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忽必烈是蒙古人,為何要把首都遷到北京呢?_忽必烈為什麼把首都設在中國

人類不會感謝羅輯說: 忽必烈採取漢化政策,害怕蒙古頑固派勢力過大,所以遷都,從和林遷到北京。 在忽必烈掌握全國…

人類不會感謝羅輯說:

忽必烈採取漢化政策,害怕蒙古頑固派勢力過大,所以遷都,從和林遷到北京。

在忽必烈掌握全國的統治權的時候,他十分重視漢族的文人學士,並且重用了很大一批漢族人員,在國家之內也積極的推行一些漢族的法治思想。這一系列的漢化的做法,充分的體現出忽必烈想要統治中原,統治漢族的野心。因此忽必烈要想更好的統一全國,就將國都遷往距離中原的文化中心較近的大都,將國家的統治中心由蒙古轉向了中原地區。

江湖小曉生說:

1206年,成吉思汗在斡難河召開忽裡臺大會,建立了大蒙古國。那麼大蒙古國的都城在哪裡呢?其實那時候還沒有都城的概念,只能稱之為根據地。

成吉思汗西徵的時候,讓妻子孛兒帖留守曲雕阿蘭。曲雕阿蘭也就成了大蒙古國的第一個都城。曲雕阿蘭在如今的蒙古國肯特省境內。

到了1229年,長達40天的忽裡臺大會過後,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窩闊臺正式稱汗。這個時候的窩闊臺已經不滿足於蒙古草原的地盤了,他打算完成父親的遺志,拿下金國、南宋的眾多土地。

公元1234年,窩闊臺汗滅金。1235年,窩闊臺汗便兵分兩路攻打南宋,也是在這一年,他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那就是遷都和林。和林,也就是哈拉和林,這地方位於蒙古國中部的杭愛山南麓,如今歸烏蘭巴託管。

在13世紀中葉,和林一直都是整個歐亞大陸的中心。蒙哥汗繼位以後,和林依舊是大蒙古國的首都,地位非常重要。

無論是曲雕阿蘭還是哈拉和林,基本都在蒙古草原的腹地。也就是說蒙古鐵騎從來沒有打算把自己的政治中心遷移到蒙古草原以外。

可有意思的是,忽必烈稱汗後,為何會把元朝的都城設立在如今的北京呢?遠離蒙古草原的腹地,真的合理嗎?

一、忽必烈的王城,原本在開平。

和林在窩闊臺汗、貴由汗、蒙哥汗等3位大汗在位期間,一直都是大蒙古國的政治中心。蒙古絕大多數貴族都在這裡生活。所以說,和林是擁有絕對話語權的。

而當時的大蒙古國的地盤,最遠達到了如今的匈牙利、波蘭一帶,所以說,這也使得和林成為了歐亞大陸的中心。

蒙哥汗上臺以後,忽必烈的事業也開始得到了發展。為了儘可能消除窩闊臺汗的影響,蒙哥汗著重提拔自己的兄弟。忽必烈被任命總領漠南漢地的軍事,這是忽必烈事業的開端。漠南也就是如今的內蒙。

總領漠南以後,忽必烈必須要給自己找個辦公的地方吧?漠南並不是蒙古腹地,沒什麼蒙古人常常居住的老城,因此在一幫謀士的建議下,忽必烈開始興建開平城。

開平城在如今的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境內,這裡本來是一片荒蕪,成吉思汗活著的時候,常常過來避暑。等到忽必烈掌權漠南以後,謀士們認為這裡有龍,在這裡建都等於是在向龍借地方住,這是吉兆。

忽必烈很高興啊,他認為自己入主開平以後,事業肯定能興旺發達。這事兒還多虧了他手下的劉秉忠。劉秉忠是個能人,他深諳儒釋道,在他的一番折騰之下,開平城終於初具規模,有了都城的模樣。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的國號,就是劉秉忠根據《易經》中「大哉乾元」定下的。

你別說,忽必烈有了定都開平的想法以後,他的事業的確蒸蒸日上。在建造開平城期間,忽必烈南徵大理大獲全勝,同時成為了蒙哥汗在位期間獲得封地最多的宗王。

也正因為忽必烈不斷做大做強,蒙哥汗感受到了威脅,他通過一系列手段,從忽必烈手裡奪走了陝西、河南等地的統治權。同時設立鉤考局,讓人羅織罪名處置了一批忽必烈的心腹重臣。

可以說,開平城成了忽必烈事業的起點,也同時成了忽必烈站在風口浪尖上的根據地。忽必烈對這個地方有著很複雜的感情。

二、忽必烈為何放棄開平,選擇定都北京?

蒙哥汗懷疑上忽必烈以後,忽必烈直接把自己的家人送到和林作為人質,並且親自到蒙哥汗面前謝罪,這反倒是把蒙哥汗搞得不好意思了。

雖說兄弟倆關係和好如初了,但蒙哥汗依舊削弱了忽必烈的權勢,忽必烈也非常鬱悶。1258年,蒙哥汗打算攻打南宋的時候,忽必烈便以腿上有病為理由,打算留在開平養病。不過東路軍受挫以後,在蒙哥汗的一再邀請下,忽必烈這才重新掛帥,在開平祭旗,擔任起了東路軍主帥的工作。

又是在開平,忽必烈的人生第二春依舊是在開平出現的。可以說忽必烈對這個城市應該充滿了感情才對。

尤其是1259年,蒙哥汗在釣魚城下突然去世,忽必烈本還打算建功後返回開平。沒想到他那個留守和林的弟弟阿里不哥,在眾多蒙古貴族的擁護下,居然要稱汗了!

如果阿里不哥稱汗,那忽必烈可就沒戲可唱了。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趕忙和南宋宰相賈似道籤訂了和約,隨後立馬帶兵撤回了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燕京已經成為了忽必烈通往開平以及蒙古腹地的重要轉折地區。這也為後來元朝在此地建都打下了基礎。

1260年,忽必烈回到大本營開平以後,立馬召開了忽裡臺大會,邀請了一堆無足輕重的蒙古貴族,在阿里不哥之前登上了汗位。一個月以後阿里不哥才得到了消息,這才匆忙在和林登上了大位。

此後就是哥倆持續4年之久的拉鋸戰了,和林作為阿里不哥的大本營,已經徹底被忽必烈給拋棄了。那麼為什麼忽必烈的龍興之地開平,也沒有被定為元朝都城呢?

  1. 第一,開平距離中原地區太遠,不利於忽必烈圖謀南宋,統一天下的事業。相對來說燕京就很接近中原地區了。
  2. 第二,燕京是昔日金國的中都,有一定的政治基礎。這裡的故城雖然遭到損毀,但修建起來比重建一個新都要容易很多。

這或許是忽必烈後來選擇燕京作為都城的主要原因。但是開平城對忽必烈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從未被廢棄過。

結局:燕京被他們稱之為汗八裡。

1260年,忽必烈稱汗的時候,其實開平城就是他的首都。到了1263年,忽必烈將開平命名為上都,也就是實際上的首都。至於燕京,當時被稱為中都。

1264年,忽必烈聽取了劉秉忠的建議,將中都燕京改名為大都,正式將都城遷徙到了燕京。從此以後,燕京就成了忽必烈集團的首都。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朝以後,大都燕京自然也就成了元朝的首都了。

至於昔日的上都開平,則長期被當成陪都來看待。實際上,元朝一直採取的是兩都制,皇帝在開平和燕京都能辦公。甚至還曾經爆發過著名的兩都之戰。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元初奇才劉秉忠,元朝的國號是他定的,開平、燕京這兩個都城,也都是他定的,而且都是他親自規劃設計的。如今的北京城的城市格局,可以說就是劉秉忠確定的。

同時劉秉忠也為忽必烈推薦了一大批中原漢人中的奇人異士,為忽必烈統一天下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本人也精通儒釋道各家學說,在天文、地理、文學、音律等方面,都有不俗的造詣。因此很多人將其比作元朝的諸葛亮。

張生全精彩歷史說:

在元朝之前,僅僅只有金國的中都在北京。而且由於蒙古人的圍困,連金國都從北京遷走了。既然金國都遷都了,為什麼忽必烈卻選擇把都城定在北京呢?

應該說,忽必烈定都北京,是忽必烈人生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決策,也是中國歷史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決策,為什麼這麼說呢?

忽必烈一生的發展,是從蒙哥當了皇帝開始的。事實上,蒙哥之所以能夠當大汗,與拔都和忽必烈對他的扶持是分不開的。蒙哥當了大汗以後,出於對忽必烈的感激和信任,把忽必烈拉入他滅亡南宋陣營中來,派忽必烈帶著軍隊,長途跋涉遠徵大理,把大理攻了下來,把大理作為一個從南方進攻南宋的一塊跳板。

忽必烈建立了這麼大的功勞以後,蒙哥對他更加重視,因此派他總理漠南事務,為最後進攻南宋,做好前期準備。

但是,蒙哥沒有想到的是,他派忽必烈總理漠南事務,也就是忽必烈取代他地位的開始。忽必烈在他踏上南方土地的那一天起,就開啟了他成為蒙古最高統治者的道路。

忽必烈顯然是有備而來的。事實上,在窩闊臺執政的時候,忽必烈就非常注意南方的事務,他吸納了不少漢人知識分子到他身邊,學習漢人的文化,了解漢地的風土民情。他是蒙古諸王子中,接觸漢文化最早的,也是受漢文化影響最深的人。這也為他後來有資格總理漠南事務,獲得漢地知識分子和老百姓的擁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忽必烈帶著一家老小南下的時候,他最開始把王城定在開平。開平這個地方,其實什麼也沒有,是一片荒地。不過,以劉秉忠為代表的漢人知識分子看出來,這裡有「龍脈」,是一塊「龍興之地」。把都城定在這個地方,忽必烈將來會有很好的發展。

而忽必烈確實在把他的王城定在開平以後,他的事業就一路往上飆升。雖然由於忽必烈在南方不斷做大,不斷受到擁戴,引起了蒙哥的極大猜忌。蒙哥因此還派出調查隊來調查他和他的部下,甚至一度奪了他的兵權。但是,在後來蒙哥組織的對南宋的大型軍事行動中,由於北方軍團的指揮者塔察爾能力不高,屢打敗仗。所以,最終蒙哥又把兵權交給了忽必烈,讓忽必烈從中原地區進攻南宋。

忽必烈從中原地區進攻南宋,其實打得也並不順暢。畢竟南宋最強大的軍力就放在中原地區。但是這時候,忽必烈得到了一個重要消息,也就是蒙哥戰死在了重慶合州釣魚城。

蒙哥戰死以後,蒙哥與忽必烈的兄弟阿里不哥,準備繼承大汗之位。阿里不哥是幼子,同時他也受到了蒙古草原上的王爺們的擁戴,因此他繼承大汗之位的呼聲非常高。而阿里不哥也志得意滿,準備召開忽裡臺會議,並且還去信要求忽必烈,以及遠徵西域的旭烈兀也都要趕回來,參加他的忽裡臺會議,把他扶上大汗的寶座。

忽必烈發現了危險,於是先下手為強,搶先在開平這個地方稱大汗,並且發動軍隊和阿里不哥打了一仗。阿里不哥不是忽必烈的對手,忽必烈得以成為了蒙古的大汗。

忽必烈成了蒙古的大汗以後,照理說,他如果要定都的話,就應該在蒙古草原上定都。畢竟只有在蒙古草原上定都,才能夠當得起蒙古的大汗。但是忽必烈沒有這樣考慮,因為他的心思在南方。他知道,成為中原國家之主,才是最大的榮耀。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把他的王城往南移,遷到了北京。

應該說,忽必烈在忽必烈定都北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決策。

最然以前漢人王朝沒在這裡定過都,但是這裡是中原地區的核心區域,在這裡定都,既可以控制漢人居住的地區,從而使得忽必烈建立的國家被認可為中原王朝,另外,這裡定都,離北方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又比較近,因此又可以很好地控制北方少數民族地區,避免之前南北強烈對立這樣一種狀況。並且,由於定都北京,也為中國南北的大融合,奠定了結實的基礎。此後,經過了元朝、明朝及清朝三個最後的封建王朝以後,中國很好地實現了民族大團結,具有了極大的向心力。

所以說,忽必烈顯然是一個具有了不起的戰略眼光的人。他定都北京,對於他的發展,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都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

(參考資料:《元史》等)

桃花石雜談說:

忽必烈是蒙古人,為何要把首都遷到北京呢?其實這裡面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忽必烈自己在蒙古帝國的處境,二是他對未來王朝的規劃。

首先我們來說說忽必烈在蒙古帝國內的處境。忽必烈本人是蒙古人當然沒有任何可以質疑的地方,他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親孫子。但在忽必烈的少年時期,其實鐵木真家族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接觸到了中原的漢文化。比如在公元1219年(當時忽必烈4歲),正在中亞徵戰的鐵木真不遠萬裡,把當時人在山東的道教長春真人丘處機請到今天阿富汗境內的興都庫什山脈行宮與自己見面。

而在鐵木真的兒子窩闊臺在位期間,也曾在公元1235年(當時忽必烈20歲)把漢人高僧海雲印簡請去給自己授三皈依(成為佛教徒的儀式)。而從公元1242年開始,忽必烈就和海雲和尚有了深入的接觸。在公元1243年忽必烈得到了一個兒子之後,還請海雲給這個孩子摩頂命名,而海雲就以世間萬物真金最貴的寓意給這個孩子取了個漢式名字真金(jinggim)。

公元1251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成為了蒙古大汗之後,還曾讓海雲領導天下宗教事務。而且很快讓忽必烈負責總領漠南漢地事務。此後忽必烈就和海雲和尚有了更為深入的合作,甚至尊他為國師。而海雲則很快把自己的弟子劉秉忠推薦給了忽必烈。公元1256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境內)建立王府,同時讓劉秉忠在距離很近的金蓮川(今河北張家口境內)開始大量招募漢人及蒙古人幕僚和謀士,很快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決策機構金蓮川幕府。

而這些漢人幕僚和謀士則很快向忽必烈提出了行漢法的主張,忽必烈也很快採納,這樣忽必烈的統治在漢地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穩固,也使漢地成為了忽必烈在蒙古帝國內部主要的實力來源,也就是根據地。

所以到公元1259年蒙哥死去的時候,其實忽必烈早已和漢地有了深度的綁定,可以說如果沒有在漢地積累的實力,忽必烈是完全沒有可能去爭奪汗位的。所以在蒙哥死後,忽必烈自行稱帝時,選擇的地點就是位於漢地邊緣,遠離蒙古核心地帶的開平。而且忽必烈在稱帝時就發布了正式的漢文即位詔書《皇帝登寶位詔》,在其中他按照中原的稱呼說自己繼承的是皇帝位,而且按照中原皇帝的慣例自稱為「朕」。之後很快,他又發布了《中統建元詔》,效仿中原王朝的慣例,開始設立年號(中統)。

這樣很快,忽必烈就和固守蒙古傳統的弟弟阿里不哥之間爆發了汗位爭奪戰。而在戰爭中,忽必烈憑藉自己在金朝、西夏、大理等政權故地和吐蕃以及西域東部的實力(其中主要是漢地的實力),對以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境內)周邊為根據地的阿里不哥實施了經濟制裁和物資禁運,導致阿里不哥統治區域經濟崩潰,出現嚴重饑荒,這樣最終贏得了汗位爭奪戰。

而在阿里不哥投降之後,本來忽必烈也曾按照蒙古的慣例向當時蒙古各個汗國的首領,即金帳汗別兒哥、察合臺汗阿魯忽、伊兒汗旭烈兀和窩闊臺汗海都派去使者,要求他們來參加忽裡勒臺大會,認可自己為蒙古帝國大汗。雖然當時金帳、察合臺和伊兒三國大汗都曾同意前來參會,但海都卻一口回絕了參會要求,導致大會沒能舉行。不久之後,海都公開指責忽必烈漢化,不承認其為蒙古大汗,蒙古帝國已經直到了分裂的邊緣。

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也意識到蒙古帝國的分裂已經不可避免,而他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雖然當時阿里不哥已經投降,但自己在蒙古核心區域還是很難得到多數貴族的傾力支持,自己的核心實力所在仍然是漢地,所以在公元1264年擊敗了阿里不哥之後不久,忽必烈就發布了《建國都詔》,將燕京改名為中都(之前蒙軍佔領金中都後將其改名為燕京),並將其定為陪都。同時他還向中都派了800名工匠前往中都,開始營建各種基礎設施,為遷都北京進行準備。

這樣又進行了3年的準備之後,忽必烈在公元1267年正式遷都中都,並將開平(上都)改為陪都。而這一系列舉措可以說也進一步加快了蒙古帝國的分裂進程。公元1269年,金帳、窩闊臺和察合臺三汗國在今天吉爾吉斯與哈薩克斯坦交界的塔拉斯河周邊舉行忽裡勒臺大會,籤署協議共同反對忽必烈和伊兒汗國(由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建立),這一行動宣告蒙古帝國在實質上已經解體。

而在此前後,以窩闊臺汗海都為首的反忽必烈勢力與忽必烈進行了長期戰爭,一直到忽必烈去世時都沒有結束,和林周邊地區也曾一度被海都奪走。而這也就更加強化了忽必烈對漢地的依賴,也更進一步堅定了他對未來自己政權的定位。

這樣在公元1271年,在劉秉忠的建議下,忽必烈正式發布《建國號詔》,取中原經典《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將自己政權的國號確定為「大元」。這樣,忽必烈就正式從蒙古大汗轉變成了元朝皇帝,開啟了和之前的蒙古帝國性質很不一樣的元朝。《建國號詔》裡歷數了從堯舜禹到隋唐的歷代中原政權,將元朝定義為其繼承者,也就是將元朝定義為了一個中原王朝。

一年之後,忽必烈又將中都改名為大都,進一步確定了其全國首都的地位。而了解了本文所介紹的歷史,相信大家也都能認可,在當時的情況下,從漢地起家,以漢地為實力來源,且遭到其它蒙古汗國激烈反對的忽必烈定都北京其實也是必然的選擇了。(圖片來自網絡)

蕭邦青史談說:

忽必烈當上大汗後不願意受到蒙古貴族以及其他汗國的牽制,也為了防備他們聯合起來,對付自己,所以首都距離遠一些是情有可原的。

那麼既然如此,中亞已經不再屬於他的地盤了,他也只能向南發展。

本身,忽必烈在蒙哥在位時,重心就在漠南,還一直在攻打南宋,所以對於忽必烈來說,定都北京,對於攻打南宋的調兵遣將、後勤補給等都有好處。

這對於元朝後來的統一是很有利的。

同時,忽必烈長期重用漢臣,實行漢制,培植了大量的漢族勢力。

再這些漢臣的眼裡,自然不太可能去關注遙遠的中亞甚至西亞地區,他們也不可能像成吉思汗那時候一樣,去進行西徵了,所以他們的側重點自然是在南宋。

他們認為北京不但距離蒙古故土和東北遊牧部落較近,而且可以壓制南方地區,進可掌控全國,退亦可遷回漠北重整旗鼓。

另外,忽必烈是元朝的皇帝,他是有這麼權力遷都的,或許在他看來,遷都更適合元朝的穩定和發展。

行者說:

成吉思汗在位統一蒙古各部落後,在很長時間裡,蒙古是沒有固定的都城的。直到成吉思汗去世,他的兒子窩闊臺汗繼位後,1235年,才在和林建都(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遊)。1260年,蒙哥汗去世,忽必烈在開平府(今內蒙古多倫附近)繼位。1272年,在原金中都城東北築起新城,稱為大都,成為元朝的都城。那麼作為蒙古人的忽必烈為什麼遠離大本營,建都大都呢?

首先,這與忽必烈自身有一定的關係,早在蒙哥汗在位時,忽必烈就經營漠南地區,他重用漢臣,實行漢制,培植了大量的漢族勢力。而且,忽必烈在繼位過程中,也經歷波折,在蒙哥去世時,忽必烈在南方率軍對南宋作戰,和林眾臣密謀擁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為汗,忽必烈急忙趕回開平繼位,這才保住大汗之位。不過也由此可見,忽必烈並沒有得到蒙古貴族的支持,實際上,蒙古大汗歷來需要展開庫裡臺大會推舉產生,而由於三大汗國的抵制,忽必烈的繼位並沒有召開庫裡臺大會,所以的他汗位多少有些根基不穩,因此遷都於大都,有利於少受蒙古貴族反對派的掣肘,擺脫他們的控制。

其次,元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的大一統帝國,立都大都便於對全國進行統治,忽必烈立都時,尚未滅亡南宋,而金剛剛被滅不久,金地蒙元的統治並不穩固,為了防止金地復亂,坐鎮大都就近統治是最好的選擇,而且,遷都大都對於忽必烈南取南宋也很有好處,將都城從草原遷到大都。所以遷都大都一方面可以安撫和統治遼、金等故地,另一方面,對於攻打南宋的調兵遣將、後勤補給等都有好處。

最後,大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都所處之地十分特殊,北面是綿延千裡的重山關口,南面則是一馬平川的千裡平原。大都所處的燕雲地區歷來是中原王朝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前沿重地,而北方遊牧民族想要進取中原,燕雲又是必爭之地。因此,燕雲地區堪稱是扼住中原與塞外的咽喉之地,作為少數民族統治的政權,元朝在此,即可南控中原,又可北扼塞外。一旦南方有變,還可直接逃到塞外。可謂是可攻可守的上選之地。在忽必烈還未稱帝之前,就有大臣向他進言說燕雲「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因此,忽必烈遷都大都一事,是經過深思熟慮和長久準備的。

那麼為什麼之前的王朝如漢、唐、宋都沒有選擇燕雲地區作為都城了?這個其實很好理解,中原王朝的統治中心都在中原地區,按照一般天子居中而受四方朝覲的傳統,長安、洛陽才是理想的選擇,而且,中原王朝統治期間,燕雲地區一般都會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滋擾,戰事頻繁,肯定不適合作為一國的都城。但是對於元來說,由於元朝疆域廣闊,在北面一直到庫頁島和西伯利亞地區,因此,對於元來說,大都反而剛好是它的中心了。

明朝之所以後來定都北京,則是由於明成祖朱棣的封地就在北京,因此為了穩固他的統治,才遷都北京。

至於清朝,也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的王朝,他們建都北京跟元朝的原因也差不多,說到底,他們總還是覺得有一天,他們會被漢人趕走,那樣在北京,肯定更容易跑一些…當然令他們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居然在這片土地上,成功統治了兩百多年。

吳芸琦說:

蒙古族與漢族交往上千年,絕大多數時候是和睦相處,極少數時間二個民族是在爭鬥,無論是和睦還是爭鬥,都屬於大中華民族的民族圈,忽必烈把首都設在中原北京,這個原因就不難理解了。

蒙古族把長城以內稱之中原,他們沒有把長城內稱之外國,這本身就是對大中華的認同,無論是蒙古族的元朝,是後來滿族的清朝,都是中華少數民族的政權,他們把首都設在北京很正常 。

超風行者說:

文明原因:離中原文明發源之地較近,能夠有效地推動民族漢化政策的執行

政治原因:能夠遠離舊軍事的政治貴族的勢力範圍,能夠有效地平衡新舊勢力的政治影響力

客觀原因:為了能夠較快的疏通南北大動脈的京杭大運河,政府的執行力能夠延伸到南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6032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