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糧。無論是靠天吃飯的久遠年代,還是今天科技引領的時候,農民種植的水稻,小麥,玉米,沒有誰不盼望著有一個好收成。初中讀過葉聖陶先生的《多收三五鬥》,舊社會廣大農民兄弟不僅靠天吃飯,起早摸黑,還要接受資本官僚買辦的盤剝,農民一年到頭,哪裡還有什麼希望?
現在不同了,農民有底氣。第一糧食產量高,第二可以自由進入市場,第三價格比較穩定。
據了解2022年中國玉米產量在27720萬噸,價格在每噸3000元,俄烏戰爭極大地鼓勵了玉米市場,畢竟世界上有大約百分之四十的人以玉米作為主食。玉米的市場前景保持良好。
針對連年不斷增產的玉米,我們國家也是積極地消化,大量轉化玉米用途。玉米用途廣泛,既能夠直接食用,又可以飼料用糧,還被轉化成工業產品,也大量加工玉米食用油。
玉米是一種粗糧,含有較多粗纖維,降低膽固醇,促進腸道蠕動,對身體健康有很多好處。我是湖北人,我們這裡主食是水稻,小時候玉米吃的少,偶爾吃一點,覺得很好吃,改革開放後物資豐富,玉米就吃得多一點。建議以水稻為主食的人們經常吃一些玉米,保持豐富多彩的營養。據說玉米還可以明目,現在的人都喜歡看手機,不妨多吃點玉米。如此一來既關心了自己的身體,又關心了廣大農民兄弟們。兩全其美的事情,何樂不為?
資本進入農村,別說玉米了,其他農作物都該歇著了,土地會流轉給別人,玉米會被那些大承包戶種植,如果土地叫你自己種 種多久都是那樣,放到人家那 及時不掙錢,也會以規模出現效益,就是集中了土地。 發揮規模效益,你不願意把土地包出去 別人會願意。
形勢已經由不得你自己選擇了,一畝地給你1200元,你往外租不租?到時候估計有很多人往外租,玉米還是那樣種,人家就能掙錢,一切以交易為目的了,不是以前自耕自重那樣模式了。
農業不改變,人均收入就很難提高,要明白這一點,我們可以舉例說明。
當政府想發展一個地方,那麼他首先要有政策和發展方向,然後再有項目,慢慢的就發展為更大的商業組織,這樣就給地方財政增加了收入,全國模範村 模範縣可以看下。
那些模範村裡家家戶戶的老人你覺得他們收入怎麼樣,吃喝拉撒等基本花不了多錢,而且過節都能分到錢還有很多福利。
就好比我自己到農村搞項目,自己富有了 家裡父母還用幹活嗎?
那麼發展農村 沒有發展的項目 沒有發展的人 那連機會都沒有,希望有更多人參與進來一起發展這是重點。
農民的玉米何去何從?
由集體到承包到戶經營的基本農田都農民種玉米水稻的作物,
經過農業調整:什麼大耕戶,生產合作社,承包商等等,資本家就從這個機會到農村承地,他們看到勢頭,國家每年都進口大量玉米,所以就將土地包起來種玉,進行加工飼料,麵粉,麵條,出口,市場銷售,玉米的去向就是這樣的!
處於市場經濟的今天,農民種玉米絕大部分是銷售為主,自我消化的途徑就是搞養殖所需,這個消化渠道很有限,佔不到總產量的20%,這當然只局限於自己所了解本地的現狀而言。要說市場銷售,對於農民而言,即沒有定價權,又沒有話語權,只有隨行就市,聽天由命。要問農民的玉米何去何存?農民朋友仍處於一種無奈與尷尬的無法回答,一切都在糧販子的掌握之中,而糧販子的主動權也被大宗客商所掌控。現實就是種玉米的不如販玉米的,農民辛苦一年,除去成本費用所剩無幾,若遇到災年就更慘。這還是把勞工不作任何計價的情況下,如把人工計價算作成本費用,那收入就更加微乎其微。作為農民身份的我,對此話題只能是自己的一點淺顯觀察,對玉米何去何在沒有什麼高見,實在是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