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有身份證的,完可以證明「我是我」
古代有身份證的!
戰國秦國的身份證和現代相比,並不遜色!
商鞅為秦變法發明的「照身帖」,就是一種標註了個人特徵的「全民身份證」。
「照身帖」由官府發放,是一塊打磨光滑細密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和其他信息,例如面部某部位有疤,手有六指等明顯特徵。
而所謂「身份證照」,是由畫師作畫,把五官和面部特徵勾勒出來。
這種身份證應該還是很精細的,不然商鞅逃跑的時立馬被抓回!
建立漢朝後因為人口的增加,這種身份證就已經越來越粗糙,後來乾脆沒了,只有戶籍記錄主要特徵。
因為農耕民族很少流動,那主要是以家族為主要集中居住,也無須證明「我是我」「你是你」
如果有人要出遠門,需要當地衙門開出「路引」
和陌生人接頭見面,一般要帶上故舊的「信函」或「信物〞,這種情況電視電影很多的。
有名氣的人有官職的人,比如唐伯虎、蘇東坡、柳三變等等只需要亮出「手板」(名片)或「印信」就行。
古代還有職業身份證
這種身份證是根據從事職業的不同來制定的
如僧人的身份證叫「戒牒」、「度牒」,憑此牒可到處化緣、籌善款;↓
妓女也掛一種特殊腰牌,它是性交易的合法證明。
沒有這種身份證是沒法營業的!
寧夏馬鴻逵在1936年實施「居民證制度」。
此證用白布製作,長7釐米,寬3釐米,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長、面貌、特徵等信息,並讓持有人十指手紋印上記錄。
除了用指紋有創意以外,出色程度還不如秦時的身份證!
官員的身份證就高大尚
畢竟是上層階級,官員們的身份證,那就相當的高大上了!
官員的身份證隋代就開始使用的,上面刻有姓名和官品,只不過就是個身份證。
到了唐朝,官員佩戴「魚符」。↓
「魚符」外形像是一條小魚,分左右兩片,上面鑿有小孔,以供穿線佩帶。上面刻著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官級、俸祿以及出行享受的待遇等。
「魚符」的製作材料並不相同,親王和三品以上的官員的「魚符」,均用黃金鑄制,以顯品位身份之高;
五品以上的官員的「魚符」用白銀製造;
六品以下的「魚符」則為銅質。
五品以上的官員還發放「魚袋」,用來存放「魚符」。
據《新唐書·車服志》記載:「附身魚符者,以名貴賤,應召命。」
「魚符」用來證明官員的身份,以方便應召出入官府衙門。
唐代特別重視官員身份證的,連高句麗、安南這些藩國使者也統統發給不同樣式的身份證(符)。
「符」顧名思義就是兩半,用時必須要對齊。
「蕃國符」以雌雄來分,雄符留在朝廷,雌符交給蕃國來使帶回去,雙方再派使者則以雌雄符相合來證明身份。
想像南宋那樣裝成宋朝朝使者去騙人家南洋國家,在唐朝是不可能的!
到武則天時,曾把「魚符」改為「龜符」,雖然用的時間不長,但是在歷史上留下「釣金龜婿」的美好願望
宋代,「魚符」被廢棄掉,但官員們在上班的時候仍佩帶魚袋。袋裡面寫上他們的官階、供職的衙門等等,使用更為便捷。
到了明代,官員的「身份證」改用「牙牌」。↓
「牙牌」多用象牙、獸骨製成,分為「勳」、「親」、「文」、「武」、「樂」五種。上面刻著持牌人的姓名、籍貫、入仕年份、官階、年俸以及所在稱等比較詳細的身份信息。
據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載:「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
明代的「牙牌」這樣的「身份證」,已經不再局限於官吏這個階層了,逐漸開始向社會的中下層發展使用,有點像出入證和工作證。
到了清朝「牙牌」又叫「腰牌」,腰牌子上不僅要寫清楚「姓名」、「年齡」、「單位」、「職業」、「官銜」……還會特別註明身份證的用途,對出入人員要求高的腰牌上會把持有者的面部特徵寫上。↓
清代官員是用帽子上的飾物,就是帽珠,也叫頂子,來區分官員的官銜大小和使用者的身份高低的。帽珠的材料用寶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屬等製成。
比如,如果是一品大員,可以佩戴個大紅寶石頂子。
如果是一個秀才,則就只能佩戴銅頂了。
當然,一般的老百姓的帽子上沒有頂的,只能用綢緞打一個帽結。
古代官員上任怎麼證明「我是我」
一是敕牒,二是告身。
敕牒是當朝配發的委任狀,上面蓋著吏部大印,不容易作假。官員到任之後,首先要交出敕牒證明自己的身份,並且將其押在報導的衙門備案。
告身就是用來證明上任者身份的證書,為防假冒,由國家的專門機構製作。
奉命辦差的,有「令牌」甚至「聖旨」。
普通外出,只需出示「符牌」和「傳信」。
這些東西都是專門機構製造的,仿真比較難。
所以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從出生開始就已經有東西在證明「我是我」,國家的管理其實是從個人大眾人管理走起,所以說要證明「你是你我是我」,那是國家必須要幹的!
我國古代並沒有身份證,但卻有兩樣與身份證相似的證件,那就是符牌和傳信,這些都是可以證明持有者身份的憑證,也是隨著持有者的所處階層而變化的,尤其是官員和民眾的「身份證」便有著較大的不同。
身份證的發明並不是現代社會科技發達橫空出世的產物,而是經由歷史的發展演變逐漸成為一個文化符號。早就在古代,「身份證」的雛形就已經產生,並且得到廣泛的運用,成為當時官府管理戶籍、官員等人口信息的主要手段。
1.最早的身份證及發展
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身份證,出現於秦朝,是由竹板所做的,上面雕刻著持有人的家族住址、出生年月、性別等信息,以供官府和公職人員隨時查驗。在當時這樣的「身份證」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流患匪寇四處作亂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再加上當時民眾出行不方便,所以身份竹牌也限制了當時的人員流動。
一塊照身貼可謂是將人與土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從此人無論到哪兒,都可追溯其家族根源,對官府的戶籍人口管理極為有利。再後來到了隋唐時期,身份證的樣式和種類也變得繁多和精緻起來。
較之先前的「竹板身份證」,隋唐首先在材質和樣式上進行了發展。唐朝建立後,高祖改革前朝的竹使符為頒發銀兔符,後來銀兔符又改為銅魚符,武則天時期魚符又改為龜符。關於唐代魚符的類型,大致分為五類:銅魚符、傳符、隨身魚符、木契、旌節。
分別是用於調兵遣將、傳遞情報、郵驛出行、顯示尊貴、表明身份、驗合財務出入、委任官吏、賞罰臣子。
唐代魚符使用與頒發有明確規制,使用魚符時,須有敕書命令與遣使合符後,領兵和出使權力才能生效,若沒有則只代表持有者的身份和等級。此外,唐朝的魚符佩戴也是有門檻的,五品以下官員是沒有魚符戴的,更不要說平民百姓了,所以唐朝的「身份證」發展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2.歷代「身份證」的樣式
明朝較之隋唐又做了進一步改進,變符為牌。這時期主要實行的是牙牌,因製作材料為象牙而得名,上刻持有人的姓名、官職、工作衙門及工作履歷。
其一是朝參牙牌,是明朝大臣在上班時間佩戴的物品,其中公、侯、伯戴「勳」字號牌;皇親國戚戴「親」字號牌;文官戴「文」字號牌;武官戴「武」字號牌;教坊司的大臣則戴「樂」字號牌。
其二是祭祀牙牌。君主在祭祖或參與一些大型祭祀活動的時候,所有陪祀的參與人員都要佩戴牙牌,並按他們的等級身份分為圓花牌、長花牌、長素牌。
其三,明朝還將符牌運用於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之中,如金字紅牌。明朝建國以來為管理沿海和西南西北的少數民族地區,會給這些地方的官員們頒發符印,再制定當地職官的等級以及承襲、考核、繳納貢賦、應徵等制度,藉此穩固統治。
還有金牌信符,是方便商人與邊關外族商人進行茶馬貿易使用的,這種信符發放四十一面金牌,金牌的下號頒給諸番,上號藏於朝廷內府,三年派譴官員進行一次驗符。
清朝使用的是腰牌,這時候的「身份證」已經由貴族走向平民,開始在中下層和民間得到廣泛使用。從王公貴族到販夫走卒,從天潢貴胄到芝麻小官,腰牌作為「身份證明」已經發揮出極大的作用。
清代腰牌材料一般是木製,尺寸多有不同,形狀還是橢圓形和長方形的居多,在這塊代表身份的腰牌上,一面標有持有者所屬部門、姓名、年齡、相貌特徵及編號等基礎信息,另一面還會標註辦法腰牌的製作單位單位和出廠日期,並蓋上總管內務府印,使用年限三年。
此外還有關隘腰牌、船戶腰牌、倉戶腰牌等,對於出家的僧人還有專門的度牒,也是由政府製作發放。可見清朝時期,「身份證」的種類繁多,且更加接近現在的身份證了,足見其進步。
說到這話題很美麗,人在世上的存在與認識,最初是以象貌為依據,而後又發明了姓氏和名來分你我他。但在陌生人面前姓名起不多大作用時,一個必要是靠人的善良無謊為誠信度,相互間無欺無詐為依託,而姓與名只是人之符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