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假如二戰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二戰的結果是否改變?

7682849907825說: 二戰的結果是不會改變的,只是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間要長一些。最後還是要結束。日…

7682849907825說:

二戰的結果是不會改變的,只是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間要長一些。最後還是要結束。日本、德國戰敗。


日本如果配合德國打蘇聯,也不可能打贏蘇聯。就算暫時把蘇聯打贏了,蘇聯的俄羅斯民族的好鬥性格也會把這兩個國家拖入泥潭。


日本駐紮在東三省的關東軍有100來萬,在諾門坎戰役中,日本派出了精銳部隊,蘇聯在朱可夫的領導下以摧枯拉朽方式打敗了日本。因為蘇聯的武器對於日本來說等於是降維打擊。蘇聯的坦克t34比日本薄皮坦克性能先進防裝甲性能更好。蘇聯的先進武器和德國比起來也不遜色,喀秋莎火箭炮連德國都沒有。蘇聯的軍工在當時也是非常厲害的。戰爭就是打家底打工業打經濟基礎。


日本在這場戰役領教了蘇聯的厲害後,深刻的明白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戰術都是要比蘇聯落後的。所以這一仗蘇聯也是打出了威風。讓日本部隊再也不敢對蘇聯進行偷襲啊!蘇聯贏得了對德國的險勝。蘇聯和跟德國基本上是險勝。基本上德國死100萬人,蘇聯也要死個差不多的人甚至更多的。我們也看出了德國無論是人員的素質和武器的裝備幾乎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蘇聯戰勝德國,美國的大量的軍用物資的資源是密不可分的。這也是迅速戰勝德國的一件法寶。

老威觀史說: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如果當時日軍沒有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那麼二戰的結果雖然不一定能夠改變,但是蘇聯肯定會在德國和日本的夾擊下潰亡。

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眾所周知,德國發動對蘇聯的戰爭是在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羅薩計劃,當時德軍主要分為三路,也分成了三個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三個集團軍的戰略目標分別為:北方集團軍群,負責一路打到列寧格勒並戰略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群主要進攻基輔方向,越過哈爾科夫後攻佔史達林格勒;中央集團軍群是主攻方向,先攻佔明斯克,再攻向莫斯科並佔領莫斯科。德軍計劃在1941年佔領莫斯科,基本消滅蘇聯的戰爭能力。

在戰爭開始的幾個月裡德軍進展非常順利,到了7月份的時候德軍的中央集團軍攻入了斯摩稜斯克,在經過2個月的戰役後,德軍成功地佔領了這裡,並殲滅了40萬左右的蘇軍。

在攻佔斯摩稜斯克之後,莫斯科門戶大開,這個時候德軍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直接進攻莫斯科,德軍許多高級將領包括古德裡安在內都非常支持此刻進攻莫斯科;另一個選擇就是分兵南北兩翼以保障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安全,尤其是當時在南部基輔地區的戰役,此刻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如果抽調中央集團軍群的坦克部隊南下,則可以包圍基輔地區的蘇軍大集團軍,實現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

希特勒最終選擇了讓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南下參加基輔會戰,這就為蘇聯為保衛莫斯科贏得了時間。

基輔戰役開始於1941年7月份,到了斯摩稜斯克戰役結束後,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迅速南下,切斷了基輔地區80多萬蘇軍的後路,實現了大包圍。

基輔戰役一直持續到了9月26日結束,蘇軍在此戰中傷亡近20萬人,被俘65萬多人,這也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圍殲戰。

雖然德軍在基輔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但是也失去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時間很快就來到了10月份,莫斯科戰役終於打響。此戰德軍集中了大約190萬人,蘇軍則集中了125萬人,戰役一開始德軍就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攻勢。

在11月15日的時候德軍已經完成了對莫斯科外圍的作戰,即將攻入莫斯科市區,德軍計劃發動鉗形攻勢,實現慣用的兩翼包抄從而佔領莫斯科。到了11月底,因為天氣變得異常寒冷,德軍的攻勢被天氣所阻斷,攻勢越來越弱,大量的重裝備無法發揮作用,被德軍丟棄。

而在這一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的就是蘇聯從遠東地區調來的40萬部隊,幾乎全部投入到了莫斯科的保衛戰中,如果沒有這部分軍隊,那麼整個莫斯科戰役蘇軍的人數就只有80多萬人,顯然是無法阻擋德軍的攻勢的,所以如果沒有蘇聯的遠東部隊,莫斯科也斷然守不住,那麼蘇德戰爭再1941年就基本結束了。

如果日軍參與對蘇聯的作戰分析

很多人有個印象就是日軍戰鬥力不及蘇軍,比如在諾門坎,蘇軍就擊敗了日本最為精銳的關東軍,但在當時來說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諾門坎戰役中,蘇聯軍隊的傷亡實際上是比日軍要多的,雖然最終獲勝的是蘇聯。

諾門坎戰役,蘇軍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 ;日軍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 。要知道此戰蘇聯派出了他們最為優秀的指揮官朱可夫,而且還是在擁有大量裝甲部隊的情況下,也只是取得了這樣的戰果,可見如果日軍進攻遠東地區的蘇軍,那麼在當時來說至少在戰鬥力上日軍並不輸蘇軍。

二戰爆發前,蘇聯在遠東地區擁有大約70萬兵力,戰爭爆發後,蘇聯大量徵兵,遠東地區軍隊數量一度達到了134萬多人。而當時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大約有70多萬的兵力,當時因為南下,最終動員了上百萬軍隊南下進攻東南亞地區,如果這部分兵力北上再加上70多萬精銳的關東軍,那麼至少蘇聯在遠東地區的部隊根本就動彈不得,也就無法支援西線戰局了。

如果德國和日本夾擊蘇聯

如果德國和日本夾擊蘇聯,那麼蘇聯將基本在1941年就失去了繼續戰爭的能力,最多挺到1942年就只能投降了。德國在1941年佔領莫斯科之後,就意味著蘇聯的主要城市已經被德國佔領,而遠東地區因為日軍的進攻,一是無法支援西線作戰,二是遠東地區的工業也無法正常生產,而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因為蘇聯遠東地區沒有遭受攻擊,所以也源源不斷地向西線蘇德戰場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可以說,日軍的北上將消滅蘇聯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力量,同時佔領蘇聯遠東地區,而在西線,德軍會基本佔領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區,如此一來,蘇聯就失去了繼續作戰的能力,在1941年失去莫斯科之後,1942年會接著被德國吊打,直到投降。

如果蘇聯退出戰爭

如果蘇聯退出戰爭,二戰也不一定是軸心國獲勝,世界上當時還有一個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在蘇聯退出戰爭之後,日本也必然會進攻東南亞,從而爆發與美國的戰爭,甚至在蘇聯退出戰爭的情況下,美國會提前加入戰爭,幫助英國防守德國。而日本也會在太平洋和美國一爭高下。由於美國擁有比日本更為強大的海軍,因此日本基本不能再太平洋戰場上獲勝,而德國的海軍並不強,面對傳統海軍強國美國和英國,實際上攻打英國也是力不從心。所以戰爭結局並不能改變。

孤客生說:

其實二戰的很多歷史走向,都跟石油牽扯到了必然關係。

日本這個小島國除了他們在清末時期奪下的庫頁島之外,他們國內是不生產石油的。

而雖然庫頁島能產出一些石油,但是這些微薄的石油產量是根本不足以供應他們使用的,於是他們就選擇了和美國交易,購買補充了大量的石油。

在日本展開侵華戰爭後,他們第一階段佔領下了東北,然後第二階段開始對我們全國展開了侵略戰爭。

剛佔領東北的時候,他們是沒有遭遇到什麼困難的,當時他們可以通過國際貿易獲得資源,也可以從東北當地富饒的環境中獲取資源,幾乎是順風順水的。

但是在他們展開全面戰爭後,他們的資源卻漸漸吃緊了起來。

1941年,美國選擇封鎖了和日本之間的各方面交易,在美國的一系列的手段下,日本人開始為資源憂愁了起來,其中最讓他們憂愁的就是石油。

日本選擇南進以及挑釁美國

那個時候,庫頁島的石油產量薄弱、我們國內又沒有發現任何石油礦藏的情況下,日本就選擇了擴大戰線來解決石油煩惱。

接下來,他們選擇了距離自己路途最近、最容易奪取、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這個地區就是當時英國人、荷蘭人控制下的東南亞。

他們接下來組建了一支南方軍,級別等同於駐紮東北的關東軍以及入侵我們本土的中國派遣軍,對東南亞展開了南進軍事行動。

為此,他們後來甚至不惜襲擊美國珍珠港海軍軍事基地,以保障自己能在不受美國海軍幹擾的情況下從東南亞運回石油。

諾門坎戰役不是日本放棄攻打蘇聯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覺得日本當時沒有選擇北進蘇聯,是因為他們目光短淺、不顧大局。

我覺得這種說法是非常不理智的,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南進相比於北進是日本人當時最好的選擇。

日本沒有選擇攻打蘇聯,最主要的原因並不一定是他們在諾門坎戰役中遭遇的挫敗有多麼巨大。

從當時的狀況來說,美國是一點都不比蘇聯弱小的,日本為了東南亞的石油都能輕易對美國爆發戰局,又怎麼可能會因為諾門坎戰役的一點點失敗而放棄他們的大局呢?

諾門坎戰役的真實狀況並不是如同我們想像中那樣一面倒的,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聯動用了遠超日本許多倍的彈藥,但與此同時,他們在面對日本悍不畏死的陸軍時,死傷人數卻要比日本的死傷人數多上了不少。

蘇聯當時是獲得了勝利,但結果卻是慘勝的。

按照日本當時軍國主義下那種狂熱不要命的態度,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們是不會因為這次挫敗而退縮的。

日本放棄攻打蘇聯是因為石油問題

但是在他們深思熟慮後,他們放棄了和德國聯手夾擊蘇聯的可能。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選擇,是因為他們覺得進攻蘇聯是沒有必要的、對自己是沒有好處的。

當時日本對石油資源的渴求非常迫切,而蘇聯本身也擁有著大量的石油,但是這些石油距離日本卻非常遙遠。

蘇聯當時的石油資源大多數出產於他們接近歐洲的高加索地區,這些地方是蘇聯當時石油出產的核心地帶,出產了蘇聯絕大多數的石油資源。

而在蘇聯中部地區、東部地區的西伯利亞,當時是沒有探測發現出石油資源的。

如果當時日本人攻打了蘇聯,那他們在打到東歐之前,將要面臨無法獲得石油資源的尷尬。

那個時候,蘇聯常年在和日本勢力交際的遠東地區駐紮了幾十萬到一百多萬的軍隊,日本如果想要打到東歐地區和德國人會合併獲得石油,他們得先通過這幾十萬到一百多萬軍隊的難關。

而在打通了這些重要關卡後,他們還需要一路從東打到西,跨過蘇聯漫長的東西線,突破蘇聯可能在此期間部署於路途中的抵抗軍隊。

經過千難險阻,才有可能殺到東歐地區和德軍會合,並在東歐地區和德軍分享石油資源。

在這個可能之中,日本想要獲得石油是極其吃力的。

而且在這種情況中,他們還要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他們打到了東歐地區,德國人願不願意跟他們分享東歐地區的石油資源呢?

與其跑過去跟德國人分享最後還不一定可能得到的蘇聯石油資源,獨自霸佔東南亞石油資源的事情,對他們來說誘惑力是無與倫比的。

在這種種的情況下,他們就自然而然選擇了南進。

如果日本選擇北進,還是會失敗

如果當時日本選擇和德國聯手攻打蘇聯,偷襲珍珠港的事件在歷史中是不會發生的、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立刻向法西斯軸心國宣戰的事情也不會那麼早得發生。

但是按照美國在珍珠港事變前對日本以及法西斯國家的態度,我們可以斷定美國在未來是一定會參與進二戰中的,只不過是時間長、時間短的問題罷了。

在抗戰爆發的時候,我們國內的工業基礎那麼薄弱、武器那麼落後、軍閥混戰分化那麼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攻打我們都那麼吃力。

要是他們攻打蘇聯的話,憑藉著蘇聯當時力量的凝聚以及他們縱深的廣闊,我覺得他們很難打得到東歐和德國會合。

然後在美國隨之而來的支援下,他們還是會遭遇到一樣的結果。

所以說如果日本當時選擇北進攻打蘇聯的話,二戰的結局還是一樣的,日本、德國還是一樣會遭遇到失敗的結局。

翻開歷史書說:

首先說出我的觀點:如果日本人在1941年9月份開始配合德國、不顧一切地攻打蘇聯的話——二戰的結果也許並不會改變,而蘇聯估計會就此倒下。

二戰中,蘇聯之所以沒有徹底倒下,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人從1941年底參戰以後,就開始源源不斷地給蘇聯輸血了,讓蘇聯扛住了德國的進攻並最後展開了反擊。

二戰期間以及後來,史達林自己都說過:沒有美國的幫助,蘇聯就不會贏得戰爭;

1963年的時候二戰蘇聯名將朱可夫同樣說過:今天(1963年)有些人說盟軍並沒有真正幫助我們……但是,聽著,我們不能否認,美國人把物資運到蘇聯,而沒有這些物資,我們就無法裝備我們的軍隊,並將這場戰爭持續下去;

那麼日本人如果在1941年9月底,蘇聯衛國戰爭最困難的時候選擇夾擊蘇聯的話,這樣又會推遲美國人的參戰時間。

這樣一來,蘇聯就會受到雙重打擊,可以說確實是危險萬分,完全有可能就此倒下的。

如果對比二戰各個戰場的慘烈程度的話,那麼無疑蘇、德戰場才是真正的戰略大決戰、才是一場你死我活生死大戰了。蘇聯人為戰勝法西斯國家,付出了重大的犧牲,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1941年6月22日,德國人出動了550萬大軍、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為啥希特勒不在徹底擺平了英國以後再來攻打蘇聯呢?

其實原因簡單到一句話就可以說明:德國人當時的海軍實力與英國人差距巨大,無法度過那不算太寬的英吉利海峽。說白了就是:不是德國人不想徹底擺平英國,而是真的做不到。

由於在蘇、德戰爭初期的時候,蘇聯人自己犯了兩個重大的錯誤或者叫做失誤:

一是,蘇聯人從上個世紀30年代開始,內部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清洗,導致蘇軍的作戰能力幾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二是,史達林在戰前由於和德國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所以一直到希特勒突襲蘇聯之前,他堅定地認為——德國人不會進攻自己;

這兩個失誤直接導致:蘇、德戰爭前期的時候,蘇聯人完全處在被德國人吊打的局面。

蘇德戰爭開始的第一天:蘇軍就損失了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幾十萬蘇軍被無情地殲滅了。

蘇軍幾乎在所有的戰場上都是處於全面潰退的狀態:西北戰場,蘇聯24個師被徹底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德軍很快進抵列寧格勒城下;西部戰線,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

1941年9月15日,蘇軍百萬大軍被德國人徹底包圍在基輔地區了。蘇軍只堅持了十天的戰鬥就全線潰退,66萬餘人被殲滅、其中還包含了6萬以上的軍官。此戰被希特勒稱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

蘇德戰爭開戰的頭四個月裡,蘇聯損失兵力在300萬人以上,武器裝備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一共有:坦克與自行火炮15601輛,各種火炮70574門,作戰飛機7237架被德軍徹底摧毀。

德國人在開戰不到4個月的時間裡,就已經進攻到蘇聯首都莫斯科的城下了。一場讓蘇聯面臨生死存亡的莫斯科會戰徹底打響了……

1941年9月30日,德軍集中74個師約100萬人,還有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開始了奪取莫斯科的攻勢。蘇聯衛國戰爭中最重要的戰役開打了——莫斯科保衛戰全面爆發。

當時蘇聯人有一句話名言叫做:蘇聯雖大但是我們已經無路可退,因為背後就是莫斯科;如果莫斯科被德軍徹底佔領的話,蘇聯真的有可能就此徹底倒下的。

那麼蘇聯處在衛國戰爭最困難時期的1941年9月份——日本人在幹什麼呢?

此時日本大本營內部發生了開戰以來最大的爭論,其爭論的焦點就是:到底要不要對美國發起先發制人的打擊、到底要不要南下東南亞。

日本人最後之所以要決定南下、決定去偷襲美軍的珍珠港,其實根本原因只有一個:戰爭陷入到了漫長的消耗之中,日本國內的戰爭物資出現了嚴重的短缺。

當時最短缺的物資是兩樣,一是,糧食;第二個就是:戰爭必須的石油了。

日本之所以能夠發動侵略戰爭,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美國人與其進行的貿易。當時美國處於經濟大蕭條的恢復期,迫切地需要將國內過剩的產能找到新的市場。

於是乎,在1938年之前,美國出口到日本的物資佔到了日本進口物資的54.4%。當時日本的大部分石油以及軍需物資都是從美國進口的。

1938年5月洛杉磯五千人大會上,美國國會議員司克脫對大眾演講說:請大家記住,日本在中國的侵略每殺死一百萬人的時候,有五十四萬四千是美國幫兇去殺死的,凡不願做幫兇的人請站起來!全場一致起立,表示了對日本實施物資禁運的決心——由此可見,日本發動戰爭對美國物資的依賴程度之大。

隨著德國在歐洲對美國的盟友瘋狂的進攻、隨著日本在亞洲侵佔的地盤越來越多、隨著德國和日本之間的結盟。美國人開始做出了兩個重大決定:

一方面,美國人在1941年7月斷絕了與日本之間的貿易,實行了貨物禁運措施。當時美國人認為,除非日本完全撤軍,否則貿易將被徹底阻斷;

另外一方面,美國人在1941年正式通過租借法案,開始對盟軍進行大量的援助。

最終的歷史走向大家都知道了,莫斯科會戰蘇聯方面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美國人參戰了。

這兩件事情疊加在一起的話,直接導致——二戰的形式發生了逆轉,朝著對世界反法西斯國家有利的方面發展了。

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如果日本不急著南下發動對美國的戰爭,而直接北上死磕蘇聯的話,會發生什麼呢?

很多人肯定會有一個固定的印象:二戰期間日軍的戰鬥力根本不是蘇聯人的對手。一般舉出的例子就是:1939年5月發生的諾門坎戰役了,其實這一仗從傷亡比上來看的話,日本人並沒有輸。

當時日軍傷亡: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可是蘇軍的傷亡是: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這一仗雖然是日本打輸了,可是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日軍的戰鬥力在當時並不一定就遠遠地落後於蘇聯。

此戰過後,雖然蘇、日之間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蘇聯方面還是不放心遠東地區的安全。

二戰爆發前,蘇聯在遠東的軍隊人數是70萬、二戰爆發以後蘇聯在遠東地區的人數達到了134萬左右。不過後來增加的軍隊都是臨時組建的,與之前的軍隊戰鬥力差距比較大。

那麼我們來推理一下:如果日本在1941年9月,蘇聯最艱難的時候,義無反顧地夾擊蘇聯的話會發生什麼呢?

日本當時的關東軍有70多萬人,另外南下太平洋和東南亞的人數有上百萬。大家別忘了,這些軍隊可都是日本最精銳的部隊,這些關東軍可不是蘇聯在二戰末期解決的那些關東軍。

蘇聯之所以能夠取得莫斯科會戰的最終勝利,除了蘇聯人無路可退爆發出的驚人戰鬥力以外。其實還有兩個關鍵因素:

一是,希特勒在基輔會戰中耽誤了寶貴的時間,導致莫斯科的嚴寒天氣到來了。這場會戰打到12月份的時候,莫斯科城外那酷寒的天氣給德軍造成了巨大的殺傷;

二是,莫斯科會戰的關鍵時刻,蘇聯得到情報:日軍不會北上,而是會南下。於是乎,蘇聯方面從遠東地區抽調了幾十萬精銳的部隊來回防莫斯科。這隻強悍生力軍的加入,為蘇聯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也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日本如果選擇在莫斯科會戰最關鍵的時刻直接北上夾擊蘇聯的話,一來一去蘇聯方面的戰略損失將是無法估量的。

首先幾十萬遠東軍無法回撤莫斯科了,另外日本的170多萬精銳部隊的攻擊,蘇聯方面又要分兵來與日本作戰。

還有一個最核心的問題,日本如果不在1941年12月7日去挑戰美國人的話。這樣一來,按照美國人坐山觀虎鬥的性格,不會那麼快參戰,蘇聯方面的物資補給力度也就沒有那麼大了。

大家別忘了,僅僅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美國人參戰以後就援助了蘇聯幾十億美元的物資和現金。

萬一莫斯科失守的話,無疑對蘇聯是一個巨大的暴擊。這就意味著蘇聯的主要城市已經被德國完全佔領,而遠東地區因為日軍的進攻, 也就無法支援西線作戰,遠東地區的工業也無法正常生產了。

估計往後就會發生這樣的一幕:日軍北上將消滅蘇聯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力量,同時佔領蘇聯遠東地區;而在歐洲方面,德軍基本佔領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區。

如此一來,蘇聯就失去了繼續作戰的能力,在1941年失去莫斯科之後,1942年蘇聯方面要麼就選擇與德國停戰談判、要麼真有可能直接被德國放倒了。

不過即使蘇聯方面退出了戰鬥的話,二戰的結果也並不會就此徹底改變的。日本在佔領了遠東地區以後,其實下一步還是會南下的,沒辦法——戰爭資源不夠了、中國戰場的消耗實在是個無底洞。

只要日本南下的話,那麼美國人必然會參戰。有可能到時候美國人根本就不會等日本再次南下以後再開戰。美國人會提前加入戰爭,在歐洲戰場幫助英國防守德國。

往後日本也必然會在太平洋上和美國一爭高下。由於美國擁有比日本更為強大的海軍、擁有日本根本就無法比擬的實力和戰爭潛力,日本人還是會必然會失敗的。

美國人往後必然會再次武裝蘇聯、積極援助英國,到時候德國人也同樣會遭到二次打擊的。於是乎,二戰的結局並不會就此改變、不過二戰的時間估計要往後拖幾年了。

其實說到底:所有的戰爭打到最後靠的就是實力、靠的就是戰爭潛力和國力。二戰時期,美國人的戰爭實力和潛力對於德、日來說都過於強大了。

薩沙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會有大的改變。

日本有120萬大軍被牽制在中國戰場,預計可以使用的額外兵力最多100多萬人。

後來日本用於南下作戰的南方軍,不過75萬人。

如果日本出兵100萬攻打蘇聯遠東和外蒙古,蘇軍必須也使用100多萬人來對付。

但蘇軍還是可以應付的,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就是對付日本的,規模相當宏大。

1938年6月28日,該集團軍擴編為遠東方面軍。

在蘇德戰爭最困難時期,遠東方面軍曾經將一部分兵力調往西線前線救急,但主力基本沒動。

遠東方面軍向蘇德戰場抽調23個師(其中步兵師16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4個,摩託化師1個)、19個旅(其中:步兵旅3個,空降兵旅3個,炮兵旅13個)和航空兵部隊,總兵力約2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300門、坦克約2000輛和其他技術裝備。此外,開赴前線的補充兵員有10萬餘人。

但是,調動這麼多部隊,不代表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沒有實力。

即便是在莫斯科最危險的時刻,遠東方面軍主力也沒有動,始終保持著相當的規模。

這說明史達林的頭腦很清醒,知道日本的威脅。

根據林三郎的《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一書中記載,從1941年到1945年,遠東方面軍兵力分別為

135萬、130萬、115萬、117萬、120萬。

而此時的蘇軍不是以前的蘇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武器裝備、兵員素質、戰術戰法都有極大提高,比日軍強多了。

那麼,即便是以蘇聯遠東方面軍現有規模,對付100多萬日軍還是有把握的。

退一步說,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領土遼闊,自然條件惡劣,是非常不適合用兵的地方。

20年代日軍曾經出動8萬幹涉軍,進入過內戰混亂中的西伯利亞,最終被紅軍趕了出來。

日軍對西伯利亞條件的惡劣心有餘悸。

也就是說,即便蘇聯遠東方面軍不是日軍對手,只要層層堵截,步步後撤,依靠遠東和西伯利亞巨大的面積,也絕對能拖死日軍。

僅僅西伯利亞就有1200萬平方公裡,比中國還大,具有非常大的戰略縱深,日軍難以速戰速決。

所以,如果日本夾擊,蘇聯和蘇軍都會非常困難,但仍然能夠堅持一段時間,至少二三年是沒有問題的。

歐戰是1939年爆發的,蘇德戰爭是1941年6月爆發,美國是1941年12月珍珠港被襲擊後參戰。

即便沒有珍珠港被襲擊,美國參戰也是必然,最多推遲到1942年而已。

當時德日聯手仍然沒有擊敗蘇軍,那麼等到美國參戰結果還會是一樣。

甚至因為日軍北上打蘇聯沒有南下,此刻美軍參戰以後日軍就會嚴重缺乏石油。

美軍和日本拖一拖,就會比較輕鬆的擊潰缺乏油料的日本聯合艦隊,大獲全勝。

所以,日本北上夾擊蘇聯,難以改變戰局。

大家別把史達林當做傻子。

千佛山車神說:

肯定會改變,這是毋庸置疑的!

關於二戰期間日本和蘇聯之間的對抗,很多人都偏向於神化蘇聯,認為蘇軍是不可戰勝的,蘇軍總指揮朱可夫是宇宙第一名將,當年的蘇聯紅軍是見鬼降鬼,遇魔伏魔,天下誰也不是蘇軍的對手。

咱們本著唯物主義思想來看,世界上哪有不可戰勝的軍隊?這是典型的封建迷信!如果蘇軍真的天下無敵,那麼蘇聯早就一統世界了,還有什麼冷戰可言。

蘇軍不是不可戰勝的,德軍就曾將蘇軍按在地上摩擦,朱可夫也不是戰無不勝的,朱可夫打仗就是靠人海戰術,朱大將軍不怕犧牲,打光了一個團,那就再拉過來一個團,打光了一個師,那就再拉過來一個師,只要蘇聯還有人,往前線堆就是了。

按照朱可夫的要求,在戰爭開始之前他手中有多少人,戰爭結束後他手中照樣還得有這麼多人,反正不管怎麼樣,朱可夫手中的兵力不能減少,只能增加。如果兵源不足,那就是立即從後方徵調。(朱可夫打仗的秘訣就是一個字「狠」,對敵人狠,對自己人更狠,他打仗從不計較傷亡)

當然,現代戰爭光靠推人是不可能取勝的。由於在戰爭初期蘇軍是倉促迎戰,因此在最初的大半年中蘇聯是兵敗如山倒,西部地區的許多工業基地完全丟失,大量的武器裝備和物資也落入德軍手中,蘇聯的軍工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雖然在莫斯科保衛戰和史達林格勒戰中蘇軍取得慘勝,但蘇聯的整個戰爭動員能力已經到達極限了,蘇德兩國也是一直在接觸,一直在談判,反正打不過就談唄。

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後,蘇德之間的實力對比才發生了轉折。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迅速參戰,雖然美軍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內出兵歐洲(跟德國開戰要再英國準備很久),但美國在第一時間就展開了對蘇聯的大規模物資援助。

大家不要小看美國的援助,美國對蘇聯的援助規模是相當龐大的,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為蘇聯提了102億美元的物資援助,單軍用汽車一項,美國就給蘇聯送去了40多萬輛,這裡面包含了各類輕重型坦克,運兵車,輕重型卡車等等。

除此以外還有飛機也有1.4萬架,以及炸藥325784噸,其中無煙火藥129667噸、TNT炸藥729138噸。

在美軍援助之前,蘇軍的指揮官只能將命令下達到營、連這個級別。而在得到美軍大量電臺的援助後,蘇軍指揮官可以直接指揮班級作戰,作戰效率大大提升。

另外美軍還援助了蘇聯大量的糧食,極大的保證了蘇軍的後勤補給,在美軍的援助清單中甚至還有巧克力。正是在美軍的支援下,蘇聯才有了將戰爭進行下去的底氣。

因此沒有什麼軍隊是不可戰勝的,德軍如此,蘇軍如此,美軍亦是如此!(美國援助蘇聯物資的運輸路線)

日本在二戰時期並不畏懼蘇聯,大家不要小看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瘋狂,對於當年的日軍來說,只要天皇一聲令下,太陽也得給打下來。

作為日本的盟友,德國是非常希望日軍攻打蘇聯的,這樣可以對蘇軍形成東西兩面夾擊,減輕德國的壓力。而日本也曾想過進攻蘇聯,九一八事變的主要策劃人之一的石原莞爾就強烈建議北上攻打蘇聯。

石原認為蘇聯在完成工業化後肯定會對外擴張,而蘇聯在亞洲的擴張方向肯定就是滿洲,因為滿洲物產豐富,並且旅順和大連還是不凍港,這是蘇聯夢寐以求的(海參崴並非不凍港,海參崴海域在冬季還是要結冰)。

在石原莞爾的戰略中,日本在佔領中國東北後應該對國民政府進行懷柔,不應再與中國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同時還要跟美英保持良好的關係,從美英那裡得到石油和橡膠這兩種重要的戰略物資。在獲得美英的支持後,日本就可以與德國配合,全力攻打蘇聯,奪取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

不得不說,石原莞爾的大腦是十分清醒的,他充分認識到日本與美國開戰是不可能取勝的,雙方國力有著巨大的差距。對於日本與美國開戰,石原曾說道:「如果說這場戰爭需要1萬元的話,英美實際上有100萬元,而日本只有1千元,這種差異只能用戰略來彌補,而不能用什麼『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口號來彌補」。

並且石原也一針見血的指出,如果日本攻打蘇聯,美英即便不支持日本,也肯定不會去支持蘇聯。萬一日本沒打過蘇聯,美英絕對不會坐視蘇聯南下,必然會拉日本一把。就算局勢走到無可挽回的地步,以蘇聯海軍的實力也不足以威脅日本本土。但是倘若日本與美英開戰,蘇聯卻很有可能落井下石。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石原的預測,蘇聯為了穩住日本,在1941年4月13日,蘇聯與日本籤訂了《蘇日中立條約》,約定雙方維持和平。而在日本的施壓下,蘇聯停止了對國民政府的軍事援助,直到美國參戰前,國民政府一直都是孤軍奮戰。(《蘇日中立條約》籤署現場)

《蘇日中立條約》保證了蘇聯東部邊界的安全,但是在蘇德戰爭結束後,蘇聯便以對日作戰為籌碼,從美英那裡撈取了不少好處。

1945年8月8日蘇聯撕毀了《蘇日中立條約》,正式對日本宣戰,狠狠地從背後捅了日本一刀子。

從某種方面來講,日本確實是被蘇聯給坑了,而這早就在石原莞爾的預料中,因此他當初極力要求日本北上攻打蘇聯。

不過在七七事變之後,日本軍部拒絕了石原莞爾不要擴大對華戰爭的建議,反而開啟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在華的軍事行動嚴重侵犯了美英的利益,日本與美英的對抗也越來越嚴重。

之後隨著美國對日本制裁日趨加重,日本軍部最終確立了與英美開戰,奪取東南亞的戰略,北上攻打蘇聯的想法就此擱淺。

試想,如果日本真的攻打蘇聯,那麼就憑蘇聯在遠東的那70萬人根本擋不住關東軍。要知道在諾門罕之戰中,蘇軍以優勢兵力和優勢火力對於日軍的一支偏師,傷亡率竟然還比日軍高!(諾門罕戰役中日軍的戰鬥是很頑強的,這一點大大出乎蘇軍的意料)

並且蘇軍在遠東作戰還有個致命的缺陷,由於西伯利亞大鐵路運力有限,蘇聯很那在短時間內調運大量兵力和物資。諾門罕之戰雙方投入總兵力不過20萬人,蘇聯的鐵路系統就已經接近崩潰了,如果日軍傾兵來犯,蘇聯的後勤補給根本跟不上。按照諾門罕之戰的傷亡比粗略推算,如果日本出兵200萬進攻蘇聯,蘇軍至少要300萬才能頂得住。

要知道在二戰末期,蘇聯準備了三四個月也不過在遠東集結了150萬人,這幾乎就是蘇聯的調兵極限了。

所以日本若真的與德國夾擊蘇聯,那麼二戰的走向很可能發生改變,即便是擁有100個朱可夫,蘇聯也很難力挽狂瀾了。

文史不假說:

我覺得,大的結果不會改變,但是二戰的時間將會延長。

如果小日本不去招惹太平洋的美軍,那麼,羅斯福不可能在1941年便會對日作戰。也就不會有太平洋上一系列的對日攻擊,更不會有隨後對日本本土的轟炸。

這樣,日本用於太平洋的100多萬精銳部隊,便可以從東北直接攻擊蘇聯,加上駐守的關東軍,最多可以有150萬以上的兵力投入到對蘇作戰。

當時,蘇聯疲於應付西線戰場的德國人,對於東線戰場,我認為留守的遠東方面軍,僅夠用於防守。

不過,並不代表史達林對於小日本沒有防備。保守估計,遠東方面軍尚可抽調20個左右的師,儘管都是二流的部隊。

總體來講,蘇聯的遠東軍總計可用人數不超過130萬左右,而小日本可以有150萬以上的兵力。但當時的蘇軍,已經在戰爭中脫胎換骨,武器裝備和戰術戰法都有極大的改觀,雖然是二流的蘇聯軍隊,但戰力要強於日軍的精銳部隊。

同時,本土作戰的蘇軍,依託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即便戰爭初期會稍處被動,但只要背靠戰略縱深,逐步後撤,抵擋住小日本應該不是難事。

東西兩線同時發力,蘇聯的形勢一定會非常緊張,但是!如果能夠相持一到兩年時間,英美等國必然能夠從歐洲戰場抽身來援。

所以,如果德日兩國同時攻擊蘇聯,相信二戰的結果不會發生改變。但!蘇聯方面將會有更多的犧牲。

梁老師說歷史說:

這個問題老梁拉回答。

日本配合德國人整蘇聯?說句不好聽的話,他這就是貓舔狗鼻子,這就算是沒事找事。

日本人這是嫌棄自己命太長了,這著急的非要找他們家天照大神給自己弄倆排位是咋的?

要俺看,日本人要是幹這麼幹,二戰的結果不僅不會改變,他比德國人還完蛋的快。

估計有很多小夥伴就要說了:「你快拉倒吧,日本和德國這麼一夾擊,蘇聯人能撐的住?你不知道雙拳難敵四手嗎?」

咋不知道呢?但您記住了,二戰這是一個國際事件,他可不是一兩個國家之間的較量,你日本人和德國人對蘇聯人玩夾擊,其他國家也不是看客,光在那喊口號,賺吆喝去的。

日本人的背後有咱中國人夾他的肉餅子,德國人的背後還有英國人捅德國人的大腰子呢?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感覺,咱說的有點不靠譜。

原因是,英國人被德國人已經壓到了英倫三島上出不來了,後來應蘇聯的要求,派過一些個人去攪和德國的後背,搞所謂的開闢第二戰場的事,結果上去的人,他活下來的沒有多少個,感覺英國人也就那麼回事,壓根就不會對德國人造成任何的威脅。

可您要記住了,邱吉爾點頭答應蘇聯人在德國人的背後搞事,那是在史達林反覆的要求下進行的,英國人一個是確實沒有準備好,二一個是他還不想著急的下場,攪和到蘇聯和德國人的戰爭當中去,所以那僅僅是一個走形式而已。

日本和德國人真要是形成了對蘇聯的夾擊形式,你看看英國人著急不?

畢竟瞅那架勢,德國人把整個歐洲幹趴下,拿到蘇聯的各種資源,外加人口資源之後,你感覺他下一步將會拿英吉利海峽對過的英國咋辦?

顯然一頓涼拌是跑不了的,英國人要為這個最壞的結果,也得出頭。

至於您說的英國人不是對手,但您別忘記了,邊上還蹲著一個賣東西的美國人,這傢伙那會是誰的錢都賺,不管是德國人,還是英國人。

但他可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的歐洲出現在地球上,畢竟想要在世界上有說一不二的話語權,這就是美國人的心思。

那麼美國人必然會在各個方面節制德國人,並且給英國人必要的東西,而那套所謂的《租借法案》就會早早的拋出去,而不是等著榨乾英國人最後一滴可以流通的毛毛錢,等著英國人將他們的企業以打骨折的價格賣給他們美國人了。

物資的輸入英國成為必然,沒準美國人還會提前下場了。

別忘記了還有咱。

雖然咱抗日初期,確實讓日本人壓著打,大半個土地都讓日本人給佔了過去。

可咱還是有實力的,別的不說,武漢戰役結束之後,咱和日本已經形成了對峙,進入了他打不動咱,咱也啃不動他的時間段。

可咱要是真真得到了援助,拿到了新式武器,你覺得咱給日本人來個反攻咋樣?

抗戰越是往後,咱兵員的戰鬥力不差,差的是裝備而已。就算是差吧,咱用三五個人換他日本人一個人咋樣?咱的人口基數就在哪裡,日本人換不起的。

咱缺少的是裝備啊!那麼蘇聯人在自己被日本人和德國人夾擊,您感覺蘇聯人會不會對咱進行軍事援助呢?您要知道民國時期,蘇聯人的援助比其他國家都是要早的,就有關交往。

所以一旦出現題主說的如果,蘇聯裝備就會大規模的進入到咱的戰場,您別不相信,這種情況絕對會出現。

畢竟他們只要提供武器,咱提供人員,就能為他拉住日本人,這事不管怎麼看都不虧。

再有就是美國人的援助也會加大,還是那句話,他不願意看到德國人在歐洲一家獨大,統一整個歐洲,從而在世界上多出一個有話語權的傢伙,這是美國人無法接受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二戰那會美國人也不是沒有援助過咱?」

您要知道援助和援助是不一樣的。

咱給您舉個例子,您就明白了。知道《租借法案》吧,這玩意弄出來之後,英國人佔了大頭,大約有63%;接著是蘇聯,大約佔了23%,差不多是英國人的三分之一;跟著是法國6.4%,至於咱這塊呢?只有差不多3.2%,比法國都差,只有人家的一半水平。

就這麼點東西,咱去接收的時候,英國人那些個蹲在亞洲這塊的三流部隊,被日本人打到處亂竄,讓他們看守援助過來的裝備他們還扣扣索索的,他們認為是他們的,結果等著日本人來了,很紳士一般的交給了日本人,然後很紳士一般的投降。

而這種情況要是在日本人開始配合夾擊蘇聯人的時候,就會有變化,援助甚至會加大。

畢竟真正能把日本人給拽住的就只能是咱了,要知道美國人是在二戰的太平洋戰爭中打了日本人,但你別忘記了,日本人的大頭部隊都在咱這裡。

從太平洋戰爭開始打到結束,咱地盤上的日本人始終要比太平洋上的日本人多。

咱的意義蘇聯人明白,美國人何嘗不明白呢?

反攻日本人的時候,日本人就要抓瞎了,興許到時候要進攻日本本土的時候,咱的軍隊番號也會出現在其中了,就算不出現,也會受到邀請的。

要知道在雅爾達會議上,美國人為了邀請蘇聯人進攻日本人,也是付出了代價。

而咱呢?只要美國人付出軍艦,和必要的軍需物資就成,您感覺呢?

當然這一系列的前提,都是題主說的事情會發生之後的事。

好了咱接入正題。

咋說呢?日本在抗戰初期,這戰鬥力確實不錯,但隨著抗戰的發展,時間的推移,咱擊斃日本老兵的數量逐漸增多,那麼後來補充進來的日本新兵,已經達不到日本最開始的兵員素質了。

您比方說他們最開始的新兵,都要經過訓練的,光實彈射擊這一塊,一個月就要耗費一百五十發子彈,而後期隨著戰事的吃緊,戰線的拉長,他們急需兵員補充,這已經沒有辦法達到了。

而咱的戰鬥力,隨著戰事的發展,由弱變強,畢竟咱的士兵就沒有那麼多的訓練,大部分都是從地裡頭拉出來的壯丁,發一把長槍,這就是算是兵了,扛過一兩場戰鬥還沒死的就是老兵。

咱弱的時候,已經是底線了,之後只能是變強,而不是變弱。

那麼日本人則不同,因為他的士兵最開始都是精挑細選,嚴格訓練,就是為了發動戰爭一舉拿下咱的,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侵略咱的時候,要說什麼三個月滅亡咱大華夏的話,他為這個事準備了可不是一年兩年了,所以他最開始的拳頭是最硬的,往後打就慫了。

別的不說,就說蘇聯打關東軍的時候,那關東軍都虛了,整個戰鬥打下來,抓俘虜的時間都比打仗的時間多,您就說吧,從這裡咱就不難發現日本人兵員素質越往後越虛弱。

日本人玩刺刀是很不錯,但咱差嗎?後期也不差了,不然也不會在後來的韓戰中打的美國人哇哇大叫,您要知道韓戰和抗戰結束的時候可沒有幾年啊!

咱最開始的時候,三五個換日本人一個,到了最後,咱不說大話一個對一個吧,倆頂他一個不過分吧。

所以後期咱要是有好的裝備,打個日本人還是可以的,至少能把日本人給拖住,不會讓日本人那麼輕輕鬆鬆的配合德國人去夾擊蘇聯人的。

再有一個,您看著蘇聯人很菜嗎?

不可能啊!德國人那戰鬥力出奇的牛叉,但他們的閃電戰還是被蘇聯人給抗住了,進而打出了最終的反擊戰,從而讓美國開闢出了真正的第二戰場。

這蘇聯人要是沒進入到反擊德國人這一步的話,他美國人也不會那麼早發動諾曼第登陸的。

您要知道開闢第二戰場,史達林早就開始呼籲了,不管是美國人和英國人始終不接著茬,最終答應了,還跑到非洲硬生生的拖了一年,瞅著史達林格勒戰役把德國人的進攻勢頭給打瘸了,跟著庫爾斯克戰役把德國人最後的戰略預備隊給打沒了,這兩場戰役中間的時間點上才發動的諾曼第登陸,選擇的時間點剛剛好。

所以日本人有蘇聯人的戰鬥力?你快拉倒吧!

別說什麼諾門坎戰役,蘇聯人傷亡慘重,還險勝的,蘇聯人要是險勝,日本人還縮嗎?會逼著他們的軍官自殺謝罪嗎?不可能的!

如果蘇聯人真是慘勝的話,日本人只會加大砝碼,繼續進攻的,日本人也不傻。畢竟要是按照日本人喜歡沒事賭國運的性格,你給他一點顏色就燦爛,他不打下去都不可能。

只能說明日本人看到了自己壓根就不是蘇聯人的對手,絕望了,這才使用固守的方式,不在北進了。

你要用具體的東西來說事,咱就說說。

咱別的不說,就日本人那九七式坦克,說是中型坦克,說不好聽的用一輛卡車都能把他撞翻了,你讓這麼個東西懟蘇聯的T34?開玩笑呢吧!

日本人的歪把子和三八大蓋貌似對上咱很好使喚,但您別忘記了蘇聯人的波波沙可不白給。

您也別和咱說波波沙的射擊距離太近,一百來米二百米的距離,三八大蓋能打一千多米啥的。

蘇聯人那是跟著坦克進攻的,啥叫步坦協同?日本人不會,蘇聯人玩的可溜了。

你一千米咋的啦?人家鐵疙瘩在前頭頂著,你到是打一個試試?打不動的話,一百來米的時候,瞅瞅誰的火力牛叉?

日本人那九二步兵炮遇到蘇聯人的喀秋莎,來喘口氣試試,一頓火箭炮下去,整個陣地都翻過來炒了一遍。

這東西德國人聽見那聲音都感覺到了絕望,別說日本人了。

再有,西伯利亞這塊壓根就沒有開發過來,日本人要是來的話,他有多少卡車?就兩條大長腿的話,過不來吧!

您也別忘記了,蘇聯人擱在這個方向上可有著幾十萬的部隊,防的就是日本人耐不住寂寞,要賭一把。

最後一條日本人不管北進還是南下,目的是資源,他要是上西伯利亞,資源?難嘍!開發都沒有咋開發呢?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讚呦!

小虎有話說啊說:

肯定會改變,沒有說改變不了,什麼美國因素都是瞎扯,德日一起蘇聯根本就沒有辦法兩頭顧及,世界格局也徹底改變,美國只是中間搖擺而已。日本根本就沒有進攻蘇聯計劃,看看日本佔領中國東三省後,就在邊境地區修建大量軍事要塞,當年的日本人,比今天好多中國人聰明,人家日本人明白,日本是靠海國家,而蘇聯是靠陸國家,靠海國家最厲害是海軍,靠陸國家最厲害是陸軍,日本當然明白,用日本人短處和蘇聯長處,那自己找打。

假如日本沒有攻擊美軍珍珠港海軍基地?而是配合德國東西夾擊蘇聯?後來的世界格局當然會有改變。首先美國的國會不會輕易同意總統的參戰請求,美國老百姓也不喜歡打戰。所以,蘇聯將會孤軍奮戰,德日二國東西夾擊蘇聯,蘇聯腹背受敵,肯定支撐不了不久。蘇聯亡國後?英國也將被迫投降。歐亞大陸由德日二國瓜分,美國繼續保持中立。德日二國的威權國家資本主義模式將統治大半個世界? 但是,德日二國最大的失誤就是進攻蘇聯,估計日本也不贊成希特勒進攻蘇聯?可是德日二國都缺乏石油供給,當時全世界的石油資源都掌握在英美蘇三國的手中,這就是德日二國的軟肋。除非德日二國主動向英美蘇三國示好求和?

希特勒曾要求日本向東去進擊蘇聯,但日本認為西伯利亞寒冷的土地沒多少油水,而蘇軍情報人員得知日本人的打算,忙著和日本籤訂互不侵犯條約,歷史一下子變了。天意如此,沒有什麼如果。反過來說,當時如德國打殘英國再去進攻蘇聯,結果會是什麼樣?歷史就是歷史。西方人對共產主義怕的要死,現在怎樣?新八國聯軍又對中國虎視眈眈。恨不得馬上瓜分了。

日本當時最缺的是供他們繼續進行侵略戰爭的資源,按照當時日本的作戰實力不可能短時間內與德國會師。就算是拼盡力量拿下西西伯利亞和中西伯利亞又能得到多少資源?蘇聯的石油在高加索地區的巴庫(雖然俄羅斯後來在中西伯利亞發現了秋明油田,但是當時日本的石油探索和開採技術還無法使用那個地區的石油,不然小鬼子怎麼沒發現大慶油田)鉻礦在烏拉爾山附近,而蘇聯又不產橡膠!而馬來亞的橡膠、荷屬東印度的石油在不斷吸引日本人,加上英國荷蘭等國在南洋的守備力量有比較空虛,給了日本人可乘之機,所以小鬼子才會像進攻南洋,奪取南方資源。

諾門坎戰役就是另一個類似珍珠港的行動,只是因為失敗了,才沒有對蘇宣戰,就算日本真的投大批軍力對蘇作戰,必定影響到中國的戰局,蘇聯也會加大對中國的軍事援助用以牽制日本,那只會加速日本陸戰敗亡的進程,對於馬後炮的我來說,日軍的最佳策略不應該對華宣戰,而是應該對英國宣戰,佔領南亞大陸和東南亞,斷絕英國和流亡法國的殖民地原材料,專心的跟在德國後面做小弟,只要英國一倒下,蘇聯必亡,中國也就不在話下。

任何國家都有他自己的核心戰略目標,蘇聯遠東地區人煙稀少,幾近不毛之地,這並不是日本想要的。而日本本土嚴重匱乏的石油和橡膠等戰略物資並不在「遠東」。應該說日本軍部的戰略眼光較之石原莞二要深遠得很多。但南下戰略又不可避免地融動美英利益,無耐之下只有賭一把。而此時的中國戰場起到了延阻日軍攻勢和吸住日軍大量兵力的作用。這也是美國不遺餘力地援助國民政府的主要原因。

很簡單日本北上打前蘇聯只有陸軍單獨參戰,日本海軍無一作為,到了冬季北冰洋結冰了,當時日本沒有現代化的破冰船,春季進去的日本所有戰艦就會冰凍在那裡,根本不用管它,自然就會被困死,所以日本海軍只能南下作戰,這能這樣二戰暴發海軍才能參戰,北上就沒海軍什麼事了,你認為當時強大的日本海軍不出海作戰,放在家裡玩,可能嗎?日本戰略只能這樣了,別無選擇。

考慮美國不會坐視不管,因為蘇聯一旦戰敗,對美國全球利益及國家安全極其不利,會迫使美國提前參戰。戰爭比拼的是國力,深陷在中國的日軍陸軍有能力閃擊蘇聯嗎?肯定是不能,其結果就是美國參戰後,撒軍以求自保。對日本來說,海軍失敗一切玩完,恰恰海軍又是個資源消耗大戶,吞金巨獸。日本不可能不去考慮,還有能力去蘇聯改變世界嗎?二戰真正能左右世界格局的其實只有美國。

假如日本沒有攻擊美軍珍珠港海軍基地?而是配合德國東西夾擊蘇聯?後來的世界格局當然會有改變。首先美國的國會不會輕易同意總統的參戰請求,美國老百姓也不喜歡打戰。所以,蘇聯將會孤軍奮戰,德日二國東西夾擊蘇聯,蘇聯腹背受敵,肯定支撐不了不久。蘇聯亡國後?英國也將被迫投降。歐亞大陸由德日二國瓜分,美國繼續保持中立。德日二國的威權國家資本主義模式將統治大半個世界?

西伯利亞的氣候確實是大問題,但是日本當時也不是沒有對策,要知道幫清政府從沙俄手中搶回東三省的就是日本人。但是權衡利弊,對於日本來說西伯利亞的貧瘠之地實在是沒有吸引力!南下的資源才是日本的目的!如果日本知道西伯利亞下面有著巨大的油田,絕對傾全力攻打。蘇聯在兩面夾攻下絕對難受!而且日本打蘇聯,美國是絕對支持日本的!當時如果德日兩國同時進攻蘇聯,一但蘇聯投降,那麼二戰也就意味著提前結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按當時的現實情況來看,蘇聯是被資本主義國家憎恨的國家,他們早就想讓她滅亡了,那時英美等國就會和德國義大利日本籤訂秘密協定來重新劃分實力範圍。中國有句古話:有財不發是傻瓜!帝國主義國家看重的是利益,大家想想如果沒有利益誰會去發動戰爭!

德國閃擊俄國,連戰連捷。最終敗是敗在拖得太久進入了寒季,再加上後來俄國急調遠東防禦日本的部隊來反推導致的失敗。如果日本能按德國的計劃東西夾擊,俄國哪有東面部隊西進?死是妥妥的。日本沒打他們都被德國揍得差點完蛋。二戰的時候西伯利亞開發程度很低,日本花費大量資源佔領了也得不到急需的資源。即使日本進攻蘇聯,蘇聯只要把西伯利亞鐵路炸掉,以日本的後勤能力陸軍主力也不可能穿過西伯利亞進攻蘇聯。

不是這麼簡單,日本南下,是為了資源。如果西進,當時西伯利亞只是荒原,無法為它「養戰",它不可能走遠。德軍南攻基輔也是為了補給。當時的決策者並非傻瓜,而是情勢所迫。但歷史是鬥爭雙方寫成的,反抗的一方的潛力,另一方無法予知,更無力左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戰爭怎樣開始,誰都知道;戰爭怎樣結束,誰都不知道。如果日本北上,它也調動不了多少部隊,南下使用的是海軍,北上除非不要中國戰場,要不它調不走多少部隊,再一八路軍會跟進搗亂,八路軍已北上和國共爭奪東北一樣把日本耗在東北,日本不南下美國就騰出手來了,照樣收拾德日。

如果俄戰敗,全世界都歸德國了,基本上都講德語,當時徳國把原子彈的設計和所需材料正在研製中,給它兩年時間就可成形。看二戰歷史,俄國人殺入柏林撿了很多值錢的東西,而美國殺入德國,搶了很多科學家和原子彈圖紙。

不沉的經遠說:

二戰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二戰的最終結局不會改變,但是會影響蘇聯的反攻進度。

首先,日本如果選擇北上戰略,對蘇聯的威脅並不大。

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並未放鬆對日本的警惕,雖然從遠東地區抽調了一些部隊加強歐洲戰場,但是依然保留了大量的部隊,甚至在補充了一些新編部隊以後,蘇聯在遠東地區的總兵力還得到了加強。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軍在遠東地區共有703714人,而到1941年12月1日,遠東地區的蘇軍增加到了1343307人,而到了1942年7月1日,蘇軍更是達到了1446012人。當然,蘇軍在遠東地區的部隊很多都是先組建的,其戰鬥力和歐洲戰場的部隊不能相比,坦克、火炮、飛機的裝備數量也遠低於歐洲戰場,但是依託要塞進行防禦還是沒問題的。

而日本關東軍鼎盛時期不過70多萬人,坦克、大炮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比蘇軍差的多。加上日軍缺乏汽車,後勤難以保證,因此無法對蘇軍構成什麼威脅,更談不上牽制蘇軍。

其次,日本即使不南下,不偷襲珍珠港,美國一樣會參戰,德國和日本難逃失敗的命運。

很多人把美國參加二戰歸咎於日本偷襲珍珠港,其實這個看法並不正確。早在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前,在1941年的3月,美國就通過了《租借法案》,宣布所有和軸心國交戰的國家都可以得到美國援助。

除了物資援助之外,美國還派遣艦隊協助英國船隊護航,並公開表示將會直接攻擊任何看到的德國潛艇。在美國正式參戰前,美國的驅逐艦和德國的潛艇就已經發生了交火,並有美國驅逐艦被擊沉。

實際上,美國此時對德國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不公開宣戰僅僅是因為美國還沒有完成戰備而已。偷襲珍珠港只是讓美國參戰的時間提前,但是不會改變美國參戰這個結果。所以即使日本北上,美國最遲在1943年一樣會參戰。

第三,日本北上影響最大的是日本可能會崩潰的更早,而德國則可能會好過一些。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很多物資需要進口,南下就是為了奪取東南亞石油、橡膠、糧食、有色金屬等戰略物資。北上的話軍事壓力更大不說,關鍵是蘇聯的遠東地區一窮二白,人口不足百萬,一沒資源二沒工業,連農業都不能自給。

日本如果真的北上,那麼在美國的禁運下其國內的工業將面對原料匱乏的窘境,其軍事實力也會迅速下降。而另一方面,如果日本不進攻東南亞,那麼到中國的戰略通道滇緬公路就不會受到影響,中國可以獲得更多的援助物資。

此消彼長,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壓力將會大大增加,而進攻遠東地區失敗以後,日本陸軍將面臨崩盤的可能。所以日本的失敗將會比歷史上更早。

但是日本進攻遠東地區雖然不能對蘇聯陸軍構成太大威脅,不過日本海軍可以封鎖蘇聯的太平洋地區各港口。這麼一來歷史上從美國運送援助物資到蘇聯的太平洋航線將不能使用,蘇聯獲得的援助物資將會減少很多。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壓力將會大大減輕。

而且美國雖然不會改變參戰的結果,但是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肯定會推遲直接參戰,這對德國也是利好消息。因此德國的失敗時間將會推遲。

當然對德國不利的一面時,因為美國推遲參戰,那麼德國有可能會堅持到美國原子彈研製成功,並享受到核武器試驗場的待遇。

結語

所以總的來說,日本北上不會完全改變二戰的結局,不過日本可以通過犧牲自己來換取德國晚一些失敗,並失去世界上第一個遭到原子彈攻擊的國家的殊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59352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