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古代滅亡的朝代很多,為何僅有漢朝多次成功復闢?_漢朝滅亡時還很強大嗎?

毀建策說: : 古代那麼多王朝,雖說很多都在滅亡後被復闢過如唐,秦,宋,明等,不過新復闢之王朝大多都是借用前者…

毀建策說:

古代那麼多王朝,雖說很多都在滅亡後被復闢過如唐,秦,宋,明等,不過新復闢之王朝大多都是借用前者一個名,或因為統治者同姓,想借用其影響力,維護統治罷了。

其實際相互之間並沒有什麼關係,縱真是他們後人所建,因相距時間太遠也最多利用其威望,好名聲,而很難真正繼承接受其什麼遺產,與其說是復闢,還不如說自力更生,重新創業,根本與之沒多少關係。

而且好像其在冥冥之中受到什麼詛咒,或者耗盡祖上所積累的福氣似的。雖滅亡之王朝因為其之努力得到復闢,但大多都是割據,再在世間存在,苟延殘喘一段時間,很難統一天下,能夠長存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更多認為其是迴光返照,而非真正的復闢,再立。

歷史真正復闢的王朝,最少在中國只有漢朝,東漢一個,而其它都不是。

或也正因此真正的王朝都不用過去之名,尤其是那些已經滅亡的統一大王朝之名吧。

而且就算是漢朝也是因為有王莽篡漢給其背鍋,將漢朝所做的一切惡事,罵名都背上,唯給人們美好。

所以在西漢滅亡後,人們發現在新朝活的還不如在漢朝,弄得人人思汗,才有劉秀兄弟乘勢而起,平定天下,建立東漢,來個真正復闢。

而其它王朝在滅亡後,因為沒有王莽這樣的好人給其背鍋,其繼任人做得再差也不會比前代末代皇帝更糟,沒有形成此心,人人都思念前朝的局面,所以其才沒有再真正復闢,縱有也不過迴光返照,很快被滅。

或也正因此東漢在被再次滅亡後,就再也沒有再次真正復興吧。

當然這其中也與其它王朝後人中沒出現像劉秀這樣能夠削平天下,使宇內能夠再次一統的天才,不是才能太平庸,就是被繼任王朝吸取前朝教訓對其遺留宗室趕盡殺絕,斬草除根,使其根沒人,沒能力復闢有關。

而像明朝,秦朝那樣對宗室養豬,趕盡殺絕,內鬥不斷,當王朝滅亡之時,不說沒幾個人來復闢,縱有也沒那個能力,被人家打碎根基,脊梁,無那個基礎,也是個原因。

反正自作孽不可活,其不能復闢也是自找的,不怨別的什麼人。

而劉秀時因不存在這些問題,條件非常好,兄弟眾多,本身又極具能力,所以其才能成功。

故一切成敗都是有原因的,不能怨人。

張生全精彩歷史說:

確實,歷史上叫做「漢」的朝代非常多。最早是西漢,接著王莽篡權建立新朝,接著,漢室宗親劉玄在綠林軍的擁戴下,建立玄漢。再後來,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三國時期,劉備建立蜀漢。再往後,東晉十六國時期,李特建立成漢。五代十六國時期,劉知遠建立後漢,劉龑(這個字是劉龑本人造的,他本來叫劉巖,後來改名劉龑,取「飛龍在天」的意思,表明他是資格的皇帝)建立南漢,劉崇建立北漢。這樣一算起來,歷史上的「漢朝」竟然有八個之多。

(西漢地圖)

那麼,歷史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漢朝」呢?

張王李趙遍地劉,劉姓是古代人數最多的大姓之一。從機率上來說,肯定是劉姓建立的朝代最多。當然了,劉姓人數為什麼最多,也是因為叫做「漢」的朝代最多的原因,這是相輔相成的。在古代,皇親國戚生育後代的機會肯定是最多的,因為他們的妻妾最多,生育條件又好。再加上有一些被皇帝賜姓劉,所以劉姓也因此成了最大姓,建立的「漢」朝也最多。

歷史上的「漢朝」最多,還在於第一個「漢朝」給後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長盛皇權王朝,前後經歷了四百多年。這裡的兩漢,指的是西漢和東漢。嚴格意義上說,這算一個朝代。我之所以說兩漢是第一個,是因為之前的夏、商很小,並不能稱為大統一。周朝雖然比較大,但是因為實施分封制,大部分時間是處於分裂狀態,而且不是皇權王朝。秦朝是第一個皇權王朝,也是大統一朝代,但是很快就分裂了,在後人心目中所佔的分量不夠。

(蜀漢地圖)

兩漢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給後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後世兩千年封建王朝,其政治體制,基本上是沿襲漢朝的郡縣制加分封制,以郡縣制為主,分封制為輔。後世只不過是行政級別變多,分封的規模或大或小而已。

經濟上,也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鐵製農具,兩千年基本沒有變化。還有一個特點是重農抑商,連明清時期也在這麼搞,最後導致了資本主義在中國沒有發展起來。

文化上,兩漢確立了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儒家為主,其它各家為輔的文化體系。這個文化體系深入到了各方面,也是兩漢為後世確立的。

正因為兩漢作為一個重要的強大的朝代,在後世人的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此,當國家遇到亂世的時候,建立一個叫做「漢」的朝代,肯定是最深入人心的,向心力也是最高之一。(我們分析一下那麼多漢朝,除了成漢、南漢、北漢稍差一點外,西漢、東漢、蜀漢、後漢都還不錯。)

(南漢北漢地圖)

所以,只要是姓「劉」的,他們若是有機會,一般都會建立叫「漢」的朝代。甚至像成漢這種,雖然並不姓劉,而是姓李。但是,因為其建都在成都,而成都曾經有過蜀漢這樣一個最了不起的王朝,因此,李特依然把他建立的朝代取名為「漢」。

忘川星玉說:

作為劉姓子孫之一,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劉漢復闢最多。

首先,雖然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朝代,但是秦朝統治全國卻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年時間。秦始皇原以為自己的江山會傳千世萬世,但是只到了二世皇帝,天下就分崩離析了。而漢朝作為秦朝大一統的繼承者,卻繼承了秦朝未完善的大一統事業,平穩的統治了四百多年。所以漢朝在百姓心中已經是很穩固的存在了,就是在那幾百年時間內,漢族這一稱呼成為了華夏民族的稱呼,漢人被認為是文明的象徵。即使以後的各個王朝,其民眾也自稱漢人。可見漢朝影響之大。

其次漢朝四百多年出了幾十位劉姓皇帝,這些劉姓皇帝出過碌碌無為之君,但是沒有出現過暴君。西漢幾乎沒有暴君,劉邦開天下廢除嚴酷的秦法,漢文帝景帝休養生息,減免賦稅深受民眾愛戴。漢武帝北擊匈奴,使得邊關的人們不再受匈奴欺負,。漢宣帝開啟中興局面,再創盛世。即使後來王莽篡位時期,漢朝也是欣欣向榮,因為漢朝劉姓只出過無作為的君主,而沒有特別殘暴的暴君。後來王莽和平篡奪了漢朝江山,王莽不是劉姓,但是王莽上位後胡亂改制,反而百姓對之恨之入骨,希望劉姓皇族能恢復漢朝其間赤眉農民軍以及其他農民軍紛紛擁護劉姓皇族為皇帝。後來皇族劉秀擊敗王莽,又收服了其他割據勢力,農民軍等,由於劉秀是漢室皇親,所以重建了漢朝也受到了百姓擁護。劉秀及其繼任者開啟了光武中興的局面。即使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情況下,百姓依然繼希望於劉姓皇族,希望能有劉姓皇族恢復漢朝。後來皇族劉備輾轉反側,雖然百戰無一勝,但是靠著百姓的支持依然能夠獲得民心,人們一度認為劉備可以再創漢朝。可見漢朝四百年來沒有出過很殘暴的君主,漢朝也是滅亡於權臣而不是皇帝太過殘暴。

第三,漢朝經過400多年江山,劉氏已經成為第一大姓,人口位居第一。後來晉朝為了安撫劉氏皇族,也對劉氏恩福有加,雖然不再是皇族,但這也讓劉氏成為當時大族之一。晉朝建立時,劉氏一族的影響力還很大,再加上晉朝統治力比較弱,才統治了幾十年就被胡人消滅,不得不遷安南方。這時候百姓都十分懷念強大的漢朝,和晉朝被胡人欺負形成了鮮明對比。後來前漢朝皇族劉裕乾脆卻而代之,奪取了晉朝司馬氏的江山。雖然劉裕沒有把國號恢復成漢,但是劉裕確實是漢朝皇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說,劉裕是恢復了漢朝,雖然國號不是漢。

第四,雖然漢武帝推恩令讓很多皇族成了普通人,但是他們卻在教育子女上形成了好的傳統,就像劉裕,劉備其實他們小時候家裡很窮但是他們的家人依然讓他們出外求學,這也算是皇族最後的修養吧。在古代,一個人的教育是很重要的。隋唐之際,天下紛亂,隋煬帝荒唐無恥,導致天下揭竿而起。前漢皇族劉黑闥從小就喜好俠義,為人豪爽,經常出外遊學,十分佩服漢高祖劉邦,經常自比劉邦,結果後來被人告密謀反只好逃亡。,後來天下大亂,其便趁機起兵,建立了後漢,雖然後來其後漢政權就維持了幾年就被李世民擊敗,但是劉黑闥戰敗後,,卻被當地民眾供奉成神,因為劉黑闥愛戴黎民百姓,深得人心。可見漢朝皇族一般都對子女的教育很是重視,即使成為了平民也很重視子女教育,這大概是皇族最後的修養吧。

唐朝五代十國時期也有沙陀劉氏建立的後漢政權,這大概是想借用一下漢的名聲吧。後來的宋朝初期也出現過劉氏南漢北漢政權,可見劉氏和漢的國號已經緊緊聯繫在了一起,除了劉裕為了政權合法性沒有更改成漢的國號,其他所有劉氏建立的政權無不以漢為國號。這大概應了那句漢高祖說的話,非劉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這也成了我們劉氏的魔咒,只要是建立政權一定是漢的國號才會顯得正義。。。。

即使今天,我們劉氏也以漢室皇族而自豪,據估計,今天漢高祖劉邦的後代有幾百萬之多,而漢高祖劉邦的哥哥,弟弟等同宗的後代那就更多了。

北疆同心聊歷史說:

沒有很多次,頂多只有一次半。一次是光武帝劉秀打敗了各路梟雄之後,在洛陽重新建立了漢政權,史稱之為東漢。半次是曹丕篡漢後,劉備又在四川重新建立了漢政權,這個偏安於西南一隅的政權雖然自稱為漢,但歷史上卻多以蜀稱之。

至於後來的那些以"漢″為國號的亂七八糟的割據政權,他們與漢朝的劉氏皇族沒有任何血緣上的聯繫。

例如,西晉末年匈奴貴族劉淵趁司馬家族爆發「八王之亂」無力鎮撫四夷之機,也曾建立了一個以「漢」為國號的政權,但這卻是出於爭取中原百姓人心支持之目的,而非其真的與漢朝有什麼深原的淵源!

光武帝所以能夠重新漢政權,既是託了王莽胡作非為誘發天下大亂的「福」,更是拜更始帝平庸無能之所賜。

王莽上臺後推實了一系列激進措施,搞亂了統治秩序、瓦解了新莽王朝的統治基礎,造成了官吏不滿、富人不滿、貧民不滿、四夷不滿的混亂局面。

於是,綠林、赤眉、青犢等農民起義軍便逐漸做大做強。

那些趁亂加入了綠林軍的西漢皇族子弟終於迎來了出頭之日!

更始帝劉玄打進長安後,實際上已經恢復了漢政權的統治。

但是,由於王莽末年的天下大亂,已然形成了梟雄四起各霸一方的割據局面,更始帝只是其中之一。

劉秀、王郎、公孫述等人皆有各自的勢力範圍,樊崇和他的赤眉軍更是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

更始帝無力控制局面,更無法掃平群雄使四海歸一。

於是,歷史便把重新統一天下的重擔交到了劉秀肩上。

劉秀不負厚望,利用天下人厭惡新莽王朝的胡作非為,因此而懷念西漢王朝的思潮,在消滅了割據於河北的王郎之後,便不失時機地在河南洛陽重新建立了漢政權,並以此為基礎陸續削平各個割據勢力,重新統一了天下!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

彈指間一百多年便過去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東漢王朝積累下來的弊政開始醞釀危機了。

以桓靈二帝的昏庸貪婪為誘因,加上宦官與外戚互鬥的推波助瀾,將本就百病纏身的東漢王朝引上了一條不歸路!

是膿包總要潰爛,是癤子總更出頭。

危機累積到了臨界點,終於爆發。外戚出身的大將軍何進,試圖在董卓的支持下謀誅宦官,卻反被宦官搶先幹掉!

此後,董卓趁外戚與宦官兩敗倶傷的機會,率兵入京迅速控制了朝廷,並擅行廢立為導火索,終於引爆了天下大亂的火藥桶,從此局勢便一發而不可收!

於是,便先後上演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十八路」諸侯狗咬狗☞董卓被王允和呂布刺殺☞李榷、郭氾率領西涼兵造反把關中鬧得暗無天日☞漢獻帝劉協由長安逃往洛陽☞洛陽已毀無人、無房亦無糧☞曹操迎接漢獻帝遷都許昌☞東漢朝廷被曹操把控☞曹操消滅了袁氏集團,控制了北方大部地區☞曹、孫、劉赤壁大戰☞劉備奪取四川☞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去世等一系列歷史話劇。

最後終於發展到:曹丕篡漢建魏,劉備趁機建立蜀漢政權,孫權也稱帝建國之事!

至此,東漢王朝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而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因實力有限,只能勉強算是漢王朝的小尾巴或是最後的烙印。

蜀漢之所以聞名遐爾,是託了羅貫中先生的名著《三國演義》,以及諸葛亮等著名政治家的福,事實上蜀漢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是很有限的,所以只能勉強算是半次復國。

總而言之:西漢王朝滅亡後,除了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較有影響力以外,其他的以「漢」為號的政權,要麼是因實力有限而無法真正恢復對全國的統治(如,蜀漢),要麼就是徒有虛名,根本就與漢朝皇室不搭邊(如,劉淵的「漢″)!

雜趣雜論說:

當談到古代朝代的滅亡和復興,人們常常會想到唐朝和漢朝。然而,唐朝雖然也曾有過幾次短暫的復興,但最終還是在安史之亂後走向滅亡,而漢朝則在多次陷入危機之後仍能實現成功的復興。這種對比,令人不禁想要問一個問題:為何漢朝能夠多次成功復興呢?

漢朝從建國之初就開始重視儒家思想,並將其作為國家的官方思想。漢初儒家學派主張"仁政",即以仁愛和恩惠為本,以治理國家。在這一基礎上,漢朝通過大力推行儒家教育,使國家的各級官員都接受了儒家思想的薰陶和影響。這一做法不僅為漢朝的治理提供了精神支撐,也讓漢朝能夠培養出一批才華橫溢、治理能力出眾的官員,為漢朝的復興奠定了基礎。

漢朝在面對危機時能夠及時採取應對措施。例如,漢武帝在面對匈奴入侵時,採取了"西徵"的策略,積極對抗匈奴。這一做法不僅有效遏制了匈奴的擴張,還使漢朝在戰爭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此外,漢朝還能夠及時解決內部矛盾,避免內亂的發生,保障國家的穩定和安全。

漢朝有著較為完備的制度和法律體系。在漢朝的歷史上,不僅有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和法律,如封建土地制、科舉制等,還有專門的官署負責制定和修改法律。這些制度和法律的不斷完善,為漢朝的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漢朝能夠更好地應對各種危機和挑戰。

綜上所述,漢朝能夠多次成功復興,與其對儒家思想的重視、及時採取應對措施以及完善的制度和法律體系密不可分。這種重視文化、講究制度、敢於改革的精神,為漢朝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同時,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漢朝重視軍事力量的建設。自劉邦建立漢朝以來,漢朝對軍事力量的建設一直十分注重,這為漢朝多次成功復興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漢朝開創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如設立將軍府、頒布軍法等,使軍隊戰鬥力不斷增強,為復興奠定了基礎。

第二,漢朝在治國理政上採取了一些創新性舉措。例如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推恩"政策,即以貴族之後代作為官僚、軍事領袖等,逐漸消弭貴族之間的隔閡和矛盾,減少了內部的紛爭和戰爭。同時,漢朝還實行了分封制和門閥政治,使得政治上的階層流動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有利於穩定社會。

第三,漢朝對外擴張和對內經濟發展的重視。漢朝時期,對外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徵戰和擴張,不斷拓展疆域,增加了國家的財富和資源,同時也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而在經濟發展方面,漢朝提倡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和商業貿易等,形成了獨特的農商經濟體系,為國家的繁榮穩定奠定了基礎。

山野論史說:

漢朝一直未能真正復闢成功,只不過後世很多人願意打著漢朝的旗號改朝換代而已,實際上與復闢沒有半毛錢關係。

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叫復闢。復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失去地位後又重新奪回來,另外一種就是恢復原有的制度。

第一種情況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而且不乏成功的先例,最為典型的就是明朝時期的奪門之變。宋英宗聽從大太監王振的建議,貿然御駕親徵,結果在土木堡做了俘虜。明朝廷不得以立代宗朱祁鈺為皇帝,以對抗瓦剌的入侵。瓦剌見英宗朱祁鎮已經沒有要挾大明的作用,索性就把它送了回去。朱祁鎮在大太監曹吉祥的協助下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奪回皇帝寶座,這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復闢。

袁世凱算不上復闢,因為他本身就不是皇族,談不上什麼復闢,即便是按照第二種說法,袁世凱也算不上復闢,因為袁世凱登基稱帝,並沒有回覆原來的帝制,而是實行君主立憲制,所以袁世凱登基後改國號宏憲,就是弘揚君主立憲制的意思。反對袁世凱的人為了鼓動反袁情緒,故意模糊概念,絕口不提君主立憲,一口咬定袁世凱是復闢封建帝制,純屬於瞪著眼說瞎話。

但是溥儀的偽滿洲國算是復闢,而且兼具兩種含義。溥儀本就是皇帝,又重新登基,屬於典型的復闢,但是他的偽滿洲國,名義上也是效仿日本的君主立憲,實際上完全被日本人把控,與中環民國的民主共和制有著本質的區別,也屬於一種政體上的復闢。

回過頭來再看大漢朝,西漢滅亡得很徹底,不但皇帝一支已經沒有了直系親屬,整個國家基本上也完全被新莽王朝所替代。已經沒有了復闢的可能。劉秀建立的東漢,為了利用了人們對漢朝的固有感情拉攏民心,使用了漢這個國號,實際與西漢已經沒有什麼聯繫,完全就是一個自己打造出來的新王朝,與復闢沒什麼實際關係,包括後來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也不過是扯虎皮拉大旗,算不上什麼復闢。更談不上什麼成功。

如果說復闢成功,那宋朝算是真正復闢成功過,而且是兩次復闢成功,還都發生在同一位皇帝身上,這個人就是宋高宗趙構。

北宋滅亡,張邦昌「被建立」偽楚政權,後趙構登基,建立南宋,這勉強可以認為是復闢成功,而趙構在苗劉兵變中失去帝位,後來又重新上位,算是復闢成功。

知常容說:

我對「漢朝多次成功復闢」的說法是保留態度,為什麼建國號為「漢」的政權這麼多呢,並非他們想繼承漢之正統,而是可以利於「劉氏」的天下這一威望。

所有人都知道一個人靠實力當了皇帝,接下去要面臨的問題就是讓別人如何接受自己就是真命天子,這一點是開國皇帝最頭痛的問題。

《史記》記載劉邦是蛟龍轉世,實際上就是想神話劉邦,建立劉氏擁有天下的合法性。劉邦和呂后這幫人真的相信這種說嗎?他們只需要老百姓相信就可以了,他們心中的想法卻並非如此。

劉邦死時,呂后說了一句:「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這才是歷代皇帝心中的真實想法。因為開國之時,大家地位都差不多,怎麼才能突顯自己的不尋常,讓別人心服口服呢。

當劉秀擊敗群雄獲得天下,此時他依舊用「漢」作為國號,理解很簡單,那就是告訴世人,這天下就是劉氏的,「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這是劉邦的白馬盟誓。這句話雖然過了幾百年,但已經深入人心。

劉秀用漢作國號,自然就可以解決自己為什麼可以推翻王莽,又可以解釋為什麼自己可以做皇帝,因為自己姓劉。

到劉備這一代就已經只是一個中產階級了,他說我姓劉,我自然也可以稱皇帝,別人也沒有話說。所以「劉」「漢」是一塊金字招牌。打這個旗號可以獲得很多支持,特別在大義之上。

十六國時期的劉淵割據并州地區稱帝,他是匈奴人,怎麼說服統治區中的老百姓告訴他是天命所歸,所以他說自己姓劉,漢高祖劉邦將一位宗室之女,作為和親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與冒頓單于相約為兄弟,所以,冒頓單于的子孫都以劉氏為姓。

這就是他的理由。因為天下就是劉氏的,我姓劉坐皇帝位也是天命所歸。

你會發現以「漢」為國號的皇帝大部分都姓劉,像南漢,北漢,後漢都是姓劉的,當然也有其他姓像李雄的成漢等等。

這些人當皇帝之後,並沒有繼承劉邦的一系列措施,而是自行一套,談不上什麼復闢,只是打著旗號,為自己的合法性謀利罷了。後來劉邦的「漢」影響力不大了,隨著時間推移,用漢為國號的也就漸漸少了,因為老百姓不再相信劉氏王天下是天命所歸。

大馬哈魚12說:

答,劉邦得天下之後,他在文化治國理念上不同於任何一個人,就是建立健全的禮儀體制和遵儒。

第二個深入人心的就是斬白馬盟誓,「異性不得封王」。

這兩個東西都是漢帝國的根本,它植入了漢的核心價值體系。為此,在王莽篡位,就是一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

其實,我覺得東漢和西漢之間,唯一的紐帶就是劉秀他姓劉,人們的意識形態裡,仿佛只有劉姓當皇帝天經地義。

剩下的就是東漢和西漢之間就沒有一毛錢關係了,西漢就是不一樣的體制。

等漢獻帝的時候,曹操深知這一點,他寧可攜天子以令諸侯,也沒有篡位,就是因為他不想重蹈覆轍。

劉備的精明,就是他知道自己姓「劉」在大漢的天下,就是一個金字招牌。

他靠這個招牌,自稱是皇叔,為此逐漸的改變自己社會地位,從一個地位的民團首領,成為一個蜀國的皇帝。雖然沒有成功統一。

最起碼也得是一個勵志故事啊!

以上的都是借屍還魂,不是什麼「復闢」。

復闢(fù bì),指失位的君主復位。泛指被推翻的統治者恢復原有的地位或被消滅的制度復活這個階級就是土地階級。

列如,民國初年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復闢帝制或清朝滅亡後1917年的張勳復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602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