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古代為什麼會有太監?_古代為什麼會有太監太監的由來太監長什麼樣

正義凜然溪水g0說: 因為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在皇帝身邊有許多的美女陪伴皇帝的私生活,也有很多的侍女為其服侍。…

正義凜然溪水g0說:

因為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在皇帝身邊有許多的美女陪伴皇帝的私生活,也有很多的侍女為其服侍。

在皇帝身邊還得有許多的男性服持人員,以顯示皇權的威嚴。這些男性服務人員就是太監,不過他們已經沒有男性的生殖器,只是面貌上的男性了。

如果這些男性不進行性手術,皇帝會擔心連自己也會有被帶「綠帽子」的風險。這就是古代皇宮有太監的原因。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古代全世界很多文明都有太監,今天的印度還有太監。

太監的存在,基本就是下面的意義:

第一,避免後宮出現淫亂現象。

眾所周知,無論哪國的後宮,哪怕是穆斯林君主,都存在淫亂。

這主要是君主的妻子眾多,而且基本都是年輕美貌的女性。

男人只有一個,妻子又有很多,很多女人其實常年處於性饑渴狀態。

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淫亂現象。

比如著名的小說《一千零一夜》國王就是因為皇后和男僕通姦,遷怒於所有女人,下令每晚和一個女孩過夜後就將她殺死。

君主戴綠帽,可是貽笑大方的事情。

所以,太監也就是必須的。

第二,避免出現別人後代繼承王位。

古代沒有DNA技術,即便偷人的妻子也不知道孩子究竟是誰的。

而皇室不同於其他,繼承人是要繼承整個國家的。

如果這個孩子根本不是君主的兒子,等於君主把自己的國家送給了別人,這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所以,太監的存在是必須的。

第三,太監可以做重活。

男女的體力有差距,這是客觀事實。

在今天的婦產科醫院中,有的很胖的孕婦,4個小護士都抬不動。

相反,交給男性護工(即便歲數較大),往往2個人就可以抬著走了。

以紫禁城為例,規模龐大,如果單一使用宮女不用太監,就還要多用至少一倍的宮女。

這也是很大的開銷,而且多出來的人要住在哪裡?

第四,太監性格比宮女要好。

很多人說,太監是變態,宮女是正常人。

但在後宮的太子和其他皇子,仍然比較適合接觸太監。

太監雖不是男人,但性格仍然以男人的為主,對皇子有相對較好的正面影響。

如果沒有太監,皇子等於生活在女人堆中。

而宮女本來就是最難纏的女人,小心眼、互相踩、嫉妒心重、利慾薰心等等。

長期在宮女中長大,等於把皇子提前閹割了,長大估計也是賈寶玉這種娘炮。

所以,太子伴讀的只能是太監,不能是宮女。

第五,太監相對值得信任。

為什麼皇帝相信太監?

因為太監篡權的可能性極低。

為啥?太監沒有後代,為什麼要篡權?篡位以後傳給誰?

太監一般就為撈一些錢,這對於皇帝來說沒什麼威脅。

所以,皇帝一般對身邊的太監比較信任。

興趣亦然說:

太監通常指的是被閹割生殖器後入宮為皇族成員服務的男性。

為了避免與後宮女人發生不正當關係,為了避免君王「戴綠帽」,那些在後宮服務的男性必須不具備性能力。

有人說那乾脆不用男人不就好了!可是有些活兒女人做不了必須得男人來做(比如抬轎子這類的重活),太監也算半個男人!

太監可謂是伴隨著封建後宮制度而存在的!在此之前,太監並非是一種「職業」,而是作為一種懲戒手段而存在!

最早的時候閹割是作為一種懲罰手段,用於懲戒戰爭中俘獲的俘虜或是用於懲罰奴隸。

最早相關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

當時的商朝人抓獲羌人(中國古代西部的少數民族)後,會將其閹割後作為祭祀用的祭品。在一夫一妻制度誕生後,閹割也用於懲戒發生不正當關係的男性。

閹割作為一種懲罰手段,並沒有隨著文明的發展而廢除!直到明清時期,這種殘酷的懲罰手段也依舊存在著!

咱舉個最著名的例子,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鄭和出生在雲南,他的家庭是元朝雲南王麾下的貴族。後來朱元璋為了一統中國,下令明軍進攻雲南。

在此役中,年僅11歲的鄭和被明軍俘虜,並遭到了閹割,被留在軍中當秀童。這個秀童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男軍妓!

好在鄭和之後遇到了燕王朱棣,悲慘的命運這才發生了轉變!

咱再說回太監!

在帝王后宮服務的男人都是閹割過的太監也要等到東漢時期!在此之前,在帝王后宮服務的男人們有的是閹人,有的不是閹人,但自從東漢以後,在後宮當差的男人就都是閹割過的閹人了!

在古代,太監製度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也被鄰國有樣學樣地學去了!朝鮮、越南等國家都和中國一樣實行了後宮太監製度。然而曾經學習中國最為積極的日本卻沒有學去太監製度,天皇和幕府將軍都由女官服侍。

除了中國和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鄰國外,古代的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都具有完善的太監製度。其中阿拉伯帝國更是對太監進行文化教育和軍事訓練,將其訓練成一名英勇善戰的戰士。

可以說,太監製度並非是中國獨有的!但受太監製度影響最深的是中國!

最明顯的一個體現就是太監幹涉政治!

漢末的十常侍亂政,唐末的太監權利大到甚至直接敢殺害皇帝,明末的閹黨,太監幹政在中國封建時代屢見不鮮,屢禁不止。就連對太監幹政百般限制的清朝也出現了李蓮英那樣權傾朝野的大太監。

縱觀古代歷史,雖然也有鄭和這樣的「好」太監,但更多的都是像魏忠賢那樣壞太監!

小萍愛詩詞說:

古代有太監,那是因為古代皇宮裡的需求。太監在皇宮裡方方面面的作用,不容小覷。

首先太監能夠勝任宮女不能夠幹的一些重活粗活。在偌大的一個皇宮當中太監宮女不下幾千人。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子,他們的分工也不同。宮女體質比較弱,只能夠分配一些輕快的活。宮中那些繁重的活必須由男人來做。但是皇宮當中只能允許有皇帝一個男人。如果說皇宮當中到處是亂七八糟的男人。而且又到處都是貌美如花的宮女宮妃。他們很容易發生姦情。這樣也就使皇室的血脈,變得不純。

為了解決這兩個矛盾。既能夠有人幹一些繁重的活。又能夠防止宮中姦情的亂發生。所以古代太監這一職業就應運而生。他們主要是為皇宮服務。

被閹割以後的男人就成為了太監。太監沒有了生殖器官。所以說它們也就沒有七情六慾。所以它們的體力精力都非常的旺盛。他們在宮中辦事的效率也非常的高。深受皇室貴族的喜愛。他們在皇室貴族的日常生活當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太監被閹割以後,體內的雄性激素分泌就會減少。所以它們的性格就像女人一樣,非常的溫柔。但是她們又有男人一樣強壯的體魄。辦事的能力又高。古代無數的太監,在皇宮當中,就像默默無聞的老牛一樣。溫順而又能幹。這也是古代皇室貴族喜歡太監的一個原因。

太監在皇室當中受到歡迎,所以它們在皇宮中的待遇非常的好。很多的太監還位居高職。所以古代很多窮人家的孩子,看到沒有什麼出路,也娶不上媳婦。所以就乾脆把自己賣了,然後到皇宮當中當太監。爭取有一天也在皇宮當中,混得風生水起。說實話,要是生活實在過不下去,誰願意當太監呀?當太監的人心裡肯定都是淚。謝謝!

苦行騎士說:

「太監」是一個古老的職業,起源於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消失於民國初年。早期的太監被稱為「宦官」。太監的定義是:被閹割而失去生育功能的一類人。

關於太監到底自何時候出現,由於沒有相關的文獻記載,已無從考證。目前有關太監的最早記載文獻是《周禮》,此時的太監被稱為閹人或豎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太監的名稱也在不停的變化,隋唐之後就開始稱太監了。早期的太監的主要工作就是看門。漢代的時候,太監常被任命為黃門令,就是看守宮門。

早期的太監不但職責單一,而且人數也相當少,基本不足百人。到了後世各朝,隨著宮室的逐漸龐大,太監的工作也越來越繁雜,人數也有突飛猛進。

早期太監的來源主要有兩種:其一是通過戰爭掠奪而來。那些被俘虜的幼童基本都被充當了太監,這種方式一直延續到明清。其二是一些人自宮求職。

隋唐之後的太監都從事些什麼工作呢?與早期相比,此時的太監工作很繁雜。首先是替皇帝跑腿宣讀聖旨或詔書,還有口頭傳到一些皇帝口諭。在皇宮中能將這些事做的完美的只有太監,因為宮女是不許識字的。

其次就是包攬宮中所有的體力活。皇宮中有許多的髒活累活,這些活都得太監去做,宮女是沒有能力完成的。比如搬運大的物件,上牆頭屋頂,執行家法等,都要太監們來完成。還有在各宮中行走的轎子也由他們來抬。

最後就是應付突發事件以及輔助皇帝。類似於明朝的「壬寅宮變」,最終還得太監出手解決問題,關鍵時候太監的力量還是能派得上用場。還有皇帝經常批閱奏摺,有時處理政務到很晚,太監的服侍不會影響皇帝,而且次日精力充沛。

太監為何需要淨身才能進宮?其實這個原因很單一,就是為了維護皇宮中的正常倫理秩序。封建社會,皇室的血脈必須純正,宮中只能有皇帝一個男性,太監進宮前必須要淨身。這樣既能保證皇室血脈的純正,又能擁有宮女所沒有的特性。

大多做太監的人都是為了生計,基本上都是貧苦人家的孩子。往往也有個別為了自己理想而自宮或者甘願成為太監的,比如魏忠賢等人。清朝時期,宮中每年大約需要一百多個太監,年年如此。

既然有需求,有人就會為了生計去淨身。古代淨身後的存活率僅有一半,許多人為了進宮當太監而失去了生命。淨身前,需要與淨身師傅籤合約。目的有二,一是告訴你不能保證存活率,二是希望與你共享榮華。

淨身的人最痛苦的階段就是做完手術的幾天,至少要二天都不能正常小解,通常是通過一個自製的玉米骨軟進行導尿。更悲慘的是,沒有插管導尿的,尿水噴出來,濺到傷口處,那真是一種痛不欲生。

淨身的人往往是被五花大綁,因為這項手術極為痛苦,腳和手必須要綁緊。防止手術前後手亂動,否則手上的細菌會使傷口感染,甚至會因此喪命。用來止血和止痛的東西就是石灰水熬,一般都是一刀下去,立即暈厥。

淨身後的傷口是用苦豬膽糊起來的,主要用來消炎。能熬過一星期的,基本上就沒有大的問題了。淨身後的東西會被留在淨身師傅處,贖回這些東西就成了太監一生中最大的願望,這還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贖蘭」。

太監對於窮苦人家的孩子來說,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也有可能因此飛黃騰達,但淨身期間所受的痛苦和所冒的風險,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梁老師說歷史說: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古代為什麼會用太監?這說的,十個人有九個半都能答上來,不就是害怕給皇上戴一頂小綠帽嗎?

這答案不能說不對,但也僅僅說對了一半,不是全部,有興趣的小夥伴聽俺給大傢伙嘮叨嘮叨。

其實太監這個職業,不僅僅在咱地盤上有,全地球很多地方都是有的,據說到了現在,咱家隔壁阿三哥他們還有保留。

咱也不說別人,就說咱家裡的,因為這道理擱那都一樣。

太監

咋說呢?咱地盤上的太監,先秦時期就有了,就是比秦朝較遠的年代,夏商周時期,那麼出現的具體時間,這個到沒有確切的說法。

這裡頭最出名的太監,那太多了,最早出名的有趙高,中行說,就這倆沒一個好東西。

趙高,秦始皇死了之後,聯合丞相李斯坑死了扶蘇,扶持上一個正事幹不了,壞事幹一堆的胡亥,把一個好端端的秦朝直接就給坑沒了。

有人說秦朝毀於劉邦和項羽,其實不然,整個秦朝毀就毀在了趙高的手裡。因為秦二世胡亥一死,趙高扶上位的子嬰在趙高的授意下當的是秦國的王,而不是秦朝的皇帝。

趙高自己先把臺給拆了。

再說那中行說,中國歷史有算是頭一個漢奸吧!鬍子沒一根,全長腦子上了,幫著匈奴把漢朝坑了不少。

所以大傢伙一提到太監,沒多大好印象,這幫傢伙似乎都是壞蛋一樣。

擱現代寫小說,寫一半不寫了,就讓人說這書太監了,有那麼一絲絲的怨恨在裡頭。

想當年俺在一個平臺寫了一個盜墓類的小說,興高採烈的發布了一小半,感覺寫的太累,就想緩緩,這好麼,一緩沒下文了,讓大傢伙罵了老半天,配圖一溜的太監圖片。

最後有一哥們,愣是冒充是俺的朋友,說俺出了車禍,打進了醫院沒出來,就那意思俺已經擱太平間裡頭早涼透了。

俺都鬱悶死了,慌忙出來澄清,結果大傢伙照著大臉蛋子又痛罵了一頓。

想撿起筆頭,在寫上一寫,感覺沒有激情,小心培養了一下,就沒有以後了。

現在想起了那些個掉坑裡的兄弟,感覺挺對不起他們的!

這一扯,就扯俺身上了,咱接著聊。

確實做太監的人比正常人缺那麼一點東西,所以心裡陰暗那是很正常的,但也有一些太監還是有正義感的。

那麼為嘛這個世界上會出現太監呢?

皇帝嗎?家裡頭不僅有三妻四妾,這要是一多了的話,還得論堆數,太多了。

伺候這麼一個老婆,不能像地主一樣的伺候吧,他也不應該太差勁。

幾個老婆一處院子,平時你來個打掃啥的,宮女能幹,但上房揭瓦,順道抬東西,這事宮女真心幹不了。

有些粗苯的活,四個宮女都頂不上倆老頭。

所以伺候的人裡頭,這就必須有男的。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

皇帝就一個人,老婆都論堆數了,他就照顧不過來,說好的雨露君恩,其實有些還沾不上。

這一不小心,腦瓜頂上來頂小綠帽,這好說他也不好聽不是。

這到也不算啥,要命的是,這要是整出個娃娃,那就不好了,指不定這江山社稷姓沒換,人換了,這就要貽笑大方了。

所以這太監就出現了。

最開始的時候,這太監還是比較人道的,做太監的人,其實就是把倆軲轆給卸了,上個廁所啥的不受太大影響,這到了後來整部水車都不給你留。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太監,穿的褲子總是鼓鼓囊囊的,就算是到了大夏天,就像穿了一條大棉褲一樣,其實裡頭兜著大毛巾,就是為了防漏。

過去老是說臭太監,臭太監,還真就是,身份在高的太監,都是這毛病。

皇帝為了自己後代的血統,這就出現了太監的職業。

而且後宮這塊算是皇帝的後花園,這後花園不僅有他的老婆,還有大大小小的宮女,要是沒有太監的話,您可以現象的到會咋樣的。

這要是君王一怒,不僅僅是血流成河就完事的,天下都要跟著亂的。

所以太監這個職業一直到封建王朝結束之後,才沒了。

因為誰家也沒有那麼多的老婆讓人伺候了,三五個就算多的了,當然咱大華夏只能有一個,這都用不著什麼雨露君恩的說法。

現在都流行天大地大老婆最大,一個個爺們過的跟過去小媳婦似的,讓睡沙發不敢睡地上,讓跪搓衣板不敢跪洗衣機,為了實現財務自由,藏點零花錢,跟做賊似的膽戰心驚,就怕老婆沒事打掃衛生,那點私房錢全的露光了。

憋屈死了。

還有一點,很多時候太監比宮女要好一點。

畢竟後宮這塊住的不僅有皇帝的老婆,還有皇帝的娃娃。

你說皇帝的娃娃天天生活在一堆女人當中,他也不像回事,成長於婦人之手,總是缺點什麼?

當然太監雖然不算一個完整的男人的,至少不是女人。

畢竟男人和女人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過去陪著皇子們上課,溜達,玩耍這基本上都是太監,沒聽說過跟著一幫子宮女。

而且對於皇帝來說也是好的,畢竟皇帝跟前全都是女人的話,這讓皇帝也集中不了精神,這不好。

所以過去給皇帝穿衣服,吃飯啥的,這都是太監上手,宮女是不允許靠近的。

再有一點就是,太監在跟前,皇帝還是皇子們可以放心的使喚,他們可以成為弄臣,權臣,但絕對不會成為篡權者。

太監是無根無萍的,他們的權勢都是依附在皇權之上的,如果有一天皇權不需要他們了,再狂妄,再有權勢的太監,僅僅一道聖旨就可以將他們辦了,不存在太多的勾心鬥角。

畢竟太監沒有後代,沒有太多的溝溝坎坎的聯繫,他們更多的是撈錢,這一點對於皇帝來說,不叫個事,他們最為在意的是皇權被人碰了。

這個才是他們無法容忍的事。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讚呦!

藍天9096012808553農說:

我認為:古代只所以有太監存在不外乎以下原因!

古代的皇帝老兒,風流成性,又小肚雞腸: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宮女成百上千美女如雲,皇帝怎麼會放心健全的男人在宮裡宮外出人呢?

宮裡宮外又需要人打理,請男人又怕男人見空扎針,所以才把進入宮裡健全的男人標誌部件給物理處理掉,變成了無根之人,也就是所謂的太監後才能在宮裡出入,出入於美女如雲的宮中。這樣皇帝老兒才放心,才安下心來處理國家大事。不必擔心後院起火,更不必擔心後宮妃子給自己戴綠色皇冠!

皇帝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自己太忙或者忙不過來,可又怕出人宮裡的男人幫忙,所以才把出入宮裡的男人,必須給物理處理後變為太監後,才能出入宮裡,才能在宮裡侍候皇帝的老婆,皇帝的妃子!

這也不能全怨皇帝小心眼,任何男人,面對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宮女美女如雲的環境下,除了太監誰又不會動歪腦筋呢?太監則不同了:面對美女如雲,也只能望塵莫及,飽飽眼福,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減水書生說:

從歐亞大陸西端的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到歐亞大陸中部的波斯,再到歐亞大陸東端的朝鮮半島,都曾出現過宦官和宦官制度。

西方觀點認為,世界上第一個宦官出現在亞述女王時期的新巴比倫亡國,大約在公元前9世紀,相當於中國的西周時期。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宦官,有人考證出現在商王武丁時期,大約是公元前14世紀。但宦官活躍於歷史舞臺,則應在春秋時期。

但是,論劍誰家先「整」出宦官這個品類,沒啥意思。所以,知道宦官自古有之就行了。

我們更應該關心宦官的普遍性,即為什麼歐亞大陸幾乎都曾用過宦官?

各大文明肯定不能開會商量,要在男女之外另造一個新「性別」。既然普遍性這麼大,這會不會是人類「通病」或文明「 標配」?

但也有反例,日本歷史從未有過宦官。基督教在歐洲佔據統治地位後,歐洲的宦官也消失了。

當時的教會唱詩班還會存在被閹割的男童,因為教會要留住男童的特有聲色。但到19世紀後半葉,這種行為也被禁止了。同時,唱詩班被閹割的男童,肯定不能說是宦官。

宦官之所以成為宦官,必須與宮廷和權力聯繫在一起。與宮廷和權力聯繫這個社會性,才是宦官的本質;被閹割的生物性,只是宦官的前提。甚至,這個前提越來越不重要。

所以,這又看似是一個複雜的文化歷史問題。而從文化歷史角度來解釋日本為何沒有宦官,就特別清楚。

日本被接受中國影響,主要是從唐朝開始。唐朝有五刑,即笞、杖、徒、流、死,沒有宮刑。因為隋朝廢了宮刑。所以,在日本,宦官就沒有登場的機會。同時期以及再之後,日本又被中國的佛教文化強勢輸出一波。佛教對於閹割行為極不贊成。於是,日本歷史就與宦官徹底絕緣了。

但是,對於宦官的溯源,你無論怎麼探究都探究不明白,最後都是眾說紛紜而莫衷一是。關鍵是所有的溯源解釋,都能從事實和邏輯上證否。

說是為了防止穢亂後宮的情況,但可以用女人啊?三國時期的公孫瓚,就幹過這事,「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得入易門。專侍姬妾,其文簿書記皆汲而上之」。此外,洪秀全的後宮,也是只用女人,不用宦官。

說是因為女人幹不了體力活兒,這更沒啥道理。皇帝家裡根本不操心沒人給幹活。這就相當於說皇帝一定用金鋤頭鋤地一樣荒唐。

說是與君主專制制度相伴相隨,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宦官活動時期都開始於公元前8世紀。看來是專制制度開發了「宦官」這個新品類,而且還跟君主聯繫上了。但是,歐洲王權做大而王權專制的時候,卻沒有積極發揮宦官的作用。

在宮中服侍國王的是貴族,不是宦官。英國亨利八世宮廷中,最讓人羨慕的職位是馬桶侍衛,職責是專門伺候國王大便。要做馬桶侍衛,必須是根正苗紅的貴族。

之所以各種解釋都會找到反證,首先是因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或共識認識;二是因為溯因推理本就不嚴密;三是各種倒因為果佔了主流,也就是把宦官的結果功能當成了產生原因。

其中,倒因為果最嚴重。

因為先有了宦官或被閹割的人,所以君主才發現這些人不會穢亂後宮、不會「汙染」血統。宦官的功能,值得好好用一用。後者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更不能拿來做溯源推理。同理,宦官的體力優勢、配合君主專制的作用,以及保密的功能、服侍的功能,都是結果,不是原因。

既然找不到宦官為何產生的原因,那索性不要找了。因為宦官在政治和歷史上的作用,更值得深入探討。

雖然很多人討厭太監這個群體,但這夥人卻不能被忽視。特別是在古代中國,王侯將相的明爭暗鬥,是被太陽照到的連綿山脈;而沒被太陽照到的山脈背陰處,恰是宦官的屬地。

所以,太監這個群體很重要。而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與皇帝、與君主的聯繫最為緊密。中國歷史上,受宦官影響最大的時期,主要有三個,首先是漢代,主要是東漢;其次是唐朝;第三是明朝。

在這個三個時期,太監發揮的作用以及所處的地位,並不完全一樣。不同時期的太監,可以說各有各的「使命」、各有各的「位置」。

首先說漢朝,重點是東漢。

東漢的宦官專權,與東漢的外戚專權,互為表裡,既相互鬥爭又相互依存。甚至,都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外戚專權才會有宦官專權。

如果沒有外戚專權呢?

東漢末年,外戚大將軍何進被殺,標誌外戚專權結束。而隨後,殺掉何進的宦官一夥,就被血洗了,宦官專權也結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要從西漢說起。西漢是一個平民政府。皇帝是平民,大臣是平民。貴族要麼被始皇帝乾死,要麼被楚漢戰爭乾死,剩下的只有平民。

這一點,我們看漢朝皇后就會更清楚。漢武帝母親王娡,本是平民金王孫的妻子;漢武帝皇后衛子夫,本是平陽侯府歌姬。漢朝皇后和明朝皇后,多是平民出身。但漢朝皇后的出身更豐富多彩。

這個平民政府,首先遭遇的一個問題就是:大家應該聽誰的?

國家聽皇帝的、政府聽丞相的,這還有啥說的?但這是靜態著看。老皇帝會死、小皇帝會立,新老皇帝會更替。在這個動態演進的過程中,你就沒法這麼籠統作答。

同時,皇帝要跟丞相鬥、丞相跟大臣鬥,朝廷還要跟地方鬥,權力場是個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大舞臺。聽誰的與不聽誰的,就一定是模糊的趨勢問題,而不是清晰的制度問題。

最要命的就是當時的官僚制不夠嚴密。因為沒有科舉制,所以官員的來源沒法保證。於是,外戚這夥人必然站上前臺。大漢帝國,從第二代開始,就出現了外戚專權。這在別的朝代是難以想像的。

皇帝要用皇帝自己信得過的人,忠誠永遠是第一位的。而信得過的人自然是血親和姻親。但父系一脈的血親,都不是信不信得過的問題,而是防不防得住的問題。因為這夥人天然具備篡位的資本。於是,只有母系一脈的姻親才能信得過。

所以,兩漢之時,多是外戚建功立業。不是因為這夥人恰是當時精英,而是這夥人總被擺在精英位置。

尤其是出現小皇帝的情況下,太后和外戚一定會專權。漢武帝不信邪,把鉤弋夫人拉著陪葬了。但繼位的劉弗陵還要仰仗上官桀和霍光這兩位太老丈人。

小皇帝是會長大的。長大的小皇帝,一定要抓權。但是,專權的外戚肯定控制了官僚集團。這時候,皇帝還能靠誰來抓權?宦官。皇帝加持宦官,然後讓宦官去抓權、去對付外戚。

甚至,不止皇帝會這麼幹,皇帝他媽、皇太后也會這麼幹。

外戚大將軍何進打算解決東漢的宦官問題。這時候,老皇帝剛死、小皇帝剛立,皇帝肯定攔不住。但是,何進的親妹妹、何太后卻不答應了,說「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

為什麼「不可廢也」?

跟所謂「漢家故事」的傳統沒一毛錢關係,真正的問題就是權力。除掉宦官之後,都不是皇帝坐不穩位置的問題,是皇太后也坐不穩了。你何進清除宦官,不止從皇帝手中搶權力,還是從太后手中搶權力。

這就是東漢的宦官。

他們的「使命」是幫皇帝抓權,具體就是從外戚手中搶權力。而他們的位置也就堪比官僚制了。官僚的位置有多高,宦官的位置就要有多高。官僚手中擁有什麼權力,宦官手中也要有什麼權力,甚至還要更多。沒有這個權力配置,宦官一出門就會被外戚乾死。

所以,漢朝宦官非常彪悍。但,這只是跟明朝比,跟唐朝還沒法比。唐朝宦官都不是在朝堂呼風喚雨的問題,而且能直接左右皇帝廢立,甚至殺掉不聽話的皇帝。

大唐帝國光芒萬丈,但大唐皇帝真心說不上萬丈光芒。大唐皇帝不僅權力太小,而且逐漸淪為了傀儡。

皇權和相權之爭,應該從漢武帝時期正式開始,到唐朝博弈出了一個均衡點。

漢武帝之前,相權碾壓皇權。漢文帝寵臣鄧通,因為沒向丞相申屠嘉行禮,就差點兒被丞相殺死。漢景帝的寵臣晁錯因為得罪丞相申屠嘉,也差點兒被丞相殺死。雖然最後都沒殺成,但漢初丞相有這個權力,也有這個能力。皇帝的寵臣,甚至位居高官的寵臣,丞相想殺就能殺,而且是批了手令、直接就殺。

漢武帝一上來,就從丞相手中搶權力。武帝朝最危險的職業就是丞相。因為漢武帝必須通過打擊丞相才能搶到權力。後來,漢武帝專設內朝。皇帝領著一群將軍、侍中在內朝決定國策,丞相帶著一眾九卿在外朝執行國策。這時候的局面是:皇帝領導的內朝班子,徹底碾壓了丞相領導的外朝官僚。而漢朝宦官之所以那麼囂張,就是因為權力在內朝、在宮廷,而不在外朝、不在三公。

內朝、外朝發展到唐朝,形成了三省六部制。

中書省主發令,門下省主覆核,尚書省及所屬六部主執行。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門下省長官,稱侍中;尚書省長官,稱尚書令,後以左右僕射代之(因為李世民做過尚書令,所以這個職位就空置了)。

你不用看別的,單看三省名稱和長官稱謂,就知道它們統統都是內朝官或宮廷官。尚書,這個官職比較明確,曾隸屬九卿中的少府,是朝廷派給皇帝的內廷秘書。中書,本意是在宮中掌理文件書記之意;侍中,本意是在宮中侍奉皇帝之意。這兩個是純粹的宮廷官,都不能說是朝廷(政府)派給皇帝的。

凡是官職裡面有「中」字的,肯定跟皇宮、跟皇帝有關。御史大夫是三公高官,御史大夫的副手御史中丞,官職裡有「中」字。所以,御史中丞一定跟皇宮、跟皇帝有關,他就是御史大夫派到皇宮服務皇帝的聯絡秘書。皇帝給政府下令,要通過御史中丞來完成。

到了唐朝,內朝正式成精,這三個宮廷官也成精了。本來都是皇帝的私人,現在不僅外派到了朝廷,而且還當了朝廷領袖。漢朝丞相是獨任制或領袖制,丞相一個人領導政府。唐朝的宰相是委員會制,宰相一群人領導政府。

這時候,皇權專制肯定達到頂點了吧?

你皇帝的「奴才」都當了宰相,肯定是皇帝說啥是啥。但屁股決定腦袋,位置決定立場。這些個所謂的宮廷官一旦管了政府,那就沒時間「伺候」皇帝,接下來也不會再對皇帝唯命是從。

於是,變到最後,皇帝還是孤家寡人。甚至,三省宰相還要反制皇帝。

「不經鳳閣鸞臺,何名為敕」。敕是聖旨詔令的意思,鳳閣、鸞臺,一個是中書省、一個是門下省。這句話的意思是:皇帝下的詔令,必須經過中書省發令、門下省覆核,如果沒完成這套程序,或者這兩個省不同意,那就不叫聖旨。

唐中宗不經兩省而直接任命官員,但不敢堂而皇之地直接發令,所以把裝放詔敕的封袋改為斜封,所寫的「敕」字也不敢用硃筆而用墨筆,即「斜封墨敕」。這麼做的意思就是說:朕的旨意的確沒有經過中書省和門下省,但畢竟是朕的旨意啊,你們這些個辦事機關也別深究了,勉力執行吧,求你們了!這麼封的官,被稱為「斜封官」。但因為未經正式的敕封手續,所以「斜封官」就一直被人看不起,比買來的官都猥瑣。

唐朝皇帝這副慘德性,比那個賄賂宰相的宋真宗,還慘不忍睹。起碼趙家官人還能買通宰相,而唐朝皇帝連買通宰相都不敢。

皇帝當然不能這麼一直窩囊下去。之前的宮廷骨幹全都出去當宰相了,之後就只能再培養一批宮廷骨幹。

於是,唐朝宦官崛起了。

唐朝皇帝重用宦官,這個趨勢主要是從唐玄宗開始的。在玄宗皇帝搶班奪位的過程中,宦官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宦官成了唐朝皇帝最可依賴的幫手。

除了三省之外,唐朝還有一個內侍省,主要由宦官充任,最高官階四品。四品放在明朝和清朝,不算啥。但在唐朝就一定要算啥。因為一品、二品少之又少,甚至僅是死後褒銜,而宰相也才三品。所以,做到四品的宦官,絕對是高級幹部。

同時,唐朝宦官,還可以突破內侍省的四品限制,繼續往上升。幫助玄宗皇帝奪位的高力士,最後竟做到了一品驃騎大將軍。宰相才到三品,宦官能到一品。於是,唐朝宰相向宦官行禮,那不是丟臉的事兒,而是正常程序。

所以,唐朝宦官,都不是能與官員一爭高下的問題,而是長期壓著官員一頭。在大宦官面前,宰相都不算啥。這種情況下,宦官搞個政變、廢個皇帝,甚至殺個皇帝,也就不是什麼難事。大臣做大,可以這麼幹;宦官做大,當然也可以這麼幹。而李唐王朝,也沒有宦官不得幹政的意識形態教育,那宦官還有什麼不能幹的?

關鍵是唐朝皇帝的位置太不穩定,而且一直不穩定。咱們可以歷數一下:

李淵的皇位,搶來的,搶得是隋朝;李世民的皇位,搶來的,搶得是自己老爹李淵。好不容易挨到了高宗,算是正常繼位。結果自家媳婦武則天又出來搶,接下來還有太平公主和韋皇后。

比起宦官,唐朝女人才是真生猛,她們直接上手搶皇帝,而且個個巾幗不讓鬚眉。

大唐皇位成了橄欖球,無論老少、無論男女,只要夠硬夠狠就能搶。皇位繼承自然沒有一點兒嚴肅性和敬畏感。後來,終於算是落到到了一個「天命所歸」的主兒,即唐玄宗。

那唐玄宗會怎麼辦?他肯定擔心自己的皇位被搶。幫自己上位的是宦官,那也讓宦官幫自己守位吧。所以,重用宦官就這麼開始了。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肅宗李亨直接在靈武繼位,又搶了老爹的皇位,玄宗被逼無奈、當了太上皇。太上皇唐玄宗身邊,也就一個宦官高力士還算忠心護住,官員和軍隊全跟了肅宗皇帝。

肅宗之後是代宗,代宗這個位置又差點兒被張皇后搶走,還好有一批宦官忠心護駕,這才給看住了。此後,宦官天然就成了大唐皇帝的「貼心人」和「保護人」。

李淵不算,從李世民開始,大唐皇帝有哪個是正常上位的?看似正常交班的唐高宗,其上位過程也是一番曲折,宮廷內鬥也是相當激烈。

到這個時候,我們完全可以說大唐皇帝就是一個傀儡橄欖球。皇帝和皇位是各方勢力獨佔鰲頭的戰利品。誰有本事誰就能搶,搶到之後,要麼自己當皇帝、要麼找個傀儡當皇帝。

於是,唐朝宦官的「使命」就是「保護」皇帝,不讓其他勢力搶走皇位。皇帝不聽話、不讓「保護」,怎麼辦?那就換掉,再不成就殺掉。那大唐宦官的位置或地位呢?他們儼然就是大唐皇帝的「監護人」,不僅要在大臣之上,而且還要在武將節度使之上。

朱溫是先滅了宦官集團,才導演了篡位劇集。沒有宦官「保護」,大唐皇帝說被換掉就被換掉。

最後說明朝宦官。

明朝宦官應該是最慫的一波宦官,甚至比宋朝還慫。赫赫有名的明朝太監,有四大權閹,即汪直、王振、劉瑾、魏忠賢。但是,這些宦官也就領了廠衛機構,即東廠、錦衣衛,再大一點兒順便監管一下京城禁軍。但他們能當封疆大吏、能領導大明朝廷嗎?

宋朝宦官李憲,儼然蘭州邊帥,而且還要帶兵打仗、拓土開疆。這在漢朝,可是外戚才能幹的工作。所以,李憲必須是封疆大吏。

李憲之後的宦官童貫,在外掛帥出徵、四方徵伐,在內領樞密院事、掌大宋兵權,時稱「媼相」。所以,童貫完全有權力領導大宋政府。

明朝宦官,什麼時候有過李憲和童貫的威風?

既然是這樣,那明朝宦官為什麼能「彪炳史冊」、為什麼能幹出那麼多壞事?

實際上,很多壞事是大明皇帝要幹和想幹的,而明朝宦官只能算幫兇。而且,這個幫兇能力有限、權力有限,幫不了太大的忙。

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權力運行的角度來拆解。

到了明朝,皇權專制達到巔峰。

漢朝丞相,妥妥的政府領袖。唐朝宰相,相當於決策委員會。明朝則乾脆廢了丞相和宰相。但明朝不是有內閣嗎?漢朝丞相,既管決策又管執行,丞相的一張手令就能殺大臣。明朝內閣行嗎?唐朝宰相,只管決策不管執行,但牢牢抓住決策權,甚至皇帝決策也要經中書門下兩省同意。明朝內閣行嗎?明朝內閣不僅沒有執行權而且沒有決策權,只有建議諮詢權。

所以,到了明朝,皇權才算徹底碾壓相權。但問題也要分兩面看:權力不在丞相和宰相手中,那就一定流轉到皇帝手中嗎?

之前的權力運作流程是:官員聽宰相的、宰相聽皇帝的。但沒了宰相,官員就一定聽皇帝的嗎?即便官員想聽,皇帝也招呼不過來。甚至,還有可能是官員集體跟皇帝對著幹。而這恰是明朝的政治生態。

漢武帝為什麼死命折騰丞相?因為丞相不聽話、不放權。他要打匈奴、丞相不給錢,那怎麼辦?換個聽話的丞相,這就行了。再不行,那就再換,總能換個聽話的。

大唐玄宗朝有兩撥宰相,一撥是賢相集團、一撥是聚斂集團,二者涇渭分明、互為仇讎。這時候,玄宗皇帝就有的選,一撥人不聽話了,那就換另一撥人。不需大費周章,換撥宰相就行。

但明朝皇帝就尷尬了,他沒法換。要麼把不聽話的官僚集團全部換掉,要麼自己躲在宮裡生悶氣。宋真宗要封禪泰山、搞國家級形象工程,他用一壺珍珠買通宰相王旦,這就行了,封禪泰山這事就能幹成。但明朝皇帝能去買通誰?買通內閣沒用,因為內閣鎮不住六部官員。所以,到最後只能自己親自幹。

那帶著誰去幹「壞事」?帶著宦官幹。明英宗要出徵瓦剌,但大臣們都不同意,那就交由大太監王振操作。萬曆皇帝要收工商稅,但大臣們不同意,那就讓太監去收。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只要大臣反對的事,大明皇帝就只能自己帶著宦官去幹。

所以,皇帝一定要把權力交給宦官。宦官沒有權力,就沒法幫著皇帝去做「自己想幹而大臣不讓幹」的壞事或好事。

但是,明朝宦官也幫不了太大的忙。

明朝宦官主要幹的事情有兩個:一個是幫皇帝處理各種政務,具體是由負責文字工作的司禮監來完成。所以,正德皇帝四處亂晃蕩、嘉靖皇帝多年不上朝,大明不會出事。因為詔令批覆的文字工作有人幹。一個是為皇帝提供「情感服務」,具體由皇帝身邊的貼身太監來完成。所以,大明皇帝沒必要跟大臣推心置腹、你儂我儂,也沒必要像漢朝皇帝那樣尋摸寵臣,用太監就夠了。

然而,無論是政務處理還是「情感服務」,大明宦官僅是做了一些秘書性工作。這些工作本該由皇帝親自去做,是實現皇帝權力的必然程序。但皇帝不幹了,都讓宦官去幹。但這些都是程序性權力。而真正的實質性權力,宦官卻一點兒都沒有。所以,只要大明皇帝不滿意,只需翻個手掌就能滅掉或換掉宦官。大明的宦官當不了權臣,甚至都不是臣。他們只是大明皇帝權力的衍生品。

所以,明朝宦官雖然戲份最多,而實際卻最慫。戲份多,是因為皇帝權力大;卻最慫,還是因為皇帝權力大。明朝嚴密的官僚制保證了制度性皇權穩如泰山。大臣換不了皇帝,武將也換不了皇帝,一群充當秘書和心理諮詢師的宦官更換不了皇帝。

古代為什麼會出現太監,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古代為什麼會一直存在太監、一直存在宦官專權,這個問題反倒清晰了:皇帝在與官僚集團的權力互動中,需要宦官這夥最體貼的僕人和最忠誠的幫手。沒有宦官和太監,皇權專制中的皇帝就是孤家寡人。

同時,我們也能理解元朝和清朝的宦官為何沒能做大做強。蒙元皇帝有奴才、滿清皇帝有旗人,這些都是妥妥的自己人,自然不需要宦官參與互動。

一老沈一說:

古代為什麼會有太監?

第一,太監是官名,唐高宗時稱「大監」,明代改為「太監」。

第二,太監的前身是「宦官」,這就至少可追溯到先秦了。但如果說殷商已有,似乎尚無明確證據。

第三,「宦官」專用「閹人」,並成為「體例」,起於東漢中興初期。

第四,「宦官」這個名稱,既與上古「家臣」傳統有關,又與古人觀測天象形成的「星佔學」有關。

總之一句話,古代有太監,是「君王文化」的一種畸形生態。

唐高宗龍朔二年,改「殿中省」為「中御府」,改原官名「監」為「大監」「少監」。

古時,「大」與「太」通。

遼,置太府、秘書、督水等「監」,官職皆設「太監」。

明代,置十二監、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為在宮內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之官。

自此,「太監」取代「宦官」稱為「專稱」。

「宦官」,古時,既為「官吏」的通稱,又為「宮內侍奉之官」的「特稱」。

「宦官」早期亦稱「宦者」,這是一種「官職」或曰「官名」。

《史記.呂不韋傳》云:「太后乃陰厚賜主腐者吏,詐論之,拔其鬚眉為宦者。」

這是說,呂不韋把嫪毐進獻給秦王政的母親趙姬,還給她出謀劃策,於是太后趙姬重金買通主管腐刑的官吏,拔了嫪毐的鬚眉,假裝是「閹人」,進宮當了趙姬的「面首」。

這是公元前240年前後的事情。

後來的司馬遷,所受也是「腐刑」。

戰國時的趙國,有「宦者令」這一官職,應該職責就是專門招募管理「宦官」。

著名的藺相如,是趙國人,曾在宦者令繆賢家做門客。

漢代,仍沿襲此設置。《漢書.百官公卿表》載,漢設「宦者令」「宦者丞」等職,屬「少府」。

(金文「宦」字)

《後漢書.宦者傳》曰:「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它士。」

「宦官悉用閹人」,是從東漢中興初年開始的。

可知,這之前,擔任「宦官」的還有「它士」。

「閹人」一詞自此始,並成為「宦官」和「太監」的另稱。

《說文》云:「宦,仕也。」又云:「仕者,學也。」

這是說,古代,「宦」是入學「學官事」。

先秦的學校,分「大學」「小學」。「小學」學知識,詩書禮樂。「大學」學「政務」,即「官事」。

不少人對孔子所說的「學而優則仕」,解釋為學習好的可以當官,其實滿擰。孔子的意思是,「小學」的詩書禮樂學好了,就可以轉入「大學」去學習處理政務。孔老師還有話說到「仕而優則學」,意思是,政務學習好了,還有必要補上詩書禮樂這些「小學」的課程。他認為,這兩種方式中,前一種「學而優則仕」更好。

(甲骨文和金文「宰」字)

但需要注意,西周,「敷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先秦的「職官」,是從天子的「家臣」衍生出來的。

《說文》中,「宦」的後面一個字是「宰」,其注曰:「宰,辠人,在屋下執事者也。」

「辠」,《說文》說:「犯法也。」

「罪」字本義是漁網,秦時,多以「罪」假借為「辠」,後來多就多用「罪」字了。

「宰相」,古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但最初,是犯了罪在君王家「執事」的「家臣」。

甲骨文中有「宰」字,亦應為「家臣」。

「宦」,也是在屋下之臣,所以,其本義為家中之「僕隸」。

《國語.越語下》曰「(越王)與範蠡入宦於吳。」

越王勾踐和範蠡,一起到吳國給吳王夫差當宦者臣僕。

這就是「太監」前身「宦官」的語義來源。

不過,《後漢書.宦者傳》亦云——

《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宦者四星,在皇位之側,故《周禮》置官,亦備其數。閽者守中門之禁,寺人掌女宮之戒。又雲「王之正內者五人」。《月令》:「仲冬,命閹尹審門閭,謹房室。」

此是說,天象垂顯,聖人就作為人間行事的依據。天上的「天市垣」有四顆名「宦」之星,在天皇星側旁。所以,《周禮》設置官職,也就據此而行了。

這是古人為設「宦官」所找到的「星佔學」根據。

《宦者傳》接著說——

然宦人之在王朝者,其來舊矣。將以其體非全氣,情志專良,通關中人,易以役養乎?然而後世因之,才任稍廣,其能者,則勃貂、管蘇有功於楚、晉,景監、繆賢著庸於秦、趙。及其敝也,則豎刁亂齊,伊戾禍宋。

漢興,仍襲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參其選,皆銀璫左貂,給事殿省。及高后稱制,乃以張卿為大謁者,出入臥內,受宣詔命。文帝時,有趙談、北宮伯子,頗見親幸。至於孝武,亦愛李延年。帝數宴後庭,或潛游離館,故請奏機事,多以宦人主之。至元帝之世,史遊為黃門令,勤心納忠,有所補益。其後弘恭、石顯以佞險自進,卒有蕭、周之禍,損穢帝德焉。

這把「宦者」曾任用「它士」的優劣講的很清楚了。

可是,最後一句最重要,若仍然任用「它士」任「宦者」,很可能「損穢帝德焉」。

其實,宮中的后妃,也有強勢蓋過君王者。不過,如漢中興初所採用的辦法,則君王和后妃皆大歡喜矣。

問題在於,即便如此,此後的歷代,仍不乏「宦官當政」「太監擅權」的弊端。

「太監」們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君王和后妃們,倒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進取的科普艦長說:

古代為什麼會有太監這東西?那麼太監們在有生理需求的時候又應該如何解決呢?

太監是宮廷裡面的產物,是一種非常畸形的存在,可是如果不淨身的話皇室的血統就會發生改變,徹底挑戰了皇室的威嚴,那麼被淨身後的太監有了欲望以後要如何解決哪?今天小編就告訴大家太監怎麼解決生理需求,一起來看看吧!

  一入宮門深似海,不僅僅對於嬪妃來說,對於宮女和太監也是如此。一個諾大的皇宮中,最多的還要數宮女和太監。宮女這個角色在後宮中沒有名分,自打十來歲便入宮,不少人把一生最好的年華都耗在了宮裡。而太監被剝奪了一個正常人的權利,是一種病態的存在。但作為一個男人,太監還會有生理需求的。

  太監這個詞存在於古代,現代早就沒有了,古代因為帝王之家需要一些男人女人服待,養著大量的待從,但是人都知道,人是有七情六慾的,為著這些人不在宮裡做亂,首先男人就得成為非男人才能進宮,這就是我們後面所說的太監。但不少太監整日出入於佳麗如雲的後宮,不可能沒有一點性幻想。況且,有些太監自幼入宮,由於閹割不夠徹底,尚能恢復一些性功能。

  太監雖然經過閹割而喪失了正常的"性"能力,但有許多跡象表明,他們仍有一定的"性"要求。從生理的角度講,太監雖被閹割,但性腺猶在,性激素仍有分泌,這就可能導致性要求的存在;從心理的角度講,宮廷中皇帝與后妃之間的性事因太監的特殊身份而並不避諱,這也可能對其形成刺激,進而誘發性的欲望。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心理的畸形發展反而會使其產生較常人更強烈的性慾望。

  我們都知道太監是由家境貧寒的子弟,為了謀求溫飽,在十一、二歲前實行閹割,行家話叫做「淨身」,然後託人介紹入宮做小太監。太監在皇宮裡寂寞難耐,通常會攢一些錢,外出到妓院去找妓女,在電影《中國最後一個太監》裡面就講述了小德張去妓院的場景,排場還是很大的。因為是花錢了,所以妓女也不會看不起這些太監,不過這些太監因為生理上有缺陷,往往要求很過分,甚至有些變態。

  宮女地位卑賤,一些無出頭之日的宮女往往會和太監結成「菜戶」和「對食」關係。而宮女與太監結為「對食」,在宮廷中深受嬪妃裡的鼓勵。一是因為宮女與太監定情,在這後宮之中自己就少一個對手。二是因為,古代太監是可以決定皇上的寵幸的,一般都是把各嬪妃的綠頭牌拿進來讓皇上選擇,太監在旁邊提醒。而讓自己的宮女和太監結成對食,可以通過太監得到皇上寵幸,何樂而不為。

  太監和妃子亂搞關係,這在我國各個朝代都很正常。歷史記載的很多宮廷性錯亂行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與太監有關。一個是嬪妃的綠頭牌想要有出頭之日,就需要太監的幫忙。因為這個關係,長此以往,太監伺候後宮嬪妃逐漸形成驚人的「潛規則」。而當嬪妃慾念旺盛,又得不到皇帝的寵幸時,也會選擇太監來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歷史上的太監是可以娶妻的。但首先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對於眾多的太監而言,顯然不可能過正常的生理生活,因而其生理的滿足方式必然是畸形的乃至是病態的,然而究其根本,也不過是通過視覺與觸覺的刺激來滿足心理、生理上的需要而已。在歷史也確有一些宦官的宮廷記載,除了人們所熟知的敝外,明末權閹魏忠賢與明熹宗的客氏以及清末安德海與慈禧太后都是較著名的例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758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