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賣掉你大城市的房子,帶著現金回到農村,並教育子女做農民,遠離城市生活,你願意嗎?

梧通說: 我今年45歲了,過了不惑之年,有些東西也想得清楚,看得開了。把上海那一套價值800萬的房子賣了,回到…

梧通說:

我今年45歲了,過了不惑之年,有些東西也想得清楚,看得開了。把上海那一套價值800萬的房子賣了,回到了那個生我,養我的山溝溝裡。每天種菜、鋤地、澆地,休閒的時候泡一杯茶,就這麼懶洋洋地坐在院裡橘子樹下的搖椅裡,也很是愜意。

說實話,自從回到農村之後,才真正的感覺自己是在這個世界上活著,農村生活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輕鬆,但是這種純粹的流汗,卻讓我覺得格外的舒坦和身心的愉悅。

但是這樣的一個選擇也面臨著很多的挑戰,數不盡的質疑,聽不盡的嘲諷,但我覺得好像一個人的生活與別人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我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別人的嘴巴長在別人的身上。

就算賺到了全世界,賠上了性命,又有什麼益處呢?

從小到大我就比較爭氣,嗯,也可以說我比較爭強好勝,而且還不服輸,總認為別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到。這麼多年來,我確實卯足了勁,趕上了那些小目標。

剛去上海的時候,那時候大學畢業,作為最早一批的大學生找工作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上海給人的感覺總是有一點排外,外地人就特別容易被別人欺負。

但是我不服輸啊,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別人能做好的我也能做到,於是經過這麼多年的摸爬滾打,工作上也小有所成。

最初早餐都捨不得吃,到後來月工資慢慢過萬,再到後來年入百萬,甚至更多,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

但隨著工資的收入增長,家庭的成立,孩子的誕生,對生活上的需求也在不斷地增加,工作也越來越賣力,因為對於在這樣的大都市來講,不進則退,有著一大批的年輕人在底下,隨時可以頂替你。

因為工作賣力,所以職位上升得比較快,收入也增加得比較快,後續的在上海買了兩套房子,一套是比較好的學區房,另一套稍微面積大一點,我們一家4口住著。

但是就在我買房前的半年有幾件事讓我感觸頗深。前幾天還一起吃飯的同事沒想到,在40歲的時候就直接猝死在了辦公室。他比我工作更加賣力,他的職位也比我高,工資也比我多,說實話他就是我奮鬥的另一個小目標,我想要超越他。

當我得知他猝死的消息之後,就好像看到了另一個自己,也看到了我的未來,好像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我想要的,我有了家庭有了房子有了車子,但好像我還是被這個城市牢牢的給網住了,哪怕我使勁的網上購,都沒有辦法呼吸到頂層的空氣。

職位在不斷的攀升,管理崗位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輕鬆,很多時候需要面臨很多問題需要自己加班加點地和他們一起通宵達旦的去熬。

其實有些時候這種長時間的熬夜,高強度的工作,心臟確實感覺到很不一樣,整個人的身體狀態感覺也很差,尤其是這幾年。

有一天帶著妻子去江灘邊走著一個又一個的浪滾滾而來,而自己就好像這滾滾浪花中的一粒沙子在隨波逐流著,我好像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是啊,就算賺得了全世界,賠上了自己的性命,又有什麼益處呢?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不如秉燭夜遊

在上海這個有點小資,節奏在外人看起來並不是很快的城市裡,當初為了在這裡紮根,我掏光了父母所有的積蓄,並且為了在這裡有一個落腳的地方,奮鬥了10多年。

在我的生活全部穩定下來之後,我發現我想盡辦法留下來的地方,好像並不能給我多少快樂。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從上海回老家有1000多公裡。回家的時候明顯感受到他們被歲月壓彎了腰,被時光吹白了青絲。

雖然說現在的交通工具十分便利,但是要想從上海到我們家那個18線的小村莊,需要高鐵,大巴,再轉村村通公交,再走一段10來公裡的山路。而父母年齡越來越大,這主要是因為在上海的房子不夠大,一家人根本就住不下。

雖然這幾年回家的次數要多一些,但也不過是一年回家一回兩回,在早些年的時候,甚至一年到頭都難回家一次。記得最深的就是爺爺在過80歲大壽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你終於回來了,我好像好久好久沒有看到你了,不知道這輩子還能見你幾次。

當時聽完這一句話,我的眼眶就溼潤了,我想著我只要再努力一點,在這裡買個房子,把他們都接過來,讓他們來感受一下這大城市的熱鬧與繁華。

時間對於老人來說總是吝嗇的,留給他們的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多。爺爺的去世對我的打擊很大,那一段時間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致,因為從小就是爺爺把我帶大的,我是他最小的孫子,他也是最疼我的,可是我還沒有到盡孝的時候,他就離我而去了。我那時候才明白,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痛。

我之前還想,現在是小房子,我想辦法換個大點的房子,再把父母接過來,讓他們以後就在這大城市裡面養老,至少醫療條件要比農村好得多。雖然工資也在不斷上漲,但好像怎麼也漲不過這裡的房價,二十幾年的打拼,也不過有兩個小小的房子。

工作的事情沒有隨著職位的升遷而變得簡單容易,反而隨著團隊的擴大,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加班對於我這個40多歲的人來說,也成了家常便飯。

一次加班回家已是凌晨兩三點看著已經熟睡的妻子,小聲地說了聲:好累啊,要不回農村吧。

沒想到妻子立馬回了句:好,我支持你。

當時我就緊緊地把她抱住了,是啊,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忙於工作,家裡的大事小事全都是她在打理著。有些年他也太不容易了,不知不覺的,我們倆都抱在一起哭了沒想到回家的事情就這樣給敲定了下來。

大兒子馬上就要大學畢業,小女兒也進入了高中,是我倆就商量把一套房子給賣了,再把這些年打工剩下來的積蓄以及賣房的錢帶回老家。

在老家院子門口有兩株橘子樹,現在已經亭亭如蓋屋後種的兩三棵竹子,也成了一大片的竹林,一切都是那麼充滿生機,只是父母的身上留下太多時間的印記。

由於女兒還在上高中,妻子也只是陪我回老家住了一個星期,之後就回去了,而我就留在老家,準備把老房子翻新一下,到時候他們娘仨也好住下。

並沒有將家裡的老房子給推掉,而是保留了原來的土磚樣貌多開了幾個比較大的窗戶,裝上了厚實的玻璃。

甚至我還在房間裡保留了一面土磚樣貌的牆壁,我覺得住在這樣的房子裡好像更接地氣,身上的每一寸肌膚都可以呼吸到這大山裡的空氣。

父母一起將門前的荒地又重新開展了一片,種上了一些瓜果蔬菜。請來了挖機,將那個荒廢了十幾二十年的池塘重新給整理了,並且在裡面養了一些魚,在池塘邊上也搭了幾個鴨棚和鵝棚。

準備開春了的時候去買一些小鴨子和小鵝過來,養在池塘裡。後門打開就是一個小山,小山上現在已經有大片大片的竹林,幾乎佔了整個小山的一半,而我們家的雞也都在裡面散養著的,每天傍晚都會自己回到雞舍,和小時候還是一模一樣。

我要麼是在試弄著菜園子,要麼就是從網上剛學的修剪技術,在折騰門口的那兩顆大橘子樹,我想著到時候這一條枝幹上嫁接臍橙,另一條枝幹上嫁接柚子,一株橘子樹上結上三五種果子。

剛回到農村的時候,父母很是不理解,認為花了那麼大功夫,好不容易在大城市站穩了,把所有的都放棄了,又重新回到農村太不值得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的皮膚重新曬成了黝黑,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多,精神氣色也越來越好,父母也慢慢地理解了。

在45歲的時候把大城市房子賣了,回老家過生活,到底值不值得?

其實古人就給我們做了榜樣,父母在不遠遊。隨著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他們的身體也越來越差,常年的勞作壓彎了他們的腰,催化著他們的身體,長達近千公裡的路程,真的發生點什麼,這輩子後悔都來不及。

還記得當年爺爺說的那句話,我這輩子不知道還能見你幾回,那句話就像是一根針,一直扎在我的心口上,只要還在上海就會隱隱作痛。

就算賺到了全世界,賠上了自己的信念,又有什麼益處呢?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如果有錢了就好辦了,但事實上很多東西並不一定都是能靠錢來衡量的,比如子女成長的過程中,陪伴或許比物質上的機遇更重要;父母晚年的生活,給予好的養老條件,住高檔的養老院,或許還不如你在身邊。

也有很多人會嘲諷,覺得好不容易走出大山。這肯定是在外面混得不怎麼樣,又屁顛屁顛地回來了。但是日子是自己過得,別人怎麼說就隨他去吧。

但是說實在的,要想在農村過上比較舒服的生活,沒有點積蓄,也是不沉在農村,基本上離鄉鎮都有點距離。一輛車是必不可少的,畢竟有些東西並沒有你想像的方便,在大城市隨便叫個外賣就能吃到熱乎乎的飯菜。而在農村所有的東西都要靠你勤勞的雙手,汗流滿面才得餬口。

而在農村,如果你單純地去種地,生活也會很累。像我這種依靠銀行裡的存款,每年的利息也能夠保障我們一家人的生活。再說了,吃的糧食我們是買村裡人的(農村裡的糧食,每年養雞養鴨養鵝,其實消費的也比較快,養得多的話,一年幾千斤都不夠),種的蔬菜養的雞鴨我們都是吃自己的,只是相對大城市來講,生活節奏可以很慢。

當然最主要的是我們現在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顧慮了,兒子大學快畢業了,上海也給他留了一套房子看他自己選擇。女兒也即將進入大學,等她嫁人,我們銀行裡也有些存款。現在能陪伴著父母,種點小菜、養點家禽,一家人其樂融融的,這或許就是人們所說的幸福吧。

供稿人:夏忘川

以第一人稱敘述,講述了他在上海打拼以及回老家生活的心路歷程。

圖片源於網絡

熱愛生活四哥說:

我就是這麼做的,西安的房子賣了300萬,回到陝北志丹縣的一個小山村,目前養了7隻山羊,30隻母雞,來年準備養倆頭豬,爭取做到肉,蛋,奶自養自供,後半生最起馬吃點放心的食物,遠離城市,遠離反季節蔬菜,遠離速封冷凍食品,說白了主要是胃不行[微笑]先行告別了繁華,告別了車水馬龍,回歸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聽雞鳴狗叫材火熬藥。

智慧創作達人說:

建成賣掉了他在上海的房子,懷揣600多萬回到生他養他的老家,在小縣城買了一套房子花了80多萬,又買了一輛奔馳,過起了他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原以為自己的想法很好,可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讓建成不得不思索自己這一步是否走錯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理想中老家的田園牧歌與實際生活比起來差強人意啊,他只好告別家鄉,來到省城開啟第二次創業之路。

建成大學畢業後去上海闖蕩,在上海已經生活十多年,是我們村裡為數不多的有出息的人,大家都很羨慕他,說他是個成功人士,在外闖蕩十餘載就買了大上海的房子,雖然是偏僻地段的老破小,可是畢竟是在上海啊!

因此,建成一直是人們口中的成功人士,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拿建成做榜樣。

建成在上海娶妻生子買房安家,在村裡人看來風光無限,可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建成總是在心裡暗暗焦慮,擔心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因為建成普通大學畢業後,在省城找不到好一點的工作,只好來上海發展。

在這裡,他在一個普通的公司當了一個普通的程式設計師,每天朝九晚九苦逼的生活著,星期天還要加班。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建成的年薪終於達到40多萬,也在離市區很遠的郊區買了一套70多平米的老小區的房子。

雖然已經成了城裡人,在上海有了房子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家,可是建成心裡並不輕鬆。996的工作模式讓他感覺很疲乏,繁重的腦力勞動讓他身體素質下降,頭髮脫落的很厲害,還有工作上的壓力,和即將到來的中年危機,都讓他的心裡不堪重負。

他想起千裡之外的老家,山清水秀村風淳樸,人們都很熱情,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

這幾年,家鄉的變化越來越大,每次回家都給他帶來驚喜,父母也勸他如果在外太累,就回家來吧!

於是,他萌生了回鄉的念頭,看著經過自己十幾年努力奮鬥,拼來的老破小,他想,在老家一定會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會讓自己這麼累。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媳婦說了,媳婦遲遲疑疑,問他孩子怎麼辦?他滿懷信心的說,當然是一起回老家啊!你忘了,我就是從鎮上考出去的大學生呢?我們老家的學校,教學質量可沒的說,以前經常排全縣第二名呢!

妻子被他說動,也萌生了跟著他一起回家的念頭。

於是,建成和媳婦賣掉了上海的房子,懷揣600多萬回到老家。

剛回到老家,他每天睡到自然醒,覺得心裡無比舒坦,沒有壓力沒有焦慮,飯菜都是媽媽的味道。

他覺得舒服極了,從心底裡高興。

可是沒過多久,他開始煩躁起來,因為自己夫妻倆裸辭,現在還沒有工作呢?

建成想要在小縣城找一份工作安定下來,過朝九晚五的慢節奏生活。

他到處奔波,想要找到理想的工作,可是一連幾天都碰了壁。因為老家企業很少,想要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實在不容易。

許多人都是在政府部門上班,民企很少、幾乎沒有,剩下的私企也不成規模,實在看不過去。

同學告訴他,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要託關係,老家縣城地方小,人情味很濃,大家互相都認識,沒有關係可不好辦。

建成失望了,自己已經在老家小縣城買了一套80多萬的房子,又買了一輛奔馳,原想著剩下的400多萬無論如何可以讓自己在老家下半生過得很舒坦,沒想到現在卻找不到工作,自己和媳婦雙雙失業了。

他習慣大都市靠能力吃飯,卻忽略了老家小地方是一個人情社會,不懂人情世故讓自己在老家生活的會很難。

這時,他的妻子告訴他,縣城好一點的小學校招生已經滿員,只能去差一點的學校了,因為現在老家村裡的孩子,都進城讀書,城裡孩子太多了,學校不好進。

建成沒辦法,為了孩子讀書,只好到處託人找關係,讓孩子進入縣城最好的城關小學。

費了牛九二虎之力,孩子總算進入學校讀書了,可是他和媳婦的工作依舊沒有著落。因為老家縣城沒有科技公司,只有農業種植生態園,他們需要農業技術人員,卻不需要他這個程式設計師。

村裡的鄉親看著建成狼狽的樣子,也不禁嘲笑起來,說一個當年赫赫有名的大學生,還是在上海混了十幾年,現在卻連工作都找不到,是不是以前是混的啊?他們開始質疑建成的工作能力,說建成混的不如一個種地的農民。

有人勸建成和媳婦考編,說老家都是事業單位和公務員,除了這些工作,其他工作人們瞧不上,也不好找。

可是建成已經37歲,和媳婦早過了考編的年齡,他意識到自己以前疏忽大意,忽略了回來找工作的難度,因為專業不對口,老家需要文科類的人啊!

建成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能適應老家的生活,以前媳婦對他抱怨,他總是安慰媳婦,說世上最好的地方永遠是老家,只有在家鄉,晚上睡覺心裡都是踏實的。

可是現在,他懷疑自己做錯了,不該回到老家來,老家雖好,可是不適合年輕人啊!看看村裡的年輕人,畢業以後都去了外地,最近的也在省城,說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老家沒有可供年輕人生活的土壤啊!

老家山清水秀,生活節奏很慢,在老家,人們生活很愜意,沒有腳步匆匆忙忙碌碌,三五成群的人們親熱的坐在一起聊天。

這一切看起來很美,可是真正生活下來卻不是這個樣子,老家人少,年輕人更少,沒有一個聊得來的同伴,老家樹多蚊蠅多,老家學校撤併,讀書要去縣城,縣城學生爆滿,教室坐不下,能進去的要託關係。

建成去了省城,在省城找工作了,經過一個月的奔波,加上老同學的推薦,建成和媳婦終於找到自己對口的工作,在省城安定下來,雖然工資比上海低了幾千元,可是省城房價相對上海來說也低,消費水平也不高,建成覺得省城才是宜居之地,既不像上海生存壓力那麼大,也不像老家縣城關係人情世故那麼濃。

建成在省城又買了一套房子,200萬不到、130平,小區環境還不錯,離自己上班的公司也不遠,建成和媳婦對這一切很滿意,覺得留在老家省城,是最適合自己的。

更重要的是,老家省城很歡迎自己這個從大都市歸來的遊子,政策很有人性化,有人才買房補貼照顧,公司還喜歡招聘他,省城的教育也很好,一切都很公平。

建成也把孩子從老家縣城帶了來,就近入學,還是一所重點小學,媳婦也高興。

不過,建成覺得葉落歸根,等自己以後退休,還是會和媳婦一起回村裡去養老,留下孩子在適合自己的地方發展。

因為老家的環境好,空氣品質好,人們熱情。建成幻想,再過幾十年,自己和兒時的小夥伴一起,坐在村口的大銀杏樹下,開心的聊天,看老家日新月異的變化,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了。

題主問賣掉大都市的房子,帶著現金回老家,並且教育自己孩子做一個農民,一起在老家生活願意不?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人都是向前看的,畢竟大城市的發展空間大,更利於年輕人的發展,教育資源也更豐富,以後孩子的起點也會更高,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可能沒有人願意回老家生活。至於退休以後回老家養老,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是大多數人嚮往的事情,因為老家不適合年輕人闖蕩,只適合老年人養老啊!

賣房子的70後範姐姐說:

前兩天回去,我媽說我們隔壁的兩戶人家,他們在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原因是什麼?

愛芳家的老房子快要倒塌了,剛好也退休了,所以想著回去農村養老,有山有水,空氣又好,於是把城裡的房子賣掉,回家修造房子。

他們是祖屋翻建,老房子年代久了,有些地方都裂開了,所以要推倒重建。

愛芳隔壁家的人家他們早就看上了愛芳家的房子,想著愛芳他們不會回農村養老,房子倒塌了他們可以買過來擴大自己家的院子。

現在愛芳他們回來修建房子,打破了他們家的計劃,所以就有了矛盾。

現在看到他們要修建,說會影響他們家的採光,所以要讓愛芳他們退出3尺寬的面積。

愛芳一家肯定不同意啊,原來的戶型就是長方形,不是正方形,如果再退出三尺,那就更窄了。

為了這個問題他們兩家人互不相讓,因為他們兩家原來的牆是共有的牆,隔壁這戶人家看他們造房子了,那肯定不爽了。

讓愛芳他們家造房子,他們就夫妻兩個坐在那個位置不讓他們動工,養護人家大打出手,派出所也來現場。

最後經過派出所和村裡的調解,愛凡他們家爛出了1.5尺的面積,農村建房,是有那個屋簷水的範圍。

然後回來造個房子引出了這麼大的麻煩,以後兩家人也是抬頭不見低頭見,這樣的關係也不舒服。

題主問:賣掉大城市的房子,帶著現金回農村,並教育子女也要做農民,遠離城市生活,你願意嗎?

腦子進水了差不多,城裡有套房,農村有套房,兩頭過,這樣才是完美的。

任何時候都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現實和理想還是有點距離的,農村雖然空氣好,現在也都是新農村,生活也還可以。

農村跟城裡人有一點最大的不同,現在的農村跟以前不一樣,現在農村一般把田都租出去給別人,種糧大戶,平時不是那麼忙,人比較閒,大家喜歡串門,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聊八卦,東家長西家短。

人一空下來話就多,農村的人就是妒忌心特別強,自己沒有能耐,看別人家條件好了又不舒服,會找事。

城裡都是回到家裡門一關,互不幹擾,兩對門甚至都不認識,不會有雞毛蒜皮的事。

農村生活更加不現實,在農村生活,你就要靠種植農作物,種植農作物就是靠天吃飯,你像今年的這種高溫天氣,什麼糧食都給你曬乾了,水塘裡都給你曬乾,長江都曬乾了,你還有水去澆灌糧食嗎?

年輕人在農村裡生活不太現實,在農村裡活就是一場賭博。都贏了,你還有點餘量都不贏,你什麼都沒有。

在城市裡工作,打工,畢竟還是比較穩定的,機會也更多,年紀輕的人一定要需要機會去讓他創造自己更大的價值。

有些時候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去農村裡暫住短住一段時間是還可以的,長時間住不是很現實,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在城裡生活了很多年以後,忽然你回到農村,也會有很多的不適應。

除非你遠離人群,遠離隔壁鄰居,你一個人一家人住在那個地方,而且有著非常充足的金錢。

大小興安嶺的秋色說:

看到這個主題文案,思緒瞬間回到生我養我的故鄉,暫且不說贊成還是不贊成,至少,這個場景是美好的、令人嚮往的。

我們這一代人,從農村來到城市的,恐怕不在少數,和大部分沒有背景、沒有關係的農村人一樣,我也同樣是通過考學走出農村,經過多年打拼,已經在城市站穩腳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如今,資產已近千萬,雖然算不上絕對意義的成功,但如果回到那個曾經養育自己的故土,比起當初一起長大但還留在老家謀生的小夥伴,也絕對算得上相對富足,在他們眼裡,你就是成功了。

和父母依然健在的大多數同齡人相比,我非常遺憾,雖然自己才四十多歲,但是父母卻已經雙亡,尤其是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腦海裡甚至都沒有留下母親一點音容相貌,還是母親去世前特意為我拍的一張相片,才讓我和母親之間保持一點聯繫,通過這張照片,我會想到母親當年不易、艱難的生活,可我和母親就是這樣的緣分淺薄,母親生我養我一次,我卻沒有為母親做過一件事,這是我這輩子永遠無法釋懷的遺憾,唯有經常拿起母親留下的照片思緒萬千。

前幾年,父親也去世了,從此,我成了沒有父母的孩子,故鄉再也沒有來自親人的牽掛,而同樣,故鄉也再沒有我需要去惦念的人,留在記憶裡的,只是偶爾出現在夢境裡無憂無慮、到處玩耍的童年記憶。

上了年紀,很多人都開始思念故鄉,我也同樣沒能免俗,或許是那份陪伴自己成長的鄉情,或者是故鄉好久沒人居住的那個老宅,也或許是鄉村寧靜生活,在深深吸引著我,去年,趁著疫情沒那麼嚴重,我請了二十天休假,和老姐姐相約,一起回到闊別多年的老家住了一段時間。

老家農村的寧靜,令我沉醉,鄉親們的熱情令我動容,回到家,和姐姐把房子裡裡外外收拾了一番,一同看望了幾位近親叔嬸和住在村裡當時依然在世的小學老師。

沒想到,這卻成了我們最後一次見面,在今年年初疫情放開管控的那段時間,老師沒熬過去走了,想起老師曾經對自己的好,眼淚潸然而下。由於自己從小沒了媽,父親也總是忙於生計,沒空管我,有時候,老師看到我臨近飯點還在街上閒逛,就會帶我去她家吃飯,還幫我洗衣服;由於父親文化低,沒注意給我起了個諧音很不好的名字,上了小學,老師覺得不好,就幫我把曾用名改了,後來,老師給起的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不知不覺,好像有點扯遠了,總之,我是個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和誰家孩子玩,基本就在誰家吃飯,農村人都很善良,都同情我,所以,基本上每個玩伴家的飯都吃過,有的還吃過很多次,但大家並不計較。

好多熟識的鄉親知道我們回來了,邀請去他家吃飯,或者,他家裡做了什麼稀罕吃的,給我們端一碗過來,到處洋溢著記憶裡那醇醇的鄉情。

回到村裡,街上基本上看不到年輕人,即使和自己同輩的人,也沒見到幾個,留在村裡的,基本都是在太陽底下曬太陽的老人了。年輕人或者外出打工,或者搬去了縣城,差一點的也搬到鎮上了,這些年,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村裡人口不斷減少,現在已經沒了學校,也少見外邊人嫁過來了。城裡沒房,想結婚,基本免談。其實也是,人家嫁過來,先不說生活依靠什麼,就連將來小孩上學都要跑到幾公裡以外的中心校,想想,也確實是腦袋嗡嗡大,可以理解。

農村的生活,真的是簡單,沒有一點喧囂,平時也基本很少看見陌生人,最多就是來個鄰村人來賣菜,由於是隔三差五來,其實,也不能算生人,所以,我想,這大概就是全國通緝的那些壞蛋不敢往農村跑的原因吧,農村雖然大,卻也難有犯罪分子容身之地。

村裡的生活,簡單而恬靜,街上行人不多,除了村委會商店附近,甚至都看不到人員聚集,最多就是在各個巷口瞄見幾個人過往。吃完中午飯,一覺睡到自然醒,喝一杯茶,上街走走,隔壁幾個鄰居嬸子已經坐在石頭墩上閒聊,隨便找個地方坐下,聽她們東家長、西家短的閒聊,有的、沒的,真的、假的,感興趣的時候,搭幾句話,不想說話,就好好做個聽眾,能得到不少有趣信息,由於沒有任何利益瓜葛,這樣的純聊天,非常的舒服、放鬆。

閒聊間,不知不覺到了晚飯時間,有的人要回去準備晚飯,有的人家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十點一頓,下午三、四點一頓,並不用做飯,但農村家裡大多都養了豬狗之類,雖然人不吃,但動物還是要吃的,大家互別之後,漸漸散去。

我也起身前去村委附近相對人多的地方溜達一圈,這個時間段,雖然貴為村裡CBD,但村委這塊商業旺地,同樣也沒幾個人,於是,閒逛一圈兒,也溜達著回家準備晚餐了。

農村沒什麼夜生活,晚飯後,人們基本都是看看電視就睡了,即使是短視頻、傳媒高度發達的今天,農村人的生活,還是很簡單,晚上九點不到,家家戶戶基本都已經關燈睡覺了,過了這個時間段,還在亮燈的人家,已是極少數。

回到農村後,好像被周圍環境影響,突然對手機不感興趣了,除了工作上的有些事情必須處理之外,多數時間,碰都不想碰一下,很奇怪,自己甚至無法解釋。不像在城市那會兒,在家也好,在公司也罷,一有時間就想刷一會兒手機,手裡拿著股票的,更是機不離手,好像離開手機就不知道該怎麼生活一樣。

晚飯後,靠在被子垛上,旁邊泡上一杯茶,眯上眼睛小憩一會兒,不多久,旋即轉醒,原來是憋了尿,於是轉到院角的茅坑去放放水。

從廁所出來,站在房子前面的舢水上,抬頭一看,居然滿眼星星!這麼多年過去,城市的夜空中,曾經多少次仰望卻從未如願的景象,卻在老家抬頭即得,如此的容易!放眼環視,故鄉的夜空依然璀璨、星空萬裡!

年近半百,生命漸漸步入下半程,雖然每個人生活、經歷各不相同,但最終都將踏上相同的歸途。有時候,我會不斷的問自己,是不是每個人都要走同樣的路;自己是不是也要過那種一眼就能看到死的生活:退休後,在家養養狗,買買菜、做做飯,幫孩子帶帶娃,在一天天重複、枯燥、沒有活力的生活節奏下勉強出著氣,算是活著,慢慢等死。

不,這不是我要的,我想在有能力的時候,全國到處走走,祖國大好河山、景色壯美秀麗、多姿多彩,不用辦籤證就可以遊歷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有能力又有體力的時候不去看看,豈不是白做了一次中國人?

旅居,是當下很多老年人的選擇,典型的候鳥生活,其實也是最佳的方案,既保證了和家鄉的聯繫,又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聞,愉悅了身心,如果經濟情況允許,何樂而不為?

我曾經理想的旅居生活,夏天回北方,去最北方的漠河渡夏,秋天去色彩斑斕的新疆欣賞醉人的秋景、冬天在家裡或是去氣候更暖一點的海南、版納,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當時並沒有考慮回老家,總覺得在那裡生活了很多年,什麼都見過了,其實是忽略了最寶貴的鄉土人情,對自己成長的影響,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落葉歸根情節吧。

躺在老家炕上,院子裡邊靜悄悄的,一點聲音都沒有,遠處隱約傳來幾聲狗叫,再無其他,院子裡沒有種菜什麼的,連個昆蟲叫聲也沒有,晚上睡覺很踏實,不過想睡到自然醒,也並不容易,畢竟,農村雞叫打鳴的功力不是蓋的,那嘹亮的打鳴聲,沒幾個人能扛得住,雞叫過後,基本都得張羅起床。

不過,由於農村人都早睡,所以已經都習慣早起,雞一叫,人們也就陸陸續續起床了,好像也沒聽誰埋冤說雞叫影響睡眠的。

新一天的生活開始了,簡單而愜意,非常享受這樣的生活狀態,我想,總有那麼一天,我會離開城市的喧囂,歸於曾經的寧靜。

兵哥老王頭說:

依我預見:十年以後凡是農村進城買房居住的,大部分可能要返回農村居住生活。前期想進城,一是羨慕城市生活,二是手裡有點錢想投資房產增值,三是虛榮心作怪,好像住城裡就高人一等,當這一切都滿足厭倦了,還是感覺農村現在各方面得到了提升,生活,養老,空氣,汙染躁音,出行都好於城市,就有回鄉的期望,所以,十年後返鄉是趨勢,不信的,十年後再驗證。

趙建明Zhao說:

人們都願意生活在烏託邦式的桃花園,脫離城市的喧囂,拋棄城市的累贅,男耕女織,呼吸新鮮的空氣,淌徉在青山綠水之間,享受田園生活。可現實卻沒有那麼美好,農村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功能不全,交通也不是那麼方便,購物難,就醫難,就學難。暫住一段時間還有新鮮感,時間久了不免有些乏味、單調。並非理想和宜居的首選之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50024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