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都說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遺,為什麼每到秋後要派幾個人看莊稼?

快樂暖陽ud說: 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遺是事實,每到秋後派幾個人看莊稼也是實事求是,因為秋後收割後會被提問者夥同一…

快樂暖陽ud說:

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遺是事實,每到秋後派幾個人看莊稼也是實事求是,因為秋後收割後會被提問者夥同一小撮人偷竊。任何年代都有懶漢和不勞而獲者,就是現在富的流油還有監控攝像頭。

路不拾遺歷史上遺留下的美好願望,經歷了一代代人的選擇和比較,人民對風清氣正的年代加以頌揚無可厚非,網絡配圖現在還有人光天化日之下竊搶菜農蔬菜呢。任何時代都必須防範奸詐和竊賊,六七十年代更應該防範居心不良小心。

靈敏芒果D0說: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形容某個年代社會風氣好,如果執意按此要求,從中國歷史上來說,目前還沒有。說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也是說當年的社會風氣比較好,這點年輕人是不知道的,年紀大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都認同的,因為一對比就知道了!最明顯的一點,黃賭毒!

淡泊人生hVr5說:

我親歷過六七十時代,那個時代根本沒有人偷莊稼,根本不用派人看莊稼,即使看莊稼也是防雞鴨偷吃,不是怕人偷,夜間不用看。莫言說的守田人是收割糧食時為保證糧食粿粒歸倉而臨時安排的,主要是看望收割過的麥田不要被社員私自亂撿麥穗,並不是看守沒收割的麥田。小編提這個問題不是不懂那個時代就是別有用心

繽紛橘子糖說:

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過來人都知道,路不拾遺是因沒東西可丟,別說個人丟東西,大路小路、犄角旮旯連根草都看不見,到處淨光光(一直納悶那時候為什麼不長草,如今路邊、牆角的草鋤不完)。

到了秋天,地裡的莊稼熟了,糧食是集體的,每家每戶分到的口糧不夠吃,誰都想夾帶點,所以,村裡要派人看青(看莊稼)。

錢德鑄說:

題中的矛盾現象確實存在。我是過來人,可以證明:兩種情況都是事實。

那時候,人們的思想教育都簡單、純正,一心為公的精神較濃厚。個人家裡的東西本是平常物,大家都熟悉,沒有什麼強烈想要的;如有什麼稀罕物,拿去也不敢拿出來消化和使用,臭了鄉裡鄉親或街坊四鄰,難於做人。

公家的糧食可不同,那時吃飯可要憑供應,一是糧食不充足很多人有需要;二是有少數個別人蠶食公家的,只要不被現場抓住,「背後吃飽肚子」1是別人看不見,2是有嫌疑你不說我腳大我不說你臉麻,反正是大家的與我關係不大,不會太在意,也就出現拿公家的沒有拿私人的那麼可惡、可恥。當然秋收時有的隊裡就要派人守莊稼啦。

實事求是說,那時大鍋飯的主流是集體制的熱火朝天幹勁、共富同享精神,但也存在有人上工偷機耍滑、暗地裡蠶食公物以資個人之需的現象。

世界上、什麼事情都沒有絕對!真正要區別的在於:我們看事看問題,是看主流,還是支流?

雄哥14505說:

當時貧富差距小,城市工作人員工資待遇收入差別不大,每級才六至八元。物質供應無論職務高低(包括居民),都憑票購買。

農村是集體經濟,糧食按人口分配(強勞力會多一點),工分值差距也小。

由於社會平等,人們又有覺悟,所以治安狀況良好。路不拾遺,只是一個比喻,仍然有很少的盜竊行為。

為了防止集體財產損失,鞏固良好治安環境,當時時發動群眾或民兵夜晚巡邏。所以,有護糧(看莊稼),一點也不奇怪,一則防野獸糟塌莊稼,二則防個別人偷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60702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