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古代中古的九州是指哪九個州?

LUMTS說: 說起九州,許多人都知道這是華夏大地的簡稱,但九州具體在哪裡,指的又是哪些地方卻未必有人知道。古…

LUMTS說:

說起九州,許多人都知道這是華夏大地的簡稱,但九州具體在哪裡,指的又是哪些地方卻未必有人知道。古時,九州指的是青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徐州、揚州等地。

九州的由來

州,顧名思義,是在水中的陸地或是水草豐美的平原之地。華夏的歷史與西方冒險刺激的海洋文明不同,我們生於土地,長於土地,死後埋葬於土地。

農耕文明的我們對於土地有著天生的敬畏、愛戴和依賴,作為華夏兒女,在土地裡揮灑汗水是每一個人必備的技能,這是中華文明千年的血脈傳承。

儘管現代社會,我們已經逐漸依賴科技,但許多老人還是會在自家的陽臺開闢一塊不大不小的土地,閒時種種花,養養蔥,將種植融進了血脈,無法捨棄。

傳說中,世界本是一片汪洋,在華夏大地上出現了陸地,才漸漸出現了人類,古人將汪洋中逐漸擴大的陸地稱為州,而炎黃子孫所在的陸地共有九塊,就稱為九州。

也有傳說稱,大禹治水之前,華夏大地上洪水泛濫,河流改道,人人不堪其憂,沒有足夠的食物用於種植,餓死了許多人。大禹在危難之際帶領著一批對水利有研究的人才,開始了漫長的治水之路。他們用了許多年的時間將人類的居所固定,同時疏通河道,建立防洪工事,將洪水阻隔在居住地之外。在一切完成後華夏已經被彎彎曲曲的河流山川分割成了九塊,於是後世便把華夏稱為九州。

九州的位置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形成了城市和王朝,九州也有了固定的名字和穩定的行政區劃。

  • 青州

指的是山東東部地區,這裡河流眾多,靠近海灣,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樹木青翠欲滴,常年四季如春,史稱青州,但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縣級市,只保留了青州的名號。

  • 荊州

在歷史中被提到的次數最多,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演義》中「關羽失荊州」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地方。古時的荊州佔地面積廣闊,包括湖南湖北以及附近省市的一部分,但現在同青州一樣,只是成為了一個小小的旅遊城市。

  • 豫州

說起豫,許多人會自然地聯想到簡稱為豫的河南省,事實上過去的豫州要比現今的河南省大得多,包括河南省全境和山東西部、安徽北部。

  • 梁州

在過去的華夏大地上包括陝西南部和四川北部,也有許多地方稱其為涼州,是中原大地與遊牧民族發生爭鬥的位置,靠近大漠,人煙稀少。但現在的梁州在中國的地圖上已經消失不見,連名字都沒有保存下來。

  • 雍州

包括陝西、青海和甘肅的部分地區,在過去是遊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大漠,與中原的王朝分分合合,產生過許多衝突與融合。

  • 冀州

冀是河北省的簡稱,在過去也包括河北省及附近的省市,常常作為王朝首都的選擇地點,處在華夏大地的心臟部位,易守難攻。

  • 兗州

處在黃河以南,大致是河北東南部和河南的東北部地區,佔地狹窄,在史書中也沒有突出的部分,常常被人們遺忘,而現在的兗州則更加狹小,已經沒有辦法在地圖上找到。

  • 徐州

在過去包括山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靠近海上,是漁民的聚集之地,有許多港灣,人們出海頻繁,不習慣於種植業,而是靠漁業和桑蠶業生存,現今也已經成為一個地級市,但卻與過去的徐州相差甚遠,跑到了湖北。

  • 揚州

作為九州之中最出名的一個,是人人心之神往的江南水鄉,包括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水資源充足,陽光溫暖,文化繁盛,生活著許多氏族,文化底蘊深厚,詩仙李白曾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寫過「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美好詩句,但現在的揚州只不過是一個江南的旅遊城市。

中華簡稱

華夏大地有著許許多多的簡稱,各個地方的人們習慣的簡稱也不同,但人們最喜歡的就是神州大地、九州大地等等。

事實上,這兩個名字還有著緊密的聯繫。

有人認為,九州指的是古時候世界上的九塊大陸,而華夏這個東方的神秘古國被人們稱為神州大地,於是才有了神州的簡稱。

但也有人認為,九州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學,而是類似於三這樣有著虛擬意義的簡稱,九州的意思是廣闊無邊的華夏大地,人們這樣表達是為了讓高高在上的帝王滿意。

苦茶庵說:

先秦著作《尚書·禹貢》、《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爾雅·釋地》均有九州的記載。

九州是我國傳說中的上古行政區劃。相傳在四、五千年前,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人們被迫向山頂、高地遷徙。後由大禹採用疏導河道的方法,才治服了洪水。所以周人把大地看成是禹平定的,有「禹跡」之稱。他們又認為是大禹把天下分作九個區域,讓後人居住,於是就有九之名,但此時九州並不是一個有具體範圍的名稱。所以在西周金文和《詩經》等資料中,除九州外還有九有、九圍、九隅等名稱,這裡的九隻是表示多數之意。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極力向外開拓土地。齊國向東,晉、趙、燕向北,秦國向西,楚國向南。士地由中原越來越向邊緣地區擴展,中原人民越來越向邊區遷徙。於是就有「海內之地方千裡者九」的「中國」概念出現。

但先秦著作中的九州不盡相同。各書中劃分九州的依據、名稱及區域大小也都不一樣,我們以《禹貢》為例說明九州的劃分情況:

冀州 今山西、河北、遼寧。西、南、東三面距河。山有壺口(山西吉縣西北,陝西宜川縣東北)、梁山(陝西韓城)岐山(陝西岐山縣東北古名天柱山)。川有衡漳(漳水)、恆(唐河)、衛(靈壽以下滹沱水)。

兗州 今河北、河南、山東交界部分。濟水、黃河之間。川有九河(黃河下遊分支,九指多數)灉水(黃河支流)、沮水(濟水支流)

青州 今山東、遼寧東部。渤海與泰山之間。川有濰水、淄水、汶水(大汶河)。

徐州 今山東南部,江蘇、安徽北部。黃海、泰山、淮河之間。山有蒙山(山東蒙陰縣南,一名蒙陰山)、羽山(山東郯城縣東北)。川有淮水、沂水。

揚州 今江蘇、安徽南部,江西東部。淮河以南東至海。水有彭蠡(鄱陽湖)、震澤(太湖)。

荊州 今兩湖及江西西部。山有荊山(湖北南漳縣境)、衡陽(湖南衡山縣西,一名峋嶁山)。水有江漢(嘉陵江)、沱水(江水支流)、潛水(漢水支流)。

豫州 今河南、湖北北部。荊山(湖北南漳縣)與黃河之間。水有伊、洛、瀍、澗等四水。

梁州今陝西南部和四川。華陽(陝西華陰縣南)與黑水(陝西城固縣北)之間。山有岷山(四川松潘縣北)、嶓山(陝西寧強縣北嶓冢山)、西傾山(青海同德縣東北)、蔡山(無考)、蒙山(四川寶興縣北)。川有沱水、潛水。

雍州 今陝西北部、中部和甘肅及其以西地方。自秦嶺以北,東至黃河,西界在甘肅以西。山有荊山(陝西朝邑縣西北北條荊山)、歧山(陝西岐山縣東北)、終南山(秦嶺)、鳥鼠山(甘肅渭源縣西南、隴西縣西)、三危山(甘肅敦煌縣東南)。川有弱水(甘肅張報河)、涇水、渭水、漆水、沮水、灃水。

《禹貢》九州中,除了敘述著名的山川治理經過外,還記述土壤、田地、物產、運輸道路及備地的部落。

先秦著作中的九州都是理想區域。戰國時期雖有九州名稱,但實際並沒有實行過這種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全國實行郡縣制,設立三十六個郡,沒有州制。 漢武帝「獨尊儒術」,才根據《禹貢》和《周禮·職方》的記載,分全國為十三州。最初只是監察機構,直至西漢末,州才形成一級行政機構。

與九州制相對應的是五服制。即以王都為中心而向四周擴展,分甸、侯、緩、要、荒。王都五百裡內叫做甸服。甸 服外四方五百裡稱侯服,即諸侯分封區。侯服以外四方五百裡稱緩服,是介於中原與少數民族地區之間。其作用一方面推廣中原文化,另一方面負有整頓軍備保衛王都和諸侯的安全。緩服以外五百裡叫做要服。要服外五百裡稱荒服,是少數民族居住處。方三於裡中國土地上,五畿(甸)直接控制的僅方一千裡,故五服制在西周時期賣行過,到戰國消亡,而九州制在戰國開始醞釀,到漢末才實現。五服制和九州制是代表兩種不同的地理概念,都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是當時行政制度在地理領域中的反映。五服制是西周分封制的理想,九州制卻是孕育著大一統下的郡縣制。

正史漫談說:

「九州」指的是冀、兗、青、徐、豫、雍、梁、揚、荊。

這裡面還有個典故,叫作「塗山大會劃九州」,發生在五帝時代末期、夏朝之前,這件事有著深刻的時代發展背景,標誌著中國古代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皇帝作為中國的「人文初祖」,相傳他有25個兒子,其中有14個被封成12個姓;在他離世後,那些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後人陸續擔任部落首領,其中備受推崇的有顓頊、帝嚳、堯、舜,他們與黃帝並稱「五帝」。(那時的「帝」就是部落首領)

他們間的血緣關係是這樣: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帝嚳是顓頊的侄子、皇帝的曾孫,堯是帝嚳之子。而從堯開始,帝位的傳承採取的是被後世津津樂道數千年的「禪讓制」。

帝嚳死後,兒子摯繼承了帝位;而堯作為摯的弟弟,則被封為唐侯。但隨後兄弟倆的表現天差地別:堯把自己的封地「唐」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受百姓愛戴、部族首領稱讚,而身為帝的摯卻乏善可陳。九年後,摯主動把帝位讓給了堯,這就是「禪讓」。

堯、舜、禹的帝位傳承,採取的都是「禪讓」。據說堯擔任首領期間,四嶽(唐堯的四位大臣,分管四方的諸侯,分別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推舉舜為繼承人。舜雖然是顓頊的後人,但當時已經幾乎淪為庶人。因此,這種唯才是舉的帝位傳承制顯得尤其難得。

經過多年的考察後,舜成功繼承了部落首領之位。隨後,他也以同樣的方式,經過考核後把帝位禪讓給禹。當然了,禹也是皇帝、顓頊的後代。

說到禹,我們第一時間會想到「大禹治水」。但實際上,他的最大政績就是重新整合了上古政治形態,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這一動作分為兩個步驟。

其一是攻伐三苗。

三苗相傳也是顓頊的後代,其先祖在堯時期被流放,隨後輾轉南遷到古洞庭一代。

大禹治水期間,三苗也出力,但事後卻沒有獲得獎賞,因此發動叛亂。禹當時就要發兵徵討,但舜制止了他,隨後花了三年時間做兩手準備:一邊對三苗進行道德教化,一邊訓練軍隊。見到舜、禹這副架勢,三苗見無機可乘,便暫時放棄了反叛。

但當舜去世、禹即位後,三苗表示不服並立即再度反叛。而禹對此早有心理準備,他的計劃不單單是打服三苗,而是將對方的土地直接納入管轄。因此,他調集5000精兵,發動了全面的兼併戰爭,將三苗所在的長江中遊地區收到麾下,直接掌控區直抵淮河流域。

戰勝三苗後,禹正式稱王,定都於安邑。從這一刻開始,國家取代了部落聯盟,上古歷史進入了新時代。

而接下來就是禹的第二個動作:塗山大會劃九州。

為了鞏固自己的王權,禹召集各氏族首領在塗山(今安徽蚌埠西郊)開會,史稱「塗山大會」。在會上,禹祭出了自己醞釀已久的行政區劃與治理模式改革。

首先,他把天下(掌控區)分為九個州:

冀州——大致位於河北平原、山西高原;兗州——黃河、濟水之間;青州——山東半島;徐州——河淮平原;豫州——中原地區(今河南);雍州——關中、隴西;梁州——秦嶺以南、四川盆地;揚州——長江下遊;荊州——長江中遊。

以上每個州,禹都安排一位氏族首領管理。同時,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威,他把各地首領進獻的青銅鑄成了九個鼎,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九鼎」,隨後數千年中,這個名詞一直是王權的象徵。

禹構架的行政區劃,為實行更加集中的行政管理提供了可能。在他死之後,兒子夏啟繼位,這標誌著禪讓制的結束、世襲制的開始,中國歷史從原始社會步入了奴隸社會。

劃分九州,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划進入新時期的象徵。後世的王朝一直沿用了這一做法,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州」,而且與最早的「九州」並不吻合。實際上,「九州」逐漸成了華夏大地的代名詞,相對於地理概念,它更像是政治、文化及文明符號。

一老沈一說:

中國的「中古」,史學界通常指秦至清代1840年之前。

「中古」這段時間裡,歷代的「行政區劃」不是按「九州」劃定的。比如,漢代就是十三州。

但在這一階段的前期,有「九州」的說法。

應該成書於秦漢的《爾雅》,其《釋地》篇說,「九州」指冀州、豫州、雍州、荊州、揚州、兗州、徐州、幽州、營州。

這個說法,與屬於「上古」先秦的說法,不完全一致。

其實,先秦時關於「九州」的說法也不一致。

《周禮》,舊題《周官》,始出於西漢景、武之間。其內容,記載的是周代官制,絕大部分內容屬於先秦無疑。

其記載的「九州」是——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

先秦對「九州」記載最早的,也被認為最權威的,是《尚書.禹貢》。具體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還要說的是,先秦還有一種「九州」的說法,是戰國時孟子之前的鄒衍提出的。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雲,鄒衍「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西漢初《淮南子.地形》,具體講了此種說法的「九州」——「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濟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如果說「正宗」,當然還是《尚書.禹貢》的說法。

《禹貢》開篇即說,禹在茫茫洪水中敷布土地,隨著山勢斬木通路,確定各州高的山脈和大的河流。

接著,就按照前面說到的順序,講了「九州」。

其中說到每個州,都包含「州城」、「地理」、「土田」、「貢賦」、「貢道」幾個內容。

這一最早的「九州」,還被叫做「禹跡」。

《左傳.襄公四年》載:「於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跡,畫為九州』」。

「禹跡」和「九州」,就是指大禹治水走過的路線,治好了水,同時也就劃分了「九州」。

從《詩經》來看,殷人和周人,很早就都認為大禹治水是確實存在的史實,而且是可歌可泣的英雄。

《商頌.長發》云:「濬哲維商,長發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即長。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

此是祭祀商王成湯的殷人史詩。其中說到了大禹治水,劃定「國疆」。

《大雅.文王有聲》,是讚美文王遷豐、武王遷鎬的周初頌詩。其曰:「豐水東注,維禹之績。」風水奔流向東方,大禹功績不可量。

可知,第一,距今3000年或更早的古人,就知道大禹和大禹治水;第二,「畫為九州」,與大禹治水有關。

亦屬於先秦古籍的《山海經》中,也說到「九州」,因比較分散,恕不贅引。

再多說幾句。

在「芒芒禹跡,畫為九州」之前,還有「十二州」之說。

也出自《尚書》,是在《堯典》裡,比《禹貢》記載的大禹治水更早。

《堯典》記述帝舜攝位云:「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漢書.地理志上》曰:「堯遭洪水,褱(huái)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貢。」

學者們說,《漢書》把帝舜置十二州,算在了帝堯頭上,大約屬於「亂點鴛鴦譜」。

但不管怎樣,從「十二州」到「九州」的變化,反映了上古先民「方位觀念」的進步和提升。

(西漢「日廷」瓦當)

古人,是通過「立杆側影」的「二繩」之法確定方位的。

最初確定的,是「東南西北中」的「五位」。

這樣的方位認知,用圖形來表示,就是所謂「日廷」。

「日廷」,由「二繩」和「四鉤」組成。配以「十二支」,「二繩」為 「子午」「卯酉」;「四鉤」為醜寅、辰巳、未申、戌亥。

這樣,便構成了「平面十二方位」。

「十二州」的說法,應該就是這種「日廷」平面「方位觀念」的反映。

(戰國和西漢「四維」八方九宮圖)

後來,古人對於方位的認知進一步提高。

當把「二繩」的「一」和「丨」等比例加寬之後,就可以得到一個「亜」字圖形。這個時候,「方」與「位」就既聯繫又分離了,「方」指示「方向」,「位」則表示出九個位置。

這就是古人的「八方九宮圖」。現代人稱這種圖形為「九宮格」。

「九州」概念,實際上反映的是古人這種「四維」的大地空間理念。與之相配合的,是古人的「天圓地方」之「宇宙觀」。

(西漢太一天圓地方九宮盤盤)

圖影世界說:

相傳四千多年前,中華大地上洪水為患,大禹受命治水,通過「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高處鑿通,低處疏導」的治水理念,疏通河道讓洪水懷素流入大海,江河從此暢通,夏王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了大禹九鼎,象徵九州的同時也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利,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後來九州也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那麼古代所稱的九州是哪九州呢?

<img class="deal" src="http://p1.toutiaoimg.com/large/ef6001802e0a36dcdab" _src="https://timg01.bdimg.com/timg?pacompress&imgtype=4&sec=1439619614&di=9abaefca476cf3cbaf28fe71773a07ee&quality=60&size=b640_10000&class=" capture"="">

古代九州

《尚書》、《爾雅》、《周禮》、《呂氏春秋》等書中都記載有九州,但具體所指有所不同,《尚書·禹貢》作:冀州、袞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爾雅·釋地》作:冀州、袞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幽州、營州;《周禮·職方》作:冀州、袞州、青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幽州、并州。

徐州

徐州古稱彭城,作為一個地理區域,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徐州地處黃淮平原,範圍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以西,也就是今天的淮海地區,包括今天的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素有「五省通衢」、兵家必爭之地和商賈雲集中心之稱,周滅殷商後,將徐州併入青州。

揚州

揚州範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流域東南地區《周禮》稱東南曰揚州,《禹貢》曰:淮海惟揚州,三江既入,震澤厎定,沿於江海,達於淮泗,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寫道的「煙花三月下揚州」指的就是這裡。

荊州

《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荊州大體相當於今湖北一帶,由荊山之下直到衡山(大別山)之南。楚文化底蘊深厚、三國文化膾炙人口、名人文化千古傳頌、水文化震撼人心、紅色文化可歌可泣、非物質文化琳琅滿目,荊州古城享譽中外。後人常常說的「劉備借荊州」和「大意失荊州」指的就是這個地方。

豫州

豫州位於九州之中,史料和文學作品中常說的中原主要指豫州,其範圍東接山東、安徽,北接河北、山西,南臨湖北,歷史上曾幾度達到鼎盛時期,長期為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雖然在各個朝代的地理劃分有所不同,但豫州主要在今天的河南省。

梁州

《尚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華指華山,華陽為華山之南。黑水說法不一,此處應為褒河。指商周時期的四川盆地和漢中地區。「梁州」正式成為行政區域名,始於曹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第二年曹魏滅蜀,蜀地分益、梁二州。隋朝撤銷梁州改設漢川郡,唐朝復設梁州,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避朱泚軍亂,天子幸梁州。還都後,詔改梁州為「興元府」,位同京都長安。從此,「梁州」一詞正式淡出漢中的行政稱謂名。詞牌名「梁州令」就來源於此處。

雍州

雍州今位於陝西省鳳翔縣。因「鳳鳴於岐,翔於雍」得名,古稱雍,是周秦發祥之地、華夏九州之一、絲綢之路重要驛站和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西鳳酒鄉、民間工藝美術之鄉和泥塑之鄉。其位置相當於現在陝西省關中地區、甘肅部分、青海東北部以及寧夏部分地方。

冀州

《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今山西省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等地區。《史記·夏本紀》云:「禹行自冀州始」,就是說大禹治水是從冀州開始的。春秋時期周王朝分天下為十二州,冀州分為幽州和并州,秦朝劃歸巨鹿郡,西漢時又將巨鹿郡分為信都、常山、清河三郡,東漢時改為長安國,魏晉時又改冀州。隋唐時冀州所轄範圍越來越小,到了明清兩朝是冀州歷史山個最小時期,到民國設河北省。

兗州

大體位於古黃河和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範圍和治所隨歷史多有變更。

兗州最早出現是依地理區劃而言的。古書中有黃帝劃州分野、建置萬國之說,雖系後人用王朝觀念對原始社會疆域的附會依託,不足信以為實,但禹分中國為九州的說法則較為流行。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

青州

《尚書·禹貢》中所記載「海岱惟青州」,大體指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的一片區域,地為肥沃白壤。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先後治廣縣城,臨淄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益都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3000年之久。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說:

華夏九州是一個地理範疇,有很多通俗的叫法,也被稱為「漢地九州」、「神州大地」、「中土九州」等等,九州指的是:華夏族最早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九州指的是九個不同的地方組成的地理範疇,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州是一級行政區,相當於今天的省,九州也就是說華夏最核心的地方是由九個一級行政區組成的。

「州」字最早在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出現,當時還是象形字,其寫法就是三條曲線,然後中間一條曲線的中間位置有一個小圓圈,看看上面的字就知道,這個「州」是有含義的,三條曲線表示河流,而中間的圓圈表示河流中間的陸地。

州字演化

換句話說,象形字「州」的本意是指河流中間的陸地,金文與甲骨文是類似的,然後小篆的寫法就變得複雜了,三條曲線的中間都有圓圈,意思還是一樣的,只不過圓圈多了,同樣指的河流中間的陸地,那麼古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象形字的來源就是生活,根據生活中的含義來表達,古人關於州字的創傷來源於史前的一場大洪水,相傳上古的堯、舜、禹時期,華夏大地發生一場規模宏大的洪水災難,從堯帝開始,華夏人就開始不斷想方設法治理大洪水,由於水洪水淹沒了很多河流與低洼的地方,所以當時的人們就只能住在地勢高一點的地方。

大禹治水

最後形成的景觀就是人都是住在高地上,而洪水則肆意地在周圍流動,看起來就像是人住在水中的陸地上,所以古人就根據這個含義創造了「州」的甲骨文和金文,而這一場持續一百多年的大洪水,到了大禹時期才治理好,不僅僅是華夏有這種大洪水的記載,在世界範圍內也有大洪水記載,比如聖經上就有。

大洪水治理好了之後,大禹召集了天下諸侯參與塗山大會,並檢討了自己的過失,之後大禹根據自己治水的經歷,將整個天下分為九州以方便管理,這就是九州的由來,同時大禹鑄造了九鼎,與九州相對應了,代表了整個天下與夏王朝的統治。

鼎原本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在當時只有貴族和王族才能祭祀,後來逐漸成為國家權力的象徵,相當於後世的傳國玉璽一起,後世的朝代都以得到九鼎為得天下的象徵,當時的天下就是九州,那么九州是今天的哪裡呢?

禹貢九州圖

1、冀州

《呂氏春秋》: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

按照呂氏春秋的說法,冀州是在兩河之間,晉地,所謂的兩河指的黃河與古濟水,也就是黃河以外,古濟水以西的地方,古濟水就是今天的清河,流經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冀州的大概地理範圍相當於春秋時期的晉國位置。

冀州的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山西省全部、河南省北部、河北省西部、北京市及天津市,禹貢中說冀州境內有梁山、岐山、碣石山,還有漳水,恆水和衛水,還說冀州的土壤是白色的,賦稅是第一等,還夾雜著第二等,冀州的最北面到達內蒙古陰山,最東邊到達今遼寧醫巫閭山,最西邊是黃河,最南邊也是黃河

九州地圖

2、兗州

《呂氏春秋》: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

也就是說黃河與濟水之間是兗州,黃河從甘肅開始,經寧夏、內蒙古、陝西與山西邊境到河南北部時,呈幾字型走向,冀州是濟水以西,而兗州是濟水以東,大概的位置是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包括今天山東菏澤市、濟寧市以及河南省商丘市和濮陽市

禹貢上說兗州的土質又黑又肥,樹木茂盛,田地是第六等,賦稅是第九等,這裡地處黃河下遊,澭水和沮水會合流進了雷夏澤,兗州的人已經可以從山丘上搬下來住在平原上了。

古九州地圖

3、青州

《尚書 禹貢》:海、岱惟青州。

這裡說的是:渤海和泰山之間是青州。青州在兗州的東邊,大概的位置是今天山東半島的最東邊,包括山東省濟南市、東營市、青島市、濰坊市、煙臺市等地。

禹貢上說這裡的土又白又肥,有一大片的鹽鹼地,境內有濰水和淄水,這裡的地是第三等,賦稅是第四等,這裡有很多海產品。

4、徐州

《尚書 禹貢》:海、岱及淮惟徐州。

意思是說:渤海、泰山與淮河之間的是徐州。徐州與青州的分界線是泰山,泰山以東是青州,泰山以南是徐州,徐州的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山東省南部和江蘇省中北部,包括江蘇省徐州市、連雲港市以及山東省泰安市、棗莊市、臨沂市、日照市

上古華夏地圖

徐州的境內包括淮河、沂水、泗水,還包括蒙山、羽山、嶧山,這裡的田是第二等,賦稅是第五等,這裡的土是紅色的,又粘又肥。

5、揚州

《呂氏春秋》:東南為揚州,越也。

也就是說中原的東南方向是揚州,相當于越國的土地,位於淮河與東海之間,大概地理位置包括今天的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全部、上海市、安徽省南部及淮河一帶、江西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自治區以及香港、澳門

揚州的地理範圍很廣,差不多就是整個東南沿海,從江蘇一直到廣東,禹貢上說這裡的土是潮溼的泥,樹木高大,雜草茂盛,這裡的田是第九等,賦稅是第七等,這裡的人穿著草編織的衣服,這裡有淮可和泗水。

九鼎代表九州

6、荊州

《尚書 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

意思是說:荊山與衡山的南面是荊州,荊山是位於湖北省西部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北至房縣,南到荊門與當陽,西至遠安,東到荊州及南漳一帶,這裡是楚國的發源地,而衡山則是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陽市。

荊州在當時的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全部以及廣東自治區的北部。這裡有長江、洞庭湖和雲夢澤,還有漢水、沱水和潛水,這裡的土也是潮溼的,田是第八等,賦稅是第三等。

7、豫州

《尚書 禹貢》:荊、河為豫州。

意思是說:荊山與黃河之間是豫州,也就是荊山以北、黃河以南是豫州,豫州與荊州的交界處是荊山,豫州的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全部、安徽省西部的阜陽地區

這是後來東漢十三州,與上古九州有些區別

豫州境內有:伊水、瀍水、澗水、洛水,全部匯入黃河,這裡的土是柔軟的壤土和肥沃的黑色硬土,這裡的田是第四等,賦稅是第二等。

8、梁州

《尚書 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

華山南部到漢江之間是梁州,華山是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渭南市下轄的華陰市,梁州的大概位置主要是今天陝西省南部的漢中市、安康市、四川省全部、重慶市全部、雲南省全部、貴州省全部

梁州境內有渭水、沔水、沱水和潛水,還有岷山、嶓冢山、峨嵋山、蒙山,這裡的土是疏鬆的黑土,田是第七等,賦稅是第八等。

9、雍州

《尚書 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

黑水到西河之間是雍州,而在呂氏春秋中說西邊的地方是雍州,也就是說雍州是當時最西邊的地方,是秦國的地方,大概位置包括今天的陝西省中北部、甘肅省全部、寧夏全部以及內蒙古的南部,包括陝西的西安市、寶雞市、鹹陽市、渭南市、延安市、商洛市、榆林市等地和內蒙古的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

上古九州

雍州境內有弱水、涇河、渭河,這些流入黃河,還有終南山、惇物山、鳥鼠山、三危山,這裡的土是黃色的,田是第一等,賦稅是第六等。

從這些記載來看,九州主要是以山和河流作為主要地理標誌來區分,所有的州與州之間的分界線都是山與河流,在大禹時期,華夏大地基本上很少有城池,還處於原始社會晚期,國家的雛形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並沒有太具體的方位描述,只有大概的區別,到了後世社會,不斷發展,城池的大量出現,人口地不斷增加,才有了具體的位置。

談秦說漢說:

談秦說漢(312)

《史記·夏本紀》記載,夏禹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疏導了九條大河,治理了九個湖泊,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夏禹將華夏境內劃為九州,在九州內分封諸侯,賜給土地與姓氏。

《尚書·禹貢》記載,九州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東至渤海與黃海;西達克拉瑪依大沙漠;北方到了燕山山脈;南方連到了蠻夷外族居住的地方。夏禹按山脈位置與水流走勢劃分九州的,並鑄九鼎為象徵。

《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應該是夏朝時期劃分的。《爾雅·釋地》記載之九州應該是商朝重新劃分的。《周禮·變官·職方氏》中的記載九州則應該是在商朝的基礎上重新劃分的。因此,九州的劃分在不同時期是有些變化的。

  • 冀州

冀州是夏朝相對最富庶的地方,大概位置包括現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遼寧省與內蒙部分地區。夏禹從壺口開始施工,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脈。太原治理好了以後,又治理到太嶽山的南面。覃懷、橫水、漳水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恆水、衛水已經順著河道而流。東北的鳥夷族的貢品船隻沿遼東灣西岸航行,看右邊的碣石向西駛入黃河航道。

  • 兗州

濟水與黃河之間是兗州,大概位置包括了今山東省的西部、河南省的東北部、河北省的東南部。黃河下遊的九條支流疏通了,澭水和沮水會合流進了雷夏澤。這裡出產的漆、絲、彩綢等貢品,從濟水、漯水乘船進入黃河。

  • 青州

渤海和泰山之間是青州,大概位置是今天的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東半島的一片區域。夏禹給東北的堣夷族劃定疆界後,又疏通濰水、淄水。進貢的船隻從汶水通到濟水,然後由濟水進入黃河。

  • 徐州

黃海、泰山及淮河之間是徐州,大概範圍在今天的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以西,涉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淮河、沂水治理好以後,蒙山、羽山一帶已經可以種植了,大野澤已經聚積深水,東原地方也獲得治理。進貢的船隻從淮河、泗水,到達與濟水相通的菏澤,然後進入黃河。

  • 揚州

淮河與黃海之間是揚州,大概範圍在今天的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彭蠡澤已經匯集了深水,松江、錢塘江、浦陽江在那裡入海,太湖水域也就獲得了安定。貢品沿著長江、黃海到達淮河、泗水,然後進入黃河。

  • 荊州

荊山與衡山的南面是荊州,大概包括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之南地域。長江、漢水奔向海洋,洞庭湖的水系穩定了,沱水、潛水疏通以後,雲夢澤一帶可以耕作了。貢品從長江、沱水、潛水、漢水到達漢水上遊,改走陸路到洛水,再到長江支流南河,然後再進入黃河。

  • 豫州

荊山、黃河之間是豫州,大概以河南為中心,東接山東、安徽,北接河北、山西,南臨湖北。伊水、瀍水和澗水都已流入洛水,又流入黃河,滎波澤已經停聚了大量的積水。疏通了菏澤,並在明都澤築起了堤防。豫州進貢的船隻從洛水到達黃河。

  • 梁州

華山南部到怒江之間是梁州,大概是指陝西、四川盆地、漢中及部分雲貴地區。岷山、嶓冢山治理以後,沱水、潛水也已經疏通了。峨眉山、蒙山治理後,和夷一帶也取得了治理的功效。貢品的船隻沿著桓水而來,接著改行潛水,然後離船上岸陸行,再進入沔水,進到渭水,最後橫渡渭水到達黃河。

  • 雍州

黑水到西河之間是雍州,大概位於今陝西、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寧夏、新疆部分、內蒙部分。弱水疏通已向西流,涇河流入渭河之灣,漆沮水已經會合洛水流入黃河,灃水也向北流同渭河會合。荊山、岐山治理以後,終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鳥鼠山都得到了治理。進貢的船隻從積石山附近的黃河,到達龍門、西河,與從渭河逆流而上的船隻會合在渭河以北。

  • 寫在最後

夏禹治水是以黃河為中心,將所有支流疏通進入黃河、大海,打通水路,又打通九座大山之間的陸路。夏禹劃分九州的重要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治理好水患,讓百姓安居樂業;另一個是要求各地諸侯上交特產為貢品,通過黃河運送到京城

《爾雅·釋地》記載之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其中有幽州與營州,沒有青州和梁州,應該是商朝時期的劃分了。

《周禮·變官·職方氏》中的記載,沒有梁州、徐州,而有幽州、并州,因為武王滅殷商之後,將徐州合併入青州,將梁州合併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并州和幽州。因此,是屬於在商朝的基礎上,又重新劃分了。

2020/11/30

我是秦磚漢瓦裡的拾荒人,感謝閱讀,人走留香,點個讚唄,不勝感謝!

文字拾荒人說:

《尚書·禹貢》中國第一篇區域地理著作, 「禹別九州,隨山溶(浚)川,任土作貢。」就是說大禹在調查了中國的九州大地的國土資源以後,分割了九州的地界,劃分了土壤等級,根據各地的土地條件、自然資源以及距離「禹中央」的所在地——也——冀州——的遠近,制定了地方向中央的「納貢政策」。

大禹的版圖上劃分了九州地域。這九個州分別是:冀州、充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冀州:壺口附近,太原、覃懷一帶,東、南、西以黃河為界;

充州:濟河、黃河一帶;

青州:渤海東至泰山地區;

徐州:東起大海,北至泰山,南及淮河地區;

揚州:北至淮河,南至大海;

荊州:北到荊山,南到衡山之南;

豫州:南至荊山,北至黃河,西至華陽一帶;

梁州:華陽(華山之南),至於黑水一帶;

雍州:黑水以東,黃河以西一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4858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