所有的人都得罪光。

她同誰都很少往來,這未必不是一種生存智慧,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手段!

一個人寄人籬下地生活,還能活出自己的尊嚴和驕傲,在大觀園中任何一個人都做不到!

大觀園中人都是人間富貴花,而妙玉從來不是,她就是爬山虎,比誰都堅韌,靠著誰都能活下去。

妙玉表面上有潔癖,實際上這姑娘精著呢。

真正惹不起的人,她從來都不敢得罪。比如對賈母,她甚至深知賈母不愛吃六安茶。

只怕賈母深愛的賈寶玉和林黛玉,對賈母也用不上這麼大的心思,賈母不喜六安茶,寶黛也許真的不知道。

妙玉也只對黛玉和寶釵青眼有加,因為只要結交這兩個姑娘,就一定能順便結交到賈寶玉。

只要討好了寶玉這位榮國府的鳳凰,妙玉在大觀園中到未來就有依靠……

可大觀園這個風光旖旎的不真實世界,並不能撐多久……

三.有韌性的妙玉

妙玉本來就是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活下去的堅韌姑娘。

從世家小姐,到帶髮修行的尼姑,這樣巨大的人生轉變,絕大部分姑娘都無法承受!

如果把這樣的經歷放到林黛玉、薛寶釵、賈迎春的身上,那些經不起風浪的花朵,很快就會香消玉殞了。

可妙玉堅強的挺下來了。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金陵十二釵個個都入薄命司,她們宿命中的悲劇無法改變。

榮國府被抄家後,一切的繁華煙消雲散,這時候的妙玉同樣會被牽連。

當榮國府被抄家後,所有人的命運都身不由己。

尤其是妙玉這種沒有任何依靠,卻也算不得朝廷欽犯的美貌姑娘。

妙玉不是質本潔來還潔去,她終究還要在這紅塵俗世中走一遭。

可她也不是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妙玉終究會屬於某一個男人,這個男人一定頗有權勢,可是沒有證據表明,她會被賣到風月場所。

「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

妙玉會選擇在風雨飄搖的人生中,堅強地活著。

就算是給像楊素一樣的人為妾,妙玉也一定能把自己活出紅拂女一樣的氣度來。

這時候妙玉這位氣質美如蘭的女子,一定會做出與劉姥姥同樣的選擇。對榮國府眾人的悲慘遭遇,妙玉不會袖手旁觀。

可她畢竟只是一介女子,能力太小,但這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世間最溫暖的情誼。都知錦上添花易,從來雪中送炭難。

而當一切塵埃落定之後,妙玉這位曾經見過烈火烹油般的富貴繁華,也經過從雲端直落地面後,樹倒猢猻散人性最卑劣的嘴臉的姑娘,一定會對自己的人生重新作出選擇。

可嘆這,青燈古佛人將老。這將是妙玉最後的結局。此時的妙玉會真正的理解當初的劉姥姥,為了可以平安平靜地活著,犧牲一下所謂的尊嚴,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

生活能治好所有的矯情。

龍鄉紅樓說:

他日瓜洲渡口,各有勸懲,紅顏屈從枯骨,豈不哀哉?」《紅樓夢》裡的這條脂批,似乎是在說妙玉被強盜搶掠走後,淪落風塵,並且還被一個糟老頭子所霸佔。可見向來清高、孤傲、還有強烈潔癖的妙玉最終結局有多麼可憐悽慘。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主流紅學得出的也是同樣結論。

只是,通過書中描述,再加脂批竟然能夠使妙玉的結局如此一目了然,這還能算得上是把真事隱去嗎?還能感覺出一絲絲假語村言的味道嗎?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擱到《紅樓夢》這兒,書中原本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以「字字讀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之功,用「假假語村言」將「真事隱去」,那些被表面文字隱藏於背後的真事,如果就這樣簡單地被一眼看穿,一目識破,那作者是不是也太矯情太無能了?《紅樓夢》還有什麼研究意義呢?

但凡有一粒花生米,也不致於喝得出現迷糊成這樣的認識。於是乎,紅學界就出現了一大奇觀:主流紅學只看「假語村言」,業餘民紅在看「真事隱去」。

對於妙玉的結局,主流紅學的高見上面已經講過,那麼作為普通的《紅樓夢》愛好者,於此又是怎麼看待的呢?竊以為,在妙玉這個形象的背後,隱藏著兩個各不相同,本質上卻相互統一的真實的歷史背景。

第一個故事背景得從妙玉在玄墓蟠香寺出家帶髮修行說起,所謂「玄墓蟠香寺」,就是蘇州市吳中區的玄墓聖恩禪寺,因為玄墓山本屬於鄧尉山,所以準確地說是鄧尉聖恩禪寺。

(玄墓山聖恩寺)

妙玉是在第四十一回才正式出場,而在第十七回大觀園剛要竣工時,林之孝家的便向王夫人對妙玉進行了介紹。

我們把林之孝家的口中的妙玉,來與玄墓聖恩寺的開山鼻祖萬峰大和尚的平生經歷來作一下比較:

1、萬峰幼時」見僧輒微笑,作合掌態」;妙玉自幼多病,「買了許多替身也不中用」,出家後才好了,這說明妙玉如萬峰禪師一樣,自幼就有「佛緣」;

2、萬峰祥師「深造物諦,詞翰奇古」;妙玉「文墨也極通,經文也不用學了」;

3、萬峰禪師身穿袈裟,卻不剃鬚發;妙玉是帶髮修行;

4、萬峰「其行為與人迥異」;妙玉「自然驕傲些」,自稱「畸人」;

5、萬峰的師傅千巖禪師精通先天神數,告訴他「汝逢汝名所止」;妙玉的師傅亦精通先天神數,告訴她「在此靜居,後來自有你的結果」;

6、萬峰道「不可攀高接貴,輕慢下流」;妙玉說「候門公府,必以貴勢壓人」;

7、鄧尉聖恩寺曾因萬峰禪師而稱為「萬峰寺」;而鄧尉聖恩寺本來是座佛門「廟宇「,恰好是「妙玉」的諧音。

通過這些對比就會發現,其實妙玉的經歷並非是無根無據的憑空杜撰,而是由玄墓山聖恩寺的開山鼻祖萬峰時蔚大和尚的平生經歷演繹演化而來。

(萬峰時蔚大和尚)

當然,這並不是說妙玉影射了萬峰禪師,而是要通過妙玉和萬峰以及玄墓山聖恩禪寺產生的連繫,來隱寓一段跨越三百多年的歷史,從而也反映了作者的觀念立場與《紅樓夢》的主旨思想。

據《聖恩寺志》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二十九,萬峰禪師圓寂聖恩寺,享年七十九歲。是年初,皇帝召萬峰入京,旨至,萬峰前七日逝。」又《天壽聖恩寺記》記載了聖恩寺在明初,沐浴明太祖朱元璋聖恩的情況:寺僧住持面見大明皇帝,「薦召奉天殿賜坐」,並「仰瞻應對」,「上大悅,欲授以僧錄,綱領法門」。在聖恩寺住持「稽首懇請」下,「詔許之」。其後又「爰灑宸翰,遣中貴齋」……明太祖其後又「屢荷龍章、寵賜彌厚」,足見洪武帝對聖恩寺賜予了怎樣的隆恩。《聖恩寺志》還記載了朱元璋為聖恩寺寫的《懷僧無念,特賜松實詩並序》和幾首詩。

正是因為這一切,使得玄墓山聖恩禪寺,成為了一座朱明皇室的皇家廟宇。

(明太祖朱元璋)

但是,隨著明朝滅亡,離此三百多年後,一切都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改變。

《聖恩寺志》,《光福鎮志》和《鄧尉聖恩寺志》中都有記載:康熙二十八年(1689)早春,第二次南巡的康熙途經蘇州時,於二月初五,慕名前往玄墓山聖恩寺。84歲的住持濟石大師率眾僧出寺迎候。康熙「溫語慰勞」下與眾僧問訊交流後,不顧勞頓,上鄧尉吾家山觀賞梅花,當時「夕陽在山,花光掩映,上情歡甚,至酉刻方回」。寺中四宜堂陳設御榻,內侍進膳畢,傳諭「取紙筆入內」。初六日,卯刻,和尚朝見,面賜御書「松風水月」四字,帑金二百兩,和尚與眾僧謝。恩進《山寺》一部,上翻閱數頁,命侍衛收貯。另外,康熙還為聖恩寺賜詩一首。

這儼然成為了一種跨越三百餘年歷史時空的對話:

明太祖向聖恩寺「爰灑宸翰」,康熙帝就「面賜御書」;明太祖對聖恩寺住持「詔請垂問」,康熙帝亦「溫語慰勞」;明太祖對聖恩寺「屢荷龍章,寵賜彌厚」,康熙帝亦「帑金二百兩」;明太祖為聖恩寺寫詩作序,康熙帝亦即興賦詩。

總之,明太祖對玄墓山聖恩禪寺作過什麼,康熙似乎就要模仿什麼。

康熙為什麼要做這種東施效顰之事呢?

因為當時平息「三藩之亂」,和統一臺灣剛剛不久,康熙之所以這麼做,既是為了平復化解江南僧俗對滿清的牴觸情緒,即便是屬於朱明的皇室寺廟滿清也要取而代之,象徵著滿清取得了代替朱明王朝的正統性合法性。這也正是康熙真實的政治目的。

(康熙)

妙玉的判詞是:

欲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前兩句暗隱玄墓山聖恩禪寺這座廟宇,作為空門禪院,在朝代的興亡交替未能免俗地置身事外;後兩句隱寓大明江山如同玄墓山聖恩寺這座皇室寺廟一樣,也淪落到了滿清胡虜手中。

妙玉這個形象所隱藏的第二個歷史背景,來自於她給自己起的「檻外人」這個名字。

在賈寶玉生日那天,妙玉送來的拜貼上屬名「檻外人」,寶玉則受邢岫煙指點,回貼屬為「檻內人」才使妙玉感到滿意了。這使人覺得妙玉有點矯情可笑,只不曉得其中藏有玄機。

這個「檻」字本有kan(坎)和jian(監)兩種讀音,書中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以「檻外人」和「檻內人」來暗隱「監外人」和「監內人」。

那麼,這個「監內人」「監外人」所指又是誰呢?

我們知道玄墓山聖恩禪寺,本為「鄧尉聖恩禪寺」,而鄧尉山的得名,來自於傳說中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期,雲臺二十八將之首南陽人鄧禹曾經在此隱居。

南明弘光政權滅亡後,眾多明朝大臣一致推舉唐王朱聿鍵繼位。原因是朱聿鍵來自南陽,是光武帝劉秀的同鄉,出於心理作用,他們希望朱聿鍵也能象同鄉劉秀光復劉漢江山一樣,也能光復朱明王朝。於是,推舉朱聿鍵於1645年閏六月在福建稱帝,年號也效仿劉秀的「光武」而稱「隆武」

同時在《紅樓夢》中,不但以玄墓蟠香寺暗隱鄧尉山,通過鄧禹和劉秀為南陽人,來映射出隆武帝朱聿鍵,還以玄墓山聖恩寺地處「光福鎮」,來以其「光復」的諧,來暗隱南明眾臣推舉朱聿鍵繼位心中存在的期望。

那麼「監內人」「監外人」與朱聿鍵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1602年出生的朱聿鍵十二歲時,就被祖父老唐王朱碩熿關進了王年承奉司十六年。出來後做了六年多唐王的朱聿鍵又被崇禎帝關進鳳陽府皇室監獄將近八年。而他被推舉繼位前,恰恰經歷了從「監內人」到「監外人」的過程。

直至1646年八月,於汀州被清兵所俘後絕食而亡,在隆武帝朱聿鍵四十四歲的生命中,倒有將近二十四年在監內度過,這就是妙玉自稱「檻外人」和「畸人」的真正原因。

那麼脂批的:「他日瓜洲渡口,各有勸懲,紅顏屈從枯骨,豈不哀哉?」該怎麼理解呢?

後兩句其實與妙玉的判詞意思是相同的,既隱玄墓山聖恩寺及大明江山淪落於滿清,也暗指朱聿鍵在汀州被捕。

第一句中的「瓜洲」含義隱藏得最深,也最有欺騙性。

第一,瓜洲在宋金時期曾為雙方對壘的最前沿,以此暗隱南明與滿清之爭;

第二,借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隱指南京和南明政權;

第三,以陸遊《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來抒發期待光復中原的渴望之情;

第四,鄭成功發起「南京之戰」前曾寫了《出師討滿夷自瓜洲到金陵》: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

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

但是「南京之戰」失敗了,光復明朝最終也失敗了。

讀書工說:

妙玉是曹雪芹《紅樓夢》裡塑造的一個怪人,她的性格和一般人不同。她清高孤僻,最大的特點是愛乾淨,甚至形成了潔癖。至於她被賣到風月場上去了為什麼不自殺?我有三點看法。

一、妙玉的結局是被強盜擄走了,是生是死下落不明

所以這個提問說妙玉被賣到了風月場是沒有根據的。

依據曹雪芹的原意,有可能妙玉最後流落到鎮江瓜州渡口,或是嫁給了一個老頭,或是是流落風塵,做了妓女。但這都未可知。

而在高鶚的續作中,妙玉是被一夥強盜放了迷魂香給劫色了。強盜們本是要搶劫賈府錢財的,後來看到她在惜春房間裡才動了心思,最後才去櫳翠庵裡搶人的。

二、即使是做了妓女,以妙玉的聰明也不會去死

退一萬步說回來,即使是那一夥強盜不喜歡妙玉了,把她賣到了風月場所,做了妓女,妙玉也絕不會去死。

妙玉是一個有知識的女子,她的詩詞歌賦在大觀園裡是不差的,她寫詩聯對有時候比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都強。她這麼聰明的一個人難道不知道生命對於一個人的價值嗎?

妙玉有才情,也有相貌,相信她即使是在風月場所也能處理得很好。在古代妓女也是有等級的,如果是遇到了意中人,也能改變命運,最後反而還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妙玉的潔癖是環境使然,環境不同性格也會隨之改變

妙玉看不起劉姥姥,劉姥姥喝過茶的杯子也不要了,這是在賈府大觀園的環境裡,妙玉要故作清高。

更何況妙玉心裡戀著賈寶玉,對賈寶玉有感情。而且旁邊還有林黛玉、薛寶釵這樣的才女,這樣的大家閨秀,所以妙玉肯定要做出個高深的樣子來,以博得別人的讚譽,特別是賈寶玉的好感。

妙玉不是一個死守清規戒律的人,她在廟宇道觀裡還想著賈寶玉,可見她是很靈活善變的。所以即使到了風月場,她也能隨機應變。

她也有可能逃離那個地方,憑她的才識到哪裡也可以混口飯吃,餓不死。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車到山前必有路。活著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先活著,才有機會去改變自己。像鴛鴦那樣雖然名聲好聽,但死了就一了百了。

芬芳隨筆說:

謝謝之邀,題主所說,妙玉高潔,我贊同;嫌棄劉姥姥我也同意。但是被賣風月場卻不敢苛同,更不能趨同妙玉自殺一說。

妙玉高潔孤傲,我十分有同感,這在我之前的文章有專述,這裡就不多說了,如果想了解,可以點擊我個人主頁翻看。

說嫌棄劉姥姥我也十分同意,別說哪個時代的官宦小姐高潔且孤傲的妙玉,就是現代社會,有些潔癖之人,來個老村老人來家裡竄門,恐怕人走後,甚至於人還沒走,就連洗帶擦的。何況妙玉乎,並不見怪。

題主的問題,牽扯到妙玉最後結局,這個歷史上爭論頗多,越發顯得見仁見智。針對這問題又跑了一下紅學會,翻閱一些資料。

脂批上有這麼一段話說「過潔世同嫌也」接著還有一句「他日瓜州渡勸懲,不哀哉?」。

個人理解,賈府敗落,妙玉無處安身去過瓜州,瓜州渡遇見了寶玉,必然少不得一番勸說之詞。

並不是象有些人說的妙玉被強盜擄走,當了壓寨夫人。或是嫁給了名爵老朽,成為貴族小妾。那麼這兩種結局存在可能性都不大。

回來說「他日瓜州渡勸懲」一詞也就在寶玉身上迎刃而解。以妙玉檻外人孤傲「目下無塵」之性格,妙玉是人伴「青燈古佛」少卻一生,機率最大。

我是芬芳,隨筆生香。

靜心匠道說: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紅樓夢》裡冰清玉潔的妙玉淪落風塵,仍然頑強地活著,蘊含著三重隱喻。

一:獨特的妙玉

妙玉是紅樓夢中的人物,也是金陵十二釵中的一位,在十二釵正冊裡排名為老六,處於中間的位置。在《金陵十二釵圖冊判詞》中對妙玉的判詞為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雖然曹雪芹紅樓夢原本後面40回散失,現在的通行本是高鶚續寫的,但曹雪芹卻在給金陵十二釵的判詞,早已給12為佳人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大觀園內的金陵十二釵中,妙玉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她和孤高的黛玉,懂人情世故的寶釵,美麗大方的襲人完全不同,甚至和12金釵的氛圍格格不入。

紅樓夢中妙玉並不為人所喜愛,原因就是她「過潔世同嫌」,甚至有點歇斯底裡潔癖,心高氣傲的妙玉,嫌棄劉姥姥不說,妙玉能看上眼的人也是極少的,

不過如此孤傲的妙玉,對於面對寶玉和賈母,又是另外一番的作為,對於賈寶玉,妙玉以檻外人自居,這讓賈寶玉一時無法回答,也說明了妙玉雲空未必空,對於賈寶玉她有別樣的情愫,

一次賈寶玉到妙玉的房中,看她和惜春下棋,妙玉在閨房看到了寶玉,卻有著別樣的情愫,竟然面紅耳赤起來。

還有妙玉庵門前,有紅梅數枝,妙玉甚為珍視,大觀園內的人,也因為妙玉孤僻性格,很少去庵前摘梅,但宴席寶玉因為詩寫的爛,卻被眾人出了個難題,就是讓寶玉去龍翠庵折紅梅。

可沒想到,別人眼中的難題,到了寶玉這裡,完全不是事,妙玉聽得賈寶玉要一枝紅梅,直接就贈與他。

妙玉對賈寶玉和賈母別樣對待,最突出的還是劉姥姥飲茶一事。

劉姥姥到賈府打秋風,賈母就陪著她到了櫳翠庵,妙玉拿出上好的賈母老君眉和成窯五彩小蓋鍾,接待賈母眾人,沒想到賈母卻讓劉姥姥一同品嘗好茶。

看著劉姥姥拿著宋代的成窯五彩小蓋鍾,妙玉心生厭棄。等賈母一眾人等,離開了櫳翠庵以後,妙玉就把劉姥姥用過的杯子給砸了,

但是,這天寶玉聽說有梅花雪茶喝,竟然不請自來,妙玉竟然將平時喝茶用的綠玉鬥,讓賈寶玉使用。

要知道妙玉是有潔癖的人,按理說自己用的器具是,絕對不能給別人使用的,但妙玉不但給了寶玉使用,並且還是心甘情願的那種,和劉姥姥比起來高下立判。

因此有人說妙玉這是假清高,也有人認為妙玉是真性情流露,作為12金釵唯一的帶發居士,妙玉是大觀園一個獨特的存在,她如大觀園一朵潔淨的蓮花,她清雅的外表,帶著一種出塵的氣質,才華出眾,生活也非常的講究,對於任何事物都追求完美到極致,甚至喝的茶,用的水,用的香料,都是經過不厭其煩的各種工序所獲得,其生活用的器具,更是件件珍品

如此的妙玉,她的孤傲給人感覺高不可攀,但最終這朵出於汙泥而不染的蓮花,卻最終墜入了汙泥中,身世飄零,隨波逐流。

為何妙玉有如此的結局,曹雪芹寓意又是什麼呢?

二:妙玉淪落風塵的隱喻

妙玉最終如此結局,給人感覺出一個非常大的落差,一個如此清雅孤傲的女子,卻最終淪為了煙花柳巷中的女子,從瞧誰都不是的清高美人,成了為生計與人陪笑的女子,在現代人看來,妙玉給人的遭遇非常可憐。

但曹雪芹如此寫,肯定是有隱喻的,妙玉如此的遭遇,其實是曹雪芹用妙玉的可憐的遭遇和結局,將古代王宮貴胄另一面展現給了世人。

他以大觀園的鼎盛到沒落,以眾人結局告訴人們道理,用現代的俗話說,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即便是盛如大觀園這樣的豪門,依然躲不過沒落的命運,而妙玉的出身和結局,正是最好的隱喻,

作為柔弱的女子,妙玉3歲就無依無靠,但她卻能在大觀園,被奉為貴賓,可見其出身並非一般人,至今大部分的紅樓夢研究者,都認為她是一位顯貴的女兒,估計其父母的地位和榮國府不相上下,因此她在大觀園人人都敬她三分。

她也成了大觀園唯一的帶發女居士,而她在庵中過的日子,即便是現在,有讓人羨慕不已,紅樓夢很少提及她的生活來源,但很大可能,應該是大觀園提供,

優厚的物質條件讓妙玉無生活之憂,也讓造就了她孤高的氣質和行為,但是隨著大觀園的人去樓空,妙玉失去了優厚的生活環境,不得不面對現實,

而她的遭遇,其實和古代許多富家小姐們是一樣的,曹雪芹正是利用妙玉的遭遇,告訴了世人,那些在世人眼中高不可攀的富家小姐,當不幸遇上家族的沒落或者皇帝責罰,

這些氣質高雅,懂琴棋書畫的千金,很大一部分會無奈淪落風塵,雖然她們不願,但卻無法改變命運,際遇好一點的,如秦淮八豔一樣,能名動天下,嫁入豪門過少優異的生活。一些際遇不好的,就如杜十娘一樣,因為遇人不淑,導致抱憾終身,這正是當時一種現實情況的反應,也是對封建糟粕的一種揭示。

正是 「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三:妙玉帶發居士的隱喻

妙玉出身高貴,但卻並沒有如黛玉一樣,成為了一個千金小姐,而是選擇與青燈古佛為伴,選擇了帶髮修行,當然這與妙玉本身的緣分有關,但紅樓夢是一部隱喻小說,裡面充滿了各種的隱喻。

妙玉其實在紅樓夢中,是佛與道的結合體,她一直一來是佛門女居士的裝束,並且從小有佛緣,因此一直在庵中修行,其實這裡是隱喻人都想找一個清淨地,妙玉本是官宦家的千金,自小體弱多病,也是因為家道的原因,

她無奈才遁入了空門,但她「帶髮修行」,卻隱喻了她並非六根清淨,其帶髮修行其實就是想,終以期還俗之日。

她師父也懂這個道理,因臨寂吩咐妙玉:「不宜回鄉,在此靜候,自有結果。」從這幾句能看出,妙玉留在了大觀園,其實並非是「六根清淨」,而是期望能在大觀園獲得一個好結果。

從妙玉對寶玉的相知相慕中,也讓人看到了妙玉並未達到萬境皆空的境界。因此才會說其「雲空未必空」。曹雪芹對妙玉如此描寫,隱喻大部分的世外高人,其實都是都未必是六根清淨,反而是心有所求,那麼是看上去外表給人看上去,如一塵不染的高人,依然會紅塵牽絆,

無論是道門還是佛門,這樣的例子非常的多,例如唐朝高僧玄奘的高徒辯機和尚。辯機和尚作為一位學識淵博,而且佛法定力都很高深的高僧,

卻因為一個枕頭,牽扯出他與高陽公主,一段說不清理不斷的紅塵事,最終導致唐高宗大怒,下令重重懲戒了辯機和尚。

除了辯機和尚,還有著名的成語終南捷徑,終南捷徑成語的出處《大唐新語·隱逸》,據說唐朝的盧藏隱居在終南山,唐中宗聽說了有這一位隱士,就不斷許諾其高官厚祿。

後來司馬承禎,被唐睿宗迎接到了長安,準備歸去的時候,盧藏指著不遠處的終南山說:「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在遠!」

司馬承禎卻毫不給面子,直接懟他:「以僕所觀,乃仕宦捷徑耳。」,盧藏聽到這句話,不由得一陣臉紅和不好意思。

而曹雪芹巧妙地利用妙玉女居士的身份,隱喻那些故作清高,故作姿態遠離紅塵,但心裡卻一直被紅塵牽絆,更隱喻了一些世外高人,一些名人等 雲空未必空的心態。

三:妙玉結局的隱喻

妙玉的結局,其實曹雪芹還有另外一番隱喻,這牽涉到了古代道佛儒的根源,紅樓夢的開端,道長和僧人的一番對話,這也給紅樓夢定下了基調,就是入紅塵歷練。

為何強調入紅塵歷練呢?

因為古代的釋門和道門看來,人即便是在寺廟道觀中成長,雖然念誦了不少的經典,吃了許多年的齋菜,點了不知多少根的香火和燈燭

但在一些見性或者已經有所領悟的人看來,做這些其實還不夠究竟,人沒有經歷過紅塵的歷練,

等於是紙上談兵,腹中理論知識都是一套一套的,說的人也無法反駁,

但一入紅塵,遇上了各種令他心生喜悅的事,或者令他感覺若有所失的事,他就會墮入了貪嗔痴三道,人也開始失去了平常心,

開始逐漸迷失了,所有的理論知識,多年積累的定力,都被拋之腦後,最終忘記了為何要入紅塵,也只有經歷了紅塵種種,那天豁然領悟了真正的放下,不再執著於紅塵種種,才會體會到什麼才是真正的清靜,什麼是空。不過這樣的人歷史上為數不多,更多的是陷入淖泥中,無法脫身,隨波逐流。

曹雪芹正是借用妙玉的結局,來隱喻這個道理,這可是中華文化哲學智慧的結晶,也是非常重要的中華文化財富。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讀懂其中之妙!

魏永臣550說:

妙玉十分高潔,形容的就是紅樓夢中十分高潔珍貴的真意。寶玉櫳翠庵乞紅梅,所乞求的對象就是妙玉,可知「乞者」寶玉兼有奴才和窮相兩類特徵,那麼,妙玉與寶玉的關係也是同林黛玉與賈寶玉的關係一樣,都是真與假的關係。紅樓夢中,僅題目就顯示出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大觀」與井觀相對,「大觀」就是紅樓夢內真的觀點,「井觀」就是隱藏真的假,這就是「金釧跳井」的原因。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就是言紅樓夢的不服輸的老讀者數次進入紅樓夢中尋找大觀真意的表達。
妙玉,紅樓夢內真是非常歡迎讀者到來解讀真,但同時又要求解讀者十分嚴格,不讓其解讀帶有瑕疵。這就是妙玉嫌棄劉姥姥的原因。
紅樓夢的真當作假賣,「一天能賣三千假,三天不賣一個真」,這就是等同於把高潔的真一一妙玉賣到了風月場,「風月場」就是虛幻虛假之境。作者將自己的真賣到風月場的目的就是為了傳承真,寄希望於將來能使真發揚光大,讓高潔的聖真不再遭受「世人同嫌」,而轉變為普遍讓世人接受,進而促進世人同高潔。也就意味著妙玉無論遭受什麼樣的磨難,都要頑強地活下去,而怎麼可能自殺呢?

文學與教育說:

妙玉被賣到風月場後為何不自殺?

我們先審視一下題主提的問題 : 妙玉被賣到風月場後為何不自殺?

結合妙玉的判詞 : 玉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從判詞來看,最後的結果就是妙玉陷於「淖泥中」,也就是惡劣的生存環境之中,但如何判斷這個環境就是「風月場」呢?

由此,如果這樣提問,是不是更為準確 : 妙玉最後淪落到淖泥中為何不自殺呢?

對此做如下回答 :

妙玉生活在大觀園的櫳翠庵之中,可以說那裡就是他的王國,他可以在這個王國之中充分發展自己,他可以向寶玉自稱為「檻外人」,也可以說林黛玉是個「大俗人」,還可以把劉姥姥用過的杯子棄掉。總之他在這裡總能隨他心如他願。

但妙玉也有隨對方心如對方願的,這個在第41回, 我們看賈母來到櫳翠庵,妙玉怎麼做的 : 「妙玉相迎進去……妙玉笑往裡讓……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小茶杯……妙玉笑說……。」在這裡賈每是長輩,妙玉的如此是進了禮,同時賈母在這裡也是當家者,妙玉的如此也是對當家者的尊重,甚至是敬畏。

這樣妙玉對賈寶玉、林黛玉、劉姥姥和賈母的態度就有了等級上的區別,也就是說妙玉他可以根據對象來決定,自己如何說話,如何做事。那麼我們從這裡推而廣之,妙玉是否就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有自己不同的適應呢?

即 : 我雖深陷淖泥,但就不自殺!

書偶記說:

一個名貴的茶杯,因為劉姥姥用過就要丟棄,這麼高潔的妙玉,為何後來淪落風塵時,竟然沒有選擇自殺保住清白,而是苟且偷生?

我們都知道,《紅樓夢》是斷臂,現在的通行本120回中的後40回並非原作者筆墨。所以妙玉的結局,與眾多人物的結局一樣,仍舊是個謎。

在通行本續書第87回中,妙玉在蓼風軒與惜春下棋,賈寶玉正巧來看惜春,妙玉看到賈寶玉後臉紅心跳。借棋局談禪和寶玉調情。

回到櫳翠庵打坐時思念寶玉,春心蕩漾,以至走火入魔,口出狂言浪語,這件醜事後來被傳開,人人都知道賈府有一個貌美年輕的女尼思春走邪。

至112回,賈家被抄後,有一夥強盜趁火打劫,在大觀園又見妙玉和惜春下棋,幾天後跳過高牆用迷香將妙玉迷暈,劫走了她。

在第五回,妙玉的判詞是:

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

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

顯然,妙玉被強盜劫走,也算是陷入「泥淖」了,可是,結合前面80回,對妙玉結局的這種處理,是非常庸俗的,不符合常理的。

首先,妙玉素來目下無塵,整一個大觀園,能入她眼的女子也就薛寶釵和林黛玉,惜春算什麼東西?她怎麼可能突然和惜春親熱起來?

其次,惜春一向孤介,從來會去與人親近,她又怎麼可能和清高的妙玉熱絡起來?

再有,續書中為了讓「妙玉被劫」顯得合理,不惜將妙玉寫成一個慾火難耐的女尼,意思是她不守清規才會遭此報應,這種價值觀非常的膚淺和落後,是與原著內涵背道而馳的。

所以,續書中關於妙玉的結局,是許多讀者都難以接受的。

而在許多朋友看來,妙玉的結局,最大可能是淪落風塵,成為一名煙花女了。因為對於一個出家人來說,沒有比淪落風塵更為骯髒,更能稱為陷入「泥淖」了,而且,在妙玉的《紅樓夢曲》中,有寫道:

氣質美如蘭,才華阜比仙……可嘆這,青燈古殿人將老,辜負了,紅粉朱樓春色闌。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違心願。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嘆無緣。

「風塵骯髒」,違背了妙玉高潔的心願,加上「王孫公子嘆無緣」,似乎又與兒女情長有所牽扯,所以,不少讀者都認為,妙玉最終是墮入了風月場所,終究是一塊美玉陷入了最髒最臭的泥淖之中。

當然,關於妙玉的結局,除了這種猜想,還有「嫁薛蟠」之說、「委身忠順王」之說等等,無論如何,都算是「陷入泥淖」了。

可是,縱觀全文,我們不曾見過妙玉陷入「泥淖」後有自盡的線索,而結合之前她的種種行跡,這一切是顯得多麼的不可思議。

妙玉的一生,實在是太清高太清高太清高了,嗯,我沒重複打字,因為沒有三連發,實在不能表達我激動的心情。

妙玉有多清高?當初和師父為了避開是非,從蘇州躲到了京城,師父死後不久,榮國府的元妃要省親,賈府欲聘請其進府,已經孤身一人的妙玉卻稱「侯門公府必以貴勢壓人」,不肯前往,最後還是賈府下了帖子才請動她。

賈母帶眾人到櫳翠庵品茶,期間將自己喝了一半的茶遞給劉姥姥喝了,過後她命人將這杯子擱在外頭,賈寶玉建議索性送給劉姥姥,也算一種資助,她卻說:

「這也罷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沒吃過的,若我使過,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給他。你要給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給你,快拿了去罷。」

她給賈母的茶杯,是成窯五彩小蓋鍾,價值不菲且極難購得,可是因為劉姥姥接觸過,她就覺得玷汙了自己高潔的靈魂,不肯再要了,最重要的是這杯子還不是她用過的,若是用過,那就算砸碎了也不能給劉姥姥。

彼時,這個茶杯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妙玉的替身,茶杯被劉姥姥碰過,她就覺得自己受到了玷汙,要丟棄,要砸碎,頗有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意味。

妙玉的精神潔癖,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可是為何後來陷入「泥淖」、被玷汙時,她卻選擇了忍辱偷生呢?

其實要我說,妙玉之所以如此,無非兩個原因:

一,妙玉留戀紅塵

雖然是帶髮修行,妙玉也極盡擺出一副清高的樣子,拒人於千裡之外,然而事實上,她的所作所為,卻出賣了她不過是一個俗人。

譬如她口口聲聲拒絕賈府的邀請,「侯門公府,必以貴勢壓人,我再不去的。」話剛說完,還熱乎著呢,一看到賈府的請帖,就靜悄悄進去了;

她成日念經講禪,所接受的價值觀是「世法平等」,可是她卻將世人分為三六九等。眾人進櫳翠庵討茶,她端給賈母的是最名貴的成窯五彩小蓋鍾,其他人一概是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價值有天地之差。

她身為出家人,卻六根未淨,對賈寶玉情有獨鍾,大觀園這麼多人,她單單記住賈寶玉的生日,並且在其生日當天悄咪咪寄上賀卡,粉紅色的賀卡暴露出妙玉的春心。表現之露骨,連邢岫煙知道後都驚異不已。

種種行舉,都足以說明,妙玉就是紅塵中人,她自以為的高潔和孤傲後面,卻是矯情和做作,所謂的「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就是如此,妙玉呈現出來的「潔」和「空」,都是假的,虛的。

若是如此,將來淪落風塵,她又豈會為了「潔」而自盡呢?

其次,要麼就是妙玉已經做到了真正的頓悟。

在經過一番坎坷後,妙玉終於看透了紅塵,真正頓悟出何為「空」,何為「潔」,她不再糾結於身外的種種,不再刻意去追求高潔,因為她的心已經真正入了空門,縱然身在紅塵,也不能影響到她半分了。彼時的妙玉,跟之前的妙玉正好反了過來。

不過,從妙玉的判詞和《紅樓夢曲》來看,妙玉後來頓悟的可能性,並不太大。無論如何,一個妙人墮入風塵,終歸是個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劇。一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48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