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假如劉備統一了三國,他第一時間斬殺的人,並非關羽、張飛、諸葛亮,而是以下這三人!
很多人認為,如果劉備統一三國當了皇帝,他必定會拿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開刀,因為這種例子在歷史中是存在的,所謂狡兔死走狗烹,漢初時,劉邦就是這麼對付功臣的,明朝時期,朱元璋也是這麼對付他手下的那批功臣的,所以說,作為劉邦的子孫,劉備很可能發揚老祖宗在這方面的作風,直接拿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開刀!
不過在本文看來,上述看法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的!
首先,劉備和關羽張飛親如兄弟,不可能一當上皇帝,就立馬翻臉不認人,這不符合感情的慣性!當年關羽被孫權偷襲誅殺,眾臣都勸劉備暫時不要報仇,先一心一意幹掉曹操,再對孫權動手,但劉備壓根兒聽不進去,為了給兄弟報仇,他寧願不要這個天下,可見劉備和關羽之間的兄弟情,是多麼的深厚!在有如此深厚感情的前提下,劉備不可能立馬改變自己的情感慣性,對關羽張飛兩兄弟動手!
其次,為了天下的穩定,劉備不能立馬誅殺關羽張飛等人!自從黃巾起義開始,關羽張飛就跟隨在劉備身邊,劉備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很大程度是因為關張比較能打。說白了,劉備之所以能夠做大做強,關羽張飛出力極大。現在劉備剛剛統一三國,還有不少的殘餘敵寇等著剿滅,這個時候正需要關張這等猛將出力,劉備怎麼可能自斷臂膀,誅殺關羽張飛?
另一方面,劉備一向以仁義示人,他和關羽張飛的兄弟情也感動了天下人,若劉備一當皇帝就斬殺了關羽張飛,這讓天下人怎麼看?若劉備這麼幹了,不僅自己的聲望會受損,還會使很多人懼怕劉備,甚至起兵反叛,這完全不利於初定的天下,所以說劉備不可能在第一時間內誅殺關羽張飛!即便劉備有此想法,也得等到天下大定後,自己在臨死前將關羽張飛帶走,從而給劉禪留下一個更穩固的天下!
最後,劉備對諸葛亮非常信任,不會誅殺諸葛亮。在不少人眼中,諸葛亮能力逆天,比司馬懿還厲害,司馬懿尚且可以篡奪曹魏江山,諸葛亮自然有這個能力。然而大家忽略了一個關鍵的點,那就是如果劉備活著,壓根兒就不會讓諸葛亮觸碰兵權!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都對諸葛亮前期的軍事能力有所高估,因為博望坡之戰、新野之戰諸葛亮指揮得太漂亮了,然而事實上,在正史中,這兩戰的主角根本不是諸葛亮!
說白了,在正史中,劉備對諸葛亮的定位非常明確,那就是治國理政的賢才,可任丞相之職,也就是說,劉備一直把諸葛亮當作一個文官來看待,他根本沒把諸葛亮當作武將來對待。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劉備活著時,外出徵戰一般都是他或者關羽張飛領兵,諸葛亮一般是留守後方,提供後勤支持。至於後期諸葛亮掌握兵權,開始主導北伐,其實是一個意外事件,完全是因為劉備關羽張飛等人都突然離世了,若他們活著,諸葛亮不可能掌握兵權!
兵權是皇權的最大支撐,一向被皇帝視作禁臠,只要不染指兵權,一切都好說。諸葛亮雖然擔任了蜀漢丞相之職,位高權重,但他手中並無兵權,這就威脅不到劉備和劉禪的地位,所以劉備會對諸葛亮抱以最大的忍耐,因為治理天下,劉備還需要諸葛亮!所以說,劉備是不可能誅殺諸葛亮的!
總的來說,如果劉備統一三國當了皇帝,他根本不可能在第一時間誅殺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即便他想給劉禪安全的環境,他也只可能在臨死之前將此三人帶走,而不可能一當上皇帝,就拿這三人開刀!
事實上,在本文看來,如果劉備真的統一了三國,他第一時間誅殺的人,只可能是以下三人!
一、漢獻帝劉協
曹丕篡奪漢室以後,並沒有誅殺漢獻帝劉協,而是把他封為了山陽公,好吃好喝的供著。曹丕之所以這麼幹,其實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告訴世人,他是接受劉協的禪讓而得來的皇位,他並不是通過武力搶奪的,他乃是天下正統!然而當劉協禪位後,蜀漢卻出現了一種流言,說劉協被曹丕給殺了!
曹丕為了自己統治的合法性,是肯定不會誅殺劉協的,為了安撫人心,他甚至不會允許這種流言產生,那麼問題來了,蜀漢怎麼會流傳漢獻帝已死的消息?很明顯,這是有人故意為之!而站在誰獲利,誰擔責的角度來看,漢獻帝已死的消息,極有可能是劉備炮製的!也就是說,劉備想要的只是皇位,他根本不在乎漢獻帝的死活,甚至於說,為了成為皇帝,他完全有動機追殺漢獻帝!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名義上是小明王韓林兒的手下,所以出於法理,朱元璋打下的天下,應該歸屬於小明王韓林兒。然而在朱元璋派人去請小明王前來時,朱元璋的屬下卻溺死了小明王,令眾人大驚,於是朱元璋名正言順地登頂帝位,成為了明朝的主宰。看到這裡,聰明的人已經反應了過來,小明王之死,和朱元璋必定有關係,因為小明王是阻礙朱元璋登頂的最大人選,朱元璋想要更進一步,必須殺掉小明王!
了解了小明王的結局,其實我們便了解了漢獻帝的結局!曹丕為了皇位的合法性,不能殺漢獻帝,會給漢獻帝留一條命,但是劉備不會!因為劉備名義上也是以漢室自居,他乃是東漢的延續,如果漢獻帝活著,那麼從法理上來講,劉備就只是漢獻帝的臣子,他應該把權力還給漢獻帝,這是劉備萬萬不能容忍的!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一輩子,好不容易翻身了,怎麼可能把皇位拱手讓人?所以說劉備必定會在第一時間殺掉漢獻帝,不然劉備就會失去統治的合法性!
事實上,對於漢獻帝來說,禪位於曹丕已經是他最好的結局了,如果落在了劉備手中,他極有可能和小明王韓林兒一樣,最終死於非命!
二、劉封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而害死劉封的,就正好是他養子的身份!在古代,養子和義子是完全不同的,義子不用改姓,沒有繼承權,相當於就是別人的乾兒子。然而養子不同,養子相當於過繼到別人家,不僅要改姓,而且還有繼承權,也就是說,在劉禪出生以前,劉封就是劉備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然而世事就是這麼難料,一生無子,被迫領養劉封來繼承香火的劉備,竟然有了一個親兒子,這對於劉封來說,無異於一個天大的打擊,自此以後,只要劉禪活著,劉封就失去了繼承的機會!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劉封最終也正是因為這個養子的身份,遭到了劉備的猜忌,最終慘遭誅殺!
襄樊之戰中,關羽命令劉封率軍前去支援,但是劉封拒不受命,這其實無可厚非,劉封本就不是關羽下轄之人,拒絕乃是情理之中的,所以劉備一開始只是對劉封進行批評教育,沒想誅殺劉備。但是諸葛亮卻放大了劉封的行為,認為他剛毅難制,日後必定是劉禪的威脅,於是劉備為了劉禪的未來,選擇了誅殺劉封!
《三國志》:封既至,先主責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
說白了,劉封本身罪不至死,他之所以被殺,主要是因為他的養子身份,他的繼承權威脅到了劉禪,所以劉備要殺他。
三、趙雲
很多人奇怪,趙雲一向是劉備最信任的護衛,為何劉備會誅殺趙雲呢?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趙雲忠心於漢室而非忠心於劉備!
趙雲這個人確實忠心,但是他忠心的對象並非狹隘的某人,而是廣義的天下仁君!當年趙雲投靠公孫瓚,就曾言明,他之所以不投靠袁紹,就是因為袁紹不仁義,後來他發現公孫瓚也並非仁君,也選擇了立馬跑路,可見趙雲這人,真正忠心的乃是大漢!後來趙雲選擇追隨劉備,就是因為劉備仁義,真心匡扶漢室,但關羽死後,劉備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又使得趙雲對劉備的觀感出現了變化!
《雲別傳》: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漢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聽,遂東徵,留雲督江州。
對於趙雲的變化,劉備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這一次並沒有將趙雲帶在身邊。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臨終託孤,對趙雲的交代,也非常冷血!趙雲一向被眾人視為劉關張三人的四弟,大家對他都充滿了感情,但是在劉備臨終前,他卻只對趙雲說了一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這完全就是君臣之間的交代,少了一層兄弟之間的感情,可見此時的劉備,對趙雲早就沒了兄弟之情,因為他知道趙雲並非真正的忠於自己,而是忠於漢室!
所以說,若劉備真的一統三國,他很有可能會在第一時間誅殺趙雲,否則以趙雲的脾氣,在知道漢獻帝被劉備弄死後,肯定會向劉備出手,威脅到劉備家人的安全!
結語
總的來說,若劉備一統三國,他第一時間誅殺的人並非是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而是以下三人:漢獻帝、劉封、趙雲!漢獻帝威脅到了劉備皇位的合法性,劉封威脅到了劉禪的位置,趙雲忠於漢室,很可能因漢獻帝之事記恨劉備,所以劉備為了皇位的穩固,必定會第一時間誅殺此三人!
假設劉備沒死,還統一三國當了皇帝的話,肯定是免不了和他的老祖宗劉邦一樣要殺兩位功臣的,因為這兩人一人功高蓋主,一人本質上並不是忠於劉備,這兩人是誰呢?其一自然就是最強智囊諸葛亮了,其二則是完美大將趙雲。
第一個諸葛亮其實是很好理解的,至於第二個趙雲相信很多人都不贊同,那麼為什麼我要說是這兩人呢?聽我細細道來。
諸葛亮此人被殺主要是因為有兩點:第一太過傲氣,第二太有才華。
一,太過傲氣
1,三顧茅廬才出山:劉備當初是怎麼請諸葛亮出山的?要三顧茅廬諸葛亮才給了劉備這個面子出山跟隨劉備打天下,前兩次直接是讓劉備吃了閉門羹,雖然劉備嘴上不說,但是只不過是為了讓諸葛亮出山幫自己,所以才掩飾了所有不爽的情緒,但是任何一個大佬面對這種情況,想必心裡都會極為不爽。
2,新野初戰讓帥位:
諸葛亮剛剛下山的第一仗,就是場硬仗。當時驕傲的關羽、張飛看不起諸葛亮,不聽諸葛亮指揮,讓劉備也是無可奈何,這個時候夏侯惇已經引兵十萬,殺奔新野來了,如果諸葛亮才不行計,估計劉備就涼了。劉備只能以劍印付孔明,將帥位讓給了諸葛亮坐,才讓諸葛亮遂聚集眾將聽令。
由此可見,諸葛亮實在是太傲氣了。在天下未定之前,劉備確實太過需要諸葛亮的才幹,但是這樣傲氣的人,有一天劉備平定了天下,已經不再那麼需要他了的時候,還能忍的了他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君不見劉備老祖宗劉邦打下天下之前對韓信不也是如此這般禮賢下士,可劉邦得了天下之後呢?直接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將韓信直接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
三,太有才華
太有才華的人難免就會立下赫赫功勞,功勞多了難免就會功高震主,這樣的例子歷史上不少見吧?先談諸葛亮之前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白起。
白起在上黨之戰大敗韓國,又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軍40萬,一時之間威勢天下無兩,甚至在軍隊裡的名聲超過了當時的秦王秦昭襄王。但是功高震主的白起肯定是沒有好下場的,遭遇接連貶官的待遇,最後更是於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被賜死於杜郵。
然後就是韓信,劉備的祖先劉邦能夠真正大敗項羽,最依靠的人無非就是一個韓信。韓信一生從無敗績,可是在韓信為劉邦的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大敗項羽,將其逼死在了烏江畔之後。劉邦就開始了殺害功臣的清算之仗,韓信無疑是當是最有才華,功勞最大的人之一,直接就被劉邦給誣陷至死了。
自古功高蓋主的臣子都沒有好下場,從先秦白起,到西漢韓信,再到和諸葛亮同時期的陸遜等,又或者後世的李唐李君羨,趙宋嶽飛,朱明之時最甚,藍玉、劉伯溫等人都被朱元璋以各種方法逼死或殺死。而如果劉備打下了天下,同樣太有才華,功高蓋主的諸葛亮肯定是沒有好下場的,和前輩後人一樣,難逃一死。
趙雲此人被殺的原因,只有一個:趙雲一直以來忠誠的都不是劉備,而是漢室。
可能我說趙雲也是劉備打下天下必殺的一個人,很多人不服氣,但是你想通趙雲一直以來都不是劉備的大將,而是漢室的大將就理解了。趙雲這個人是三國時期最完美的英雄,但是他確實一個典型的儒家,把忠君愛國的思想貫徹道了骨子裡,而他忠的是哪個君,愛的是哪個國呢?那就是漢室的君,漢室的國。
趙雲一開始原本是袁紹的手下,後來看到袁紹對漢室有不臣之心,所以才反投了袁紹的大敵公孫瓚。趙雲之所以投奔劉備,也只是認識劉備之後,發現這個人竟然是漢室皇叔,而趙雲從小的志向就是為漢室天下建立功業,劉備也是他唯一接觸到的有漢室血脈的人。
但是劉備大天下卻並不是真正完全為了漢室,而是為了他自己當皇帝,從漢獻帝沒死,說人家死了稱帝就看見一般。當時的趙雲如果知道漢獻帝沒死是肯定會反對的。
可想而知,如果劉備打下了天下,他雖然有劉姓的血脈,但畢竟不是正統,在趙雲這個效忠漢室的人眼力還是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這樣劉備還能容得下趙雲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歷史沒有似如,但是我們這些歷史的後來者卻可以提出假如,因為只有假如才會有無限的可能,才會讓歷史一點一滴的露出他們猙獰的一幕。
所以我們假設劉備並沒有死,還奮發圖強統一了三國當上了大漢的天子,哪麼他手下有兩大功臣絕對第一時間被斬,會是誰呢?
張飛
大家可能會相當的驚訝,這可是自己的手足兄弟,摯愛親朋,劉備怎麼可能會對自己的手足下黑手呢?
相信大家也看到過不少的影視電影,對於古代所謂的義氣也有了很高的認識。
說白了劉關張三兄弟只能說事業未成功,所以他們之間還有著很親密的關係,可真要是到了劉備的事業走向巔峰的時候,也就到了跟自己的親兄弟一起算總帳的時候了。
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在自己身邊稱兄道弟的人少嗎?劉邦打天下的時候,韓信還跟他一起穿一條褲子呢,可最後的結局是如何的,大家又不是不明白。
只能說當老闆的給你一些知心話,聽聽就行了,千萬不要當真,如果你當真了,也就離死不遠了。
就好像劉備曾經跟趙雲說過,要把他當成自己的親兄弟一樣,可是趙雲敢這麼做嗎?
如果趙雲真的跟劉備每天勾肩搭背、稱兄道弟,或許我們連趙雲是誰都搞不清楚了,很有可能會莫名其妙的死在某個不知名的角落裡。
扯遠了,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繼續說一下張飛。
相比起關羽關二哥,張飛更喜歡跟上層人士接觸,可以說張飛屬於一門心思往上爬的人。
別看張飛一個大老粗,但是人家粗中有細,雖說最後被自己的屬下給摘了腦袋,也只能說張飛餘下不嚴而已。
如果我們仔細的分析一下張飛,就會發現張飛相當的會拉攏上層人士,大家都知道關羽跟其它的謀士,或者說劉備身邊的頂梁柱們不合。
可是誰聽過張飛跟他們不合的,哪怕到了張飛臨死前,依然沒有聽說過他跟誰鬧出什麼大矛盾。
要知道張飛只是一個殺豬匠而已,卻慢慢的走到了蜀國的最上層,雖然有劉備的原因,但是跟自己的能力也是分不開的,就連劉備的兩任兒媳婦也都是張飛的女兒。
假如劉備死後,張飛還活著,很明顯蜀國的大權一定會落入他的手中,並且依靠著張飛一直以來的優勢,就連諸葛亮也要靠邊站。
可以說張飛才是劉備手下最厲害的人,不顯山不顯水,卻牢牢的站在了蜀國的最頂端,明明是個大老粗,卻沒有任何人對他反感,真心可怕。
諸葛亮
諸葛亮這個就屬於很明顯的權臣了,在古代權臣如果沒有謀奪天下,最後的結局幾乎沒有什麼好下場。
別的不說,就拿鰲拜來說,當時的鰲拜權力不夠大嗎?一個十來歲的小娃娃,再聰明又能聰明到哪裡去,可是最後的結果呢?所以說權臣一般來說都是不得好死。
可我們的諸葛亮就佔了這麼一條,給皇帝打工,不是看你有多少朋友,而是看你能得罪多少人。
因為你得罪的人越多,說明自己的根基越是不穩,皇帝才敢放心的用你,如果你的勢力比皇帝還要大,不殺你留著過年嗎?
雖然諸葛亮很傲,可人家很會做人,把蜀國所有的人才全部管理的服服帖帖,基本上諸葛亮說一,沒有人敢說二。
很多時候,當一個人快要天下無敵的時候,可是自己頭上卻還有一個皇帝,這個時候能怎麼辦。
肯定是跟曹操一樣把自己的老闆給架空了,不然的話自己能不能活到第二天的中午都不好說。
雖說諸葛亮事事都請示蜀國的皇帝,可如果對方不聽,諸葛亮就會想盡辦法讓對方聽自己的話,可以說一個權臣做到這個地步也是沒誰了。
也就是當時的劉禪年紀小,再加上基礎薄弱,要是劉備還活著,早就把諸葛亮砍死一百遍了。
總得來說,假如當時的劉備還沒有死,並且統一了三國,哪麼最有可能被劉備除掉的兩個人,就是張飛與諸葛亮,因為他們兩個人真心沒有太大的缺點,都屬於人脈廣、會來事的人選。
以正史中劉備的為人來看,劉備如果統一天下,誰都不會殺,會派人去接漢獻帝劉協,並擁立劉協為帝,當然,劉協能不能安全抵達目的地就另說了,至於劉封,更不可能,只有劉封不犯像害死關羽這樣的大錯,劉備不可能殺他,殺趙雲更不可能,不要沒事妖魔化劉備,劉備如果得了天下,就不會有西晉之亂
「狡兔死,走狗烹」是亙古不變的帝王之術。統一天下之前,歷代帝王,禮賢下士,與大將們義結金蘭,肝膽相照,君臣其樂融融。然而,在統一天下後,這些帝王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變得冷酷無情,抓住這些跟隨自己徵戰天下的老部將們一招之錯,動輒滅三族、誅九族。
劉備雖然和關羽、張飛桃園結義,「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作為一個帝王,也不會免俗。如果劉備沒有病逝於白帝城,北滅曹魏,東吞孫吳,統一三國,他第一時間最可能殺掉的是關羽和張飛。依據演義中相關內容,從關羽和張飛兩個方面分析如下。
關羽為何被殺
大致設想下蜀漢統一三國的情形,如果蜀漢統一三國,那應該是依據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從荊州、漢中兩個方向出兵的。第一路由關羽從荊州出發,佔據襄陽、樊城,殺奔許昌,威震華夏。另一路由劉備或諸葛亮帶隊,從漢中出發,奪取曹魏雍涼二州,進而會師於許昌、洛陽。蜀漢掃滅中原後,應該由關羽帶領強悍的荊州水師,沿長江順流而下,與孫吳展開決戰,並滅掉東吳。
如果蜀漢按照這個設想,滅魏吞吳,關羽有一半滅魏之功,全部吞吳之勞,將是蜀漢劉備以下權勢最大之人。關羽將掌握蜀漢大半精兵強將,門生故吏遍布蜀漢,牽一髮而動全身。關羽作為蜀漢集團的二把手,坐鎮荊州,大權在握,掌握蜀漢一半精兵。如果關羽黃袍加身,與劉備分庭抗禮,甚至滅掉劉備的益州,也是不費吹飛之力的。因此,關羽成為了劉備統一三國後,第一時間想要除掉的對象。
在統一三國前,關羽心裡肯定沒有反叛的想法,如果成功後,這誰也不清楚他會不會產生自立為王的想法。關羽就像是漢高祖劉邦時期的韓信,為漢王朝任勞任怨,徵戰沙場。如果沒有「兵仙」韓信的「還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就沒有巍巍四百年大漢河山。然而,劉邦統一後,他先奪取韓信的兵權,後降封韓信為淮陰侯,隨後呂后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韓信斬殺於長樂宮。
劉備的老祖宗劉邦能幹出「過河拆橋」的事,劉備也可能繼承「優良傳統」,伺機除掉功高震主的「武聖」關羽。這其實並不難理解,劉備和關羽在統一天下前,是肝膽相照的兄弟,在統一天下後,卻成了互相猜忌的仇人。歷代被殺的功臣還有很多,如被勾踐殺的文種、被秦始皇殺的白起、被朱元璋殺的功臣李善長、藍玉等數不勝數了。
如果蜀漢統一三國,關羽不僅功高震主,最主要的是他狂妄自大,不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道理,容易被抓住把柄,最後身亡。
張飛為何被殺
張飛性格豪放,和眾位同僚能打成一片,與劉備的關係也很融洽。他還沒有造反的心機,即使有人在劉備的耳朵旁煽風點火,劉備也不會相信的。按照道理來說,誰被殺,張飛也不會因功高震主被殺。沒錯,張飛即使大權在握,也會珍惜與劉備、關羽在桃園結義之情,不會輕率反叛。面對毫無心機,大大咧咧的張飛,劉備怎麼也不會將屠刀伸向他的。
然而,各位讀者忽略了一個情況,張飛是最重義氣的,如果關羽被劉備無情斬殺,他是不會坐視不管的,肯定會為關羽伸張正義,為其討回公道。這時,張飛不得不直接面對「兇手」,曾經的大哥劉備。按照張飛的性格,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他是不會為了金錢利益,與劉備妥協關羽被殺的事實的。
如演義中,關羽死後,張飛終日以酒度日,「旦夕號泣,血溼衣襟」,還常常鞭打部將,嚴重者打死。他聽說劉備只顧自己稱帝,忘了關公血海深仇,親自到了成都,面見大哥劉備,說出了如果劉備不為關羽報仇,便寧死不想見劉備之言。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飛曰:「陛下今日為君,早忘了桃園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報?」先主曰:「多官諫阻,未敢輕舉。」飛曰:「他人豈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軀,與二兄報仇。若不能報時,臣寧死不見陛下也!」
因此,如果關羽因功高震主被殺,張飛會立刻舉起反對劉備的大旗,為關羽報仇雪恨,不死不休。結果只能為倉促起兵的張飛,不敵老謀深算的劉備,兵敗身亡。或者還有這樣一種可能,深諳帝王之術的劉備,在除掉關羽之時,設計將張飛騙進京城,一杯毒酒了事。
總結:如果劉備沒死,統一三國,他最想除掉的就是功高震主的關羽和同生共死的張飛。可能劉備在桃園結義時,心裡想的就是通過結義,讓關羽和張飛為自己賣命打天下,而不是純正的兄弟結拜情誼。如為何劉備在關羽死後,第一時間是稱帝,兩年後才討伐東吳,為公元報仇雪恨。至於諸葛亮,他是和蕭何、張良、劉伯溫一樣的 智者,能急流勇退,是能提前退休的,不是劉備第一時間想要的大人物。
你是如何看待劉備除掉功臣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公元221年(蜀漢章武元年)劉備已經在成都稱帝,歷史就是已經發生的,不能假設,只是聊聊而已。假如劉備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統一三國後,個人認為應該也少不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第一時間會除掉能夠影響左右他皇統的正當性的大漢皇室(漢獻帝);
漢獻帝相對劉備的正統性而言更有合法性和說服力,漢獻帝只要活著就會有一堆利益追隨者圍在他身邊,即使他本人無稱帝君臨天下的心也沒用,這個就看看清末帝溥儀就知道了,溥儀退位了,都民國十幾年了還有遺老遺少想著從龍之功,日本人還利用溥儀的身份影響力建立滿州國。另外還有很多皇室貴族比劉備更加有法統正當性的都會站到他的對立面支持漢獻帝或者自己起兵動亂。
劉備的經歷和漢光武帝劉秀很相似,在王莽的新朝滅亡後,劉秀同母兄劉縯被更始帝猜忌殺害後,劉秀先隱忍示弱被封蕭王后趁勢而起,公開和同宗更始帝劉玄、赤眉軍劉盆子爭奪最高統治權。劉備也一樣,漢獻帝和同宗皇室是他滅曹魏、東吳孫權後的競爭對手。
開國皇帝和功臣之間的問題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有的開國皇帝採用相對溫和的方式,比如採取「退功臣而進文吏」的方式解決了功臣問題,有的開國皇帝則採用簡單粗暴的屠殺方式解決功臣問題。這個問題問得非常有意思,如果劉備統一天下之後,會解決哪兩位功臣?既然是假設就要設定一定的條件,否則不太好假設。第一個假設劉備沒有死,而且統一了中國。第二個假設劉備集團的功臣們包括關羽張飛等人也都活到了劉備統一天下之時,其他條件則相對不變。如果要看劉備會殺誰,就要看來劉備為什麼要誅殺功臣。劉備如果誅殺功臣的話,終極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維護蜀漢統治。劉備除了擔心這些功臣威脅自己的統治之外,更擔心功臣威脅自己弱勢的兒子劉禪的統治。
我覺得劉備第一時間殺的應該是諸葛亮和關羽。諸葛亮和關羽有點像蕭何和韓信,還有點像李善長和徐達。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實際上是蜀漢最高文官和最高武將。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劉備會先殺關羽。關羽和劉備的感情非常深,劉關張三個人情同手足,史書稱: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對劉備可謂是忠心耿耿,關羽對劉備的忠心已經被歷史所銘記。關羽這個人非常孤傲,普天之下除了劉備之外其餘人都不在他眼中。關羽對劉備如此忠誠,為什麼關羽還會首先被殺呢?帝王向來都是可以共患難、難以共享福,開國帝王殺得往往都是都是忠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句話適用於帝王身上非常合適。誰能說文種不是忠臣,如果沒有文種,勾踐不可能滅掉吳國報仇雪恨。誰又能說韓信不是忠臣,如果韓信對劉邦不忠的話,劉邦不可能奪取天下。李善長難道對朱元璋不忠心嗎,就算李善長不忠心也不可能拖著七八十歲的身軀謀反。這些人對自己的君主都忠心耿耿,但是在帝王看來僅僅有忠心是不夠的。開國君主需要忠心的大臣,但是他們更需要對皇權沒有威脅的大臣。
關羽雖然在性格上有不少缺點,但是關羽的能力絕對不應該被懷疑。從各個角度看,關羽都是蜀漢陣營中當之無愧的第一武將。關羽敗走麥城沒有錯,但是關羽面對是曹魏和孫吳最優秀的將領。東吳為了對付關羽派出了最有能力的呂蒙和陸遜。曹操為了對付關羽,派出了曹仁和五子良將中的徐晃和于禁。如果不是糜芳和傅士仁投降,曹操和孫權不一定能打敗關羽。整個東漢末年能夠同時對抗這幾位一流統帥的武將也只有關羽一人。之前有人說如果派趙雲鎮守荊州,可能不會丟失。趙雲有可能不會「大意」丟失,倒是有可能被直接搶走。有這樣一位有能力的將軍在,劉備自然不會放心。有關羽在,對劉備或者劉禪的皇權就會是個威脅。
關羽死後逐漸被神化,可見關羽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非常高。關羽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不僅僅體現在後代,關羽活著的時候也非常有威信。關羽在後人心中的地位絕對要遠遠高於劉備。關羽在當時人心中的地位也絕對不亞於劉備。一個大臣的威望高於皇帝,這對皇帝的權威絕對是一種削弱,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可能容忍這樣的人存在。這也是嶽飛被害死的一大原因。劉備的威信尚且沒有關羽高,更不用說日後即位的劉禪。
關羽性格太別孤傲,除了劉備之外所有人都不在關羽眼中,關羽甚至連諸葛亮都不放在眼中。從這裡可以看出關羽對劉備的忠心。這是關羽的優點也是關羽的缺點。關羽這樣的性格非常符合驕兵悍將的性格,一旦開元建國,關羽極有可能成為驕兵悍將。關羽心中除了劉備之外,沒有任何顧忌,也沒有任何畏懼。這樣的關羽極有可能和藍玉一個下場。關羽只服劉備一個人,萬一劉備要是不在了,他會服繼任皇帝劉禪嗎。劉禪相對來說是一個弱勢的皇帝,他絕不可能鎮住關羽。那時的關羽,要能力有能力,要威望有威望,又目空一切,還有可能是驕兵悍將。即使關羽對劉禪也忠心耿耿,劉備也不放心留這樣的關羽輔佐劉禪。
諸葛亮的處境和關羽差不多,而且諸葛亮和劉備也不是一團和氣,兩個人在最核心問題上有一定出入。諸葛亮這樣一個人才的想法和劉備並不一致。劉備佔領益州之後就已經發現自己和諸葛亮之間的觀念性差異。其實諸葛亮對興復漢室的興趣比劉備更大。劉備固然也想興復漢室,但是劉備是想自己做皇帝,重建一個劉秀式的漢室。劉備佔領漢中之後,就有點飄了,而且有了自立為王的想法。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已經違背了漢廷的封王制度,當時的漢獻帝還健在,此舉也就意味著劉備已經有開元建國的想法。這時候劉備和諸葛亮出現了觀念上差異,劉備也開始有意識的削弱諸葛亮的權力,逐漸疏遠諸葛亮。此時劉備最信任的人是文臣的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劉備兵敗夷陵的時候,諸葛亮曾經說這樣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如果劉備能夠統一天下,諸葛亮則成了不和諧因素。劉備連忠於自己的人都有可能剷除,更不用說這個不和諧因素了。
諸葛亮是個比關羽更厲害的角色,劉備在世之時諸葛亮的才能主要展現在政治上面,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已經初露頭角。我一直認為諸葛亮其實是一個蕭何加上半個張良和半個韓信。諸葛亮的能力要高於關羽,而且諸葛亮是一個比關羽更能成大事之人。後來的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確實是一個難得的人才,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一時間成為三國中的小霸。諸葛亮的忠心不用我多贅述,諸葛亮已經成為中國古代忠臣的典範。這是我們以後人的眼光看待諸葛亮,劉備未必會這樣想。殊不知有這樣一首詩: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劉備不會知道諸葛亮的忠心,為了保險起見劉備會清除這個有能力的文官一把手。
諸葛亮本人也非常有威望,在蜀漢政權裡面有很高的地位。蜀漢政權的不少文臣武將都是諸葛亮的忠實粉絲,比如趙雲。劉備活著的時候這些人肯定會聽從劉備的,劉備去世之後他會聽從諸葛亮的而不一定會聽從劉禪的。有這樣一個諸葛亮存在,劉備會始終害怕自己的兒子鎮不住他。後來的事實證明,劉禪根本鎮不住諸葛亮。劉禪在諸葛亮面前就像一個孩子一樣,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始終把握著蜀漢實權。當然諸葛亮的掌權和周公有點像,和王莽、曹操完全不一樣。諸葛亮一輩子都在為劉備和劉禪父子效力,最後自己也死在了北伐的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