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有些人老了才發現:有兒子和沒兒子,晚年的生活差距很大。怎麼看?

秋實拍濟南說: 現在農村有了個怪現象,有子女的老人不如沒子女的老人過的舒坦,因為有子女的老人子女常年在外打工,…

秋實拍濟南說:

現在農村有了個怪現象,有子女的老人不如沒子女的老人過的舒坦,因為有子女的老人子女常年在外打工,留下孩子在農村,老人還要帶孫子,整天忙著帶孫子,生活還得省吃儉用,留錢給子女。沒有子女的老人定為「五保戶」村裡照顧的很好,定期發錢,甚至定期查體,每到節日發糧髮油還有村裡領導探望,很多有子女的老年人不如「無保戶」舒坦。

坦蕩的蘋果cL說:

這一點我深有感觸,養兒子和養女兒,生活差距大得不是一點點。我曾跟朋友感嘆,養女兒真划算,養兒子真花錢。兒子結婚,當媽的要拿出血本,買房子買車,還要出彩禮錢。女方卻可以不花一分錢,名正言順地成為房車的主人,真不愧是招商銀行。

當初我給兒子買房花了80多萬,買車20多萬,掏空了我的全部家底。可是女方還要6萬彩禮,我一聽就火了,這婚你們愛結不結,我無能為力了。

按說人家把姑娘養那麼大,這錢也沒多要,但我實在捉襟見肘。兒子看我為難,就把自己參加工作後存的3萬塊錢作為彩禮給了她家,她家也通情達理地作了讓步。

我老公2005年就去世了,一次性撫恤金只有十幾萬,以前工資待遇低,家裡也沒存下多少錢,多年來我以一己之力給兒子拼下了一房一車。

我在心裡默默地合計了一下,如果是個女兒,我就可以省下這100多萬,幹什麼不好呀,老了可以隨心所欲地出去旅遊,將來行動不便時可以僱個保姆,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甚至可以換個大點的住房,不至於在50平米的小房子裡這麼憋屈。

可是現在呢,我的養老金雖說不低,但是為數不多的存款讓我把日子過得小心翼翼,衣服挑選便宜的,家具用孩子淘汰的,旅遊選擇就近的,身體更是不敢得病。

再看我親家母,跟我年齡相差無幾,經常由女兒陪著出入商場,好衣服買了一件又一件,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根本不像一個60多歲的老太太。

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有時候心裡確實不舒服,但看到兒子媳婦把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孫子聰慧可愛,又覺得一切付出都值了。只願他們平安健康,幸福快樂,除此,我還在意什麼,又糾結什麼呢?

張先生有話好說說:

縱觀古今,我們可以明白:古人觀念是———「生兒育女防備老。」「我養你小,你養我老。」輩輩相傳,忠孝治國,天下太平!多子多福,四世同堂,人丁興旺,盡享天倫之樂!

而今天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傳統的「生兒育女」觀念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養兒育女的成本逐年加大,養兒育女不一定能夠「養老防老,「讓生也不敢多生」的生育觀已經成為社會民眾的共識。所以,現在一個家庭生一個兩個的是絕大多數!

在當今社會,我們老年要想幸福安康,不能沒有兒女,也不能完全依靠子女養老!因為在商品經濟社會,雖然科技水平不斷提高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但人活著的成本也在不斷加大,處處都需要錢,而靠打工掙錢又很艱難,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誰想出人頭地」都不容易!因此,在你年輕的時候就要想到年老的時候,當你能掙錢的時候還要想到「不能掙錢的時候」,必須統籌兼顧長遠打算。

題主問「年老的時候,有兒子和沒兒子,老年生活差距會很大!你怎麼看?」我認為,老年生活得好,「有兒子和沒兒子」不是根本原因。為什麼呢?如果能夠養一個能掙錢有本事並且很懂事非常孝順的兒子或者女兒,當然你有福氣了!如果你養得孩子「極端自私不孝順」,有些還不吃苦不善於掙錢養家,只會「啃老」氣老,那麼這樣的孩子就會成為你年老時候的「負擔」,何來的幸福可言?

不過社會的現實是,一個人年老的時候,兒孫滿堂和鰥寡孤獨一個人養老者相比較,當然會有很大差別了!感受當然會因人而異了。

我個人覺得,老年人還是有子女好一些,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一生只有經過「養兒育女」的艱苦奮鬥的過程,你才能夠享有一個完整的人生!熱熱鬧鬧,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人生的情感,你都經歷了,生活內容才會豐富多彩的!

當然了,我也理解「丁克家庭的自由選擇」和「獨身一輩子」的青年男女,他們不怕孤獨寂寞,提前做好物質和精神的準備,也能夠有自己「自由清淨」的晚年幸福!花花世界,各人有各人的養老觀,年輕的時候,就要做好物質和精神的準備啊———

祝你晚年幸福!

幽默的冬天翠竹說:

子女常年在外打工還是好的兒女,起碼知道勞動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有的子女遊手好閒好吃懶做每天除了吃飯就是玩手機,而且脾氣暴躁無人敢說,這樣的老人既不是五保戶得不到國家的照顧,兒女又形同虛設不如沒有這才是最慘的老人

秀麗的菊花姐說:

在中國文化中,傳統家庭觀念認為兒子是家庭的中心和支柱,因此有兒子的家庭往往在經濟、精神等方面有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此外,在晚年的生活中,兒子也能為父母提供更好的照顧和關愛,給予父母更多的安慰和支持。

相比之下,沒有兒子的家庭在晚年的生活中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化和文化觀念的多元化,我們也需要意識到有無兒子並不是唯一決定晚年生活質量的因素。

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注重個人發展和自我實現,在生活方式、信仰、價值觀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追求。

因此,在選擇是否要生兒育女以及如何規劃自己的晚年生活時,我們應該從自身需求出發,理性平衡各種因素,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策。

最後,值得強調的是,無論有無兒子,我們都應該堅信人生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即便有家人的陪伴,

我們仍然需要致力於開啟自我修行之旅,提高自身素養和拓展生活經驗,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實、豐富和快樂。

狼煙一九三一說:

中國社會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儒家文化核心是仁孝。中國又是剛由農耕社會向商品社會,即工業化社會轉型中,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生著根本的轉變。同時由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嬰兒潮年代的人步入老年,中國的養老問題擺上了桌面。

農耕社會主要靠勞動力,所以男丁是社會的主要支柱,在農村有幾個男丁,意味著這家人丁興旺,養老當然也是家庭養老,幾個兒子養一對老婦夫,當時又不分家,老人是一家之長,掌握著人財物的分配權,養老更不是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剛結婚便分家另過成為一種社會潮流,這也是社會由集中到分化的必然結果。

上世紀國家為了控制人口的無序增長,實行了計劃生育,但中國的傳統觀念並未隨社會的而進步,相反養兒防老反而使人更加頑固地選擇養兒子,於是出現了寧肯墮胎也生兒子,即七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初期男女比例失調,男性明顯多於女性。這種現象反映到今天是有兒子的家庭,必須為兒子備房備車有固定工作,即男方必需具備女方要求的具備基夲生活條件能力,才能娶到媳婦。

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社會節奏變快,社會壓力變大,商品化時到來,但是五六十年出生的人也步入老年,社會觀念並未轉變,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進入婚姻殿堂,少子化的結果是一對夫婦要膽養四位老人,甚至更多,女性在家中的社會地位也發生根本轉變,不再是生育工具,返而轉變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在家中的社會地位也發生根本轉變,這時再講養兒防老。養兒子和養閨女的區別明顯已落伍於時代了,要說養老,很多只有女兒的家庭往家中招女婿,特別是城郊農村,這種現象很普遍。一個兒子還好,二個三個兒子,又是打工族的家庭便艱難的多。這時五六十年代的人已進入老年,但上還要膽養自己的父母,下還得帶孫輩,如果還有未成家的兒子,這樣的家庭會更難。

如是女兒要好的多。

所以今天來說,一個兒子還好,二個兒子更難。一個女兒很好,兩個女兒更好!

騎行俠230說:

你這個言論有一定的道理,你也說了有「一些」人老了才發現:有兒子和沒有兒子,晚年的生活差距很大,這個也屬於相對論,不管是有兒子還是有女兒,最關鍵的地方,還是這個孩子最終能不能孝順你。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在算生兒子還是生女兒的帳,這個帳具體算在什麼地方呢?主要算在孩子結婚的問題上,如果生的是兒子,基本上就得給兒子準備一套婚房,還得準備一份彩禮,還的辦結婚宴席。條件好一點的還得加上一輛車,這個就把老兩口的家底搬空,有的甚至還會借上一屁股債。

如果生的是個女兒,就會覺得上述的財務支出,就會省掉了,於是乎就感覺生兒子是賠錢貨,生個女兒就等於賺到了,其實這些都是一種表象,女兒也有不孝順父母的情況發生,我以前一個同事,生的是兩個女兒,最終還不是把她送到養老院去了。

所以,任何時候不管你有兒子還是沒有兒子,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灌輸孝順的思想,要多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讓自己的兒子成為一個可塑之才,讓孩子有獨立的生活能力,這樣你的晚年生活就會過的安逸許多。

小朱孃孃生活記說: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童謠吧

「花喜鵲,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

這句童謠裡暗含了很多媽媽對兒子成家之後的失落,以及兒子結婚成家之後,對父母關注不夠的擔憂。

我想,這或多或少也是家有男孩的媽媽,自己心裡的一點點心事。

我是90後,在我們父母那輩,60.70.80年代的人還是有很多家庭以生兒子為榮吧!我家就我跟我妹妹兩姊妹,我幾個叔叔家都是生的有兒子,我自小就覺得我幾個嬸娘在我奶奶面前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優越感……

但是現在社會不一樣了,我以為大家的思維模式都發生了改變,沒想到現在還有很多人重男輕女!結果依舊被人震驚了三觀,還有人擔心只生了女兒擔心晚年生活太過於悽涼,誰又能保證生兒子就有生活保障?

有句話不是娶了媳婦忘了娘,你以為你在你兒子心中能有多重要的地位?

換個角度想,兒子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了,生活變得有壓力,你所謂的兒子只會一個勁的孝順你?他也有了自己心尖尖上的那個人,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給他的小家了。

我覺得男女對我而言是無所謂的,只要我的孩子能平安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就心滿意足了,誰又能保證以後,生兒子就有保障生女兒就孤苦無依?只要自己的孩子足夠優秀,無論男女有孝心,你都可以安享晚年生活!

手裡存點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想怎麼開心就怎麼開心,不給兒女添亂,兒女自有兒女福,我們與兒女的緣分漸行漸遠,我很慶幸我們有緣分能夠參與孩子的成長陪他/她走一段成長的旅程,待他/她羽翼豐滿需要展翅飛翔的時候,我也毫不猶豫的放手。

我是喜歡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小朱孃孃[捂臉]

清曲悠悠說: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都說兒子是小皮襖,中看不中用,女兒是小棉襖,貼心又暖和,實際生活中,兒子和女兒一樣,如果不孝順,不懂事,都是白搭。

不錯,在中國人的傳統習慣裡,正常情況下,養兒子的家庭,為了給兒子買房結婚,花去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積蓄,而女兒的陪嫁可多可少,這讓同等情況下的老人,在辦好兒女婚事後,手上的存款肯定就差別很大。再加上婆媳關係相處容易有矛盾,大多數人都認為,養兒子,老了會不幸福。但生活中,女兒自私的也不少,懂事的兒媳婦也越來越多了。

所以存款差別大,不代表生活差距大。養兒子不等於不幸福。

我有個朋友,比我大5歲,她家兒子結婚,她的存款所剩無幾。兒子結婚後,就不再讓朋友再為他花錢了。逢年過節回來,都交媽媽一些錢,說是過節費。實際她兒子很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存款不多了。

好在自兒子結婚後,朋友夫妻倆的工資,月月有餘款,這兩年也存下不少。上月兒子要換車,朋友說貼他10萬。他兒子堅決不要,讓他們不要節省,存款留著自己用。當然,兒媳婦也特別明理,每年鼓勵他們出去玩一下,還出錢幫他們報旅行社。

去年朋友抱孫子了,第一個月月嫂是朋友出的錢,後來滿月酒,請月嫂保姆等等,都是兒子花錢。朋友倆人去幫忙帶孩子,買菜都是自己花錢,不要兒子的錢。兒媳婦就月月給5000元,說是生活費補貼,而平時水果都是兒子媳婦買,看見家裡沒多少了就買。下班就接手抱孩子,周末讓朋友休息,說平時讓婆婆太累了。今年過年,兒子給了朋友一萬元,兒媳婦給她買了一個金手鐲。小倆口說,他們會努力賺錢養家,讓父母安心。

你們說,這樣的家庭氛圍,這樣懂事的兒子兒媳婦,他們怎麼會不幸福?所以說,兒子和女兒,都好,晚年幸福不幸福,就要看你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孩子懂事孝順,就幸福。孩子自私自利,只顧自己,那何來幸福?

車仔佬42104839說:

這個問題大家都很清楚,有兒子和沒兒子差距真是很大,你有兒子可以幫他買車買房,娶個漂亮的老婆還可以幫他支付100萬的彩禮,你看多開心!更開心的事,還可以幫兒子兒媳天天買菜做飯搞衛生,還可以帶孫子,你兩老和兒子一家多開心。我就真是慘了,因為我沒有兒子,現在還靠在佛山的農村租房住,一個孤獨老頭,晚上有馬爹利就只有一個人喝,去市場買菜,我最喜歡吃生蠔,一次就只能買一斤多,因為買多了我又吃不完。我每年都會去自駕遊,今年春節前我一個人去廣西貴州和雲南就玩了20多天。14號我又來蘇州和杭州玩一星期,昨天去花卉植物園看牡丹花,從照片上看我好像很開心,其實我內心的孤寂又有誰知呢,我即時有牡丹花下死的感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776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