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只能說。高手在民間。只是他們的。歌聲。沒有人幫他們宣揚出去。因為我在外面。你有了一兩年的時間。很多少數民族?唱的歌。聲音特別好。特別清脆。特別響亮。在貴州的。苗族。布依族。洞族。雲南西雙版納的。納西族唄!歌聲也特別漂亮。反正我個人很欣賞他們的歌聲,太清脆了。太響亮了。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有很多高人。把他們的歌聲。響亮的。我想玩。是最好的。謝謝。
1:華晨宇:高音音色難聽,甲杓肌參與過低,發音點靠前,大喊大叫;
華晨宇的高音音色和北京現代音樂學院王高鵬教授對學生說「喊出來的乾癟音」完全一致。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天娛傳媒一哥華晨宇,華晨宇是張杰的延續。在天娛的傳播下,大眾覺得他唱的很好,曲風夠獨特,「新生代實力唱將」、「歌王」噱頭一大堆,但實際上華晨宇和張杰的問題是一樣的,音樂審美不夠,高音來湊,充斥著天娛娛樂至死的意味。
在聲樂之中, 基本的要求是以情感載體的真聲作為演唱音色。真聲具有著天然的柔性和圓潤泛音感,可以提供大量的低音泛音區內容,以及泛音強度衰減的快速。內容足,衰減快,音色情感就充沛,越符合人類人聲審美。
具體演唱中,換聲點之後提供優質的強混,一般而言是需要胸聲點綴甲杓肌的主動參與,讓聲帶維持住自身的真聲音色質感,通過共鳴腔的集中和聲壓維持,來形成金屬芯質感。
優質的金屬芯質感,必定要包含以下三個條件:
1:維持低音泛音區的真聲音色,保證金屬芯不尖銳化、不老成化;
2:共鳴腔的集中度,提供向上的空間感;
3:聲壓的強大,提供高音的張力;
這三個條件,第二個和第三個都還好,僅僅是舞臺表現力的不同。但是第一點是絕對的核心,他直接決定了直觀的聽覺感受。唱得好不好聽,就取決於第一點,甲杓肌對於真聲的維持程度很重要。
恰巧,華晨宇就是這個問題,他的強混音色,極大程度的缺乏了甲杓肌提供的真聲低音泛音區質感,而且腔體變化偷懶,完成度不高。具體腔體問題如下:
1:發音點靠前,靠上,基本從上頜竇位置改變為篩竇等高位置。過分靠前,可以減少共鳴腔體集中的困難程度,但同時捨棄了以上頜竇為中心的面罩共鳴提供的多區域泛音內容。
2:部分高喉位,聲帶緊張。華晨宇的喉位控制還行,他的聲帶壓縮程度需要藉助咽喉肌肉,來提供部分的喉位對抗力度。但是總體上,華晨宇很偷懶,他淺嘗輒止,並沒有將聲帶壓縮的能力作為目的,而是藉助咽喉肌肉來完成部分聲帶壓縮。
這造成了一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問題。他的喉位不足以致命產生倒嗓,但依然導致了高喉位給與的聲帶壓力。
發音點靠前,聲帶緊張,這樣的狀態下,高音會不由自主的往上喊,而不是以強混的面罩共鳴為核心的共鳴蔓延。缺乏了大量的共鳴質感,而是簡單的將聲帶音擴大放大,不具備強混的聲壓內容度,乾癟癟的。就是為什麼華晨宇的強混音色很難聽的原因,也是大喊大叫的原因。
1:發音點靠前,尖銳化,音色過幹;聲線缺乏共鳴。
2:甲杓肌參與不了,拉不住聲帶,真聲低音泛音區缺乏;
華晨宇的唱法選擇,並不是他個人能夠決定的。而是天娛的一貫作風,從張杰開始,天娛傳媒就逐漸感覺到了一個問題:
大眾對於聲樂的審美認知就是很簡單的三條:飆高音、足夠帥、八卦足夠多。
和音樂有關就一條飆高音。至於飆的高音音色質量怎麼,不在天娛傳媒的考慮範圍,音色再差,千萬調音師也能拉回來。音樂審美再怎麼譁眾取寵,天娛的公關都能圓回來。
這種絲毫沒有以優質作品去改變環境,而是專注於商業的做法。必然是要被淘汰的。
甚至可以說,華晨宇的底子很不錯。但是缺乏了一個良好的聲樂環境。他距離林俊傑的優質強混,差距可以說不是難以跨過。距離T1唱功,也就差最後臨門一腳,如果能滿足甲杓肌的參與度和一個良好的音樂審美,未必不是真的新生代唱將。但如今深陷天娛傳媒,不論是唱法還是曲風以及審美,實在叫人不敢恭維。
天娛對於華晨宇的運營和誇大,詳情可以去看,我另外關於華晨宇的3000字文章:我為什麼get不到華晨宇?以及4000字文章:華晨宇和薛之謙有一方面綜合水平誰更高?
2:陳奕迅,曾經的中低音王者,如今漏氣越來越嚴重了。
陳奕迅,本來不應該出現在這裡的。但他的狀態下滑得著實令人唏噓。如果最近五年有看過陳奕迅演唱會的朋友,應該會比較淡定。
從2016年開始,陳奕迅就開始了大範圍的倒嗓和漏氣。倒嗓可以理解,當年《浮誇》有多火爆,陳奕迅如今的倒嗓就有多嚴重。《浮誇》最後的E5,唱一次陳奕迅聲帶損傷程度加一層。
他一個中音歌手,不得不在時代和唱片公司的要求,完成了高喉位G4、A4的能力,但陳奕迅本身不具備聲帶壓縮能力和強混能力。
那E5怎麼樣?只能擠卡,選擇部分咽音護嗓,但即是如此。陳奕迅的《浮誇》E5高音,只有在錄音室是完美質量的,任何一次Live《浮誇》E5的質量都很低。包括被津津樂道的韓國MAMA現場。
陳奕迅的唱法,是半漏氣式唱法。通過漏氣的給與大量氣聲,幫助自身中低音的完美語感,完成聽覺擁抱感。本質上半漏氣唱法有兩個人,一個是許志安一個陳奕迅,但陳奕迅明顯做得更好。
不論是《十年》還是《富士山下》還是《好久不見》,都足以稱得上是最好聽的中文歌系列。那種清澈語感和淡淡的傷感,以及完美的感動。聽一遍就好像你和陳奕迅感同身受。這就是半漏氣給與的魅力。
任何技巧都有一定弊端,從聲樂性上講。漏氣是極為業餘的表現。即使是被天娛禍害帶跑偏的華晨宇,他的聲帶閉合程度也是很合格,不存在任何漏氣的可能。需要氣聲效果,可以用聲帶邊緣化的技巧來完成,而且護嗓。
但顯然,HK樂團對於新世紀的聲樂技巧基本上是隔絕,還停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張國榮時期。
最近五年來,以陳奕迅的《線上演唱會》為例,他質量音域從以前A#4,變為如今的G4。而且唱G4都面紅脖子粗,口氣喘息極大。
如今的漏氣程度很嚴重,陳奕迅的個人發展也幾乎停止。誰都會有低谷,這並不能否定他曾經的輝煌。
關於漏氣的詳情,可以參考我的3000字文章:許志安的唱功如何?
關於陳奕迅的唱功,可以參考另一篇:陳奕迅唱功如何?
3:任賢齊:口水聲過度,CD收錄《小雪》唱功車禍現場,音域E4以下。
任賢齊,這是一個讓人懷念的歌手名稱。感覺距離自己很遠,但又很近。
網絡上流傳著一則信息:任賢齊《心太軟》,賣了足足2500萬張。由此衍生而來,說任賢齊的唱功如何如何好,他的其他唱片賣了多少多少。但實際上,一切要講究證據的。
看過任賢齊2020年的臺北演唱會,他全程的音域在E4以下,而且E4的質量,還是極為不合格的假聲。任賢齊唱得最好的時候,就是《心太軟》那一張唱片。
《心太軟》代表著任賢齊的巔峰音域:G#4;
當時的任賢齊是被滾石唱片雪藏五年,好不容易等來了一個機會,他將他五年的沉澱一同放入這張專輯。不具備任何聲樂訓練的他,用擠卡硬頂的方式,完成了G#4的質量高音。可能是不服命運,可能是放手一搏。
很顯然,他成功了。《心太軟》讓他完美解脫了財政問題。但同時讓他不再具有鬥志和進步性。後期的音樂,全部都是F4以下的音域。
在《心太軟》之中, 存在著大量的口水聲,這種口水聲如今很難看到了,因為行業標準已經完全杜絕了這種可能。但是在當時,口水聲還是為任賢齊起到了一定作用。配合自身的苦悶、歌詞的立意、唱法的硬頂擠卡,口水聲的親暱感倒也算任賢齊為數不多的優勢。
總體上,任賢齊是被換聲點卡殼的歌手代表。被狠狠地按在F4以下,年輕時可以靠著身體硬唱,但如今已經不可能。
關於任賢齊的唱功詳情,在3000字文章:如何評價任賢齊的唱功?
4:孫楠:咽音唱法;已經讓大眾審美疲勞;
曾經的華語一哥,以嘹亮的音色稱霸。只能說孫楠取巧了,對於歌曲的演繹過於集中,缺乏變化和內容度。
孫楠、華晨宇、張杰這一批歌手實際上本質都是一樣的:飆高音;滿足大眾對於高音的聽覺需求,卻不以更高的質量作為追求,個人音樂審美都是商業為核心。這裡有人要問了,更高的質量是什麼?是林志炫的A4-D5、是李健的弱混、是韓紅的強混、是林俊傑的聲壓。
簡單講一講孫楠的音域,關於咽音唱法詳情可見我的3000字文章:孫楠的唱功如何?
孫楠的音域稱不上十分狹窄,但遠遠沒有大眾認為的跨度很大:
孫楠質量音域:D3-A#4;
一個八度+5度,也就是一個半八度多。這個區間從G4開始,擁有G#4、A4、A#4三個高音表現力。你說這音很高?談不上,林志炫、李健、韓紅、林俊傑都沒說話。那憑什麼孫楠當年紅得發紫,還成為了主流一哥。
很簡單,咽音唱法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幫助。當時的通俗唱法實際上內容極為匱乏,本質上依舊以民族唱法的固定音色情感傾向作為審判核心。當時就需要咽音唱法的固定音色情感傾向,來滿足大眾需求。基於咽音透亮、穿透、穩定的特質,孫楠不可避免地成為佼佼者。
但時代在進步,如今的聲樂市場,已經極大程度完成了的本質性變化。每年的聲樂生都是華語音樂的基石。咽音本質上是訓練法,不滿足人聲音樂的靈活性。
時代在進步,希望歌手們也能與時俱進,學一學林志炫、林俊傑的學習勁頭,審美才是一個頂流歌手能火多少年的源動力。不要想著取巧。
聽沒聽懂,點個讚唄!
華晨宇,薛之謙、花粥,劉宇寧。
最為被大眾高估的歌手應該是華晨宇。他的作品和能力無法匹配所謂的實力唱將,新生代領路人。天娛傳媒對於華晨宇的過度吹捧和營銷,比華晨宇的前任天娛一哥張杰還要過分。
其次應該是薛之謙。作為一個自詡全能型創作歌手的他,五線譜和吉他都不會,這是令人大跌眼鏡的。同時一個和弦走向寫了生涯80%作品也是令人咋舌的。
最後創作型歌手捧得過高的算是花粥,當然如今這位大作曲家已經銷聲匿跡。
非創作型歌手捧得過高的是劉宇寧,長得高、長得還行,音樂作品看不到。卻把鄧紫棋的《光年之外》當成了自己的專屬音樂。
以下,簡單展開闡釋一下:
華晨宇:T3的實力,被天娛硬吹上T0。
拋開整容、未婚先子、綜藝大咖等非音樂專業性事件。就從單純的聲樂唱功和音樂審美的角度,去對華晨宇的商業能力抽絲剝繭。
音色:中低音真聲質感尚可。C4音區開始,發音點過於集中靠上,音色哭腔加重、金屬芯質感低劣,共鳴內容度降低。大喊大叫,表情浮誇,音樂表達過於表象。
理論音域:F2-B5;
質量音域:A2-E5;
就音域而言,華晨宇是具有高音能力的,A4-E5的半八度高音,足以滿足商業演唱的高音聽覺習慣。但是如果談論具體質量,華晨宇的問題就得以暴露:
C4開始,胸腔質量幾乎消失,全部集中於發音點,缺乏甲杓肌的點綴支撐。簡單介紹一下甲杓肌的作用:
在聲樂演唱之中,每一個人的聲帶音色的底色不同,構成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音色。這種音色質感是主要的聲樂情感來源,而音色質感的具體唱法上以胸聲參與共鳴的方式,帶動甲杓肌放鬆聲帶,給與聲帶一個音色基調的展示能力。進而在這個能力之上,我們能聽到更具有隨和性、感性、想像性的真聲音色。這是聲樂的基礎。
但是如果甲杓肌不參與聲帶底色基調,會造成兩種極端類型:1:許嵩、汪蘇瀧早期的網絡纖弱唱法;2:華晨宇的大喊大叫式唱法。
第一種,是由於假聲的使用過度和部分聲帶邊緣化,第二種是發音點過於集中,喪失胸聲點綴,將全部注意力集中於上頜竇。
華晨宇的高音音色,是很多人在學習聲樂強混訓練時會發出的音色。比如:許嵩《昨夜書》的最高音就是和華晨宇的音色完全一致。
基於這一點,華晨宇在聲樂系統上是一個殘缺狀態,這種狀態導致他不具備T1級別歌手的感性能力,大白話就是唱的不走心。也是你為什麼聽不慣華晨宇音樂的核心。
聲樂性殘缺之後,天娛的做法是讓他不考慮深度和專業度,走飆高音路線。如是就有了各種車禍級別現場大喊大叫:
在客觀事實上,聲樂殘缺狀態的華晨宇也是擁有T2級別唱功功底的。這一點不用懷疑。但音樂不僅僅是唯唱功論,比唱功更重要的是歌手的音樂審美。音樂審美是一個歌手作品的核心競爭力。
恰恰,華晨宇的音樂審美和音樂審美黑洞張杰有的一拼。不愧為天娛看重的商業一哥。
音樂審美的構成,主要有以下幾個維度:
- 1:基礎音程情感選擇;對應作曲、編曲;
- 2:基礎和弦架構選擇;對應作曲、編曲、和音;
- 3:樂器搭配音色選擇;對應編曲、配器、演奏;
- 4:作詞價值取向定位;對應作詞、音樂製作的商業定位;
華晨宇在以上四點上的話語權極少,僅僅在於和弦上具有個人話語權。其他全部由天娛傳媒完成敲定。
而造成這樣局面的核心之一是:華晨宇能力欠缺。不具備作曲、作詞、編曲、製作能力。
當周杰倫成為華語音樂頂流後,天娛的營銷策略轉變為將華晨宇打造為一個全能型音樂藝人。不僅僅是要唱的好,還要會寫詞、會寫歌。華晨宇竟然也敢硬著頭皮上。
從創作角度將,作為一個音樂人,這種自己的作品毫無話語權的滋味是很折磨的。但是顯然,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天娛給的夠多。
具體的作曲上,華晨宇自己作曲的歌曲沒有一首具有成熟性音樂風格和思想表達。在作曲專業上,任何兩個音之間的音程關係都是有著嚴格的心理暗示和情緒明暗表達的,但是顯然華晨宇不具備這樣的基本作曲洞察力。
我簡單查了一下:華晨宇是2010年武漢音樂學院通俗聲樂演唱與編導專業,並未涉及作曲,但即使沒有涉及作曲,音樂底子也顯得過於薄弱。
這種羸弱的音樂理論,導致了一個讓天娛也很無奈的局面:不論再怎麼營銷,也推不動華晨宇。最後只能緊緊抓住華晨宇唯一的長處,高音能力進行大肆宣揚。
恰好,《我是歌手》就是一個最完美飆高音的舞臺。理所當然,在天娛傳媒的節目上,天娛傳媒的一哥獲得了《歌王》稱號。
獲得歌王之後,華晨宇成為了天娛以廣告費、綜藝費牟利的核心。但實際上,這本身就是一種畸形。
一個歌手賺錢的最好方式,從來不是廣告費,而是演唱會。因為演唱會具有最完美的長期受益,也是能夠提升歌手舞臺勢力的最好方式。
但是,天娛真的辦不動華晨宇的演唱會。
華晨宇出道十年,一共辦過15場演唱會。拋棄yiqing,平均一年2場。這種場次正常嗎?不正常。
小一歲的鄧紫棋,單單是2013年4月份道2015年11月份,就足足演出了73場演唱會,而且還是世界巡迴演唱會,賺老外的票子。鄧紫棋"X.X.X."世界巡迴演唱會。兩年的演唱會數量,就是華晨宇的4.5倍。
那為什麼天娛不給華晨宇辦演唱會?
因為賠錢。
資本是逐利的,凡是能賺錢的天娛定不會錯過,凡是賠錢的天娛一定不幹。
導致華晨宇演唱會次數過低的事實就是:平均一年韭菜就兩茬。那些小年輕菇涼,一年也只能掏兩回演唱會門票了。多開一場,就是賠錢負收益。
將華語樂壇視為一個整體,華晨宇的演唱會表現只能說是T3、T4的隊伍。和T2都差距甚遠。
但天娛是這樣報告的:
華晨宇火星演唱會,場場爆滿,座無虛席!
一年就兩場,如果不爆滿,你就開一場吧。
融合一下實力,華晨宇的整體表現力具有一個T3水準。但是作為一個T3級別的歌手,落在天娛眼中,非得把他吹成是T0,那就實在是把大眾不當人看。
2:薛之謙:非科班、賺錢小天才;
薛之謙的問題,說過很多次了。說白一點,就是屬於一個:裝做專業的外行人獲得完美商業能力。
首先一點:薛之謙看不懂五線譜,這一點的實錘可以參考《奔跑吧!兄弟》之中,華晨宇和薛之謙拼五線譜,一個簡單的音符,薛之謙竟然能拼錯。好比一個說自己會英語的人,把C看成了G。
薛之謙的原話是:他自己會彈鋼琴,也會用鋼琴作曲。那這具有一個問題:會鋼琴,但是看不懂五線譜。
不懂五線譜會造成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作曲。
鋼琴作為絕對地位的作曲工具,如果不懂五線譜,那如何進行深度創作?
答案是:固定和弦。固定和弦的確不需要看懂五線譜。只需要知道中央C在哪就行。
那薛之謙所謂的作曲範疇實際上很狹小:C大調的六個和弦即使薛之謙作曲的全部,4536251的和弦走向包含了薛之謙所有大火的自作歌曲:《演員》、《紳士》、《剛剛好》等等。
但就是這樣一個半小時鋼琴速成的人,成為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音樂歌手標杆,活躍在所有的衛視節目、商業廣告上。
同時,在音樂壟斷的日子裡,他做出了免費音樂的完美翻身仗,將免費版權利用到極致。不得不讚嘆他的商業眼光和戰略。他自己也明確表達:「音樂收費還是十分累的,收費就沒人聽我的音樂了。」
音樂是商業一部分,但是商業不是音樂的全部。音樂還是需要一定心血和職業能力的。
而薛之謙的大火,顯然是華語音樂土壤變壞的一種表現。下沉市場太過巨大,而聽眾審美太過低劣。
3:花粥:套路和弦+抄襲;無需拓展;
4:劉宇寧:沒有作品;
對於劉宇寧我並沒有太多深入了解,僅僅一點:怒音+沒有作品。作品是一個歌手的生命展現,但是劉宇寧的作品,不論是《熬夜》、還是《當遇見你》。品質過於低劣。
就是十分大眾的口水歌,就連薛之謙的業餘工藝也無法達到。相反《光年之外》他唱的還不錯。而他個人自詡是樂隊主唱,但是很抱歉,摩登兄弟真的稱不上是一隻樂隊。
除此之外,就沒有了。
最後:實際上喜歡劉宇寧的女生和男生,都是因為人家夠高,長得也不差。審美主體的非審美需求而已。
聽沒聽懂,點個讚唄!
我聽楊坤的歌怎麼聽怎麼難受,頭一次聽的時候不明白這種嗓子怎麼會火的?沙啞,喘不過氣來!雖然阿杜的嗓音也是沙啞的,可是就是覺得阿杜的好聽。尤其是唱無所謂踩菸頭的動作,看著就難受,還能擔任中國好聲音的導師,何德何能啊!個人觀點,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