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為什麼晉朝只拍到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到司馬炎登基統一三國為止,以後的事情電視劇卻不怎麼拍?

Mer86說: 西晉統一之後的歷史過於黑暗,當代社會弘揚的正面價值觀和正能量,在那段歷史時期完全看不到。如果拍…

Mer86說:

西晉統一之後的歷史過於黑暗,當代社會弘揚的正面價值觀和正能量,在那段歷史時期完全看不到。如果拍成電影、電視劇,你只能看到大士族們無底線的炫富,父子之間猜忌,兄弟之間反目,同族之間相殘。好人不長命,惡人得不到應有的報應。以這種負能量的歷史為基礎拍攝的影視劇,幾乎不可能立項。

當然了,當代的部分電視劇製作人的品行也沒那麼高尚,不會因為一個朝代不爭氣就不去拍這段歷史。西晉時期黑暗無道,這不難辦,把人物洗白就行了。比如前些年某電視劇就把北齊昏君高湛洗白了,給他換了副新面孔,就上星了。據說收視率還不錯。

所以,西晉時期很少被拍成電視劇,黑暗題材本身還不是唯一的因素,最關鍵的一點是那段歷史本身太混亂了導致的。

也就是說,那段歷史天生自帶的「劇本創作困難外加受眾極低」的雙重缺陷,讓逐利的資本不敢輕易觸碰,才是那段歷史難以被拍成電視劇的真正原因。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對西晉統一到滅亡的歷史的混亂程度沒概念,下面系統的介紹一下這段歷史。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駕崩後,宰輔之位落到了他的嶽父楊駿手上。由於太子司馬衷是傻子,所以楊駿掌權後,西晉的軍國大事全由楊駿一人說了算。一時間,楊駿儼然變成了西晉王朝的真皇帝。

楊駿的大權獨攬,讓很多人非常不爽,比如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晉惠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等。公元291年,這些人聯手出兵,幹掉了楊駿。

司馬亮、司馬瑋聯合賈南風誅殺楊駿後,朝政大權由他們三人共同執掌。司馬亮對這個結果非常滿意,但楚王司馬瑋和賈南風不滿意。兩人都是心懷鬼胎。於是賈南風就又以晉惠帝的名義下密詔給司馬瑋,讓他殺了司馬亮,答應事成之後,讓他一個人掌權。

司馬瑋收到密詔後,摩拳擦掌,手裡的屠刀早已是饑渴難耐,於是他就殺了司馬亮。結果天算不如人算,司馬瑋哪知道這是賈南風給他下的套。等他殺了司馬亮後,賈南風立即翻臉不認帳,派人造謠,說他偽造皇帝手詔,故意殺害朝廷重臣。司馬瑋的部下聽到謠言後嚇得不輕,軍心潰散,四散逃亡,於是司馬瑋也就這麼稀裡糊塗的變成了光杆司令,被賈南風派人活捉,並被處死。

事後,朝政大權被賈南風一人掌控,她的親戚黨羽,比如她的族兄賈模、內侄賈謐、母舅郭彰等人,很多都被委以重任。司馬氏的江山就這麼被賈南風給操控了。

這一段歷史是八王之亂的開端,史學界通常把這幾年歸納為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

如果你以為事情到這裡就結束了,那你就太小看八王之亂了。後面歷史的混亂程度,完全超出了正常人的想像。

公元299年,由於賈南風沒兒子,她害怕當時的太子司馬遹繼位後會清算她,於是她就設毒計害死了司馬遹。

司馬遹是個天資聰慧的人,他在世人心裡不是他老爹司馬衷那種笨蛋形象,大家一直忍著賈南風胡作非為,就是因為有他,期盼他繼位後能撥雲見日。而他現在被賈南風暗害死了,這等於是斷了大傢伙的希望,於是大批藩王藉此起兵討伐賈南風。

事後,賈南風被處死,賈氏一黨被誅滅,藩王中輩分地位最高的趙王司馬倫掌權,成為王朝的實際統治者。(司馬倫與之前被誅殺的汝南王司馬亮,早已病死的司馬師和司馬昭是異母兄弟)

掌權了一段時間後,司馬倫野心爆棚,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屈居於宰相之位,然後他就找茬廢黜了晉惠帝,自立為帝,並將晉惠帝軟禁於金墉城。

大家起兵本來是清算賈南風的,現在司馬倫自立為帝,爬到了眾人頭上,這讓眾多藩王無法接受。所以司馬倫稱帝後,局勢徹底失控。就藩於許昌的齊王司馬冏,關中長安的河間王司馬顒、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一起起兵討伐司馬倫。揭開了西晉大亂的序幕。

司馬倫聽說此事後,也糾集部隊反擊,雙方投入的兵力高達十多萬人,洛陽附近的老百姓因為混戰,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經過一番大戰後,司馬倫戰敗,並被誅殺。

搞死司馬倫被後,三王當中勢力最大的齊王司馬冏迎接惠帝司馬衷復位,然後他以功勞最大為由,出任大司馬,主理朝政。

三王當中的另外二王,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見司馬囧撈的好處最大,對司馬囧獨攬朝政非常不滿,便決心二度起兵。估計是由於二王實力不夠,二人便在起兵前又拉了一個人入夥,此人便是第七個被裹入八王之亂的諸侯王,長沙王司馬乂。

司馬乂當時駐軍在洛陽,河間王司馬顒的使者與他密會後,他便率軍奔襲皇宮,以奉天子的名義攻打司馬冏,並將司馬冏誅殺。

司馬冏被誅殺後,歷史又一次重複。司馬乂獨攬大權,司馬顒什麼也沒撈到,然後他就聯合司馬穎集中27萬大軍起兵討伐洛陽。

司馬乂也不是吃素的,他見二王殺來,便領二十萬大軍迎戰,與司馬顒、司馬穎聯軍會戰於洛陽城下。雙方打的兩敗俱傷。

就在三王會戰時,一直在朝廷內任職司空的東海王司馬越蠢蠢欲動,在一個夜晚,他勾結禁軍將領,捕獲司馬乂,將其交給了河間王司馬顒處死。

接連坑死司馬囧和司馬乂後,司馬穎終於修成正果,坐上了第一輔政大臣寶座。他一入洛陽城,就以晉惠帝的名義給自己增封了二十郡的封地,拜丞相,儼然當年獨攬大權的趙王司馬倫一樣。至於司馬越和司馬顒則什麼好處都沒撈到。

看到這裡,你應該能猜到下面會發生什麼。

是的,司馬越和司馬顒心懷不滿,然後他們又又又一次出兵,展開了混戰。

不過這次混戰的結果與之前不同,司馬顒吸取了先前的教訓,選擇不出兵,忽悠司馬越單挑司馬潁。而司馬穎兵強馬壯,不是區區司馬越能對付的。所以這場混戰最終以司馬越全軍覆沒,潛逃外地,收拾殘部而告終。

擊敗司馬越後,司馬穎也沒得意太久,司馬越的弟弟司馬騰害怕被司馬穎清算,便毫無底線的外結烏丸、羯朱等胡人部落反攻司馬穎。他的這一行為等於是引狼入室,主動把胡人引進了中原。

胡人善戰,打仗有兩把刷子,司馬穎派去的鎮壓大軍打不過,被打的全軍覆沒,然後他也被迫出逃,潛逃到外地收拾殘部。而他在見識到胡人的戰鬥力後,也派人到關外招攬胡人。後來建立匈奴漢國的劉淵就是當時被司馬潁派出去招兵買馬的其中一個部將。

司馬越、司馬穎先後全軍覆沒後,一直在觀望的河間王司馬顒瞬間復活,他偷偷率軍攻佔洛陽,並取代司馬穎,操控晉惠帝,獨攬大權。

司馬越見到司馬顒這個小人居然得志,再加上他當時的實力已有所恢復,於是他就帶著本部兵馬和他弟弟司馬騰邀請來的幾萬胡人殺向了洛陽。

這一戰,司馬越軍氣勢洶洶,司馬穎軍完全抵擋不住。雙方一通混戰之後,司馬顒被打得全軍覆沒,被迫帶著晉惠帝退回了關中老巢。司馬越見皇帝被搶走了,便引軍馬繼續追殺,由司馬騰從漠北搬來的鮮卑援軍勢不可擋,潼關和長安先後淪陷,關中的百姓被鮮卑軍一通屠殺,死傷兩萬多人。

事後,司馬越搶回晉惠帝,而他也因為「護駕有功」,連勝N級,坐到了西晉頭號宰相的位置上。

眼見司馬越大權獨攬,司馬穎急了,他等不來胡人的援軍,又被司馬越追殺,便躲到了範陽王司馬虓處避難。司馬虓怕事,就把司馬潁軟禁在了王府。不久後,司馬虓暴斃而死。範陽國的長史劉輿更怕事,他擔心留著司馬穎的小命會成為範陽藩國的後患,便令人秘密勒死了司馬穎。

司馬穎死後不久,惠帝司馬衷突然死亡。有人說是被司馬越毒死,但沒有證據。其後司馬越扶持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

晉懷帝剛登基,就下詔書赦免司馬顒,封其為司徒,讓他回朝廷。司馬顒喜極而泣,沒懷疑這是陷阱,就急忙奔赴洛陽。可讓他沒想到的是,南陽王司馬模早已派遣人在半路截擊,最終把掐殺死了趕往洛陽的馬車內。

待司馬顒死後,參與八王之亂的八人,就僅剩下司馬越一人了。

當然,司馬越最後也沒撈到好。他之前借胡人兵馬助戰,只是一時爽,待所有藩王都被乾死後,而進入中原的胡人又賴著不走。於是他就必須要單獨面對胡人,趕胡人走,收復失地。

可是司馬越哪有這個本事?他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根本無力收復失地。

對於司馬越的無能,滿朝文武開始罵他,為了平息輿論,司馬越只得自請出徵,率軍徵討盤踞在山西的劉淵。可是他知道自己根本就不是劉淵的對手,對此次出徵沒信心,因而大軍還在半路上時,他就急血攻心,病死在了軍中。

司馬越一死,十幾萬晉軍群龍無首。匈奴軍隊在石勒的率領下,襲擊晉軍。石勒把匈奴騎兵擺成了一個環形陣,將十幾萬晉軍圍在環形陣中,用弓箭射殺,十餘萬王公、士兵和庶民相踐如山,全被殲滅。

隨後,石勒焚燒司馬越的靈柩,將天下大亂之罪歸罪於司馬越,同時,洛陽的晉懷帝也發詔貶司馬越為縣王。至此,八王之亂算是完全終結了。

看完這段混亂的歷史,各位是什麼感覺?是不是除了懵圈,還是蒙圈?惠帝司馬衷、汝南王司馬亮、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楚王司馬瑋,以及其餘的司馬穎、司馬乂、司馬越、司馬顒、司馬模、司馬騰等等人,這特麼都是誰跟誰?儘管前面已經系統梳理過一次了,但看完之後還是記不清楚?

像這種混亂不堪的歷史,正經寫歷史書的人不敢輕易觸碰,就連寫古典小說的古人也不敢輕易觸碰。因為寫中國古典小說有個比較通用的格式:

①:朝廷無道,統一的國家開始出現裂痕;

②:天下紛亂,群雄並起,國家分崩離析;

③:一個或幾個比較厲害的大佬脫穎而出;

④:以這幾個大佬為核心,形成若干強盛的勢力派,其他小軍閥被一一消滅或吞併;

⑤:幾個大佬開始互相攻伐,都宣稱自己為天命,指斥他人為反賊;

⑥:最後打得只剩下一個大佬,天下終於一統完成,重新恢復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著名的《三國演義》是這種模式,同樣著名的《隋唐演義》也是這種模式。

這種模式寫出來的劇本好看,因為它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大家愛看的不是分裂,而是分裂之後的統一過程,或者群雄並立的故事。

可是西晉統一之後的歷史不是這樣,當時只有分,沒有合,只有混蛋,沒有英雄。就連群雄並立也沒有。像這樣的一段歷史,不僅劇本難寫,寫出來也沒人愛看,而且看完之後還記不住。這就是西晉統一到八王之亂的歷史,為什麼很少拍成影視劇的原因。

妖火說歷史說:

有關晉朝的文藝作品,數量確實比較少。這主要是因為,那段歷史實在是太過黑暗了。其他朝代基本上都是褒貶參半,唯有晉朝,基本上就沒幾段正能量的歷史。

三國時代後期,魏蜀吳這三個國家,三足鼎立。在這期間,魏國的老臣司馬懿,通過一場高平陵政變,奪取了魏國的大權。此後,司馬家花了十多年的時間,逐漸清理掉了所有反對者,並且趁機滅掉了蜀國。

但是就在滅掉蜀國之後不久,司馬家的第二代掌權者司馬昭,就因病去世了。司馬昭去世後,他的兒子司馬炎接管了大權。但因為當時的司馬炎,資歷比較淺,很難牢牢控制住司馬家的基業。所以這個時候,司馬炎就只能通過篡位的方式,來給自己增加政治籌碼。

於是,公元265年,司馬炎正式篡位,建立了晉朝。

但是,大家請注意,此時的晉朝,其實並沒有統一天下。除了蜀國之外,東吳政權此時還依然存在著。直到14年之後,晉朝才終於滅掉東吳,徹底統一天下。

對於其他朝代來說,統一天下往往只是一個開始。但是對於晉朝來說,這卻是所謂的巔峰了。

晉朝統一天下之後,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裡,大體上還算可以。司馬炎還算比較有能力,將國家逐漸從戰亂當中恢復了過來。但同時,因為晉朝是完全繼承了魏國的制度,司馬家又是依靠士族上位的。所以晉朝開國後,士族全面把持上升通道,奢靡成風。歷史上著名的『石崇王愷鬥富』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時。

司馬炎在位的時候,底層百姓雖然逐漸斷絕了上升通道,但好歹生活還算過得去。然而十年之後,隨著司馬炎去世,新登基的司馬衷,是一個典型的痴呆兒,根本坐不穩皇位。所以,一個更加黑暗的時代,就此到來了。

司馬炎去世之前,曾留下外戚楊駿輔政。但司馬炎去世後,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卻聯合司馬家的王爺,發動政變,獨掌大權。然而賈南風掌權之後,除了擾亂朝政、殘害忠良、豢養男寵之外,幾乎是一件好事都沒做過。

賈南風的所作所為,自然無法得到大家的支持。所以接下來,司馬家的王爺開始紛紛起兵,通過內戰奪權。因為這期間,主要參與的司馬家王爺就有八位,所以這場內戰也就被稱之為『八王之亂』。

這場司馬家的內戰,持續了整整16年的時間!在這16年當中,司馬家只顧著為自己爭權,絲毫不管百姓的死活。於是,在這十六年當中,各地饑荒、瘟疫、水災頻發,百姓民不聊生。另外,因為中樞常年混亂,西晉朝廷也開始逐漸喪失了對地方的控制。

更可怕的是,司馬家的王爺們為了爭權,大肆從邊境抽調軍隊。有的甚至還直接聯繫匈奴、鮮卑的遊牧民族,借用他們的軍隊。如此一來,這些遊牧民族,自然就發現了中原政權的衰落,紛紛開始南下。

接下來,這些遊牧民族,開始在中原北方攻城略地,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而這些遊牧民族進入中原之後,開始實行極為殘酷的統治政策,掀起了更多的戰爭。更有甚者,甚至直接以活人作為軍糧,稱之為『兩腳羊』。

公元306年,八王之亂結束,東海王司馬越成了最終的勝利者。但是因為常年的戰亂,導致北方遊牧民族,已經開始大舉入侵,西晉的國力又已經被耗盡。所以根本無法抵擋。公元311年,前趙攻陷洛陽,俘虜並且殺害了晉懷帝。公元316年,前趙再次攻破長安,西晉自此滅亡。

西晉滅亡後,殘存的司馬家皇族,逃往南方。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南方士族的支持下登基,再次建立政權,史稱東晉。但是東晉建立的時候,中原北方已經全部落入到了遊牧民族的手裡,十室九空,白骨皚皚。

據史學家考證,司馬炎在位後期,中國大概有3500萬人。但是到了東晉建立的時候,就只剩下了1700萬左右。短短27年時間裡,中原人口減少了超過一半!當時到底有多慘烈,自然可想而知。

而東晉建立之後,情況也並沒有好轉。因為司馬睿是被南方士族推舉上位的,所以東晉從建立的那天開始,就出現了士族過於勢大的問題。而作為皇帝的司馬睿,本人也比較陰暗,逃到南方之後,偏安南方,對於北伐恢復舊土並不是太過熱衷。

再加上幾大士族也有各自的利益,每次有人提出要北伐的時候,都有人在背後拖後腿。比如祖逖北伐的時候,司馬睿只給了一些糧草和布匹,再沒有任何支持。而等到祖逖在北方打開局面,收復了黃河中下遊地區後,司馬睿馬上換人領兵,最後活活氣死了祖逖。

再比如後來的庾亮北伐和桓溫北伐,要麼是被其他大族拖累,毫無戰果;要麼有了戰果之後,一家獨大,馬上開始想著篡位。

所以東晉的幾次北伐,除了損兵折將之外,基本上沒什麼成果。

與此同時,東晉還實行門閥統治,世家大族完全佔領了統治機器,普通人基本沒有做官的機會。而這些世家大族做官之後,大多也不想著做出什麼政績,只是忙著享受,或者追求自己的藝術造詣。比如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出身頂級世家,書法造詣極高。但他在政治上,幾乎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毫無作為。但這樣的人,偏偏可以因為自己的書法和家世,最後被拜為中書令,成了東晉的宰相!

這樣的東晉,從建立的那天開始,就沒有任何希望。士族和百姓完全分成了兩個世界,內部矛盾重重。世家大族要麼毫無作為,要麼整天想著飲酒作樂。只有北方進攻的時候,才會短暫團結一些,但很快又會變成一盤散沙。

公元399年,以盧循孫恩等人為首的農民起義爆發。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當中,年輕將軍劉裕脫穎而出。此後,權臣桓玄篡位,劉裕靠著平定桓玄之亂,掌握了東晉的大權,徹底架空了司馬家。接下來,劉裕又開始進行北伐,平定內亂,個人威望越來越高。

公元420年,劉裕正式接受了晉恭帝的禪位,東晉自此滅亡。此後,劉裕又在全國範圍內,大肆捕殺司馬家的人。司馬家的輝煌,自此之後,終於徹底煙消雲散了。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這段歷史實在是太過黑暗。如果要拍成電視劇的話,大部分都是戰爭和殺戮,實在是沒什么正能量。以至於直到今天,依然很少有人去拍這段歷史的電視劇。

史曉生說:

拍攝晉朝統一之後的電視劇?別逗了,那段歷史整個就是一爛攤子,司馬家除了自相殘殺就沒幹別的,且不說讓編劇們該如何下筆,單是其混亂程度,就會讓觀眾們一臉懵。

我們都知道,在經歷了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後,魏、蜀、吳三國逐漸形成了各自的勢力,但三方勢力誰也沒能統一天下,最終完成這項事業的,是司馬家族所建立的晉朝。

當然,司馬家族能做到這一點,期間也確實幹了不少不道德、不光彩的事,但不管怎樣,在司馬懿父子三人的「努力」之下,司馬炎得以登基稱帝,並統一了三國。

按理說,像這種有一統天下為基礎的題材,現代電視劇的導演應該很喜歡才對,比如像明朝,不僅拍攝有朱元璋建立大明,還拍攝有永樂皇帝朱棣開創盛世等一系列的電視劇。

另外,像清朝有關的電視劇也是如此,不僅有其建立過程,也有像康熙、雍正這種繼任君主勵精圖治等題材的作品。

不過,關於晉朝建立後的相關電視劇卻少得可憐,即使是有,也是以架空為主,總之很少有電視劇將司馬炎統一三國後的事情拍攝出來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電視劇的導演和編劇們很少涉及晉朝建立後的題材呢?

實際上,並非是導演和編劇對這段歷史不感興趣,而是因為這段歷史太過混亂,並且除了亂之外,司馬家族在這段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幹的事情,可謂是極其負面,這樣的內容連過審都勉強,更談不上拍攝了。

首先就是司馬家族在這個歷史階段,不僅沒啥好人也沒幹過什麼好事。

前文講過,司馬懿父子三人經過「努力」,最終讓司馬炎建立了晉朝並登基稱帝,也就是說,司馬炎是晉朝的開國之君。

而按照歷史上的大多數初創王朝來說,一般在經歷了開國之後,這個新王朝都會有一個勵精圖治的過程,也就是所謂的「治世」。

比如西漢,劉邦建立漢朝,經歷了呂后風波,最終進入了「文景之治」,讓西漢的國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類似的例子還有前文提到的明朝、清朝,以及李淵開創的唐朝。

這些王朝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君主,通常都是能力較強的人,他們都會結合國情,要麼穩定基業打開局面,比如李世民和朱棣,要麼輕徭薄賦來休養生息,比如漢文帝和漢景帝。

也就是說,大多數王朝在初創之後,除了會迅速進入穩定期之外,還會在一代或者幾代較為英明的君主帶領下,進入王朝的發展期。

總之,繁榮穩定和持續發展,是大多數王朝在初創後必然經歷的階段。

但這些在古代王朝中很常見的特徵和特質,不好意思,在司馬家族所建立的晉朝裡,連一個都沒有。

先是統一沒多久之後,除了短暫如曇花一現的「太康之治」,司馬炎本人開始迅速腐化,不僅帶著頭與石崇鬥富,同時貪圖美色,不惜將全天下女子都充實進了他的後宮。

甚至,為了把全國的女子據為己有,司馬炎還曾下令,禁止民間自行婚配。

而有了司馬炎這個皇帝帶頭,下面的人更是有學有樣,宗室大臣紛紛開始互相效仿,一時間奢靡之風大行其道。

也就是說,西晉自打開國不久,就走上了墮落腐化之路。

而這相對之後發生的事還只是小兒科,司馬炎晚年之際,幹了兩件極其愚蠢的事,正是這兩件事,導致了他死後的天下大亂。

第一件事是立了一個頭腦不清楚的繼承人,也就是說出「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

而第二件,則是把司馬家族的其他成員均封為了藩王,並且,還是那種手握兵權、麾下掌控著可觀兵力的實權藩王。

而這兩件事,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八王之亂」。

換句話說,司馬炎所建立的西晉,在開國之後,既沒有大盛世的到來(太康之治太短),也沒有讓休養生息,讓老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更沒有有能力的繼任君主來帶領其走上輝煌。

而說到繼任君主晉惠帝,那就更讓人無語了。

除了說出那句「何不食肉糜」之外,晉惠帝的無能,更是促成了皇后賈南風的亂政,而賈南風的亂政,則是「八王之亂」的根源。

先是賈南風因不滿楊駿掌權,聯絡了汝南王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要求他們帶兵討伐楊駿,此舉算是拉開了「八王之亂」的序章。

之後,楊駿被殺,大權落入了賈南風以及司馬瑋、司馬亮的手中,但賈南風對這個結果很不滿意,又以晉惠帝的名義下密詔給司馬瑋,讓他除掉司馬亮,並許諾事成後由他獨掌大權。

而司馬瑋得手之後沒多久,則被賈南風用同樣的招數暗害。

至此,司馬家族的江山,基本上落入了賈南風手中,但你以為這就結束了?事實上並沒有,這僅僅是「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

數年後,賈南風由於沒有兒子無法在將來當太后,因此便將黑手伸向了太子司馬通,一番運作之下,司馬通被殺。

而就在司馬通被殺的同時,一直虎視眈眈的趙王司馬倫以殺害太子的罪名,趁機發兵討伐賈南風,最終,賈南風被囚禁,不久後被逼喝下毒酒而死。

賈南風一死,得勝的司馬倫便掌握了大權,他先是自封相國,之後覺得不過癮,又廢黜晉惠帝,自立為王。

但司馬倫的自立,卻引來了司馬家族其他人的不滿,就在他稱帝不久,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以及成都王司馬穎三方聯合,起兵討伐司馬倫,史稱「三王起義」。

這一戰據史料記載,前後戰死者多達十萬人,而最終,司馬倫被殺,晉惠帝司馬衷重新復位。

但晉惠帝什麼水平這人人皆知,大權還是被司馬冏、司馬顒,以及司馬穎掌控,其中以司馬冏權勢最大。

再往後,司馬顒看不慣司馬冏權勢滔天,聯合了長沙王司馬乂,共同殺掉了司馬冏,不過,原本司馬顒想接管權力的計劃,卻被司馬乂直接破壞,生生將權力奪走。

這樣一來,司馬顒肯定不樂意了,雙方由此又展開一場大戰。

在此期間,東海王司馬越又參與進來,他勾結上一些禁軍將領,將司馬乂捕獲,並交給了司馬顒,最終,司馬乂被司馬顒用火活活烤死。

之後,司馬顒上表晉惠帝,建議立成都王司馬穎為皇太弟,晉惠帝無奈只得同意,但東海王司馬越卻不同意,因此就帶大軍十萬討伐司馬穎。

期間,東安王司馬繇曾勸司馬穎投降,但遭到拒絕,而司馬穎之後出兵又擊敗了司馬越,繼而又殺掉了曾勸他投降的司馬繇。

司馬越失敗後,其弟東瀛公司馬騰為了報仇,聯合了異族烏丸、羯朱等勢力,共同攻打司馬穎,這一次戰役,司馬穎大敗。

司馬穎大敗之後,司馬顒入主長安,先是廢除了司馬穎的皇太弟之位,後自行選置百官,一時間大權在握,好不得意。

但他得意沒多久,司馬越又以「還復舊都洛陽」為由起兵,討伐司馬顒。

此戰中,由於司馬越一方有胡人助陣,因此戰力極強,其中鮮卑人在攻破長安後,曾在長安大殺四方,直接造成了城內數萬人死亡。

而最終,司馬越大獲全勝後,先是秘密殺害了司馬穎父子,之後在他的指使下,南陽王司馬模又殺了司馬顒,加上之前已死的司馬諸王,此時「八王之亂」中的八王,僅剩司馬越一人。

但司馬越最終也沒落什麼好,他由於先前求援於胡人,導致了胡人自此賴在中原不走,而他也因此不得不起兵驅趕。

但他哪裡有這個本事,沒等真正開戰,就急火攻心病死在途中。

八王之亂至此,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結束了,但在此期間,司馬家族自己人殺來殺去,不僅讓百姓遭受了戰火之災,同時也讓剛剛穩定下來的局勢,再次陷入了混亂之中。

而這段歷史,除了混亂就是沉重,要麼就是自相殘殺,這讓電視劇怎麼拍?總不能去拍司馬家族自己人殺自己人吧?

況且,正是因為司馬家族的自相殘殺,才導致了烏丸、羯朱等勢力趁機進入中原,而之後長達百年的黑暗時代,也由此開啟。

所以說,從晉武帝司馬炎登基開始,除了短暫的「太康之治」外,就沒有一件值得拿出來大書特書的事情,基本上都是負能量爆棚的事件,而這些事件,明顯不符合正面價值觀,更不具備絲毫的正能量,因此,電視劇只能放棄了演繹這段歷史。

除了這段歷史混亂且黑暗之外,電視劇之所以很少涉及司馬炎統一之後的歷史,還有一個原因,則是不符合「歷史周期規律」,讓導演和編劇無從下手。

什麼意思呢?我們以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為例子,就能看出這其中的原因。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由於朝廷無道,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也導致了原本統一的國家和政權出現了裂痕。

之後,天下開始出現大亂,而在大亂的過程中,又出現了若干個強勢的勢力。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群雄四起」,而群雄四起後,整個國家就面臨著皇權衰落,繼而要分崩離析的糟糕局面。

像董卓、袁術等當時在東漢末年活躍的勢力,就是因為皇權衰落才得以出現的。

而歷史發展到這個階段的時候,就會出現多個大勢力,而這些勢力必定會各自宣稱自己是天命所歸,而其他人則是亂臣賊子。

除了打口水仗之外,眾多勢力之間,也會大打出手,這就是軍閥混戰。

在經過一番混戰之後,其中幾個勢力脫穎而出,各自佔據一方,而其他勢力則相繼消亡,最終天下被活下來的勢力所瓜分。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經歷了東漢末年初期的混亂之後,魏、蜀、吳三家三分天下的局面。

之後就是這存活下來的幾方勢力繼續相互攻伐,期間各種對決,各種計謀,以及各種此消彼長都會輪番上演。

而這樣的一段歷史,也是作為小說也好,還是影視劇也罷,最為喜愛創作的題材。

不信你看,三國時期的各種文學作品,時至今日依然長盛不衰,其衍生的各種文學、影視作品,同樣是受眾頗多。

不僅僅是三國時期,包括隋唐交替時期也是如此,隋朝滅亡以及大唐建立前後的故事,同樣也是頗受讀者和觀眾的喜愛。

另外還有元朝末年和明朝初年的故事,也和上述的基本一致。

而這些故事和歷史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經過幾方角逐後,最終有一方勝出,這勝出的一方,就是天下共主,新的王朝由此建立,天下也隨之一統。

這就是前文所說的「歷史發展周期」。

這種符合歷史發展周期的故事和歷史,蘊含著國人心中追求的「分久必合」的樸素願望,同時也讓一段歷史和一個故事顯得更為完整。

所以,類似的題材受眾多,人們愛看,也是必然的結果。

但反觀晉朝,卻和這種規律不沾邊,前文也講過,在經歷了東漢末年的「十常侍亂政」後,黃巾起義爆發,繼而群雄討伐董卓,再往後就是三國並立,最終司馬家完成統一。

到了這裡,故事已經圓滿結束了,也就是說,一個歷史發展周期已經圓滿了。

如果往後拍,晉朝統一不久便陷入混亂,之後就是一直亂,亂到什麼時候呢?嚴格來說,一直亂到五胡十六國結束,隋朝建立才算終點。

要是拍電視劇的話,總不能一直拍到大隋建立吧?如果真這樣拍的話,那就不是電視劇,而是紀錄片了。

換句話說,晉朝建立之後的歷史,由於混亂的時間太長,導致了跨度太大,與傳統的「歷史發展周期」相去甚遠,因此不管是編劇還是小說,都無從下筆。

內容太少,容易讓觀眾產生「走馬觀花」的感覺,內容太詳盡,又會導致劇情拖沓和乏味。

況且,從西晉建立到東晉滅亡,乃至到五胡十六國時代結束,中間出場的人物多如牛毛,少了誰的故事都顯得不完整,這種大量人物都要登場的劇情,足以讓大部分觀眾一臉蒙圈。

因此,考慮到觀眾的接受程度,導演們只能不拍這段歷史了。

還有一點,就是這段歷史沒有什麼值得拍攝的價值。

一部電視劇拍出來,其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更高的收視率,而更高的收視率,則是為了賺取相應的收益。

也就是說,只要題材有受眾,收視率高,還是有人願意拍攝的。

因此,即便是西晉的歷史以黑暗和自相殘殺的內容居多,但通過編劇的改寫,比如對人物進行「洗白」的操作,還是有觀眾願意看的。

類似的例子有不少,近幾年來也有不少電視劇採取的是這種方式,不僅洗白了人物,並且收視率還不錯。

但要想拍攝晉朝建立後的歷史,第一個問題就是劇本創作困難。

誰當主角?誰當配角?要是讓晉朝的皇族司馬家當主角,且不說他們幹過的「糟心事」,就是他們的結局,就明顯不符合主角的特性。

什麼叫主角?主角是最終大獲成功,並走上人生巔峰的角色,而司馬家是什麼呢?除了自己人殺自己人外,還被石勒等外族打得苟延殘喘。

那麼讓石勒等外族當主角嗎?別開玩笑了,正是他們讓中原大地陷入了百餘年黑暗,讓他們當主角,簡直是貽笑大方。

這樣一來,劇本就沒辦法寫,寫誰都不行,乾脆不寫吧。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受眾低,意思就是對這段歷史了解並熟悉的觀眾很少,而這就導致了即使有電視劇拍出來,也很少人願意看。

為什麼像三國以及隋唐時代的電視劇收視率高?就是因為很多人對這段歷史熟悉,而之所以很多人對這段歷史熟悉,則是因為民間歷來流傳有相應的科普小說。

比如三國,除了有陳壽所著的正史之外,還有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再比如隋唐,也有《隋唐演義》等。

這些小說,雖說有別於正史,但也從另一種角度,將那段歷史對人們進行了相應的「科普」,而在這種科普之下,更多的人對那段歷史熟悉並接受。

但晉朝建立之後呢?並沒有這樣的科普小說,因此,人們對於這段歷史的接受程度就很低,繼而就造成了即使有這樣題材的電視劇拍出來,也很少有人去看。

不了解這段歷史,縱然去看也未必能看懂,所以,追求收視率的電視劇,自然也不會去拍了。

當然,並不是說這段歷史沒有一點拍攝的價值,在這個歷史期間,還是發生有很多值得一提的事情的,但總體來說,因為該段歷史過於混亂,且較為負面,另外還有受眾較低,因此,導演們只能將其放棄不拍攝了。

梁老師說歷史說: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就這問題應了那句老話,他這事就是個二大娘的針線筐,那叫個亂七八糟,沒法拍。

司馬家建立的晉朝,是咱大華夏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就這段時間,您都沒法誇他。

歷史上著名的石崇炫富,就那個那蠟燭當柴火棍做飯那個,就是這晉朝發生的事。

還有那自廢武功的八王之亂,也是司馬家建立的那晉朝發生的事,那智商壓根就不在線上的晉惠帝司馬衷,天下老百姓都餓死了,他還擱那何不食肉糜的發問,所以他這塊就沒有一件是好事,您就說吧,這咋拍。

這就沒點正能量,這事就一個字亂。

那麼咱就以八王之亂把這些個事,說道說道,大傢伙聽聽感覺一下。

八王之亂開頭

咋說呢?這事咱得從晉武帝司馬炎身上說起。他這人和皇后楊豔生了傻大個司馬衷,就是後來的晉惠帝。

楊豔這命不好,壽命不長,在臨時的時候逼著司馬炎將自己的皇后位傳給了自己的堂妹楊芷,司馬炎瞅著哭哭啼啼的楊豔,這就同意了,對於這個結果楊豔表示很開心,這才滿意的走了。

只不過讓楊豔沒有想到的是,就是因為這個決定,讓他們老楊家最後被夷了三族,這事虧大發了。

咋回事呢?

楊芷她這人沒後,中間有一個男娃還早夭,所以她就把心思放在了司馬衷的身上。

大傢伙也知道司馬衷這就是個傻子,不管你咋扶持這都扶不上牆,所以楊芷這就想弄一個彪悍一點的媳婦,給自己這司馬衷出主意,為了自己身後事做準備。

那麼這時間點上,趕巧了,賈充要被任命到長安鎮守,他不想去,那麼有一個大臣荀勖就給這賈充出主意,讓他把女兒嫁給司馬衷,他這就不用去了。

好吧,這賈充就把賈南風給推了出來。賈南風這人何值是彪悍啊,大傢伙都知道這人,這人不僅彪悍長的還醜。

所以這事最後還就成了,賈充的閨女也嫁出去了,還是太子妃,自己還不用去長安了,他到是挺開心。

在這個過程中,司馬炎其實一直就瞧不上這兒子司馬衷,就一直有想廢他的想法,那麼在賈南風的操作下,再加身楊芷的庇護,這就躲了過去。

但這賈南風瞅著自己的老公太傻,所以做的事有時候特別的出格,而這楊芷為了司馬衷就處處為這楊芷在司馬炎的面前求情說話。

楊芷回頭就教導賈南風別胡鬧,這好,賈南風壓根就不領楊芷的情分,還嫉恨上了楊芷。您說這事他就沒有道理可講。

這不到了最後司馬炎死了,這司馬衷做了皇帝,賈南風這就想找楊芷的麻煩。

這宮裡邊楊芷是皇太后,這宮外邊是楊芷老爹楊駿一家獨大。

楊駿感覺勢單力孤還把自己倆弟弟召集過來,形成三楊權傾天下的局面。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這司馬炎也不是個糊塗人,死後咋就弄出個這樣的局面。」

其實司馬炎有遺詔,他是讓楊駿和司馬亮共同輔政,結果他沒有算到,自己個病重的時候,那充其量就是個縣令才能的楊駿,居然敢把他軟禁起來,順道還改了詔書,這事弄的比較尷尬了。

當然這會司馬炎已經死了,但賈南風蹲在後宮裡挺難受的,她就瞅著楊芷和她老爹楊駿挺來氣的,畢竟皇帝是司馬衷,而司馬衷對自己是惟命是從。

結果現在這天下居然是你楊駿說了算,所以他就起了幹掉楊駿的念頭。

這不後來就聯合了司馬亮以及司馬瑋,這就要弄死楊駿。

咱前頭也說了,這楊駿壓根就是個假大空,沒啥才能,在他主持朝局的時候,和這宗室那叫個離心離德。

所以這三人也沒費多大勁,就把這楊駿給掀翻了,把楊駿逼到自己家的馬棚裡被大頭兵用戟給捅死了,他一死楊家人徹底受到了清算,夷了三族,被誅殺的人員就達到了數千人。

而那處處維護賈南風的楊芷被廢成了庶人,最後凍餓而死。哎!這楊芷簡直就是給自己挖坑埋!

亂吧!是挺亂的,但咱好歹還能理清個頭緒,這往後邊,那叫個亂。

八王之亂開啟

那麼楊家的事算是了解了,這朝局就被三個人瓜分了,司馬亮,司馬瑋以及蹲在後宮裡邊的賈南風。

咋說呢?這三人也不是鐵板一塊,外敵肅清之後,他們相互之間就有了矛盾。

司馬瑋這人喜歡軍事,本身他也有功勳,所以手裡有兵權,他還有民心,這也是他們能夠掀翻楊駿的資本。

司馬亮對這司馬瑋的兵權挺害怕,所以就想著如何奪了司馬瑋的兵權。

司馬瑋他也不是司馬衷的智商,也明白司馬亮的心思,所以就嫉恨這司馬亮。

那麼蹲在當中間的賈南風瞅的挺明白,所以就聯合這司馬瑋,以司馬衷的名義下了一個秘密詔書,讓他殺了司馬亮。

好吧,這事辦成了,司馬亮死了,八王之亂的第一王就這麼死了。

就在司馬瑋合計自己得失的時候,得咧!賈南風的計謀可就跟著來了,說他這詔書是假的,這就翻臉不認帳了,這就開始造謠說司馬瑋誅殺朝廷重臣。

這消息一傳出來,司馬瑋手底下一幫子人,瞅著司馬瑋的眼神可就不對了,跟著就全跑了。

結果司馬瑋身邊就剩下一個十四歲的家奴和一輛牛車,哎!這事弄的,敗的那叫個稀裡糊塗的。

司馬瑋臨死的時候,從懷裡拿出那秘密詔書給監刑的尚書劉頌瞅:「這就是那詔書啊!俺是按照朝廷的指令行事的,咋就弄成這樣了呢?」

劉頌到是挺同情司馬瑋的,但事情已經到這一步,只能仰面瞅著天哭。

瞅到這裡,大傢伙也就明白了吧,就這晉朝啥禮儀朝綱的已經不存在了,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胡咧咧這都能成為事實,所以他這何值是個亂字了得。

那麼司馬瑋這就成為了八王之中第二個被幹掉的王。

這下好了,整個朝廷就全部落到了背後搞風搞雨的賈南風手裡邊了。

打這裡起,他們那賈家的人就開始佔據朝廷呼風喚雨好不得嘚瑟啊!

至於司馬衷天天蹲在宮裡邊,就不知道發生了啥事,這也是一種悲哀啊!

那麼這事到這裡結束,司馬家的宗室和朝堂還是能忍的,畢竟還有個太子司馬遹嗎?

咋說呢?司馬遹這人很聰明,據史書記載有司馬懿之風,他攤上司馬衷這個爹,也是沒辦法的事。

據說司馬遹五歲了,司馬衷都不知道自己有這麼個兒子,是晉武帝司馬炎拉著司馬衷的手指給他看,司馬衷才知道自己有個兒子,哎!

那麼賈南風瞅著這司馬遹很心煩,因為她這人無後,所以就想法弄死這司馬遹。就這邏輯,就這腦瓜,哎呦!真的沒法說。

說道這裡,咱插一句嘴,這賈南風也是燒腦過度,她也不想想,自己個就是無後的,這司馬衷不可能一直活下去,那麼接替司馬衷的人就一定是司馬遹(畢竟就這麼一個兒子沒別人),你對他好點,這不就完了嗎。不好也就算了,她還起了殺心。

她就不知道現在司馬家的宗室不言語,讓她這麼胡作非為是幹啥?沒大的把柄不是。

這感情好,賈南風把這太子一殺,得咧,司馬家的宗室立馬就有了反應。

一幫子王爺,這就開始找賈南風算後帳嘍!

首先是最大個的司馬倫,直接自己個造了個假詔書(這回可是真的假詔書了,上回是假的真詔書),帶著一幫人騙開宮門進去就廢掉了賈南風。

最可笑的就是,這賈南風被抓走的時候,還向自己個的傻老公司馬衷求援:「你老婆都要讓人給廢了,你還坐在哪裡,下一步他們就會廢了你!」

這可真是高見啊!但司馬衷壓根就沒搭理他,估計他自己都不明白一幫子人吵吵把火的幹嘛呢?

後來這賈南風就被一杯金屑酒給毒死了。

司馬倫這就開始上臺獨掌大權。

八王之亂第二階段

咋說呢?權利這東西最能迷人眼睛,司馬倫感覺獨掌大權這還不行,還想要更進一步,這就想要自己個當皇帝,所以他就找事把司馬衷給廢了,自己立自己做了皇帝。

瞧這事幹的,廢帝這就不是一個臣下幹的事,往往結果都不得好。

咋說呢?司馬倫這就是個沒文化的主,按照典籍裡的說法就是不知書,他的寵臣孫秀那也是個沒料的貨,你讓他貪贓枉法,玩弄權術這還行,至於正事,這就和他不沾邊。

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哎!司馬家一幫子宗室瞅著這架勢,感覺廢腦筋,廢帝也是你一個王能幹的事,在說你能當皇帝,俺們也能。

所以這局勢又開始失控了,司馬冏,司馬顒和司馬穎跳出來,起兵開始討伐這不要臉的司馬倫。

司馬倫也不害怕,誰怕誰呀!擼起袖子拉著大兵,這就開始混戰。

這一打,就六十多天,倆多月,戰事結束,司馬倫完蛋了,後來就被賜死了,這就是八萬之亂中的第三個王。

那麼參加這次混戰勢力最大的就是司馬冏,那不用說了,這司馬冏就成為了起兵的三王之首,他就來主持朝政。

那麼司馬衷也就順順噹噹的復位了。話說回來,誰主持朝局,誰就得利最大。

那麼這司馬顒就不樂意了,這就準備討伐司馬冏,他還捎帶著拉著司馬乂做了內應。

咱就說了這司馬乂也是夠大膽的,他就帶著一百人多人,直接就殺向了司馬冏的府邸。這中間沒把兵力擴大,就是一個小範圍的廝殺。這和當年司馬懿帶著三千敢死隊弄曹芳都有的一拼。

就這還打了三天。最後的結局,大傢伙也能猜到,這司馬冏算是完蛋了,捎帶著兩千多人都被誅殺夷三族。

咋說呢?這司馬冏死的可夠慘的,還被暴屍三天,所以這司馬乂更加的狠辣。

那麼這八王之亂的第四王也就撩倒了。

開頭和司馬冏聯合的司馬顒和司馬穎不樂意了,這帶著兵可就來了,帶著二十七萬大兵就開始圍攻洛陽。

咋說呢?這司馬乂還真有兩下子,這麼多人圍攻,屹立不倒,前前後後反而把兩王的人馬砍殺俘虜了六七萬。

但戰爭這事他就是個耗費錢糧的事,時間一久這司馬乂的城裡邊可就開始缺糧了。

那麼八王之亂中最後一個王司馬越可就出現了,他就考慮這事到最後還是司馬乂輸,所以他就悄摸兮的勾結一幫子有異心的人,就把司馬乂給抓了起來,順道就交給了司馬顒手底下的將領。

這事做的那叫個地道啊!最後這司馬乂被活活燒死了。

那麼第八萬之亂的第五王就這麼完了。

八王之亂最後階段

那麼這回坐大的是誰呢?司馬穎,這貨不僅給自己增加了二十個郡的封地,還給自己立了黃太弟的身份,就這身份相當於儲君了,只要司馬衷一死,他就能上位了。

好吧,這又來一次歷史循環。

這回出頭的是司馬越,這貨沒實力,咋辦呢?他就借兵,從那借兵呢?就是從胡人的手裡邊的借兵。

好吧,手裡有兵腰杆子也硬朗了,於是司馬越和司馬穎兩人掐起來了。

咋說呢?這司馬穎不是個,被打的屁滾尿流的,回頭司馬穎也請了胡人來助陣。

這就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請神容易送神難,這幫子胡人到最後把漢人當糧食吃,還起名叫兩腳羊,哎!不堪回首啊!

這倆人掐的正得意呢?這不還有一個王司馬顒,悄摸兮的摸了洛陽,這就取代了司馬穎,也開始了獨攬大權。

這會司馬越實力得到了恢復,畢竟有胡人幫忙不是,這就和司馬顒開打了。

最後這司馬顒是越打越小,愣是被司馬越打成了一座孤城。

最後這司馬顒被司馬越手底下的部將給活活掐死,而司馬顒的三個兒子也捎帶被砍死了。

那麼這會,司馬越拿到了司馬衷,皇帝撈到手裡邊了,這啥也好說了。

這個時候先前被打敗的司馬穎左等請的胡人沒到,右等請的胡人還沒來,他這就有點怕了,於是就躲到了範陽王家裡邊避難。

那麼這範陽王也該著了,不久就死了,咋死的呢?據說是暴斃,得咧,這司馬穎可就沒人罩著了,那會怕死的人也多,這不司馬穎就被人給活活勒死,向司馬越表功。

那麼這個時候,司馬衷死了。糊塗皇帝死了,上來的是晉懷帝,這皇帝可不好糊弄了。

八王之亂,就剩下最後一個司馬越了。

晉懷帝可不是司馬衷,他對這司馬越不客氣,直接下詔來了個徵討,這司馬越得到信之後,急血攻心死了。

八王最後一個就這麼完蛋了。

您自己個瞅瞅,有夠亂的是不是!一圈司馬下來,您都不知道誰和誰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讚呦!

鶴小雙說:

不是不想拍,而是真沒法拍!

司馬炎之後,晉惠帝司馬衷登基,晉朝迅速進入了賈南風專政時期。賈南風專政大約10年時間,是司馬炎之後晉朝難得的比較和平時期。

再之後,賈南風被趙王司馬倫廢殺,晉朝開啟八王之亂,內部亂成一鍋粥。看這段歷史的時候,我經常需要邊看邊劃時間線,輔助記憶,不然很容易記混。

與此同時,少數民族趁著晉朝內亂開始紛紛自立。匈奴部劉淵崛起是一個標誌性事件。隨後,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部劉淵之子劉聰攻陷洛陽,俘擄晉懷帝以及晉朝諸王公大臣。2年後,晉懷帝被劉聰毒殺,司馬睿在建康(南京)建立東晉政權。

但東晉政權先天不足,偏南一隅就不用說了,帝國政權也主要由王、謝等世家大族掌握,內亂依然不止。

所以,這麼一個以戰爭為主線的時代,真不好拍成影視劇。

就好比最近熱播的《大秦賦》,洋洋灑灑78集,其中70集都在講宮鬥,最後滅六國就幾集一筆帶過。為什麼他們不重點刻畫滅六國?

第一、滅六國主要以戰爭為主,戰爭戲需要大場面,而大場面是靠錢砸出來的,但劇組預算是有限的,大場面不是常態。

第二、戰爭戲很難刻畫飽滿的人物形象。即便是好萊塢那些經典的戰爭片,也是以戰爭作為背景,去表現戰爭之下的人生百態,而戰爭本身不是重點。就戰爭講述戰爭是紀錄片幹的事情。

而晉朝在司馬炎之後的歷史,就是以戰爭為主,對影視劇來說,確實不好表現和刻畫。

那有人就要問了,三國時期也是戰爭為主,為什麼就能影視化?這個就得感謝羅貫中了。他寫的《三國演義》,與其說是小說,還不如說是一個免費的優質劇本。

《三國演義》最大的成功就在於,將那段混亂的歷史進行了重構,以劉備集團為主線,重新講述了三國時期的歷史。

而人物主線,是影視化的前提。比如,同為群英譜的《權力的遊戲》,也是如此。它刻畫的人物雖然眾多,但始終圍繞史塔克家族那幾個人為主線展開敘述。

這種方式就比較利於影視化。其實影視化的核心就是表現和刻畫人物,這就是為什麼影視必須要有「主演」。如果沒有主線人物,那就成為了紀錄片了。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代,現在進行影視化的主要形式,就是改編有人物主線的小說。

比如,最近章子怡主演的《上陽賦》就是如此,它改變自小說《帝王業》,是架空東晉歷史的一部作品。其中皇帝姓馬,就是源自東晉司馬家族;兩大權臣王家和謝家,對應的就是東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王、謝兩個世家大族。

將歷史進行影視化需要人物主線的前提條件,在預算約束的前提下,戰爭戲不能作為影視化的重點。這種情況下,要完整展現混亂的魏晉南北朝,就只能期待一部非同一般的優質小說橫空出世,然後經由一幫專業的編劇將其改編了。

搜史君說:

其實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孫子們之所以能夠被「拍」出來我覺得有點沾了「三國」的光,而三國之所以能被拍出來,又沾了《三國演義》的光,《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帶動了一個文化帶,也帶動了一個經濟帶,正因為三國有看點,司馬懿這一家子也是跟著沾光了。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喜歡歷史,不關注我,還在等什麼?

一、大奸似忠的司馬懿

晉朝被拍出來的歷史劇少之又少,為啥司馬懿這一家子能入了「編劇大大們」的法眼?

我感覺應該和「三國」那一堆人有很大的關係,大家都看魏蜀吳三國之間相互爭鬥,每個人都心機深沉、爾虞我詐一不小心就會被人擺一道,司馬懿在曹操在世時還知道藏著自己的野心,然後就有一大批人看著司馬懿帶著自己的兒子和自己上去給人衝鋒陷陣,搞的曹丕以為這老師真的是自己的大救星,大功臣。

而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智鬥也是三國的一大看點,而這司馬懿真的算的上是「老奸巨猾」,稱病不上朝,瞬間擊敗對手曹爽,這時候司馬懿的狐狸尾巴才漸漸的開始露出來啦!這時候不能說是「晉」,應該還算是曹魏,不過這是的曹魏就是個空殼子,掌管實權的就是人家司馬懿一大家子。 所以在講司馬懿的時候應該不能把他歸為「晉朝」之列,應該依舊算是曹魏,此時的他只能算是「權臣」。

二、曹魏養了一窩狼

司馬懿死了留下倆個小狼,這看著曹魏這一塊大肥肉能不流口水?

而且這二人比他爹大狼都狠,而且更有力度。

司馬懿在世時,魏蜀吳三國的勢力雖說有差距,但差距也不是特別大,而曹操、劉備,司馬懿等一些三國前中期的風雲人物一個個被召喚走,這實力一下就拉開了。老狼司馬懿留下兩匹小狼司馬昭和司馬師,在老狼前面的鋪墊之下進一步掌握了曹魏大權,並且開始為以後的「司馬天下」打地基——滅蜀之戰。 三國中魏國名存實虛,因為真正的老大是司馬一家子,曹魏早就變成了傀儡。這也是所謂的「晉朝」為何會只有這段歷史被拍出來了。(稍微說一下下,這時候依舊不能算是晉朝,那時候司馬昭的稱號是「晉王」,真正的能叫「晉朝」還是在狼孫子司馬炎的時代才能叫「晉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西晉。)一家子裡面都在為謀劃自己主子的天下而努力奮鬥著,也算是一個看點了。

三、為啥電視劇沒有西晉建立以後的晉

我前面說過上面列出來的那些「晉人」都是假「晉人」,只有司馬炎勉強算的上是「晉人」。那電視劇為啥不拍以後的晉呢?先表揚一下子,問的很好。 晉朝分東西晉,不過說起來還真的有點話說,我這主攻魏晉南北朝的自然也是了解一些的(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甚至不喜歡歷史的人直接就不知道晉。),不過晉朝和三國比起來還真的沒多少知名度。

(1)首先晉朝的看點不是很多,三國時期的大亂鬥,鬥智鬥鬥勇在加上《三國演義》一書,可以說是圈粉無數了,但晉朝就不一樣了,看點是有的,不過需要發掘,沒有前人發掘,知名度不高,這些編導看這晉粉不多,拍出來不是賠本了,也就不拍了。

(2)其次晉朝也是很亂的,一家子一會就幹起來了(八王之亂),還有少數民族南下,直接把西晉給滅了,東晉也是屈辱,司馬睿建立東晉也沒什麼值得一說的,再分個十幾個小部落更說不清了,所以也不好拍,也就不拍了。

王不解說:

因為這段歷史太爛了。而且爛得令人作嘔,很難從中開發出正能量。

大家知道,晉朝的開國皇帝是司馬炎,但根基其實早就由司馬懿父子打好了。不用說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就算是司馬懿,只要樂意,早就可以篡魏了。

但這爺兒仨只講究實惠,不圖虛名(和曹操一樣,怕擔上篡位的罵名),因此一直讓曹魏名存實亡著。一直到了司馬炎這裡,心理包袱卸掉了,才最終給了曹魏一刀,篡魏建晉,讓司馬氏名正言順了。

通過司馬氏爺們的所作所為,可以發現,從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一直到司馬炎這個孫子,司馬氏這三代是很厲害的,算得上智謀超群。

可老話說,十分智謀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子孫。

大概是司馬懿爺們兒把智謀用了十分,所以,司馬氏出了一個傻子,他就是司馬懿的曾孫,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

在歷史上,司馬衷留下了兩大壯舉。一是,面對吃不上飯的災民,他說出了「何不食肉糜」這種神鬼皆哭的渾話;二是,娶了一個又醜又彪悍的皇后,賈南風。對於晉朝,賈南風簡直算是剋星。

司馬炎死後,嫡長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晉朝的厄運從西開始了。

司馬衷是個傻子,那麼,按照歷史規律,必然出現外戚權臣。一般來說,這個外戚權臣,要麼來自皇太后娘家,要麼來自皇后娘家。

按照先來後到的法則,司馬衷的姥姥家先拔頭籌。

但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不是省油的燈。這貨巨醜無比,而又彪悍無比。於是,她開始掀起了 血雨腥風。

晉朝的大亂由此拉開了序幕。這段混亂史,歷史上稱為「八王之亂」。其實不止八王,司馬氏的很多子孫,包括很多大臣,其實都參與了。總之就是狗咬狗,你打我,我打你,一通兒亂打,弄得民不聊生。

僅僅這樣也就算了。更過分的是,司馬氏的子孫太沒出息,他們中的某些人引入了北方的胡族,把原本的兄弟爭鬥變了味。

就像當初的何進請來董卓一樣,請神容易,送神難吶。胡族反客為主,上演了一出五胡十六國的鬧劇,把西晉給滅了。

西晉那些豪門世族,當然受不了胡族的壓制。於是,他們拖家帶口跑到了南方。在那裡,他們挑了一個司馬氏的子孫司馬睿,擁立他當了皇帝,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西晉亂,東晉也亂。因為司馬睿並不是司馬炎這一支的皇族近支,他原本並沒有資格當皇帝,是豪門士族們的擁立,他才當了皇帝。所以,豪門士族,一直凌駕於東晉皇帝之上。

而豪門士族之間又免不了爭強奪利。因此,東晉也是一團烏煙瘴氣,偏安於東南,坐看祖宗江山塗炭,自己還互相傾軋。

你說噁心不?

到最後,東晉終於被劉裕滅掉。晉朝正式終結。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南北朝階段。

西嶺散人說: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的歷史,起於漢末,歸於晉朝,「三國歸晉」是這一段歷史的終結篇。因此,以280年東吳亡國,晉朝實現對三國的統一,這才是完整的三國歷史的落幕。


三國,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段歷史時期,上承東漢,下啟西晉,三國開始的時間目前有兩種主流說法,分別為狹義和廣義之說。狹義的指曹丕於220年篡漢建立曹魏政權,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因為曹丕第一個稱帝,西蜀劉備和東吳孫權分別於221年和229年稱帝,三足鼎立形成。廣義的則以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為三國開始,這場起義,使得地方豪強紛紛擴大勢力,在漢獻帝時期,形成了地方諸侯割據的局面,最終曹操、劉備、孫權異軍突起,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歷史格局。

不過,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是在漫長的優勝劣汰中所逐漸形成的,而自184年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及群雄割據,形成了三國雛型至曹魏代漢為止,這一段歷史是不能忽略的。因此,三國的開始若以延熙元年(220年)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就顯得太過於牽強和緊湊,所以我們往往將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因為這一段時間,正是曹魏、蜀漢和東吳這三國從起家、發展到立國最關鍵的一段歷史時期。

三國最權威的正史非陳壽所著《三國志》莫屬,之後羅貫中在《三國志》的基礎上創作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其起點都是以漢靈帝時期黃巾起義,結束於晉武帝司馬炎280年興兵伐吳,三國歸一,天下一統。因此,三國的開始與結束,有其固定的脈絡時間,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隔一段時間必出現分裂,而後歸於一統。三國上承兩漢,下啟魏晉南朝北,是一段波瀾壯闊、人才輩出的重要歷史時期。

三國是一段「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歷史,因為魏蜀吳三國最終沒有完成統一大業。反而是成全了司馬懿這位曠古奇才,於魏正始十年(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曹魏宗室,大將軍曹爽及其兄弟被夷滅三族,曹魏大權落入司馬家族之手。炎興元年(263)年,晉公司馬昭派鍾會、鄧艾、 諸葛緒兵分三路伐蜀,鍾會大軍被蜀漢大將軍姜維阻於劍閣,相持不下之際,鄧艾抄小路偷渡陰平成功,兵鋒直逼成都,劉禪不戰而降,蜀漢滅亡。

泰始元年(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迫曹魏皇帝曹奐禪讓而稱帝 ,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仍定都洛陽。西晉太康元年(280年),經過十幾年準備的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

三國最後一個政權東吳的滅亡,意味著三國時代的徹底結束,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即兩晉時期。因此,三國的結尾篇以司馬炎受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晉朝,而後大軍伐吳,天下一統,是為三國歷史之完結。

兩晉的歷史,上承三國,下啟十六國南北朝,在長達三百多年的時間裡,中國都是處在分裂狀態,晉武帝之後,繼承皇位的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痴皇帝,八王之亂迅速讓西晉衰落,北方少數民族乘機建立割據政權,中國歷史進入了第一個大混亂時期即五胡十六國時期,大家都知道,兩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電視劇都極少涉獵,因為人物繁雜,國與國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得電視劇拍攝起來難度巨大,找不到中心點,其現實意義和影響力遠不如三國、唐宋明清。

哈士不是奇說:

我國古代眾多的朝代之中,要論大眾的熟悉程度,三國論第二,恐怕沒有別的朝代敢稱第一了。這都得益於《三國演義》。就像這些年很火的明朝一樣,這都得益於《明朝那些事》這本書。

三國時期,以曹丕篡漢稱帝為開端,以司馬炎滅東吳為終點,總共持續了六十年之久。在這期間,魏蜀吳三國鼎立,互為敵人,其中又以魏國實力最強,最有統一天下的資本。

事實也的確如此,司馬昭滅蜀,司馬炎滅吳,本質上都算是魏國滅的,只不過此時的魏國,已經被司馬家族篡奪了權力罷了。

不過,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感覺,三國到司馬炎建立西晉就戛然而止,隨後更被人所熟知的就是南北朝時期和隋唐時期,至少電視劇上是這麼拍的。在這期間發生的事情反而像是被人所遺忘了一般,這是為何呢?

西晉太過黑暗

司馬炎建立西晉以後,並沒有盡到一個開國皇帝的責任。但凡開國皇帝,基本上都經歷過艱難的草創時期,因為他們在建立帝國以後都會簡樸治國,讓人民休養生息。

司馬炎不是這樣,或許是司馬炎獲取魏國政權太過容易,所以他眉頭特別珍惜,以至於他在消滅東吳以後,就過上了奢侈無度的日子。

如果是這樣也就罷了,偏偏司馬炎還在立儲的問題上犯了大錯,那就是他立了個傻子司馬衷為太子。

司馬衷在當時的痴呆,是比較有名的。因此,在一開始,司馬炎立司馬衷為太子時還是有所猶豫的。

可也僅僅是猶豫,他最終還是立了這個司馬衷為太子。

要知道,皇帝這個位置在古代是至關重要的。昏君或者明君,帶給人民的完全是兩種截然相反的體驗。因此,在司馬衷表現出哪怕一絲痴呆症狀的時候,司馬炎就應該當機立斷,改立太子。

可惜,司馬炎沒有。司馬炎死後,司馬衷即位。由於司馬衷的荒謬,使得西晉的朝政完全被賈后攛掇。

賈后也只是個有野心沒能力的人,最終引發了諸侯的不滿。以司馬師為開端,西晉境內掀起了持續的內亂,史稱「八王之亂」。

要知道,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原境內就一直在打仗,哪怕到了三國時期,戰爭也沒有停歇過。此時好不容易統一了,西晉不僅沒能起到恢復民生的作用,反而變本加厲,加速了社會的凋敝。

其結果就是,中原實力大損,胡人趁機起兵,滅亡了西晉。

西晉滅亡以後,相繼進入了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和南北朝時期,隨後才是鼎盛的隋唐時期。

司馬家族造成五胡亂華,大家對司馬家族感官很差

五胡亂華以後,胡人進入中原地區,並和漢人融合在一起,加強了民族間的團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當時,五胡亂華對漢人造成的傷害是很大的。

而作為這一系列事件的罪魁禍首,司馬家族,大家自然不會有什麼好感。

如果不是因為司馬懿司馬師等人是三國時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想就連司馬懿也不會有人提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8184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