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悟空邀請!
因為戰爭的性質不同。果阿之戰,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初,印度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領土完整的正義之戰。北約這個軍事集團雖然其宗旨是為北約成員國提供軍事保護,但前提是北約成員受到非北約國家的攻擊,北約才會行使保護該成員國的義務。並非北約成員國與非北約國家發生戰事,北約國家就不分青紅皂白一哄而上。
二戰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形成了勢不可擋的潮流,世界殖民體系已經徹底崩潰,歐洲列強紛紛選擇了撤出。但是老殖民者葡萄牙卻選擇了頑抗,其獨裁者薩拉查甚至大放厥詞,稱葡萄牙永遠不會同意討論海外領地的自決問題。並狡辯稱,那些地方是葡萄牙的海外省,而不是殖民地。當獨立後的印度向葡萄牙提出歸還果阿、達曼和第烏等葡屬殖民地的要求後,遭到了薩拉查斷然拒絕,他還公然宣稱,果阿是屬於北大西洋聯盟範圍內的土地。
葡萄牙的獨裁者還真就把北約給搬了出來。看不到和平收回果阿的希望,印度也就轉變了態度,決定使用武力奪回果阿。其實,印度決定對葡萄牙使用武力還是有考量的,當時不僅亞洲人民在反抗殖民統治,非洲的獨立運動也拉開了序幕。1961年2月,非洲葡屬殖民地人民反抗葡萄牙殖民統治的戰爭已經打響,葡萄牙政府不得不將其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非洲。在亞洲方面,印度得到了包括蘇聯在內的大多數國家的堅決支持。
面對西方國家對印度的橫加指責,蘇聯宣稱,永遠同情為反對殖民主義而奮鬥的人們,並承認果阿是印度共和國的一部分。赫魯雪夫曾在接見印度國會議員講話時稱,雖然果阿在葡萄牙「手中已經有400百年,但不論經過多少年,賊髒仍然是賊髒,仍然要歸還原主……而且還要加上利息。」同時蘇聯還在聯合國據理力爭,動用了一票否決權,否決了英美等國起草的譴責印度使用武力和呼籲印度停火撤軍的草案。
有了蘇聯的支持,大大提升了印度收回果阿的決心和信心,1961年12月18日,印度政府出動了30000軍隊,對據守果阿地區的葡萄牙守軍發動了進攻,在印度空軍和陸軍的聯合打擊下,5000葡軍潰不成軍。印軍僅用兩天時間,就收復了全部領土,俘虜了3000多名葡軍士兵,結束了葡萄牙殖民者在印度果阿長達400年的殖民統治,但葡萄牙並不承認果阿為印度的合法領土。
果阿、達曼、第烏位於印度西海岸,面積為3983平方公裡,人口65萬,是印度的天然良港。1560年遭葡萄牙殖民者入侵,作為統治印度的據點。17世紀開始,英國人入侵印度,與葡萄牙殖民者發生戰爭,葡萄牙戰敗,被迫放棄了許多在印度的殖民地,但保留了果阿地區。雖然果阿人民為了擺脫殖民者的統治,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鬥爭,但都因為力量薄弱,未能將葡萄牙人趕出去。
上世紀50年代,隨著印度的獨立,殖民地問題也被提上了日程,當時印度境內有兩個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一個是法國的5個不設防城市,法國人曾在這裡幫助過印度土王進行反英鬥爭。1954年,印度收回了法屬5個不設防城市。另一個就是葡萄牙殖者佔據的果阿。為了解放果阿,從1955年8月開始,印度政府分批派遣了大約5000名志願軍進入果阿地區,幫助當地人民的抵抗葡萄牙殖民者的鬥爭,但不斷遭到葡萄牙的武力鎮壓。
1961年,印度動用了政治、軍事和外交等手段,爭取果阿的解放,但遭到了葡萄牙當局的冷漠拒絕。印度政府武力收回果阿後,1962年3月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果阿、達曼、第烏為印度聯邦直轄領土,從法律上確認了果阿地區的合法地位。後經印度政府的不斷努力,到了1974年葡萄牙終於承認果阿為印度領土。
試想,如果北約當時武力幹涉印度與葡萄牙的果阿之爭,勢必會引起世界反殖民統治的人民的強烈反抗,把自己置於世界人民的對立面,同時恐怕還會引起以蘇聯為首的華約的介入,那樣的結果北約集團內部也會有清醒的認識,維持殖民統治畢竟是非正義之舉。
印度一直自信心爆棚,認為自己戰力無雙,絕對能輕鬆對付中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此戰吊打了葡萄牙。
所以,印度在這場戰爭結束之後的第二年,就公然耀武揚威地派兵侵佔中國領土,結果被中國一巴掌扇得暈頭轉向,至今都沒回過神來。當然,這是題外話。
而當時的葡萄牙,則在被印度吊打後,被揭開了偽強國的面目,從海上霸主、世界列強徹底淪為了三流國家。
那麼,相隔萬裡的印度與葡萄牙到底是如何打起來的?印度軍隊的戰力為何能吊打歐洲列強葡萄牙?而葡萄牙早就加入了幫會,為什麼被打時無人幫忙?
那接下來,便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場,被印度人吹了六十年的——果阿戰爭。
相隔萬裡的印度和葡萄牙,到底是怎麼打起來的?
1、關於這場戰爭的矛盾點——果阿。
其實印度這個國家挺悲催的,因為它在世界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歷史上所說的印度並不是指一個國家,而是指印度次大陸,是個地區名稱,不是國家名稱。
在印度次大陸上一直存在著許多國家和土邦,後來英國殖民者來到這裡,用軍隊橫推了在這塊土地上的許多政權,基本統一了大陸再將之變為殖民地,然後取了個名字叫英屬印度。
而當時在印度次大陸上還有少數地方沒有被英國統一,其中一個就是果阿,其位於大陸南部西海岸,是一個可外貿可屯兵的優良港口。
為什麼果阿沒有被英國統一呢?因為當時果阿在葡萄牙手中。
葡萄牙是最早向外殖民的國家,早在1510年,果阿就被葡萄牙從印度次大陸上其中一個國家的手中奪取了。到18世紀英國開始統一這片大陸的時候,因為果阿本身面積小,又被葡萄牙統治了數百年,就沒有與葡萄牙展開爭奪。
二戰以後,反殖民主義民族解放運動在世界範圍內風起雲湧,許多國家紛紛從殖民者的奴役中解放出來,實現了獨立。印度也要求英國退出印度,讓印度獨立。
而此時的英國,實力早就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於是便同意將英屬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讓他們分別獨立。
1947年8月15日,印度共和國成立。自此,世界上才真正出現了一個獨立、統一的,叫做印度的國家。
但是,印度是從英屬印度繼承而來的,而當時英屬印度統一印度次大陸時,還有被葡萄牙佔領的果阿,以及另外五個被法國佔領的城市沒有統一。所以印度獨立後,這幾個地區依然還是葡法兩國的殖民地。
這種情況印度是肯定不幹的,當然換誰也不幹。於是印度就趁著世界反殖民主義的大勢,要求收回被法國佔領的五個城市,以及被葡萄牙佔領的果阿。
當時法國正面臨著越南要求獨立的抗法戰爭。1954年5月,在中國軍事顧問團手把手教學下,越南人民軍取得大勝,法國在亞洲的殖民體系基本瓦解,法國內閣也隨之倒臺。
在法國內外交困之際,印度兵不血刃地接管了被法國佔領的五個城市,法國只得選擇默認。
法國已經認栽了,但葡萄牙卻依然無論如何都不交還果阿!
2、葡萄牙:我混「幫會」的,拿了東西還要還?
收復了被法國佔領的地方後,毫無疑問是給印度總理尼赫魯打了一針雞血,法國人都認栽了,你葡萄牙算個啥?於是尼赫魯要求葡萄牙立即交出果阿。
但葡萄牙依舊以世界列強、老牌強國自居,咱好歹也是曾經輝煌過的,豈能與三哥坐下來談?於是葡萄牙人非常直接地拒絕了尼赫魯。
葡萄牙確實曾經輝煌過的!
15-16世紀時的葡萄牙,叫它一聲世界霸主毫不為過。趕上大航海時代的紅利,那時的葡萄牙殖民地遍布全世界,不管是戰力上,還是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遠超其他歐洲國家。當時它還意圖與西班牙倆國共同瓜分地球呢。
只是葡萄牙本身國小民寡,再加上統治者不思進取,輝煌猶如曇花一現,很快便被英法等國甩在身後了。
但葡萄牙顯然沒有這樣的覺悟,雖然是個落魄富二代,但依舊固執地認為自己仍應該屬於富人階層。
最重要的是,葡萄牙認為自己才加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幫會」北約,老大就是世界一哥美國,並且它還和美國籤訂了一份攻守同盟的,老大一定會罩著自己。
於是它聲稱:「果阿是北約範圍之內的土地,受到北約的保護」,拒不歸還果阿。並把從美國購買的武器源源不斷地運往果阿,準備讓印度嘗嘗厲害。
結果,世事往往無預料呀!
葡萄牙被印度吊打,北約成員集體選擇袖手旁觀。
果阿這個地方已經被葡萄牙統治了400多年,還移居了許許多多的葡萄牙人過來與當地女子通婚生子,宗教、文化等都是按照葡萄牙本國來建設的。
所以葡萄牙早就把果阿當成了一個海外省,歸還是肯定不可能歸還的,為此它還拉上美國和北約做大旗。
而印度收回果阿的決心也非常堅決,特別是還有著剛剛收回法國佔領地的餘威,人法國比你牛吧?人家不也是加入了北約的,結果還不是乖乖地把佔領的地方交還出來了。
但同時,由於美蘇兩個大國還沒有明確表態,尼赫魯也不想讓局勢過於惡化,準備先行試探一下各方反應。
1955年8月,印度自己沒有派兵,只是派遣了5000名沒有攜帶武器的志願人員進入果阿,去支持當地人民開展解放鬥爭,結果遭到葡萄牙軍隊的暴擊,被打死打傷了200多人。
這一下全世界都沸騰了,認為葡萄牙欺人太甚,再加上當時反殖民主義鬥爭在世界各地開展得如火如荼,所以印度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同情與支持,中國當時就明確表態支持印度。
同時,印度也得到了蘇聯的撐腰,蘇聯還為其提供了包括米格21戰鬥機在內的先進武器。
在這樣的情況下,尼赫魯也漸漸放開了膽子,開始派遣武裝人員進入果阿,組織當地人民開展遊擊戰,給葡萄牙造成了很大的打擊。
眼看政治、外交、軍事等多種鬥爭形勢都節節順利,尼赫魯準備來一場真正的戰爭行動,徹底趕走葡萄牙,收回果阿!
1961年12月18日,印度集結4.5萬大軍,在300多架「獵人」戰鬥機、「坎培拉」轟炸機,以及M26「潘興」坦克的掩護下,主力部隊一萬多人攻入了果阿。
當時,在果阿的葡萄牙守軍一共不到4000人,經過48小時的劇烈戰鬥後,葡萄牙軍隊由於遠離本土,沒有外援,更無任何一個國家出手對它進行援助,就連他緊緊抱著的那根大腿美國和北約都沒有出手幫他,只得繳械投降。至此,葡萄牙在果阿400多年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
戰後欽點死傷人數,戰鬥雙方共死亡了52人,其中印度就死亡了22人,葡萄牙死亡30人。
對於果阿大戰取得的勝利,印度全國齊聲歡呼,印度報紙上稱之為「我們最得意的時刻」,尼赫魯也為印度軍隊取得的「赫赫戰功」而陶醉,他認為印度軍隊的戰鬥力「比任何時候都強大,即使應對巴基斯坦和中國的聯合進攻也綽綽有餘。」
於是不到一年後,膨脹的尼赫魯公然派兵侵佔中國藏南領土,卒!
北約成員們為何集體選擇袖手旁觀,不幫印度?
1、美國不想幫,北約就不想幫。
北約全稱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個軍事組織,是位於北大西洋那一片的歐美國家一起建立的組織。而這個組織簡單說來,就是由美國主導成立的,一個為自己全球霸權服務的組織。
二戰以後,美國有個對被戰爭破壞的歐洲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稱為「馬歇爾計劃」,通過這個計劃,美國可從經濟上控制歐洲。
然後,美國又通過北約軍事組織,來控制歐盟的防務體系,從軍事上控制歐洲,維護霸權。
所以,北約就是美國一家獨大,在剛成立的時候則完全就是美國的一言堂。所以,當時如果美國不願意幫葡萄牙,那就代表北約不願幫葡萄牙。
那美國為啥不願意幫葡萄牙呢?
2、美國為什麼不願意幫葡萄牙?
美國這個國家,本身以前就是英國的殖民地,是在1776才獨立出來成了美利堅合眾國的。所以本就是殖民地出身的美國向來都反對殖民主義。
有個典型的例子是,之前越南在打敗法國殖民者實現獨立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曾經拒絕為法國殖民者重返越南提供船隻。
另外更重要的是,二戰後美國要獲取世界霸權,就需要把自己的經濟觸角伸到世界每個角落。而殖民地體制顯然與美國的這種訴求相違背,所以美國當然要讓殖民地自由獨立,趁著英法等老牌帝國虛弱的時候使勁打壓一把,否則這塊地方就只能屬於某一帝國了。
而葡萄牙正是屬於這樣的老牌帝國,在亞非都有它的殖民地,這樣的葡萄牙就是與美國的利益相違背的,當然不會獲得美國的支持。
3、殖民地解放運動是整個世界的趨勢,非人力可阻擋。
二戰以後,世界人民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開始覺醒,反殖民主義鬥爭風起雲湧,拉丁美洲、非洲、亞洲等地,原本被殖民者奴役的國家紛紛如雨後春筍般解放和獨立。
這是歷史大勢,此時若有誰反對殖民地獨立,這種行為無異於螳臂當車。
4、對當時的美國來說,印度比葡萄牙重要。
葡萄牙本身國小民寡,並且早已不復昨日輝煌,它當時對於美國來說就是一個歐洲小弟和跟班的角色。
而印度不一樣,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在世界政壇上也是個響噹噹的角色,他與南斯拉夫總統狄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創立的不結盟運動在國際上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再加上印度的面積大、人口多,還佔據著非常獨特和關鍵的地理位置,是美蘇都想爭取的對象。所以此時的印度對美國來說顯然比葡萄牙重要。
所以,綜上原因,印度發動果阿戰爭本來就是正義的、反殖民主義的戰爭。甭說你葡萄牙沒佔著理,即使你有理,但只要你和美國的利益相悖,北約諸國袖手旁觀都是輕的,沒給你來個裡斯本大轟炸你就萬幸吧。
1962年,印度和咱們在中印邊境打了一架。在這場被西方稱為「熱刀子切黃油」的戰爭中,我英勇的人民解放軍算是好好給印軍上了一課,告訴了他們什麼叫做人類輕步兵的巔峰。當時印度在佔據兵力地形以及武器裝備等諸多優勢的前提下,依舊被我軍給狂虐,其中號稱王牌的印軍第七旅被直接全殲,連旅長都成為了階下囚。
中印邊境的慘敗,印度不僅是在軍事上損失慘重,國際地位也一落千丈。原本印度雄霸南亞,又是第三世界領袖,在國際上存在感十足,連美蘇都得爭相拉攏。可自從被咱們揍了一次之後,第三世界開始對其失望,美蘇也不再視其為香餑餑,印度的國運就此走起了下坡路。印度這波操作可以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虧到家了。
難怪主席也曾感嘆:「我想了10天10夜,總想不通尼赫魯為什麼要來搞我們?」
當年印度之所以要來搞我們,很大程度上是對於自己實力的極度自信。而這種自信,則很大程度上是源於1961年和葡萄牙人的那場戰爭。
印度是一個有著豐富殖民歷史的國家,早在15世紀末,隨著葡萄牙探險家達伽馬繞過好望角,跨域大半個印度洋登上了南亞次大陸,印度就開啟了自己的被殖民時代。葡萄牙人、法國人、荷蘭人以及英國人相繼登場,在印度建立起了一塊又一塊的殖民地。
其中位於印度南部西海岸的果阿地區是最早淪為殖民地的地方,早在1510年葡萄牙人就徵服這裡。並且在後續的數百年時間裡,果阿地區一直都是處在葡萄牙人的統治下。即便是19世紀英國人制霸了南亞,葡萄牙也依舊在果阿地區享有統治權。
1947年6月,隨著印度的獨立建國,南亞次大陸的殖民時代一去不復返,英國人、法國人都相繼交出了地盤,然而盤踞在果阿地區葡萄牙人卻捨不得走。不比英法家大業大,丟了印度還是世界列強。葡萄牙僅僅只是一個歐洲邊緣小國,沒什麼家底可言。昔日那個踩著殖民風口所建立起的殖民帝國,如今早已是搖搖欲墜。
果阿地區位於印度洋航道之上,是西亞通往東南亞地區的重要港口。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讓果阿地區成為了南亞大陸上一個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既可以為往來船隻提供補給,也可使貿易網絡深入南亞內陸,堪稱是南亞的小香港。另外果阿地區還是一個資源寶地,這裡鐵和錳的儲量都非常豐富。
而且果阿地區除了在經濟上價值頗高外,軍事上的影響也不容小覷,直到今天果阿都還是印度海軍的重要基地。
總而言之,果阿對於葡萄牙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他們捨不得放下。但是同樣印度方面也明白果阿地區的重要性,況且獨立之後的殖民地回歸乃基本國策,即便是果阿這塊地方不值錢,印度也要收回。所以果阿地區的歸屬,就成為了葡萄牙和印度的矛盾之所在。
1951年,葡萄牙為了能夠把果阿給牢牢地攥在手裡,直接單方面將果阿變成了自己的一個海外省。由此讓果阿從葡萄牙的殖民地,變成了葡萄牙的直屬行政單位。雖然印度政府對此表示強烈抗議,但葡萄牙人完全沒把印度放在眼裡,他們甚至連談判的程序都不想走,直接就關閉了印度在裡本斯的公使館。
在葡萄牙人看來,這些印度土著被自己殖民數個世紀,自古以來就低人一等,憑什麼敢來和自己叫板?不過葡萄牙人屬實低估了印度人的脾氣,堂堂大英正統怎會輕易低頭?
為了反制葡萄牙人,印度政府出臺了多項針對葡萄牙人的制裁措施,比如對果阿進行貿易禁運、不允許葡萄牙人經過印度領土、停開果阿與印度間的火車等等。而且不僅僅是印度政府對此極為不滿,連果阿地區的人也坐不住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甚至一度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遊行。
對於印度方面的這種激烈反應,高傲的葡萄牙人依舊還是一如既往地強硬。他們堅稱要維護葡萄牙在印度殖民地果阿的主權,儼然已經將果阿地區視為了自家國土。為了宣示主權,他們甚至不惜出動軍警,對在果阿地區遊行的民眾進行武力鎮壓,由此引發了流血衝突,數十名印度人在衝突中喪生。
在整個上世紀50年代,葡萄牙和印度雙方為了果阿地區的歸屬針鋒相對,你來我往之下,矛盾不斷激化,一步步朝著戰爭方向邁進。
從軍事實力角度分析,當時印度佔據著主場優勢,不管是兵力裝備,還是後勤補給,那都要比葡萄牙強上一大截。然而葡萄牙卻是有恃無恐,因為在他的背後,其實是有著美國人在撐腰。當時葡萄牙不僅僅是北約成員國,還和美國籤訂了一個「互助防禦條約」。所以與其說果阿地區是葡萄牙的殖民地,還不如說是美國安插在南亞地區的一個據點。
有著這麼一層關係在,如果印度敢對葡萄牙動武,那麼美國以及北約定然不會坐視不管。甚至早在1950年,北約方面就給剛加入的葡萄牙做出過保證,「會保障葡萄牙本土和海外屬地的絕對完整」。所以面對印度人的武力威懾,葡萄牙人是一點不慌。
正是考慮到葡萄牙背後靠山的阻礙因素,印度雖然佔據著絕對的實力優勢,但是卻遲遲不敢動手。甚至在葡萄牙武力鎮壓果阿獨立運動的時候,印度政府因為害怕矛盾升級,還主動進行了退讓。
當然印度也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要知道當時地球可不是美國一家說了算。既然你葡萄牙不講武德抱大腿,那我印度也能豁出老臉找大哥,反正是葡萄牙先叫的人。在果阿問題上,印度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持。
當時蘇聯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葡萄牙應該退出殖民地,支持印度收回果阿。領導人赫魯雪夫更是直言葡萄牙是竊賊,必須要物歸原主。有著蘇聯在背後撐腰,印度的底氣就很足了,魯武力收復果阿勢在必行。
1961年11月,葡萄牙殖民軍隊襲擊印度客船事件,成為了撕裂果阿矛盾的導火索。當時印度以此事件為藉口,調集重兵包圍果阿地區。而葡萄牙為了防備印度動武,則是直接空運了2000人的部隊到果阿地區。在雙方增兵的行動影響下,果阿地區變得火藥味十足,大戰一觸即發。
12月18日零點,印度軍方執行「維賈伊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果阿。面對印度軍隊的進攻,葡萄牙人不堪一擊。最終印度僅用了36個小時,便將果阿地區全部拿下,3000多葡萄牙軍隊繳械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葡萄牙人在果阿戰爭慘敗之後,立馬就哭哭啼啼找大哥出頭了。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反應。他們高舉著世界和平的大旗,對印度進行各種花式譴責。英國深表「遺憾」,法國「驚訝」不已,美國更是覺得異常「痛苦」。
而對於葡萄牙在聯合國要求印度從果阿地區撤軍的呼籲,他們也是紛紛響應,將一紙聯名訴狀遞上了安理會。面對西方國家的咄咄相逼,印度當時也是有點慌。因為他們害怕如果自己不撤軍,或許這些西方列強就會像當年在朝鮮一樣,讓聯合國授權組建「聯合國軍」,用武力讓印度屈服。這一打十六的事情,咱們敢做,印度可不一定。
而在這個時候,又是蘇聯人站了出來。他們屢屢在公開場合對印度的軍事行動表示認可和支持,而且還直接放話可以提供必要的幫助。簡單來講就是鐵子不要怕,有大哥罩著,誰來打你我打誰。不得不說,那時候的蘇聯是真的頂,有事他是真上啊,完全不帶怕的。
就在西方各國聯合上書安理會尋求執法權的時候,蘇聯這邊也拉著一眾小弟給印度站隊。蘇聯作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本身就有著「一票否決權」。再加上蘇聯又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背後還有一群小弟可以拉票。所以西方各國在聯合國並沒能得償所願,無法給到印度壓力,為此葡萄牙氣得差點退出聯合國。
我們常說師出有名,沒有了聯合國的法理支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們也就失去了對付印度的藉口,即便是想幫葡萄牙那也有心無力。雖說他們可以依據北約這樣的同盟條約,直接對葡萄牙進行軍事支持,但印度那邊也同樣可以找上蘇聯,拉著華約來和北約鬥上一鬥。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是美國想看到的。
首先印度作為南亞一哥,又是第三世界領袖,對於美國的全球布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是十分值得拉攏的合作對象。如果這次自己在蘇聯可以出手幫忙的前提下對印度動武,那麼無疑就會將印度推向蘇聯那一方。屆時在南亞甚至整個印度洋地區,自己將會沒有落腳之地,那樣可就虧大了。
其次當時美國和蘇聯互相跑到對方家門口放飛彈,關係本就非常緊張。如果美國在印度下場和蘇聯直接掰手腕,那很可能會上演第三次世界大戰。在核戰爭時代,且不說這樣的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要是如果雙方到時候沒收住火,那人類估計都得玩完。從後面的古巴飛彈危機中我們就能看出來,美蘇雙方其實還是比較克制的。
所以因為忌憚蘇聯,美國最終還是放棄了對印度的圖謀。沒有了大哥撐腰,葡萄牙也是孤掌難鳴,只能是眼睜睜地看著果阿被印度收復。
左牽黃,右擎蒼,大英正統在東方。原本印度在1947年剛獨立的時候,就因為繼承了英國在南亞的絕大部分遺產,大國心態爆棚。如今在果阿戰爭中又吊打了歐洲列強葡萄牙,讓一眾西方列強無可奈何,那自信心更是膨脹得沒邊了。
在果阿戰爭中嘗到了甜頭的印度,正好在東北方向和咱們也有著邊境的領土爭端,於是便想著故技重施。不過新中國的戰士可不是葡萄牙腐朽的殖民地軍隊,咱們當初可是在朝鮮戰場上完成過「一打十六」的壯舉,妥妥的人類「輕步兵巔峰」,結果可想而知。
說來印度還得好好感謝咱們,如果不是咱們狠狠打了印度一巴掌,將他們從夢想拉回了現實。估計要不了多久,印度連美蘇都不會放在眼裡。而美國和蘇聯可沒有咱們那麼好脾氣,教訓一下就撤兵,或許印度又將體會到曾經被東印度公司統治的噩夢。
題主的問題是:1949年葡萄牙加入北約,為何1961年果阿戰爭被印度吊打時沒人幫忙?
首先你要知道,北約是美國人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建立的組織,也就是說這是美國人稱霸的工具。
第二,葡萄牙400年前是一個世界上數得著的強國,但是到1961年和印度發生戰爭的時候,早已經是脫了毛的鳳凰不如雞。
第三,1961年的印度是世界不結盟運動領袖,正是他最風光的時候,美蘇兩國都希和印度搞好關係,所以美國不可能為了葡萄牙攻打印度。
1,北約是美國稱霸全球的工具,不是葡萄牙人的!
北約成立於1949年的春天,發起國是美英法三大列強,籤署《北大西洋公約》的地點是美國華盛頓。北約建立的目的,是聯合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對抗蘇聯。
所以,美國在北約的影響力無處不在,因為這個組織就是他為了和蘇聯爭霸世界而形成的一個工具。
(1955年西德也加入了,於是蘇聯搞了個華約)
所以,北約內部成員雖說是盟友關係,一國遭到攻擊其他盟國有派兵支援的責任,但這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在面臨華約攻擊的時候才會起作用!
不要說果阿戰爭中北約各國沒有派兵,就連馬島戰爭發生後,北約各國也沒有和英國一起打阿根廷。
說起來,英國和美國可是父子關係,而且還是北約的發起國。所以,葡萄牙這樣的國家沒有得到北約的軍事援助很正常。
2,葡萄牙價值低!
葡萄牙是大航海時代的發起者,依靠這個先發優勢著實風光了一陣子。16世紀的葡萄牙不僅擁有遠超本土面積的巴西、東帝汶、安哥拉、黃金海岸等殖民地,也曾經一度壟斷了東西方貿易。
(極盛時期的葡萄牙帝國)
比如,對果阿的佔領,讓葡萄牙利用這裡把大量香料運到西方,賺取了高額的利潤。對澳門的佔領,讓葡萄牙把大量瓷器運到西方掀起了西方貴族的瓷器熱。
但是,到1961年,這個帝國早已日落西山。
這樣的舊殖民帝國在美國人眼裡是沒什麼存在價值的。
當然,美國也不是一點表示沒有,對印度的這次行動,美國進行了譴責,甚至想減少對印度的援助!
2,印度的價值高!
美國雖然表達了譴責,但並沒有在對待印度的這次行動又什麼實際的制裁。
這是因為對美國來說印度的價值巨大,他不會為了維護葡萄牙在果阿的殖民地而得罪這個國家。
印度當時是不結盟運動領袖國家,在世界上有很強大的影響力。
(尼赫魯在不結盟國家中聲望極高)
假如美國對印度制裁,以當時的世界局勢保不準印度會完全倒向蘇聯。一旦印度這個人口數億,面積300多萬平方公裡的國家倒向蘇聯,美國在印度洋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畢竟,當時蘇聯對印度出兵果阿是非常支持的,並且在聯合國動用否決權,否決了安理會決議中關於譴責印度入侵果阿的提案。
美國可以為了爭取埃及,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打壓英國,在果阿戰爭期間能譴責印度已經給足葡萄牙面子了,還要啥自行車!
這場戰爭其實規模並不大,當時在果阿地區葡萄牙共有4000多人,為了打敗這支軍隊,印度出動了4.5萬人,17艘軍艦(其中包括2艘輕型航母),42架戰鬥機。
(果阿戰爭中,印度軍方曾經使用這種戰鬥機進行作戰)
葡萄牙軍隊的抵抗也不強烈,在這場戰爭中葡萄牙共陣亡了30人,負傷57人,被俘3668人;印度軍隊22人陣亡,54人受傷!
經過這次戰爭,尼赫魯對印度軍隊的戰鬥力信心更足了,以為自己的軍隊已經屬於世界一流,然後在第二年招惹了北方的鄰居,然後被吊打,然後世界各國發現印度給真正的軍事強國提鞋都不配。
從此之後印度不結盟運動領袖的光輝形象就不存在了!
這場印度與葡萄牙之間的果阿之戰估計沒幾個人知道。可是當時的葡萄牙確實是北約成員國。那麼為啥當葡萄牙被印度人暴揍的時候,北約不幫助葡萄牙來打印度呢?
我估計很多人的答案又會這樣說:北約是假牙、北約欺軟怕硬、北約不可信任、北約是選擇性「執法」等等。
我還是那句話,不了解事實的真相、不了解北約內部的條款——可以不說,千萬不能亂說。一旦別人聽信了之後,這就會對別人的思維造成影響、這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了。
現在的果阿地區(包括果阿、達曼、第烏島)位於印度的西海岸,屬於是印度的一部分叫做果阿邦了。這個地方是良好的海港(印度海軍的重要基地),面積3983平方公裡,人口約145萬人。
很多人不太知道的是:果阿邦目前是印度最富裕的地區之一。印度的人均GDP只有2100美元左右,可是果阿邦地區的人均GDP達到了4900美元左右,是印度平均水平的兩倍多了。果阿邦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所以發展的總體上還是不錯的。
我們先來簡單地說一下:果阿地區的歷史情況。
1510年開始在往後的幾十年裡面,葡萄牙殖民者相繼侵佔了果阿、達曼、第烏島,作為其殖民整個印度的據點。
可是後來葡萄牙殖民者與英國人爭奪印度失敗了,其他的地方都被英國人佔領了,只剩下果阿地區還在葡萄牙人的手中。
往後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印度一直被英國人殖民著,當時英國人那是日不落帝國——印度人根本沒有挑戰英國的勇氣和實力。
可是二戰改變了這一切,英國人雖然在二戰中是戰勝國,可是實力已經大不如前了。二戰以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紛紛脫離殖民統治開始獨立起來了。
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自己的國家,同時也成為了大英國協的成員國。獨立了以後的印度總體上跟西方關係還不錯,同時也保持了跟蘇聯良好的關係。
1954年,印度人收回了法屬印度的5個不設防城市。那麼在印度的領土上就剩下果阿地區還被葡萄牙人佔領著了。當時葡萄牙確實是北約成員國,葡萄牙早在1949年就加入了北約。
印度獨立了以後,果阿地區的人們就迫切地想回到印度的懷抱了,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印度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1955年8月15日開始,印度先後分批派遣共約5000名印度志願軍進入果阿、達曼、第烏島,支持和配合當地人民的解放鬥爭。但不久即遭到葡萄牙軍隊的強力反擊——失敗了。
當時印度的實力還不咋地,所以在往後長達數年的時間裡面,印度人還是選擇持續的支持果阿地區人的反抗運動——自己沒有親自上場。
不過時間來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以後,葡萄牙出現了問題——非洲的葡屬殖民地爆發了解放運動,葡萄牙幾乎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非洲去了。
這一時期,印度又開始跟蘇聯積極互動起來。赫魯雪夫在一次發言中宣稱,儘管果阿地區已經落入到葡萄牙人手中近400年,但仍然是賊,偷的東西也必須要物歸原主。
得到了蘇聯支持的印度開始信心大增起來。1961年12月18日至12月19日,印度用了四個十八個小時就收復了被葡萄牙佔領近四百年的果阿地區。
為了這次戰鬥,印度準備很多年,當時出動了印度唯一的航空母艦和全部空軍及數萬裝備精良的陸軍,印度大動幹戈對付的是沒有任何援軍的葡萄牙殖民地五千人部隊。
這裡順便說一句:1957年的時候,印度從英國那裡購買了輕型航母「大力神」號,並將其更名為「維克蘭特」號。
戰爭的結果是乏善可陳的:葡萄牙人沒有過多的抵抗。當印度人的重型坦克進入果阿地區的那一刻,五千葡萄牙軍隊就投降了,整個戰鬥中印度人傷亡22人,葡萄牙傷亡三十人左右。
不過印度的這次勝利也產生了一個副作用,那就是開始變得自信心爆棚起來、開始奉行對外擴張的政策了。印度在蘇聯的強力支持之下,開始跟我們提出無理的領土要求了——印度以為我們跟葡萄牙一樣不禁打。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1962年,我們以偏師痛揍了印度人一番,印度人這邊差點被打成了新德裡保衛戰了。
說完了果阿戰爭的前因後果以後,我們再來分析一下:葡萄牙既然作為北約成員國,為啥被印度痛打的時候北約沒有出手呢?
印度在果阿地區痛揍葡萄牙殖民者的時候,北約成員國以及美國人都保持了中立、保持了沉默,甚至連強烈譴責印度的行為都沒有出現。
為啥北約不出手幫助北約成員國葡萄牙反擊印度呢?其實核心原因有四個:
1、大家都知道,北約內部是有共同防禦和互助條約,也就是北約裡面隨便哪一國被打,別的國家都要上的。可是北約條約裡面的共同防禦政策規定:成員國的殖民地不在條約保護範圍內,葡萄牙被揍不適宜北約的集體防衛條約。
很多人也許說,條約可以變一變、改一改、變相執行不就行了。我想說,只要跟老外做過生意的應該都知道,老外對文本協議、合同那是非常嚴謹的,幾乎到了逐字逐字的程度了——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2、印度當時是大英國協的成員國,英國人一開始就勸過葡萄牙放棄果阿地區的。可是葡萄牙沒有給英國人面子,這樣一來北約內部也就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了。大部分北約國家都沒啥興趣去支持葡萄牙的,感覺葡萄牙有問題。
3、印度當年跟蘇聯人關係密切、蘇聯是大力支持印度跟葡萄牙戰鬥的,這就非常好理解了。當時的情況是:蘇聯還是很厲害的,這也是北約沒有出兵的一個因素。話說回來,北約當時在南亞幾乎啥兵力都沒有,即使想打也沒有實力打。
4、印度人的閃電戰太快了,這場印度收復果阿地區的行動根本稱不上戰爭,甚至連戰役級都達不到。印度人一共只用了48小時就搞定了葡萄牙軍隊,在這樣一種速度之下:北約連個反應時間都沒有。當時印度軍隊受到了果阿地區人的強烈歡迎,這應該算是一場裡應外合的戰鬥。
總之一句話,印度打北約成員國葡萄牙,可是北約沒有反擊的原因主要是:條約實用性的問題、戰鬥太快的問題,前蘇聯的態度問題,另外就是解放殖民地是當時的潮流之舉。
1961年,印度派3萬大軍進攻葡萄牙殖民地果阿,其中包括航母和大批坦克,葡萄牙僅派5000人進行抵抗,結果48小時內就投降了。
果阿戰爭的背景
果阿位於印度西海岸,瀕臨阿拉伯海,面積3702平方公裡,是印度最小的一個邦,同時也是最富裕的邦,境內有美麗的沙灘和諸多文化氣息濃鬱的殖民風格建築,到印度的遊客有12%的人都會去果阿。
果阿對於印度就像澳門對於中國一樣,它們都是葡萄牙的殖民地,都是經濟富裕地區,不同的是,中國收回澳門的過程是和平的,但是印度收回果阿卻大費周章,以至於不得不發動了一場戰爭。
15世紀初,葡萄牙人瓦斯科·達·伽馬率先開闢了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他當時的登陸地點就包括今日的果阿。
為了壟斷印度到歐洲的海上香料貿易,葡萄牙人紛湧而至,通過武力手段從當地人手中奪取了果阿,並在此派軍駐紮,打算將果阿建設成重要的海外殖民地。
緊隨葡萄牙人之後,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也紛紛來到印度,這其中英國人勢力最大,葡萄牙人的殖民地相繼被列強搶走,只留下最大的果阿和若干小據點。
此後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為了維持自己在南亞的影響力,葡萄牙對果阿更加重視,不光大力發展經濟,傳播西方文化,還鼓勵葡萄牙人在當地定居,並和當地女人結婚組成家庭。
二戰以後,老牌帝國主義英國無力維持自己的殖民統治,印度獨立隨即提上日程,經過一系列談判,1947年8月15日印度終於獲得獨立。
獨立後的印度繼承了英屬印度殖民地的大部分遺產,雖然人民生活依舊貧窮落後,但是得益於巨大的體量,無論是面積人口還是經濟總量上看,印度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大國。
英國人被趕走後,次大陸上的殖民印記並沒有完全消除,依然存在一些零散分布的殖民地,它們分別屬於葡萄牙和法國。
在爭取獨立的過程中,印度人的民族主義熱情空前高漲,獨立後的印度土地上還存在列強殖民地,這是印度人民無法接受的,他們決心收回這些土地。
法國在印度有幾個貿易站,這些貿易戰都是一些小型的城鎮,在英屬印度時期,法國曾經和英國有條約規定,在這些城鎮內不會駐軍設防。
當時法國正被越南問題困擾,無暇顧及印度這幾個小城鎮,因此在印度獨立時,就和印度達成協議,法屬殖民地的歸屬問題由當地人民投票決定。
1954年,印度順利接管了所有法屬殖民地,整個過程非常順利,印度政府緊接著就把目光瞄向了果阿等葡屬殖民地,和法國不同的是,葡萄牙的態度卻異常強硬。
葡萄牙之所以態度強硬,一方面是歷史上葡萄牙就非常重視果阿,作為僅有的南亞殖民地,失去果阿對葡萄牙來說是個不小的損失。
其次當時的葡萄牙背後還有大國撐腰,1949年葡萄牙加入北約,背後有眾多軍事盟友,葡萄牙據此聲稱果阿受北約保護。
除了北約,葡萄牙還和美國籤訂有《互助和共同防禦條約》,雙方在軍事方面有諸多合作,這讓葡萄牙相信,在果阿問題上,美國一定會站在自己這邊。
印度先後多次要求就果阿歸屬問題進行談判,葡萄牙統統拒絕,而且聲稱果阿就是葡萄牙本國固有領土。
一方面謀求談判,另一方面印度也積極發動果阿人民掀起反抗殖民統治的鬥爭,甚至直接組織志願人員進入果阿,策劃罷工等運動。
然而葡萄牙政府不僅沒有讓步的跡象,反而針鋒相對,不僅從本土派兵加強果阿防衛,而且對參與獨立鬥爭的人士進行了殘酷鎮壓。
1955年,5000名獨立運動人士進入果阿,用實際行動向葡萄牙的殖民統治發出抗議,他們並沒有攜帶任何武器,但是卻被殖民政府打死打傷200多人。
流血犧牲事件極大的刺激了印度人民的神經,眼看和平收回果阿無望,印度政府決定使用武力強制收復。
果阿戰爭的過程
在正式發動進攻前,印度政府一方面在國際上展開外交活動,尤其是強調收復殖民地的正義性,這一點得到了第三世界許多剛剛獲得獨立的國家的支持。
另一方面,印度政府積極策劃果阿內部人民掀起鬥爭運動,不光舉行罷工抗議等活動,甚至組成遊擊隊對葡萄牙人發動武裝打擊。
雖然印度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老百姓生活遠不如葡萄牙,但是依靠龐大的體量,在總體實力上,印度依然遠超葡萄牙,對於收復果阿,印度政府志在必得。
1961年12月18日,印度出動3萬人大軍向果阿展開進攻,參加戰鬥的不光有陸軍,還有空軍,此外在海上還投入了印度剛剛購買的航母維克蘭特號。
地面上有最新裝備的潘興重型坦克,空中有最新式的獵人、坎培拉等先進戰機,海上有航母虎視眈眈,印度軍隊可謂來勢洶洶。
和印度軍隊的兇猛攻勢相比,葡萄牙人的抵抗多少顯得有些無力,果阿殖民政府組織了一支5000人的隊伍,其中有一部分還是警察,使用的都是步槍等輕武器,既沒有大炮坦克,更沒有空中戰機,航母就更甭提了。
戰鬥過程中,雙方零零散散互有傷亡,48小時後,印度坦克裝甲部隊浩浩蕩蕩越過邊界進入果阿,葡萄牙人見大勢已去,只好宣布投降。
至此,葡萄牙人對果阿400多年的殖民統治徹底結束。事後統計,印度傷亡22人,葡萄牙傷亡30人,這個傷亡數字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小的。
北約為什麼不幫助葡萄牙
葡萄牙原本以為自己有北約和美國在背後撐腰,印度不敢輕舉妄動,然而等到戰爭真正發生的時候,北約和美國並沒有幫上什麼忙。
其實在戰爭發生前,北約和美國就曾經強調過,雖然大家是軍事同盟關係,在成員遭到進攻的時候,有共同防禦的義務,但是防禦範圍僅限本國領土。
至於海外殖民地,並不在條約規定的防禦範圍內。換言之,類似果阿這種海外殖民地,即便遭遇戰爭,北約國家也不會去插手幹涉。
北約之所以是這種態度,一方面是條約中確實是這麼寫的,另一方面是二戰後追求獨立自主擺脫殖民統治成為主流,此時如果對殖民地獨立橫加幹涉,會受到國際輿論的譴責,對自己的國家形象十分不利。
再者當時印度在國際上開展不結盟運動,在第三世界國家中享有很高的聲望。印度由於體量巨大,地緣位置特殊,未來在國際社會上將會扮演一個重要角色,是美國蘇聯都想拉攏的對象。
從利益上考慮,果阿一小塊殖民地對北約國家來說無足輕重,得罪印度的後果顯然比失去一小塊殖民地要嚴重的多,當時印度正和蘇聯眉來眼去,北約拉攏還還不及,哪裡還能刺激他呢。
正是出於以上考量,在果阿戰爭期間,葡萄牙的這些北約盟友們,除了動動嘴皮子,說上兩句不疼不癢的外交辭令以外,並沒有採取任何實際行動。
結語
戰爭結束後,葡萄牙拒絕承認果阿歸印度所有,和印度的外交往來徹底中斷,兩國關係進入冰封階段,一直到1974年,葡萄牙政局發生變化,新政府才正式承認果阿為印度領土。
果阿雖然獨立了,但是葡萄牙人400多年的殖民統治給當地留下了豐富的遺產,果阿的風土人情和印度其它地區截然不同。
如今每年依然有大量西方人到果阿度假旅遊,果阿依靠自己獨特的自然歷史文化遺產,也發展成為印度最富有的邦。
果阿地區曾是葡萄牙在海外的一塊殖民地,位居印度西海岸。十六世紀時,葡萄牙人徵服了果阿,並將這裡建設為了自己的海外殖民地。
然而二戰結束以後,全球的民族獨立運動形成了勢不可擋的洪流,其中就包括果阿地區。二戰結束後,印度總理尼赫魯直截了當地要求葡萄牙當局將果阿地區還給印度,畢竟印度本土距離果阿近在咫尺,而葡萄牙卻遠在萬裡之外。
可是葡萄牙卻狡辯那地方是葡萄牙的海外省,而非葡萄牙的殖民地區,言外之意就是不歸還果阿地區。同時,葡萄牙為了給自己壯膽,還搬出了「北約」組織這個大招牌。葡萄牙是北約國家之一,而北約國家有一條集體防衛原則,那就是當任何一個北約國家遭到侵略時,北約集團將提供武力庇護。
可是葡萄牙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印度真的在1961年12月18日發起了進攻果阿的戰爭。印軍數萬人經過幾十個小時的戰鬥,很快就從葡萄牙人手裡奪取了果阿。於是,葡萄牙人苦心經營了400多年的果阿就這樣被印度人拿走了。
在整個過程中,印度一直有蘇聯政府在背後撐腰,而葡萄牙卻沒有得到北約集團的實質性幫助,根本原因就是北約集團在南亞的力量很弱小,幹不過蘇聯人。同時,蘇聯還在聯合國動用一票否決權否決了英、美等國起草的譴責印度使用武力和呼籲印度停火撤軍的提案。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在南亞地區的立足點僅僅有一個巴基斯坦,其他的地方要麼保持中立,要麼就是蘇聯人的勢力範圍(印度親蘇),所以北約集團對葡萄牙的果阿地區實在無能為力,更不可能提供武力支持。
到了後面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印度將要吞併巴基斯坦的時候,美國為了保住自己在南亞最後的立足點,迫不得已才臨時決定出兵。當時,美國人是通過抽調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部分兵力,千裡迢迢才趕赴印度洋對印度沿海城市進行核威懾。因此,冷戰初期的北約集團在南亞的勢力還很弱,根本就無法阻止印度奪取果阿。
北約成立於1949年4月,葡萄牙是第一批加入北約的國家,北約是一個軍事盟約,一旦成員國受到攻擊,大傢伙就要群起而攻之。
但是1961年葡萄牙跟印度發生衝突的時候,北約國家卻無動於衷,這是怎麼回事?
果阿地區包括果阿、達曼和第烏島,它位於印度半島的西海岸,總面積為3900多平方公裡,三個地區的總人口有65萬。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會心生疑惑:葡萄牙在歐洲,印度在南亞,兩國為什麼打起來,果阿怎麼跟葡萄牙扯上關係的?
說到印度殖民史,人們肯定會首先想到英國,因為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是葡萄牙是比英國資格還老的殖民者。
早在十六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就踏上了印度這片土地,把它據為己有,果阿城被定為葡屬印度的首府。
可是葡萄牙國力衰落、江河日下了,它在南亞次大陸殖民地被英國奪取;不過英國人給葡萄牙留了一點面子,它吃掉了印度大塊肥肉,把果阿當下水留給了葡萄牙。
葡萄牙自知實力不濟,也不嫌果阿地方小,就繼續統治著這片彈丸之地,一佔就是四個世紀。
可是好景不長,二戰後,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成為世界潮流,全世界的殖民地紛紛獨立。
印度這個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也被英國咬牙放棄,獲得獨立地位。可是葡萄牙卻偏要逆流而動、螳臂當車,繼續頑固地摟著果阿地區不放。
誰給葡萄牙這樣的底氣呢?
葡萄牙這樣做是因為自己手裡握有兩張牌:一是葡萄牙是北約成員國,有兄弟們為他撐腰;二是葡萄牙在1951年,跟美兩國籤訂了《互助和共同防禦條約》,一旦自己有事,美國大哥也不會不管。
印度方面對果阿地區同樣志在必得,因為他也底氣十足。
果阿原來就是自己的領土,自己收回合情合理又合法。
印度有正規軍數百萬,果阿地區只有葡萄牙駐軍幾千人。果阿在印度領土,一旦爆發戰爭,後勤保障不是問題。果阿離葡萄牙萬裡之遙,葡萄牙調兵困難,軍事物資也無法持續供應。
印度收回果阿地區,得到了包括中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大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支持。
印度在1951年就要求收回果阿,然後派出志願者到當地開展遊擊戰,結果遭到了葡萄牙殖民者的血腥鎮壓。
這樣一來,印度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群情激憤,強烈要求政府武力收回果阿,全國上下一心、眾志成城。
也就是說,印度收回果阿佔了天時地利人和,此時不收、更待何時;不收回才是傻子呢。
葡萄牙雖然非常頑固,但只是拿北約嚇唬印度,根本沒有做大戰在準備,沒有從國內調來一兵一卒。
1961年12月18日,印度共計出動了3萬大軍,在空軍支援下,前去收復果阿。
葡萄牙在果阿殖民地的兵力只有5000人,其中不少還是警察,沒有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葡萄牙駐軍還沒有飛機大炮坦克等重武器,在印軍的猛烈攻勢面前很快就土崩瓦解,紛紛繳槍投降,葡萄牙在果阿地區的統治宣告結束。
這場所謂的戰爭,雷聲大雨點小,只用了一天多時間就結束了。戰爭造成的傷亡一共50人左右,其中印度軍隊陣亡22人,葡萄牙軍隊死亡30人。那麼葡萄牙跟印度在果阿地區開展,北約成員國為什麼不出手相救?我們首先看看《北大西洋公約》章程關於集體防禦和集體自衛的有關規定是如何寫的.
《北大西洋公約》章程
第四條:無論何時任何一締約國締國中任何一國領土之完整、政治獨立或安全遭受威脅,各締約國應共同協商。
第五條: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
第六條:第五條所述對於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包括對於歐洲或北美任何一締約國之領土、法國之阿爾及利亞、歐洲任何締約國之佔領軍隊、北大西洋區域回歸線以北任何締約國所轄島嶼、以及該區域內任何締約國之船舶或飛機之武裝攻擊在內。
條約中也說「法國之阿爾及利亞」的軍隊受到攻擊也在北約反擊範圍內,阿爾及利亞是法國殖民地。可見北約並非一概不保護成員國的殖民地。
可見北約的防禦範圍一是成員國「領土」受到侵犯;二是「北大西洋區域回歸線以北任何締約國所轄島嶼」
什麼是回歸線?
北回歸線是指太陽光線能夠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線。
北回歸線的位置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在北緯23°26′±1° 的範圍內變化。在中學課本中,粗略規定為23.5°。
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過我國雲南、廣西、廣東、臺灣四省區。
也就是說,印度的果阿地區,在回歸線以南,不在北約的防禦範圍內;所以北約成員國對果阿戰爭中葡萄牙軍隊沒有理由出手相助。
至於美國,也不會因為葡萄牙在海外的殖民地跟印度開戰;因為美國一向對列強的海外殖民地嗤之以鼻,把殖民地看做洪水猛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總的說來還是葡萄牙理虧,所以大傢伙才沒有人幫他。
西方在印度的殖民歷程大致如下:
1498年,達·伽馬率船隊抵達印度西海岸。16世紀初,葡萄牙人佔據印西部和南部沿海幾個港口和島嶼(直至1961年印度出兵收回),荷蘭、英國、法國等西方殖民者接踵而至,三國(英國最早,於1600年)均在17世紀設立東印度公司從事殖民貿易,而英國人「笑到最後」。
1757年,普拉西一役成為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開端。1849年,英國勢力控制印度全境。1858年,東印度公司權力歸屬女王,英國將印度的領土劃為兩部分:英屬印度佔總面積的2/3和人口3/4,由英國人擔任總督直接管理,另一部分是560多個土邦,名義上由各土邦王公直接統治,政治權力實則掌控於英官員。「皇冠上的鑽石」既為大英帝國增添榮耀,又在貿易、人力提供強大支持,一戰和二戰中印度為英國分別提供100萬和200萬軍力,它從帝國屬地上升至「第二中心」。1947年8月14、15日,巴基斯坦、印度相繼獨立,英國在次大陸的殖民統治宣告終結。
葡萄牙在亞洲有三塊面積不大,但地位重要的殖民地:印度果阿、中國澳門和亞大之交的東帝汶。1949年4月,葡成為北約創始成員國,但在果阿歸屬問題上,北約「無能為力」
一、1949年4月4日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初衷是「拉來美國人,摁住德國人、防備俄國人」,安全範圍在大西洋兩岸的歐洲與北美。憲章包括:成員國集體自衛權,活動範圍僅限於成員國領土範圍,不帶有任何其他政治任務等。
二、上世紀60年代伊始,全球民族解放、爭取獨立、反對殖民運動風起雲湧,1961年印度收復果阿等地恰逢其時。北約對成員國域外「領土」沒有保護的先例,彼時它也自顧不暇,歐洲範圍內兩大軍事集團嚴重對立,根本不可能出兵幫忙。
三、上世紀80年代英國阿根廷馬島之戰性質與印度收復果阿相似,北約同樣無心無力,英國憑藉自家力量和美法暗助等以奪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