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有人說在六十年代,二塊錢就能吃大餐,當時的物價有多低?_六十年代一塊錢能買多少東西

問天46945177說: 別聽「有人說」。六十年代跨度這麼大!二塊錢就能吃大餐也得分時候。要是在六零年只能買兩…

問天46945177說:

別聽「有人說」。六十年代跨度這麼大!二塊錢就能吃大餐也得分時候。要是在六零年只能買兩個不要糧票鍋盔(甘肅),每個鍋盔也就四兩左右。如果是在文革前,二塊錢夠一個人下頓館子打打牙祭了。即便是到了八十年代初,二塊錢也能夠在餃子館買半斤餃子.半斤老白乾.外加一碟花生米…

老娘舅說事說:

不滿你說,我是過來人,我想信這個人說的話一點兒都不假,都是大實話,那個時候的二塊錢,最少相當於現在的200塊錢,下館子的話應該可以點上四個葷菜六素菜,2包大紅鷹香菸,5斤黃酒等,滿滿一大桌子,比農村紅白喜事擺酒席還要好。

說實話,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當時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面值只有拾捌元捌角捌分。最大的面值是紙幣,分別是10元、5元、2元、1元,五角、2角、1角,硬幣分別是5分、2分、1分,是18.88元。

當時的物價低的讓人不敢想信,社員在生產隊幹一天10個工分,計人民0.07分,那時大米1角3分7釐一斤,豬肉6角5分錢一斤。那時農民窮,單靠生產隊分配的那點糧食家家戶戶基本上都不夠吃。

像我們山區的農民,沒辦法只好上山砍柴挑到蘭溪城裡去買。那時100斤柴火可賣3角錢,早上在縣城吃碗豬血豆腐只要2分錢,吃一碗陽春麵只需5分錢,餘下的錢還可以買1斤半大米,家裡的孩子她媽還等著我的米下鍋。

那時錢是一分一分串起來用的,沒有一個農民會花2塊錢下館子吃大餐。如果真是這樣,2塊錢一家人真可以到蘭溪奎元館美美的吃上一餐。那時飯店一碗米飯只要2兩糧票再貼2分錢,花4兩糧票4分錢應該可以做飽鬼了。那時物價真的很便宜,雞蛋可以換鹽,一盒火柴只要2分錢,普通農民家庭10錢就可以過一個大年。那時去外婆拜年,壓歲錢只有2分,沒有紅包袋,外婆只是用紅紙包著遞給我。

回想那個時候,真是一分錢當二分用,一粒米飯掉在桌子上都要撿起來吃掉,不是過年過節碗裡見不到豬肉,即使物價再低農民還是捨不得吃。說實話,過去物價再低我都不留戀,現在雖說物價上漲,可農民住的、吃的、穿的樣樣都有,我感到真的很知足了。

孫雲華說:

我是五零後,大概七二年吧,我隊裡的一位當兵的回家探親,

我們幾位同齡人一起到嘉興去玩,中午到當時嘉興算大飯店的慶豐樓吃飯,我們是鄉下人很少進館子店吃飯,不知道啥萊好吃又便宜,說實話,鄉下人靠工分掙錢,兜裡沒幾個錢,但又不能太失面子,咋辦呢,服務員看穿了我的心思,主動介紹各個菜的特色,但沒說價錢,她說你們才六位,我看給你們個團體菜吧,我說團體菜是啥菜,她說團體菜也叫和萊,有大中小三個當次,我看你們人少就來個小桌夠了,小桌是六冷盤,八熱菜,冷盤有白雞醬鴨爆魚,還有三個素的,熱菜有炒三鮮炒肚片炒豬肝清炒肉絲加一個紅燒鯽魚,還有一個鹹肉冬瓜湯,一共八塊錢,酒另外算,要不要?我說好的,後面又加了二塊錢的酒我飯,當然這個飯是我拿米去換的,因為農民沒有糧票,農民上飯店都是帶米去的,店裡就收加工費,想想看,當時十塊錢就吃上了一桌大餐,那時候鄉下過年就八個菜。

歲月如梭,往事不堪回首,再相聚,已是白髮人。

劉承澤3說:

我是50後,經歷過那個年代。

去歺館吃飯,有2元錢可是大錢了,四個人可大吃一頓,點菜如下:

1.小菜兩個0.2元,

2青辣炒肉一個0.5元,

3.紅燒肉一個0.8元,

4.家常豆腐一個0.15元,

5.三鮮湯一個0.4元,

6.米飯四人0.2元。

那時學校寄宿,一個月夥食費只有7元左右。國家供應的豬肉0.75元/斤,商鋪的肉包子0.05元/個。

單純鉛筆d說:

1968-1969年,今天老夫我近70,當年我父一個月給我15元錢,收到錢後,自己到飯店點一個炒雞蛋,0.8元,點一個榨菜肉絲湯0.1元,交4兩糧票0.1元,4兩一碗米飯,吃的是舒服到了極點,一個月只有一次,至今留下了永恆的記憶,感念過去。

純正農家養蜂人說:

要說六十年代二塊錢可以吃大餐,這完全是事實。當時的物價有多低,那時候人民幣最大的就是十塊錢的紙幣最大,可以說很少家庭都不多。當時市場上的貨幣流通主要就是一分,二分,五分,一角的錢在市場上流動最多就是當時物價最低的證明。

那時候拿上幾分錢,幾毛錢就完全可以購買到家庭的基本生活用品。六十年代農民要是兜裡能夠有一塊錢,可以說就可以去飯店飽吃一頓大餐,八毛錢可以一個人吃一盤紅燒肉,一毛錢四兩糧票可以吃兩個白面饅頭,還剩一毛錢喝茶水的錢也用不完。

作為六十年代能夠吃上一盤紅燒肉,可以說就是最好的大外餐了,所有的飯店不會再有比這再好吃的了,一個人六十年代根本用不了兩塊錢,一塊錢就夠一個人吃一頓大餐了。

熱動人說:

六十年代的物價確實很低,二塊錢能吃大餐,不是有人說,而事實如此。就是到了七十年代,二塊錢還能吃大餐。

我是1977年到省城某中專校讀書的,當時所有費用國家全包,每月生活費是十五元,只要你不是海吃海喝,那是綽綽有餘的。

早上:一份稀飯0.02元,鹹菜免費,一個肉包0.05元,一個饅頭0.03元,合計0.10元左右。

中午:米飯0.04元,一份純紅燒肉0.15元,蔬菜0.05元,合計0.24元左右。

晚上:米飯0.04元,一份包菜回鍋肉0.1元,(或二份蔬菜0.1元)合計0.14元左右。

每天吃飯的消費也就是五毛錢不到,對於我們這些從農村上來的孩子,生活比較節儉,每個學期還能從生活費中省出假期回家的車票錢,或買點糖果帶給父母和兄弟姐妹。

記得八十年代初,已經到企業工作了,食堂裡的炒肉絲還是0.15元一份。企業裡已經成家了的小師傅們,兩口子中午的夥食費也就在一塊錢左右……。

儒雅青山u9說:

60年代的物價我沒有印象,那時候還小。

一九七五年,我在浙江讀書,一天,來了幾個老鄉,恰好趕上中午,我盡地主之誼,花了一塊二毛錢,在學校食堂買了十一個菜,請她們吃了一頓便飯。

依稀記得,那天買的,是以下幾個菜:

1,一角錢買了兩個皮蛋,切成四瓣兒

2,六分錢一碗,辣三絲,粉絲,羅卜絲,

3,八分錢一碗,茭白三片,肉片,南豆腐片,茭白片。

4,八分錢一碗,墨魚蛋

5,八分一碗,燉芋艿

6,九分錢一碗,五香蛋,加一勺肉湯

7,一角一碗,紅燜五花肉

8,一角二一碗,筍片肉絲,

9,一角四一碗,煎帶魚,

10,一毛五一碗,紅燒肉,那是平溜兒一碗大塊兒的紅燒肉,上面蓋著一個尖兒,是黃花菜,

11,一毛五一碗,紅燒魚塊兒

飯票帶著錢,一毛四一斤。一斤飯票打了満滿五碗飯。

今天的人們一定想不到:一塊兩毛錢,居然能買十一個菜,請了一次客,我們四,五個姑娘還吃的挺高興。

乘午說:

六十年代二塊錢就不是小數字了,當時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處於百廢待興奮發圖強大展宏圖的奠基時期,原子子彈的研製成功,毛主席對錢學森的獎賞是二十四元錢。在那個年代,二元錢對於高級職位的工作人員來說也是沉甸甸的。那個時期的錢是實物經濟,一分錢能掰開花。在集體經濟的匡架下,全國統一物價,勞動保值,錢的利用切合實際,沒有虛耗浪費,物美價廉寄託生活。不像私化市場經濟,存在著黑心不法奸商,暢銷假冒偽劣坑人坑社會。

六十年代的二元大餐,在當時的貧瘠環境下,雖然不是有檔次的美味,卻也異常豐盛,可飽餐無慮。當時的物價幾乎不是錢定價,是集體分配發送使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65900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