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農村按輩序叫人,五六歲小孩叫五六十歲大人「哥」,這合適嗎?_五六歲怎麼稱呼

坐平水說: 問這種問題的就是腦殼有病,你爸爸二十歲左右生了你哥,到了四十多歲生了你,難不成你還要叫你哥為叔叔?…

坐平水說:

問這種問題的就是腦殼有病,你爸爸二十歲左右生了你哥,到了四十多歲生了你,難不成你還要叫你哥為叔叔?

你可以說這個關係太近了,叫哥哥很合適。那麼,你哥哥早早就結婚了,二十出頭就生娃,而你可能因為讀書,讀書後忙於事業,最後到了三十來歲才生娃,這樣你的娃和你哥的娃差距就達到了三十來歲,這個時候你娃娃那三十來歲的堂哥的娃娃可能都比他還大,這個時候,你是打算讓你的娃叫你哥的孫子叫哥哥麼?

那麼,在農村裡,幾歲的娃娃叫五六十歲的人叫哥不是很正常麼?我有個大侄兒,在我才幾歲時他都二十來歲了,見我還不一樣得叫我叔叔,這一點都不違和。

北望山人說:

農村按輩分叫人,要分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五服之內的,這個一定要規規矩矩的叫,這是正式的一家人,輩分絕不能亂了!大房家輩分低是正常的,我家是大房,我有的叔叔比我還小,但是我見面規矩的叫叔,因為他跟我爸爸是一個奶奶的。

第二種情況是五服以外的同族,比如我們這裡的老四房小四房,我們是老四房沒出五服,但是跟小四房就出了五服,有的甚至要往上算八輩子才能是一家人。平時這些族人也要按輩分稱呼,但是有些特殊情況,比方說我有個表嫂子其實是我同族的姑姑,我老表是親老表,所以這時候就按親戚遠近了,只能叫表嫂子。還有兩邊差不多遠的,那麼就單獨叫,個興個叫。

第三種最難理解,估計題主說的就是這種,一個姓和不一個姓的都有。

先說一個姓的,都是外來的,逃難來的比較多,來到村裡遇到同姓就直接跟著續輩分了,還跟輩分最高的續,其實一點血緣關係沒有,這種我一般不會叫,因為很多跟我差不多大的竟然比我高四個輩分,還經常拿輩分開玩笑佔你便宜,小時候沒少打架。

還有一種就是世交了,從老輩開始就有交情,輩分一直順下來,該叫誰都很清楚,這種很隨意,可叫可不叫,一起拜把子的經常有異姓的叔叔爺爺。也經常有跨輩分聯姻的,這種情況都是看交情,自願叫人,沒有什麼約束。

大抵能遇到的情況都說的差不多了,總結下就是同姓同族的必須規矩,外來掛靠的同姓還有其他情況隨自己的意願就好。可能我們這裡民俗不同,也許有很重視輩分的地方,那咱就不知道了。

睿和說:

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因為我從小就是在農村長大的,在農村必須按輩分排序,不然就亂了。

這個提問者可能是從小生活在城市,可能不知道有句歇後語叫做「蘿蔔不大,長在背(輩)上」,說的就是輩分的問題,特別是在農村。

我從小生活的村子有300多戶人家,總人口1000多人,現在整個村子裡面有兩個姓氏,我這個姓氏是我們村子老祖宗的姓氏一樣,另一個姓氏是早些年間倒插門到我們村子的一個女婿。

根據我們村子的家譜來看,我們村子最早的老祖宗是明末清初時,因為劫「皇槓」之後,在我們村子這個地方生活下來的。

那時候還是舊社會,也沒有婚姻法,更沒有計劃生育,我們的老祖宗因為劫「皇槓」手中有些錢,也過夠了「草上飛」的生活,於是就在我們村子這個地方安頓了下來,取了幾房妻子,生育了一些子女,慢慢就發展起來的了。

後來發展不斷壯大,逐漸形成了村落。再後來,有一個分支家生育的都是女兒,於是給其中一個女兒招了一個外姓的上門女婿,這一家也發展起來了。

目前我們村子還有自老祖宗到現在的家譜,裡面不僅包含我們這個姓氏的每一代人的姓名,還包括那個外姓的上門女婿一家在我們村繁衍下來的每個人。

現在最原始的家譜在村裡一個老人的手裡面,他每年都會編撰一下,包括誰家添丁了,誰家的人過世了,記錄的都非常詳細。

並且現在是每五年一小修,也就是把村裡的幾個年長的人叫到一起,看一看這五年修訂的是否有錯誤。每十年一次大修,每家每戶都要交一定的錢,有錢的人會多贊助一些,修訂完的家譜要進行印刷製作的,製作完以後分發到每家每戶。

因為現在村子大了,就出現了村子裡面人結婚的現象。

我們有個發小,他姥姥家就是我們村子裡面的。他母親是姥姥家中最大的一個,因為他母親結婚的時候,他有五個姨,沒有舅舅,當時他姥姥為了能留個女兒在身邊,就嫁給村子裡面的一個男的。

在我這個發小一起上小學的時候,他姥姥總算生了一個男孩,也就是他的舅舅,和他差11歲。

那時候我們的村子還比較窮,種莊稼都是人工,於是每到農忙的時候,他的任務就變成了照看著他舅舅,並且還要給全家人做飯。

小時候我們經常拿他開玩笑,說快看看你舅舅去吧,他尿褲子了,他拉褲子裡面了。

因為當時我這個發小上學成績不好,初中沒畢業就輟學打工去了,在農村這樣的基本都是20歲左右就結婚了。

而他舅舅學習非常好,不僅考上了大學,還讀了研究生,這兩年剛剛結婚有了孩子,也就是說他舅舅家的這個孩子,按輩分和他平輩,要喊他哥哥的,但我這個發小現在都四十多了,你說這樣的稱呼是否合適?

還有人說農村的輩分要看情況,比如說「五服以內」的按輩分,「五服以外」的就各親各論了。這種說法是嚴重錯誤的,除非沒有家譜,並且還存在世交或認乾親,亦或者是拜過把子的現象,不然不會亂叫的。

因為在農村如果輩分叫錯了,不僅會被同村人嘲笑,還會被家中老人教育一頓。

這也就是在農村常說的,如果沒有輩分一切都亂了。

紅藍推演說:

不合適。現實中除了祭祖那天,會按輩序相互稱呼,以示尊敬和客氣外,平時幾乎沒有人刻意按輩序來稱呼。如果五六歲的小孩比五六十歲的大人長二代,按照這個邏輯還必須稱呼小孩為「X爺爺」呢。

記得聽說過一個笑話,爺爺和孫子一起打工,都抽菸,平時都相互敬煙。有一天孫子身上沒帶香菸,午飯後,爺爺單獨點了一支煙,並來一句「飯後一支煙,快活似神仙」;孫子沒煙抽,就睡覺了,也來了一句「飯後睡睡,神仙的爺爺」。這充分說明,稱呼和名字一樣,只是一種符號和象徵,如果一個人不從內心尊敬另一個人,即使口頭上按輩序叫了,又有什麼意思啊呢?

像我們家族中,有個孫子輩的人做了書記,且口碑非常好。祭祖時,他請酒都稱呼我們為爺爺;我們回敬他時,就客氣的稱呼「書記」,也不能倚老賣老稱他為「孫子」啊。

再如,我有個姚同學,在他們家族中輩序很高,但人品不怎的。我見他回老家,都是主動與鄉鄰們打招呼,一般人都是點頭示意,很少有人稱他「老太爺」。由此可見,自己的一言一行決定了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口是心非,陽奉陰違,毫無意義。

智者風箏Vp說:

在農村這種現象很多,這沒有什麼合適不合適的。

如果是一家一姓的,必須按輩分稱呼,不然豈不亂了輩分。

如果在城市或和陌生人說話,五六歲小孩喊五六十歲大人最少也要叫個爺爺什麼的。但是在農村就不一樣了,別說五六歲小孩喊五六十歲大人叫哥,就是五六十歲大人管五六歲小孩叫叔也很正常。

我們一姓的老祖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過來的,到現在也就十七八代吧,不到二十代,人口一千多點,輩分大小相差五六代。六七十歲老人喊幾歲小孩叫爺的有的是。

我本身輩分在我們村不算太大吧,也不小,比我大十幾二十歲的管我叫叔的有的是,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合適的。

混在廣東低層說:

這種現象在農村很多,這不是合不合適的問題,是中國傳統的宗親血緣關係的結果。也就是證明你們是一個發脈公下來的人,幾十年前是一家人。

一般農村一個姓一個村的會有這種現象。按照族譜叫的,確實在輩份上年長的和年幼的同一輩份。老人計較的多,年青人無所謂只是茶餘飯後的笑資。形成的這種年齡和輩份差別的原因有幾個原因。

以前農村家裡生了很多小孩,長子和最小的兒子年齡相差很多。婆媳同時做月子的很多。我奶奶就是,我小姑和我大伯的大女兒,二伯的大兒子都一年的。聽我父親說大伯天折的兒子和他是同年的。現在我堂兄妹聚會都選擇在小姑家,因大堂姐,大堂兄和小姑同年,但也叫姑,我們沒感覺什麼,這是一代的差別,隨時間推移輩份會越來越大。

還有一種情況,以前的妻妾產生的。正妻的兒子和小妾的後代因為生育的時間問題。農村叫做房男丁都會記錄族譜的。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現象。

現如今二胎放開也出現了孫子和兒子在一起讀幼兒園的現象。

至於後代會不會按照這種方式來稱呼其實也沒有太大的意義。也沒什麼,可能在宗親事務上有個輩份之說。現實生活中五六歲的是五六十歲的爺爺輩都難說。按宗譜查就有。

前年我不幸當上了舅爺,我還在一歲的侄子當上了叔叔,他最大的侄子都上高中了。這還沒出三服。年齡不是輩份

燒紅的雲說:

這有什麼不合適的呢?我的大堂哥就比我大幾十歲,很正常呀。

我在老家輩分就特別高,村裡大部分和我年齡相仿的,都要叫我五叔,我自己的大堂哥都比我大30多歲,他的兒子也比我大,但是我卻是他的親堂叔,我坐著說話他只能站著聽,我在堂兄弟中最小,排行老五。

我的父親兄妹6人,他排行老六,我是俺家老末,我們可謂是個大家庭,光老表都有幾十人,我是所有老表中最小的,所以我和堂哥,甚至是老表之間的年齡相差都很大,以至於我雖不到40歲但輩分很高。

在老家我屬於名副其實的爺字輩,每次帶著兒子回去,一群10幾歲的孫子輩都要向我4歲的兒子叫叔,因為兒子這一代,他排行老六,上面的幾個哥哥都已經成家立業,離他最近的老五,都比他大20多歲,每次還總是告誡這群孫子們,你們一群要帶著恁叔玩,不要惹恁叔哭嘍,要保護好恁叔😅️。

所以說在農村老家,必須按輩分叫人,要不會被別人笑話,也亂了規矩,其他就不多說了,總之,按輩分叫人這是必須的,如果你壞了規矩,那才叫不合適!

優生才子說:

農村按輩序叫人,五六歲小孩叫五六十歲大人「哥」,這合適嗎?這在農村是非常平常不過的事情。在我老家,一個村子幾百戶人家,全是一個宗親大家旺族。就拿我本人來說,我今年五十多了,還管叫謫系父輩半歲多點今年出生的小嬰兒,叫「堂弟」,我卻是他白髮蒼蒼的「大哥」了。還有比我還要小50多歲的小孩子,管叫「叔父」。我在家族中是年齡最大的「孫輩或曾孫輩」。這符合邏輯嗎?好象有些零亂,在嚴酷的社會客觀現實面前,在強大的旺族大家庭裡的派系輩份下,不得不承認客觀事實。~

在農村,在一個名門旺族的大家庭裡,宗族輩份是家族的「主幹、核心」的實質性的部分。若是否定了家簇輩份這條「龍脈」,家族倫理層次關係,就使一個大家族亂套了,失去章法輩份,把所有的人,納入同一「同志」關係,所有的人都是同等關係,家簇宗派輩份就不存在了。這樣的同宗家簇,還算一個大家「族」嗎?那樣就是名存實亡。所以,一個同宗旺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家族輩份,把一個大家庭成員,團結在起來,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很有章法,輩份層次分明,該是一個多麼和諧,多麼幸福,多麼快樂的名門旺族大家庭。~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是自然法則。在廣大人群中,又都是以百姓家族為類別,同一家族又以輩份層次來歸屬,條理清晰,輩份分明,倫理正確,家族人丁興旺發達。這樣就構成了人類社會的一個以姓氏為宗類的結構體系,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標誌,是維護人類社會進步的又一個推進動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家有家規,族有族法,章法界定,輩份分明,有旺門家族的風範。輩份就是家族的倫理章法,是家族的靈魂,沒有輩份,家族就失去存在的意義。姓氏家族是社會的組成細胞,每個姓氏家族的正常生存和發展,就構成了社會的穩定、安全、和諧、完美。

知否春不老說:

有一年回老家,發現已經有好多人不認識了。有一天在小賣部買完東西,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竟然直呼我的名字說:XX,什麼時候回來的?我當時一愣,已經很少有人這樣直呼我的名字了!猶豫了一下我才說:噢噢噢,昨天下午!

後來,我才了解到,小孩是比我大一輩的,直呼我名是很正常的![捂臉][捂臉][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554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