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民師歲月,給你留下多少回憶呢?

用戶葵樂說: 最驕傲而清晰的回憶,我墊付了特困戶孩子們的書學費。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原民辦教師,都是在大隊(…

用戶葵樂說:

最驕傲而清晰的回憶,我墊付了特困戶孩子們的書學費。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原民辦教師,都是在大隊(現在是村)小學任教。在邊遠的山區,大隊小學只容納附近的學齡兒童,還有距離大隊小學七八成十裡的兒童,不能就近上學。當時是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施行的方針政策,是不遺漏一個學齡兒童。

我是在六六年的下學期,也是在史無前例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被安排一個教學點任教。

這個教學點,負責三個生產隊的學齡兒童的教學任務。這是一條距離大隊小學很遠的深山旮旯裡,坑尾走到大隊小學,八九歲的小孩,到達大隊小學己是十點鐘了,他們怎麼讀書。因此就增加教學設施。校址設在祠堂裡,而且有一至四年級,由一個老師負責教學。

已經進入正常上課了,還有兩個學生,沒有按時到校。這種情況下,老師必須家訪,了解清楚,是什麼原因不能來學習。

必須儘早去家訪,不然會耽誤孩子的學習,而影響教學進程。這天是星期六,決定去這兩個學生家裡看一下。

當時教學點裡有一面碗鍾,作為計時工具。下午兩點動身,進坑是逆腳步。路崎嶇不平,而且漸漸往高處走。路邊田裡勞動的社員(當時稱社員),看到我一個當老師的小夥子,進坑,就知道去請這兩學生。就笑嘻嘻說:蠻難走。

越走山路越陡峭,路兩邊都萋萋芳草,尤其是溪邊的更加綠油油。一路上坡,我一個朝氣蓬勃的雅氣青年,也走得精疲力盡,偶爾會坐下來息會兒。匆忙而過的野兔,瞪我一眼,瞬間竄進草叢裡;樹枝上不知名的小鳥,啾啾地叫幾聲,振翅高飛。

爬上一個土磡,就是籃球場大的荒草坪。左邊便是蓋著舊瓦的平房,右邊是寬闊的草坪。高大粗壯的杉樹、松樹和柯樹,使本來就巍峩的群山更加氣勢磅礴。

草坪上,幾個孩子在玩泥土,打石子。進去房子裡,灶門口坐著孩子,靠裡面的床上,破爛不堪的被窩裡,也依偎著幾個年齡小的孩子。因為天氣暖和,有的穿著滿是補丁的衣服,有的乾脆肉嘟嘟地躺在床上。一般尿臭氣燻來,直想作嘔。

孩子們的媽媽,放下手中的活,來我身邊,有些難為情地看著我。我告訴她,已經開學兩三天了,你的孩子怎麼還不來讀書。她久久地不說話,臉上有些欠意。

我跟她商量,這兩個大齡孩子,明天一定要來,書學費先欠著。這幾個學齡較小的,路途較遠,明年也可以。你做媽媽的,早飯要提前做好,他們才不會遲到。她滿口答應。

只是這家孩子們的書學費,是我墊付的。至今還欠著,也算是扶貧吧。

張立文說:

民辦教師在兩千年以前很普遍,我也是民辦教師一手交出來的。我對他們很滿意,特別是他們對自己的職業從沒有怨言。勤勤肯肯的教學,一個人帶一個班。語文,數學,地理,歷史,音樂,體育全教。雖然不是那麼專業,可他們卻在一心一意教書育人。從沒有報怨,一年才千多元。從沒聽老師說過一個少字,一天八節課。每節課都得親自教,抽早晚時間批作業。改作業,背課,而且對每個學生都一樣。絕不因為個人關係去照顧任何學生,就算自己的親生兒女也一樣對待。他們的敬業精神讓我非常尊敬,也非常敬佩。教過我的老師,我也非常尊敬他們。也非常感謝他們,我也希望國家能為民辦教師做點實事。多給他們發一些補貼,讓他們安享晚年。

倚修竹說:

我做過八年的民辦教師。應該說,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芳華,都獻給了農村的娃娃們。

回想這段經歷,苦嗎?是真苦。累嗎?是真累。值嗎?我要說,我從未後悔過!

正是因為那段日以繼夜的全力以赴的付出,真正為我後來的事業和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主要是一個人幾乎最重要的品格,比如忠誠,比如專一,比如踏實,比如執著,比如認真,比如勇敢,最重要的是對教育事業的大愛。以及,工作中的各種綜合管理能力,還有格局和胸懷,都是在這個重要時期形成的。

另外,每每回老家在街頭巷尾遇到以前的家長,或者逢年過節收到學生們的問候,一聲「老師」總讓我心特別溫軟,也倍有成就感。

所以,我非常感恩那些歲月,是他們成就了我!這也將是燃在我生命中最暖的一盞燈,照亮腳下的路,也陪伴我前行。

謝謝……

寒韓寒(提問者)說:

01:鄉村民辦教師是最敬業的老師,心無雜念,冰清玉潔,他們向學生捧出一顆滾燙的愛心。

1972年,我開始上學。那時還沒有正式的學校,大隊找了一個臨時的房子—— 一戶人家的磨坊。我們班21個人,就圍著一個碩的磨盤坐,剛好坐一圈兒。這個磨盤就是我們21個人的課桌。老師是村裡找的,就是現在說的民辦教師。他姓李,個很高很瘦。在我們幼小的心裡不知道他教課好壞,只知道他是我們的老師,教什麼我們就學什麼。

( 本圖片來自網絡)

那時的冬天很冷,整個冬天都是冰天雪地,學生上學很困難。李老師和我們是一個村的,我們村九個學生,我最小。他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排著隊。個高的在前,個子矮的在後,後邊的拽了前面的衣襟,就像紅軍過雪山那樣艱難地行走。就是這樣,我也總是在隊伍後滑倒。我一滑倒,就會使整個隊伍混亂。李老師嫌我太笨,就背著我,就這樣, 我在他的肩膀上度過了兩個寒冷的冬天。

現在的老師放在那個時候,能這樣負責,這樣有愛心嗎?

02:那時的民辦教師最敬業,敢管學生,課外輔導從不收費。。

磨坊很簡陋,磨坊以外卻別有洞天。後面是一個小樹林,我們跑到小樹林裡玩。秋天樹林裡有許多小刺蝟,我們捉刺蝟玩。那時我的想像力極豐富,老師講課,我的心還在小樹林裡,還在可愛的小刺蝟那裡。李老師講的什麼,我一概不知。當然一到秋天我挨打最多,李老師的小棍兒總在我的屁股上留下一道道鮮紅的印跡。打完了,留下來給我輔導作業,作業做會了才能回家。只要是有刺蝟活動的季節,也是我最倒黴的季節,幾乎天天都這樣,挨揍,挨罰。我心裡很委屈,就罵李老師是壞蛋,奶奶揚起手中的筷子,對著我的腦袋啪啪就是幾下,大聲訓斥我,不要罵先生。

上三年級那一年秋天,大隊修好了學校,我們搬了進去。李老師給我們布置一篇作文,讓寫小動物。我就想起了那些可愛的小刺蝟,提起筆,寫小刺蝟的樣子,寫小刺蝟的可愛,寫小刺蝟的生活方式。李老師看了很高興,笑著說,打沒白挨。

那個時候學生作業不會老師就輔導,輔導很認真,當然也很嚴厲。他們從不計報酬。如果是現在的老師能利用課餘的時間給學生輔導作業嗎?如果輔導,難道不收費嗎?民師時代,民辦教師還真不收費。

03:他們的待遇是天底下最低的,他們拿的是不叫工資的工資。

1985年,我師專畢業,在我們鄉的一所聯中教書,有幸和李老師成了同事。他也調入了這所聯中——我才知道李老師是有學問的。

當時,民辦教師工資分兩部分發放。一是國家補助,十一塊二毛五,二是鄉裡統籌,十九塊七毛五。兩項合計了31元。由於初中有早晚自習,所有老師都在學校吃住。民辦教師的糧食是從家裡帶的,菜金每天大約五六毛錢,一星期六天上班,一個月吃飯要20來元。李老師很簡樸,不抽菸不喝酒。其實他不敢抽菸,也不敢喝酒。每個月能省下10元貼補家裡。這是李老師,如果換做其他老師,掙這點錢根本就不夠自己花,何談養家餬口?

上世紀90年代以後,民辦教師的工資上漲了,兩項補助加起來超過100元。可是,整個社會的收入都增加了,到城裡打工的人很多,他們一天能賺二三十塊,甚至更多。

有人諷刺民辦教師說,幹一天還買不了一碗燴麵,幹一個月還不夠喝一頓酒呢!這話說的很實在, 幹過民辦教師的朋友們都深有感觸吧?

04:待遇低工作任務卻繁重,他們撐起了鄉村的基礎教育。

80年代到90年代,我們所在的那所聯中只有兩個公辦教師。一個城裡來的,認為是公辦教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校長不敢給他分課。一個公辦教師就是我。其餘的包括校長16人全是民辦教師,我們五個班級的課程。幾乎全部是民辦教師擔任。他們工作很辛苦,任勞任怨,愛崗敬業,很少有人曠工,遲到,請假。

可以說,上世紀60年代到本世紀初農村基礎教育,民辦教師是主要力量,他們用瘦弱的脊梁撐起了鄉村基礎教育的藍天,他們為共和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民辦教師是一個巨大的群體,這個群體是早期多村基礎教育的主力軍,其奉獻精神是可以載入史冊的。

05:一人幹民師,全家都辛苦,民師更辛苦。

還說我們敬愛的李老師。他家六口人,妻子,三個兒女,一個老爹。分責任田20多畝。20多畝地,幾乎全有妻子耕種。妻子是一個好妻子,人很豁達。開始人們用牛犁地,她也會使喚牲牛犁地,後來人們用四輪拖拉機犁地,她也學會用四輪拖拉機犁地,男人能幹的活兒,她一樣不落都會幹,男人吃的苦,她一點也沒少吃。

90年代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有人種蘋果,有人種西瓜,這些東西賺錢多。李老師的妻子也種。種了自己拉到城裡賣。

可以說,在我們村沒有任何一個女人能比得上她的,她比任何一個女人吃苦都多。沒有到40歲,她已經憔悴了。

李老師心疼她,為了讓妻子能省點力,他下了晚自習回家,摸著黑幹活兒。有的重活他能幹一夜,幹完活兒再去學校。第二天早晨妻子到田裡一看,田裡的活兒已幹完了,女人流下了眼淚。

這種繁重的「兩頭忙」,持續了20多年。這20年是一種守望,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毅力。假如沒有這些東西,有誰能堅持下去呢?可是我們的民辦教師,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為了祖國的基礎教育的發展,默默的忍受,默默地堅持。也只有他們,也只有這群堅韌不拔的人能堅持下去。

05:他們地位低,身份卑微,任何人都可以看不起他們,任何一個幹部都有開除他們的權利,他們甚至在狹縫中生存,但是他們默默無聞,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棟梁之才。

說到民辦教師的地位,可以用卑微一詞。卑微到什麼樣的程度?幹過民辦教師的朋友都知道,任何幹部都可以開除他們,他們的一句話就能決定一個民辦教師的命運。

因為出河工,一個大隊的支書就能辭退一個民辦教師。因為計劃生育,一個計劃生育幹部就能讓一個民辦教師回家,因為一句話,一個學校校長就可以不聘用一個民辦教師。民辦教師只有一個最令人心酸的願望,那就是轉成公辦教師。 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們只好夾著尾巴在峽縫中生存。他們忍氣吞聲,不敢反抗任何人,他們心中有怨,不敢向任何人傾訴。處處小心,處處謹慎,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可以說他們是最可憐的一個群體。

這群人能不能稱得上英雄?不敢說他們是英雄,但是他們所做的貢獻是任何人都能看得見的。在那個激情澎湃的年代,他們燃燒了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培育英才。假如沒有他們,能有鄉村基礎教育的今天嗎?假如沒有他們,能有鄉村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嗎?假如沒有他們,國家經濟能發展這麼快嗎?也許他們不是英雄,但我敢說他們是一群最可愛的人。


仁愛風鈴Cc說:

幹過民辦代課教師的都有說不完的話題,曾經逝去的歲月,仍然歷歷在目。

於85年,跟現在的老公結婚, 八六年就是現在的戶籍所在地,去當地的大隊村委會做婦女主任一年,主抓計劃生育。八七年當地小學需要一名民辦教師,因不擅長做婦女主任工作,於是請求去了學校,開始了我長達15年的代課教師生活。去學校87年以後就不發任用證了,也不允許參加轉公考試。國家於2002年統一辭退。結束了我的教學歷程。

教學期間,當時校舍簡陋,條件非常艱苦,學校的下課鈴是在教導處門口,有一木樁子上掛著一個鐵鐘,當下課的時候值日老師敲響這個大鐘。隨著鐘聲的響起校園操場沸騰了,學生們盡情地嬉戲。課間十分鐘老師們能喘口氣,不等緩過神來,上課鈴又響了。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管春夏秋冬,風霜雨雪都擋不住去學校的腳步,有時周日要家訪,夏秋兩季還有責任田每天學校地裡兩頭忙,教案每天背回家,背在身上回家去寫,因為在學校根本沒有寫教案的時間,特別教低年級就更沒時間寫了。一寫常常寫到夜深,特別是期末,還要給學生刻複習資料用油印機列印出來發給學生去做。刻筆就一隻,都跟其他老師輪著用,一直忙到考完試。那時整個鄉的所有同年班級都要排名次,民辦代課教師們都特別努力,自己教的班,都不願意排在別人的後面,拼命工作。教課的基本都是民辦代課教師。我所在的學校,只有校長、主任、體育三個老師是公辦老師都不在單班。在別人眼裡老師看上去很清閒,誰不幹誰不知道?有多累?三尺講臺上老民辦代課教師一站就是幾十年,頭疼感冒都要堅持上班。經濟發展了,學校的鈴聲也變成了電鈴。學校的各種設施剛剛好轉了,學校建了新校舍,冬天也不那麼冷了,還請了工人燒爐子,工資從八七年的300元,到2000年漲到每年3000元。收入微薄,清貧度日。工作起來沒人考慮掙多少錢,就是埋頭的教學。有民辦證的計劃內教師幸運地轉正了,而這些沒有轉正的代課教師最後,被統統辭退。我就是其中的一個,至今都到了花甲之年,生活非常困苦因為年輕的時候,交了那麼多年的書也沒攢下一分錢,有的還甚至落下虧空。不願意去跟朋友聚會,不願意提自己曾經教學的經歷。只有聽到自己教過的學生考上大學了,發展得挺好,才感到有些許的安慰。

如今,下崗20年有餘我今年剛滿60歲剛辦完退休手續,我們黑龍江教齡補貼每年20元,從出生年月滿60周歲次月開始算年終結算。好在國家沒忘記這部分民代幼教師,按教齡到60歲都能領到一點教齡補貼,但標準都不一樣,有8元的,大多10元的,黑龍江20元,安徽河北26元,僅廣東,湛江比較發達的省份的標準比較合適。廣東教齡在(10—19)每月700元。

湛江市1年教齡100元,2年教齡150元。也就是教齡每增加一年,教齡補助每月增加50元。以此類推。

其他地方的標準大多滿足不了當前經濟發展的需求,執行的還是30年前的標準。下崗原民代幼教師的生活水平非常低。希望早日得到國家及各級政府的關心,提高教齡補貼,或教齡視同繳費納入社保,是眾多民代幼教師的期盼,讓這些下崗的原民辦教師代課教師,原幼師老有所養,安度晚年!

李增喜3說:

民師歲月,給我留下的是永久的回憶。

我生在農村生長在農村,我讀書時的教師大多都是民辦教師。後來我高中畢了業,回村務農的過程中,經過選評也當了民辦教師,和我小學時的民辦教師一起,在我村七年制學校教書。

那時我村算是一個大村,周圍好多村子的小孩都到我村學校讀書,全校共有教師十二三人,只有兩名是公辦教師,大多是民辦教師。當時的學生也不少,最多時全校有200多名師生。

那時的公辦教師,每月定時開工資,糧食供應,可把我們這些民辦教師羨慕壞了。我們民辦教師,賺的是工分,每月補貼8元錢,那就是特殊的待遇。雖然我們賺錢不多,可每個人工作非常認真負責任。學校負責人分管政治課,還有兩個是體育教員,我們每個教師負責一個班級,一直往上送,語文、數學、音樂、農業知識等一人全盤教學。

我當時接任的是小學三年級,全班共有學生二十三名,這二十三名學生的年齡參差不齊,有的實在是年齡問題才升了三年級,否則永遠在一年級。我們那時的民辦教師,每個人都比較積極上進,工作中都是非常努力的。每天教學一整天,晚上要開會學習,還要批改作業,更重要的是備好第二天要講的課。有些掏氣的學生,還要和家長去勾通,協商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在夲村任民辦三年多,後來恢復了高考制度後我被錄取上學又讀書。任民辦教師歲月雖短,留給我卻是永久回憶。忘不了各位民師們各自的努力,忘不了與我朝夕相處三年多的情宜,至今我仍記著每個人在教臺上的模樣,四十多年了我仍能說出我教過的學生名字,各自那時候的優缺點。

民師留給我的永遠是美好的記憶。

PMY0808說:

我74年高中畢業,75年2日參加教師隊伍(民辦教師),到87年考入師範學校學習兩年畢業後成為一名公辦教師。就是說當了13年民辦教師。

13年中,所在學校先後調動了5位校長和11位老師,我都能與他們友好相處,從沒有工作中的,生活中的矛盾翻過紅臉。

那些年月,民師的工資極低,必須要參加集體勞動和家庭勞動來增加一點收入,這與教學工作必然發生衝突。為了工作生產兩不誤,我給自己立下規矩:工作第一,生產第二。堅持每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備課,作業放在夜晚加班,不能影響第二天的工作。生產勞動再忙也放在星期天。

那時候小學升初中要通過升學考試,各校都抓升學率,因為升學率是考核學校,考核老師的重要依據之一。家長也非常希孩子能順利考上初中,否則就是回家當小農民,或復讀一年再考。為了學校和自己的名譽,為了不辜負家長的重託,我只有一個選擇:拼命幹。

教書是技術活,光賣力是不行的,重要的還是教學方法要得當,我就向領導和老師們請教,自動也多研究教材,研究教學方法,不斷的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利用星期天給畢業班補課,儘管沒有補貼,也義無反顧。我所授的幾屆畢業班升學率都達到理想水平,多次受到上級的表彰。

我們這裡是山區,居住分散山路崎嶇,河流多,每逢洪水季節,學生安全是學校的頭等大事。上學由家長送,放學由路隊老師負責學生到達安全地點,或者交到家長手上,一般小水老師帶學生手拉手過河,一旦有大水我把學生一個一個背過去。最危險的一次是大水差點把我和學生一起衝走。

最難忘的是我妻子生病在六安住院二個月,我一沒錢,二沒時間,我急得瘦成皮包骨。快要崩潰了,感謝學校領導和同事們幫我度過難關。

民辦教師與公辦教師只是工資待遇不同,別的方面是一律平等的,家長不把民辦教師另眼看待。家鄉人民向來有尊師重教的習慣,家長們的表達方式是老師吃飯,往往請村幹部或當地有名望的長者陪著,顯得既隆重又親切。

在民師的歲月裡,有辛酸的往事,更有幸福的回憶。無論如何那是我人生中值得紀念的時光。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高悶生說:

十四年的苦難歲月,七二年進校,八六年回村。當時學校只有一個公辦校長。全部是本村民辦,一個月二十六天工分,寒暑假不撥工,留下建校勞動的村上記工,每個勞動日三一一四角錢。沒有桌凳,沒有玻璃窗,冬天根本沒有取暖費",一個班規定一點二個老師。代教二年,經過考試,聽課,試講評定轉為民辦,每月縣上補助三無生活費,實行責任制後漲到互元,分地後由鄉上在公糧中提取教育附加費,月三十五元,經常拿不到手。確實有走後門進校,能進來,靠山有,轉民辦轉公辦,容易。我們青化六人都是八五年前有任用證經全縣統一考試評比,市級備案的正式民辦教師,是生育二胎被辭退的,還有家中困難離校的,太悲哀了,不忍回首,暫停。

優jia教育說:

我雖然不是民師,但是也曾是學校的聘任制教師,切身感受到鄉村民師的清貧和辛苦,主要感受有以下幾點:

1、文化水平較低。我是70後,讀小學和初中都是在農村中,那時大部分的老師都是民師,有的初中畢業、也有的是高中畢業,當然具有高中文化的教師人數相對較少,對於一些冷門學科如英語、化學教起學生來相對難,有的老師甚至英語口語發音都不準,但沒辦法,那時的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基本上沒有教師培訓一說。

2、教學方式單一。記得那時讀小學時,教我們語文的老師教學方式按照拼音、字、詞、句的模式進行,對待課文的理解基本沒有像現在老師一樣多層次、多方面去引導學生,做得最多是的不停的抄寫、背誦,所以那時的語文學

習只要聽寫過關、背誦過關基本算是完成任務。

3、責任心強。雖然那時的民師每年拿著二三百元工資,但是他們普遍對工作兢兢業業,認認真真,我讀小學時因為語文、數學都不錯,深得老師們喜愛,於是經常拿著老師的參考書在黑板上抄題給同學們做,(那時是沒有印表機的,試卷靠蠟筆刻字油墨滾印,教學資料更少),那時老師的備課、板書寫得極好,我的字雖然不算特別好,但也還能看得下去,大部分是受這些老師的影響。

4、對待學生非常嚴格。小時候讀書都害怕老師,因為一旦沒有完成老師的任務,就得挨罰,站在講臺前、手心挨板子等等,聽寫不過關、計算題錯一個都要挨罰,而且受罰後不敢回家跟爸媽說,否則又是一頓板子。

5、注重形象。那時候老師雖然清貧,但是也很注重形象,衣服雖然破,但是比較乾淨,而且經常在中山裝左上側口袋插著一支鋼筆,那時爹媽見了老師都恭恭敬敬的,所以那時只要是老師,一眼就能瞅出來,因為他們真的和其他人不一樣。

民師是過去時代的產物,他們為我們國家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他們差不多已成為過去式,但是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功勞不容許我們忘記,我們都是他們的學生,我們都應該記住他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70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