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該如何解決市場上農產品價格高,但農民收入普遍較低的問題?_如何應對農產品價格波動風險

鄉土老康說: 這樣多年無法解決的難題,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人們走進超市,更能直觀這些農產品價格。其中有中間商…

鄉土老康說:

這樣多年無法解決的難題,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人們走進超市,更能直觀這些農產品價格。其中有中間商家的運輸,人工包裝等等,本來在農戶手裡一些很低廉價格農產品,卻能賣到翻倍的價格。

如今人們利用網上直銷,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很多消費者都願意在網上購買,比在商店裡便利也很實惠。很多人們中意的農產品直接到手裡。網上銷售很有限,還有大量的農產品無法銷售,農戶看著這樣沒有銷售出去的農產品,心疼又無奈。

果農航拍說:

我覺得解決市場上農產品價格高,但農民收入普遍較低的問題。就是直接銷售。農產品經過中間商賺差價,中間商至少賺一大半。像超市,商超等,人工,水電,租金等。

農民可以網上直播銷售,又新鮮又直觀,我看直播平臺上農產品銷售非常好,有的一天銷售上千單,價格比超市便宜多了。種植量大的,幾家合作,可以在大城市直接設倉儲銷售。

三誼松6734745943006說:

這是一種怪現象,市場上農產品價格高,但不代表農民出售的農產品價格高。咱們可以作一簡單說明。

農產品集散地有當地商販,當地商販是為大老闆服務的,大老闆再把農產品走向市場,在市場上再通過零售批發,才到消費者的手中。

農產品的流通,經過了一系列的蛻變。

蛻變的結果是這樣的:種地的掙不過當地收購戶,比如說農民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都用於種植特色水果,能收入毛利潤兩萬元,但除去成本利潤達一萬五千元,這是土地一年唯一的一次收入。收購商的收入當然是季節性的,一種水果從開始採摘到結束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收購商已經是盆滿缽滿了,一個人最少拿到十萬元的利潤,這利潤當然掙得是差價,農民與大商販之間的差價。小商販倒手到大商販,大商販再走向市場批發商(關係戶),再經過批發,零售商再與消費者見面。先舉一例,產地十幾元的大櫻桃,最後到消費者手中就已經是五六十元的價錢了。

整個過程,農民掙的是力氣錢,更多的錢是被中間商掙去了。

五朝耕夫說:

這種問題看起來好為農民,實際上是無聊兼淺薄的!如果是僅此也就算了,怕的是美氏居心叵測某種目地。

自從市場經濟以來,人們應該明白所謂的「中間商」只是從田間地頭農民收購、整理(包括棄去殘次品及分級包裝物)、運輸(包括損耗)、市場銷售(包括損殘品)等等環節的服務費用,每個環節的成本不比農民耕種成本低,甚至更高,這也是市場經濟的「優越性」,這裡就不一一分析了,只是希望那些胡說八道的傢伙去各個環節體驗一下再亂放廢氣吧!你看到的市場價格背後是各環節人工與物損包裝運輸等成本的疊加的結果,沒有一片葉子果子是免費送到嘴邊的。

閒人水瓶座說:

各有各的難言之隱,農民種的農產品,覺得付出了很多,既勞神又費力,應該能賣個好價錢,可現實很殘酷,賣出農產品的價格,和市場價有很大差距,農民覺得很委屈,沒掙到錢,卻成了價格的背鍋俠。

中間商呢?層層加價,最後到餐桌,農民覺得是二道販子把農民的利益掙走了,表面看,中間商拿到了差價的最大利潤,實際上也是,可農產品中間存儲,損耗,攤位,都含在差價中,最後只有賣出去的才是真正的毛率,有時仔細看看還有可能入不付出,但更多的還應該是賺的多。中間商也有中間商的難,雖然只是一買一賣,承擔著砸在手裡,損耗大風險,只能是在價格上找。

現在能做的方式,有線上的地頭直播帶貨很火,但主播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流量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培養主播,也許能讓地頭和餐桌拉近。

再有就是商超和地頭對接,這方面其實都在做,但不知為什麼,農民的收益和人們的感覺還有差距,最後人們覺得只是把二道販子變成了商超。

以上兩種形式其實都不錯,如果做好了,雙方都有利,關鍵就是把握利益的平衡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6422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