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德國給過中國什麼技術?_德國對中國有什麼幫助

外語那點事說: 首先糾正一下這個問題,從國外引進的技術,並不是這些國家給我們的,而是他們賣給我們的,並且我們付…

外語那點事說:

首先糾正一下這個問題,從國外引進的技術,並不是這些國家給我們的,而是他們賣給我們的,並且我們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

德國出售給中國的高精尖的技術主要在軌道交通方面。

比較著名的有上海磁懸浮列車,這套技術由德國創造,並且出售給中國,並在中國實施建設。也就是上海通往浦東機場的這一條磁懸浮列車軌道,成為了世界上唯一正常運營的磁懸浮軌道列車,也是唯一一條沒有發生過事故的磁懸浮軌道列車。

德國有另外一處同樣技術的磁懸浮列車,但是距離更短,在一次使用過程中出現了脫軌,所以不再運營了。

如果有坐過上海磁懸浮列車的,應該知道坐在上面的感覺並不穩,沒有辦法和我們現在使用的高鐵相比。由於擔心安全問題,上海磁懸浮列車現在普遍是降速運行,大多數時候只開到200多公裡,比我們的高鐵速度還要慢,但是坐在上面的感覺仍然還是非常不穩。所以,這一項技術的引進實際上是沒有什麼收益的。就算是上海磁懸浮列車是收費運營的情況下,仍然沒有辦法賺回投資,可能連維護費用都是虧的。

第2次技術引進,那麼中國就是大賺特賺了,也就是高速鐵路軌道技術。我們中國現在運行的高鐵,總共進行過三次技術引進。早期的兩次是從日本和法國引進的,但是都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從日本引進的技術速度提不起來,從法國引進的技術運行一段時間以後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鐵路變形,最後高鐵變成慢鐵。

從德國引進的這個技術就是比較成功的技術了,是由德國西門子公司開發的。由於在德國受到美國和歐洲兩大航空財伐的影響,鐵道技術沒有辦法發展。而且還時不時莫名其妙地發生嚴重的脫軌事故。

所以,當時德國西門子公司研究出這個技術以後已經巨額虧損,所以和中國談判,希望銷售這個技術,當時他們要價是4億歐元。最後被我們壓價到10億人民幣,並且同時購買他們的4輛原型車。

也可以說是中國對外談判史上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勝利。但是,德國西門子公司仍然給中國人穿了小鞋,當時給中國提供的所有技術文檔都是用德語來寫的,沒有英文翻譯。

並且德語的技術文檔使用的語言在國內是找不到外語系專業的人才去翻譯的,外語系的人才就算用中文都看不懂。所以,當時德國的高鐵技術是由我們中國的鐵路工程師,一個詞一個詞用德英,中德,英漢字典慢慢查出來,翻譯出來的。

原型車上面幾百個插口哪一個插口是什麼意思?那是我們中國的鐵路員工一個插口一個插口,試出來的。

最後,我們中國搞清了裡面所有的技術,並且還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壓低了成本。因此,中國高鐵成了全世界第一。速度最快,運行最穩定,事故率最低,與此同時還具備一定的盈利能力。

第3個技術那就是由德國若干個汽車企業引入中國的整車製造技術了,最早和中國進行合資的企業,是德國大眾汽車公司,之後奔馳、寶馬等等。有名的德國汽車企業都在中國開設了合資公司。所以,中國人對於德國的汽車還是非常認同的,馬路上跑的汽油車大部分用的是德國的技術,少部分用的是日本的技術,有極少數用的是韓國的技術。

但是,發動機製造技術德國沒有公開給中國,中國至今沒有非常好的發動機。甚至連最便宜的國產汽車,例如五菱牌的汽車,都主要使用日本的發動機,只有非常少數的五菱牌的最便宜的汽車用的國產發動機。

德國賣給中國的技術,主要就是上面提到的這些。那還有一些零碎的技術,每年都會有幾百項,但是這些技術主要不是她們賣給中國的,而是他們為了省錢到中國來找工廠進行代工。技術本身並沒有很大的價值。

中部城市百科說:

德國並沒給過中國技術,但中國受德國技術影響深遠的包括高鐵、汽車、和啤酒等!

首先,給技術是不存在的,技術的引進是利益的交換,國與國之間並沒有純真的友誼,有的只是共同的利益。比如不是印度,中巴也不會有這麼鐵的友誼。中國與德國經濟往來密切,但一戰二戰中國和德國都是敵對國,是正式宣戰的敵對國,當然中國都是戰勝國。

在科技領域,公認的美日歐三強,歐洲代表就是德法英,這幾國中,中國與德國的關係可謂是最為密切的。兩國相距遙遠,並無根本的利益矛盾。德國的民用技術發達,先進,與中國極為互補,中德合作也是最為順暢和穩固的。其中中國多個行業都受德國技術影響深遠,當然都是花錢買的,不是德國免費給的,這其中,幾個有代表性的就是高鐵、汽車、家電和啤酒。

高鐵,中國人引以為傲的新四大發明之首,其實並不是中國的發明,中國的功績在於將高鐵發揚光大,本質上是由於中國的市場需求整合適合高鐵的發展。中國高鐵走的是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道路。幾大國際巨頭中,德國西門子與中國高鐵的淵源極深。甚至直到高鐵國產化已極高的現在,德國相關企業如ABB、克諾爾等仍然把持者高鐵乃至普通城鐵等的牽引、制動等核心零部件領域。

汽車,南北兩個大眾是中國最成功的合資車企代表,雖然多年的市場換技術有沒有換來多少技術並不知道,但南北兩個大眾卻是上汽和一汽賴以生存的重要保證。這兩家中國最大的汽車企業,如果沒有大眾,很難想像他們能像現在這樣規模。上汽一汽的自主品牌都需要合資大眾輸血也是不爭的事實。類似的,甚至情況更嚴重的北汽和華晨就更不用說了。華晨若沒有寶馬,估計已倒閉多年了。

啤酒,著名的青島啤酒就來源於德國技術。由於青島和德國的歷史密切關係,青島的工業體系德國烙印極深,如海爾、青啤等,最初都源自引進德國技術。

其他領域,德國技術也有廣泛存在,中德之間的經濟交流,技術引進活動堪稱標杆。眾多中國企業甚至有收購德國企業的壯舉,比如三一收購大象。中國的經濟發展踐行的是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開放的重要內容就是引進外資和引進技術,這其中德國是繞不開重要引進對象。但還是強調,都是花錢買的,可不是德國白給的。

Lscssh科技官說:

不好意思,德國根本就沒給過中國什麼技術!

1、日本願意轉讓技術不代表德國願意

首先你得明白一點,我國和日本的關係跟德國並不是完全相等的,中日兩國不管是歷史上,還是地理位置上都離的很緊。同時從當年的的歷史環境和狀態來看,從日本國內角度出發,援助中國以及轉讓技術有助於日本自身的利益。

很多人都會提當年日本對我國的貸款,以及曾經提供過的一些技術援助(包括技術轉讓等等),而日本做出這些本身並非是為了援助而援助,其背後同樣是有目的。因為很多技術轉讓包括資金援助都有明確要求,必須採購日本的產品,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市場是非常有利日本的發展。

因此,日本當年對寶鋼的技術轉讓,以及整個經濟援助可以說是一件雙贏的事情,有利我國改革開放,也有利於日本自身發展。

2、源自德國的技術均是採購

德國在跟我國的關係並沒有像日本這樣的歷史和環境,因此德國可以說從未真正給我國無償提供過什麼技術。

很多答主提到的磁懸浮技術,事實上並非是德國提供,正確的說法應該叫我國採購,是花錢買下的!買和單純的技術轉讓完全不是一個性質的事情,只能算是正常的貿易方式,因此算不上德國給中國提供技術。

剩下最早進入上海投資建廠的大眾,當年人家就是奔著做生意來的,就是看重這塊未開發的市場。而當年我們的本意是想通過市場來換技術,但事實我們也看到了,經過多少年的發展之後,在汽車領域這些外企們根本就不讓你們接觸任何核心技術,也就給點無關緊要的技術點。

3、核心技術歐美歷來封鎖中國

也許有人不知道這世上有一個協議叫瓦森納協定,該協定就是歐美西方國家針對中國定製的,凡事西方先進的技術,我國又沒有能力研發生產的幾乎都處于禁運狀態,而德國也是該協議成員國之一。

因此,自從1996年該協議正式生效以來,根本就不可能給中國再提供什麼技術,即便是中國想要花錢購買,也得看人家臉色,不是想就能買的。

如果把時間要往前推到1990年代之前,這時候的德國都還未統一,東德自身就自顧不暇,西德的經濟則不錯,當年也曾追隨日本向中國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援助,並且一直保持到21世紀,但是這並比代表德國對中國提供了完整的技術轉讓。

4、真正無償給中國技術的只有蘇聯

我們現在是全球工業化門類最全的國家,而這個基礎當年其實是蘇聯給建立的,作為農業大國當年真的是一窮二白,根本就沒什麼重工業,除了東北有日本殖民時期建立的產業外,幾乎就沒什麼了。

但在中蘇蜜月期,蘇聯給了大量的援助,這裡面包括了資金以及各種無償的技術,也正是這些援助讓我國快速建立起了自己的工業體系雛形。

所以,要說和日本一樣給我們提供技術的國家就是蘇聯了,其做的比日本還過份,真的做到了免費給錢給技術給人!

Lscssh科技官觀點:

綜合而言,德國並未向日本一樣給我國提供什麼技術,當然經濟援助是有的,德國當年的給你的資金還是比較充分的,但這裡面更多的是做生意拿市場的為主。此外,這裡還得提一點,上世紀80年是我國和歐美的蜜月期,由於出於共同的利益需求,雙方都走的比較近,近到美國要給我國改造殲8,願意向我國出售黑鷹直升機。


感謝閱讀,給點個讚鼓勵下唄,歡迎關注【Lscssh科技官】,謝謝~~

汶水三樂堂說:

大眾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進入我國的外資企業,後來日系車陸續進來。大家掰著手指頭數一數,當時的初衷是拿市場換技術,到現在接近40年了,大眾每年在中國銷售二百多萬輛車,我們的國產車到底繼承或者說學習了大眾的多少技術。倒是中國的第一批麵包車都是接受了鈴木三菱等諸多日系車的技術,可以說,第一批國產發動機絕大多數都是逆襲開發的三菱發動機。最初一汽奔騰汽車幾乎都是照搬馬自達,東風啟辰大多數是日產技術,現在很多人拿著神車像神一樣供著,大把大把的錢流向歐洲大國,我們用市場換來了什麼?

大學生編程指南說:

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有些方面德國企業選擇和中國企業合作是建立在有利可圖的基礎之上。

無論是德國技術還是日本技術乃至法國的很多技術的引進都是在建立在中國制定了改革開放的路線之後才發生的事情,改革開放大的思路方針是打開國門讓國內的優質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帶給當地的就業同時還能夠學習到國外的先進技術,能夠整體拉動產業的發展,因為自從清政府閉關鎖國以來中國在工業方面落後的實在太多,落後已經不是一代的概念了,所以只要是國外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就能很快的彌補很多基礎層面的不足。對於國外的企業來講來到中國起碼在地租以及勞動力上非常的廉價,從企業的角度來講也是合算,畢竟能夠節省企業的成本,所以國外企業在中國投資屬於一種雙贏的場景。

但是引進國內國外的企業帶給中國巨大進步的同時,也給中國的環境帶來極大的破壞,也就是最近幾十年國家層面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了,開始了大力的整治的過程而且由於政策得當很多地方都已經恢復之前的生氣,但是已經造成的破壞已經無法挽回了,中國在快速的吸收了20年的時間之前很差的底子有了飛速的進步,中國製造其實就是中國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現在的中國製造已經享譽全球,中國在快速消化國外技術的同時也在不斷的發展創新,在很多方面中國已經超過了原有的技術,相對來講從德國的企業合作的層面多一些,所以讓很多人覺得是德國給了中國很多技術,在國際社會本質上都是一種利益關係。

德國到底帶給了中國多少技術?

在近代由於中國的羸弱山東有一段時間的被割讓給德國的,德國在青島發展工業比較多,後來收回山東,但是青島的很多企業同德國本土很多企業都建立了關聯,在這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青島的海爾廠子的前身就是德國利勃海爾公司技術,有了德國技術的作為鋪墊,海爾在以後發展過程中不斷的自我創新,慢慢發展成為了世界性企業,在開頭用了德國的一部分技術,但關鍵點還是要靠自我的艱苦奮鬥,如果換作日本的企業也一樣能夠幹出來,但的確在早期起到了指南針的作用。

德國的汽車技術,德國一直在精密儀器,材料學,發動機等方面有著深厚的底子,所以中國的企業願意像德國學習技術並且一起推動建立合資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核心的技術是不會轉讓給你的,有些學習周期比較短的技術難度低的技術隨著時間推移可能就能慢慢消化,甚至直接給你開發,關鍵的核心技術還是封鎖的死死的,不要覺得德國人對於中國人是多麼的友好,只是德國的企業覺得在中國要比別的國家合適而已,在汽車方面中國和德國方面的合作還是非常的緊密,其中大眾企業的底盤都是基於德國的技術,而且在中國對於德系車的認可程度還是非常高,也學到了很多德國人的嚴謹的態度,從政府的層面還是希望藉助市場來換取技術,畢竟國外的企業在中國能夠獲得巨大的市場,關鍵點還是能賺錢,相比來講德國還是願意在中國賺錢,有很多國外的企業因為對中國的偏見不希望在中國賺錢。

高鐵技術的引進關鍵技術點來源於德國。其實德國願意轉讓一些技術在於中國出了大價錢,沒有人人願意免費給你技術,最早引進的日本和法國的高鐵技術實際測試過程中出現過不少問題,引進了德國的技術之後,再加上自我的消化中國的高鐵技術已經能夠引領全球了,從這個層面講還是要感謝德國願意轉讓自己的技術,雖然叫轉讓但是核心的材料構造還是對中國保密,這是中國人自己爭氣研製出來的。

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想像的那麼簡單,中間有很多時候發生過中國缺少某項技術而坐地起價的事情,商業領域的合作永遠是一種利益的關係,而且在很多時候中國掌握了技術之後,國外同類的產品很快就降下來了,說到底還是要自己去爭氣,當然在引進技術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早期引進的磁懸浮列車幾乎就是典型的失敗案例,到最後還是工業基礎的問題,只有自我強大起來別人才能正眼對待你,在國際社會歷來如此,希望能幫到你。

經典電影音樂經典武器說:

德國沒有給中國技術,國與國之間只是利益交換,中國用市場交換以期獲得德國技術,高鐵技術的百分之六十來自於德國西門子公司例如輪軸加工,磁懸浮列車百分百來自於德國西門子公司,大型大功率燃氣輪機技術來自於德國西門子公司,中國汽車工業百分之八十技術來自於德國大眾公司,來自日本百分之十、美國百分之三、法國百分之二、韓國百分之一。從拜耳、巴斯夫公司得到化工技術,從德國空客得到部分大飛機技術,青島啤酒完全是德國技術,中國海爾是從德國利勃海爾公司得到技術。

無法超越的足跡說:

所謂的給技術其實是交換,並不是無常的,就算建國初期的蘇聯幫忙建立基礎工業,那也是有條件的,二戰時期的各種幫助其實也是有償的幫助,一切的關係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就算我們改革開放時期和西方國家屬於蜜月期,但是他們給我們的東西也都是有償的,我們要付出很多很多才能獲取。

蘇聯在我們建國初期為我們建立工業基礎,雖然說是有償的,但是說真的我們還是賺了,人家願意才來弄,如果人家不願意我們有錢都買不到,更不用說當時一窮二白,蘇聯當時想要的是政治上面的一些東西,不管是不是利益關係,至少我們得到的東西是長遠的影響,可以說在這裡面我們賺了,也要承認人家的幫助,雖然說是利益上的幫助。

改革開放蜜月期,我們跟西方國家的關係非常好,就像現在的印度差不多,各種技術的輸入,雖然說也是有償的,但是對我們的影響其實也不亞於建國初期蘇聯幫助的意義,特別是日本,在我們的改革開放上面提供了非常多的技術科技和設備,這些同樣不是無償的,同樣也是有償的,日本在改革開放對我們技術設備方面的貢獻是大於西方國家的,這也是事實。

歐美國家在利益上面的眼光跟我們亞洲國家不一樣,歐美是看到了完全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才會真正的合作,如果說你能給對方帶來的好處並不多,那他們對你的態度其實也不怎麼好,更不用說什麼先進技術了,德國其實也是一樣的,在改革開放階段德國對我們是有一點幫助,但是遠不如日本給的多,不過在技術交流方面,這幾年德國的積極性大於日本,這個也是事實。

我們的確在過去從德國手中換取了一些技術,其中高鐵方面的核心技術其實就是花代價從德國手中獲得的,這個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現在我們的高鐵軸承加工技術就是來自德國,雖然說我們有了很大的進步,只是德國並沒有真正的完全把核心的東西給我們,也導致了我們的高鐵核心軸承方面雖然能使用,但是質量和穩定性跟德國和日本的比較真的差上了不少,還有就是目前在上海運行的懸浮磁列車,也是德國技術援建的,高鐵技術也是德國的技術。

還有在七八十年代的化工企業方面的技術,也是德國援助的,說是援助其實就是一種等價交換,現在來說還有一些,比如說布雷車技術等,只是跟這些都差不了多少,不過最近幾年開始,德國跟我們合作研製新型大功率燃氣輪機,雖然說我們獲得了蘇聯技術,研發成功了25MW的大型燃氣輪機,可以自行獨立生產,但是跟德國的100多MW的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只是德國受限於美國,沒辦法完全獨立生產,但是德國有這個技術。

我們跟德國合作研發,都是建立在我們的完整工業體系上面,德國汽車離不開我們中國市場,當然想要留下,必須要付出一點什麼,我們在動力技術上面是存在突出短板的,所以是最迫切需要的東西,現在跟德國聯合研發,說明了雙方都有對方擁有想要的東西,也可以說是相互之間的滿足吧,國與國之間其實就是這樣,沒有說對方無償給你什麼,而是你呢給人家什麼人家才會給你什麼。

華山論書說:

1有些故事是虛虛實實,比如,下水道壞了,聯繫了當年德國的製造方,對方說壞的地方周圍肯定有備用件,然後就找到油紙包的零件之類的。故事說的青島地下管網,要說到一段歷史,1898年在籤訂不平等條約後,德國以為能霸佔青島,才願意耗資耗力在青島搞建設。當年的德國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下水道建設經驗,技術也是世界一流的。他們將生活汙水和雨水分開處理,這樣在下大雨的時候,雨水就不會因為生活垃圾的阻塞而無法排出。德國還修建多條暗渠,且內部都是用陶瓷貼面,雨水很快就能順著下水道排入海洋之中。

對於下水道,他們的建造技術一流,但也僅僅是圍繞著他們自己所居住的租界建設了一下,提升了自己的生活水品。對於他們的生活汙水,他們從來都是直接往華人所居住的區域排放,導致華人區成了臭水溝,青島人民受盡了折磨。當年青島建城100周年,還有後面中德交流的時候,確實是和德國公司(不是原建築公司,是後來其他公司2收購了原來的建築公司)聯繫過,對方也確實有當年建設的圖紙和說明。

2高鐵的幾大系統中,轉向架是西門子技術轉讓給長客,長客生產出來的和西門子,僅是Siemens的LOGO換成了CRC,而已。有時候轉向架出了問題搞不定會請西門子來處理,還有時候沒有配件了直接找西門子借,因所從部件來看,都是Siemens,同樣進口; 輔助變流系統,情況同牽引變流器,進口;每個系統外企的供貨量都佔到4成以上,因為技術轉讓的時候就談好了,必須保證相關技術出讓方的。好多人說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好吧,我們花了大價錢是站上去。能把巨人肩膀整明白就不錯了,但是有些肩膀就是不讓你站,對,花錢也不行。所以你要說,中國高鐵很先進,但是我不認為它不全屬於中國技術。其中有西門子的影子,實際統治著中國不少的高鐵的核心技術。

3 北洋水師的主力艦隊:「七鎮八遠一大康,超勇揚威捎操江。」

當年這首由北洋水師主力戰船的船名編成的順口溜曾經傳遍大江南北

這首順口溜的七鎮,七鎮中的六鎮指的就是1875年到1881年間,陸續從德國,英國訂購的六艘以「鎮」字開頭的蚊炮船。七鎮分別是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鎮海,都是小炮艦,每條船基本都有五十來人,大炮一門,小炮六門,共計七門炮!

定遠 鐵甲艦 7335 6200 14.5 22 3 331 劉步蟾 德國 1882

鎮遠 鐵甲艦 7335 6200 15.4 22 3 331 林泰曾 德國 1882

來遠 巡洋艦 2900 4400 14 16 2 202 邱寶仁 德國 1887

經遠 巡洋艦 2900 4400 16 14 4 202 林永升 德國 1887

致遠 巡洋艦 2300 7500 18 23 4 202 鄧世昌 英國 1886

靖遠 巡洋艦 2300 7500 18 23 4 202 葉祖珪 英國 1886

濟遠 巡洋艦 2300 2800 16.5 11 4 29德國

左二 魚雷艇 74 600 19 2 2 28 李仕元 德國 1887

左三 魚雷艇 74 600 19 2 2 28 徐永泰 德國 1887

右一 魚雷艇 74 900 18 2 2 28 德國 1887

右二 魚雷艇 74 597 18 2 2 28 劉芳圃 德國 1887

右三 魚雷艇 74 597 18 2 2 28 曹保賞 德國 1887

福龍 魚雷艇 120 1597 22.5 2 2 20 蔡廷幹 德國 1886

一、二、三、四、 魚雷艇 28 650 13.2 1 1 16 德國 1881

定一、定二、 魚雷艇 16 91 15 2 2 7 德國 1882

鎮一、鎮二、 魚雷艇 16 91 15 2 2 7 德國 1881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62720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