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什麼呢?
E毛的「領袖」級很適合你——可惜只有個模型+PPT,圖紙是什麼,存在嗎?
為什麼你總覺得有黑科技大牛在暗中憋大招呢?
停留在圖紙階段的所謂「先進」機械(極大可能是連圖紙都沒有,只有想像圖,比如一度傳得神乎其神的「曙光女神」),就意味著這東西沒有實操價值——
為什麼沒有實操價值呢?肯定有人要說「太先進了,殺雞焉用牛刀」。且不說這「刀」究竟「牛」還是不「牛」,你真以為牛刀殺雞是好選擇嗎?真正屠牛刀不好找,你拿廚房菜刀削蘋果試試。如果所謂「先進」反而給使用者帶來麻煩,那就不是先進。
舉個慄子:許多人總念念不忘YF23如何「先進」,其實這貨完成度很低,起落架甚至座艙都拿F15、F/A18的現貨湊合……你說「前衛」要付出代價?且不說有沒有點錯科技樹的風險,等你耗費更多時間把技術完善起來,你的對手就不會進步嗎?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趕不上趟什麼都是虛的。
世界軍事歷史中,有一些被海軍強國列入規劃,甚至開工建造的超強軍艦,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有建成。
圖為烏裡揚諾夫斯克號航母。
筆者對蘇俄海軍的軍艦一向是情有獨鐘的,他們代表的「暴力美學」一直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流派。蘇聯的解體讓很多軍艦一下子成為了「圖紙艦」,而後續的俄羅斯則因為經濟問題,搞出很多停留在圖紙上的巨艦。
比如,蘇聯時期規劃的1143.7「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該航母排水量高達7.5萬噸級,使用KH-3-43型核動力裝置,戰鬥機和預警機使用彈射+滑躍結合的起飛方式,其中蘇-33戰鬥機主要在艦首滑躍甲板起飛,以提高起飛效率,而雅克-44固定翼預警機則主要從斜角甲板彈射起飛,一共裝備2臺蒸汽彈射器。
圖為烏裡揚諾夫斯克號的模型。
該航母除了可以搭載60多架艦載機之外,還可以使用12枚「花崗巖」重型超音速反艦飛彈作戰,這些反艦飛彈射程超過400公裡,搭載有戰術核彈頭,是航母重要的進攻方式,反艦作戰的威力比當時僅能空投航彈的美國海軍艦載機要強很多。該艦如果能夠建成,戰鬥力肯定會超過美國海軍的「小鷹」號航母,成為世界上技術水平僅次於「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大型航母。
圖為最終被拆毀在船臺的烏裡揚諾夫斯克號。
蘇聯解體之前,該艦已經在船臺上開始了建造,核動力裝置都已經完成了吊裝,航母船體結構基本建成。隨著蘇聯的解體,該航母因為失去了工業鏈、資金的支持,很快就停工了。雖然已經停止了建造,但是在美國的眼裡,他始終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此以建造2艘貨船需要騰空船臺為理由,逼迫烏克蘭拆毀了這艘大型核動力航母,然而在烏克蘭拆毀這艘航母后,美國並沒有下達2艘貨船的訂單,讓烏克蘭自費拆掉了美國的心腹大患。
圖為俄羅斯「風暴」號核動力航母設想圖。
俄羅斯建國之後,依然有一個大國海軍的雄心,但是始終沒有能夠真正建造大型水面艦艇。截止目前,俄羅斯海軍建造的作戰艦艇中,最大的水面軍艦僅僅是4500噸級的22350型「戈爾什科夫」級飛彈護衛艦。俄羅斯也規划過超大規模的軍艦計劃,但是一直都沒有付諸實施。
圖為「領袖」級驅逐艦和我國海軍055大型驅逐艦的對比圖。
圖為「領袖」級核動力驅逐艦。
比如,俄羅斯公布的23560E型「領袖」級核動力驅逐艦,排水量2萬噸級,使用核動力驅動,艦橋上有3層的大型綜合射頻桅杆,配備了上百單元的3S14U1型大口徑冷熱通用垂髮,被看做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的繼承者,但是這種巨大的軍艦,僅僅停留在模型階段,迄今為止沒有開建。
再比如俄羅斯新設計的「風暴」級超級航母,排水量高達15萬噸級,可以搭載80多架艦載機,其中包括50多架蘇-57重型第五代戰鬥機,全艦使用滑躍起飛方式,雙艦島布局,外觀時髦、戰鬥力強悍,在巨大的航母上,蘇-57完全可以實現滿掛載滑躍起飛。然而,這個巨艦設計也一直停留在模型階段。
圖為俄羅斯新設計的「海牛」號核動力航母。
俄羅斯的「風暴」號航母被認為不切合實際,於是俄羅斯又設計了「海牛」號航母,排水量7.5萬噸級,依然使用核動力裝置,外觀看上去就像是一艘換了小艦島的「烏裡揚諾夫斯克」號,這個航母可以搭載60多架艦載機,包括30多架蘇-33或者蘇-57戰鬥機,公布之後雖然也曾得到普京的稱讚,但是也沒有開工建造。
其實,蘇聯、俄羅斯設計完成沒有建造的巨艦有很多,除了上述這些軍艦,還有11000型核動力巡洋艦、11990型巡洋艦等,如果這些蘇聯/俄羅斯設計的巨艦都能夠幸運建成的話,也許現在的俄羅斯海軍就不是這個「厚重歷史感」的殘破形象了,但是假設的永遠是假設,海軍殘酷的一點就在於:設計的再好,造不出來也等於0。
太多了,多到數不勝數!這裡就說一些吧,全說了這篇文章的估計沒人閱讀完了。
說一個最近的,那就是俄羅斯的暴風雪號核動力航空母艦了。計劃的噸位足足有十三萬噸,要知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母才十一萬噸。並且還使用了先進的核動力和彈射器技術以及五代機(蘇57)上艦成為艦載機,不難看出這艘航母的戰鬥機和心臟動力系統十分驚人!如果造出來說不好就是世界第一,但是這種航母雖然強大,但她不僅造價高昂,還對技術要求十分高。面對目前俄羅斯的國情來說一沒資金,二沒技術,這艘航母也直能停留在模型上了。
同樣,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急需一種噸位大,火力猛的大噸位戰列艦。來對付橫行天下世界第一的「大和」號戰列艦,為此,美國設計出了「蒙大拿」級戰列艦,蒙大拿級戰列艦以著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為前型設計的,滿載排水量達到了嚇人七萬噸比現在的很多航母都大。連她的假想敵「大和」號戰列艦都比她小三千五百噸,等於小了一艘054型護衛艦。所以蒙大拿級戰列艦的戰鬥力可想而知,可以強大要付出代價的,她的造價以及物力代價是在太大,為此美最終放棄了她。
類似的還有德國的H級戰列艦,蘇聯級戰列艦,她們的大戰最大的超過十萬噸,最小的也不低於六千噸,正因為太強大才停留在了模型和想像之中。
史達林格勒級戰列巡洋艦。
它是世界上最後設計的一款戰列巡洋艦。它配備3座3聯裝61倍口徑305mm主炮、、排水量42300多噸。動力方面4臺單臺功率為70000馬力的TV-4型蒸汽輪機為其提供澎湃動力,最高航速達到了35.5節,最大航程約為5000海裡。
該級艦由L.V.季科維奇擔任總設計師:蘇聯最後一款大型火炮戰艦。它由史達林親自確定技術參數和火力!
「史達林格勒」號:1952年12月5日開工,尼古拉耶夫船廠。1953年建造計劃中止,1954年下水作為靶艦。1955年5月23日在塞瓦斯託波爾附近被拆毀。
「莫斯科」號:1952年11月開工,波羅的海船廠。1953年計劃中止,未下水。在船臺上被拆毀。
「喀琅施塔得」號(82R計劃):1955年5月開工,同年計劃中止。未下水。在船臺上被拆毀。
(四號艦未命名):該艦僅提出了計劃,沒有開工,1953年中止。
赫魯雪夫上臺以後,極度崇拜"飛彈萬能論"的他將計劃全部終止!
歷史上有多種末日軍艦僅停留在藍圖階段,最著名的有:
1. 納粹德國的H級戰艦:納粹德國設計的H級戰艦,全長 Steele 321.6米,設計標準排水量百萬噸,搭載8門480毫米主炮。但由於二戰爆發,最終無法建成。
2. 日本的伊勢級戰艦:伊勢級戰艦設計長度為263米,排水量42,000噸,主炮為10門460毫米火炮。但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日本被迫中止建造。
3. 蘇聯的Sovetsky Soyuz級戰艦:Sovetsky Soyuz級設計長度280米,排水量68,000噸,主炮9門406毫米。但二戰爆發後蘇聯放棄建造以專注於建造航空母艦。
4. 美國的Montana級戰艦:Montana級戰艦設計長度256.6米,排水量65,000噸,搭載9門406毫米主炮。但二戰末美國放棄建造,轉而發展航空母艦。
除此之外,英國N3級戰艦,法國的Normandie級戰艦也因各種原因最終無法建成。這些超大型戰艦停留在藍圖階段,代表了當時海軍強國在軍備競賽中追求最大化和型號 novel 的設計理念,也體現出不同國家在政治、經濟與技術等方面的實力與追求。
可以說這些永遠停留在藍圖上的末日軍艦,已成為航海史上留名青史的「夢幻船艦」,它們極富傳奇色彩與收藏價值。(配圖與文本無關)
說起超級戰列艦,如今談及的無非都是日本的「大和」級超級戰列艦、德國的「俾斯麥級」超級戰列艦和美國的「依阿華級」戰列艦等等;但是這些超級戰列艦真的是戰列艦時代的終結嗎?
當然不是,在二戰時期,還處於航母和戰列艦的轉折時期,在各個國家,其實鋼鐵怪獸超級戰列艦更受歡迎,龐大的身軀,粗長的炮管,能給人無限的震懾力和安全感;當時除了以上幾艘超級主力戰艦以外,其實如果戰爭還能繼續下去,接下來的幾款超級戰列艦,也很有可能會出現在戰場之上。
蘇聯——蘇聯級戰列艦
「蘇聯」級1939年5月13日的技術指標如下設計標準排水量59150噸、滿載排水量65150噸、全長269.4米;在主尺度上和「大和」級有著驚人程度的相似, 「蘇聯」級採用了長首樓型艦體,從上至下依次為首樓甲板、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平臺甲板、支撐甲板和內底,上甲板為強力甲板。
「蘇聯」級裝備了3座三聯裝Б-37型406毫米主炮塔,23型裝備有6座雙聯裝152毫米副炮;有3座КДП-8主炮射擊指揮儀,其中2具位於前後司令塔頂部,另一具布置在前桅樓頂端。
23型採用了極為強大的裝甲和水密防護結構,其裝甲總重達23306噸,甚至超過了裝甲重23262噸的「大和」級。「蘇聯」級的裝甲防護體系為獨特的不完整雙裝甲艙式,結構極其複雜,在中央的主裝甲艙前後裝甲隔牆外,還分別布置有1道厚度更大的外圍艏艉裝甲隔牆。
「蘇聯」級預裝備安裝6座三鍋筒高發熱量燃油鍋爐和3臺衝動式單級齒輪減速蒸汽輪機,蒸汽輪機工作參數37個大氣壓/380℃。渦輪機總功率201000軸馬力,2小時緊急過載功率231000軸馬力,軍艦相應的最大航速分別為27.5和28.5節。由於後來改進了螺旋槳,最大航速於1939年7月13日修改為28和29節。
美國——蒙大拿級戰列艦
蒙大拿級原本是美國海軍為抗衡日本秘密建造的新型戰列艦建造的大型戰列艦。因為二戰後期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它們最終沒有建成。
蒙大拿級的滿載排水量被設計為72109噸,該級將會取代當時服役的依阿華級成為美國海軍最大的戰列艦。蒙大拿級計劃裝備4座3聯裝16英寸(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比依阿華級多一座。對於魚雷與火炮的防護也大幅度增強。這艘戰艦的側舷裝甲也很大程度上超過了當時其他級別的戰列艦。
蒙大拿級的設計重點是強化火力。該艦裝備的是MK7艦炮(406mm,初速:762.5米/秒)。蒙大拿級的副炮採用新研製的54倍口徑127毫米雙聯裝高平兩用艦炮。該炮的炮彈重量、初速、射程、射高都比依阿華級的38倍口徑127毫米雙聯裝炮有了很大的提高。
為了讓蒙大拿級戰列艦有較高的命中率和強大的夜戰能力,它上面安裝了新型雷達火控系統。與大和級的雷達相比,蒙大拿級的雷達在各方面都要比前者相比都要好得多。再加上它強勁的火力,就可以在戰時發揮出較高的實戰效能。
日本——「紀伊」級超大和戰列艦
超大和型戰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舊日本帝國海軍繼大和級戰列艦後的下一個戰列艦計劃,不過只停留在圖紙上從未開工建造過。
超大和級戰列艦,在建造之初就要求具備超越大和級的整體性能,全長:263米,寬:37米,排水量64000噸,鋼鐵戰艦堪稱理論上能夠實現的世界頂級戰艦;因為軍方對大和級的27節航速並不滿意,因此要求本艦需具有19萬馬力,能使艦船達到30節左右的航速,但因為種種原因限制,最後提升至29節。
日本海軍在建造戰列艦時一直有個不成文的習慣,就是要求本艦的裝甲一定要能抵擋住本艦主炮的轟擊,採用特殊鋼建造的大和級側面裝甲達到了457驚人的毫米,理論上可以抵抗460毫米重炮的轟擊。那麼超大和級戰列艦主炮有多大呢?510mm超重炮全重227噸,四十五倍口徑,雙聯裝,最大射程50KM,彈丸重1950KG,全封閉式炮塔,前裝甲厚800毫米,頂板厚295毫米,射速:1-1.5發/分。
德國——興登堡級戰列艦
對戰列艦迷來說,德國海軍的戰列艦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當屬戰鬥力絕對一流的「俾斯麥」級。可又有幾個人知道,與沒有完工的「興登堡」級戰列艦相比,「俾斯麥」級就屬小兒科了。
1939年1月,德國最高統帥部正式通過了代號為「Z」計劃的大規模造船計劃,「Z」計劃的核心是兩級大型戰列艦,其中之一就是「俾斯麥」級戰列艦,另一級就是「興登堡」級戰列艦,"Z"計劃中的「興登堡」級戰列艦計始於1937年。
當時計劃中「俾斯麥」級戰列艦排水量42000噸,建造兩艘;「興登堡」級戰列艦排水量56000噸,準備建造6艘。
在整個「Z計劃」中,「興登堡」級大型戰列艦是重中之重,德軍海軍特別是水面艦艇部隊寄予厚望,希望憑藉著「興登堡」級一舉擊敗英國龐大的戰列艦隊,實現數百年來德軍海軍的宿願。
但是經過最後確定,「興登堡」級前四艘的標準排水量為60500噸,滿載排水量達69000噸,主炮口徑定在420毫米。至於追加的M、N艦,最後一次設計任務書標明:設計排水量達109246噸,最大排水量118104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