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嶺 (Taranchi, تارانچى) 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國有重點煤礦區。蘭新鐵路通過礦區南側,礦區專用鐵路線與之相連;公路有國道相通。礦區位於天山褶皺帶的南緣哈密盆地的西北邊緣,礦區東西長43.2km,南北寬24.3km,面積1050km^2,礦區距烏魯木齊市500餘公裡,距哈密市80公裡,交通方便。三道嶺地處戈壁深處,佇立於空曠遼遠的亙古荒原之上,為新疆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這裡曾是古絲綢之路入西域的三條線路中新北道的途經之地,但三道嶺沒有顯赫的歷史遺蹟,歷史的聲望也遠不及伊洲(今哈密)和鎮西(今巴裡坤)。唯一一座歷史遺物是三道嶺西部曠野上的「瞭望墩」。但沒有引起重視且損毀嚴重。
據《哈密地方志》記載,三道嶺原名「塔然其」是維吾爾語(當時的回鶻語),其見睹文字的歷史,開端於清代初期,迄今有二百八十年的時間,清朝乾隆中葉,清軍先後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叛亂後,新疆全境歸於一統。乾隆24年(1759),哈密正式設廳。「廳」是相當於縣或略高於縣的一級行政建制,長官為通判。隨著清政府在新疆統治地位的鞏固,居住在哈密的官兵及其眷屬人口日漸增多,來哈密做生意的商人、逃荒打工的人、從事長途販運的駱駝客、馬車夫等人口 也增加很快。那時,哈密兵民做飯取暖所用燃料主要依靠戈壁灘上的梭梭、紅柳、胡楊等。由於人口的增加,所需燃料日多,戈壁有限的灌木不但越採越少,而且越採越遠。
當時,駐哈密欽差辦事大臣永寧和幫辦大臣叔寶,聽說哈密西北約200多裡的三道嶺地方產有煤塊,乃於乾隆25年(1760)9月,聯名報告陝甘總督,請求派人勘察並招商試採。試採結果證明三道嶺不但有煤,而且煤質極好,火焰甚烈。更由於埋藏較淺,易於開採,成本亦較低廉,價賤於木材。在較短時間裡就採煤35萬斤。此事經陝甘總督轉報朝廷批准,遂於次年正月正式開採。從此,哈密市場有了煤炭供應,軍民商戶不再為燃料缺乏而焦慮了。
當時採煤工具和手段相當原始,大體上是在煤層埋藏較淺處,或開斜井,內掘平巷,自掘自背,匍匐膝行;或開立井,內掘平巷,肩背煤筐至井口,然後用木製轆轤提升。井下如遇大水、瓦斯或塌方,人死窯毀的慘劇時有發生。先輩窯工用其血肉之軀,揭開了三道嶺煤炭史上的一頁。
同治年間,新疆大亂,兵禍連連,人民離散煤窯亦封閉停產。同治末年至光緒初年,各路清軍相繼出關。哈密辦事大臣文麟、幫辦大臣明春先後率部抵達哈密,廣東提督張曜率嵩武軍亦來哈密駐紮。光緒6年(1880),左宗棠大營從肅州遷至哈密,趕大營的商人隨之而來,哈密軍民人等數量猛增,燃料問題再次突出。後來升遷為哈密辦事大臣的明春,此時指派軍隊至三道嶺重開煤窯,解決了當時的燃眉之急。
光緒10年(1884),新疆建省,省會定於迪化(今烏魯木齊)。哈密辦事大臣奉命裁撤。趕大營的商人亦大部西遷烏魯木齊,哈密人口銳減,軍需民用之煤炭數量亦相應減少,三道嶺煤礦也隨之冷落了。此時,煤礦亦從官辦轉為民營,據傳其時主持其事者為漢人趙某。光緒21年(1895),趙某因年老欲回老家,願將煤礦轉讓。哈密回王沙木胡索特願出資收購,經哈密漢族士紳李幹臣、回族頭面人物馬爵三等人從中斡旋,乃以白銀3000兩購得全部煤井和設備。回王經營期間,仍然是土法生產。一批批農奴被迫到煤窯「當差」,由於生產條件十分惡劣,而回王只要煤炭不顧工人死活,所以惡性事故不斷發生,僅光緒33年(1907)春一次塌方事故就壓死當差農奴17人。
1930年6月,末代回王逝世,接著哈密發生變亂,戰火燃遍東疆大地,煤窯工人逃散,生產停頓,煤井再次關閉。1934年,堯樂博斯主政哈密期間,遂將煤礦收歸縣政府經營。三年後,堯因反對盛世才失敗而流亡關內,三道嶺煤礦改由縣工商會和新組建的維、漢、回三族文化促進會集股開採。商會派趙應賢、阿皮子二人負責經營。1938~1939年,在哈密工作的共產黨員李濤奉哈密行政長劉西屏(共產黨員,後叛變)指示,曾兩次以行署代表身份去三道嶺煤礦指導工作。在他主持下,成立了煤礦工人俱樂部,積極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改善工人生活,進行抗日宣傳,鼓勵工人為支援抗日戰爭多出煤。由於李濤著有成效的工作,煤礦面貌有一定改善,日產量由原來的2噸增加到20噸。
在此期間,政府指示商會擴大商股,實行官商合營,成立「新東煤礦股份有限公司」,集資大洋5800餘圓,購買發電機、抽水機等設備,此為三道嶺煤礦擁有現代設備之最早記錄。經理為馬俊傑、李子秀。
新疆解放前夕,「新東公司」已瀕臨破產。解放後先由政府租用,1951年實行公私合營,成立「新興煤礦股份公司」。
1953年,將全部商股本息全額償還後,公司成為地方國營企業,年產量約600噸。
新疆的三道嶺是哈密市的一個行政區,是新疆哈密礦務局所在地,比鄰312國道和蘭新鐵路,交通方便,東距哈密市八十公裡,東北是天山,西南是哈密盆地,因為沒有河流,降雨很少,所以那裡沒有農村,但是,那裡出產中國最優質的煤炭,可以說是黑金子而出名,三道嶺的煤炭是無煙煤,而且可以說是無渣煤炭,那個煤炭不僅熱量高,燃燒時間長,而且燃燒後,僅僅剩下一點灰塵。內蒙山西陝北的煤炭都沒有那麼好。三道嶺周圍也有自然風光,南面是哈密盆地的最低處,早前有沼澤,北邊是天山平雪峰,海拔高4172米,翻過天山就是著名的巴裡坤草原。往西北八十公裡是七角井,七角井是天山中的塌陷盆地,出產工業和食用鹽,是哈密的聚寶盆,翻過七角井就是木壘了。
支援三道嶺煤礦的5萬多人當中大部分都是來自東北的礦工,東北的礦工帶來的不僅僅是先進的開採技術,還帶來了東北人的民間習俗還有東北腔,東北話在這裡已經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常年居住在西北,跟當地民俗基本融合,三道嶺的東北話有明顯別於東北地區,東北人聽三道嶺的東北話又覺得很不入流,這也說明三道嶺這邊的東北話已經被本土化。
後來又有少部分四川人來創業,帶來了四川民間文化,四川話、東北話兩種語言交流起來有點突兀但不會有太大的衝突,走南闖北的人多少都會說點普通話。四川人跟東北人交流的時候儘量用普通話交流。三道嶺人講的東北話雖然在東北人眼中太不入流,連這裡的人也認為自己講的是「東北普通話」,但三道嶺人講東北話卻已成為這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因為這一現象的背後是一段不可磨滅的歷史,是幾代人在荒漠戈壁上創造的奇蹟。起源於1958年第一批70多人從東北老工業基地開進三道嶺時,他們不只帶來了技術、設備,還帶來了濃濃的東北腔,如今他們已成了爺爺奶奶,甚至多數人已經作古,但他們的家鄉語言卻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不論親疏,不論民族。民風剽悍
「三道嶺我長大的呀,西工地我耍(讀伐)下的」,是八十年代新疆一首著名的「囚歌」的一段,早先被一個三道嶺的囚徒用家用錄音機錄在一盤自彈自唱的劣質磁帶裡,傳遍了天山南北甚至祖國各地,當時在烏魯木齊、在伊犁甚至在西安、在武漢當有人在得知有人來自哈密的時候都會問:你去過三道嶺嗎?第一批來到三道嶺的東北人現在已經進入爺爺奶奶級別的年紀,並且大部分人都在這裡安家,第二代早的已進入不惑之年,第三代進入而立之年,第四代正在茁壯成長。
三道嶺的每段歷史進程都離不開東北幾代人的痕跡,背後更是一段不可磨滅的輝煌歷史。
雖然我沒去過哈密的三道嶺,但是有很多大學同學都來自那裡,而且都說著一口流利的東北話,三道嶺常住人囗三萬餘人,據說連這裡的維吾爾族姑娘小夥平時都是飈東北話的!三道嶺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東北人很多,後來了解到,這一現象源於1958年第一批70多人從東北老工業基地開進三道嶺時,他們不只帶來了技術設備,還帶來了濃濃的東北腔,如今他們已成了爺爺奶奶,甚至多數人已經作古,但他們的家鄉語言卻被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不論親屬,無論民族。這應該算是三道嶺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吧~
新疆哈密三道嶺,是一個以煤礦資源生活的地方,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國有重點煤礦區。三道嶺是1958年成立的國有煤礦,由一礦,老二礦,露天煤礦組成,當時露天煤礦是我國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礦之一。以前的礦區大部分都是土塊平房,樓房最高的也不超過三層樓,一大片解放前的景象。現在的礦區變化很大,一棟棟的小樓房拔地而起,大片大片的平房被替代,酒吧、酒店、街麵店、賓館各種娛樂場所出現在了三道嶺人民的生活中。人們的生活環境大為改善,生活質量也有了極大提高。
提起哈密三道嶺煤礦,無人不知,這裡還有中國最後一輛蒸汽機車。這是一片富有多重意義的土地,說它荒涼,它位於哈密西部戈壁深處;說它幸運,礦區幾代各族職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以雙手鑄就了今日的戈壁煤城;說它富足,它是國家「一五」計劃配套建設的能源基地,重點保證東部地區和甘肅河西走廊工農業與國防建設的煤炭能源供應,是自治區主要出疆煤生產基地;說它賦予希望,它在開拓中前進,在當今嚴峻的煤炭市場中迎接挑戰,奮力拼搏,書寫了一路風雨一路歌,它就是哈密三道嶺礦區。
三道嶺是1958年成立的國有煤礦,由一礦,老二礦,露天煤礦組成,當時露天煤礦是我國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礦之一。常住人囗三萬餘人,職工一萬多人,聽黨和政府的話企業辦社會,當時的公檢法、醫療、教育、物業等等都有由哈密礦務局自行承擔。人民群眾生活其樂融融、社會穩定。建礦到現在近六十年了,三道嶺仍然分成西工地、南泉、老三道嶺、二礦等片區,其中西工地是三道嶺礦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也是人口的主要居住區,2007年與山西潞安合併成立為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2012年三道嶺作為中國最後的蒸汽火車服役地,又一次走進了國人的視野。由於三道嶺是「疆煤東運」鐵路運輸的起點,蒸汽火車承擔的任務是通過運煤專線,將裝滿煤炭的車皮從煤礦輸送到十幾公裡之外的火車站,由鐵路貨運部門運往甘肅河西走廊。
三道嶺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國有重點煤礦區,蘭新鐵路通過礦區南側,礦區專用鐵路線與之相連;公路有國道相通。礦區位於天山褶皺帶的南緣哈密盆地的西北邊緣,礦區東西長43.2km,南北寬24.3km,面積1050km^2,礦區距烏魯木齊市500餘公裡,交通方便。
本地特色美食有:烤包子、涼皮子
三道嶺地處戈壁深處,佇立於空曠遼遠的亙古荒原之上,為新疆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這裡曾是古絲綢之路入西域的三條線路中新北道的途經之地,唯一歷史遺物是三道嶺西部曠野上的「瞭望墩」。
三道嶺作為中國最後的蒸汽火車服役地,2012年又一次走進國人視野。三道嶺是「疆煤東運」鐵路運輸的起點,蒸汽火車承擔的任務是通過運煤專線,將裝滿煤炭的車皮從煤礦送到十幾公裡外的火車站,由鐵路貨運部門運往甘肅河西走廊。蒸汽火車現已十分罕見,近幾年有不少國內外遊客專程到這裡觀賞,聆聽蒸汽火車特有的汽笛聲。
三道嶺地處戈壁深處,佇立於空曠遼遠的亙古荒原之上,為新疆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這裡曾是古絲綢之路入西域的三條線路中新北道的途經之地,但三道嶺沒有顯赫的歷史遺蹟,歷史的聲望也遠不及伊洲(今哈密)和鎮西(今巴裡坤)。唯一一座歷史遺物是三道嶺西部曠野上的"瞭望墩"。但沒有引起重視且損毀嚴重。
現在的礦區變化很大,一棟棟的小樓房拔地而起,大片大片的平房被替代,酒吧、酒店、街麵店、賓館各種娛樂場所出現在了三道嶺人民的生活中。人們的生活環境大為改善,生活質量也有了極大提高。
提起哈密三道嶺煤礦,無人不知,這裡還有中國最後一輛蒸汽機車。並且三道嶺煤礦,中國曾經最大的露天煤礦之一,如今已面臨資源枯竭,即將停止運營,但人們不會忘記它的貢獻與輝煌。
三道嶺是1958年成立的國有煤礦,由一礦,老二礦,露天煤礦組成,當時露天煤礦是我國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礦之一。常住人囗三萬餘人,職工一萬多人,聽黨和政府的話企業辦社會,當時的公檢法、醫療、教育、物業等等都有由哈密礦務局自行承擔。人民群眾生活其樂融融、社會穩定。2012年三道嶺作為中國最後的蒸汽火車服役地,又一次走進了國人的視野。由於三道嶺是「疆煤東運」鐵路運輸的起點,蒸汽火車承擔的任務是通過運煤專線,將裝滿煤炭的車皮從煤礦輸送到十幾公裡之外的火車站,由鐵路貨運部門運往甘肅河西走廊。
新疆的三道嶺是哈密市的一個行政區,是新疆哈密礦務局所在地,比鄰312國道和蘭新鐵路,交通方便,東距哈密市八十公裡,東北是天山,西南是哈密盆地,因為沒有河流,降雨很少,所以那裡沒有農村,但是,那裡出產中國最優質的煤炭,可以說是黑金子而出名,三道嶺的煤炭是無煙煤,而且可以說是無渣煤炭,那個煤炭不僅熱量高,燃燒時間長,而且燃燒後,僅僅剩下一點灰塵。內蒙山西陝北的煤炭都沒有那麼好。三道嶺周圍也有自然風光,南面是哈密盆地的最低處,早前有沼澤,北邊是天山平雪峰,海拔高4172米,翻過天山就是著名的巴裡坤草原。往西北八十公裡是七角井,七角井是天山中的塌陷盆地,出產工業和食用鹽,是哈密的聚寶盆,翻過七角井就是木壘了。三道嶺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國有重點煤礦區,蘭新鐵路通過礦區南側,礦區專用鐵路線與之相連;公路有國道相通。礦區位於天山褶皺帶的南緣哈密盆地的西北邊緣,礦區東西長43.2km,南北寬24.3km,面積1050km^2,礦區距烏魯木齊市500餘公裡,交通方便。
作為曾經紅極一時的煤炭企業,三道嶺目前已經不復當年的風採。人員很多離開,落魄的街道陳舊的房屋。企業多次易主,先後有神華,潞安,晉能。行政劃分也從企業劃歸地方了。資源企業都是這個結果,竭澤而漁,值得深思。
三道嶺 (Taranchi, تارانچى) 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國有重點煤礦區。蘭新鐵路通過礦區南側,礦區專用鐵路線與之相聯;公路有國道相通。礦區位於天山褶皺帶的南緣哈密盆地的西北邊緣,礦區東西長43.2km,南北寬24.3km,面積1050km^2,礦區距烏魯木齊市500餘公裡,距哈密市80公裡,交通方便。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三道嶺
外文名Taranchi
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地區
類型國有重點煤礦區
維吾爾名تارانچى
哈密三道嶺地處戈壁,是新疆新石器文化的遺址之一,它沒有特別好的歷史軌跡,僅有的一座歷史遺物是三道嶺曠野上的「瞭望墩」沒有引起重視並且損毀嚴重。據《哈密地方志》記載,三道嶺原名「塔然其」是維語,開始於清初期,至今有280年時間,新疆解放後先是由政府租用,1951年開始實行公私合營,成立新興煤礦股份公司。1953年,將全部商股償還之後,公司成為了地方性國營企業,年產600噸左右。三道嶺是產煤礦區,但空氣品質卻比一些城市還要優質,三道嶺的煤產量高,質量好,曾有人說哈密電廠鍋爐的爐篦子都被三道嶺的煤炭燒斷過,2000年之後三道嶺開始有經商氣息,第三產業有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