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八大臣」中慈禧太后只殺了肅順一個?反問提問者一句,肅順同父異母的親哥哥——世襲罔替的「鐵帽子」鄭親王端華是怎麼死的?被慈禧太后以同治帝的名義賜死的!這兄弟二人不過就是死法不同罷了,結局沒有任何區別,不是嗎?在菜市口被問斬是死,難道被賜死就不是死?無非就是給世襲罔替的「鐵帽子」鄭親王留點「體面」罷了……畢竟,肅順只是鄭慎親王烏爾恭阿庶出的兒子,而端華卻是嫡子、而且還承襲了鄭親王爵位!這點「面子」還是要給他老祖宗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留的。
當然,這裡面或許也有慈安太后的因素。原因其實很簡單,端華不僅是鹹豐帝的堂兄弟、而且還是慈安太后的親姑父,端華的嫡福晉鈕祜祿氏是慈安太后的親姑姑!雖然出於政治原因,慈安太后也同樣非殺端華不可,但給自己這位親姑父留下最後一絲「體面」還是可以的,也算是給自己的親姑姑一點交代吧……至於肅順,留沒有那麼多道道了,他不過就是鄭親王一脈的小宗旁支而已,砍了也就砍了!更何況,總得找個人來「明正典型」吧?不砍肅順砍誰呢?
▲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鈕祜祿氏畫像
總不能是怡親王載垣吧?他也同樣有一頂世襲罔替的「鐵帽子」!既然要給已故的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留「面子」,那已故的怡賢親王胤祥呢?「面子」也總得留吧?所以,世襲罔替的「鐵帽子」怡親王載垣也同樣不宜公開屠戮於市。更何況,這不僅是給不給他們老祖宗留面子的問題,公開屠戮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政治影響也是相當負面的!所以,載垣最終被慈禧太后以同治帝的名義賜了三尺白綾,自盡了……所謂「八大臣」這就已經死了仨了!怎麼會只有肅順被殺了呢?提問者顯然是根本沒搞清楚狀況。
▲怡親王載垣畫像
▲怡賢親王胤祥畫像
至於景壽,那是肯定不能殺的。他的正室夫人壽恩固倫公主不僅是鹹豐帝同父異母的姐姐、而且還是恭忠親王奕訢一母同胞的親姐姐!換句話說,景壽與恭忠親王奕訢的關係比跟鹹豐帝的關係還要更近一層。在「祺祥政變」之中,恭忠親王奕訢的作用舉足輕重,之後更是一度權傾天下、連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都不得不有所忌憚。在「祺祥政變」剛剛結束之後就拿他的親姐夫開刀,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恐怕還沒有那麼傻……所以,「八大臣」中,景壽的結局是最好的。僅僅是象徵性地被革職就完事了,連一等公爵位和固倫額駙都沒有被革去!同治元年,剛剛被革職不久的景壽便被重新啟用、出任了武職正一品的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紫禁城的安保工作。慈禧太后能夠同意景壽出任領侍衛內大臣,至少說明他跟端華、載垣、肅順之間的關係其實並沒有一些人想像的那麼「親密無間」,不是嗎?
▲一等誠嘉毅勇公、固倫額駙景壽畫像
剩下的匡源、穆蔭、杜翰、焦佑瀛並不是「八大臣」中的重要角色,真正被鹹豐帝重用的還是端華、載垣和肅順這三位宗室「黃帶子」,充其量也就是再加上鹹豐帝的姐夫景壽。又或者說,匡源、穆蔭、杜翰、焦佑瀛,包括固倫額駙景壽,某種程度上其實都是鹹豐帝用來「摻沙子」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那三個愛新覺羅成為第二個多爾袞!之所以搞出三位宗室來輔政,鹹豐帝其實也是在刻意營造一種權力平衡,同樣是為了防止第二個多爾袞的出現。這或許就是景壽能夠在同治元年便被重新啟用、出任領侍衛內大臣的重要原因所在,因為他本就是鹹豐帝用來制衡那三位宗室「黃帶子」的存在,跟他們根本不是一路人!在搞掉了「首惡」端華、載垣、肅順之後,慈禧太后也就沒有必要再趕盡殺絕了,將匡源、穆蔭、杜翰、焦佑瀛四人革職、流放也就可以了,反正他們也就是些「打醬油」的角色,根本翻不起什麼浪花兒……
▲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
算來算去,慈禧太后恐怕也只能是把肅順給「西市問斬」了,不是嗎?他是宗室「黃帶子」,代表性強、影響力大,公開將他斬首,震懾力也足夠了!這是匡源、穆蔭、杜翰、焦佑瀛那些人、包括固倫額駙景壽所無法相比的。同時,他又是「八大臣」中的實權人物、甚至是「靈魂人物」,殺掉肅順足以瓦解整個「八大臣」集團了!所以,最終只有肅順被送去了菜市口公開問斬。但「八大臣」中被殺的絕不止肅順一個,端華、載垣同樣也被殺了,只不過是被賜自盡罷了。匡源、穆蔭、杜翰、焦佑瀛雖然後來全部被赦免了,但也徹底告別了官場,回家當起了寓公。唯有恭忠親王奕訢的親姐夫景壽,安安穩穩繼續當他的一等公、固倫額駙,一直活到了光緒十五年,死後還被授予了諡號「端勤」。從「端勤」二字也能看得出,慈禧太后對景壽的印象似乎還不錯,不是嗎?
▲肅順畫像(存疑)
鹹豐晚期因身體原因,給了慈禧參政創造了一個有利的條件,而且自慈禧手握硃筆為鹹豐代批奏摺之時,就已經算是參與朝政了。但以肅順為代表的權臣勢力必定會參與權力之間的角逐,並一度將慈禧逼入險境,所以他們之間註定「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以在鹹豐皇帝死後,慈禧發動辛酉政變,第一個開刀的自然就會是肅順,但肅順也是鐵骨錚錚的一個漢子,被磨爛了舌頭和牙齒,雖血流不止卻依舊破口大罵不停,挺直腰杆寧死不跪,最終被打斷了雙腿,跪下被執行死刑,這一點不由得讓我們敬佩不已。
肅順又何以落得如此下場?只因他得罪慈禧太深太深!
- 1)致使慈禧失寵
這一點就比較有趣了,但這一點也只是存在野史中,據記載,有一次肅順為了討鹹豐皇帝開心,便找了八個江南大美女送給了鹹豐皇帝,鹹豐歡喜的不得了,自然也就冷落了慈禧、慈安她們,可能一開始肅順本意並不是針對慈禧,僅僅只是為了討皇帝歡心,但也因此在慈禧內心埋下了仇恨。
-
2)建議鹹豐「立子殺母」,差點害死慈禧『
在慈禧為鹹豐誕下皇子後,肅順為了防止以後外戚幹政,便向鹹豐皇帝提出效仿漢武帝「立子殺母」的做法,可是鹹豐這個人啊心軟,想到自己小時候就喪母的情景,不由心頭一酸,在加上自己僅有這一個兒子,不忍心他像自己一樣,自幼便沒了母親,慈禧這才躲過了一劫。
其次是鹹豐以為自己還年輕,還有個幾十年可以活,兩者結合便不在理會肅順這件事了,還在酒後把「立子殺母」這件事情說給了慈禧聽,慈禧聽後更是把肅順恨入了骨。
-
3)權力的角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鹹豐皇帝在去世之前,安排包括肅順在內的八名輔臣的同時,為了保證自己年幼的兒子能坐穩皇位,同時還給了慈禧和慈安一人一枚金印,用以防止權臣亂政。
原本鹹豐皇帝這樣的安排,可以說是天衣無縫的,但是他低估了人的野心,鹹豐皇帝前腳剛走,肅順就帶著其他七位輔臣,逼迫慈禧與慈安交出金印。
但慈禧、慈安兩宮太后也並非軟柿子,以肅順等人「違抗鹹豐皇帝遺照」為由,將這八大輔臣給喝退了,兩股勢力之間,誰也拿誰沒有辦法,至此二人的矛盾到了一個不可調節的一個地步,所以慈禧必殺肅順。
所以後來慈禧邊聯合六王爺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政權,同時將肅順拿下,此後清朝進入了為期進近半個世紀的「慈禧時代」。
嚴格的來說,辛酉政變之後,慈禧太后只殺肅順的說法並不嚴謹,因為在辛酉政變之後,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之中,被殺的不僅是肅順一人,實際上還有兩個人,那就是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只不過相對於肅順的菜市口問斬而言,載垣和端華的死法體面了一些,畢竟是皇族同宗,慈禧太后還是留給了這兩位政敵王爺最後的尊嚴,載垣和端華最終被賜獄中自盡,也算是留兩個全屍。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單單肅順被斬首示眾呢?慈禧太后為何如此痛恨他?這裡面其實是有著深刻的原因的:
首先、肅順是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中的核心:
鹹豐皇帝在臨終前授予八位大臣贊襄政務王大臣的身份為的是在自己百年之後,這八位大臣能夠齊心協力輔弼幼主。根據鹹豐皇帝的遺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從這個排名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八位大臣中,肅順非但沒有排名首位,甚至還被排在了額駙景壽之後,在八大臣中位列第四,這實際上是與當時的身份和官位有關的。怡親王和鄭親王是世襲鐵帽子王,地位尊崇,景壽為道光皇帝的女婿,屬於外戚,因為與皇家沾親帶故,欽此排名也在肅順之前。但是片名的前後並不能說明權力的大小,肅順雖然在八位大臣中排名第四,但是實際上在八位大臣中,肅順hi排在首位的,八大臣中實際上也是以肅順為核心,通常八大臣草擬的詔書都是由肅順擬定,鄭親王和怡親王通過,而景壽則基本沉默不言,沒有意見。因為肅順是事實上的八大臣之首,並且在八位顧命大臣中,肅順的權力也是最大的,因此對於慈禧太后而言,也是威脅最大的一位,所以也集中了慈禧太后對於八大臣的所有仇恨於一身。
其次、肅順曾在鹹豐帝臨終前建議殺掉慈禧:
肅順最為慈禧太后所忌恨的一點就是他曾在鹹豐皇帝病重之時進言建議殺掉當時還是懿貴妃的慈禧太后。據說當時鹹豐皇帝已經病重,因此便開始籌謀布局自己死後的政治格局,再一次召肅順覲見時候,病重的鹹豐皇帝隱約之間向肅順透露了對於自己那位熱心於權力,熱衷於朝政的懿貴妃的深深的擔憂。肅順深知懿貴妃為人,一直以來懿貴妃幫助鹹豐皇帝批閱奏章,幹於朝政的種種作為都為肅順所不齒,因此在鹹豐皇帝表現出這種擔憂之後,肅順便當著鹹豐皇帝的面建議其效仿漢武帝行「鉤弋之事」。
所謂的「鉤弋之事」指的就是漢武帝晚年擔憂自己去世後,太子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幹於朝政而將其賜的故事,肅順此舉實際上是想一勞永逸的解決懿貴妃,但是鹹豐皇帝擔心懿貴妃死後,性情溫和的皇后慈安無法駕馭震懾八位大臣,尤其是不能制衡肅順,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出現清初時期多爾袞、鰲拜那樣欺凌幼主的跋扈之臣,鑑於此,鹹豐皇帝最終沒有賜死懿貴妃。但是事情沒有不透風的牆。鹹豐皇帝與肅順的這段對話被鹹豐皇帝身邊的御前太監安德海完整的記憶下來並將其一字不差的轉告了懿貴妃。我們可想而知,面對一個要殺了自己的人,性格強勢報復心強的懿貴妃該有什麼樣的恨,慈禧想殺肅順,實際上就是在這時候開始的。
第三、肅順為庶出,相對於載垣和端華而言出身不高:
肅順之所以沒有被像載垣和端華那樣賞賜一個體面的死法,這裡既有慈禧太后對他的仇恨之外,實際上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肅順的出身沒有載垣和端華高貴,鮮為人知的肅順與端華為同父異母的兄弟,端華位其父鄭親王嫡出的王子,而肅順則是其父的一名小妾所生的庶出之子。古代嫡庶有別,肅順這樣的身份實際上不足以被慈禧太后單獨挑出來問斬,這實際上也是慈谿太偶對於肅順的一種譏諷和羞辱。慈禧太后要表明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罪臣是沒有資格享受皇家的恩典的。
原創:歷史課課代表
這只是因為您對這段史實無知且不懂裝懂。
祺祥政變中,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九月三十日,搶先抵達北京的慈禧、奕訢下詔逮捕顧命八大臣,扈從載淳、慈安、慈禧的載垣、端華、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七人當即被捕,十月二日深夜,被刻意支開護送鹹豐靈柩回京、夜宿密雲的肅順也被捕。
十月初六日,詔載垣、端華賜死,肅順斬決,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五人都革爵職,其中穆蔭、杜翰更被擬發往新疆軍臺。載垣是襲爵怡親王,在顧命八大臣中爵職最高,怡親王是「鐵帽子王」之一,他被賜死導致王系轉移到往上追溯7代才同出一源的載敦頭上。
肅順是哪天被斬史無記載,應該是十月初六當天或翌日,他也是顧命八大臣中唯一被「明正典刑」的——但絕不是唯一送命的,之所以載垣、端華可以賜死他卻要被砍頭,除了慈禧最恨他之外,他爵位只是三等輔國將軍(端華庶弟),地位遠不如載垣(世襲怡親王)、端華(世襲鄭親王)尊貴是重要原因(那兩個都是鐵帽子王,都弄到菜市口砍了動靜太大,會令皇族和八旗不安)。
剩下的5個,穆蔭「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節尤重」所以處分最重,但實際上只是發往軍臺,未去大西北很快也回到家中閒居,同治三年(公元1861年)病故;杜翰是被殺三人外和慈禧衝突最多的,因此差點送命,僅因為父親杜受田是鹹豐恩師,考慮觀瞻才留下一命,因此也被弄去軍臺,但未動身就作罷,後死於同治五年;匡源和焦祐瀛僅僅是革職,前者死於光緒七年(1881年),後者死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死時都沒有官爵。
只有六額駙景壽在顧命八大臣中本就和肅順等疏遠,也很少摻和他們和慈禧間的鬥爭,加上和皇室親戚關係最近(妻子是道光六女兒),所以革職時就被保留了一等公的世爵和額駙品級,不到半年後就被重新啟用出任蒙古都統、御前大臣等要職,同治三年(1863年)甚至爬到了武職最高的領侍衛內大臣(共6人,唯一的有編制正一品武職),他死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是顧命八大臣中活得最久的,也是唯一死後獲得諡號(端勤)的。
很顯然,針對顧命八大臣的清算是非常狠辣和徹底的,其殘酷程度遠勝過唐朝對「王叔文黨」的清算(後者「從犯」都保留了一定職位,其中程異等後來還被重用),除了情況特殊的景壽,其餘7個被處死3人,「一抹到底」4人,堪稱連根拔,
在鹹豐皇帝死後,對於慈禧而言,顧命八大臣確實是礙手礙腳,但慈禧並不是只殺了肅順,還有兩位親王被逼自盡。
顧命八大臣
鹹豐十一年七月,清朝皇帝鹹豐病逝,臨死前立皇子載淳為帝,即後來的同治皇帝,並設立顧命八大臣,以幫助年幼的同治皇帝管理國事。
而這顧命八大臣分別是:
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
這八位大臣輔佐同治皇帝登基之後,又對兩位皇太后加封號,之後又極力打壓恭親王奕訢和僧格林沁,還反對慈禧垂簾聽政。
要知道此時朝堂之上分為三大勢力,一是顧命大臣一派;二是恭親王奕訢和僧格林沁一派;三是慈禧一派。
而八大臣一下子就將朝中剩餘的兩大勢力全部得罪了,結果導致慈禧和恭親王聯手對抗八大臣。
祺祥政變
在鹹豐十一年十月,肅順在護送鹹豐遺體回北京的路上,就遭到了秘密逮捕。
慈禧掌權之後,將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責任全部推卸給八大臣。
之後肅順第一個被處斬,隨後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被逼自盡,其餘四位大臣全部革職。
這場權力的鬥爭,最後以慈禧大獲全勝宣告終結。
慈禧為何只公開處決肅順
肅順是顧命八大臣之首,還是皇室宗親,卻是唯一一個被公開處斬的顧命大臣。
要知道其餘兩位親王只是被逼在家中自盡,剩下的四位軍機大臣也只是革職流放。
只有大學士肅順下場最慘,這又是為何?
肅順曾建議鹹豐處決慈禧
肅順曾多次在鹹豐皇帝身邊暗示慈禧野心勃勃,將來肯定會把持朝政,因此他建議提前處決慈禧,以絕後患。
但這件事洩露了風聲,鹹豐皇帝還沒有被肅順說動,慈禧就已經知道了肅順的密謀,這讓慈禧大為惱怒,在慈禧宮變成功後,自然不會放過肅順。
肅順既是皇室宗親,還是有能力的大臣
肅順是皇室宗親,而且很有能力,他極為重視漢臣,並為朝廷舉薦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清末名臣。
他還親自處理科舉貪汙案,整頓官場腐敗之風,可以說他是一位有抱負,也有能力的大臣。
鹹豐八年,在英法聯軍侵華之後,俄國也趁火打劫,出兵黑龍江搶佔璦琿,並強迫清政府籤訂《璦琿條約》。
鹹豐九年,肅順奉命與俄國重新劃分國界,俄國大臣還想要訛詐清朝,但肅順不為所動,甚至揚言不惜出兵與俄國一戰,這種強硬的態度確實打壓了俄國的囂張氣焰。
總得來說,正是因為肅順有能力,所以肅順死的才最快,而且他還是皇室宗親,在朝中威望極高,如果不處死他,他很有可能會再次發動政變推翻慈禧。
因此慈禧才下令公開處決肅順,並逼剩餘的兩位親王自盡。
顧命大臣中的皇室成員全部被處決,剩餘的四位軍機大臣很難再東山再起。而且慈禧也擔心將八大臣全部處死會釀成大亂,畢竟這八位大臣在朝中根基深厚,不殺他們也有利於安撫朝臣。
清朝早年就規定過,後宮不得幹政,慈禧代替鹹豐批閱奏摺,這已經違反了祖制,肅順也早就看出,慈禧跟司馬懿一樣,是鷹視狼顧之人,鹹豐病重時他就建議,可以效仿漢武帝"立子殺母"的做法,但鹹豐畢竟太仁慈,而且同治帝當時還小,他又不忍孩子沒了母最終沒殺慈禧。
不過肅順想讓鹹豐殺掉自己,慈禧還是得了消息,所以她更加對肅順恨之入骨,鹹豐去世之前,為了大局著想,就任命了顧命八大臣,以肅順為首,但鹹豐又擔心這些大臣會架空皇室,於是又給慈禧和慈安每人一枚金印,軍務事要兩宮太后都蓋上金印才有效。
1861年8月21日,在熱河的鹹豐帝感覺到大限將至,遂開始安排後事。那時他才三十一歲,並且唯一活下來的皇子載淳也才六歲,根本沒辦法處理朝政的。所以,鹹豐帝只能任命輔政大臣,要幫助小皇帝處理朝政。
鹹豐安排人員輔政上面,也頗費了一番工夫。只安排大臣不行,臣強君若,萬一謀權篡位怎麼辦,託付給皇后,萬一來個垂簾聽政更麻煩。思前想後,鹹豐帝留下了顧命八大臣,掌握一半的權力。同時還賜予了慈安太后「御賞」印章,賜予小皇帝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太后掌管。
鹹豐帝覺得這種權力架構很合理,可以互相制衡,保證大權不會旁落。可是他萬萬沒想到,屍骨未寒,慈禧太后就聯合其他人發動了辛酉政變,從此大權在握,控制了大清將近半個世紀時間。
那麼,為什麼鹹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手握遺詔,又掌握實權,卻鬥不過此時年僅二十六歲的慈禧太后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鹹豐帝留下來的這八位大臣,都是誰?
第一位鐵帽子王怡親王載垣,此人是鹹豐帝的心腹大臣,很多重要事項都是安排他去做;
第二位鄭親王端華,這位鐵帽子王在道光帝駕崩時就是以顧命大臣身份,輔佐鹹豐帝的,口碑不錯。
第三位愛新覺羅-肅順,手裡握有軍政財三大權。他才是顧命八大臣之首。
第四位景壽,鹹豐帝的親姐夫,人又老實,是鹹豐帝的心腹。
第五位是兵部尚書穆蔭。
第六位是禮部侍郎匡源。
第七位禮部侍郎杜瀚。
第八位是軍機大臣焦佑瀛,曾在天津附近組織團練武裝,比較受鹹豐帝重視。
顧命八大臣中,其實肅順這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也很開明,看不慣旗人墮落的樣子,主張重用漢臣。其中左宗棠啊,曾國藩啊,都受過他的提拔。後來慈禧太后重用漢人,基本也是沿著肅順的主張進行的,算是一個有能力的大臣。
慈安太后給人的感覺沒啥主見,什麼事都是慈禧去決策做主,不像慈禧陰險狠毒,手段毒辣。
當然,開始這兩派畢竟是既得利益者,就算彼此瞧著不順眼,也並未達到爆發的程度。鹹豐死了,慈禧的野心暴露,馬上要垂簾聽政,沒想到遭到顧命八大臣的強烈反對,於是雙方劍拔弩張。等把鹹豐屍體運回京城,慈禧先下手為強,發動兵變。
單靠慈禧是鬥不過這八個人的,那麼她拉攏了誰呢?
從任命八大臣開始,就埋下隱患,因為有一類人的開始不滿了,那就是皇室宗親這邊,尤其是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大家都知道,有能力有能力,要血統有血統,要威望有威望。在鹹豐朝,恭親王就沒被重用過。所以鹹豐一死,顧命大臣沒有他,受到冷落,心理不平衡的他馬上聯繫慈禧,和慈禧聯起手來。
可是我們大家都知道,歷來權力交替都是以武力說得算,其中手握兵權的勝保不被鹹豐帝重視,誰得到他,誰就等於得到了半個天下,不被重視心理就失衡,於是倒向了慈禧,為此倒向慈禧的還有掌握騎兵的僧王。
所以,與其說顧命八大臣跟慈禧太后鬥,不如說是顧命八大臣跟以慈禧為首,以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為左膀右臂。外加僧王和勝保等幾位大臣協助,才得以一舉拿下顧命八大臣。肅順更是在回京的途中被抓,這幾個人的下場都不太好,自盡的自盡,砍頭的砍頭,流放的流放,撤職的撤職,大勢已去,塵埃落定。
其實,這就是鹹豐帝沒有安排好,但凡他能放下偏見,將恭親王奕訢弄到顧命八大臣裡面。以他的能力和威望,就算是慈禧太后聯合其他人發動政變,也成功不了。
總之,兩個權力欲望超級強大的恭親王奕訢和皇太后慈禧,就這樣走到了一起,開始向八大臣進攻。鹹豐帝就錯了,隨便將其中一個換成恭親王,就能制衡慈禧。
而這種安排,不僅沒有拉攏到恭親王,還將其推到了慈禧太后身邊,不敗就沒天理了。當然,你要是就不這樣安排,顧命八大臣也有保命的方法,那就是一開始就妥協慈禧太后,讓她垂簾聽政,起碼保全性命。
大家好,我是小濤養花知識號《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的作者史遇春。
我曾寫過一篇文字《贊襄政務王大臣肅順是怎麼被處死的?他與皇太后之間有什麼恩怨?》,可作參考。
贊襄政務王大臣肅順是怎麼被處死的?他與皇太后之間有什麼恩怨?
作者:史遇春
關於愛新覺羅·肅順,我已有一文。
在那邊文章中,我所寫的是肅順與慈禧(孝欽)皇太后結怨的軼事。
這裡,再來說一說肅順與慈安(鈕祜祿氏,孝貞)皇太后之間的權力鬥爭。
讀清人筆記,羅惇曧《賓退隨筆》中有《同治初元誅三奸案》一節,本文即據此成章。
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鹹豐(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共十一年)時期,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鎮國將軍肅順一起在內廷執掌機要。這三人之中,肅順最為鹹豐帝所親信和重任。肅順的被親信和受重任,主要與其性格及能力有關。據說,肅順剛毅果敢,敢於承擔責任。至於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他們兩人都非常聽話,只是備位而已,一般都是任由安排和指使罷了。
可是,就三人的排位來看,事實或許未必如此。
這裡,還需要指出的是,鄭親王端華是肅順的兄長。
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進逼京師,鹹豐帝倉皇逃往熱河。
按照清宮以往的慣例,皇帝御用的飯食,每餐除一整席飯菜享用外,還必須多備一整席飯菜擱在那裡。這多備的一席,皇宮中有專門的名稱,叫作「看桌」。
鹹豐帝從京師出逃後,每餐飲食,伺候的人還是按照宮中的慣例準備:即,既有正席,也有「看桌」。
此時,孝貞皇后(慈安)是後宮之首,她大概考慮得比較多,比如形勢危急、比如倉皇外逃,比說儉省節約……
出於種種考慮,看到出逃京師後,宮內仍然這般排場,孝貞皇后就啟奏鹹豐帝道:
「這顛沛流離的,吃個飯,還要像在京中那樣,弄個『看桌』。形勢這般,為什麼就不能節省節省、不要那麼靡費呢?」
鹹豐帝聽孝貞皇后這麼說,也覺得有道理,就說:
「很好!明天就和肅老六(肅順,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故有此稱)商量一下!」
鹹豐帝為什麼要和肅順商量呢?
其主要原因是:
肅順這個時候還兼著總管內務府大臣的職位。所以,內廷的日用管理,全由肅順主掌,裁撤「看桌」的事,自然是其分內的事情。
等到鹹豐帝和肅順說起此事,道是能不能把「看桌」裁撤掉,也好儉省節約。
肅順回鹹豐帝,說是:
「這個不能裁撤!」
鹹豐帝就問肅順道:
「為何就不能裁撤呢?」
肅順回答說是:
「現在人心惶惶,合適的做法就是要讓大家鎮定。一切事情,還都應該和京師一樣,就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如果忽然間就改變宮中以前的慣例、冒然打破常規,這樣的話,可能會使大家產生驚恐和懷疑,所以,不宜裁撤『看桌』,並且,其他一切事宜,也還應該遵守舊制。」
鹹豐帝本來就信任肅順,聽肅順這麼一說,他覺得也很有道理,就說道:
「你說得很對!」
這件事,就這麼放了下來,沒有變動。
之後,鹹豐帝對孝貞皇后說:
「你說的那個裁撤『看桌』的事情,肅老六說不行!」
不知道鹹豐帝有沒有詳細解釋肅順認為不行的原因,反正,就是因為這件事情,孝貞皇后心裡就不舒服,她對肅順就產生了一些意見。
鹹豐帝病重,下諭旨,由載垣、端華、富察·景壽、肅順、託和絡·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盡心輔弼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立為皇太子,即清穆宗),贊襄一切政務。這八人,即所謂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鹹豐帝駕崩之後,清穆宗同治帝承繼大統,時年僅6歲,大權握在肅順等人的手上.當時,大的政務處理、機要決策,幾乎全都由肅順主導。
沒過多久,孝貞皇太后對肅順的所作所為就無法忍受了。她私下安排御史高延祜上疏,奏請皇太后垂簾聽政。
等到宰輔重臣進入內廷議事的時候,孝貞皇太后將高延祜的上疏拿給大家看,試探大家的反應,詢問大家對這個上疏有什麼意見,該如何處理等。
肅順回答說:
「按照大清的祖制,太后不得垂簾聽政,臣下有人敢擅自疏請太后垂簾聽政者,殺無赦!」
孝貞皇太后聽肅順這麼一說,有些驚恐失色,但是,她還是鎮定了一下,徐徐說道:
「既然如此,這個上疏不要聽就是了,如果因此要殺掉他的話,也有些過了!」
各位宰輔重臣退走之後,高延祜的上疏單獨留了下來,沒做處理。
可是,這件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此事議完,接下來的三天,參與機要的中樞大臣,竟然三天不來奏事。
孝貞皇太后覺得事情有點異常,她就派人去向中樞大臣詢問不奏事的緣由。
肅順回答道:
「前天高延祜的上疏還沒有處理,我們都在等!」
孝貞太后沒有辦法,只能下發了高延祜的上疏。
各位宰輔重臣對高延祜上疏的處理意見是:
擬對高延祜處以斬立決。
孝貞皇太后沒有辦法,只能後退一步,下令從寬處理。
於是,中樞決議:將對高延祜的斬立決改為發配到黑龍江,為披甲人做奴才。
所謂披甲人,是指受降後披甲上陣為統領部族徵戰討伐的人,地位低於一般軍人,高於奴隸;滿清時,多有朝廷大員犯重罪,發配邊疆,與披甲人為奴。
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孝貞皇太后更加憂鬱苦悶。
有一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福晉入宮向太后請安。
醇親王的這位福晉,是孝欽皇太后(即慈禧,葉赫那拉氏)的胞妹,所以,孝貞皇太后也把醇親王的這位福晉當妹妹看待。
醇親王福晉進宮之後,向孝貞皇太后請了安,兩人就拉起話來。也不知說到什麼事時,孝貞皇太后就哭了起來,她流著淚,向醇親王福晉說道:
「先皇棄世,皇帝年幼,我們寡婦人家,被外臣管制、拘限,朝廷裡的事情、外面的政務,全都不讓我們知道,難道我們家就沒有一人在這朝中任職行走嗎?」
醇親王的福晉馬上接話道:
「不是還有醇王(指醇親王奕譞)在嗎?」
孝貞皇太后立刻下命令,以後中樞議事,也要召醇親王進來說話。
第二天早上,醇親王早早就到軍機處(非京師軍機處,乃熱河軍機處)的侯歇處待命,等待召見。
肅順來過來之後,看見醇親王在這邊,就問他道:
「你在這裡做什麼?」
因為醇親王這個時候還沒有被納入中樞,所以,他是沒有資格參加軍機會議的,並且,軍機要地,沒有特許,誰也不能擅自靠近。故而,肅順有此一問。
醇親王回答道:
「我在這裡等候召見。」
肅順又問道:
「誰傳召你啊?」
醇親王這個時候還沒有弄清楚狀況,所以,他不敢唐突回答,一時語塞,竟然不知如何應對。
肅順見醇親王支支吾吾,無語可回,他就對醇親王說道:
「這裡是中樞大臣侯歇的地方,沒有你的坐處!」
醇親王聽言,滿臉羞愧,逡巡而出,只能在別處暫時小留。
醇親王離開軍機處的侯歇處之後,不一會兒,就有內監過來,掀開了此處的門帘,向裡面看了看,也沒說話,然後就離開了。
沒過多久,此前那位內監又走了過來,掀開此處的門帘,向裡面看。
肅順很嚴厲地詰問那位內監道:
「來來回回的,在這邊找什麼人啊?」
內監回答道:
「我在找七爺(指醇親王,其為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故有此稱。)!」
肅順聽完,非常生氣,他大聲呵斥道:
「誰是七爺、八爺?這裡哪有什麼七爺、八爺?」
內監雖然被肅順訓斥,但是,他該辦的差使,還是要繼續完成。
來來回回,那位內監一共在軍機處侯歇的地方跑了好幾次。找不到醇親王,他一直皺著眉頭說道:
「七爺這是到哪裡去了?上面傳召已經很久了!」
醇親王在別處等候,很久才隱約聽見內監在找尋自己,急急忙忙跑出來,說是自己已經等候好久了。內監看到醇親王,也沒聽他多講,匆匆引領著他,入內拜見孝貞皇太后。
拜見之後,孝貞皇太后對著醇親王,又哭了起來,把自己的苦楚對他講說了一遍,並問他:
這要怎麼辦才好?
醇親王聽完孝貞皇太后的哭訴,回道:
「這個狀況,奴才無能為力,還請太后召恭王(指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商議!」
孝貞皇太后立刻命令醇親王召恭親王奕訢來見。
這個時候,恭親王任京師留守,醇親王疾馳一天半時間,才見到恭親王。講完情況後,醇親王又帶著恭親王,飛速返回。這一趟,路途遙遠,可是,來回僅僅花了三天半時間。
這一邊,因為聯軍入侵,恭親王留守京師。另一邊,鹹豐帝的梓宮(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新皇帝、皇太后人等還在熱河。兩地相隔,所以,醇親王為孝貞皇太后傳召恭親王,才會這麼費事。
到達內廷之後,恭親王向孝貞皇太后請過安,一切從速計議。
恭親王曾經在中樞參與過機要,對於政務處理的流程和慣例也很熟習,所以,孝貞皇太后引入恭親王的程序完全合理合制,肅順一時也沒辦法阻攔。
恭親王入見之後,孝貞皇太后問他:
「眼前的形勢,要用什麼辦法應對才好?」
恭親王答道:
「要處理這個狀況,必須返回京師,才可以!」
孝貞皇太后又問道:
「京師被洋人侵佔,要拿洋人怎麼辦呢?」
恭親王回道:
「洋人的事情,有奴才在負責,洋人沒有什麼可擔憂的!」
於是,孝貞皇太后動議,決定返還京師,並下詔對此進行宣告。
在返京安排上,命令肅順護送鹹豐帝的梓宮先行。
恭親王幫孝貞皇太后做好各項謀劃後,他也先行飛馳,到達京師。皇帝、皇后、皇太后三宮隨後啟程,經僻靜的小路回京。
到達之後,孝貞皇太后下發手詔,命令逮捕三兇。所謂三兇,即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鎮國將軍肅順三位。
恭親王領了手詔,隨帶著數十個侍衛,先去捉拿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二人不知何事,問道是,恭親王所為何來?恭親王準備充分,馬上拿出孝貞皇太后的手詔,出示給他們看。
恭親王問鄭親王端華與怡親王載垣道:
「你們遵旨嗎?」
鄭親王端華沒有說話。
怡親王載垣遲疑了半天,才說道:
「既然有旨,怎麼可以不遵?」
恭親王立即命令隨行侍衛:
「綁了!」
然後,恭親王安排押送鄭親王端華與怡親王載垣到宗人府獄中看管。
事情的處理,兵分兩路。
一路,鄭親王端華與怡親王載垣由恭親王奉手詔收押下獄。
另一路,醇親王受密詔,在路上逮捕肅順。
肅順護送鹹豐帝的梓宮到了密雲,就歇腳在本處的驛館。當天夜漏二下(二更,21時~23時),肅順都已經就寢了。
醇親王到達驛館,通報求見。
肅順對通報的人說道:
「他又來做什麼?你告訴他,就說我已經睡了!」
醇親王聽通報的人這麼一說,他也沒有客氣,帶人直接撞門而入,在臥榻之上,逮押了肅順。然後,醇親王才拿出手詔,讓肅順看了看。
肅順被逮押之後,他大罵道:
「真是兩個沒用的東西!」
肅順所罵的兩個人,當然是鄭親王端華與怡親王載垣了。肅順對兩人生氣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兩人不能抗拒詔命,才導致這個結果,讓自己被捕。
肅順的確是個有脾氣的人,從逮押到被解赴刑場殺頭,他都一直罵不絕口。
鄭親王端華與怡親王載垣兩人,並賜帛自盡。
至此,鹹豐帝遺命的贊襄政務大臣隊伍覆沒。
孝貞皇太后得勢,群臣上疏,合請皇太后垂簾聽政。這也是清朝定鼎近二百一十年以來,首見的皇太后垂簾聽政。此局開啟之後,孝欽皇太后(慈禧)三次垂簾,緊接著,清朝就滅亡了。
處決肅順的詔書中,羅列肅順的罪狀。其中有一條,是說肅順擅坐御位。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早先在宮中觀看劇目演出時,鹹豐帝一走,肅順就會登上皇帝的御位,坐下來觀看,他從來也不會避諱。那個時候,孝欽皇太后(慈禧)還是妃子〔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她每次從肅順前面經過的時候,肅順會繼續坐在御位觀看,從來都沒有起來過。因此,孝欽皇太后對肅順也很有意見。
所以,孝貞皇太后計劃除掉肅順等人的時候,孝欽皇太后也是密謀的參與者。
肅順之死,都說是因為他的傲慢不恭。
是這樣嗎?
其實,都是權力鬥爭!
最後,再來補充一下文中的相關資料。
慈安太后
即孝貞顯皇后(公元1837年8月12日~公元1881年4月8日),鈕祜祿氏,清文宗鹹豐帝皇后,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嫡母為宗室覺羅,生母為姜氏(後抬入旗籍,改稱姜佳氏)。清德宗光緒七年三月初十(公元1881年4月8日),暴崩於鍾粹宮,死因成謎。葬於普祥峪定東陵,上諡,經宣統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
愛新覺羅·端華
端華(公元1807年~公元1861年),滿洲鑲藍旗人,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三子。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26年)襲爵鄭親王,授總理行營事務大臣及御前大臣。清文宗鹹豐帝死後,與怡親王載垣、其弟肅順等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八大臣)。後在辛酉政變中以「專擅跋扈罪」賜死,死後降爵。
愛新覺羅·載垣
載垣(公元1816年~公元1861年),滿清宗室、大臣。清聖祖康熙帝六世孫,怡賢親王胤祥五世孫,世襲和碩怡親王爵位,十二家世襲鐵帽子王之一,清文宗鹹豐帝顧命八大臣之首。曾任御前大臣行走,親受顧命。鹹豐帝即位後,漸受信用,累官左宗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與端華、肅順等八人受顧命為贊襄政務大臣,掌握實權。同年,「祺祥政變」中,載垣在北京被捕,賜白絹自盡,年四十六歲。
愛新覺羅·肅順
肅順,生於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卒於清文宗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死時46歲。滿洲鑲藍旗人,晚清宗室、權臣。字雨亭,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自清宣宗道光中期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為鹹豐帝信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時。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鹹豐帝駕崩前,受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本年九月,肅順在護鹹豐帝梓宮回京途中,行至密雲被捕,隨後被斬於菜市口。
愛新覺羅·奕譞
奕譞(公元1840年10月16日~公元1891年1月1日),字樸庵,號九思堂主人,又號退潛主人。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清文宗鹹豐帝異母弟。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清德宗光緒帝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封為醇郡王。鹹豐帝死後,奕譞與恭親王配合皇太后發動辛酉政變,開始重用奕譞。清穆宗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晉封親王。清德宗光緒登基,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十一月,薨,諡賢。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則繼承醇親王封號,載灃的長子溥儀為清朝末代皇帝。
愛新覺羅·奕訢
奕訢(公元1833年~公元1898年),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清宣宗道光帝第六子,清文宗鹹豐帝同父異母兄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奕訢於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到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訢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籤訂了《北京條約》。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鹹豐帝駕崩,奕訢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從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到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遭猜忌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史稱「甲申易樞」。一直到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從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到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諡忠。
宗人府
宗人府,官署名,是中國明清時期管理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編纂玉牒,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陳述請求,替他們向皇帝報告,引進賢才能人,記錄罪責過失。設立於明朝初期,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稱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改稱宗人府。永樂以後,宗人府多由勳戚掌事,而它所管轄的事都移交給禮部辦理,宗人府名存實亡。清朝的宗人府設置於清世祖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
筆記作者羅惇曧
羅惇曧(公元1872年~公元1924年),字孝遹,號以行,又號癭痷,晚號癭公。廣東順德大良人。晚清名士,與梁鼎芬等並稱「粵東四家」。早年就讀於廣雅書院,後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曾從康遊,與陳千秋、梁啓超並稱高弟。清德宗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副貢,後屢試不中,報捐主事,調郵傳部郎中。入民國後,歷任總統府秘書、參議、顧問、國務秘書等職,又曾為袁克定師。袁世凱稱帝,拒不受祿。縱情詩酒,流連劇場,與王瑤青、梅蘭芳相交甚密,並與陳三立、樊增祥、易順鼎相友善,文酒之會恆年不衰。與程硯秋交尤厚,程變聲時期,為保護其不致因被迫演唱而毀嗓,將其贖出,聘名師授藝.並親自教其讀書習字,並為其編撰劇本。晚年女死妻狂,貧病交迫,困窘而卒。創作的主要劇目有《龍馬姻緣》、《梨花記》、《紅拂傳》、《花舫緣》、《花筵賺》(又名《玉鏡臺》)、《鴛鴦冢》、《青霜劍》、《風流棒》、《賺文娟》、《玉獅墜》、《孔雀屏》、《金鎖記》等。其他著述有《鞠部叢譚》、《太平天國戰記》、《拳變餘聞》、《藏事紀略》、《割臺記》、《庚子國變記》、《德宗繼統私記》、《中日兵事本末》等十餘種。工書法,於楷、行、草最為擅長;草書參以章草筆意,風神秀逸,獨具一格;楷書由唐人溯北碑,格調高古,迥異時流。
(全文結束)
殺了三個。
肅順是被斬首 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 是被賜自盡。
肅順是八大臣之首 相當於讓八人集團群龍無首。肅順和端華其實是親兄弟 只是肅順是庶出失去了世襲罔替的鄭親王爵位。 而 殺端華和載垣 就是殺雞給猴看。鄭親王 怡親王 是當時僅有的九個世襲罔替鐵帽子王之二(禮親王 睿親王 豫親王 鄭親王 肅親王 莊親王 順承郡王 克勤郡王 怡親王)(後來加了 恭親王 醇親王 慶親王三家)。雖說鄭親王 怡親王是世襲罔替鐵帽子王 但屬於遠支宗室 血緣上比較遠。鄭親王系 是滿清開國大汗努爾哈赤的侄兒濟爾哈朗後代 太遙遠了。 怡親王系 第一代怡賢親王在清宮劇了很出名。就是康熙皇帝十三子(十三爺)允祥。兒子也出名 就是(延禧攻略)裡的怡親王弘曉。 到了載垣 裡皇室也比較遙遠了 殺他們兩個第一不需要感情上 困難 第二 地位極尊貴 連這二位都能賜死 你們剩下的五個殺了還不容易。有很強的警示作用。 其實顧命八大臣 都是在當時很優秀的政治家 因為肅順的支持 有了後來的曾國藩 殺了他們裡面的首領和權貴 剩下的後來幾年過後 都又重新出來為清廷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