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退役軍人,以軍事的角度來剖析消滅日軍一個聯隊有多困難。
首先要知道日軍聯隊的編制。
日軍侵略中國時的聯隊
步兵聯隊轄三個步兵大隊,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
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馱馬制師團聯隊轄)
一個速射炮中隊(四門37mm速射炮)(挽馬制師團聯隊轄)
無第二個炮中隊(三單位制師)
日軍的一個標準的3800人的聯隊包括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一個121人的運輸隊(大車和騾馬),攜帶團部和直屬各連一日份的給養以及可能配屬師的野戰廚房;一個81人的彈藥排攜帶一日份的彈藥。
一個聯隊3800兵力,相當於中國軍隊的一個加強團有多,一個旅有少,這樣的兵力。而且鬼子兵是軍國主義制度,大量日本兵從少年就開始進入少年軍校士官學校接受軍事訓練,中學水平的文化學習軍事,普遍能看懂地圖、領悟戰略意圖和戰術執行,這樣的兵員素質是比較高的,作戰能力是非常厲害的。若是對比抗日時期的國共抗日軍隊素質就差天地遠了,一個連隊找不到幾個認識字看懂軍事地圖的。當然這是因為那時的中國推翻大清帝制、軍閥混戰時期剛過,戰亂不斷的時期,滿目瘡痍、貧窮積弱。當時中國社會大環境惡劣造成的。
再看看鬼子聯隊的火力,需要的話,海陸空三軍配合齊全,火炮梯次,從聯隊大隊小隊大小口徑火炮,一直到組的鄭彈筒都配備有;裝甲車、輕重機槍步槍、彈藥充足、後勤車隊等都能保障到位。
得出結論:中國抗日軍隊一個師的火力裝備都遠遠達不到日軍一個聯隊的水平。
那麼,你想殲滅一個日軍聯隊?只能用血肉之軀來拼命了,拼掉一個鬼子是一個,槍炮無眼,戰場殘酷…………這是當時國共抗日軍隊犧牲非常慘重,最後才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終於把鬼子灰溜溜地趕回去了東瀛小島!
村裡一位90歲的老兵爺爺告訴我:在實戰中,就算是5個李雲龍來了,也很難消滅敵軍一個聯隊。
敵軍那個國家,就喜歡玩一些標新立異的東西,就拿陸軍部隊的編制來說,其他部隊都是以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為單位的時候,敵軍卻是特立獨行,以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分隊為單位。
人們最常見也是最熟悉的,那就是敵軍的聯隊,比如咱們老李打垮的坂田聯隊,聯隊的是敵軍的一級作戰單位,而咱們最常見的作戰單位是團級,聯隊的隊長是大佐軍銜,也就是相當於咱們的上校團長。
也可以認為聯隊長和咱們的團長是同一級別,雖然是同一級別,但是手下的兵力和戰力卻是天壤之別,按照當時敵軍的陸軍編制,就以步兵為例,一個步兵聯隊的編制在3500人左右,如果算上一些輔助人員,編制人數應該在3500人以上。
一個步兵聯隊下面有三個步兵大隊,步兵大隊是營級單位,一個反坦克中隊,一個炮兵中隊,一個通訊中隊,中隊屬於連一級的單位,武器配置大概是,一個步兵聯隊的輕重武器大概是144挺,投擲類武器大概為100多個。
外加6門70毫米左右的步兵炮,這還不算炮兵中隊的武器,如果算上炮兵中隊的裝備,總數應該不會少於20門,步兵武器更是數不勝數,而咱們的條件卻是非常艱苦,武器基本上是憑藉繳獲,甚至還有一句歌詞,那就是:「沒有武器時,敵人給我們造」。
在人數上咱們更是不佔優勢,咱們的團級人數,大多都是在1000人到2000人之間,當時咱們的李團長所面對的坂田聯隊,屬於是敵軍的甲級師團麾下的聯隊,屬於敵軍的主力部隊,人數應該在3800人。
按照裡面的說法,坂田聯隊曾經打垮了中央軍的兩個師,也從側面可以看出,坂田聯隊應該是經過加強之後的,應該在4000人左右,雖然當時李團長被坂田聯隊包圍,可以說坂田聯隊的兵力比較分散。
但是根據李團長從正面突圍,那麼估計坂田聯隊正面的兵力應該在2000人左右,然而當時李團長的新一團,在事後老李和老趙的聊天中得知,當時的新一團甚至沒有部隊番號,也就是說新一團的編制不是很完善。
咱們說得樂觀一點,新一團也是2000人,那麼當時李團長衝鋒時就是2000人,對戰敵軍的2000人,然而事實上作為團長,是不可能把全部兵力用來衝鋒的,最起碼需要分兵保證側翼的安全,也就是說在衝鋒的時候。
李團長的主力應該少於2000人,在這種情況下,李團長竟然成功了,擊潰了坂田聯隊,消滅了聯隊長,1個大佐,2個中佐,1個少佐,雖然其中肯定有不少藝術和包裝的成分,但是後面只是說,擊潰了坂田聯隊,並沒有說是全部消滅了坂田聯隊。
在這一點上,還是比較嚴謹的,因為在實戰中想要消滅一個聯隊,是非常困難的,首先就是裝備上的差距,其次就是單兵作戰的能力和素質,大家都知道敵軍發動打仗,那是蓄謀已久,因此敵軍的士兵大多都是受過系統訓練的。
而咱們的戰士,大多都是半路從軍,好多都是底層出身,也就是所謂的好多都是「泥腿子」,在使用武器時,準確度肯定沒有敵軍高,身體素質也是差一大截,敵軍吃的是牛肉罐頭,咱們是「食不果腹」。
在這種懸殊的條件下,很難消滅一個聯隊,曾經一場打仗中,咱們10萬人把敵軍一個師團合圍,也就是所謂的「包餃子」,敵軍一個師團的編制在1.6萬人左右,就這樣基本上是10比1的兵力。
打了好多天,最後敵軍損失10000多人,雖然是比較不錯的勝利了,但是對於一些要求比較嚴格的人來說,還是有點遺憾,因為那個師團的師團長突圍了,敵軍的老兵曾經回憶道,咱們的人離他們師團長的距離只有百十米。
最後還是在敵軍其他部隊的救援下突圍了,當時大概突圍了幾百人,這是敵軍有史以來吃虧最大的一次,那個師團的番號也被撤銷了,師團也被稱為敵軍史上「最軟師團」,雖然說勝利了,但是算不上消滅,因為還是有敵人突圍了。
還有一次,敵軍一個500多人的部隊,也是被合圍,當時咱們是10000多人進行合圍,這次的兵力是20比1,但還是出現了遺憾,沒能夠盡數消滅,這些都是可以查詢的。主要原因,還是敵人增援太快。
敵軍條件比較好,基本上每隊都有電臺,而咱們的電臺只有旅一級有,團級好多都沒有,敵軍遇到被圍時,可以快速把戰況發出去請求支援,而咱們當時好多命令,都是通過人員傳達,在時間效率上都不佔優勢。
其次敵軍都是機械化部隊,有車輛運輸,行動迅速,咱們只有兩條腿,所以想盡數消滅一個聯隊是很難的,有可能用10000人圍困500人,然後2個小時不到,敵軍在外部增援30000人圍困咱們的10000人。
也就是說,在實戰中,如果真的遇到了「山崎大隊」,就算是三個李團長同時來,也不一定能圍住,因為在當時,敵軍不僅有外圍援軍,而且天空還有飛機配合,所以很難。
寫在最後
雖然當時條件艱苦,但是老一輩的人們不怕辛苦,才有了咱們現在的「安居樂業,國泰民安」,咱們要向他們致敬,時刻牢記他們的貢獻。
二戰期間,一個日軍聯隊滿員編制大概是大概是在3500人左右,其中下轄三個步兵大隊,其聯隊隊長軍銜為大佐
日軍聯隊的編制和裝備:
有一個55人的指揮部,一個120人的運輸隊,三個醫生四個護士
另外配備一個130人的炮兵中隊,其中包括六門92式步兵炮,41式山炮4門,37式炮4門,重機槍24挺,輕機槍106挺
聯隊下轄中另外配備一個反坦克中隊,有120人:20人的中隊部,21人的彈藥小隊,3個33人的炮小隊(各有兩門37mm反坦克炮)
另外再配備一個通信中隊,有一個電話小隊(4到6個電話班,每班3部電話,一個交換機),一個無線電小隊(5到8臺電臺),在戰鬥中電話和電臺配屬到各大隊和各直屬隊
以上配置就是一個日軍聯隊的編制和配備,日軍的軍銜和配備制度跟其他國家的都不一樣,日軍的一個聯隊大概就是相當於國軍的一個旅,但是軍銜卻跟一個團長差不多大
在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以一個團的兵力幾乎全殲坂田聯隊,並擊斃坂田聯隊長,這放在現實中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其實在整個二戰期間,中國戰場上,國軍從來沒有成建制的殲滅過一個日軍聯隊,是的,你沒看錯,一個都沒有,只有一次是在反攻滇西時有美空軍的幫助下,勉強全殲了一個聯隊,其他時候再也沒有完整的殲滅過一個日軍聯隊
現在的大多數人都被電視劇帶壞了,以為日軍真的像電視劇裡的那樣那麼好打,其實在現實中是剛好相反過來
一般來說,國軍想要包圍一個一千人的日軍大隊,然後重創他們,要出動的力量起碼要五倍以上才可以,並且要付出近一半的傷亡
二戰期間曾出現過為了包圍一個日軍聯隊,國軍出動了三個軍的兵力,總共三萬人左右,比例是十比一左右,最後還是沒有全殲這個聯隊,只殲滅了兩千餘人而已
為什麼戰鬥力相差如此之大?
主要是裝備和後勤保障相差太多,一般情況下,一個日軍師團出動時還會配有坦克,飛機,大炮等協助,日軍同樣是先轟炸一遍在派人上去,導致了國軍在還沒有跟日軍正面接觸的時候就已經傷亡大半
其次在武器裝備上也是相差懸殊,國軍一個團配備的輕重機槍不超過二十挺,一個士兵分發的子彈也只有二十發不到,而日軍一個中隊配備的輕重機槍就接近四十挺,另外每個士兵都會分發120發子彈
在訓練方面也是天差地別,日軍大多數士兵都是經過最少三個月以上的射擊,伏擊,刺殺,野外生存等訓練項目,而國軍大多數士兵都是從各地拉來的壯丁,所以在戰鬥力上也是相差甚大
總結:二戰期間,消滅一個日軍聯隊是非常困難的,幾乎不可能做到,主要是裝備和戰鬥力上相差太大,最多只能重創,消滅是做不到的……
二戰時的曰軍戰鬥力是相當強的,尤其是戰爭初期,那可是非常恐怖的存在。曰軍一個聯隊相當中國一個加強團,兵力3000左右,武器裝備雖然比不上歐美和蘇聯,但比中國軍隊強得可不是一星半點。經過武士道精神洗腦的日軍戰鬥意志旺盛,悍不畏死。
中國軍隊裝備差,訓練水平差,整體素質比曰軍差了幾個檔次,如果要消滅日軍一個聯隊,國軍需要一個軍才可能做到,而且這樣的戰例在八年抗戰中非常少。而八路軍新四軍根本不可能消滅日軍一個聯隊,只能靠遊擊戰慢慢耗,積小勝為大勝。
所以在八年抗戰中,日軍一直追著國軍打,1945年雪峰山戰役後才有了轉機,這時的日軍已是強弩之末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積貧積弱,已經落後世界差不多一個世紀。落後了就要挨打,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非常難!日軍一個聯隊相當於我們一個團,滿員人數在1500左右。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4年松山戰役這13年間,在亞洲戰場,還從來沒有過一個日軍聯隊被成建制消滅過,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直到1944年的松山戰役,中國遠徵軍為了打通滇緬公路,在雲南龍陵縣發起了這麼一場攻堅戰。這是中國抗戰史上首次獲得勝利的攻堅戰,也是中國抗戰史上第一次整建制消滅了一個日軍聯隊。同時也是日軍在亞洲戰場第一次全軍覆沒。
但是在這場戰役中,中國遠徵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發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最終傷亡了7763人,攻下了這座日軍守衛的松山。而日本守軍1340人,被全部消滅,非常振奮人心。
差不多1:7的傷亡比,這還是在中國軍隊武器裝備全面佔有的情況下,還是在日軍已是強弩之末的時候發起的。即便如此,中國軍隊依然付出了如此大的傷亡。
正因為拔下了滇緬公路上最硬的這顆釘子,遠徵軍才能繼續把戰線推至境外,最終實現了和中國駐印軍勝利會合,打通了滇緬公路,保證了國外援助物資暢通無阻地進入中國,扭轉了國內艱難的抗戰形式。
所以說,此戰的意義和戰果非常重大。後來根據這段歷史拍了一個電影叫《滇西1944》,其慘烈程度讓人淚奔,這也是對當年奮勇殺敵血灑松山的中國軍人的慰藉。
但是如果拋開松山戰役的戰略級目標不談,單從軍事層面來看的話,兩句話可以概括:表現出了極大的愛國犧牲精神,表現出了不高的軍事戰術素養。
我們來看一看戰爭初期幾次戰役國軍與日軍的兵力對比與作戰結局:
平綏路東段作戰,國軍參戰兵力為2個集團軍、6個軍、總計16個師又10個獨立旅,日軍參戰兵力共1個師團又2個旅團(一個甲級師團有2個旅團,8個聯隊)。結果是什麼?是國軍慘敗。
平漢路涿縣、保定地區作戰,國軍參戰兵力為5個軍計12個師,日軍參戰兵力3個師團。結果又是什麼?是國軍潰不成軍,大敗而逃。
忻口戰役,國軍參戰兵力為11個軍,總計25個師又2個獨立旅,日軍參戰兵力為1個師團又2個旅團。結果同樣是以國軍撤退轉進而告終。
淞滬會戰,是以國軍70多個師,對陣日軍9個師團,拚殺三個月,最後的結果,是以國軍傷亡25萬餘人的代價,打死打傷日軍4萬餘人後,上海淪陷。
……
所以,綜上所述就看得出來,想要消滅一個日軍聯隊,基本上要付出1:7左右的代價。
當然,這只是站在我方的角度來評價消滅一個日軍聯隊的難度。對於美軍和蘇軍來說,難度肯定要大大降低,畢竟不是一個水平的對手。
很難嘛?
看與誰打。
蘇聯出兵打擊關東軍,俘虜幾十萬。美國打也簡單。
你要一個農業國的中國去消滅完整的倭國聯隊,是幾乎做不到的。因為倭國炮兵等二線部隊在後面列隊,發現局勢不好就可以在空軍掩護下撤退。
就這麼現實。
最後,倭國標準聯隊是3800人,不是一般認為的團,僅從兵力上說就與國軍旅基本相當。國軍最精銳的團也就20連2700而已,何況多數團不到2000。
二戰時期,就算是英、美、蘇這樣的軍事強國,在對付日軍時都並不輕鬆,何況當時武器裝備處於落後的中國,那怕集結數倍於敵的兵力,也不一定能吃掉整個日軍聯隊。
二戰時期,日軍建制由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和師團組成,相當於國際慣用的軍、師、旅、團、營、連、排、班,但在人數和作戰中,日軍保留了自己的傳統特色。
日軍聯隊分為有騎兵聯隊、輜重聯隊、工兵聯隊、炮兵聯隊、步兵聯隊等幾種聯隊,是當時日軍的主要作戰單位,也是旅團和師團的主要組成部分。
由於所有武器裝備都優先配備在旅團和師團一級,再加上有獨立的炮兵聯隊,所以日軍步兵聯隊榴彈炮、步兵炮和野炮數量不多,但也有不少的山炮、迫擊炮和擲彈筒,火力比起同時期的蘇美英德等國家,還是差距很大,但是比起當時的中國,卻佔據著一定的優勢。
日軍一個步兵聯隊有3500人左右,相當於中國軍隊的團和旅之間,但是在戰鬥時,步兵聯隊有少數坦克配合作戰,也有大約6門野炮或者步兵炮提供火力支援,而且一個步兵聯隊還配備有90多挺輕機槍,20多挺重機槍,其他都是三八大蓋步槍,彈藥相對充足。
1939年日軍在諾門坎和蘇軍交過手,蘇軍憑藉坦克、裝甲車、火炮、飛機數量上的優勢,才擊敗了日軍,而日軍也是第一次整支聯隊、大隊被消滅,將佐級軍官大量陣亡,讓日軍吃到了武器裝備處於劣勢的苦頭。
二戰末期,蘇軍更是以秋風掃落葉一般,快速殲滅了赫赫有名的關東軍,可見日軍再怎麼能打,也無法以肉身去面對鋼鐵洪流的衝擊。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領導下的盟軍,在掌握海空制空權的情況下,同日軍展開激烈的島嶼爭奪戰。
日軍也沒什麼戰術可用,就是通過地形修築工事,為了避免美軍炮火打擊,化整為零分散兵力,死守各個戰略要地,在反突擊作戰,再集結兵力進行衝鋒,直到所以部隊被打光為止,其中日軍聯隊的戰法,也就是全部戰死為止,也沒有別的辦法。
二戰時期,想消滅一個日軍聯隊,當時中國軍隊是其他國家中最為困難的,畢竟當時中國軍隊沒有空軍,也沒有數量龐大的坦克和火炮作為支撐,僅僅是靠輕重機槍和步槍,同日軍展開對抗,而且彈藥並不是很充足,和日軍不是一個量級。
日軍聯隊自身戰力強勁,再加上到處碉堡林立,互相之間可以快速支援,像當時的中國軍隊火力不足,只能通過地形,再加上人數優勢,通過突襲的手段,才能包圍日軍一個中隊、大隊、聯隊,如果無法在短時間吃掉敵人,只能改變策略,轉而對增援的日軍進行打擊,總之能大量的殺傷日軍,就算達到作戰目的。
像影視劇《亮劍》裡,李雲龍的獨立團,想吃掉山崎大隊,還是在各團輪番攻擊下,已經消耗了日軍部分實力,李雲龍通過挖掘坑道,接敵作戰,才取得了最後勝利,也就是說,李雲龍也不是正面強攻山崎大隊,而是通過智取,可見一個日軍大隊的戰鬥是多麼強悍。
如果不是山崎大隊想通過自己吸引八路軍主力,達到內外開花,同增援的日軍反包圍八路軍主力部隊的目的,恐怕就是山崎大隊想逃,也沒人可以攔得住,至少也不會被全殲,畢竟日軍的火力還是很強大的。
在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是,面對800名日軍,李雲龍集結了當地所有武裝力量,而且還是外圍阻擊日軍援兵的部隊發揮了重要作用,最後才拿下平安縣城,可見當時八路軍的武器裝備,還不足以打一場攻堅戰。
日軍在中國戰場,無外乎是發揮了武器裝備的優勢,以及機動能力強的兩大法寶。
所以當時八路軍只能通過地理優勢,對日軍發起突然性進攻,如果能短時間內吃掉日軍最好,否則只能撤離戰場,避免陷入日軍的反包圍。
這也是當時現實中的無奈,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撤,這也是我軍遊擊戰術下,一種更為靈活的作戰方式。
二戰時期,日軍的單兵裝備不錯,而且單兵作戰素養也不錯,再加上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思想的薰滔,為天皇而戰的狂熱,使日軍成了一群不折不扣的瘋子,也激發了日軍的戰鬥意志和潛能,最終成為魔鬼。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我軍已經解決火力不足恐懼症的問題,別說日軍一個小小的聯隊,就是師團級力量,圍而殲之也不在話下。
二戰時期,一個日本鬼子的聯隊,相當於一個團,轄二個步兵大隊、若干個騎兵、炮兵中隊,大約七、八百人。由於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就大力崇尚武士道和進行對外擴張的戰略準備,全國都精於練兵備戰,因此,日本鬼子的戰鬥素質都普遍較好,特別是單兵的軍事素質非常高,日本鬼子人矮腿短,但善於長跑及山地作戰,其射手、刺殺技術轉精練,尤其是日軍的裝備也必較先進,給我軍的抗敵常了不少的困難。往往是我們以多打少,才能予以制敵,而且也付出很大代價,比如,平型關大捷中,日本的後勤運輸聯隊只有一千多人,我八路軍115師動用了一個旅另加幾個團的主力部隊,在有利地形上全力合圍日軍,奮勇衝殺敵人,才全殲了日本鬼子的這個運輸部隊,我軍也損失了不少人員。再如,臺兒莊戰役,國民黨政府的軍隊,殲滅日本鬼子二萬多人,取得了正面戰場的空前大捷,實際上,是動員二十多萬部隊來抗擊日軍一個師團和一個快速支隊大約三萬多人的進攻。當然,戰爭的勝敗最終取決於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因此,二戰時期,儘管日本鬼子的兇殘頑固,終究沒有逃脫失敗的命運。
鬼子的一個聯隊本來相當於一個團,但人數一般在3500人以上,而國軍的一個師兩個旅四個團加上直屬「特種部隊」也只不過1.5萬,而抗戰時期中國由於國力、軍力弱,裝備差,除了少數前期的蘇聯裝備師和後期的美國裝備師,大多數部隊都缺少武器彈藥,甚至只能穿草鞋,更談不上重型的坦克、大炮了,所以,正常的一個師消滅一個鬼子聯隊都很困難。
當然,全蘇聯裝備和全美國裝備的國軍一個師在野戰中消滅鬼子的一個聯隊不成問題(攻據點另外);後期人數達到三四十萬的八路軍一個師(如一一五師、一二九師)消滅一個鬼子聯隊也不成問題。但這都是很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