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悟空問答」的邀請。
這件事情是真實的,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確切記載。劉邦之所以這樣做,一定會有他自己的道理在裡面。
《項羽本紀》詳細敘寫了「彭城之戰」的經過。劉邦幾次推自己的子女下車的事情,就發生在其中: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羽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穀、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璧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車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於是遂得脫。求太公、呂后不相遇。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反遇楚軍。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
從引文中可以看出,漢軍是乘興而來、大敗而歸。劉邦幾次推子女下車的情形就發生在逃跑的途中: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車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於是遂得脫。」
這裡的滕公就是夏侯嬰,是負責趕車的。
在如此緊急的情形之下,劉邦為什麼多次把自己的兒女推下車,確實值得人們思考。正常情形下,父親是絕對不會不顧及自己兒女的性命的,正如諺語所說「虎毒不食子」。
當時劉邦之所以要這樣來做,可能是出於如下兩種情形中的一種。
一是追兵還有一定的距離,可是馬拉著車跑卻有些吃力了 ,需要讓馬先省一些力氣。
怎樣才能讓馬省些力氣呢?只有減載或讓馬停下來稍作休息,才可以做到。劉邦覺得把自己的兩個孩子推下車,就是最好的辦法。這樣一來,不僅自己的兩個孩子的重量減去了,而且夏侯嬰也一定會下車去救兩個孩子。夏侯嬰每次下車救孩子的時候,一定會把馬喊停下來的。一旦馬車停下來,沒有趕車人的驅趕,馬是不會拉車走的。如果像這樣多做幾次,馬的體力不就恢復過來了嗎?再跑路不就有力氣了嗎?同時,可以設想:劉邦每次把自己的孩子向車下推的時候,用力一定是很輕的,絕對不會把他們摔壞。
二是考驗夏侯嬰對自己的忠誠度。為了表示對自己的忠誠,夏侯嬰一定會停下車救兩個孩子。
劉邦之所以「如是者三」地把自己的兒女往車下推,就是要考驗一下夏侯嬰對自己的忠誠度。這裡的「三」不是確指,而是指多次。把自己的兩個孩子推下車的第一次,夏侯嬰救上他們來還不太費力;第二次再救,夏侯嬰也許已經有些吃力了;後面每救一次,夏侯嬰就會更加吃力了。就是把自己累死,也不能把兩個孩子丟下。夏侯嬰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這樣的人,能說對劉邦不忠誠嗎?書中夏侯嬰所說的「雖急不可以驅,奈何棄之」,就是對劉邦絕對忠誠的最好體現。
也許這兩點都不是,還會有別的原因。
劉邦之所以這樣做,一定會以「兩個保證」來做前提的:保證自己的兒女不會受到傷害;保證楚軍不會趕上自己。做不到這兩點,他是絕對不會把自己的兒女推下車的。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車夫捨命救劉邦的一雙兒女」的事發生在楚漢戰爭時期,這個車夫名叫夏侯嬰。
話說秦末漢初,劉邦和項羽推翻秦朝後,二人為了爭天下大打出手,這就是歷史上的「楚漢相爭」。(項羽自稱「楚霸王」,劉邦當時被封為「漢王」)
最初劉邦實力不如項羽,總是被項羽追著打,劉邦成了「長腿將軍」,他跑起來比誰都快。
彭城一戰,劉邦又打了敗仗,他不顧一切把兒子劉盈、女兒魯元公主抱起來騎上馬,打馬如飛往南逃,項羽手下發現在後面緊緊追趕。
就在累得戰馬快跑不動的時候,劉邦在半路碰到了駕著馬車的夏侯嬰。夏侯嬰和劉邦是同鄉,又是好朋友,夏侯嬰從前是秦朝負責養馬駕車的官員(太僕)。是個專業「老司機」。
夏侯嬰一看劉邦的馬累得直吐白沫,趕緊說:「季哥,(劉邦字季)快上我的車」。劉邦心中謝天謝地,幸虧遇到了夏侯嬰。爺仨下馬上了夏侯嬰的戰車。
老夏一甩長鞭,口中吆喝一聲「駕、駕」,三匹拉著戰車的馬四蹄撩開,如飛一般繼續向南逃。
剛開始馬車跑得不慢,但是時間一長就顯出了吃力,必定車上坐著兩個成年人和兩個小孩。眼看後面的追兵越來越近。此時劉邦急了,用腳就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踹了下去。
當時夏侯嬰正在趕車,一回頭發現孩子掉了,以為是顛簸所造成的,於是跳下去把孩子抱上了馬車。
沒等片刻,兩個孩子又掉下了車,夏侯嬰又抱上了車,如此反覆多次,夏侯嬰恍然大悟,方才知道劉邦要扔掉孩子。當時劉邦也不要臉了,威脅夏侯嬰道:「再往上抱孩子就殺了你!」沒辦法夏侯嬰也不坐車了,他在後面抱著一個背著一個孩子跟著車子跑。
(問題來了)劉邦自己都不要兒女了,夏侯嬰為何要捨命相救呢?
劉邦這樣做是聰明之舉,劉邦其實是想讓夏侯嬰下車,但是自己又說不出口,必定夏侯嬰是車把式。親們想想看,兩個小孩加起來的重量也沒有夏侯嬰體重的一半,劉邦推下孩子,夏侯嬰必定下車去抱起來,這意思就是讓夏侯嬰下車。
有人會問,劉邦怎麼算到夏侯嬰一定會下車抱回孩子呢?大家想一想,如果劉邦和夏侯嬰兩人逃了出來,一雙兒女卻被敵人抓去了,你說孩子他娘呂雉會饒過夏侯嬰嗎?
夏侯嬰也料到了這一切,孩子活著自己才能活著,孩子死了他也活不成,劉邦可以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但是「專業司機」夏侯嬰推脫不了責任。這好比開車的丟了貨物照價賠償一樣的道理。
夏侯嬰權衡再三,救下孩子興許還能活下來。還真被夏侯嬰預料到了,他最終把兩個孩子救了下來。
原來老天爺助了劉邦一臂之力,突然狂風大作,只颳得敵人睜不開眼,夏侯嬰乘機趕著馬車逃之夭夭了。
有些事就在堅持一下,夏侯嬰的堅持換來了他後半生仕途的一帆風順,劉盈稱帝後對他感恩戴德,最後封其為汝陰侯,封地在今安徽阜陽市。
文/秉燭讀春秋
劉邦在逃命的時候,把兒子女兒踹得有多狠,以後就有多後悔。藤公夏侯嬰有多了解劉邦,救劉盈和魯元公主就有多拼命!
彭城之戰,劉邦五十六萬聯軍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帶軍逃到睢水,全軍死傷慘重,被項羽軍隊裡外圍了三層。
可能老天爺也覺得劉邦是天命所歸之人,在即將被項羽全殲的時候,突然之間,大風來襲,飛沙走石,樹木連根拔起,項羽軍被大風颳散,劉邦僅率十餘騎逃脫,父親、妻子都被項羽俘虜。
為劉邦駕車逃走的,正是身為太僕的夏侯嬰,在逃跑的半路上,看到了劉邦和呂后的一雙兒女,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夏侯嬰就把他們放上車,一起逃走。
但是這個時候,馬已經跑了快累趴下了,後面的追兵又追得緊,劉邦都快急瘋了,好幾次用腳把兩個孩子踹下車,想把他們扔了,自己逃走了事。
但是有實在人不答應,夏侯嬰每次都下車把兩個孩子抱上車,而且還慢慢趕車,等兩個孩子抱緊了,才快速駕車逃走。
把劉邦氣得有十幾次都想拔劍把夏侯嬰殺了,可能是怕把夏侯嬰殺了,沒人給趕車了,忍住沒動手,最終有驚無險,劉邦等人逃出險境,劉盈和魯元公主被安然送到劉邦的家鄉豐邑。
那麼作為馬車夫的夏侯嬰,為什麼一定要救劉盈姐弟呢?
劉邦著急失去理智,夏侯嬰擔心劉邦秋後算帳,必須要保全劉盈姐弟
夏侯嬰作為沛縣十裡八鄉有名的車把式,跟劉邦實在太熟悉了,劉邦當泗水亭長的時候,他們就老一起喝酒打屁,關係極為親密。
曾經有一次,劉邦開玩笑把夏侯嬰給打傷了,被人給告發了,夏侯嬰給劉邦作證自己沒有被打傷。
後來證詞被推翻,夏侯嬰因此做了一年的牢,還受了數百鞭笞刑罰,使得劉邦免於處罰。
夏侯嬰就是這樣一個,為劉邦兩肋插刀的人,對劉邦忠心耿耿。但是因此他也是太了解劉邦了,這就是個事後一推三六五的混蛋。
夏侯嬰不是一次兩次為劉邦背鍋了,逃跑的時候,情況危急顧不上其他的。逃脫以後,萬一劉盈和魯元公主出了啥意外,這個鍋劉邦肯定不會背,到頭來又落到夏侯嬰頭上了。
大家也都不是傻子,索性倒不如忠心到底,對作為主上的劉邦忠心,對主上的兒女也得忠心。作為臣下誓死保護主公一家,即使身死,也落下了好名聲。
反過來說,逃出去了,劉邦不得念著夏侯嬰的好。萬一被追上了,我夏侯嬰拼死抵擋一波,給劉邦爭取點逃跑時間,你不得好好善待我的家人呀。
劉盈是呂后的依靠,保住劉盈,就是結下了兩代善緣
劉盈年幼的時候,劉邦當泗水亭亭長,呂雉帶著劉盈和姐姐在田間勞作。
一天一個老人家路過,口渴了,向呂雉求一口水喝,呂雉給老人家倒了碗水。
老人家對呂雉說:「夫人,天下貴人啊。」呂雉把兩個孩子叫過來讓老人家相面,看到劉盈後,老人對呂雉說:「夫人尊貴,皆因此男。」
漢朝建立後,呂后能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甚至後來幹涉朝政。一是因為與劉邦同甘共苦,建立大漢王朝。第二就是因為他是劉邦嫡長子劉盈的母親。
可以說劉盈就是呂后的依靠,劉盈更是劉邦的繼承人,夏侯嬰必須要保住劉盈,這相當於是保住了自己的未來身家性命。
呂雉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跟劉邦一起廝混的老兄弟們都清楚,這是個堅韌有毅力,而且手段狠辣的女人,寧可得罪劉邦,也不能得罪呂后啊!
夏侯嬰清楚地知道,救起劉盈姐弟,劉邦也就是罵罵咧咧的,最多就是給他一劍,大不了殺了。要是不救這姐弟倆,呂后回來了,哪能有自己好果子吃啊,全家估計都保不住了。
對夏侯嬰來說,救起這倆孩子,成功了一本萬利,劉邦事後肯定也得感激他,呂后和劉盈就更不用說了。要是不成功,被追上了,那就拼死一戰,留下了忠義的名聲,這波不虧!
國有儲君,才能長久
彭城之戰發生在漢二年,不久之後劉盈就被立為王太子,坐鎮關中櫟陽。這應該是劉邦的漢集團,為了預防未來劉邦出現意外,所採取的預備方案。
在這個時候,劉邦只有兩個兒子,庶出的長子劉肥和呂后所生的劉盈,當然這時候劉邦可能已經納了戚夫人,第三個兒子劉如意很快就出生了。但是沒有任何懸念,各方面都認為劉盈是最合法的繼承者。
從感情上來講,對於沛縣出來的老兄弟,他們在沒有起兵前,就跟劉盈相處,老去呂雉那裡蹭吃蹭喝,跟劉盈更加有感情。
從法理上來說,古代是講究嫡長子繼承制的,劉盈作為年長的嫡子,更能獲得大家的認可。
所以夏侯嬰必須要救劉盈,不管從沛縣一起相處的情義,還是為了漢王勢力的未來,他都必須要救劉盈。
對於已經立足關中,擁有穩定發展前景的漢王集團,他們更加需要準備一個第二套方案。
彭城之戰時,劉邦的諸侯聯軍56萬人,被項羽的3萬鐵騎擊潰,劉邦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劉邦當時身邊沒有軍隊,只有夏侯嬰駕著車帶他逃命,身後還有楚軍騎兵追擊,車上載著劉邦、劉盈、魯元長公主。劉邦感覺楚兵快要追上了,他為了提高車速,就將兒子劉盈,女兒魯元長公主推下車。夏侯嬰就趕緊停下車,將劉盈、魯元長公主抱上車,繼續逃命。劉邦推子女下車,夏侯嬰又將孩子抱上車,如此反覆三次,最終擺脫了楚兵的追擊。不過呂后、劉太公被楚軍抓獲,幸有審食其一路照顧,呂后跟審食其也患難見真情。
《史記.項羽本紀》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柰何棄之?」於是遂得脫。求太公、呂后不相遇。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反遇楚軍。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
夏侯嬰為什麼要救劉盈、魯元長公主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一、這兩個孩子是夏侯嬰看著長大的,不救的話於心不忍;其二、現在不救這兩個孩子,將來劉邦和呂后必然誅殺他,帝王之心無常,幽深不可測;其三,劉邦和呂后不誅殺他,劉盈將來必然殺他,就算他早死,劉盈也不會放過他的後人。基於上述三點,夏侯嬰不得不救這兩個孩子以防將來自己被秋後算帳。
夏侯嬰認識劉邦的時候,劉邦還只是一個小吏,沒有結婚,雖跟曹寡婦有染,但是並沒有成親。後來劉邦娶了呂稚為妻,夏侯嬰還當了伴郎官,因此劉盈、魯元長公主是他看著長大的孩子。呂稚這位大嫂一向待劉邦這夥兄弟不錯,當初他們落草為寇時,幸好有呂稚大嫂給他們帶來糧食,否則他們就餓死荒山之中了。夏侯嬰看著兩個孩子長大,又跟呂后關係良好,又是漢王劉邦的髮小兼臣子,豈可不救這兩個孩子。
劉邦逃命時可以不顧骨肉之情,拋妻棄子,將來劉邦安全了,他為了抹掉這一人生汙點,很可能會對夏侯嬰下手。正所謂主辱臣死,劉邦有了棄子之獸行,作為見證人的夏侯嬰罪不可赦,必然會被以其他罪名處死。就算劉邦念及發小之情,不處理夏侯嬰,呂后也會因為喪子之痛遷怒於夏侯嬰,最終找個罪名處死他。再往後想,劉邦跟呂后都不處理夏侯嬰,當了皇帝的劉盈也不會放過夏侯嬰,畢竟這位叔叔曾見死不救。
因為作為劉邦未發跡前的好基友,夏侯嬰十分了解劉邦的為人。
逃跑途中,劉邦能把親生子女踢下車,是因為劉邦當時自身難保了。對於一個爭奪天下的人來說,孩子當然是排在雄心和抱負之後。但這僅限於這般危急時刻。
若夏侯嬰沒救回倆孩子。劉邦成功逃脫後,再想起被自己踢下去慘死於楚軍劍下的親生孩子,極有可能會遷怒於他人,自然包括夏侯嬰在內。
再者,夏侯嬰本身是一個樸實厚道的人,見不得倆孩子慘死在自己面前。
年輕時,夏侯嬰是沛縣縣衙裡的專車司機,劉邦是泗水亭長。每次出車回來路過泗水亭,夏侯嬰都要和劉邦侃會兒再回家。有一次倆人切磋,劉邦不小心傷了夏侯嬰。
這本來不算個什麼了不得的大事兒,但是卻被人舉報了,聲稱劉邦傷害同僚。按照大秦律法,這是要判刑的。
劉邦自然不承認他傷了夏侯嬰。而夏侯嬰也不承認是劉邦傷了他。
這事兒本來要告一段落,可那位鹹吃蘿蔔淡操心的「告狀」哥不服氣,堅決上訴。
最後夏侯嬰把這事兒攬了下來,被打了板子不說,還在大牢裡蹲了很久。
因為這件事,決定了夏侯嬰必然會成為劉邦一生最信任的人之一。
也因為這件事,兩家的關係走得更近,夏侯嬰必然對劉邦的兩個孩子非常熟悉。一個肯為劉邦坐牢的人,又怎麼會忍心看著他的孩子死在自己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夏侯嬰因為救了這倆孩子,讓呂雉非常感激。
劉邦死後,夏侯嬰又先後擔任了漢惠帝劉盈和呂雉的專屬司機,可謂是榮寵至極。
這個事情千真萬確,而且劉家都有這樣的奇葩做法,一個是秦末漢初的劉邦 ,一個是劉邦的後人,三國時期的劉備,兩人出演了十分相似的劇情!
漢高祖劉邦
秦末漢初,劉邦、項羽聯手推翻了大秦帝國,二人又開始了爭奪天下歸屬的楚漢大戰,到現在象棋上還有楚河、漢界。
當時作為楚國貴族起家的項羽,又有叔父項梁打下的基礎,號稱楚霸王,實力強大!白手起家的劉邦,雖然被封「漢王」,但實力遠不如項羽。
在彭城之戰中,統領五十六萬大軍的漢軍,被項羽擊垮,劉邦丟掉老父親與原配呂雉,帶著兒子劉盈、女兒坐著馬車狂逃,趕馬車的人是藤公夏侯嬰,由於人多車重,劉邦怕被項羽趕上,於是,將兒子劉盈與女兒後來的魯元公主,多次用腳登下馬車,以期減輕車重,能跑快一點逃命!
夏侯嬰知道劉盈與魯元公主是劉邦的未來,於是多次跳下車把劉邦的兒子與女兒仍然抱到車上,一起逃命,如此幾番,最終劉盈與魯元公主保住了,劉邦也逃脫了,夏侯嬰也得到劉邦賞識,後被封汝陰侯。
影視《三國演義》中劉備
再說劉備,東漢末年,劉備佔據荊州,公元208年,曹操攻打荊州,劉備弱小無法抵抗,要撤退西北方向,但荊州民眾惜劉備仁慈厚道,要跟隨劉備,十萬民眾,行動緩慢,很快被曹操追及。
到了陽長版這個地方,劉備為了自身逃命,就把妻兒老小捨棄,只帶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逃跑。
後來發現趙雲不見了,眾人以為趙雲逃跑了,沒想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救出了阿鬥,為劉備保存了血脈!
《三國演義》中趙雲
劉備竟然擲阿鬥於地,大罵「為孽子幾失我一員大將!」,這幾乎是劉邦故事的翻版,後來趙雲深得劉備器重,被封五虎上將之虎威將軍!死後被劉禪封為順平侯。
看來,人要緊三關處,連兒女都可以拋棄!像劉邦、劉備所作所為,確實是常人不能做到的,大丈夫為天下計,竟拋卻兒女之情,著實令人嘆息!
其實劉邦就是一個地痞無賴,我覺得這麼說他其實一點都不過分,因為他實際上也就是如此,和朱元璋一樣,都是草莽出身,但是和朱元璋比起來,劉邦可是差了不止一星半點。政治上的才能他比不上朱元璋,但是對待開國大臣的那股子狠勁,兩個人倒是不分伯仲。那麼逃命途中,劉邦踢自己的兒女下車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可是被項羽打的落花流水啊,本身跟項羽比起來,劉邦真的就是一個小人物,所以經常打敗仗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一般情況下,劉邦大多數的時間都是披頭散髮在逃命,這個窩囊勁也的確挺符合他的個性。當時跟他一起跑的有他的一雙兒女,也就是劉盈和魯元公主,同時還有他的老鄉夏侯嬰,而當時的馬夫就是夏侯嬰。
這個夏侯嬰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其實夏侯嬰這個人非常的不簡單,但是呢,他卻並沒有什麼壞心,尤其是對劉邦來說,夏侯嬰也是比較衷心,因為畢竟是老鄉,而且這一路走來都不容易,所以兩個人也算是綁在了一起。在逃命的過程中,劉邦嫌自己的馬車跑的太慢,所以多次想把自己的兒女踢下車,可是每一次夏侯嬰都停下車,將劉邦的兒女撿了回來。劉邦為了保命,也是非常的生氣,甚至當場揚言要殺了他。
後來,樊噲前來支援,於是他們逃過了一劫,但是此時劉邦才反應過來,對夏侯嬰也是非常的感激。其實為什麼夏侯嬰捨命救劉邦的兒女?我覺得這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夏侯嬰這個人非常的聰明,首先他很清楚呂后的為人,所以她的親生骨肉她一定要保住。此外,他對這對兒女也是有感情的,畢竟在一起很多年了,所以論輩分,還得管他叫一聲叔叔,這個叔叔能看著他們就這麼被敵人擄走麼?
所以夏侯嬰最後也算是好人有好報,呂后念著他的恩,而這一對子女更是記著他的恩情,所以他這後半生一直都是榮華富貴。
逃命途中,劉邦幾次將一雙兒女踢下車,為何車夫次次捨命相救?
我是三少,我來回答。
彭城之戰,劉邦慘敗
彭城之戰,是楚漢戰爭中的一場大的戰爭。它發生在公元前205年4月,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也是劉邦自起兵以來最大的慘敗!
這次打仗,漢軍開始有極大的優勢,在軍隊的數量上,劉邦諸侯聯軍大約有56萬人,規模空前的宏大。
在用兵部署上,劉邦將自己的重要將領,帶兵分幾路同時進攻彭城,使項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然而,絕境中的項羽痛定思痛後,帶領3萬精騎在夜色中疾馳南下,利用拂曉的時間,突襲了漢軍。
毫無準備的漢軍,被項羽軍於彭城近郊斬殺10餘萬人。
自此,楚軍信心大增,乘勝追擊漢軍,又分別在谷、泗水二水附近,和睢水上,共計斬殺漢軍20餘萬人!
劉邦領軍逃入睢水,倉皇之中,溺死者不計其數。劉邦無瑕顧忌這多,帶領10餘名騎兵落荒而逃!
逃跑的路上,父親把自己的兩個孩子一次又一次踢下了馬車!
在彭城這一戰中,劉邦的老婆和父親被漢軍俘獲了。
不過,他已經管不了那麼多了,他不顧一切地把兒子劉盈、女兒魯元公主抱起來騎上馬,打馬如飛往南逃去。
而項羽手下,在後面緊緊地追趕!
跑了很久很久,後面的追兵仍甩不掉!就在馬累得快跑不動的時候,劉邦碰到了駕著馬車的夏侯嬰。
夏侯嬰是個專業的「老司機」,以前在秦朝,就是專門負責養馬駕車的。
夏侯嬰一看劉邦的馬累得快不行了,連忙說:「快上我的車!」。劉邦心中無限欣喜,抱著自己的兩孩子就上了夏侯嬰的車。
於是,夏侯嬰長鞭一甩,「駕、駕、駕」的幾聲,三匹戰馬,撩開四蹄,撒腿就跑!
剛開始,馬跑的挺快的,時間一久,馬就吃力了,馬車的速度就慢慢地減速了。眼看追兵越來越近,劉邦急了,兩腳就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踹了下去!
夏侯嬰正在聚精會神地趕馬車,一回頭發現兩孩子掉了。夏侯嬰以為是路途顛簸,把孩子顛下車了。夏侯嬰慌忙跳下去,快速地把孩子抱上了馬車。
過了一會兒,兩個孩子又掉了下去了,夏侯嬰下車又把他們抱了上來。如此反覆幾次,他才知道劉邦是故意丟棄孩子的。
後來,劉邦直威脅夏侯嬰道:「再往上抱孩子就殺了你!」
沒辦法,夏侯嬰只好自己也不坐車了,他在後面抱著一個背著一個孩子,跟著車子跑。
後來,一陣狂風颳來,後面的追兵因為不熟悉路,搞得人仰馬翻。
夏侯嬰這個老司機,用口技喊停了自己的馬。他趁著劉邦還沒回過神來,帶著孩子跳上了自己的馬車。
接著,他又讓兩個嚇壞了的孩子,緊緊地抱住了他的脖子。然後,夏侯嬰駕著馬車奔馳。
最後,夏侯嬰甩掉了追兵,逃出了險境。
夏侯嬰是個什麼人?
夏侯嬰,又稱滕公,泗水郡沛縣人。早期,夏侯嬰在沛府的馬房裡,專門負責餵馬駕車。
每次,夏侯嬰送完使者或客人之後,在返回的路上,經過沛縣泗水亭,總要找劉邦去聊一會天,而且一聊就是大半天。
那時,劉邦在泗水亭當亭長。 慢慢地,夏侯嬰和劉邦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有一次,劉邦和夏侯嬰開玩笑的時侯,使夏侯嬰受了一點點傷,恰好被一好事者看見了。好事者就把劉邦告到了官府,任憑劉邦和夏侯嬰兩位當事人怎麼說都沒有用!
因為劉邦當時是亭長,所以,官府判刑格外重。
劉邦在牢裡關押了一年多、受鞭笞刑數百下。外面的夏侯嬰知道了這件事,到處找人求情。最後,終於憑藉夏侯嬰自己的證言,為劉邦免除了更加嚴重的罪責。
從此,劉邦和夏侯嬰之間的感情與信任更加深厚了。
夏侯嬰為什麼一次又一次把孩子撿上車?
在逃命的途中,劉邦將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故意丟棄,這是劉邦人生裡的一大敗筆,一直為後人所不恥!
任何一個正常的人,都不會把自己的親骨肉故意丟下!
除非他是個魔鬼,或者是個瘋子,或者是極端的冷血動物!比如:劉邦。
是的,在逃命的路上,劉邦不再是慈愛的父親,他是個瘋子!
但是,夏侯嬰是個正常的人!
在和劉邦的交往中,對於劉邦的兒子劉盈和女兒魯元公主,夏侯嬰是非常喜歡的。那種喜歡,如同一種父愛。
那麼,在大難來臨的時候,劉邦變成了一個瘋子,夏侯嬰卻還是夏侯嬰。
他對兩個孩子的保護,是出於他心底最本質的最原始的善良,就像一個正常的父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一個正常的父親,在災難來臨之際,他不會選擇獨自逃生!
他一定會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要生一起生,要死一起死。比如:夏侯嬰。
夏侯嬰只有這一個念頭,因為時間太緊,追兵將至,他沒有時間想其他的。
三少說:人性,在危機時刻,最真實。
-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曰:「雖急不可以驅,柰何棄之?」於是遂得脫。求太公、呂后不相遇。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反遇楚軍。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
彭稱之戰,劉邦與眾諸侯56萬聯軍,被項羽三萬楚軍殺得大敗,正是樹倒猢猻散之際,劉邦剩下的少量漢軍,又被楚軍團團圍困,生天無望啊。也許劉邦確實是真命之主,不該死吧,危急之際,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時,以至於人眼難睜,對面不見人。如此天助之時,劉邦豈可放過,就讓給自己駕車的夏侯嬰,駕車趕忙出逃。在渾亂逃跑中,遇到了劉邦與呂后的一雙兒女,以後的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夏侯嬰趁機把他們抱上車,奪路逃跑。楚軍發現後,就派騎兵緊緊追趕。在一路狂奔中,駕車的馬已感疲憊,劉邦感到危急,覺得楚軍很快就要趕上,為減輕車載分量,劉邦就將劉盈和魯元公主踹下車,而夏侯嬰卻不顧劉邦催促,慢下車又把這驚哭的兄妹二人抱上車。如此進行了三次,劉邦很惱怒夏侯嬰,幾次都想拔劍斬殺了夏侯嬰,終因劉邦知道,這時是離不開夏侯嬰的,才沒下殺手。之所以讓夏侯嬰給自己趕車,那是夏侯嬰有高超的駕車技術。一旦殺了夏侯嬰,恐怕劉邦真的就難逃生天了。最終憑著萬分的幸運和夏侯嬰高超的駕技,劉邦等人不但成功脫險,也保存了劉邦和呂后的一雙兒女。那麼夏侯嬰為什麼要捨命救劉盈和魯元公主呢?
兩個孩子是呂后的命根子。劉邦當時只為了自己,為了自己能活命,孩子在他眼裡並不重要,因為他是漢王,過後仍可以多納妻妾再生。而呂后就不一樣了,他和劉邦只生了這一雙兒女。呂后以前在家時,有一討水的人經過其家,要討碗水喝。呂后就端了碗水給他喝,那人喝過後,看了呂后就說:「夫人將來可是大貴人啊!」呂后聽說他會看相,就將自己的一雙兒女抱出來,讓那人相看,那人一看劉盈,就說:「夫人之貴全憑此子。」以後的事實證明,呂后之所以成了呂太后,一手遮天,全在自己有劉盈做太子。如果這次逃難失去了這一雙兒女,呂后再無與眾妻妾爭權奪位的資本,那麼呂后一想到都是因為當時夏侯嬰沒及時出手相救之過,這夏侯嬰還能有好嗎?夏侯嬰冒死救呂后一雙兒女,過後既能撇清不救之責,還能因為自己是救這一雙兒女的救命恩人,其終生都會讓呂后和劉盈、魯元公主感激的,這就為自己以後的平安福貴打下了基礎。夏侯嬰不忍心就此拋棄這兩個孩子。夏侯嬰很早就與劉邦相熟,劉邦做泗水亭長時,夏侯嬰是縣令的司機,二人吃吃喝喝,無話不談。劉邦曾打過夏侯嬰,夏侯嬰告訴了縣令,縣令要抓捕劉邦追罪坐牢,夏侯嬰卻替劉邦說話,又說劉邦沒有打他,身上的傷是自己弄的。縣令就以誣告罪,鞕笞了夏侯嬰,並將其關入牢房。夏侯嬰也經常到劉邦家去遊玩,自然對劉邦的一雙兒女很熟悉,從呀呀學語到出落成兒童,夏侯嬰可以說是看著他們長大的,因此對這一雙兒女也是很有感情的。他與劉邦有過命交情,因此敢不聽劉邦命令,毅然救護這一雙兒女。等脫險了,劉邦也絕不會因此怪罪自己,因為這可是他的親生兒女。夏侯嬰深知劉邦呂后的為人。劉邦、呂后都是那種為自己成功而不擇手段的人,當時逃難是為了保自己的性命,才要踹下自己的一雙兒女。一旦後來追究其丟失這一雙兒女的罪責,劉邦就會把責任全推給自己,而呂后也會因夏侯嬰的不冒死相救,治罪夏侯嬰。常說「伴君如伴虎」,夏侯嬰跟隨劉邦、呂后,就要時時處處為自己及家人更好地活著而精打細算。夏侯嬰知道,即使自己在駕車保著劉邦逃跑時,為救一雙兒女死了,那過後也會留個美名,是絕對不會危及自己的家庭親人的。否則,那可是後患無窮的。究竟危急不危急,夏侯嬰有自己的判斷和自信。常言道:「藝高人膽大。」夏侯嬰常年趕車駕車,那可是老司機,駕車技術那可真是爐火純青。作為老司機,對馬匹的持久情況,車輛的載重情況,道路的把握情況,敵軍追擊的速度遠近情況,風向影響情況等等,那可都有比較精準的判斷。沒有三把神沙,怎敢造反西岐。夏侯嬰正是有過硬的駕車技術,有充分的自信力和判斷力,才肯奮不顧身勇救劉盈和魯元公主的。如果真的到了救了劉盈和魯元公主,就難保劉邦的性命的時刻,相信夏侯嬰也斷然會放棄救護這一雙兒女的。因為沒了漢王劉邦,以後什麼也就沒有了,何談什麼身後富貴?
因此,逃命途中,劉邦幾次踹下自己的一雙兒女,夏侯嬰卻幾次捨命相救,也是很有原因的。正因為夏侯嬰深知這一雙兒女以後的重要性,並與自己以後的富貴人生息息相關,再加自己高超的駕車技術,才成就了夏侯嬰這一英雄壯舉。事實證明,夏侯嬰冒死救護這一雙兒女,確實給自己以後的人生富貴平安,都帶來了最大最好的效果。以後呂后上位那麼兇殘,那麼血性,卻對夏侯嬰永遠是最善性最感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