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答案,有,而且有三次!
第一次 滅北漢後
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揮師北伐,從包圍太原城開始算,一個月時間便吞併北漢,完成了除燕雲外的漢地一統。當時的宋軍可以說是東亞第一強大的軍隊,鑑於當時世界四分五裂的情況,說是世界最強的軍隊也不為過。軍隊上,有以侍衛司、殿前司為首的經歷了幾十年戰爭,消滅數個割據政權的禁軍,將領上,有潘美、曹彬、楊業、郭進、田重進、崔彥進等數位一流武將。政治上,北宋初年穩紮穩打的策略使併入宋朝版圖的江南兩廣地區隨時可以成為供給賦稅的大後方。
當然,這一切都是趙光義他哥給他留下的遺產。
至於趙光義,他不配得到這些。
滅北漢後,趙光義馬不停蹄,不顧眾軍疲乏,不行賞賜以激勵全軍便直接率軍北上攻打燕雲。
向來只聽說過以逸待勞,頭一回在趙光義這裡聽說以勞伐逸。
早在北宋攻打北漢時,契丹便已經將三支大軍駐紮在燕雲地區做好防備。等趙光義率軍抵達戰場時,等著他的是契丹、漢、奚等各族組成的二十萬聯軍。
燕雲地區的漢人雖然已經被異族統治了五十年,可當漢人的王師一到,易州、涿州守將還是望風而歸順,直到幽州城下,才遇到第一塊硬骨頭。
宋遼幽州第一仗:沙河之戰
宋軍先鋒傅潛、孔守正以少量兵力纏住艦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伊實王薩哈的大軍,隨後宋軍主力開赴戰場,一擊便將遼軍擊潰。當時的宋軍勇猛、善戰、自信,即便是驍武憑凌的契丹鐵騎,宋軍也只當他們是行走的軍功,打起仗來毫無懼色。
宋遼幽州第二仗:清沙河之戰
遼北院大王耶律奚底戰敗後,南院大王耶律斜軫佯做收攏潰軍,實則在清沙河布下埋伏,追擊而來的宋軍雖然中俘,卻也殺敵上千並且成功突出重圍。這一仗雙方基本打平。
宋遼幽州第三仗:幽州攻城戰
清沙河站罷,趙光義見遼軍底氣不足,便只留了一部分軍隊與之對峙,指揮宋軍主力對幽州城展開了猛烈的進攻。眾所周知當年老李打平安城時沒有佯攻四面主攻,孰不知一千多年前趙光義打幽州同樣採取了四面攻城的方式,猛烈的進攻使遼軍人心渙散,多支遼軍出降,投降的將領裡甚至還有契丹、渤海人。
可是幽州自唐朝便是重鎮,石敬瑭割地後遼國人更是將幽州視為經濟命脈,立國之根。數百年的經營使幽州的城防如鐵桶一般,再加上幽州城守將韓德讓的先祖更是遼國的開國股東之一。致使宋軍圍攻數日幽州城卻依舊固若金湯。
此時的宋軍,已經開始疲軟了,其實早在攻滅北漢後,宋軍就已經疲乏了,後來在幽州取得的勝利只不過是靠著周世宗、宋太祖兩代偉大帝王的餘威,靠著二十年無敗績培養出來的強大自信在支撐。
高粱河之戰
七月初六,遼主聞幽州城危在旦夕,便派南府宰相耶律沙、耶律休哥統帥五院軍精銳前往救援。
宋軍於高粱河同遼軍接戰,首戰耶律沙潰敗,然而經過大半年不斷的徵伐,宋軍從肉體到精神上都已經到極限了,從中午到傍晚只追出去十裡地。耶律休哥見狀率軍手持火把直衝宋軍中道,宋軍不知敵軍數量便撤回高粱河繼續與遼軍對峙。
耶律沙收容潰軍後命其回師再戰,耶律休哥、耶律斜軫各率騎兵從兩翼不斷衝殺宋軍軍陣。宋軍雖然精疲力盡,體力不支,但是在諸位名將的指揮下還是在有序撤退。
倒是這個皇帝趙光義,給世人展示了超高的車技。
因天色太暗,遼軍衝殺猛烈,趙光義與大軍失散,他的近臣連忙給他找了輛驢車南逃。趙光義坐上驢車後頭也不回,一晝夜狂奔百裡,即使屁股中箭也毫不在意,一路從幽州逃回金屯臺。
而本來撤退有序的宋軍在突然失去皇帝後也逐漸潰散,被遼軍追殺損失近萬人。
對宋軍打擊更大的是,宋軍撤退後在涿州收攏潰兵,再度形成戰鬥力,但是皇帝卻找不到了,等打聽清楚皇帝已經跑回了宋境,並且因軍隊要立太祖之子趙德昭的謠言把宋軍滅北漢的戰功也給一筆勾銷了。
高粱河一戰,但凡趙光義能在滅北漢後把賞賜發下去,給宋軍一段時間休整,或者說在圍攻幽州時網開一面,結局也斷然不會如此。
雍熙北伐
太平興國七年,遼景宗率軍親徵北宋,結果如同宋太宗親徵遼國一樣,在滿城遭遇大敗。遼景宗撤回去不久就因此鬱鬱而終。
在蕭太后、韓德讓、耶律斜軫的扶持下,十二歲的小皇帝耶律隆緒繼位,是為遼聖宗。
趙光義這邊聽說人家幼主臨朝,便又動了他老趙家欺負孤兒寡母的DNA。
而此時的宋軍,在高粱河一戰後的損失其實並不嚴重,重要的是因皇帝丟下軍隊不管,戰後不行賞賜,且軍隊要另立新君的謠言,導致軍隊與宋太宗之間的信任完全破裂,監軍權力大過主將、畫陣圖遙控指揮等作死手段輪番上演。
燕雲十六州以太行山為界,分山前七州與山後九州,其中山前七州以幽州為中心,是燕雲十六州的精華所在,山後九州作為山前七州的側翼雖然人口少,地形崎嶇,卻可以有效的護衛山前七州以及草原支援幽州的通路。
因此,此次北伐趙光義將宋軍一分為三,潘美、楊業率東路軍,田重進率中路軍,這兩路攻山後九州。曹彬、米信率西路軍,此一路佯攻山前七州。收復山後九州後,三路大軍再會師幽州。
太祖皇帝培養出來的戰將中潘美曹彬最為突出,其中潘美如同一把鋒利的長矛,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遇到難打的硬骨頭交給潘美就對了。而曹彬則更像一把八面漢劍,樸實厚重,打仗穩紮穩打,做事四平八穩,頗有古之儒將風範。
此次北伐,趙光義充分考慮到了潘美曹彬二人的性格,以潘美為鋒攻打山後九州,以曹彬為盾於山前七州吸引遼軍主力。
北伐開始前的考慮不可以說不周到,開戰後曹彬迅速拿下涿州與耶律休哥對峙,耶律休哥不敢輕動,只能眼睜睜看著潘美楊業田重進等人連戰連捷,在飛狐、西陘、新城三地大破遼軍,又接連攻克雲、應、寰、朔四州。
眼看一切向好,即將取勝的時候,一向老成持重的曹彬卻被耶律休哥斷了糧道,十萬大軍無糧為繼,曹彬只能率軍先退至雄州就食,雄州雖已至宋境,但是依舊位於宋遼邊境,還是能有效威懾耶律休哥。
但是萬萬沒想到,宋太宗接報後竟然要求曹彬立刻北上,重新奪回涿州,曹彬無奈,只能率兵攜五日軍糧北上。
曹彬退出涿州後,耶律休哥、韓德讓、蕭太后、遼聖宗等人便率遼國主力抵達涿州東南,曹彬再回來時,耶律休哥便率騎兵阻擊,宋軍只能邊挖溝邊前進,往日一日不到的路程此番竟然足足走了四天,等到了涿州面前又是嚴陣以待的遼軍。時值酷暑,宋軍勞累過度,又無糧草補給。遼軍只幾輪衝殺宋軍便迅速潰敗。在岐溝關遼軍發動總攻,宋軍大敗,十萬東路精銳折損近半。
東路軍敗亡後,宋太宗又急令西路、中路攜所攻克州縣的百姓撤回宋境,然而監軍王侁又強迫楊業出朔州同耶律斜軫作戰,最終導致一代名將隕落陳家谷口。
雍熙北伐以大敗告終,如果說上次北伐導致皇帝和軍隊離心離德,這次北伐則導致周世宗、宋太祖兩代明君培養的百戰禁軍報銷殆盡。
戰後潘美、田重進、米信等將領全部被降職,而始作俑者曹彬卻只是象徵性的懲罰了一下。
史書中記載是曹彬無法管束部下,輕敵冒進導致東路大敗,繼而引發全線潰敗。可歷史上曹彬從來就沒有犯過這種錯誤,當年王全斌攪亂巴蜀,是曹彬去平定叛亂,安撫地方,滅南唐時也是曹彬兵不血刃,秋毫無犯的拿下了南唐。
如此穩重之人不可能讓自己的軍隊陷入混亂。因此軍糧被劫是曹彬的責任,但是隨後的冒進則很有可能是趙光義在背後遙控指揮,因此即使曹彬戰敗,也是在替領導背鍋,所以沒有受到重處。
如果曹彬保住了糧道,或者說撤回雄州後沒有冒進,結局或許又不一樣。
高粱河、雍熙兩仗讓宋朝開國時期強大的禁軍部隊損失殆盡,讓軍隊和中央離心離德,從此往後,北宋對遼國只能採取守勢。
但是到了趙光義兒子宋真宗的時候,機會又出現了。
澶淵之戰
雍熙北伐後,宋遼兩國在邊境又進行了多次大戰,雖然以遼攻宋守為主,但是遼國的攻勢卻也是敗多勝少,還折損了耶律休哥這一員大將。
宋景德元年秋,蕭太后、遼聖宗率二十萬大軍南下攻宋。
此番攻擊遼國一改常態,選擇不顧一切的南下,邊境的楊家將打不過就直接放過,十萬定州軍難啃,也直接繞過去,大名府攻不下也選擇放棄,一路直奔北宋都城開封。
當然,遼軍也在朔州、瀛州、大名府的城下留下了無數屍體,至黃河畔的澶州城下時,已然是強弩之末。
在澶州城下,二代名將李繼隆率久疏戰陣的京城禁軍正面大敗遼軍,遼軍主將蕭達覽也被宋軍小兵射殺。
此時的遼朝給宋朝創造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局面。
遼朝的主心骨蕭太后帶著遼聖宗不遠千裡鑽進了宋朝被動織成的大網,前有李繼隆,後有王超,邊境更是有楊家將等宋朝邊軍已然殺入遼境。
雖然說是被動,可這網畢竟是織成了。而且遼軍的戰鬥力本就沒那麼誇張,又不是真打不過,當時在位的哪怕是那個敗家趙二,燕雲也就拿回來了。
可偏偏真宗的膽子就那麼點,當初親徵都是寇準把他抬過的黃河,寇準、楊延昭等人均力主再戰,要趁此良機一口吃掉遼國的生力軍並且北上收復燕雲。但是有一眾大臣以及宋真宗本人都不希望再打,無奈只能同意了遼國提議雙方籤訂盟約,遼國撤軍。
至此,燕雲十六州終宋一朝便再無收回希望。
一來是盟約約束,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再無爭議,二則是北方和平後宋朝河北禁軍的戰鬥力急劇下滑。
宋遼兩國倒也是都講信用,一紙和約後,雙方享受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日子,最終這對難兄難弟手拉著手一起走向滅亡。
很遺憾,北宋真的沒有能力憑藉武力拿回燕雲十六洲,或者說是幽雲十六州,反正不管怎麼說就是沒有能力拿回今北京到大同一帶的土地唄!幽雲十六州為何那麼重要?不僅是因為此地界於農耕與遊牧地區之間,還因此地重巒疊嶂易守難攻,是農耕地區抵抗遊牧騎兵的天然屏障,長城東段從此地穿過!由此可見,幽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也可以理解北宋為何對幽雲十六州志在必得了!
可是,遼國畢竟不是普通的遊牧部落,人家早在公元916年就建立「封建化」的國家了,比在公元960年建國的北宋還要早!
幽雲十六州是公元938年,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幹老兒耶律德光的!
當時,後唐皇帝李從珂和節度使石敬瑭發生「信任危機」,信任危機很快就演變為軍事衝突。
後唐軍人多勢眾,石敬瑭哪裡是對手?
情急之下,公元936年,石敬瑭就用送土地、送厚禮的辦法請求「幹老兒」耶律德法求救!
呀哈!又得錢兒,又得地兒,還白白撿了一個乾兒子!真是天大的好事啊!把個遼太宗高興得喲,立馬答應派兵支持石敬瑭。
最終,契丹軍打敗了後唐軍,唐末帝李從珂舉家自焚而死,後唐亡國。
可是,與中原王朝休戚與共的幽雲十六州,從這一天起就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統治,轉而成了遊牧民族進攻中原的跳板和橋頭堡!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王朝,但遼宋兩強並立的國際大局面卻已經無法改變!
正是畏於遼國帶來的沉重戰略壓力,趙匡胤才一再表示:先建立「封樁庫」——也就是先「攢錢」,然後再嘗試用這錢從遼國手裡贖回幽雲十六州,如果遼國不同意再用武力解決!
可惜,趙匡胤死得太早了!
宋太宗上位後為了建立威望,就在公元976年發動了攻滅北漢的戰役,並在消滅北漢後乘勝向北漢的盟友遼國發動了戰爭,試圖一鼓作氣拿下幽雲十六洲!
可惜,趙光義畢竟不是趙匡胤,他指揮不了戰爭!
最終,宋軍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一帶)一戰敗北,全線崩潰!
此後,宋太宗又發動了對遼國的進攻,可惜結果卻還是功敗垂成……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宋真宗與遼國達成「澶淵之盟」後,緊張疲憊的身心終於得以放鬆!
史載:此後,遼宋兩國百年無戰事!
至此,宋已忘幽雲十六州對國防安全的重要意義,遼也滿足於宋的臣服和納貢!
時光仍似箭,歲月真如梭!
轉眼間「唰」的一聲,好幾十年就過去啦!
我們的「道君天子」——多才多藝的「文藝家」宋徽宗終於上臺啦!
宋徽宗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吃喝嫖賭無一不通,可惜呀,就是信奸不信忠,治國無方也無術,把個大宋天下攪得是雞犬不寧,民怨沸騰!
然而,儘管國家一團糟,人家宋徽宗卻還是想實現祖宗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夢想!
機會好像來咧!
不過,且慢哪,好像又沒來!
為啥呢?
因為,金人打遼人跟玩似的,可宋人卻對遼人畏如猛虎!
所以,儘管和金國達成了聯合滅遼的「海上之盟」,可宋卻仍然無力撼動遼國對幽雲十六州的統治!
結果,童貫兩次帶領「精銳之師」硑壁於燕京城下,眼巴巴的看著窮途末路的遼人就是無可奈何!最後,還是靠了金人的力量才得以暫時實現了「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宿願!
宋朝有沒有能力拿下燕雲十六州,不決定於宋朝的實力,也不決定於遼國契丹的實力,決定於燕雲十六州的人心。
從石敬瑭稱帝開始,到宋太宗伐遼,時間過去了四十多年。這四十多年,中原是五代十國的連年戰亂。而燕雲十六州的百姓,在遼國統治下,生活相對安定,早就形成了自成一國這樣的觀念。很多人頭腦中,並沒有需要統一的想法,所以對於宋遼之間的戰爭,尤其是北宋的進攻,大多數人認為是外國入侵。
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當地人對於遼國的支持,多過了對於宋朝的認同。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燕雲地區的老百姓,把宋國稱為「南蠻」,這樣的稱呼延續了很多年,一直到元朝統一。這樣的觀念影響深遠,所以明朝統一後,朱棣才決定遷都北京。
這裡的「能力」不就單純地指軍事能力吧?可問題是最終靠軍事「能力」也沒有解決。
趙匡胤本人對拿回燕雲十六州是有膽量、有信心、有計劃、並且正在付諸實施的!
顧名思義,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大概範圍是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區。包括當時燕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共16個州。
公元936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他向契丹求助。契丹同意了,石敬瑭則按照契丹的要求,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這一下子使得遼代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以南。
對於石敬瑭的做法,趙匡胤認為:「石晉苟利於己,割幽燕郡縣以賂契丹,使一方之民獨限外境,朕甚憫之。」他作為開國君主還是具有強烈的責任感的👍!燕雲未復,難稱一統。
趙匡胤對宋遼雙方實力的估計非常實際:「今之勁敵,惟在契丹,開運以來,益輕中國。」以宋目前的實力,無法在軍事上與契丹爭鋒!!!但他並沒有守株待兔消極地等待契丹「自亂」,或幻想有朝一日契丹會「率土歸仁」,而是設計了第三種方式:以和平贖買的方式收復燕雲。
他對下屬們說:「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百萬,當議遣使謀於彼國,土地民庶倘肯歸之於我,則此之金帛悉令齎往以為贖直。如曰不然,朕特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以決勝負耳。」
鑑於雙方軍力對比,趙匡胤也曾幻想不通過戰爭而用金錢財物來贖回燕雲失地,如若不成則「我以二十匹絹購一契丹首,其精兵不過十萬,止不過費我二百萬匹絹,則契丹盡矣」。
趙匡胤的這個態度足以證明,如果當時向契丹開戰,那麼在財力支持方面也是不存在問題的!
為此,趙匡胤消平了南方割據政權後,特地設置了封樁庫。宋,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三:「太祖初平諸偽國,得其帑藏金帛,以別庫儲之,曰『封樁庫』,本以待經營契丹也。其後三司歲終所用,常賦有餘,亦併歸之。」清,昭槤 《嘯亭雜錄·宋置封樁庫》:「宋太祖起自布衣,深悉民間疾苦,故平定諸國後,自奉儉薄,積左藏之餘,立封樁庫。」即,將各國財富收歸其中,並將每年財政收支的盈餘部分存入。他計劃等到蓄滿五百萬緡後,遣使向遼贖回「山後諸郡」(燕雲之地),如遼方不同意,則將錢財用於召募戰士,以武力收復。
事實上,燕雲十六州已經算是個歷史問題了,早在後晉前後就已經陸陸續續的割讓給了契丹,其後又經歷了後漢、後周兩個朝代。到了北宋時,燕雲十六州已經上升成為了民族間的遺留問題。遼契丹國當時雖然已經逐漸漢化,許多東西上已經是沿襲著漢的做法。但是骨子裡還是有著遊牧民族的特色。尚未形成那種領土至上的國土觀念,他們對於財富的佔有欲遠在領土之上!!!
所以,趙匡胤要是按照自己設置的利用金帛贖回燕雲的政策,有著極大的操作性。但可惜的是,還沒有等到宋太祖去開展自己的計劃之時,就在976年的寒冬之中,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燭影斧聲之下,這一計劃也便就此夭折……
(東北人民解放軍解放北平、天津)
現實問題是軍事上!不屑說燕雲十六州了,即使是北漢,彈丸小國。北宋在968年及969年先後兩次進攻太原,均在城外,接連兩次都被契丹兵所打敗,這就說明契丹的遼軍軍力要比北宋更為強勁。
以至於公元979年,趙光義在滅掉北漢之後轉而向幽州進發。在沿途大批守臣投降於宋的情形之下,還打了個高梁河慘敗!幸虧楊延昭給他弄了輛驢車逃跑了……
歸根結底就是打不過!北宋打不過大遼國。打不過就是打不過,往前倒推,多半也還是打不過,體力、耐力、勇力、毅力、智力等等打仗所需要的各個方面的素質都不行,怎麼幻想也只是個幻想,這就是殘酷的事實。
真的沒有能力,因為它的最高領導太缺乏能力了。
宋朝其實起家條件很不錯。
趙匡胤時代穩紮穩打,一步步先易後難,統一大半個中國,可惜攤上了個無情無義、又無德無能的弟弟接班,幹盡那背信殺降、奪人妻女、好大喜功缺德事兒的趙光義。
打個小小的北漢差點兒沒累死全軍,好不容易徵服此彈丸小國,不作休整直接北上,其實戰爭運氣也不錯,幾乎沒經大仗就圍住北京,可惜遼國騎兵一個衝鋒就嚇破了膽,丟下全軍,馬都上不去了的逃了回來。
這就是著名的北宋與遼國高梁河大戰,宋太宗率軍雖滅北漢,圍攻太原數月,給養耗盡,士兵疲乏,宋軍上下好不容易苦勝後,宋太宗不為勝仗體恤部隊,反而奢望一鼓作氣,奪回燕雲十六州。
開頭倒是很順利,與前朝大軍事家周世宗柴榮徵遼有一拼,先後佔領易州和涿州,奪取軍事要地岐溝關,包圍幽州,形勢一片好得不能再好。
可是幽州守將遼人漢奴韓德讓憑藉城堅牆厚,生生把士氣高漲的宋軍拖成疲兵,遼將耶律沙首先率援軍趕至,在高梁河與宋軍展開遭遇戰,宋軍一個突擊打跑耶律沙。
就在此刻,遼國騎兵天才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部趕到戰場,其實所帶人馬不多,時值傍晚,耶律休哥下令其屬下騎兵、步兵人持雙火炬,邊行軍邊揮舞手中的火炬,宋軍真的被唬住。
很快耶律休哥與隨後趕來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會師,一左一右,兩翼包抄,向宋軍殺過來。趙光義心理素質本就不強,偏偏率領的大宋軍隊又向來善於順境作戰而不是打逆風球的料,陣腳大亂,一敗塗地。
本來這場位於幽州城南的戰鬥只是局部失敗,宋軍在其它三面都有駐紮,趙光義此刻如果馬上趕往城北,整編那裡還比較完整的軍隊,仗還有的打。
可惜這位奪權有術,臨陣無膽的皇上比起他哥哥差遠了,沒羞沒臊的坐了一個驢車逃命。高梁河大戰,宋兵被斬首一萬多,軍用物資全部丟光。
堂堂大宋輸的不明不白,豈會輕易善罷甘休,下一次倒也是主動出擊,派了絕對優勢兵力進攻,但宋太宗自己是堅決不敢去了,主帥曹彬又是平庸之輩,面對遼兵的疲勞戰術,束手無策,結果再次大敗。宋太宗軍事無能,自覺威望下降,從此基本國策轉為內向型的。
不管建立民族國家還是封建王朝,初始階段,對外戰爭必得持重,輕輕意意輸給人家以後就很難翻身。宋朝沒立幾天國,卻經歷這兩次大敗仗,軍隊已被奪氣,國防理念從此變得消極被動,政治重心也因為趙光義做賊心虛而從御外轉為防內。
北宋確實沒有拿回燕雲十六州。這是因為燕雲十六州在唐朝時期曾經被遼東契丹政權所侵佔,隨著五代十國時期的更迭,遼朝繼承了這個地區,成為其統治下的一部分。北宋建立之初,雖然也曾多次出兵北伐遼朝,但並未取得太大的戰果。反而在靖康之恥後,北方局勢更加混亂,兩宋南遷,這個領土爭端也被暫時擱置。
可以說,北宋無法重新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我分析
- 內憂外患:北宋面臨著南方的蜀、吳、越等勢力和北方的契丹、西夏等政權,同時也面臨內部政治不穩定的問題。這些問題使得北宋難以統一思想,領導核心失去主動權,徵戰受挫。
- 契丹族的實力:在五代十國時期,遼東契丹族壯大,被其他民族視為實力強盛的一支軍隊。遼朝繼承了燕雲十六州,並對該地區進行了加強管理,因此北宋的軍事打擊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 軍事制度的缺陷:北宋軍事制度相比於遼朝不如,軍隊的訓練、武器裝備都有所不足,這限制了北宋在軍事戰鬥中的表現。此外,北宋軍隊的經費來源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影響到了軍隊作戰能力。
4.外交策略失誤:北宋曾採取在國內經濟建設上面疏忽戰爭和政治問題,試圖用和平手段解決燕雲問題,結果遼朝乘機收復燕雲十六州。此外,北宋在外交方面也存在失誤,以至於不能得到一些其他國家的協助。
北宋未能拿回燕雲十六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自身的軍事實力和體制存在的缺陷、外交策略等方面的失誤都給北宋帶來了困難。
個人覺得是有這個能力拿回燕雲十六州。
北宋自建朝以來,算上前朝柴榮時期,就一直對北漢、遼作戰,目的就是奪回燕雲十六州。
這是一場持續歷任北宋皇帝對遼的國戰,消耗戰。
直至遼國蕭太后時期,遼國撐不住了,繼續這麼打下去,不但燕雲十六州要丟,連整個遼國都得搭進去。
所以啊,蕭太后拼死一搏,集起遼國的傾國之兵反攻北宋。
當時北宋皇帝已經換了好幾任,宋真宗當朝,扛住了遼國蕭太后的傾國之兵,且發動的勤王兵馬大有將陷入宋境的遼國兵馬圍殲態勢。
鑑於兩敗俱傷的結局,甚至全軍覆沒的結果,遼主動提出議和,北宗居然答應了,放棄了消滅遼國傾國兵馬的好時機,同時也徹底捨棄了唾手可得的燕雲十六州,不得不讓人感到啥操作,難不成文臣建功遠比武將建功更重要?
沒錯,和談是北宋文臣極力促成的,也就是後來的澶淵之盟,盟約裡,北宋不但要給遼國歲幣,尊蕭太后為長輩,更重要的是正式放棄了燕雲十六州。
理由很簡單啊,宋遼和平,所以啊,遼國掌控的燕雲十六州是屬於遼國的,北宋再無理直氣壯的理由同遼國打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