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姑父突然去世了,他撇下了常年癱瘓在床的大姑,兒媳婦兒從大姑父的錢匣子裡找到了倆千塊錢,她留下了,說是我們是兒子,理應繼承,還有幾個死期的存摺,她也保管起來。然後開始商議喪事,平攤,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共同承擔費用。這兒子媳婦兒常年在外地城市裡打工,孩子也在那裡借讀上學。
出殯以後,吃完午飯,總管給清帳結帳,把所收的禮錢搭進去,兄妹倆一人往裡搭三千塊就夠了,表妹剛把三千塊錢放桌上,她老公就拉著表妹走了,還嘴裡嘟囔著你這幾天忙壞了,身子本來就弱,趕緊的,回家補覺歇息去。我怕把你熬累了生病可咋辦?
眾人目睹著小倆口的離開,都張了張嘴,還是閉上了,一時沒了主意。
兒媳婦兒心裡很不是滋味,她哭喪著臉躺在地上打滾,說是她們一家人明天上完墳也得走,孩子們還得上學呢!這小姑子頭都不回的走了,讓她們怎麼辦?
炕上的大姑也哭,說到後天你們走你們的,我自己一人能行。
表哥唉聲嘆氣的不言語。他的叔叔們說你別有負擔,你媽常年就這樣子,你們走你們的,你要留下來,你的一大家子怎麼辦?這日子還這麼過?現在你就別顧老的了,先顧自己的小家庭吧……
然後,表哥的姑姑回頭對我的小姑說:你來這家裡住吧,你自己的屋門鎖上。來這裡把我大哥的地種上,順帶把我嫂子照顧一下吧!
我的小姑父變臉了,他說我自己的家豬羊滿圈,孩子們都在村裡上學,中午等著回家吃飯呢!怎麼能把自家的地扔下,來這裡種你們家的地呢?
表哥的姑姑很傲慢的撇嘴:你們的地哪裡有我們家的地好呢!你們村的收入能比得上我們嗎?
小姑父很生氣,看出他們這心思不純,也拉著小姑就走,說這都耽擱幾天了,孩子們回家沒飯吃,圈裡的豬羊餓的要啃柵欄呀!趕緊的咱回家吧……小姑很無奈,她是割捨不下大姑的,她又不能做什麼承諾,只好眼裡帶著淚花,一步三回頭的走了……
然而,表哥還真是把大姑一人扔下帶著老婆孩子走了,他把大姑託付給隔壁的一戶人家,一月給人家一百元錢,那家女主人每天白天過來給大姑燒火炕,生爐子,送飯吃。晚上她家的閨女,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和大姑做伴。就這樣湊合著也到了年根,大姑日夜數著手指頭期盼著表哥該回來了,可三十那天他打來電話說,回不來了,飯店不放假,要扣錢的。他就不回去了。
大姑大概是很無助了吧,她開始瘋狂的給我們姐妹打電話,讓我們回去一人伺候一個月。搞得我們也很無奈。
搞得表妹回家給姑父上墳都不進家門看一眼大姑。怕被她強制留下!
最後,隔壁的那家人也不想管大姑了,大姑也覺著每月給人家一百塊錢心疼的厲害呢!表哥和表妹電話裡商量了好久,他說大姑姑的藥錢他來出,讓表妹把大姑接她家裡去。
表妹最終還是同意了。
大姑被表妹接走了。待了二十多天,女婿開始嫌棄,大姑晚上自己呆一屋,可她翻身需要人幫忙,一晚上要喊表妹好幾次,女婿說搞得大家都睡不好,大姑也覺著不自在,非要回自己家,死了也願意。
表妹把大姑又拉回了家,可是,家裡又冷又陰的,一人怎麼呆?大姑也哭了,表妹和她老公一合計,就給小姑打電話,問她要不要大姑,不要就送養老院呀?(哪時還沒有養老院)
小姑聽說了哭著就來了,她陪著大姑呆了幾天,給大姑收拾換洗了一番,而表妹趁機和她老公早就溜走了。
最後有人給牽線呆在一個女人的家裡,她收留了好幾個需要照顧的人。
然後,大姑在人家家裡呆到冬天,瘦的皮包骨頭,已經不吃不喝好幾天了,表妹只好又把大姑拉回家來,小姑精心去伺候著,大姑挺過來了,恢復的精氣神不錯。小姑走了。
大姑又被表妹送去那女人家裡,過了一個多月,臘月了,大姑又不行了,把她拉回來,大姑父的家人說,先別通知表哥,他忙,給他媽掙僱人的錢呢!等實在不行再通知吧!
大姑真的不行了,吃不下東西了,水也不咽了,小姑哭著說通知吧,表妹才給表哥打了電話,表哥立馬帶著老婆孩子回來了,他連夜回到了縣城,在他的大姨子家裡住下,第二天一早,他沒有找回村的車,他提著菜籃子去菜市場採購買菜了他要和老婆趁此機會請老婆的姐妹兄弟們吃一頓好好聚聚!
他老婆的姐弟哥嫂都挺仁義的,都來了,聽說大姑病重了,都給了一百塊錢慰問金,表哥就喜滋滋的收下了,他要親自掌勺做菜犒勞犒勞人家,表妹的電話又來了,這次帶著哭音:哥,哥,你回來了嗎?媽昨天等了你一夜,現在閉眼了,哥,你快點兒吧——
表哥聽說他媽真沒了,扔下了切好的沒來得及掌勺的美味佳餚帶著老婆孩子匆匆趕回老家。
他老婆先衝上去一把捋下了大姑手上的戒指,大家都沒說話,她說這老人一直都是我們出錢僱人的,我們也很難,這個東西是我們該得的。
喪葬費兄妹還是一人一半,然後出殯後,表妹就走了,兄妹形同陌路。十多年沒再聯繫過了。
一次在親戚家的婚禮現場,表哥的孩子碰到了表妹,但他們不認識她,她看著孩子們,心裡感觸很深,猶豫了一會兒,上前問:「你們知道我是誰嗎?」孩子們看看她,也猶豫的說:「不知道!難道你是姑姑嗎?」表妹點頭,孩子們也只是呵呵的對她笑了笑。
席後,表妹借著酒勁兒說了許多:她紅著眼圈哽咽著訴說表哥的過分,她說雙親都離開後,和表哥沒通過一次電話,她賭氣不打給他,他也不給她打!還要取親人幹什麼?有事情了不和你一起商量面對,自私又自利的只會算計自己的利益得失,多在一起走得近就多被剝削多掉層皮!多被壓榨一回!作為哥哥,從來沒有關心過她,也是,自己媽都不放在心上的人會多麼關注你個出嫁的妹子的生活呢?
而表哥和他媳婦兒那裡也有版本,他們一個勁兒的怪怨表妹無情,不懂得心疼哥哥,為了給大姑花錢僱人他做了三份工,下班後晚上還去跑摩的,摔倒把前門牙都碰掉了,那也是命大,運氣好!要不,早就不在這世上了……
可是,這一切你不說,不溝通,誰會知道呢?個人感覺,他們最好不要來往才好呢!起碼都耳根清靜。反正也不是心疼自己一母同胞的人!要湊在一起,早晚得吵翻天,還不如就這樣子好。呢!
楊群今年49歲,在父母去世後,他的親弟弟楊軍7年和他沒有任何聯繫,楊軍47歲。
他們兄弟都是70年代前期出生,那時候的農村家家戶戶都不富裕,小時候吃不到什麼好吃的,但楊群從小長的白胖可愛,楊軍則有些黑瘦。
他們父親的家族有個全村都交口稱讚的特點,就是學習都特別好。楊群的大伯和大姑在50年代都相繼考取了不錯的大學,離開了那個村子。等到他爸爸高中畢業,雖然學習成績十分優秀,但因為特殊歷史時期,沒能上大學,回到了村子裡做農民。幾年後結婚生子,有了楊群,兩年後又有了楊軍。
那時候,楊群的爺爺還健在,老爺子最大的特點就是重男輕女。嚴重到什麼程度呢?說兩個小例子。
一個是楊群他媽媽嫁進來之後,因為家裡窮,做菜的時候基本不放油,白菜湯不放油是什麼口感、什麼感受,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但是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會給楊群的爸爸單獨盛一碗菜,在裡面放一勺罐子裡的豬油,別人都沒有這個待遇,包括楊群的媽媽這個新媳婦。
還有一個是,在楊群出生後,他爺爺的關注點,立刻全部轉移到大孫子身上,楊群大伯和大姑從外地寄回來的大米白面以及一些點心之類的,不讓任何人吃,他自己也不吃,都給楊群吃,過分的是楊軍出生後,這個情況都沒改變,有的時候楊群在爺爺屋裡吃好吃的,楊軍進來了,他爺爺都能立刻把吃的藏起來。
更過分的事情他爺爺也做出來過,有一次老爺子去外地大女兒家暫住,沒幾天就想大孫子想的不得了,讓大女兒給家裡寫信,讓已經結婚的二女兒來一趟,把他大孫子帶過來,並特別要求,不準帶二女兒自己的孩子來。
老爺子是楊群小學畢業那年走的,走之前讓幾個子女向他保證,不能讓他的大孫子受到任何委屈。
楊群繼承了他們家族學習好的特點,從小學到初中畢業,所有的考試沒考過第二,全部是第一名,初中畢業那年,他以全鄉第一全縣第三的成績,考進當地唯一的一所省重點高中,高中三年,楊群有些鬆懈,有些時候愛看武俠小說,學習成績不如入學時那麼優秀,但高中畢業時,還是考取了一所很著名的大學。
大學畢業後,他分配回了家鄉省會所在的城市,在統計部門工作,然後結婚生子,妻子是大學老師,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日子過得溫馨舒適。省會距離他們家的村子90公裡。
而楊軍在學習上,顯得遜色了不少,高中讀的是普通高中,畢業後考取的是當地的師範專科學校,畢業後分配到他們縣城邊上的一所中學當老師,距離他們的村子15公裡,然後也是結婚生子。
楊群很孝順,工作後包括結婚後,最多半個月都會回家一次,幫助父母幹活,把家裡的冰箱電視洗衣機都陪齊了,那個時候,這都算大件了,而且每次回來,都買好多的菜,親戚和鄰居們,都說老兩口沒白培養這個大兒子,真孝順。
而楊軍結婚後,雖然離得很近,但回來的次數比楊群少很多,即使回來,也是在家裡轉轉,吃完飯就走。但是他父母還是很開心,能看到兒子就足夠了。
在楊群38歲那年,他爸爸得了腎衰竭,需要每隔三天透析一次,否則生命很快就終結,楊群思考了兩天,和妻子做了正式的溝通後,把爸媽接到了省城,住在家裡,每隔三天,由工作時間自由的楊群愛人開車送他爸爸去醫院透析,堅持了兩年半,老人還是走了,他媽媽在一年半後也走了。
在此期間,楊軍來的次數更少了,一年不超過三次。老人心裡想二兒子,想多看到二兒子,但人家說太忙,不能總來,老人也沒什麼辦法。好在大兒子每天都能看到,也算晚年幸福了。
在楊群爸爸去世之前,給他們兄弟兩家開過會,兩兄弟夫妻都到場,並把他們的兩個姑姑也叫過來做了見證,既,在爸爸媽媽都去世之後,家裡的財產兩兄弟對半分,當時兩兄弟都沒反對,都表示同意,但當時沒有什麼書面的東西。
但是事情還是出現了最不讓人希望的變化,在媽媽去世後,楊群的弟媳婦突然變臉,說楊群在省城生活,離老家那麼遠,照顧父母的事都是她和楊軍做的,楊群就不應該再要家裡的財產。
其實楊群的心裡本來就沒想要,他們家那個農村的院子,頂天不到15萬,本來就打算處理完媽媽的後事之後,去把手續辦了,把老家的院子都給弟弟。但是沒想到媽媽剛走,還沒緩過來悲痛的心情呢,弟媳婦就這麼說話,而且說的還都是謊言,她和楊軍根本沒怎麼照顧爸媽,鄰居沒少在背後議論這事。現在反而開始說歪理。
楊群很憤怒,問楊軍是怎麼想的,楊軍一聲不知,任憑媳婦在那不停的說,最後說了一句,就一個破院子,你非得和我們分啊?
當時姑姑們也在場,都說當初說定了的,一家一半,怎麼能反悔呢,但沒什麼用,而且越說,她弟媳婦越蠻橫,說這是老楊家的事,外人就別參與了!當時場面很不愉快。
但是不管弟媳婦一家怎麼吵,想辦院子的過戶手續沒有楊群籤字是不可能的,事情拖了一個多月,期間弟媳婦不斷打電話說這事,但憤怒的楊群不為所動。
沒想到,半年後他們村子那裡開始徵地,一條高鐵要經過他們村子,院子的價值立刻翻了好幾倍,而且院子的歸屬要馬上解決。
接下來,又是一番爭吵,主要是弟媳婦在那喊叫,楊軍在一邊幫腔,楊群保持沉默,楊群的媳婦完全不參與。
事實證明,喊的聲音再大也沒用,規則就是規則,最後,在村委會的見證下,院子兩家一人一半,拆遷款兩家各得百分之五十。
塵埃落定之後,楊群還想等補償款發下來之後,多給弟弟一些,但看到弟媳婦仇視的眼神,弟弟冷漠的臉,就暫時放棄了這個念頭,自此,弟弟一家不再和楊群聯繫。
楊群想的是,反正弟弟家的侄子過一年多就要結婚了,到時候花一大筆錢就是了。沒想到的是,侄子結婚的時候,沒有通知楊群……
是姑姑通知的他,問他去不去,楊群把補償款拿出來25%,10萬塊,交給姑姑,讓她給弟弟,他自己沒去參加侄子的婚禮。
但是,除了清明上墳,能看到弟弟一家,但全程都不理楊群。之外,弟弟一家從沒有和楊群聯繫,楊群曾經主動給弟弟打電話,但都是響到斷線,也不接。
到現在,一直持續了7年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這個世界上,當父母不在了的時候,親兄弟之間,幾乎是最親的親人了,為了一點錢財,就弄的不相往來,心裡真的好受嗎?何況做哥哥的做的並不差!
不過,假如真的沒辦法緩和關係,就這樣下去,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狀態,相見不如不見,各自安好。
老公打電話要我立馬回家。我很意外,結婚近三十年,老公第一次在我上班時間要我回家,一定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我不敢怠慢,立馬收起手頭的工作回家。
進門看到老公陰沉著臉,把法院判決書遞給我後,轉身離開,看他的樣子,傷心、絕望、氣憤至極。
這是老公的繼母帶著她的一個女兒和兩個兒子起訴他和弟弟的判決書。其起訴的是父親留下的10W工資和26W撫恤金的分配。
說實話,我從第一頁開始大致瀏覽一遍,渾身的血直往上湧。世上哪有這樣的人?我老公10歲、弟弟8歲時,他們的親娘就因病去世,繼母帶著3個孩子跟父親結婚四十多年了。
組合家裡孩子多,矛盾多,那時日子還是非常艱難的。好在父親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幹部,工資相當的高。父親與繼母結婚後,把繼母從鄉下調到縣城,安排了某局機關工作。這些年將5個孩子一個一個安排參加工作。
沒想到父親去世剛過一百天,因為父親的喪葬費和撫恤金分配出現分歧,繼母二話不說就帶著自己幾個孩子去了法院。
法院判決當然遵照法律,繼母是第一繼承人,無論是工資結餘還是喪葬撫恤費,還加上市區100平米的房產。繼母都是佔一半後,剩餘一半加上繼母幾個子女按各自六分之一。
這個結果在法院未判決前我就幫老公分析過,這個結果是正常的,但老公難受傷心痛苦悲憤的不是結果,而是繼母和叫了幾十年姐和兄弟們的行為。
我很理解老公的心情。
這次叫囂著要去法院起訴的是排行老大姐和Z小的弟弟。他們明明知道在十六年前,父母倆大吵一架,鬧著離婚。後來經過二老同意,5個子女都認同的情況下,父母倆的收入各自自主。
父母倆結婚後經常吵架,吵架的原因十有八九是父親用錢。繼母個性非常強,總是懷疑父親把錢偷偷用在自己的兩個兒子身上。
這次父親忍無可忍,堅決要離婚。當時我是公司的中層管理人員,知道父母矛盾的癥結所在。我提出了一個家庭收入分配計劃:將家裡已有的19W存款全部給繼母,父親的沒有工資負責家裡所有的生活開支,繼母每月貼補100元,其餘工作自主,父親在負責家裡全部開支後,可以自助開支。
父親有點捨不得,認為當年兩個人省吃儉用,有存款19萬不容易,全部都給繼母,自己的兩個兒子以後一個子兒都別想要。
我勸父親,現在經常父親因花100元200元就吵架,收入完全不能自主,這樣分配後,看似怎麼著父親每月都會有一定的結餘。這樣就有經濟上活動的餘地。況且父親那年已經近70歲了,少年的夫妻老來的伴,他們已經是20多年了夫妻了。反正我們兄弟倆不需要您接濟。
父母同意了我的計劃,將想法說出來後,繼母自然非常高興。自那以後,老倆口再也沒吵過架。
時隔16年,父親離世前從自己牙縫裡攢出10W,老公怎麼也沒想到他姐和小弟搗鼓著繼母硬要把父親留個兄弟倆的10W元分掉。
老公說這不是錢的事,是繼母和兄弟姊妹道德範疇的問題。他們兄弟倆從未見過繼母給他們用過一分錢。
父親病重時,跟兄弟姐妹們都說過,當年的家庭存款給了你們母親,十多年了你們母親的工資也基本上全部在她手上,至於怎麼分配聽你們母親的。他表示他自己留下的這10W交給我老公,由他的長子綜合權衡掌握。
沒想到,父親屍骨未寒,兄弟姐妹反目成仇了。
我想從中調節,勸老公的姐姐,繼母年歲已高,主要鼓搗要去法院的正是她。我希望她不要為了這點小錢把事情做絕,父親離世時,老公作為家裡長子給父母辦理的合墓。你們想到過你母親百年過世葬在哪裡嗎?
他姐振振有詞,表示那是他們的事。她母親將來的事情與我們無關。
這種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簡直連外人都不如。
事已至此,無法挽回。老公帶著深深的心靈創傷,始終不肯釋懷。我勸慰他,只要我們一家人身體健康,歲歲平安比金錢更重要。他們這樣做,以後少了更多伺候繼母等相關麻煩事,落得一身的清淨。
回到題主的問題,從我老公家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經歷看,最正確的做法是:放下,放下即快樂。
後來發生的事情,可以充分說明選擇這樣做是正確的。
這些年,老公雖心態平和了許多,但從此不願我再提起他家繼母和兄弟姐妹任何人的名字。
說來也奇怪,從老公家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事件裡,我真心覺得,即使是親兄弟姐妹之間,做人做事也要正直善良。否則,為人做事不地道,有悖道德常理,老天都不會原諒。
這幾年他們家從繼母到兄弟姐妹,個個生病住院。繼母心臟病多次住院,她姐也因心臟病手術,姐夫患了胰腺癌,外甥出了車禍,幸好保住了小命。大弟媳摔斷了胳膊,小弟弟胃出血等。
我聽到這些信息後告訴老公時,他讓我打住,不準往下說,他說不想知道這些人的任何信息。
一次我們公司員工中暑送去醫院搶救,我去看望時無意遇到老公的二弟,他說他母親在住院。我稍微思索後,就跑到內科九樓去看她。
我進病房後,繼母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驚詫地愣住了,等她確認是我後,突然抱著我大哭起來。她說沒想到我還會去看她,她說因為她與老公父親組合家庭後,家裡孩子們多,作為母親把錢看得太重的做法希望我理解。
「我理解,我理解,都過去了」我攔著她不要她往下說。「姐及兄弟們要我們不要管您,我們也管不了,畢竟您和父親四十多年的夫妻,作為子女看望您是應該的,以後您有要用得著我們的,您讓他們給我打電話」。
回到家裡,我跟老公說到此事,老公氣急敗壞,怪我不應該去看她。並警告我以後他們家任何信息不要我告訴他。
5年過去了,兄弟姐妹幾個從不往來,各自比陌路人更淡漠。
去年春節前,夜間鍛鍊碰到老公的二弟,他告訴我繼母左腿摔斷,由於年紀大了,不能手術,請護工在家照顧。
考慮到老人畢竟身患多種疾病,這癱瘓在床,估計時日不多。
我私下跟女兒商量,要女兒和女婿倆一起去看看奶奶,否則以後估計會有遺憾的。畢竟女兒出生時奶奶帶過的,這幾年女兒出嫁,外孫出生都沒聯繫過他們。
一個周末,女兒女婿特意從武漢回來看我奶奶,女兒一進門,奶奶和姑媽都抱著我女兒哭。
三天後,接到老公姐姐的電話,繼母去世了。
她打電話的目的是墓地安葬的事宜,她說遵照她媽的遺願,還是想跟我們的父親合墓。
我表示只能做老公的工作,當初你們做事做絕了,太傷他的心了。
她說你們商量一下回復我吧!
我把情況告訴老公,並表明我的想法。我們沒有理由不同意他們夫妻合墓。儘管父親走後,繼母和她的子女們做得太過份,但老人畢竟是父親的合法夫妻,兄弟姐妹間反目成仇,生活可以不來往,但亡人為大,還是得同意,把墓地安葬手續給他們。
老公思考片刻說,給他們可以,但不允許我前去祭拜送花圈。
我覺得既然你姐打電話來了,還是得去祭拜。
老公讓步說,你去祭拜可以,不許送花圈。
我專程從武漢趕回縣城祭拜了繼母,不僅送了花圈,而且禮節性地買了2條煙。
老公的姐姐及兩個兄弟非常激動,熱情地拉著我講東講西。畢竟父親去世後5年,大家形同陌路。
他們講的一些事情我絲毫不感興趣。老公的姐姐和小弟反覆跟我說,他們做錯事了,要找機會跟我老公賠禮道歉。
我說免了,一切都是過去式。當初你們做事太絕,傷了他的心,他是不會原諒你們的。
他們兄弟有意無意提到繼母的遺囑,意思是繼母把她繼承的房產給了她的三個孩子。她的工資存款早就分別給了他們兄弟幾個,至於撫恤金全部給一直照顧的姐姐。
我本無心聽這些,自從繼母和兄弟姐妹四人把老公和他弟弟告上法庭那一刻起,我從內心開始鄙視他們。至於房產分割,繼母的存款,從內心壓根早沒當回事。
我來祭拜繼母,出於對父親的尊重和做人起碼的善良。至於繼母如果分割房產,壓根也沒做指望。
放下仇恨,我把這些委屈和怨氣吞下,以怨報德,其實是為我的女兒的婚姻家庭事業祈福。
放下計較,我把這些本該屬於我們的利益捨棄,不念舊惡,其實是為我們全家人的健康平安祈福。
後記
就在看到這個題目的前一周,老公的姐姐和弟弟們主動打電話我,他們主動要把房子的分割按五份均分,以行動表示他們向我老公和弟弟正式道歉。
放下仇恨,放下舊惡,放下即快樂!放下,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遠離,悄悄的遠離,作為家裡的老大,父母已經不在,我是這個家裡的大女兒,以前自己像個老母雞一樣護著弟弟妹妹,傻傻的管事,擔不是。
這幾年自己的日子過得不如弟妹了,事兒不怎麼管了,話也不再說,人窮地微,言不服眾了,不再是家裡的老大。
尤其是最近的一件事兒,讓我看的更清了,你只是別人的發洩對象!
今年決定遠離,舒服就一起聚聚!不舒服離得遠一點,沒必要說啥,做啥!也沒必要反目成仇!遠去的父母會傷心的!
如果家裡的老人還在,兄弟姊妹很難反目成仇,如果有這種情況,大多都是父母離世以後發生的。甚至有人還說,父母在大家都是兄弟姊妹,父母不在了,大家可能就是鄰居了,有時候連鄰居都不如。話說的雖然難聽,但是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存在。
我的小舅子,目前就是和他的兄弟姊妹恩斷義絕,永不忘來了。
在老嶽母沒有去世前,其他姊妹雖然對他有一些看法,但是明面上還說挺客氣。但是在老嶽母離世後,只有一年的時間,就相互不再往來,根本就沒有聯繫了。
那是在老嶽母燒周年的時候,在大連的6個姊妹都去給老嶽母上墳,中午在一個飯店吃飯,本來一開始大家都挺和睦,但是,喝酒這個東西,往往會興奮,會把平時不輕易說的事情,順口說出來。
當天在酒桌上,大舅哥就說了幾句老母親生前住在小弟家受到「虐待」的事情,小舅子當然不會承認,後來又說到老母親的房子歸屬的問題。
因為老母親的房子,一直都是小舅子住的,而小舅子自己的房子,出租出去了,大舅哥的言外之意就是小舅子要把房子倒出來。小舅子不愛聽了,說,你們當初說好了房子歸我,還有字據,你們都籤了字,怎麼還想反悔嗎?大舅哥說,房子歸你有一個前提,就是你一直伺候老母親去世,房子才能歸你。但是後來幾年,老母親並不是由你伺候的,老母親去世也不在你家,你就沒有權利繼續住這處房子了。
小舅子一聽馬上就火了,站起來說,想要房子,門都沒有!要不你們就打官司吧。然後拉著小舅媳婦說,我們走,從此你們走你們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小舅子拉著老婆憤然離去。
這一走,到現在已經4、5年了,互相之間再也沒有往來,也沒有音信,徹底斷絕了來往。在當時,小舅子而兒子都快要結婚了,結婚也沒有通知其他的姊妹。
這件事,各有各的理,互相都有錯,但是,沒有人承認自己的不對,也沒有人去調解這件事,恐怕真的會老死不相往來了。
當初在酒桌上提起這些不愉快的事情,是大舅哥發起的,但是大舅哥會承認錯誤嗎?小舅子沒有把老母親伺候到老,他會把房子倒出來嗎?大舅哥老兩口現在都80多歲了,可能去給小舅子道歉嗎?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最後只能是就這樣了,誰都不認識誰,直到終老。
大兒子回家過年,發現弟弟一家三口住到了父母家裡,晚上他只能睡在沙發上,這讓他很窩火。沒想到的是,這只是一個前奏,更離譜的事情在後邊。
大過年的,他沒有當場發飆,但是心裡憋了一股氣。
看他臉色不對,媽媽悄悄給他說:你弟弟做生意失敗,店開不下去了,他住的房子租出去了,沒到期,店鋪也不能住了,只好住到家裡來了。
大兒子雖然知道媽媽說的是實情,可他就是心裡不舒服,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弟弟處心積慮要霸佔父母的房子
他心裡一直都有陰影:從小父母就偏愛弟弟,忽視他這個大兒子的存在,讓他很受傷。
這個家兄弟兩個,大的叫振明,弟弟叫振亮,比他小7歲。
爸爸是個能人,很早以前就做生意,每天忙忙碌碌,家裡的日子很富足。
振明從小就脾氣執拗,不愛說話;振亮性格開朗,心眼靈活,很會討人喜歡。
生活中,有好吃的東西,弟弟那一份似乎總要多一點、大一點,每一次,振明心裡就會打一個結。
兩個人搗蛋挨揍的時候,振明死犟死犟的,任媽媽怎麼打,也是咬著牙不吭一聲,昂著頭一付不服氣的樣子;振亮一看要挨打,就蹭到媽媽懷裡,嘴裡央求著:媽媽,我錯了,你不要用那個小巴棍打我了行嗎……看他可憐巴巴的眼神,媽媽打他的手就舉不起來了,只好摟住他,說:乖呀,下次不許闖禍了。
振明摸著自己身上被打的傷處,越發疼痛、委屈。
振明從小辦事認真,學習成績優秀,是個讀書的好苗子,在他的學習上,父母一直都很捨得花錢,培養他成才。
振亮從小調皮搗蛋,整日上樹掏鳥,下河摸魚,每次考試倒數第一。
振明上初中那年,父親在縣城開了超市,以弟弟的名字命名,叫振亮超市。
雖然年齡小,但是振明還是有點犯嘀咕:為什麼要用弟弟的名字而不用我的名字?哪怕是用我們兄弟兩個名字中各一個字也行啊。
當無意中聽到父親說的一番話,更印證了振明的想法:我這個大兒子只知道學習,一根筋,將來在社會上肯定吃不開。小兒子雖然調皮搗蛋,但是腦子靈光,將來能幹出點事兒來。
振明考上了北京的大學,又讀了研究生,畢業後就留在北京工作了。
振亮高中沒考上,上了技校,畢業後回鄉幫父親打理超市。
小兒子談了本地的女朋友,準備結婚了。爸爸就給他買了個婚房,小產權房。結婚後,小兒子並沒有在婚房住,帶著媳婦住在超市的二樓,方便看店。就把婚房租了出去。
小兒媳生了孩子,婆婆幫她帶著。這個小兒媳很懂事,跟婆婆相處得很好。經常給婆婆買點首飾、衣服什麼的,婆婆不舒服了,她就帶婆婆去醫院看病,端水遞藥,盡心照顧。
父親因為早年勞累,身體越來越差,就把超市盤給了小兒子,讓小兒子獨自經營。
父親是個精明人,他並沒有無償地把店給小兒子,親父子,明算帳,清點了資產,貨品值5萬元,他讓小兒子一手給錢,他一手交店。
小兒子也不含糊,讓媳婦從娘家借了一點湊齊了交給了父親。
父親把錢給了大兒子,說:店給你弟弟了,這是轉讓的錢,我都給你。
大兒子也沒說什麼,這個店就是給他他也不會要的,讓弟弟經營是最佳選擇。
大兒子在北京買了房子,安家立業了。他結婚比較晚,媳婦生了孩子,斷奶後就放到了老家,讓母親照顧。
母親一個人忙不過來,小兒媳就幫著一起照看,孩子長到三歲回到北京上了幼兒園。
其間,小兒子在城外比較偏遠的地方又買了一套房子,錢不夠,找哥哥借了10萬,三年後掙了錢還給了哥哥。
小兒媳感恩大哥的幫忙,給小侄兒買禮物、買衣服,大哥大嫂回家來也是忙前跑後,熱情款待。
共同扶持,互相配合,這個期間大家相安無事,兄弟和睦,其樂融融。
受大環境影響,小兒子賺錢越來越難,後來虧本。他乾脆把店關了,轉給別人,外出打工去了。
婚房租出去了,新買的房子太偏遠,沒有裝修,老人、孩子都需要互相有個照應,所以小兒子一家搬到父母家住了。
父母和小兒子都覺得很正常,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大兒子卻覺得不舒服:弟弟憑什麼住到父母家裡,我回家卻要睡沙發?
礙於情面,這次他沒發作。
直到兩年後,他再次回家,無意中發現了一張電費單子,上面寫的竟然是弟弟的名字。
他拿著單子,當場質問母親怎麼回事?母親說:你弟弟的孩子要上學,就把房子過戶到你弟弟名下了。
母親的解釋他卻不能接受,他認為這裡邊存在很多問題,這根本就不是一個正常家庭的狀態。
爸爸和弟弟回來之後,他當著全家人的面,徹底撕破了臉皮,把心中的不滿和憤怒一吐為快:
父母從小到大都偏愛弟弟,無視他這個大兒子的存在;弟弟已經30多歲了,還不能自立,靠在父母身邊啃老。自己明明有兩套房子,卻賴在父母家裡,現在又借著孩子上學的名義,霸佔了父母的房子。這次我堅決不讓步,弟弟必須馬上搬出父母的房子。
一家人頓時鬧得不可開交。
父母卻不同意小兒子搬出去。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則父親生了重病,做了三次手術,身邊不能沒有人照顧;母親也習慣了跟小兒子一家住在一起,兒媳婦兒孝順,孫子她一手帶大,給她帶來很多歡喜和滿足,她不捨得分開;
二則小兒子雖有兩套房,一套是小產權房,無法憑此上學,另一套在偏遠城邊,沒有裝修,很不方便。而父母的房子離學校只有5百米遠,孩子上學走著去就行。而且孩子上完小學就面臨上初中,也需要這套房子的房產證。
小兒子也表示:我真不是為了要霸佔父母的房子,我寫個保證書或者一起去做個公證可以了吧?
大兒子鐵了心,說:房子可以先不過戶,可以等孩子上了初中再過戶。但是弟弟一家必須馬上搬出去住。
對他的執拗,父母無可奈何,一再表示: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並沒有拿你們兩個區別對待。只不過弟弟比你小很多,又在身邊,所以感情上看起來近了一些。但是,對於這個大兒子,在他們的心裡份量也是很重的。
對此說法,大兒子並不領情,他說:有些傷害已經造成了,只是你們不覺得罷了。總之,這次房子的事情我決不妥協,弟弟必須立馬搬出去。
小兒子對哥哥的要求不予理睬,他說:我又沒住你的房子,你憑什麼讓我搬出去?搬不搬你說了不算,我聽爸媽的。
說完,他用鄙視的眼神看了哥哥一眼,說:今天我才算認識了你,小心眼!
這樣的局面是大兒子始料不及的。
他沒想到,他竟然遭到全家的反對。
雖然他一直在外工作,卻對父母非常重視,弟弟有事幫忙他也盡心盡力。如今,卻沒人顧及他的感受,沒有重視他的感情,他心灰意冷。
他甩下一句:房子問題不解決,兄弟感情沒得談,然後憤然離去。
從此不再返鄉,兄弟反目成仇。
其實,縱觀整個事件,根本就沒有什麼原則性的問題,也不存在多大的矛盾糾紛。退一步海闊天空,兄弟間又何必爭輸贏呢?畢竟血濃於水啊!
那麼,正如題主提出的問題:如果有一天與兄弟姐妹反目成仇,最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一、好好溝通
這個事件中,父親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但他犯了一個家長很容易犯的錯誤:一言堂。
他凡事一人作主、說一不二的作風,是造成兄弟倆矛盾的根源。
孩子大了,當父母的說話行事應該多考慮每個孩子的感受,態度柔軟一點。
孩子在意的或許並不單單是物質上的東西,而是給他心理上的一些關愛、一些重視、一些肯定。
如果父母親不在了,兄弟姐妹們不和,只要留下好的家風,大家就會善於溝通來解決問題:首先是尋找原因,如果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就及時解決;如果不在自己身上,坐下來好好談開。如果沒有結果,不來往就算了,做好自己,管好自己的家庭,
二、放大格局
兄弟姐妹之間,能有多大的仇恨呢?無非就是一些利益爭端。誰多了,誰少了,誰輸了,誰贏了。
其實有時候,越計較,越失望,越執著,越沒份。
人生很長,有些事情,最後誰受益還不一定呢。父母的財產,怎麼處置是他們的事情,作為子女,要尊重父母的決定,不要越界。
如果總被家庭中的某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委屈或傷害壓住了,會終生背負著這個包袱。
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暫時擱置一下,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沒必要針尖對麥芒,爭個你死我活、面紅耳赤的。
事情過去了,或許會變得沒有那麼刺痛了,放眼人生,不過百年,歷經滄桑,一切都會風輕雲淡了。
兄弟姐妹中的任何一個人,首先應該做的是孝敬父母,展示獨立,經營好自己的生活,自己過好了,才能看淡一切。
三、化解心結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十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如果從心理上接受這一點,也就不會過份追究一碗水平不平的問題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家裡的帳如果都算得清清楚楚的,那何以談情呢?
一個家庭,子女長大,在房子、財產、孝敬老人問題上,完全做到一碗水端平,恐怕寸步難行。
作為父母,儘量做到公平公正,厚薄均勻,作為兒女,如果真有孝心,應該學會通盤考慮,而不是抓其一點,然後無限放大,免得親情背離,兄弟姐妹成仇。
寫在最後:
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妻兒,兄弟姐妹是我們唯一的親人。
血脈相連,骨肉至親,顧念親情,相互依存,放下恩怨,講究合作,才是一個家庭興旺的根本。
兄弟姐妹們一旦反目成仇,最正確的做法就是避而遠之,不要過多的指責,過度的纏鬥,因為過多的爭論只能會加深彼此仇恨,讓大家看熱鬧,其次是不要去聽那些流言蜚語,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是那些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之徒最好表演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