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沒有電、也有它的優越性、吃晚飯上床睡覺、兩口子該完成作業、甜甜蜜蜜欣賞結束、也是很幸福的、開始聊聊天睡大覺、如今年輕雖然燈亮、下班回家各忙各的、不知道兩口子乎略晚上幹什麼、東躲西藏玩手機發信息、夫妻沒有什麼事一樣、各睡各的、還有快樂幸福嗎?
以前沒有電(很久以前,全世界都沒有電,皇帝那麼風光,他們家也沒有電,有的人當了幾十年皇帝,連一個手電筒什麼樣子都沒有見過,題主也應該問一下,他們晚上幹什麼?)
現在我來告訴你,沒有電的農村,晚上人們都在幹什麼?
老一點的男人,晚上要餵牲畜,因為農村牲畜很晚才下班,所以必須晚上讓他們吃好飯,為第二天的工作打基礎。所以家裡邊年紀比較大的老男人,吃完晚飯就主要工作,就是餵牲畜,一般都要餵到二更以後牲畜才吃飽。人開始睡覺,到四更天,人起來再開始給餵牲畜,等天亮牲畜剛好餵飽。這時候年輕人開始起來帶著牲畜到地裡幹活。
女人晚上的事情就更多啦,全家人吃過飯,女人把鍋碗都洗刷乾淨,然後開始晚上的工作,有的紡棉花,有的捻麻繩(主要是納鞋底用的)大部分都是在油燈底下,做一些針線活,孩子多的女人,晚上基本只能睡三四個小時的覺,其他時間都在做針線活,因為白天他們還要到地裡面去勞動。
小孩子們最好啦!那時間的學生晚上也沒有作業,他們要麼到外面去玩一玩,(捉迷藏,鬥雞,騎馬打架),要麼在母親跟前看做針線活,如果這些都不想做,那就躺到床上老老實實的睡大覺。
沒有電的農村,偶爾晚上也會有一些娛樂活動,就是誰家許願還願,會請說書的藝人,說幾晚上書,很多男人都會帶上凳子和旱菸袋去聽一聽。大戶人家還願也有唱大戲的,這讓他們白天也可以去看一看戲,晚上的夜戲都是用打油燈和氣燈照明,臺子下邊是一團漆黑。還有一些小販,用帶玻璃罩的小油燈照明,賣一些洋菸,洋糖,花生等小物品,也很有些熱熱鬧鬧的氣氛。
這就是沒有電的時候農村人家的夜生活。
天快要黑透了,他這才肩扛著鋤頭,頂著月光回到了家。進了院子,二女兒拿著一把笤帚朝他走了過來,先是朝肩膀兩側及後背輕輕地拍打拍打,然後再拍打雙腿。如果是白天的話,完全可以看出,全身的土氣會經過拍打後而散出。
三女兒從廚房的大水缸裡舀了半瓢水倒在了洗臉盆裡,並將它打斜,放在了廚房門口。拍打完身上的土後,他便接著過來洗手、洗臉。廚房柴鍋裡的飯菜早已經熟了,他剛剛聞到香味,肚子便已經不聽使喚地咕咕作響,大女兒在盛飯,四女兒在燒鍋。旺盛的柴火順著廚房的門口,照亮了半個院子,也照在了他的臉上。而此刻,大家才可以看清楚這位男人的樣子。
以前沒有電,農民晚上都做什麼?
對於老一輩農村人來說,如今通電後,的確為他們帶來了太多的便捷及幸福感。至於過去沒電的那些夜晚,實際上也不影響他們正常的生活及幸福感的。
接下來,本文將繼續以故事的形式,帶您穿越回上世紀70年代以前,到位於西北還沒有通電的地區真實地去體驗一番吧。
剛洗完臉以後,大女兒就已經盛好了飯,準確地說是一鍋燴玉米面。這是那個年代這個地方最正常不過的家常飯菜。他端起碗後,二分鐘就能將一碗熱乎乎的玉米燴麵扒拉進肚子裡,而且一次可以吃三四碗。他是家裡的頂梁柱,絕對不能餓著,因為全家老小,一大家子的生活全都要靠他。因此,無論是女人或者孩子,都會對家裡的男人無比尊敬。
他開始吃了,孩子才能吃,孩子丈夫都吃過了,母親和大女兒會最後再吃,當然如果鍋裡還有的話,若吃光了的話,那麼她們只能吃點早上剩下的玉米面窩窩頭對付一口了事。
吃過飯以後,大女兒洗鍋,母親則會點燃煤油燈盞,放在火炕最中間的四方桌上,兒子爬在四方桌上寫著作業,母親就趁著這會空閒時間,在煤油燈微弱的光線下為一大群孩子挨個拉鞋底子。
那時候夜晚的農村可謂是極其的安靜,除了偶爾能聽到幾聲狗叫聲外,其餘的全是鳥叫和蛐蛐聲。
那個年代的農村女孩子,她們都不太喜歡上學,所以她們很小就會幫家裡下地勞動,畢竟父母都沒有文化,勸也勸不了,所以就由著她們性子去吧。到了晚上吃過飯後,她們會去其他的朋友家竄門,因為白天要下地幹活根本沒有時間玩,只有晚上吃過飯,她們才會一起玩一會兒,那時候每家每戶都有好幾個孩子,她們根本不會出門沒有朋友。
那時候的農村,村子裡幾乎都有幾個聚集地,在這些聚集地裡,大家只要閒下來,就會貓在這裡一起聊天,有時候人少的時候三五人,七八人,人多的時候可以聚集數十人。老人一堆,中年人一堆,孩子一堆,婦女一堆,各聊各的事,聊得不亦樂乎。
老人最喜歡聊過去的事,他們經常會感慨如今的時代好了,跟以前的苦日子相比大相逕庭。中年人聊當下,比如明天種地,談談莊稼,或者什麼時候天會下雨等等。婦女則聊孩子。至於女孩子,則聊頭繩及玩耍。只有幾個搗蛋的小男孩,每人手裡拿著一根樹枝當寶劍,在月光下幾人面對面地劃拉來劃拉去。
這種情景並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幾乎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時常聊到晚上8點多,待月夜風高,一陣微風吹過,人們就會陸續地散去。
回到家中以後,毫無困意的孩子們玩得有些意猶未盡,還會在院子裡玩一會兒。她仍在拉著鞋底子,當煤油燈盞裡的棉花燒短,火焰小了以後,她會拿下別在髮絲裡,還帶著線頭的針往起來挑一挑。
火焰又燃燒了起來後,沒一會兒他的作業也寫完了。看著兒子的寫完了作業,她這才全身心地放鬆了下來,伸了幾下懶腰,待兒子收拾完書本後,她馬上就吹滅了煤油燈盞。因為這玩意雖然好,但挺費油的,而油價很昂貴,對她來說,能省一點是一點,絕對不會多浪費一丁點的煤油在沒有用處的時間上。
夏天的夜晚十分涼爽,全家人如果種地都不累的話,大家就會坐在院子裡休息,他們確實把天做床,地做被,月光當燈泡。
看看星星,聊聊天,孩子們在父母跟前不敢搗蛋,也不敢多嘴,個個都乖得如同三歲的寶貝一樣,因為那時候的父親並不像今天的父親這樣,揍孩子之前還需要先警告警告,那個年代的父親教育孩子往往是先揍了再說,甚至揍了也不會給孩子們講道理。所以他們都會很老實地一起聽著父母及爺爺奶奶之間的談話,他們會將這些話語牢記在心間。
沒有燈光就算了,然而也沒有食物,更沒有所謂的零食,大家就是坐著純粹地聊聊天。聊到大家都瞌睡了,然後就回屋睡覺。
那時候家庭條件極其簡陋且有限,家裡普遍都沒有那麼多的屋,一個家庭三代近10口人,許多家庭的大炕往往只有兩張。所以兒女們還小的家庭,父輩爺輩分開睡,孩子就隨意。兒女大了的家庭,父輩爺輩分開睡,男孩女孩選擇跟父輩或者爺輩睡同一個炕。
回屋上炕前,就會再次點燃煤油燈,因為要鋪好炕鋪,並分每個人睡覺的位置,待大家都躺好並準備入睡的時候,就再次吹掉那盞煤油燈盞。
而這,就是以前沒有電時,農民晚上普遍來做的事。
對此,是不是覺得以前沒有電的農村生活有些無趣呢!
顯然對比今天來說,必然沒有今天如此豐富,今天的夜晚白天一個樣,白天能做的事晚上都能做,這在過去的農村是不可能辦到的。
實際上那個年代農村人在夜晚基本上不會做什麼事,最主要還是一來看不到,二來條件有限,所以過去的人們到了晚上後,並沒有多少事情可做。然而實際上他們白天下地後的勞動很多,正常情況下基本上每天都要下地幹活,加之以前的農業都是純勞力、重體力的活,因此到了晚上他們正好就需要多休息休息。不得不說以前沒電時農村人的生活,的確是勞逸結合的完美示例。
即便沒電,實際上也不影響他們的幸福生活,因為他們身邊無時無刻都有許多親人和許多鄰居,稍遠點兒還有七大姑和八大姨,他們在一起生活一輩子都會不離不棄。這點不像我們的今天,今天雖然條件好了,可我們身邊可靠的人,甚至可以一起談談心、聊聊天的人,卻仿佛變得越來越少了。
冬天早早鑽被窩,要不然凍的受不了。夏天晚上家裡熱,搓上一根長長的艾蒿繩,帶上家家都有的莆團,在街頭很多鄰居聚在一起,點然艾蒿驅蚊蟲,小孩躺在莆團上,大人輪流講故事,有時聽唱片,幸福感不比現在差,沒有電的年代也挺好的。
清楚的記得,有一年夏天晚上,婦女主任的兒子把保險套拿出來分給我們每人一個,我們當做氣球吹起來四處跑,我們倒是快樂了,結果他被他媽打了一頓,因為還沒來得及分發下去就沒了。
東北四大怪之一:大姑娘叼菸袋。這裡的大姑娘,自然指的是十幾歲到出嫁以前,這個年齡段叼個大菸袋,在外省人看來,確實會感到奇怪和不可思議,但對於出生在東北的我看來,自然是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了。
在70年代,也就是我小時候,從來不會去想為什麼,直到今天,回想起童年的一幕幕,才會在追憶過去的生活中思考一個時代的特色。
夏天是農忙時節,每個人都在忙碌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拖著滿身的疲憊,吃完晚飯以後就會早早的休息了。
冬天,東北的冬天最具特色,有個專有名詞叫貓冬,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像冬天的貓一樣,冬天的貓是什麼樣呢?東北都是睡炕的,白天做飯,炕自然是熱乎的,雖然是局部熱,只有晚上睡覺前會特意燒炕,也就是用柴火把炕燒熱,晚上睡覺不至於很冰冷。這時候的貓,白天幾乎是不出去的,當然,它是晝伏夜出的,它的工作就是上夜班抓老鼠,白天在炕上比較暖和的位置,捲成一團睡大覺,冬天裡的人,就跟這貓一樣,因為天氣寒冷,又沒什麼活做,就一天天的待在家裡,除了上茅房算出房門,就跟貓一樣,或坐或躺或睡,故稱貓冬。
冬天裡的男人,還是非常閒的,小孩子還好,到處瘋跑玩耍,大人們最多是東家走走,西家坐坐,老人們怕冷,整天守著火盆,旁邊放著一個煙笸籮,就是抽菸。婦女們還是有事做的,夏天沒時間幹的活,冬天就有足夠的時間了,主要是針線活,縫縫補補,拆拆洗洗,做棉鞋,做衣服等等,這時候的大姑娘,很多都已經輟學了,成為家裡的一個勞動力,冬天跟著婦女學女工,可這跟叼菸袋有什麼關係呢?有啊,剛才說了,很多家庭的老人都守著一個煙笸籮,沒事就卷一根煙,吧嗒吧嗒的抽著,大姑娘又不能像小夥子到處閒逛,大門不進二門不出的,耳濡目染,跟著一些婦女或者老人在一起守著煙笸籮,自然就學會了抽菸。
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大姑娘,是村裡一個教師的女兒,她母親有點智障,家裡姐妹比較多,她初中輟學以後,就早早學會了抽菸,那時就是旱菸,比較濃烈,她的嗓子就變成了菸酒嗓,還沒結婚,嗓子就變得很沙啞,還經常咳嗽,所以,煙對身體影響真的很大。
這就是大姑娘叼菸袋的時代特點,因為那個時代,實在是沒有什麼娛樂,文化生活。至多就是聽聽老人講講故事,即民間故事。
有人也許會問,冬天那麼閒,不正是青年男女談戀愛的時候嗎,是的,是很閒,也是談情說愛的年齡,可沒那環境啊,外面零下二三十度,即便你穿著羽絨服,也無法在外面長時間停留,不像南方,有花前月下,在北方,也有花,只不過是雪花,你敢親吻,都能把兩張嘴凍在一起。
這就是沒有電的歲月,人們生活簡單,性格也善良淳樸,直到我八九歲的時候,即80年代初才有了電,之後的娛樂生活才慢慢豐富起來,大姑娘叨菸袋的現象也慢慢消失了,我們要感謝時代的進步,因為在精神世界得到豐富的時候,人們才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
我今年50歲了,小時候在農村裡長大。那時候村裡面沒有電,點個洋油燈(其實就是柴油,弄個小玻璃瓶,蓋子上鑽個眼,把棉布條一插,點著就行,瓶子裡沒有柴油了,可以繼續加),冒著黑煙,條件好的點根蠟燭;以前不覺得暗,現在想起來好暗啊!
那時候村裡面沒有娛樂活動,婦女們吃完晚飯後,把鍋碗瓢盆收拾了,都坐在坑頭上紡花或者做針線活,紡花把棉花用紡花車紡成線,之後漿一下澱粉,再用老式的織布機一下一下的織成布,也就是現在說的老粗布;那時候可流行了,衣服、坑上鋪的、蓋的,都是老粗布,誰家的始娘不會紡花織布都找不到好婆家,結婚打聽姑娘也是說,誰誰家的姑娘可會幹活了,能紡花織布,幹針線活兒。
男人們活動也許廣一點,夏天裡帶領孩子去樹林裡摸知了猴,回來燒著吃,那時候吃不著肉,知了猴可香了;現在這個東西在飯店賣的真貴,一盤幾十元,就那麼幾個,一個都合到四五塊錢了,高蛋白,季節不對還吃不著;冬天裡男人們不是圍著火爐子抽菸聊天就是拿著手電筒、竹杆捅麻雀,那時候房子都是椽子的,麻雀都在椽子縫裡,用燈一照,就不動了,前面用襪子做個兜子擋住,後邊一捅,麻雀就飛進襪子裡去了,一晚上能捉十幾隻,把毛一褪,用水一煮,熟了也是肉啊;當時農村裡過年才能吃到肉,半路裡捉幾隻麻雀吃,就好象過年了一樣高興。
我們孩子們更是開心了,每天晚上都去村裡面的牲口棚聽看牲口的爺爺講故事,因為牲口棚裡有煮熟了的黑豆,餵牲口的;當時家裡窮,都吃不飽飯,我們孩子們過去可以偷偷的抓一把黑豆吃,看牲口的爺爺看見也不說我們,我們陪他說話就十分高興;他還專門給我們講鬼故事,講完了我們特別害怕,回家時一路猛跑,邊跑邊喊,生怕後面有什麼東西跟著[呲牙][呲牙][呲牙],現在想起來那時候也挺好玩。
時間過得好快,一晃四五十年過去了,農村裡早已變了模樣,水泥路、太陽能路燈,晚上光線也挺明,大部分家庭也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年輕人也都搬進了縣城裡住,村裡面剩下的都是老人,成了空心村了。現在給孩子們講以前的事,他們都聽不懂,以為是講天書。
真留戀以前的時光,雖然窮、吃不飽飯,但是很快樂!
說起沒電的時代,只有過來人才知道。
那年月,農民臉朝黃土背朝天,一門心思在土裡尋光陰,富裕的人家少之又少,大多數人能混個半飽肚子砂溫炕就很不錯了。
到了晚上,早期點的是清油燈,後來有了煤油,點的是煤油燈,燈芯跟綠豆似的。
女人隨男子白天一起幹農活,吃罷晚飯便是洗鍋抹灶,然而還有很多針線活等著,要麼就是納鞋底,要麼就是給全家老少縫補衣褲,睡得很遲。
到了冬天,晚上還要砸麻、紡麻線,難得消閒。
單拿照明而言,早期清油多屬胡麻油,一家一年也就幾斤,食用有限,省之又省,有的時候晚上是黑摸,甚至是幾家主婦坐在一起做針線活。
有了煤油照明之後,煤油也是憑購物證(煤油證)供應,也沒有多餘的。
當農民的,那時借火(到鄰居家點火種)借油(鄰裡互借)是常有的事。
總之,物資短缺,經濟也不富裕。
在我的記憶中,八十年代以前的農村是很少有地方通電的,一般都是點煤油燈,煤油也是分票的,那時候也小,記憶中大人就是納鞋底,天氣不冷的時候會和小夥伴們聽老爺爺講故事,說真話那個時候聽得最多的就是胡編亂造的鬼故事,我們還信以為真,聽完後是撒開腳丫子往家跑,當然了也有小夥伴們一起玩的項目,有露天電影了那怕是幾公裡路,也要跑去看,天氣冷了下大雪了,有時候會和小夥伴們去柴火垛下面捉鳥,也不會吃,純屬娛樂,當然了天氣寒冷,很多時候都是早早的上床睡覺,後來農村雖然說通電了,好多時候也是白天有電,夜裡沒電,還是要點煤油燈,但是那個時候已經分田到戶了,秋收的季節晚上也有活幹,像剝玉米,把紅薯切成片等,有時候能幹到煤油燈沒油了才停下來,農村天天不停電,也就是這十年間吧,經過了二次變壓器增容,線路改造,才有了現在的結果!
說到晚上做什麼,那就先講個故事吧。
說在以前還是計劃生育的年代,還在倡導只一個好的時候。有一個偏遠村子計劃生育總是搞不好,縣長雞眼了,把辦公室主任叫來說,你下去掛職村支書,不把計劃生育問題解決了就別回來了,辦公室主任只好答應。
第二天,主任到村子轉了一圈,也沒有什麼頭緒。晚上和他們到村頭拉呱,6點天黑了就都回家了。主任回到宿舍也睡不著啊,又沒電又沒個電視,就讓會計陪他轉一轉,會計就拿個手電筒和他去村裡轉,剛轉了幾個房子,就聽見了有的房子裡傳出來有關計劃生育的問題(只可意會),會計露出尷尬的笑容說村子裡沒有電也沒有什麼事做…
主任一拍大腿說有了,就著急地回城裡了,之後就和縣長匯報了,並立下軍令狀,只要有了電,就能解決計劃生育問題,縣長答應了。
一年後該村被評為計劃生育先進單位。
這麼回答可以嗎。[捂臉]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們想像中的農民生活,好象無電時期農民晚上只有睡覺休息。其實,農民晚上也有許多活路。假如農民自己是自耕農,一定會養一頭或兩頭驢牛。農忙時節白天忙於地裡勞動,晚上必須餵好牲囗。鍘草飲水拌料,需要日復一日,半夜還要起來照看兩次,不然牲囗白天沒有力氣幹活。還有豬雞鴨,豬要喂,雞鴨要關好,都是日常工作。晚上還是和農友們聊天交流的時光,集市上有什麼行情變化,種地有什麼種子等等,男主人總要隔三差五坐在一起。另外還有突發情況,水缸裡沒水了,趕緊挑水。米麵吃完了,還要碾些米麵,來了親友要接待。每天晚上必須做的,還要去看看年邁的父母,陪他們說上幾句話。好了,男主人活路已經不少了,半夜還要照顧牲口,黎明還要早起勞動。
女主人是否還輕鬆些呢?不,女主人活路更多,是每天睡覺最晚的一個人。白天洗衣做飯照顧孩子老人,晚上的時間就是紡花織布做衣服做鞋。女主人把棉花一根根抽成線,再把線一根根織成布,然後再一針針把布裁剪連成衣服鞋襪。自耕農以下人家,都是穿自己織得布,自己做得衣服。一家幾囗人,耗費多少個女主人的不眠之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