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玄武門之變為什麼沒有救駕軍隊來保護太子李建成?_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多大年齡

煙郭說歷史說: 玄武門事變時,太子府第一猛將突然率兵殺來,猛攻玄武門,逼得李世民一度束手無策,最終只得將李建成…

煙郭說歷史說:

玄武門事變時,太子府第一猛將突然率兵殺來,猛攻玄武門,逼得李世民一度束手無策,最終只得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砍下示眾,才化解危機。

事實上,玄武門事變前,李建成已經收到風聲,但他太大意了,直接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李建成得到風聲這事兒是這樣的:

當時,李淵為了打掉李世民的奪嫡之心,先是將秦王府的核心謀士成員房玄齡、杜如晦驅逐出秦王府,解散了李世民的謀士團隊。

接著又利用突厥進犯的機會,將統兵之權給了李元吉,並且把秦王府的尉遲恭、程咬金、秦叔寶以及精銳士兵劃歸李元吉帳下,隨軍出徵。

意圖很明顯,這是要架空李世民,瓦解他手裡的權力。

李世民自然不願坐以待斃,於是發起了反擊!

他先是跑到皇宮面見李淵,狀告李建成和李元吉穢亂後宮,請求李淵將這二人治罪。

李淵表示,第二天會親自召見李建成和李元吉調查清楚再作決斷,這就給了李世民絕佳的機會。

因為李世民可以利用這24小時時間,部署好一切,在進宮的必經之路玄武門伏擊李建成。

正當李世民抓緊時間秘密展開部署時,李建成的情報網發揮了重要作用。

原來李世民狀告李建成這事兒被李淵後宮的張婕妤探聽到了,她頓時感覺大事不妙,當即就秘密差人前往太子府將此事密報給了李建成。

穢亂後宮,這可是十分嚴重的罪行,一旦查實,李建成不僅保不住太子之位,甚至會面臨嚴峻的處罰。

所以,李元吉當場就建議,應該集結太子府的軍隊以自守,稱病不朝,看看形勢如何發展再作打算。

可李建成太過自信了,他覺得李世民已經被李淵拔了牙齒,如今的秦王府根本掀不起風浪。

所以,李建成表示:咱們的軍隊已經集結起來,隨時待命,真要有什麼事,也能隨時出動,我們大可放心進宮。

世民長孫無忌等入,伏兵於玄武門。張婕妤竊知世民表意,馳語建成。建成召元吉謀之,元吉曰:「宜勒宮府兵,託疾不朝,以觀形勢。」建成曰:「兵備已嚴,當與弟入參,自問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門。——《資治通鑑》

就這樣,李建成錯失了一次保住性命的機會。

而李世民這邊,正抓緊時間進行秘密部署!

眾所周知,李世民是在玄武門部署了軍隊,伏擊李建成和李元吉,這事兒就牽扯到玄武門守將的問題。

玄武門屬於皇宮重地,掌管此處禁軍的守將憑什麼聽李世民的?

事實上,玄武門守將常何,是李世民的人,而且其他兩名將領敬君弘、呂世衡等也被策反了。

根據收藏在法國的《常何墓碑碑文》記載,常何是瓦崗軍出身,既跟著李建成打過仗,也跟著李世民打過仗。

但在武德七年被李世民召入京城,並安排到了玄武門這個十分重要的地方上班。

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賜金刀子一枚,黃金卅挺,令於北門領健兒長上,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錫驍勇之夫……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敦煌莫高窟《常何墓碑》殘卷

而玄武門事變發生在武德九年,也就是說,李世民早在兩年前就已經把常何秘密收入自己麾下了。

所以,玄武門事變之前,常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不僅暗中把李世民的伏擊隊伍放進玄武門隱蔽起來,還在第二天和李世民一起和太子府軍隊作戰。

另外,李世民當時身在京城,嫡系軍隊不在身邊,秦王府雖然有精兵猛將,但規模很小,不夠用,所以他乾脆秘密釋放囚犯,發給他們武器作戰。

前前後後拼湊出一支800人規模的武裝力量,然後通過常何的關係部署到了玄武門。

一切部署妥當之後,就等著李建成和李元吉到來了,而那一晚,註定是不眠之夜。

玄武門事變的過程。

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果然獨自進宮,誰知,當這二人進入玄武門後,發現周圍異常寧靜,而且寂靜得讓人心生寒意。

興許是察覺到了危險,李建成頓時感到不妙,與李元吉對視一秒後,立馬轉身,兩人撒腿就往回跑。

這時,李世民眼見煮熟的鴨子就要飛了,當機立斷,迅速帶著人就追了上去。

可一時半會兒又追不上,眼看著李建成就要衝出玄武門。

關鍵時刻,李世民立即張弓搭箭,只聽「嗖」的一聲,李建成當場中箭,倒地身亡。

李元吉見狀,立刻就有了靈感,於是也張弓搭箭,朝著李世民就射了出去。

誰知,李元吉的箭術實在太爛,連續射了三箭都沒射中。

這時,李世民不慌不忙地再次張弓搭箭,又射出一箭,李元吉應弦倒地。

雖然兩箭都射中了,但李世民也不敢大意,於是騎著馬衝過去查看這二人是否死了。

興許是親手殺了兩個親兄弟,李世民的內心可能已經十分恍惚,頭腦一片空白,所以剛走到接近李元吉的位置時,隱約被什麼東西絆了一下,竟然墜落馬下。

就在這一剎那,李元吉突然起身,拿起弓弩,用箭弦的一面突然從後面勒住李世民的脖子,試圖將其勒死。

隨著李元吉力道的加深,李世民出現了嚴重的呼吸困難,滿臉通紅、青筋暴起,眼看著就要下地府陪李建成了。

關鍵時刻,尉遲恭迅速趕到,提起馬槊就挑翻了李元吉,並將其當場格殺。

至此,李世民完成了玄武門事變最核心的任務——殺李建成和李元吉。

但事情並未就此結束!

李建成不愧是當朝太子,情報網還是很強的,太子剛剛被殺,李世民連刀上的血都沒來得及擦,太子府的人就收到了消息。

太子府裡不少人聽到太子被殺的消息後,紛紛打算逃命。

但太子府猛將馮立卻義正言辭地說道:太子待我們不薄,我們豈可在他活著的時候受他恩惠,他死時卻逃避他的災難呢?

於是,馮立和另一位猛將薛萬徹商議之後,決定親率太子府的「長林兵」2000人進攻玄武門。

而玄武門這邊,正當李世民鬆了一口氣之時,突然發現太子府的軍隊正在大舉猛攻玄武門。

守衛玄武門的兩名將領敬君弘、呂世衡率兵與太子府軍隊交戰之後,由於力量懸殊,當場陣亡。

眼看著太子府軍隊就要衝進玄武門,李世民手下的猛人張公謹竟然一個人徒手將厚重的宮門給關閉了。

要知道,這宮門可不是普通的門,不僅厚得離譜,而且相當沉重,一般要好幾個士兵合力才能將其關閉。

薛萬徹、馮立等人見狀,當即就率兵猛烈地砸門,奈何宮門的質量實在太好,根本砸不動,他們又沒有攻城武器,只能在門外干著急。

這時,薛萬徹突然靈光乍洩,突然大聲鼓譟吶喊,揚言要率兵血洗秦王府。

身在玄武門之內的李世民聽完,頓時大驚失色!

要知道,李世民為了在玄武門設伏,把精兵猛將全都部署在了玄武門,秦王府留守的全是老弱婦孺,薛萬徹真要帶人去秦王府,那自己怕是要被滅門。

關鍵時刻,尉遲恭當機立斷,在徵得李世民同意後,砍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提著這兩顆人頭,登上玄武門一處較高的位置,將人頭向外扔出。

太子府的士兵們一看,太子和齊王都被殺了,頓時洩了氣,士氣全無,當場四散逃逸,2000人的軍隊頃刻間原地解散。

馮立和薛萬徹見狀,也無可奈何,不過,馮立還是撂下一句話:我親手斬殺了敬君弘,多少也可以回報太子了。

於是,馮立扔掉武器,逃入山林,薛萬徹則帶著數十騎逃入秦嶺山區中。

李建成被誅,其左右多逃散。馮立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於是率兵犯玄武門,苦戰久之,殺屯營將軍敬君弘。謂其徒曰:「微以報太子矣!」遂解兵遁逃於野。——《舊唐書》

至此,太子府的軍隊徹底瓦解。

但李世民的事情還未結束。

按照史書記載的話,是在薛萬徹等人散去之後,事態發展的進度直接快進到了尉遲恭帶著人來到李淵身邊,要求李淵把兵權交給李世民。

這事兒估計抹去了很多細節。

尉遲恭是如何越過重重禁軍守衛,來到李淵身邊的,為什麼李淵明明應該是在皇宮坐等李建成、李元吉前來,卻偏偏在皇宮內湖泛舟?然後被尉遲恭給找到?

很明顯,事情的發生的過程被省略或者被李世民抹掉了。

李淵在前一天接見李世民時,對於李世民狀告李建成、李元吉穢亂後宮一事,是決定第二天召見李建成、李元吉的。

按照常理,第二天,李淵應該是在宮裡坐等李建成、李元吉前來,然後當面把事情弄清楚才對。

可尉遲恭找到李淵時,他是和心腹大臣裴寂、蕭瑀等在皇宮內湖泛舟,這十分反常。

為了解開這個問題,我發現還有個反常的人物——侯君集。

侯君集在玄武門事變中,究竟幹了什麼事情,史書上絲毫沒有記載,可他在事後卻受到了高規格封賞,實封1000戶,僅次於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這種一等功臣。

要知道,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都是李世民的心腹謀士,參與了玄武門事變的謀劃和實施,尉遲恭更是忙前忙後,還親手咔嚓了李元吉。

但侯君集的事情,完全沒有任何記載。

再聯繫到李淵竟然出現在皇宮內湖,還在泛舟這麼奇怪的舉動,大概能推測出,侯君集應該就是玄武門事變被抹去的那部分。

這部分也可以叫做「逼父就範」或者「囚父逼其就範」。

侯君集很可能是奉了李世民的命令,率兵對護衛李淵的禁軍採取了武力行動,李淵被迫帶著大臣躲到湖上。

最後實在躲不掉了,被尉遲恭給撞上,接著在尉遲恭的威懾下,李淵被迫交出權力。

李世民拿到兵權後,下令京城正在混戰的各路人馬全部停止交戰,立即各回各家,不準生事,這才結束了玄武門事變。

再回到這個問題,太子府的軍隊為何沒來保護李建成?

事實上,李世民根本沒給太子府軍隊以及李淵反應的時間。

從李建成進入玄武門再到被射殺,整個過程最多20分鐘了事,不管是李淵還是太子府,即便發現玄武門有變,立即帶兵趕來,也救不了李建成。

而且李世民的部署十分得當,他把伏擊地點選在了玄武門以內,這樣做可以避免被外力影響。

即使太子府的軍隊提前趕來,只要及時封閉玄武門,外面的軍隊就攻不進去,李世民大可以安心幹掉李建成之後,再對付門外的軍隊。

這種情況下,一旦李建成進入玄武門,就沒有人可以阻止他被殺。

其次,李建成太過於自信,大意了。

當時李世民已經被李淵剝奪統兵之權,解散了謀士團隊,並且下令將秦王府精兵猛將調到李元吉帳下出徵。

李建成認為李世民此時已經被李淵打殘,掀不起風浪,所以面對張婕妤送來情報時,只是集結了軍隊,並沒有聽從李元吉讓他稱病不朝的建議。

反而大搖大擺地進宮,他沒想到的是,李世民已經決定孤注一擲,最後丟了性命。

如果他能謹慎一點,聽從李元吉的建議,將太子府軍隊部署在太子府四周守衛,稱病不朝,看看局勢如何發展再做打算,還能躲過一劫。

錢品聚說:

有一句話叫救駕來遲,還有一句話叫先下手為強

前者說的是李建成,後者說的是李世民。

玄武門事變並非一日之功所釀造,而是由來已久,兄弟倆為首的兩個集團明爭暗鬥,李世民手握軍權,南徵北戰,屢立戰功,麾下將士十分擁護。

李建成也不是善類,很多人都以為他毫無作為,其實大錯特錯,當年李淵攻佔長安城,李建成位居首功,此後滅稽湖,又被調派去鎮守蒲州,備戰突厥,後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居功至偉,同時他擅理朝政,由此深得其父李淵信任。

《新唐書高祖本紀》有載:七月壬戌,秦王李世民討王世充,甲戌,皇太子屯於蒲州以備突厥。

總而言之,李建成這個太子,前期攻克河西與長安等地時,首拿軍功,同時又表現出了足夠服眾的行政能力,使天下動蕩時沒有受到外族突厥的侵擾,並非史書中所說的窩囊廢,近幾年也有很多為他平反的聲音,至於淫亂後宮,基本等同於莫須有的罪名。

天下群雄混戰的時期,突厥曾試圖派兵幫助梁師都,劉武周等諸侯,目的就在於將中原的混亂擴大,實力強大的突厥以便從中謀利,進一步割據中原。

後來李世民宣戰王世充,突厥第一時間派遣兵力去幫助兵力微弱的王世充,並且調派軍使與王世充暗中溝通謀密,可以說當時天下間最為關鍵緊急的任務,並非徵戰王世充,反而是阻撓突厥的暗中侵入,一旦與王世充成功結盟,混亂中尚不完整的李唐,很難分出大精力去對抗來犯的突厥,所以臨危受命,備戰蒲州的李建成,就擔負起了至關重要的責任。

於是乎我們得知,李世民率領軍隊去徵討王世充,而李建成在此刻卻等同於封疆大吏,他的責任在于堅守邊境,將突厥阻隔在外,讓其無法與中原建立聯繫,時刻牽制住突厥,以求為李世民爭取更多的時間,助其成功擊敗王世充,徹底瓦解突厥意圖趁天下大亂入侵中原的陰謀。

之後李淵又命李建成徵討稽湖,李建成僅耗時兩月便拿下稽湖部落,武德四年四月,李建成撤離蒲州,班師回朝,因而得知,李建成順利解除了突厥趁機來犯的危險。

《舊唐書》卷六十四《隱太子建成傳》另有載: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將軍大都督,封隴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都,從平長安。

由此可見,李建成並非無功無德,相反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更讓李淵非常欣喜,李世民之所以能一往無前的徵伐各地,仰仗的絕非只有諸君,相反李建成的多次掩護功不可沒,可以說,沒有李建成坐鎮蒲州,阻斷突厥進軍中原的路線,切斷突厥與王世充的密謀,接近統一的李唐將會被分裂,從而陷入連年混戰不休的局面。

李淵貴為一國之主,又是唐朝的開國皇帝,立太子這種事非同小可,他當然不會選一個沒用的兒子,包括朝中部分親王及大臣也都很支持李建成,這也是為什麼他能跟李世民對抗持久的原因。

試想以李世民徵戰天下,封無可封的軍功,要想逼迫李淵廢除李建成的太子,大可不必在意反對的聲音,單憑軍權強行壓制也可奪權,為什麼能分庭抗禮這麼長時間,這其中必然有太多複雜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曾和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並肩作戰過,《唐鑑》卷一記載:高祖使建成、世民將兵擊河西郡,攻拔之,執郡承高德儒。

但這是司馬光經過考證後得出的結論,李世民命史官撰寫的《通鑑》裡卻說:「命太宗徇河西」,太宗即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由此可見,歷史是被李世民篡改了,他在讓史官撰寫史書時,刻意隱瞞了李建成的軍功,營造出李建成毫無作為的假象,以此抬高自己,或者說讓自己的弒兄行為變得名正言順,但其實李建成這人並非一無是處,相反正因為自己的才幹軍功,以及親王重臣的擁護,外加李淵的暗中袒護,才當上了太子之位。

所以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兩個人一直進行著勢均力敵的爭鬥,那麼玄武門之變就不再是簡單的奪嫡之爭,反而可以琢磨出更多的細節。

首先,李世民在李唐即將完成天下一統時的地位毋庸置疑,他貴為秦王,卻擁有足以撼動李淵帝位的權力,他南徵北戰,在諸軍中呼聲極高,功蓋滿朝,但彼時的李建成身為太子,受群官與其麾下將士擁護,坐穩了東宮之位。

由此不難看出,李淵早已感受到李世民的野心,他的皇權受到兒子李世民挑戰,所以才袒護李建成與李元吉二人,借二人之勢力共同削弱李世民的秦王黨勢力,由此李世民搬離皇宮,退居到位於皇城外的弘義宮,因此徹底導致了李世民於李淵及李建成之間關係的惡化,父子三人分為兩黨,就此面臨即將決裂的邊緣。

而李淵作為一個父親,十分疼愛自己的三個兒子,他從始至終也沒想到,骨肉相殘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兒子身上,封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已經是他所能想到的權宜之策,按照李淵最初的設想,平定天下後,帝位傳給李建成,李世民駐守重地,李唐皇室坐穩江山大業,但夢想卻終是破碎於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密謀大計,二人計劃向李淵進諫,要求調派李世民麾下的將士給李元吉前往邊境對抗突厥,以此削弱李世民麾下的精兵悍將,同時李元吉出徵,當兄弟的李世民必須要踐行,雖然兄弟三人水火不容,但這些禮數仍然得遵守,此時建成二人聯合李淵對李世民進行打壓,東宮及李淵為首的皇權勢力已經對李世民秦王黨勢力佔據了壓倒性優勢,換句話說,時間拖的越久,李世民的地位就越岌岌可危,他已經在這場政治較量中處於下風,因此在這個重重壓力的時間節點上,迫使他必須要做出選擇,或者說應對之計。

然而應對之計並非李世民一言,卻是其麾下黨羽勸告,或乾脆說是「逼迫」,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長久以來的勸告進諫,導致李世民最終下定決心先發制人。

《資治通鑑》曾對此事有確鑿記載:

秦府僚屬皆憂懼不知所出。

房玄齡謂長孫無忌曰:「今嫌隙已成(暗指李世民與唐皇李淵,太子李建成之間的矛盾),莫若勸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國。」

無忌曰:「吾懷此久矣,謹當白之。」乃入言世民。

世民召玄齡謀之,玄齡曰:「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今日憂危,乃天贊也,願大王勿疑!」

乃與府屬杜如晦共勸世民誅建成、元吉。


整個過程簡單而直接,房玄齡與長孫無忌等臣子的勸告,一方面讓心知大勢不利的李世民下定決心,另一方面揭開了父子三人面前的最後一道面紗,如若不先發制人,李世民勢必淪為政治相爭後的慘敗,如若再拖久時日,雙方之間更有可能會因為奪權而引發戰爭,屆時將影響整個國家的安穩。

於是李世民提早計劃玄武門事變,因為玄武門前不得領兵而入內,然而守城將士對諸位皇子攜帶兵器入內則司空見慣,換句話說,玄武門前有律,凡入皇城者,皆不可佩戴兵器,然而三位皇子地位極其尊崇,攜帶兵器或各種物件入宮早已如常,李世民對此心知肚明,藉機佩戴兵器入內,果然未受到門前禁軍阻攔,更因他隨從人數只有八人,更無人會聯想到堂堂秦王敢帶八人謀反,因此便順利放行,李世民因此得到了埋伏在臨湖殿的天賜良機。

當夜,李建成與李元吉欲面見李淵,提議李元吉出徵調借李世民麾下將士,二人路過臨湖殿時,未遇到本應盡責的禁軍詢問,二人遂認定這是削弱李世民勢力計劃的成功前兆,在此喜悅之餘,大為放鬆警惕,未帶一兵一卒,甚至連一個隨從都沒有的情況下,二人路經臨湖殿,被事先埋伏在內的李世民之眾一舉射殺。

然事變發生後,禁軍已聽到喊殺聲,至於為何沒有親兵救駕,原因卻頗具戲劇性,剛才所說玄武門前有守城將士,嚴禁個人攜帶兵器入內,當宮中守衛得知建成與元吉被殺後,隨即前去報信,宮府兵立即集結大隊人馬,欲衝進皇城救駕,然而守城將士之前見李世民九人未予阻攔,一是因為人少,二是因為李世民的皇子身份,皇子帶著八個人夜遊皇城,說通俗點兒,就跟大半夜喝多了酒回家睡覺一樣,然而宮府兵成千上萬,守城禁軍一看這陣仗,當即如臨大敵,嚴加阻擋。

與此同時,太子及齊王李元吉被殺的消息傳遍皇城,守城將士自然也已得知,然而李世民另差人火速與守城將士許下承諾,暗中配合李世民,拼死阻擋住宮府軍入內,另一邊早已準備好的秦王親軍也前來護駕李世民,這才裡應外合,成功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對過程有詳實記載: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不久,李淵被迫宣布,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

李世民繼帝位,稱唐太宗,年號貞觀。

————————

歡迎關注作者:錢品聚,了解更多歷史文化趣聞,謝謝。

史曉生說:

先說結論,因為李世民沒有給李建成這個機會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期一場影響深遠的宮廷事件,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先後被李世民誅殺,這才讓李世民得以成功上位。

而在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中,有一個十分特殊的細節,那就是自始至終,都沒有軍隊出來保護李建成。

但凡當時有一支軍隊,李世民就不可能成功,而李建成也不會任由李世民將其當場射殺。

可惜的是,當時並沒有,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軍隊根本來不及保護李建成。

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白一點,什麼叫做軍隊?

所謂軍隊,顧名思義,就是軍人組成的部隊(好像是廢話),換而言之,就是保護一個國家或者政權的軍事力量。

了解了什麼叫做軍隊,那麼我們來看看古代的軍隊一般都駐紮在什麼地方。

通常來說,古代的大股軍隊,大多常年都駐紮在邊境,或者是一些軍事重鎮,之所以要駐紮在這裡,是為了威懾敵人,同時也是為了行動起來更加迅速。

那麼,作為皇帝所在的皇城,有沒有軍隊駐紮呢?答案是有,但這部分軍隊,一般都駐紮在皇城周邊,而不是駐紮在皇城內。

畢竟沒有一個皇帝願意自己身邊有大股的軍事力量,不然一旦被有心人利用,那分分鐘就能讓皇帝換人。

唐朝也是如此,李淵在立國後,負責護衛皇城的,是傳說中的元從禁軍,大約有三萬人。

這三萬多人,除了護衛皇城長安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防備對大唐虎視眈眈的頡利可汗。

而在皇城內部,負責保護皇帝以及皇室成員人身安全的,叫做侍衛,也就是衛兵。

唐朝時,這些衛兵有一個統一的名稱,叫做「十六衛」。

之所以要說這些,是為了說明一點,唐朝的軍隊與侍衛是分開的,禁軍就是禁軍,十六衛就是十六衛。

禁軍屬於國家軍事力量,除了李淵本人,任何人是沒有權力調動的,包括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都沒有。

根據大唐律法,擅自調動軍隊十人以上,九十人以下,「徒一年」,每多百人,罪加一等,若是超過七百人,則「流三千裡」。

所以,沒有軍令,禁軍就不可能亂動,即便是發生了宮廷之變,也照樣不敢隨意動。

況且,禁軍駐紮在長安城外,距離玄武門很遠,縱然是有心保護李建成,但也來不及,要是等到他們到達現場,李建成估計都招蒼蠅了。

指望禁軍來救李建成,還不如祈禱他的馬跑快點,好躲過李世民的弓箭。

因此,玄武門之變從頭至尾,參與進來的,除了主角和配角之外,剩餘的就是衛兵,也就是前文所說的十六衛。

當然,這些衛兵的數量也不少,人數大致在4千到5千人之間,並分屬三個不同的陣營。

  • 人數最多的一方,是皇宮的侍衛,負責保護李淵的,人數大約有2500人左右;
  • 稍微少點的,是李建成李元吉一方,由於李建成是太子,因此他能夠調動的人數大約在1500到2000人之間;
  • 而人數最少的,則是李世民一方,據史料記載,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所帶的兵力,共有八百人。

從人數上來看,李世民最為薄弱,但就是靠著這八百人,他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讓我們去看一看玄武門之變前後,究竟都發生了什麼。

大唐立國後,作為嫡長子的李建成被封為太子,而戰功顯赫,為大唐打下一半以上河山的李世民則被封為秦王。

不過,原本應該有的「兄友弟恭」的場面,並沒有出現在李建成和李世民身上,相反,二人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李建成看來,自己是嫡長子,當太子是理所當然的。

但李世民則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哥哥只是大自己幾歲,論戰功不如自己,論能力也不如自己,憑什麼就因為比他小几歲,就只能當一個臣子?

因此,兄弟二人的你爭我鬥,在很早就已經存在,而這一切,李淵非常清楚。

不過,雖說知道李建成和李世民存在矛盾,但李淵也是無可奈何,一來他不可能廢了李建成,畢竟他是嫡長子,廢他與道義不符。

至於李世民,當時大唐尚且不太穩定的形勢,離不開他的南徵北討。

所以,對於兩個兒子的明爭暗鬥,李淵秉承的態度是儘量把一碗水端平,另外,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歷史上總是在說到李淵時,說他昏庸無能,任由李世民和李建成自相殘殺,實際上拋開他的皇帝身份,別忘了他還是一個慈愛的父親,雖然看著兩個兒子爭鬥,但李淵做不到殺伐決斷。

不過,在他維繫的這種脆弱平衡中,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實力越來越大卻是不爭的事實。

截止到玄武門之變發生前,李建成陣營,已經集齊了包括齊王李元吉、燕王羅藝、太子洗馬魏徵、護軍薛萬徹等眾多位高權重之人。

而李世民這邊,實力更加恐怖,像我們熟悉的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秦叔寶、侯君集、張亮等,均是秦王府的重要成員,另外,還包括時任中樞侍郎的宇文化及之弟宇文士及,以及禮部尚書唐儉、工部尚書屈突通等。

而除了這些明面上的追隨者之外,李世民比李建成棋高一著的是,他早在數年前,就在李建成身邊和皇宮侍衛那裡,埋下了無數個暗樁。

根據史料記載,李世民的暗樁有名可查的至少有四個,分別是中郎將常何、掌管玄武門的左屯營將軍敬君弘、大將呂世衡和太子(李建成)率更丞王晊。

至於其他沒有留下名姓的暗樁,怕是更多,而李世民能夠成功,這些暗樁功不可沒。

總之,在李淵的「平衡術」下,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實力越來越大,最終大到了足以置對方於死地的程度。

而真正促使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玄武門之變的,也是一個暗樁秘密傳遞迴來的消息。

武德九年的一天,李世民接到太子率更丞王晊的密報,說由於突厥南下,皇帝李淵已經安排齊王李元吉迎戰,並且,李元吉已經請求李淵,將李世民的心腹,包括尉遲敬德、秦叔寶等精銳納入自己麾下,一同隨軍出徵。

最可怕的是,王晊告訴李世民,在大軍出徵之日,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對李世民下手的時候。

王晊的密報,讓李世民驚慌失措,他沒有想到行動如此之快,如果不是王晊,恐怕李世民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慌亂之餘,李世民叫來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等人,商議該如何應對,結果,這群人不僅沒有一絲慌亂,反而從內到外,透露著一股子興奮。

他們眾口一詞,告訴李世民,如今正是「成大事」的最好時機。

面對心腹們的慫恿,李世民卻開始退卻,畢竟殺兄弟這件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著實很難,李世民無論如何也過不了心理那一關。

關鍵時刻,還是長孫無忌站了出來,他高聲質問李世民「聖人舜,尚且知道」小杖受,大杖走「之理,如今情勢,安能坐以待斃?"

正是這句話,促使李世民下定了決心,一番密謀之下,玄武門之變正式拉開帷幕。

說到這裡,就有必要提一下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夜,所做的兩項安排,這兩項安排,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礎。

第一項,李世民安排妻舅高士廉,前往長春坊和光德坊釋放關押在那裡的死囚,並發給他們武器,讓他們趕往秦王府,負責保護秦王府的安全,防止老窩被人一鍋端。

第二項,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項,他傳令宮裡的暗樁,包括常何、敬君弘、呂世衡等侍衛將領,輪值玄武門,保證第二天李世民進入時,是他們在守衛。

之所以說這一點很重要,是因為當時李世民手下能夠調動的人馬,只有八百死士,而皇宮裡的侍衛人數,則是在兩千上下,硬拼根本打不過。

所以,只能是智取,而智取的方法,就是買通守衛,讓八百死士進入玄武門,並提前埋伏好。

這也是前文所說為什麼李建成敗得那麼快的原因之一,他根本不知道,守衛皇宮的侍衛,早就成了李世民的人。

一切準備就緒後,李世民開始等待,等待天亮,等待即將到來的一場惡戰。

公元626年6月4日清晨,天剛蒙蒙亮,全副武裝的李世民,帶著妻子長孫氏以及心腹眾人,在玄武門守衛的注視下,大搖大擺的通過玄武門,進入太極宮。

隨後,長孫氏親自為將士們發放鎧甲兵刃,看到王妃冒死前來,將士們無一不士氣大振,紛紛表示,願意為秦王肝腦塗地。

萬事俱備,只待建成。

李建成在當時,曾經有一次逃出生天的機會,與他關係密切的張婕妤得知李世民告發李建成的消息後,急忙匯報了李建成,並勸說他不要進宮。

另外,久經沙場的齊王李元吉,也認為此時進宮不妥,極力勸說李建成託病不去。

但李建成最終沒有接受他們的建議,同時他表示,此時皇宮上下都是他的人,不會有什麼意外,所以,此時更應該進宮打探消息。

但李建成忘了,皇宮侍衛能被他收買,自然也就能被李世民收買。

就這樣,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帶了幾名隨從,騎著馬大搖大擺地走向皇宮,走向那個他們再也回不去的玄武門。

不過,畢竟是上過戰場的人,心裡的警覺性還是很高的,在兩人剛到臨湖殿的時候,李建成就瞧出來有些不對勁,他發現,宮裡的侍衛,在看著他時,眼裡沒有往日的畏懼,反而充滿了殺氣。

一瞬間,李建成做出了正確的判斷,調轉馬頭,跑!

只不過,李世民怎麼」捨得「就這麼讓大哥跑了呢?他催打戰馬,迅速向李建成追去,期間,李元吉先後朝李世民射了三支箭,但不知道是緊張還是其他原因,三次居然都沒射中。

擒賊先擒王,李世民顧不上李元吉,第一時間搭弓射箭,一箭就將李建成射死在馬上。

就在這個時候,尉遲敬德帶著幾十個騎兵趕到,朝著李元吉發起了攻擊,一通齊射,李元吉為了躲避,也跌落馬下。

看到李元吉下馬,李世民趕忙撲了過去,但因為速度太快,一個不小心,李世民連人帶馬,被絆倒在地,這一絆倒,李世民剛好摔在李元吉不遠處。

機不可失,李元吉眼見李世民就在眼前,一個箭步衝了過去,奪過李世民手中的長弓,用弓弦死死地勒住李世民的脖子,一番用力之下,李世民幾乎被勒的斷了氣。

千鈞一髮之際,尉遲敬德看到自己的老闆陷入困境,不由得怒吼一聲,催馬揚鞭趕了過來。

如果沒有尉遲敬德這一聲吼,恐怕玄武門之變的結果就會被改寫,李元吉看到尉遲敬德衝了過來,頓時有些慌亂,放開李世民拔腿就往武德殿的方向跑去。

父親李淵在那裡,只要跑到武德殿,就沒有人趕殺自己。

只可惜,尉遲敬德怎麼會讓李元吉去武德殿呢?他一邊騎馬,一邊射箭,李元吉就這樣在即將踏上武德殿臺階之前,被射死在路上。

這是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直接對決,從上述所講我們就能夠看出,李建成自始至終,都沒有來得及呼叫救援部隊,他身邊除了李元吉之外,也就三五個侍衛,再加上他第一時間就被射死,所以,即使是有心想救他和保護他,也來不及。

那麼,作為太子,李建成手裡的衛兵當時在幹什麼呢?準確地說,他們在」忠心護主「的路上。

就在李世民發動攻擊時,就已經有人把消息告訴了距離臨湖殿不遠的東宮,當時,李建成的部下,包括翊衛車騎將軍馮立,以及副護軍薛萬徹第一時間點齊人馬,望臨湖殿衝去,試圖保護李建成。

根據記載,當時這部分人的人數,大約有兩千左右,其中包括李建成的人和齊王李元吉的一部分士兵。

他們衝出去沒多久,李建成戰死的消息就傳了過來,但這沒有讓馮立等人停下,反而繼續衝向玄武門,只不過,他們的目的,已經是從救援變成了報仇。

守在玄武門的,是李世民的的暗樁敬君弘和呂世衡,這兩位猛將,看到烏壓壓的太子部隊衝過來後,絲毫不畏懼,拎起刀來就要上前砍人。

當時,身旁還有幾個」騎牆派「,勸說他倆靜觀其變,但二人根本不聽,大吼一聲就衝入敵陣。

但兩個人哪裡是兩千人的對手,不一會,二人就死在了太子部隊的手裡,成為了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一方最先犧牲的大將。

敬君弘和呂世衡被殺死後,太子部隊士氣大振,開始對玄武門發動攻擊,只要他們攻進玄武門,那麼李世民就會非常危險。

關鍵時刻,又出來了一位猛人,他就是李世民的謀士張公瑾,看到太子部隊就要來到玄武門前時,張公瑾猶如神靈附體,擼起袖子,硬是憑藉一人之力,把玄武門的宮門關了起來。

我們在影視劇中或者是遊覽一些古代城樓時,都見過那些城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城門又厚又重,要想關上這厚重的大門,至少也得幾個人才行。

但張公瑾卻一個人做到了,這一刻,他就是大力水手,就是無敵浩克。

門一關上,太子部隊的人傻眼了,他們拿刀砍了一陣,發現了一個悲哀的情況,城門太厚,指望砍是萬萬不可能成功的。

這可怎麼辦?就在他們無奈之際,薛萬徹提出,不如咱們去攻打秦王府吧。

不得不說,薛萬徹這個提議是一個高招,秦王府是李世民的根據地,那裡不僅有李世民的家眷,還有眾多參與玄武門將士的家眷,一旦秦王府被攻下,這些家眷全部都會死,而這就等同於釜底抽薪。

不過,薛萬徹的計劃並沒有得到實施,因為就在他們調轉馬頭準備前去秦王府的時候,尉遲敬德提著兩顆血淋淋的人頭,爬到了玄武門最高處。

這兩顆人頭,一個是李建成的,一個是李元吉的。

看到老大都已經被斬,底下這兩千餘名太子部隊的人,頓時猶如洩了氣的皮球一樣,做鳥獸散,眼看大勢已去,薛萬徹只得帶著幾十個心腹,一路往終南山方向逃去。

到了這個時候,玄武門之變已經接近尾聲,李建成、李元吉被斬,唯一前來救援李建成的軍事力量,也四散逃去,整體局勢,已經被李世民基本掌控。

所以說,不是沒有人前來救援李建成,而是他們來的太晚,已經喪失了救援李建成的最佳時機,至於那些城外的禁軍,此刻估計還不知道皇宮裡發生了什麼事,因此,也就不可能來救李建成。

即使是知道,也無濟於事,畢竟李建成已經身首異處了。

在此之後,尉遲敬德提著人頭,一身是血的闖進武德殿後面西海,見到了正在」玩漂流「的李淵,此情此景,李淵深知發生了什麼,長嘆一聲,就此放棄了所有抵抗。

需要注意的是,當時太子東宮裡,還有一部分將士在拼死抵抗,李淵為此還下了一道親筆詔令,讓他們放下了武器,接受李世民部下的監管。

傳達這道詔令的,是黃門侍郎裴炬,他帶著詔令安撫了所有東宮將士,誰知剛安撫好,秦王府的人就殺了過來,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就此死在了秦王府人的刀下。

原本,那些已經放下武器的東宮將士也會被殺掉,但幸運的是,尉遲敬德制止了這個殺戮。

」元兇已誅,何必牽連他人。「---尉遲敬德

一切都平靜之後,李世民終於來到李淵面前,父子二人相對無言,李世民跪在地上嚎啕大哭,李淵坐在那裡沉默不語。

還能說什麼,還會說什麼,就這麼著吧。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民大獲全勝而結束,事後,李淵冊立李世民為太子,當年八月初九,唐高祖李淵退位,太子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

財富方舟說: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對太子李建成的洗馬魏徵問道:「你為什麼挑撥我們的兄弟關係?」魏徵聽完,面不改色的回答:「如果太子李建成聽從了我的建議,也不至於落得今天這個局面」。可見,如果李建成繼承了皇位,李世民的結局也好不到哪裡去,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父無犬子,其實,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堪稱優秀的兒子,最後發生「玄武門之變」,其實這也是李淵最不願意看到的,而是歷史上客觀形成的局面,當年,李淵起兵謀反時,他根本就無法預知前途和命運,而李世民恰恰是抓住了歷史機遇,在跟隨李淵造反的鬥爭中逐漸成長壯大起來的,一個經過戰火洗禮的皇子,又怎麼可能甘居人後呢?

其實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還得從李淵時期的裴寂和劉文靜之爭說起。

裴寂是李淵的頭號親信。早在李淵尚未晉陽起兵之時,裴寂就擔任隋朝晉陽宮副監,與李淵的關係就極為密切,史載二人每每徹夜把酒言歡,喝完酒再下棋,經常就是一玩一宿,感情極為深厚。因為二人關係密切,裴寂在鼓動李淵造反的過程中不遺餘力,效果也非常顯著。等李淵起兵時,裴寂又借花獻佛,把晉陽宮的東西全部奉獻以供軍用,有「宮女五百人、米九萬斛、雜彩五萬段、甲四十萬領」。李淵起兵後,裴寂又一路追隨,等唐朝建立後,李淵對裴寂也是相當夠意思,一直讓裴寂官列眾功臣之首,甚至與其同坐同食。

劉文靜,與李世民關係密切,是李世民的第一號心腹。從策劃晉陽起兵到出使突厥,再到一路追隨李世民屢立戰功,劉文靜總覺得自己所立的功勞比裴寂大,但獲封的官位卻一直在裴寂之下,所以內心十分憤懣不平。

於是,劉文靜就對裴寂意見很大,議論朝政的時候就有意排擠裴寂,總是和他唱反調,但凡是裴寂舉手贊成的事兒,劉文靜便一定投上反對票。對李淵與裴寂同坐同食的事也不放過,劉文靜向李顏進諫道:「陛下已為天下之主,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臣子即使功勞再大,陛下也應與之保持一定距離,不要壞了君臣之間的規矩。」

李淵當然聽得出來劉文靜所指功勞大的臣子就是裴寂,但他對此並未在意,只是一笑而過。

與劉文靜的咄咄逼人相比,裴寂顯得格外老實,處處對劉文靜十分忍讓。不是裴寂不往心裡去,只是他在等待一個置劉文靜於死地的機會。

武德元年,劉文靜領兵抗擊薛舉時,因過失導致兵敗,並因此被李淵罷官。雖說處置算不上嚴厲,但是跟裴寂後來攻打劉武周兵敗卻沒有受到任何處分相比,足夠讓劉文靜心裡更加不平衡了。

劉文靜憤憤之餘,借酒消愁,難免酒後失言,結果被人密告說其有意謀反。李淵對此相當重視,派中書令蕭瑀、禮部尚書李綱和右僕射裴寂三人聯合審理此案。

大家一看裴寂也是這審案三人小組的成員,就應該知道劉文靜此番定是兇多吉少。要說李淵絕對沒有私心的話是不可能的,但客觀地說,李淵本意私心並不大。因為三人小組的另外兩個人都以正直著稱,蕭瑀曾是隋朝的皇親國戚,因常勸誠隋煬帝要愛護百姓而被厭煩,不得隋朝重用;而李綱在隋朝為官時也曾面斥過隋煬帝,是個十分耿直的人。讓蕭瑀和李綱參與審劉文靜案,估計李淵並沒有想置劉文靜的死罪。

三人審理後向李淵匯報案情,蕭瑀和李綱均說劉文靜並沒有謀反之意,裴寂雖然沒說劉文靜是否謀反,但是卻說了比謀反更要劉文靜命的話:劉文靜的才略確實在眾人之上,但其性格粗魯危險,如今酒後狂言已經可見一二。現在,我們天下尚未大定,若赦免此人,日後恐怕會有大禍患。

到了下死手的時候,絕不心慈手軟。裴寂太了解李淵了,所以他的話是一招斃命。李淵聽聞便動了殺心,膽大妄為且有才華的人是最危險的,裴寂沒有明說的大禍患會是什麼?不言而喻,劉文靜是李世民的心腹,日後如果幫助李世民謀取皇位的話,後果不堪設想。如果念及劉文靜往日的功勞,讓李淵還稍有遲疑的話,李世民挺身對劉文靜的極力保全則讓李淵堅定了殺劉文靜的決心。劉文靜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李世民怎能不保?但李世民的力保,加之蕭瑀和李綱的「袒護」,卻讓李淵真切地感受到了一股威脅皇權的力量。對於帝王來說,只要事關皇權,是非曲直都不再重要。

劉文靜曾經獲得的免死待遇此時已經沒有任何效力,他被押赴刑場,臨死前再次吟誦了那句流傳了上千年的話語:「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其實,劉文靜到死都沒明白,他一直對裝寂不滿,實際上就是對李淵不滿,他正是死在了這裡。

劉文靜與裴寂之爭最終以劉文靜之死結束,這不僅僅是一個開國功臣的死亡,實際上是李淵和李世民父子的一場權力之爭,只不過是羽翼尚未豐滿的李世民十分狼狽地敗下陣來。

劉文靜的死絕對給了李世民巨大的震動,如果此前李世民只是一名年輕驍勇的將領,從那一刻起,李世民迅速成長為一個老成的政治家。因為如果不那樣,他將連自己最親信的人也保護不了。

劉文靜被殺的時候,歷史的時鐘才剛剛走到武德二年九月。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光有想法是不行的,還要有過硬的實力。在這一點上,李世民具有極為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唐朝建立後,新王朝為統一全國需要四處徵戰,而李建成被立為太子作為皇位繼承人,自然不適宜再從事過於危險的事業,從而李世民就肩負起重任,便有更多的機會在戰爭中壯大自己的實力。

李世民在徵戰過程中招至自己麾下的人才除了前文提到的尉遲敬德外,還有秦瓊、程知節原是跟隨李密,後來歸降王世充,在李世民鎮守長春宮時歸降,與他們二人一同歸降的還有吳黑闥和牛進達;張公瑾原來是王世充的洧州刺史,後來獻城歸降李世民;劉師立原來是王世充部將,洛陽平定時本應該被誅,李世民愛惜其才華,收其為左親衛;李君羨、田留安原分別是王世充的驃騎將軍和南將軍,後奉眾歸降李世民:戴胄原來跟隨楊侗,李世民攻克武牢時收為秦府士曹參軍。另外,還有很多人因跟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從而跟李世民關係密切。在權力的鬥爭中站在李世民一方,這些人有段志玄、公孫武達、屈突通、宇文士及、蕭瑀、封德彝、錢九隴、樊興、李安遠。

具備實力後需要適當的展示,一方面要讓大家銘記自己的戰功,另一方面也要讓所有人知道我李世民不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被打壓的。出於這樣的目的,公元621年六月,擒獲竇建德、平定洛陽後班師回朝,李世民搞了一次空前高調的入城儀式。

高調到什麼程度呢?史書記載,李世民身披黃金甲在前,其後緊隨尉遲敬德、秦瓊、程知節等二十五員大將,一萬鐵騎,三萬甲兵,前後吹鼓,獻王世充、竇建德二俘及隋朝器物輦輅於太廟。

如此高調,在外邦人士看來,是大大地弘揚了大唐帝國的國威,但在唐高祖李淵看來,這個兒子已經功高震主,不太好駕馭了,一旁輔政的太子李建成更是感到了沉重的壓力。於是,對李世民這次的封賞來得格外緩慢,六月班師回朝,直到十月新晉的官職才確定公告下來,加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與以往的迅速封賞不同,這次與其說是李世民的功勞太大,需要特地商定一個與之匹配的官職,不如說是要有意冷落一下李世民,給他降降溫。

晉陽起兵、攻克長安、平定西秦、收復山西、東徵將陽、擒獲竇建德,大半個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的,所以,後面出兵平定江南時,李淵有意沒有再用李世民,而是任用李靖、李世勒等武將。

海內漸平,李世民再次遭遇打壓,但他已經逐步走向成熟,在相對安穩的日子裡「銳意經籍,開文學館以待四方之士」。文學館中聚集了較具聲望的「十八學士」:房玄齡、杜如晦、于志寧、蘇世長、姚思廉、薛收、褚亮、陸德明、孔穎達、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顏相時、許敬宗、薛元敏、蓋文達、蘇晶。其中房玄齡和杜如晦即歷史上有名的二人組「房謀杜斷」,後來成了李世民的宰相,也是整個唐朝首推的賢相。這些人在玄武門兵變中發揮了重要的謀劃作用,貞觀年間,更是與李世民一起成就了「貞觀之治」。

李世民麾下文士武將俱全,讓李淵更加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甚至跟裝寂等親信說:「世民在外帶兵日久,專斷獨行,又被文人書生影響,已經不是我往日的那個兒子了。」

於是,李淵更加傾向於培植太子李建成的勢力,讓他們兄弟二人相互牽制。竇建德餘部劉黑闥起兵反唐的時候,李淵就沒有讓李世民帶兵出徵,而是讓李靖、李世勤和李藝三員大將前去平叛。三人兵敗後,不得以才啟用李世民,而當形勢略有好轉,李建成便請兵出戰,李淵也就順水推舟地同意了。下旨召回李世民,讓李建成繼續平定叛亂,同時,還給予李建成節制河南、河北—帶官員和事務的權力,讓他得以在李世民曾經的根據地發展自己的勢力。

其實,從起兵到攻克長安,李建成所立的戰功與李世民大致相當,只是後期太子的身份讓他不得不在朝中處理政務、所以李世民的光彩奪目在讓他倍感壓力的同時還有些憤憤不平。李世民的勢力日益壯大,李建成的步伐也緊隨其後。李世民有文學館十八學士,李建成有洗馬魏徵、中允王珪、左衛率韋挺等盡心竭力為東宮籌劃;李世民有秦府私甲,李建成也培植長林兵效忠東宮:李世民在地方上有洛陽的張亮和幽州的王君廓支持,李建成則有管轄山東地區的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和實際鎮守幽州的李藝作為外援。李建成更勝一籌的是,他常年在京城,更有四弟齊王李元吉和李淵寵妃尹德妃、張婕妤等擁護。

李建成與李世民兄弟二人的實力日漸強大,矛盾也日益激化。公元623年,慶州都督楊文幹造反,因楊文幹曾經宿衛東宮,有人說太子與其裡應外合。李淵派李世民審理此案,但日後李淵對此案的處理是相當耐人尋味的。李淵沒有提案件的結論,讓此案不了了之,但同時卻責怪他們兄弟二人,流放了李建成手下的王珪和韋挺,還有李世民手下的杜淹。李淵認為支走了給他們兄弟出主意的人,以雙方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處理此事,會讓他們各自有所收斂。但事與願違,兄弟相爭的局面沒有得到控制。

同年七月,李淵帶三個兒子打獵,李世民的馬被做了手腳,導致他落馬三次,所幸他騎術了得,並沒有受傷。後來,李建成和李元吉拉攏李世民手下的頭號猛將尉遲敬德,暗送金銀,欲結「布衣之交」,被尉遲敬德拒絕。拉攏不成,以朝廷的名義公派總可以吧,李建成鼓動父親李淵調程知節為康州刺史,又讓房玄齡和杜如晦出秦府任職。一時間人人自危,怕自己被調出秦府。日後再尋個由頭被貶斥甚至被殺。

李建成分化、削弱李世民力量的同時,李世民也在重金收買各關鍵部門的可用之人,其中就有東宮的率更丞王咥、玄武門禁軍守衛將領常何。東宮的率更寺掌管宗族次序,禮樂、刑罰及漏刻的政令,率更示是率更寺的副主官,職位之便讓王咥可以知曉東宮的各項事務。玄武門是長安宮城的北大門,是出人內宮的必經之路,也是保衛內宮的禁衛軍駐紮的重地,城門極其結實,一旦被關上,很難攻破。如果控制了玄武門,就可以在不驚動長安城禁軍的情況下控制內宮。因此,王咥和常何雖然官階不高,卻至關重要,在玄武門之變中,二人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公元626年六月一日,邊境報信說突厥來犯。李建成毫不猶豫地推薦李元吉領任大元帥,並抽調秦府尉遲敬德、程知節、秦瓊、段志玄等精銳一同出徵。李建成這麼做無異於砍掉了李世民的臂膀,這樣一來李世民就容易對付得多了。一直以來,李元吉和魏徵都建議李建成尋機殺掉李世民,從根本上以絕後患。李建成感覺自己終於等來了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私下與李元吉商議,等李元吉領兵出徵的那天,與李世民一同去昆明池為他踐行,席間埋伏勇士,趁機殺掉李世民。

這個消息被王咥及時地報告了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已被點燃。

六月三日,傍晚,李世民緊急召聚心腹愛將,眾人得知情況後,秦府上下一片群情激動。「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發制人!」長孫無忌率先發言。李世民遲疑不語,他明白所謂的先發制人意味著什麼。畢竟弒兄殺弟是天下之大不韙,不由得到眉緊鎖,一時難以下定決心。

尉遲敬德見李世民躊躇不定,敦促道:「末將不願為齊王充當馬前卒,也不願在秦王身邊束手就擒。秦王如此,不若我們就此告辭。」說完向李世民拱了下手,轉身就要大步離去。

李世民當然要上前拉住這位愛將,但長孫無忌卻又說:「秦王莫要拉敬德!如今之勢,我們已被打壓排擠得透不過氣來,今天秦王若下定決心,尚有一線生機,如若事敗,我等死也甘願。否則,就趁早讓我們回家,免得來日枉死。」說完,也要與隨尉遲敬德一同往外走。這時,室內的其他人有搖頭的,有嘆氣的,也都一一起身,似要離開。

李世民明白如今他已經沒有退路了,要麼進一步,事成可以一展胸中抱負,親手創建一個太平盛世;要麼退一步,眾叛親離,任人宰割。對,由自己親手創建一個太平盛世,這個支撐自己從父親起兵到現在一步步走過來的信念,快十年了,哪能就這樣放棄,拱手把機會留給他人?

思慮至此,李世民放下拉著尉遲敬德的手,略微抬抬頭,眉頭漸漸舒展,聲音緩慢而低沉但卻字字分明地說:「讓他們回府一同商量個方案吧,告訴玄齡和克明,說我已下定決心。」說罷,環視全場,眼神中透出寒冷如冰,堅定如石的光芒,眾人仿佛被這目光定住了一般,有那麼一刻似乎都動彈不得。

等房玄齡和杜如晦二人到來,眾人反覆商議推敲,決定就在第二天行事。因為第二天有個極為關鍵的便利條件:子時後,玄武門是禁軍守衛將領常何當值。於是李世民火速入宮,向李淵密告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李淵晚年寵妃很多,李世民的密告對李淵來講絕對是個重磅炸彈,殺傷力大到李淵聽聞後頓時怒不可遏,不同真假地就急宣李建成和李元吉第二天一早必須入宮。臨了還用顫抖的手指著李世民,說:「你也來!如若妄言,定饒不了你!」

李世民當然要來,哪有獵人不恭候獵物的?他已經確保了獵物明天一早會出現在人宮必經的玄武門,時間緊急,需要連夜布置。秦府眾人明確分工,分頭行事,天還沒亮時,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人與秦府人八百宿衛就已經埋伏在了玄武門。

公元626年六月四日。

這天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與往日似乎沒有什麼不同,但卻晃得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幾乎睜不開雙眼。得知被李世民告了黑狀,他們路上氣憤不已,還商量著怎麼給父親李淵消氣,最好讓他們父親親自解決了李世民,好省卻他們的麻煩。這兄弟二人哪裡知道他們已經再也見不到他們的父皇了。

李建成與李元吉帶著幾十親兵來到玄武門前,門內驟然閃出一隊人馬,為首的正是李世民。李世民身後是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眾人身後全是秦府親兵。李建成和李元吉睜大被陽光晃得略微眯起的雙眼,一看這陣勢,傻子也明白要發生什麼,但一切都已太晚。

李世民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尉遲敬德還割下了二人首級。眾人解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隨身親兵後,退入玄武門。這時,東宮和齊王府的府兵聞變攻至玄武門,帶隊的薛萬徹更是高聲喝道:「不開城門,我等就去攻打秦王府。」尉遲敬德迅速登上城樓,高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大喊:「此二人謀害秦王,已奉旨誅殺。爾等放下武器,既往不咎,若違抗聖旨,與二人同樣下場!」東宮和齊王府的人見李建成與李元吉已死,軍心大散,紛紛撤離。至此,玄武門之變已經成功了一大半,只差最後一步,控制住皇帝李淵,否則前功盡棄。

尉遲敬德身披滿是血汙的鎧甲,手執長槊,在內侍的帶領下來到李淵面前。李淵大吃一驚,問道:「敬德為何這般模樣?」

尉遲敬德俯身下拜,答道:「太子和齊王謀反,已被誅殺,恐陛下受驚,秦王特命微臣前來保護陛下。」這哪裡是保護,分明是在通宮。李淵哪還能連這都看不懂,他看向身旁的裴寂、蕭瑀和陳叔達,聲音極為低微的問:「真是想不到啊,如今該怎麼辦?」

裴寂不語,蕭瑀和陳叔達都說:「秦王功高蓋世,天下歸心,陛下不如就放心讓秦王來管軍國大事吧。」「好吧,這也是朕多年的夙願。」李淵垂下雙目,他明白大勢已去,兒子李世民已經從自己手裡搶走了那至高無上的權力,而自己則淪為了尊貴的政治囚犯。

玄武門之變後的第三天,李世民被宣布立為太子,全權處理一切政務。兩個月後,李淵宣布退位,自稱太上皇。李世民於東宮顯德殿即位,成為史上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次年,改元為「貞觀」。

一位聖明的帝王,就這樣從玄武門之變中踏著手足骨肉的鮮血走了出來。這留給後人一個很不好的啟示,似乎親族的鮮血就可以成就一個帝王,所以,這次玄武門之變作為「榜樣」光榮地成為大唐的第一次政變,引導著李唐王朝更多的人走向政變這條路。

江曉風殘說:

答案是:有。而且很多,可以隨時幹掉李世民一黨。

李建成勢力,在長安比李世民佔有太多的優勢了。用現在的話來說,李建成若想殺李世民,就像捏死一隻螞蟻那樣容易。就是因為李建成太佔優勢、李世民太劣勢,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才能成功。

李建成正是因為長安是自己的地盤,所以才會帶著少數的隨從入宮;李世民正是因為自己太劣勢,才不得不在玄武門伏擊。若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在長安城勢均力敵,或者差不多,李世民絕對沒有機會伏擊李建成,更別說成功。

玄武門之變和關羽大意失荊州,在本質上是一樣,死於自己佔有優勢下的自信。

李建成在長安城的私家兵(《資治通鑑卷191》):

「建成擅募長安及四方驍勇二千餘人為東宮衛士,分屯左、右長林,號長林兵。又密使右虞侯率可達志從燕王李藝發幽州突騎三百,置宮東諸坊,欲以補東宮長上,為人所告。」

從上可知,在太子府,李建成私家兵就有2300人。

與之相比,李世民的天策府卻被李元吉抽空:

「元吉請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統軍秦叔寶等與之偕行,簡閱秦王帳下精銳之士以益元吉軍。」

天策府被抽空後,李世民的弱勢到什麼地步,連李世民請房玄齡等人入府,房玄齡等都拒絕:

「玄齡等報曰:"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太宗大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背我耶?"」

當時李世民天策府的私家兵數量:

「"敬德曰:"王今處事有疑,非智也;臨難不決,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養勇士八百餘人,在外者今已入宮,擐甲執兵,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僅有800私家兵,而且大部分還被李元吉以徵討突厥名義調走。基本上李世民手上沒有什麼兵。


玄武門之變時雙方兵力的對比

李建成被殺時,李建成的護衛僅有9人:

「遲明,乘馬至玄武門,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衛」

李世民玄武門伏擊時的兵力: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

「王左右數百騎至,合擊之。」

從李建成、李元吉加上9個護衛,合計11人的情況來看,李世民的伏擊人數最多不超過30人。尉遲敬德後援的兵力是70騎兵。李世民在玄武門伏擊李建成、李元吉的兵力約在100人左右。最後加上來援的數百騎兵,李世民一方在玄武門之變的兵力估計在700、800人左右。


李建成的援兵數量:

「俄而東宮、齊府兵三千攻玄武門,閉不得入。」

「翊衛車騎將軍馮翊馮立聞建成死,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乃與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萬年謝叔方帥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馳趣玄武門。」

關於李建成的援兵,《新唐書》記錄是3000人,《資治通鑑》記錄是2000人。但從上文的長林軍2000人和幽州騎兵300人,3000才應該是事實。即太子府兵力是2300人,李元吉齊王府是700人。


綜合上述資料,玄武門李建成被殺時,是有援軍的馮翊馮立、薛萬徹、屈咥、謝叔方等人如援助。

李世民能夠取得玄武門之變的成功在於

1、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優劣過於懸殊,導致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帶9個隨身護衛入宮,給了李世民伏擊的機會;

2、李建成和李元吉沒有能夠堅持到援軍的到來,造成了援軍群龍無首,在得知李建成二人已死消息後直到無力扳回大局而作罷;

3、李世民買通玄武門的守兵,玄武門守兵的背叛,是李世民等人能夠存活的關鍵。否則李世民這800人會被李建成3000援兵屠殺精光。玄武門之變的結果將會是李建成被殺、李世民被殺或逃走到洛陽,李淵繼續即位最後傳位給自己年輕的兒子,或者讓李建成的兒子即位。

每日一段歷史說:

謝邀。我的觀點是: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矯詔,也就是假傳聖旨!所以太子和齊王才會猝不及防。

關於玄武門之變,從頭到尾講得比較清楚的是《資治通鑑》。但是,真實的歷史可能已經被唐代史官改得面目全非了,所以只能大概分析一下。

一、玄武門之變之前的疑點

唐高祖李淵對於李世民的態度是外寬內忌。由於李世民平定各路反王功勳卓著,李淵封李世民為秦王、尚書令、天策上將,但李世民能力太強,秦王集團勢力尾大不掉,導致對李淵自己權力形成了威脅,而太子李建成更加感到秦王的巨大壓迫。到武德七年,天下基本平定,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和秦王世民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李淵不得不認真考慮解決秦王集團的問題。

史載,李淵見兄弟三人勢同水火,曾經打算讓李世民出居洛陽,建天子旌旗,自洛陽以東皆受節制,如漢梁孝王故事。但太子和齊王擔心秦王進一步坐大,又勸說李淵改變主意。他們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成了自己的催命符。

武德九年六月初,太史令傅奕向唐高祖密奏「太白見於秦分,秦王當有天下。」於是李淵召李世民入宮打算問罪,李世民乘機控告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穢亂後宮,這是玄武門之變的直接緣起。《資治通鑑》說:

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亂後宮,且曰:「臣於兄弟無絲毫負,今欲殺臣,似為(王)世充、(竇)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上省之,愕然,報曰:「明當鞫問,汝宜早參。」

這裡是第一個大疑點:李世民當然知道老爸對自己不懷好意,但他憑什麼確信拋出「太子、齊王淫亂後宮」的黑材料,老爸就一定會信他?難不成他在老爸後宮安裝了攝像頭?

給皇帝戴綠帽子,這是要砍頭的!但是誣陷太子和齊王,也是要吃不了兜著走的!萬一李淵不同意調查太子和齊王,那李世民可能就真的完蛋了。作為多年帝國政界老江湖和天才軍事家,李世民根本不可能行此險招。

所以,真相可能是李淵根本沒想調查太子和齊王!或者李世民根本沒有要李淵調查他們。李世民所偽造的旨意,可能只是讓太子和齊王進宮。

疑點二:李淵要徹查二人行為作風問題,這一消息並沒保密,而是被後宮人員透露給了太子和齊王(也有可能是李淵根本不想保密)。齊王立馬勸太子說:情況特殊,應當託病不出,召集軍隊,準備武力消滅秦王。(「宜勒宮府兵,託疾不朝,以觀形勢。」)

消滅秦王之後呢?潛臺詞是,下一步就要武力奪權了!是啊,老爹已經懷疑自己跟後宮有一腿,既然滅了秦王,留了武裝奪權的口實,老爹還能容下自己?

太子和齊王這樣的言論居然也沒有保密,這才是真的見鬼!要知道,這話就是謀反!二人畢竟是多年老江湖,不可能這麼沒腦子,把這種話流傳出去。那麼李世民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真相可能就是,這話也是李世民授意史官編造的!

接到要二人入宮的旨意後,太子李建成根本沒想到要武裝對抗。這與他的位置和性格有直接關係。

首先,李建成已經是太子,滅不滅秦王他都是法定皇位繼承人,這和齊王不一樣。李元吉要想做皇帝,首先要把李建成推上皇位,然後自己做皇太弟,等到李建成死了才有資格,所以,他的態度比太子猴急得多。

其次,萬一軍事政變失敗,自己的太子之位就飛了!宮禁森嚴,包括太子在內,任何人帶軍隊進宮都是造反!所以,他不敢也不願意去冒這個險。

第三,李建成是一個性格比較忠厚老實的人,關於李建成,《資治通鑑》中出現過多處矛盾的描述:一邊說李元吉曾經想設下鴻門宴幹掉李世民,結果「建成性頗仁厚,遽止之」。一邊又說李建成等「多過失,好酒色田獵,無寵於上。」

現在的許多研究表明,李建成其實是被李世民授意史官黑得一塌糊塗,李建成也是個很有政治能力的人,但他的底線比李世民和李元吉都高太多了,這也導致了他的最終悲劇。

多重因素作用下,李建成出了昏招:

建成曰:「兵備已嚴,當與弟入參,自問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門。

我們有兵在,怕老二做什麼!事後的發展證明,太子直屬的軍隊至少有兩千多人,還不算齊王的衛隊,要是他們一起帶兵入宮,李世民還真拿他們沒辦法。

二、玄武門之變當天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在進宮途中被李世民埋伏殺死,忠於太子和齊王的軍隊和忠於秦王的軍隊在京城爆發混戰,秦王的軍隊眼看抵擋不住,秦王集團大將尉遲恭全副武裝進宮要求李淵下旨停戰。而這時李淵在幹什麼呢?

他帶著裴寂,蕭瑀,陳叔達幾個宰相泛舟海池,也就是划船作樂!這架勢,根本不像是要對太子,齊王問罪。玄武門之變的消息傳來,李淵根本沒有思想準備,居然問尉遲恭:「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這從側面證明了,玄武門之變完全出乎秦王集團以外勢力的預料。

最大的問題是:皇帝要當面對質問個清楚,你怎麼就擅作主張把他們兩個殺了?唯一的解釋,就是你知道皇帝根本沒想對質!也不知道有這回事!

所以,綜上所述,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偽造聖旨傳太子和齊王進宮,然後在玄武門埋伏軍隊一舉幹掉太子和齊王。從當年一舉殲滅竇建德的牧馬河北一戰來看,這種兇絕險狠的布局才符合李世民的行事特點和作風!

笑看花開花落李思恩說:

首先謝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殺害太子李建成奪取王位的成功策劃的計策,自古以來最無情是帝王家,對著那至高無上的皇位,誰都想擁有,大唐江山大部分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他是一個計謀很高,很有智慧的人。打下江山他名聲很響,當封了太子李建成之後,李世民當然知道他這個功高蓋主的人會是太子李建成的眼中釘了,李世民早已已經安排眼線臥底掌控一切了。生於帝王之家,王子之間的鬥爭各自心知肚明的,衝著至高無上的皇位,人心心裡的欲望越來越大,所以王子之間各自明爭暗鬥,計贏了擁有皇位和江山,鬥輸了死得很慘,不鬥的話別的王子也會防備著你,也是會想方設法除掉身邊威脅皇位的王子。

李世民是個聰明的人,他早就想到這一點了。他是很得民心的人,布置好一切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順利上位。最終奪得皇位稱帝,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早早布置好了,這不可能讓太子李建成軍隊來護駕保護太子李建成的。當然這也是李世民有當皇帝這個命,要不怎麼算也算不來的。人算不如天算嘛。他是命中有皇帝命算一下就成功了,任何人也傷害不了他。結果李世民當了大塘明君,大唐昌盛了許多年,大家評論一下是不是啊?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有救駕軍隊,只是沒來得及。

李世民當時已經做好了準備,準備動手。

他向李淵告狀,說李建成和李元吉試圖暗殺他,還同尹德妃、張婕妤私通亂倫,關係曖昧。

李淵大驚,許諾第二天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當面質問。

當時妃子張婕妤偷偷聽到消息,立即向李建成告密。

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後者認為這可能是李世民誘敵之計,想將他們引誘出來殺掉。

李元吉要求李建成暫時不要入宮,由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兵保護,觀望形式再說。

但李建成認為此舉等於是心虛認罪,況且他認為宮內的衛兵防衛嚴密,李世民沒有機會下手。

誰知道,宮城北門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本是太子親信,卻被世民策反,因此宮中衛隊已經倒向秦王,建成和元吉卻不知道,還以為宮中都還是自己人。

當年,李世民在玄武門埋伏下兵力,準備動手。

李建成和李元吉並不知情,僅僅帶了少數衛兵入宮。

李建成和李元吉趕到玄虎門之前,發現這裡衛兵全部更換,知道情況不好,立即逃走。

李世民帶著騎兵立即追上,雙方互相射箭,李建成首先被射死。

但李世民衝入樹林追殺李元吉時,被樹木遮擋墜馬。

李元吉立即跑來,試圖將李世民勒死。

關鍵時候,尉遲恭帶著70個騎兵趕來。李元吉嚇得急忙逃走,但被尉遲恭一箭射死。

李建成遭遇伏擊以後,他的部下翊衛車騎將軍馮立立即召集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領2000騎兵趕來救援。

發現李建成不見蹤影,他們極為憤怒,攻打玄武門。

玄武門的雲麾將軍敬君弘,是李世民部下,被他們殺死。

隨後,這2000人還要攻打秦王府,追殺李世民。然而,尉遲恭從城頭扔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

見主子已死,這2000東宮衛士頓時失去鬥志,作鳥獸散。

至此,政變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

其實,自古以來,皇族爭奪王位就是這樣,父子、兄弟、夫妻互相殘殺,哪裡有什麼親情可言。

你不殺人,別人就要殺你。

溫讀說:

能救太子的力量有很多,但是大多都無法及時反應過來,這才導致了李世民能夠在玄武門事變中贏得大勝的原因。

玄武門之變,是由李世民發動的一起在玄武門前進行弒兄殺弟的政治奪權行為。而該起事件發生的原因,有人將其歸罪於李淵對待兒子們「爭儲的行為』太過優柔寡斷、沒有採取一個有效的制止方式。今天我們就圍繞著在事變之後,為什麼沒有軍隊前來救駕太子來展開述說。

事情發生的突然

太子李建成為太子的決定已經屬於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建成對待自己的弟弟秦王李世民還是有所忌憚,這是因為在最初李世民在外打仗,手中握有軍權,他擔心在自己繼位後期,李世民有篡位的危險,所以他為了穩定住自己太子儲君的位置,急於求成的想要打壓自己的這個弟弟。可他們有想到的是,他的這種打壓往往會使得沒有奪位想法的李世民逼的去奪他的位。

很明顯,這位太子在利用自己的嫡長子的優勢,來慢慢利用權術來繳除來自這位弟弟的威脅,他現實利用李淵的優柔寡斷,後世利用父親的嬪妃給自己的父皇吹枕邊風,在經過了李建成不懈的努力後,有利的一面確實已經像其靠攏和逼近,他在那時一定得意的想著自己的弟弟還能怎麼辦?他的謀士還有兵權已經在李建成的精心策劃下分崩離析,李淵也因為在他的布置下對秦王李世民很是厭惡,他已經料定李世民再也翻不了身了。

就在這樣一個千鈞一髮之際,李世民做了一件他的哥哥李建成,以及他弟弟李元吉都吃驚的事情,那就是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正是因為想不到,才使得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沒有反應過來,而李世民在做這一切時早已打點好了玄武門的兵甲,所以在這個時候太子和他的弟弟才真正的體會到了什麼叫「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尷尬局面。

之所以機關算盡的李建成沒有料到自己的弟弟會發動武裝政變,那是因為他用了常理的邏輯去推理和分析了他們兄弟二人的奪權問題,跳出了其直接採用暴力政變的預判可能。正是因為這樣一步險棋,使得李世民鋌而走險,也正是這部險棋使得李世民成為了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古代的軍隊不是說調就調的

在古代,特別是在京城內部,軍隊的調動必須要經過李淵的旨意,就算是常年在外領兵打仗的秦王李世民也不可以,在加上在外駐紮的軍隊離玄武門有一段的距離,李淵對於該事件的發生又具有「不知情性」,所以這才使得李世民在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時候,沒有軍隊前來救助。

玄武門侍衛的買通

李世民在發動這起時間前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所以他也一定想到了事情一旦暴露會有李建成集團的武裝前來幹預,也正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李世民選擇了在玄武門。其實在事變發動前,他已經將玄武門的侍衛買通,所以當聽到消息的李建成勢力趕來後,侍衛便以正當的理由進行阻攔,可此時此刻的玄武門內正在發生流血事件。

據說在進入玄武門無望後,李建成勢力便去想要攻打李世民的府邸,可就在他們要動手的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被李世民集團亮出,這才導致了李建成、李元吉勢力的潰散。

綜上所述,之所以李建成在事變發動後沒有援軍救駕,這是因為:事情發生過於突然、軍隊調動的程序,以及李世民布置周詳所導致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576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