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如果挖開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或者明朝其他皇帝陵墓,《永樂大典》全集會有可能面世嗎?

歷史吐槽機說: 長陵不可能有《永樂大典》 吐槽機以為如果挖開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你最可能找到的絕不是《永樂大典》…

歷史吐槽機說:

長陵不可能有《永樂大典》

吐槽機以為如果挖開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你最可能找到的絕不是《永樂大典》,而是一堆殉葬妃子的遺骨。雖然朱棣組織修撰了《永樂大典》,但是限於當時的印刷技術,那玩意兒其實是手抄的,當時只有一部孤本。

你要知道在明朝給一部3.7億字的巨著做雕版是多坑爹的工作,也得明白其實膠泥活字印刷也沒那麼先進,所以《永樂大典》註定是不能量產的,如果朱棣把它帶進了棺材肯定出現兩個後果。

第一是往後的歷史必須全都改寫,現存所有的《永樂大典》全是偽書,600年來的後人全被騙了;第二是朱棣這哥們必須睡在一個小型圖書館裡,作為一個熱愛戰爭的帝王,這絕對是個悲劇......所以題主的問題和吐槽機的段子一樣扯淡......

兩個版本的《永樂大典》

按史料記載《永樂大典》修成後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淵閣內,後來成祖遷都北京,帶著其中一部分去了新都,收藏在文樓之中。後來歷代皇帝時都有人請求謄抄該書,但是因為皇帝都是窮逼或者文盲而沒有實現。

到了嘉靖年間,這個愛好修道的皇帝非常喜歡《永樂大典》,常隨身攜帶著當枕邊書看,大抵出恭時候也會看兩段。於是這個歷史評價偏低的哥們在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謄抄,隆慶初期這項工作才算完成。

從此《永樂大典》就有了兩個版本,「永樂正本」歸還到了南京文淵閣,「嘉靖抄本」留在北京皇史宬(就是皇家圖書館),我們現在流傳的《永樂大典》其實都是嘉靖抄本。

命運多舛的嘉靖副本

起碼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在萬曆年間嘉靖副本還是完整存在的,因為有人上書萬曆想再抄一份,然而又懶又愛錢如命的萬曆則表示,滾!馬不停蹄的滾!有多遠滾多遠!想動我的小錢錢就是生死大仇!

在之後的記錄就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徐乾學和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中找到了副本,但發現有缺失。雍正年間為了保護這個巨著,將其運到了翰林院保存,這下就徹底坑了,一群文賊下手超方便的,乾隆修《四庫全書》派人去找時發現丟了1000多冊,只剩下8000多冊了。

然後又一票文賊趁著修《四庫全書》上下其手,把乾隆大哥氣得又開始寫詩,「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兼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然而事實證明乾隆的詩寫早了。

清鹹豐年間,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翰林院被洗劫,大量典籍本焚毀和丟失。光緒元年時大典已不足4000冊,丟了一大半。之後清朝對文獻管理力度急劇下降,光緒二十年再查就只剩800多冊。

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攻打外國使館,翰林院被一把火燒了,這回清點《永樂大典》只剩下64冊,還被一個哥們帶回了自己家保存。至此整個嘉靖副本徹底全部散佚,沒人知道究竟毀了多少,留存多少。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外國歸還、民間發現等方式收攏,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著161冊,還有散藏於9個國家和地區的34個公私收藏機構的257冊,全世界只能找到418冊,不及全書的5%,惜哉!

成為懸案的永樂正本

《永樂大典》最神秘的就是正本的下落,基本上從嘉靖抄書之後就沒啥記載,有明確線索顯示找不到了還是在乾隆年間。當時發現副本散佚較多時乾隆曾經下旨全國,希望能夠補全,終無所得。

目前對於正本下落有這麼四個比較流行的說法,每個說法都有一定的依據,但是每個說法也有很大的硬傷:

  1. 毀於明末說:這個說法見於《四庫全書總目》,原文為「明祚既傾,南京原本和皇史宬副本並毀」。但是大哥們,你們編書的時候就拿著副本借鑑來著啊?這麼睜眼說瞎話不好吧?於是他們又想了一種方式,說嘉靖其實錄了兩個副本,一個錄全了,在明末被毀,另一個只錄了8000多冊,在我們手裡。總之我們是沒有竊書的!

  2. 毀於萬曆大火說:這個說法出自明末學者談遷和顧炎武,在萬曆年間南京文淵閣曾經有著過一次大火,所以他們認為這書已經燒掉了。可是天啟年間的南京禮部尚書李維楨卻在自己書裡批評過大典太冗繁,顯然是曾經看過,這個說法也被推翻了。

  3. 毀於李自成離京縱火說:這說法一般在民間流行,其實壓根沒啥根據,而且正本當時也並不在北京。

  4. 毀於清嘉慶年間乾清宮大火說:這個說法的出處是清末學者繆荃孫,他翻閱典籍發現雍正其實副本運到翰林院時全祖望希望用乾清宮裡的正本不全副本。於是推測當時正本在乾清宮,又聯想到嘉慶年間乾清宮的大火,於是提出這個推測。然而我們知道其實也不靠譜,中間還夾一個乾隆呢,他可是寫詩求補全的,如果在乾清宮他就不用寫詩了。

  5. 陪葬嘉靖說:這個說法的理由挺好玩兒的,嘉靖皇帝下葬晚了3個月,考慮錄副本進度,應該是在等正本用完拿來陪葬。他本人非常喜歡大典,用來陪葬的可能性很高。有道理,但是沒證據,目前來說這可能是最說的通的下落。


總結起來吧,挖開朱棣的長陵絕不可能找到全本《永樂大典》的,而且吐槽機還得遺憾的告訴大家,挖開嘉靖的永陵也大概率無法得到全本《永樂大典》,因為永陵地宮進過水,即使在裡面也泡壞了。《永樂大典》大抵只能成為永久的遺憾了,扯淡完畢。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第9363條回答。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水平,而且真的不好說。

薩沙個人還是希望《永樂大典》埋在嘉靖皇帝陵墓中的,但可能性並不是很大。

《永樂大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套叢書,編纂於大明永樂年間,全書高22877卷、目錄60卷,11,095冊,約3.7億字。收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方面的典籍文獻近8000種,堪稱世界級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把先秦以前一直到明初的所有史料典籍全面進行搜集、整理和分類,旨在最大限度地集聚前人資料,供時人和後人參閱和借鑑。

很多人認為這似乎很簡單,其實《永樂大典》才能提供給史學家最需要的原始材料。

《永樂大典》編纂時候,沒有認為修改過內容,相反《四庫全書》則將很多書改得面目全非,還毀掉了很多不符合滿清三觀的書籍。

《永樂大典》破壞的書籍,同收集的書籍差不多,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大浩劫。

《永樂大典》只有兩套,其中副本是嘉靖皇帝去世前後才開始製作的,花費6年才抄寫完畢。

皇帝死後,《永樂大典》的正本就沒有再出現過,而副本經過500年歷史的損毀,今天僅存418冊823卷,散藏於9個國家和地區的34個公私收藏機構,約為原書的4%。

《永樂大典》的正本究竟在哪裡?

還有機會重新面世嗎?

有以下幾種猜測。

第一,在戰火中焚毀。

李自成在一片石被滿清和吳三桂擊潰以後,逃回北京草草做了皇帝,隨後就逃走了。

在逃走之前,李自成在大明皇宮放火,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沒有被燒毀。

如果《永樂大典》正本存在,而且就藏在紫禁城,被這把大火燒毀的可能性就極大。

第二,在戰亂中被隱藏在某地。

中國知識分子對於書籍是非常重視的,很多讀書人死的時候還是抱著自己喜愛的書籍,而不是兒孫。

如果正本被隱藏在某地,在大明覆滅之前,就很有可能被一些讀書人不惜代價藏起來。

我們發現的敦煌莫高窟,其實就是宋代敦煌的一些高僧的功勞。當年西夏大軍的入侵,強迫僧人們離開,他們又無法攜帶書籍,就全部隱藏在敦煌秘密山洞中,幾百年後才被發現。

正常來說,基本存在副本,就是為了備份保存的,正本副本不可能放在同一個地方。

以大明的制度來說,正本被放在南京的可能性較大,可能藏在南京某個秘密地方,同北京的《永樂大典》副本進行異地備份。

明朝滅亡之時,南京的讀書人可能將《永樂大典》正本的地點徹底保密,防止被異族加以破壞,斷絕中華文化的根基。

第三,就在嘉靖皇帝的永陵中。

這點很多人都說了。

嘉靖皇帝酷愛《永樂大典》,生前愛不釋手。

嘉靖帝於1566年12月駕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說,嘉靖帝死亡距下葬,有三個月時間。

而嘉靖皇帝葬禮結束後1個月,4月15日,他的兒子隆慶帝突然獎勵抄寫《永樂大典》副本的官員。

副本明明抄寫了6年,為什麼不早不遲,在這個時候獎勵?

一種推測嘉靖皇帝希望將《永樂大典》放在自己的永陵陪葬,又唯恐書籍失傳,就在生前抄寫了副本。

所以,現在《永樂大典》可能就在永陵中。

這一個推測雖然可能性很大,但還是有些問題。其一是《永樂大典》的體積巨大,可以裝滿幾輛卡車,至少需要一個很大的墓室放置書籍。

但是,永陵的規模同定陵之類差不多,沒有發現變大。

其二是根據明朝的曆法,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隨便動搖國家根基。《永樂大典》是國家最為重要的文化根基,即便是皇帝也不能隨便挪用為自己殉葬,哪怕是抄了副本。

就算作為陪葬物,皇帝最多只能挑選一部分自己喜歡的書籍,不可能將1萬多本的書籍全部放進去,也沒有這個必要。

說來說去,不打開永陵之前,誰也不能說《永樂大典》不在陵墓中。

簡單平凡123123說:

如果挖開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想要發現《永樂大典》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在明朝其他皇帝的陵墓裡面尋找《永樂大典》,找來找去,在嘉靖的陵墓裡或許能夠找到。

集大成的曠世大典——《永樂大典》

永樂是明成祖朱棣的年號,《永樂大典》聽名字就能夠知道這是在永樂年間編撰的一部書。

早在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就想要編一部大典,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有實現。朱元璋沒有實現的事情,他的兒子朱棣替他實現了。朱棣當上皇帝之後,開始了修書計劃。他的目標是編一部巨著,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在彰顯國威的同時也造福天下人民。

說《永樂大典》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一點也不誇張,從數量上看,《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目錄佔60卷),有11095冊,字數大約有3.7億個字;從內容上看,《永樂大典》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有醫學的內容,有天文地理的知識,還有工藝農藝的知識......包含了我們民族幾千年的智慧。

朱棣一開始是讓解縉來負責編撰的,解縉負責一年後修成《文獻大成》,給朱棣過目後朱棣對此不太滿意,就派出了黑衣宰相姚廣孝,讓姚廣孝來負責。

獨釣秦時月說:

書籍不同於金銀玉器,尤其是《永樂大典》這麼一部規模浩大的書籍,流入民間私藏起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毀於戰火或火災;二是陪葬進明朝某位皇帝的地宮。

要想知道這部書的下落,我們就得先了解一下這部書的來歷和規模。

《永樂大典》是永樂皇帝下令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類書。類書就是將原來各種圖書典籍裡的內容打散,按照不同內容分類編纂,再按照字韻等重新排列起來,便於檢索查閱。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向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等人下達了修書敕令:

「天下古今事物,散載諸事,篇帙浩穰,不易檢閱。朕欲悉採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

——《明太宗實錄》

解縉起初沒有理解透徹朱棣的想法,他匆忙組織了一百多人只用一年多時間,就編好了一部《文獻大成》向朱棣交了差。

朱棣看後很是不高興,認為該書不夠完備,不是他想像中的那樣,隨之任命姚廣孝為總負責,讓禮部在全國搜羅纂修和繕寫人員,在南京文淵閣重新開館編書。

姚廣孝是朱棣的心腹,他很明白朱棣的心思,於是很快從全國各地召集組織了2169人的編修隊伍和3000餘人的後勤保障隊伍。

在幾千人的不懈努力下,到永樂五年(1407年)十一月, 這部一字一字人工抄寫,收書七八千種、共22937卷、11095冊、3. 7億多字的大典終於編撰完成。朱棣龍顏大悅,親自為這部新書賜名為《永樂大典》,並作序說:

「惟有大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製作,所以齊政治而同風俗。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

——《明太宗實錄》

這部《永樂大典》 繼承了歷代的傳統,總匯了歷代所有的著作,被《大英百科全書》譽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據有關學者考證,該書有正副兩套,修成後起初放在南京文淵閣珍藏,後來朱棣遷都北京後,全部搬運進紫禁城。

那麼《永樂大典》現在還有可能面世嗎?這個不好說,至少在清朝康熙時,翰林們已經對原書正本所在,「竟無人知,是可怪也」!

至於正本的下落,目前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李自成倉惶撤離北京時一把火燒光了,這個說法只是後人推測,但無任何證據;另一說是由於嘉靖皇帝太喜愛這部書,所以死後隨葬到明十三陵中的永陵地宮裡!這個說法是否可信,只有打開嘉靖的地宮才知道。

而副本在清朝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已殘缺不全。後來,經過鹹豐朝時英法聯軍和光緒朝時八國聯軍兩次侵入北京,副本兩遭劫難,絕大部分毀於浩劫!

今天所存殘卷,已是鳳毛麟角。1960年中華書局據歷年徵集所得,影印出版730卷。1986年再次影印,增加到797卷,但也僅是原書的3%。

綜上所述,《永樂大典》是否存世,我們目前也僅能寄希望於正本被存放在了永樂或嘉靖,乃至其它皇帝的陵墓地宮裡,當然這需要將來考古研究去發現。做為中華兒女的一員,我們更希望天佑中華,默默祈禱這部中華文化瑰寶能倖存於世。

沁陽東星說:

如果開挖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或者明朝其它皇帝陵墓,《永樂大典》全集會有可能面世。陵墓是最安全的寶藏埋藏地,特別是稀世絕寶,只有在那裡最令人放心。而且皇帝特別是有成就的君主往往把最能顯示威儀最心愛的東西帶在自己身邊,比如秦兵馬俑。

但是,不要著意去驚動它吧,讓民族瑰寶靜靜地安吧。如果它要面世,一定會是個偶然的機遇,比如秦兵馬俑的面世。

圖文繪歷史說:

大概講一下《永樂大典》的來龍去脈。

咱們歷朝歷代有編書的傳統,一個是史書,易代修史是封建王朝統治者的傳統,比如《二十四史》,另一個就是類書,集文化之所成編錄大型百科全書,以彰顯本朝的光輝成就,比如唐朝《文館詞林》,宋朝《太平預覽》,明朝《永樂大典》,清朝《四庫全書》等。

國家圖書館所藏《永樂大典》。

這些類書都是皇帝敕令,編錄人數龐大,耗時較長,成書恢弘的珍貴書籍,明朝的《永樂大典》是成祖朱棣下令編纂的,總纂官是當時的內閣首輔解縉,帶著100多人1年時間就編好了,朱棣不滿意,覺得太保守,又讓大和尚姚廣孝充當監修官,這次編纂人數3000多人,花了3年總算定稿,朱棣非常滿意。

這本叢書集當時所有典籍之大成,11000多冊,近4億字,朱棣賜名為《永樂大典》,原稿放在南京的文淵閣東閣,正本放在文淵閣文樓,結果明英宗時期文淵閣發生一場大火,把原稿給燒光了,於是就剩下正本一個孤品了,到嘉靖時,擔心這部恢弘巨作被毀壞,嘉靖下令抄錄一份,這就是《永樂大典》副本。

解縉,明朝三大才子,朱棣時期內閣首輔,《四庫全書》總纂官。

所以嘉靖時,《永樂大典》有正本和副本二份,分別藏於文淵閣和皇史宬,由於明清王朝交替,戰亂的毀壞,被偷盜,無人管理等,到清朝乾隆要修《四庫全書》找資料時,發現送到北京的《永樂大典》只剩下副本的9000冊,藏在翰林院,清末時又是戰亂和無人管理,到清亡時剩下副本不到300冊。

直到建國後由中華書局保存和民間收集、外國歸還等,《永樂大典》副本原件有400冊,加上抄錄、影印的,到今天存世的總共不到800冊,而最令人詫異的是,存世的只有嘉靖時期的副本,永樂時期的正本連個紙片片都沒有,早在清初時正本就已經丟失了,所以說《永樂大典》的正本去了哪裡就像泥牛入海樣,一點線索也沒有。

圖為副本《永樂大典》,手書所用明代官用楷體,非常漂亮。

關於正本下落目前只有猜測,如果正本存世,無論是戰爭毀壞還是偷盜,那可是幾萬本書,總會留下點殘卷吧,如果是被大火燒毀了,比如萬曆時期就發生了大火,那也應該有記載或留點線索,可都沒有,那就只有一種可能,正本不存世了。

沒有記載的消失的無影無蹤,第一個能想到的是跟著殉葬了,有這個可能,因為嘉靖皇帝非常喜歡《永樂大典》,而且就是在嘉靖以後該書的記載就沒了,符合失蹤的時間,如果真是這樣,那這部大典現在還躺在嘉靖永陵地宮裡。

圖為明永陵,世宗嘉靖皇帝的陵墓。

對於地底絲紙文物來說,長期封閉與空氣隔絕,一旦發掘與空氣接觸會瞬間氧化化為灰燼,搶救都搶不過來,如果地宮已經滲水了,那就更麻煩的,不過只要地宮是乾燥的,文物能解決氧化問題,躺在永陵的《永樂大典》肯定會有重見天日的那天。

御指點江山說: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讓大臣編纂一部大規模的叢書,收書越多越好。為此,他命解縉還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3000多國子監的監生進行編纂。

到了永樂四年,朱棣曾對解縉說過這樣的話:

士從家稍有餘資,便欲購書,況於朝廷?……書值不可計價值,唯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

這段的意思就是,朱棣願意大量購買圖書來編纂《永樂大典》。而解縉也沒讓他失望,這本書的編纂工作於1407年竣工了,書中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全書涵蓋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以及日、月、星、雨、風、雲、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收載。全書分門別類,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共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大凡經史子集與道釋、醫卜雜家之書均予收錄,並加以匯聚群分,甚為詳備。

然而不幸的是,這本被稱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正本竟然消失了,它的下落一直是個謎。

命途多舛

朱棣將都城遷往北京後,《永樂大典》也隨著朱棣一起去了北京,並被存放在皇宮三大殿附近的文樓內。

到了嘉靖三十六年的時候,皇宮突然失火,火場距離文樓非常得近。心急如焚的嘉靖皇帝一夜之間三次下諭,命人務必要保護好《永樂大典》,足見此書對他的重要性。

好在《永樂大典》並未受損,但經過這件事,嘉靖皇帝明白孤本太珍貴了,他又讓人抄寫了一個副本。前後抄寫了四年的時間,然而到了嘉靖去世時,這本書還沒被抄完。

《永樂大典》副本抄寫完畢後,按計劃正本要被送到南京文淵閣,副本則要藏在北京的皇史宬。可是卻從副本抄寫完畢,正本送歸文淵閣之際,《永樂大典》正本突然就音訊全無了,沒有了記載。

下落之謎

對於《永樂大典》的下落,許多學者都進行了推斷,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被燒毀

清代著名史學家全祖望曾兩度在北京做官,有幸接觸到了《永樂大典》的副本,他如獲至寶,並得到了研究的機會,他對永樂大典的了解還是很深的。全祖望曾這樣說過:

暨我世祖章皇帝萬機之餘,嘗以是書充覽,乃知其正本尚在乾清宮中,顧莫能得見者。及聖祖仁皇帝實錄成,詞臣屏當皇史宬書架,則副本在焉。移貯翰林院,然終無過而問之者。

意思就是說,順治皇帝曾經讀過《永樂大典》的正本,當時正本被放置在乾清宮,副本貯藏在皇史宬,乾隆初副本被移到翰林院中。由此可見,乾隆時期,正本還存於世。

為此有人認為,正本在嘉慶年間被大火燒毀了,因為乾清宮曾經發生過火災。

不過也有人認為,正被並未被毀,而是藏在了皇史宬的夾牆內。皇史宬是皇家的檔案庫,修建於明世宗嘉靖十三年,防火防水功能非常強大,門、窗、大梁全都是用磚石修葺的。

二、藏在了陵墓中

1999年,曾擔任過錢鍾書先生助手的欒貴明先生提出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如果《永樂大典》正本還存世,永陵就是應該找而沒找的地方。

因為正本消失得太過蹊蹺,欒貴明先生根據現在可以見到一些殘留的《永樂大典》副本來推算,全部《永樂大典》總體積達40立方米。如果它還存在,那它最有可能被存放在永陵中。

根據《明實錄》記載,欒貴明發現《永樂大典》副本重錄完成的時間與嘉靖帝的喪葬時間大體相同。嘉靖皇帝於1566年12月駕崩,1567年3月葬入永陵。也就是說,死亡距下葬,有三個月時間。而到了4月15日,他的兒子隆慶皇帝才賞賜《永樂大典》重錄人員。

如果要運完所有的《永樂大典》,至少需要4輛卡車,而明朝沒有發達的交通工具,運輸起來則更費事,這也解釋了為何嘉靖皇帝為何在死後三個月才下葬。

結語:如今,全世界發現的《永樂大典》只有800多卷,400多冊,加起來還不到原書的4%。明清易代之際,《永樂大典》的副本已經丟失了10%。而到了清代,宮中時常發生盜竊案,道光年間,副本中的內容僅存5000冊。八國聯軍入侵時,副本更是慘遭劫掠和焚毀。後來翁同龢入院點檢時,它已只剩800餘冊。

近年來,許多古墓出土了大量消失已久的文書,比如《老子帛書》《孫臏兵法》等。郭沫若還曾推斷《蘭亭序》被放置在乾陵中。

如果《永樂大典》的正本被存放於永陵中,那如今已被存放了近500年。要想正本完好無損,那永陵地宮必須具有防潮、防黴措施。

曾有人建議掃描永陵地宮,可是也只能探到地宮的結構。就算是採用紅外手段,也無法穿透60釐米厚的大石頭。

所以要想得知《永樂大典》的正本是否被安置於永陵,只能等到永陵開啟的那一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59232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