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朱元璋殺了很多功臣,為什麼深受百姓愛戴?_朱元璋因為什麼殺了數萬官員

鳥兒願為一朵雲說: 朱元璋草根出身。從一介布衣,到九五之尊。這得益於他自己的才能和運氣。更離不開跟他一起徵戰沙…

鳥兒願為一朵雲說:

朱元璋草根出身。從一介布衣,到九五之尊。這得益於他自己的才能和運氣。更離不開跟他一起徵戰沙場,出死入死的開國元勳們。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是很多皇帝的慣用伎倆。但就殺功臣,朱元璋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簡直可以用殘暴來形容。

從文臣到武將,劉基、李善長,藍玉、馮勝、傳友德……這些開國功臣,全被朱元璋統統殺掉。牽連的人更是成千上萬。只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不單是殺功臣,朱元璋殺起貪官來,更是心狠手辣。

洪武二年,也就是朱元璋當皇帝的第二年,朱元璋曾經對他的大臣,說過這樣一番動感情的話:

從‬前‬我‬當‬老‬百‬姓時‬,見‬到‬貪‬官汙吏不‬管‬百‬姓‬死‬活,心‬裡‬恨‬透‬他‬們。今‬後‬要‬立‬法‬嚴‬禁,遇‬到‬貪‬官敢‬於‬危‬害老‬百‬姓的‬,‬決‬不‬寬‬恕‬!

朱元璋說到做到。他頒布有史以來最為嚴厲的肅貪法令:貪汙六十兩以上銀子者,立殺。

更讓貪官膽寒的是,朱元璋命令, 把貪官處死後,還要把皮剝下來,填上稻草,做成稻草人,立於衙門之內,以示威懾。

較早享受到這一特殊待遇的,是朱元璋的老部下,開國功臣——永嘉侯朱亮祖。

當時朱亮祖鎮守廣州。可謂位高權重,人也日漸驕狂。

當時的廣州番禺縣縣令叫道同。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由於執法嚴厲,當地的土豪劣紳深恨道同。

吃了虧的土豪們就想到了朱亮祖,便拉攏朱亮祖,希望他幫忙出頭,收了好處的朱亮祖當然不把一個小小縣令放在眼裡,爽快地答應了。

此後,朱亮祖就充當起了這些黑惡勢力的保護傘,幹涉道同正常執法。還派人暗中設伏,把道同打了一頓。但道同並未屈服,依然秉公執法。

後來,道同抓住了無惡不作的羅氏兄弟。朱亮祖知道後,竟派出軍隊,包圍縣衙,強行把人犯搶了出來。

並且惡人先告狀,羅列道同一大堆罪狀,彈劾道同。

道同也忍無可忍。寫了奏章向皇帝陳述實情。朱亮祖料到道同會告狀,就挑出最好的軍馬,派人快馬加鞭趕到京城,狠狠地告了道同一狀。而道同用的是驛站的馬,要慢很多。

朱元璋看到朱亮祖彈劾道同的奏章,勃然大怒。立刻派人斬殺道同。

就在朱元璋發出命令不久,道同的奏章也到了,兩下一對比,朱元璋就發現了問題,連忙派人去追。但為時已晚,道同就這樣被冤殺了。

道同是好官,被殺時,無數百姓前來送行。

朱亮祖見此情景,開始還有點惴惴不安,時間一長,他就洋洋得意了。鬥倒了道同,以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可朱元璋並沒忘記他,還有他的兒子,幾個月後,大理寺差人來,把他們一併抓到京城。

當朱亮祖被押到朱元璋面前時,朱元璋一言不發,拿起皮鞭,把他猛抽一頓,身邊侍衛也一齊上陣,這個赫赫有名的一代功臣就這樣被活活打死。後被做成稻草人,讓文武百官觀觀。

可是對於老百姓,朱元璋卻是愛民如子。頒《大浩》分發天下,任何一個百姓,都可以綁了魚肉百姓的官員豪紳,頭頂《大誥》,進京告狀。沿途官員,不得阻攔,敢阻攔者殺無赦!

在江蘇常熟,有個叫陳壽六的人。當地縣吏搶走了他家所有的米糧,還威脅他不許鬧,要是鬧就抓他去充軍。

陳壽六看著飢腸轆轆的妻兒,心想橫豎是死,還不如去京城。便拿了《大誥》去告狀。

陳壽六千辛萬苦到了京城,在錦衣衛的幫助下,見到了朱元璋。

朱元璋賞賜了他,殺了縣吏。當然還有縣官,因為縣官作為一方父母官,對手下放之任之。當然也該殺。

朱‬元‬璋‬的一‬生‬,殺‬了‬無‬數‬的‬功‬臣和‬貪‬官,包‬括一‬些‬被‬株‬連‬的‬好‬官‬。為‬了‬老‬百‬姓‬,為‬了‬他‬的‬千‬萬‬子‬民‬,他‬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官‬僚‬集‬團‬。

經‬過‬朱‬元‬璋‬幾‬十‬年的‬勵‬精‬圖治,大‬明‬帝‬國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民‬生‬有‬保‬障,百‬姓‬安‬居‬樂‬業‬。

這‬樣的‬朱‬元‬璋‬,讓‬百‬姓‬如‬何不‬愛‬戴‬他‬?

蘭臺說:

朱元璋並不受老百姓愛戴啊。朱元璋統治時期,一共發生了20起超過一千人規模的農民起義。

或者說,你從哪兒看出朱元璋受老百姓愛戴?

根據《中國農民起義史話》披露,朱元璋是有史以來農民起義爆發最多的開國帝王。

明太祖洪武三年就爆發了福建陳同起義,洪武十一年又發生了湘西吳勉起義,洪武十四年發生廣東剷平王起義,洪武十六年江西順天王起義……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爆發古州林寬起義。

朱元璋統治時期,明朝差不多每隔兩三年就會爆發規模超過千人的農民起義。

你覺得這樣一個皇帝是受老百姓愛戴的樣子嗎?

朱元璋是歷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但是同時也是對底層民眾最殘酷的皇帝。

《大誥續編》裡載,洪武十九年(1386年),福建沙田縣13個農民聚在一起商量:「我等不在四業範圍內謀生,恐要獲罪,不如切掉幾根手指,變成殘廢,就沒罪了。」

結果,經人告發,朱元璋下令將這些「奸民」押回原籍梟首示眾,將各家成年男丁族誅,婦女、小孩一律流放到不毛之地。

是的,在朱元璋統治時代,就是想做「家裡蹲」,想做「宅男」都不行,因為這在朱元璋看來是「可恥」的,是要被殺頭和流放的。

朱元璋規定:「一裡之間,百戶之內,仍有逸夫,裡甲坐視,鄰裡親戚不拿,其逸夫或於公門中,或在市閭裡,有犯非為,捕獲到官,逸民處死,裡甲四鄰化外之遷。」要是有「逸夫」,不僅本人要被處死,親戚四鄰都要發配邊疆。可別以為這是鬧著玩的,朱元璋曾經一次性處理了蘇州、松江兩地2871名「逸民」,而鎮江坊甲鄰裡因未主動捉拿「奸民」,全部被發配去砌城牆,身死家破者不計其數。

家道傳承說:

朱元璋對老百姓好不好,我只說一點,有明一代是歷朝歷朝老百姓負擔最重的。朱元璋對大臣和功臣很刻薄,對老朱家的龍子龍孫卻好得很。他的二十多個兒子都被封為親王,食祿一方。親王的兒子又被封為郡王,依次遞減。在初期因為老朱家人少,百姓的負擔還不太明顯。到了萬曆年間,宗室已達40萬人。這些宗室佔有了國家大部分資源,不經商、不務農,只管造人。朱家皇帝對宗室從來是不吝封賞,反正都是民脂民膏。萬曆的親弟弟潞王就藩,一次就耗費了國家當年財政收入的一半。宗室負擔過重是明朝滅亡的一大重要原因。

用戶問蒼茫大地說:

老百姓與高層沾不上邊,只要老百姓自己活得滿意,就會愛戴最高領導人和政府。這是無可非議的。如果有人認為高層官員受到迫害,就認為最高領導人和政府有問題,這是錯誤的觀點。一切應以老百姓的利益怎樣為衡量最高領導人和政府的好壞為標準。

破乞說:

有一種說法認為朱元璋只虐富人和讀書人,對貧民卻好得不能再好。此說十分荒謬,虐完富人和讀書人,虐平民只會更方便,而且從政治倫理上來說,貧民富民都是民,鼓勵虐富民的同時也就給虐貧民提供了理由。

作為大明王朝的一份子,從出生之時你就應該感到慶幸,因為如果沒有你的父輩祖輩的存活,就不可能有你,這句話看起來有點廢話,但事實是在明朝初年,有很多人不是在戰亂中死亡,而是在移民運動中喪生,很幸運你的祖輩父輩存活了下來。

強制移民製造大流亡

朱元璋登基後,面對的是因連年戰爭造成的百姓逃亡、人口流失且全國人口分布不均的天下。以朱元璋的老家鳳陽為例,老朱回家視察後痛心疾首的說道:「吾昨往濠州,所經州縣,見百姓稀少,田野荒蕪。由兵興以來,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歸鄉裡,骨肉離散,生業蕩盡。」

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恢復國家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老朱利用行政力量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政府組織移民行動,在政府強制驅動下,一場波及全國大部分地區、遷徙人數達一千多萬的移民運動開始了。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雖然朱元璋對這些移民名義上進行了政策照顧,但是移民運動背後隱藏的卻是無盡的心酸和無奈。

山西洪洞大槐樹

明初暴力移民的血淚見證

鳳陽作為天子誕生地並沒有獲得額外恕免,「南人北調」使得這個本就貧困的地域愈加潦倒。為了斬草除根,老朱將老對手方國珍和張士誠的支持者及舊部由江南富庶之地遷徙到鳳陽去,再加以嚴格管控。但是由於分到的土地較少,鳳陽又是「十年九荒」,這些原本富庶之地的百姓很快就變的貧窮起來。

懷著對明政府迫使他們背井離鄉的仇恨,他們開始了乞討流亡,後來這支流亡大軍的人數越來越多,且其他地方也出現許多不滿者,於是全國出現大規模的人口逃亡現象。

在鳳陽,「裡有十甲而逋者八九,存者一二;地有千頃而荒有十九,耕者一二。」放眼全國,「四方民窮財竭,逃亡過半,較籍所載十去四五。」尤其是在老朱死後,嚴密的人口管控制度破產,高壓之後出現反彈,到景泰年間,僅南直隸六府流民就多達一百多萬戶,362萬餘口,「戶減三之二,口減五之三」的情況也是常態。

清人趙翼在《陔餘從考》中說:「《蚓庵瑣語》雲『明太祖時,徙浙、嘉、湖富民十四萬戶以實鳳陽,逃歸者由禁,是以託丐潛回,省墓探親,遂習以成俗』,理或然也。」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在這些鳳陽流民所唱的花鼓戲中,如今依舊能切身感受到人們對於移民政策乃至朱元璋的態度,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顆螺帽,個人的喜好、理想、生存、安穩都不可以有,都是國家的,這一點在明朝顯現的尤為明顯。

鳳陽花鼓

朱元璋老鄉討飯必備

種啥作物我說了算

除了控制百姓外,朱元璋還喜歡以個人喜好來治理天下,哪怕他對此一無所知,但依舊要標榜自己是聖君,開始對農業指手畫腳,以讓天下臣民感到幸福為己任,雖然這不過是他的自我意淫。

洪武初年,為了解決百姓生存問題,他下令,「凡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對於百姓而言,不同地區,不同氣候環境所種植的農作物是不一樣的,但朱元璋偏偏要用整齊劃一來體現出皇權威嚴。

但凡有人敢不遵從,那就進行相應的處罰,「不種桑出絹一匹,不種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別出心裁,又下令百姓開始種植桑、棗,並且強制規定「每一裡、種二畝秧。每一百戶內、共出人力挑運柴草燒地、耕過再燒。耕燒三遍、下種。待秧高三尺、然後分栽。每一戶、初年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

命令下達後,一定要百分百執行,不管是多了還是少了,那都是違抗聖意,需要受到殘酷的懲罰,「栽種過數目、造冊回奏。違者、發雲南金齒充軍」。

百姓如此整齊劃一,並且在短期內,國家的桑棉麻產量都有了較大的提升,可能在朱元璋看來自己對百姓已經足夠好了。但是在虛假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大量百姓的血和淚,尤其是那些不適宜種植規定農作物的地方,依舊需要按時交納相應的賦稅,基層民眾的生活愈加苦不堪言。

作為大明王朝的一份子,按時繳納賦稅是你應有的自覺。那麼繳納賦稅的標準是什麼呢?就是人口和田地,所以朱元璋花了大量時間來建立的黃冊制度,不僅能夠管控百姓,對於賦稅徭役的收取也有重要意義。

虛構的輕徭薄賦

首先來看看你需要交的賦稅,第一就是田賦。田賦分為夏稅和秋糧兩項,具體又有米、麥、錢鈔、絹四種。夏稅徵收截止為八月份,秋糧徵收截止為第二年二月。要是逾期半個月以上,則欠繳人、裡長、稅官等都要各杖責一百。如果逾期一年以上,則欠繳人、裡長除了要杖責一百外,還要被發配他地,而稅官甚至要被處以絞刑。在這些嚴刑酷法下,你是一分錢都逃不掉的。

明代土地分為官田和民田兩種,官田為國家所有,而民田就是百姓私有的,對於不同的田,收的稅也是不一樣的,《明史》記載:「凡官田畝稅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減少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沒官田一鬥二升。」

如果你是生活在蘇、松、嘉、湖或者浙西等地,那麼恭喜你,你承擔的稅賦要比其他地方高很多。前者是因為曾經擁護過張士誠,而後者則是由於有官員認為浙西富裕,所以需要多徵賦稅。

當時的江南作為重賦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有「財賦淵藪」之稱,據梁方仲先生《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蘇、松、常、鎮、嘉、湖六府土地佔全國4%,而田賦貢獻高達22%,在朱元璋看來,可不能放過這狠敲一筆的機會。

自古以來,稅賦的收取都是有一定的標準的,賦稅制度雖然會根據具體情況有所調整,但總體而言還是要符合實際的,不能不給百姓活路。

以漢朝來說,漢初稅率實行什五稅一,景帝時降到三十稅一,意思就是交畝產的十五或三十分之一的稅,根據相關學者考證,漢代以240步為一畝,約合現在的0.69畝,畝產大概在三石左右,換算成粟的話約117.3斤。全部換算成現代的計量單位,每畝產量約170斤,按照「什五稅一」的稅法,交稅大概11.3斤。

唐朝初年,實行租庸調製,規定每位丁男和中男授永業田(私人所有)二十畝,口分田八十畝,加起來就是一百畝,根據當時的畝產推算,中等旱土的畝產在一石左右,上等旱土能達到2石或2石以上,而水稻的畝產則有可能達到3石左右,每丁每年只需繳納租粟二石,絹或綾二丈,綿三兩。就田賦而言,這已經很幸福了。

至於宋代,稅制雜亂,不易統計,而且對於宋代賦稅的輕重,學界存在爭論,我們姑且採用孔涇源《關於宋代的田賦稅率和農民負擔問題》中的結論,宋代田賦稅率最高僅7.6%,最低也不足5%,就此而言,宋代的田賦稅率並不是很高。

至於清朝初期,則規定「天下田賦,悉照萬曆年間則例徵收」,而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元代「取民最輕」,並非大家想像中殘酷的剝削壓迫百姓。

那麼明代又如何呢?林金樹先生在《試論明代蘇松二府的重賦問題》這篇文章中做了個統計,他將洪武二十六年到萬曆六年,蘇松兩地的土地、稅糧和畝稅同全國其他地方作比較,得出的結論是蘇松二府的畝稅是全國均重的七倍。

關於江南地區賦稅繁重問題,前人就說過:「國家賦役之重莫逾江南,在江南諸郡又莫蘇、松若也。」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為此特意寫了一篇《蘇松二府田賦之重》的文章。但如果你認為只有江南地區賦重,那就是太低估朱元璋了,洪武年間,在江西、陝西等地也都出現了大面積的重賦現象。其他地方雖然紙面上的賦稅不算重,但是朱元璋排斥貨幣經濟,設計的極其愚蠢的實物地租造成了運輸和調度上的巨大浪費,老百姓的負擔一點不輕。

朱元璋尤其憎恨江南人民

至於徭役,明代有裡甲役、均徭和雜泛三種,科目繁多,徭役繁重。以解運白糧為例,時人就說:「國初有囤戶以徵收,有運夫以轉輸,一鄉之中遍役數十人,以為累也。」而且徭役在明朝中後期更加繁重,要是有人想外出躲避徭役,那面臨的懲罰就是杖責一百,然後遣送回原籍,繼續服役。

總之,作為大明朝的百姓之一,皇帝並沒有因為是底層打拼起來的而對你們感同身受,反倒是對爾等賤民變本加厲的剝削壓迫。

你可能會心存僥倖的說我如果是地主,家裡有錢有地,賦稅徭役再重都沒關係,那麼我只能說你太低估了朱元璋的無恥程度。在朱元璋眼中,能說上話的只有權力,金錢沒有話語權,他曾經將江浙地區的大量富豪地主舉家強行遷徙去鳳陽、南京等地,至于田產啥的就算孝敬給天子了。

沈萬三的悲劇在明朝一再重演

當然建立不起什麼「資本主義萌芽」

總之在朱元璋的算計下,到洪武二十六年,全國的田地、人口、以及賦稅都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大明王朝國庫私庫越來越富有,就是不知道百姓有何感想了

yinyin1983說:

農民懦弱、自私、善良,他們不怕日子窮,就怕別人不和我一樣窮。他們不怕東西少,就怕別人比我多。我是流氓我怕誰!這是劉邦的坦然。我是流氓誰敢說我流氓,這是朱元璋的為君之道。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開國之君,其實他更像個「村長」。他關心農民,痛恨官僚、地主、富人和知識分子。王朝歷史下,官僚、地主、富人和知識分子永遠具有關聯性。沒錢的、沒知識的當不上官,當上官的必成為官僚。

朱元璋和歷代帝王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出身純正。作為一個真正的農民,他做到了與農民心連心,急農民之所急,想農民之所想。朱元璋曾在社會的最底層辛苦勞作。他做過和尚,流過浪,還不止一次地為了一個饅頭,被別人打的頭破血流,或者把別人打的頭破血流。如果一個饅頭代表一條性命,朱元璋可謂「饅頭皇帝」,九死一生。

農民渴望平等,又迷信權威。他們強烈渴望社會等級明確、秩序井然、穩固不變。天在上,地在下,父為尊,子為卑,農民們從不想什麼一律平等,他們崇尚「尊卑上下」。

農民們除了懼怕天災,更怕三種人:貪官汙吏、豪強大戶、流氓地痞。農民們希望文武百官清正廉潔,豪強大戶遵紀守法,流氓地痞消失殆盡。

綜上所述,農民們希望有位明君,沒有明君最好有位青天大老爺,沒有青天大老爺哪怕有位俠客,沒有俠客,只好認命,因為農民大多不識字,看不懂武俠小說。

農民們希望的明君應該嚴厲、公正、說一不二。他更應該強大威嚴、洞察一切、任用忠臣、摒棄奸佞,像父親一樣賜予他們紀律與安寧,像母親一樣仁慈無比、輕徭薄賦,在災害年份能給口吃的。

在朱元璋之前,沒有一個君王能夠實現農民們的全部夢想。他們可以做到短期的輕徭薄賦,但長期做到絕對會認為自己對不起自己。做皇帝總會累的,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千古一帝」。他們前期可以殫精竭慮,玩命地治理國家,可一旦到了中後期,他們總會安於享樂、不思進取。所以做皇帝不能時間太長,一旦長命百歲,成了老不死,社會總會出現問題,甚至動蕩不安。

九死一生的朱元璋成為了九五之尊,他激動地發現,皇帝的理想治國藍圖竟然與農民們的全部夢想高度地重合。實現「農民理想」,即是皇族利益之所在。於是,朱元璋開啟了他變態的治國之舉,歷史開始倒退。

朱元璋關心農民,表現在控制農民。他社會最底層的經歷告訴他,農民是社會穩定和動亂的最大力量。他只有解決了農民的生存問題,才能最有效地控制農民。

朱元璋認為,歷代王朝滅亡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個是官逼民反,一個是大權旁落。官逼民反很好解釋:政治腐敗,土地兼併,貧富差距,農民的全部理想破滅,沒地、沒吃、沒喝,又趕上了天災,沉默是死,不沉默還是死。大權旁落更好解釋,影視劇裡表現的夠夠的了。皇帝的親戚不甘寂寞,皇帝女人的親戚不甘寂寞,伺候皇帝的不甘寂寞。當然,伺候皇帝的包括太監和權臣,甚至包括宮女和奶媽。

朱元璋時代,只要太祖爺不高興,官僚便被褪下褲子打屁股,這種「廷杖」制度是君臣共治天下的分水嶺。當臣子的連尊嚴都沒了,距離奴才恐怕只差一裡路了。

除了「廷杖」,朱元璋還發明了很多酷刑,比如「剝皮實草」。下一任官員的椅子旁邊,矗立著上一任的皮囊,除了毛骨悚然,只有繼續貪汙。反正難逃一死,何不貪他個驚天動地。所以王朝制度下,貪官是殺不完的。

朱元璋統治明帝國的「洪武」31年間,「無人不殺,無人不可殺,一個個地殺,一家家地殺,有罪的殺,無罪的也殺」。親侄子、親外甥、開國元勳、列侯大將、部院大臣、諸司官吏、州縣胥役、進士監生、經生儒士、富人地主、僧道屠沽,只要他想殺,理由都懶得找。

朱元璋以種種藉口,屢興大獄,把全國的豪門巨戶殺得所剩無幾。在他快斷氣之前,戶部向他報告,全國有700畝以上土地的僅剩下14341戶。這時,這哥們終於放心了,殺不動了,也不能再殺了。

朱元璋統治明帝國的31年間,關心農民,殺官員,殺地主、殺富人、殺知識分子。在農民眼裡,他實在偉大。農民們看著比他們幸福的人一個個地倒下,根本顧不上體會朱元璋關心他們,其實是在控制他們。朱元璋強迫農民遷徙,規定農民必須種什麼和穿什麼。比如,有的地方種不了棉花,但他不管,必須種。如果農民違背了朱元璋的聖旨,照樣被殺。

滿清入主中原後,承襲的就是朱元璋那一套。滿清統治者發現,朱元璋的制度太好了,和滿洲族的奴才文化驚人地相似。

明王朝在朱元璋孜孜不倦的調教下,終於成了一個村子。也就是說,朱元璋為「豬」一樣的後世子孫,制定了一套幾乎完美的政治制度。對權利,對人的極度控制,使得皇帝可以向「豬」一樣生活,無憂無慮,可以腦殘,可以體殘,甚至可以沒文化,因為村長很好當。明朝皇帝之所以一個賽著一個的混蛋,全部得益於他們的太祖皇帝底子打的太好了。

朱元璋殺了很多功臣,為什麼深受百姓愛戴?因為那些功臣都該殺。泥腿子出身,位極開國元勳、列侯大將、部院大臣,自己榮華富貴、錦衣玉食,底下人狗仗人勢、為虎作倀。洪武四大案之「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藍玉案」,哪有一個冤枉的。

朱元璋,符合古代好皇帝的標準,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他屁股底下那把椅子,都是為了他的子孫能夠心安理得地享受民脂民膏。明王朝規定,皇帝的兒子全部是親王,親王的兒子,一人襲爵親王,其餘全部是郡王。有明一代,實封親王65位,追封22位,郡王924位,這樣龐大的皇族,怎能不耗盡天下之財。

朱元璋為農民著想,但他同時也硬性規定著農民必須怎麼樣,撒尿去哪兒,拉屎去哪兒,隨意不得。真不知道給朱元璋做臣民是幸福還是不幸。總之,古代沒有一個真正為百姓著想的皇帝。

瑯琊浪子說:

朱元璋除了殺功臣之外,還懲治貪官,規定貪汙六十兩銀子就判死刑,並鼓勵老百姓舉報揭發,各衙門設大鼓,老百姓有冤可擊鼓鳴冤,他知道平民百姓佔人口的多數,而且還要靠老百姓交納皇糧國稅,所以得民心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516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