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不可一概而論。從我多年的經驗來看,吃武術專業飯的、自視較高的武林人士比較反感徒弟的跳門兒行為,以武術為樂趣,比較豁達的人介意的不多。過去的老前輩們也比較注意江湖禮數,不會胡亂收二茬弟子,往往需要其徵得本師的同意。如果兩位師傅以前不對付這事兒往往成不了。不像現在,樂得挖對方牆角。北京形意拳研究會的會長邸國勇老師年輕時想跟吳斌樓前輩學戳腳,吳前輩得知邸老師是形意門趙忠先生的徒弟後說了句「我跟你老師關係不錯,你要學戳腳讓你老師寫個條來」。也就是要趙忠先生的首肯。趙老聽說後來了句「寫條幹嘛,我親自帶你去」。趙老就帶邸老師登了吳老的門,還喝了頓酒,邸老師得以正式列入吳老門內。
有可能!不過開明的同門師兄弟和開明的師傅是不會排斥的!
傳統武術之所以得以代代流傳,必然有它流傳下來的道理,各門各派無不如此。
如果一門武術一無是處,是不會生存,更不會流傳。所以,現有的武術流派都有各自的獨特的優勢。
一輩子跟一位師傅,練一門功夫,無可厚非,可以把本門功夫發揮到極致,不過能否練出出類拔萃的功夫,尤其是超越本門的功夫是很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想想各門各派的創派祖師,哪位一代宗師是僅僅靠本門功夫而獨霸武林的?沒有,都是精通本門功夫後,再遊走武林,交流、請益百家拳法,在精的基礎上,博採眾長,通曉百家,方能將武學融會貫通,將本門本派發揚光大,甚至創宗立派。
但現實生活中能有這種胸懷的卻是寥寥無幾!
絕大多數同門和師傅,看到同門和弟子學練的招式不一樣,甚者是其它門派的東西,都會大加指責,認為是背叛師門,或辱沒師祖,輕者責罰、排擠,重則逐出師門!狹隘!
一輩子只練本門功夫,可以精,但絕對做不到通!
真正的功夫需要在「專」的基礎上做到「博」,才能真正地從「精」到「通」,才能真正悟透中華傳統武學思想的精華!
張安邦聊聊武林中的事——
兼習多門,武林自古有之;
轉益多師,各門各派成名的高手也不少!
我自己就遇到過,帶藝投師,在我門下習武多年者;
我自己也有弟子去學習別的館的技藝,回來跟師兄弟們分享,還促進我的武館的技術體系或訓練模式的完善,也多了練武前後,喝茶聊天的談資,其樂融融。
也有另投他門,至今與我不再往來的。
當然,絕大多數,僅僅是習武的過客,或者習武僅僅是他們人生匆匆的經歷,所以可能在張安邦這裡的習武,就是他們一生習武的經歷寫照,這些佔了絕大多數。
喜歡武術的多,痴迷的少;
自娛自樂的多,以此為生者少;
把愛好做成工作,又在行業揚名立萬者少之又少!
思來想去,自己又是何等的幸運,僅僅是運氣,不敢談實力!!
我都經歷過,你我僅僅是個教拳為生的小小師父,你我都不是人民幣,不可能做到人人喜歡,就算是人民幣,也會有視金錢為糞土者,你我不是聖賢,不可能人人平天下,但是能做到修身,進而齊家,我覺得已經是「正心」的正人君子了,不必計較太多!
這個世界上,三種人遇到是幸事:
第一等的就是正直而陽光的人;
其次就是入世的強者;
再就是出世的智者!
後兩者遇到的概率不大,有些白手起家,身價過億;草根底層,爬到高位,這些都是名副其實的強者。
但是遇到身價十億、百億的,他不帶你玩,因為他的世界裡沒你。
甚至有人生下來就註定是入世的強者。
還有就是出世的智者,智者遇到了,他的一個微笑你看不懂,一個眼神你整不明白,一個話頭你參不透,就算智者如佛陀,你也不是大迦葉,你們都是匆匆相聚的偶遇而已!
但是正直而陽光的人,確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有機會遇到的,這個和練什麼拳沒有關係,跟學歷、階層也沒有太多的關係,更多僅僅是投緣。
武林中相交的朋友,安邦大多圖個投緣,雖然有些位居高位者也偶有接觸,那僅僅是武術傍身給我的附加值,絕非自己已經超越現有階層,不敢錯位,更不會傻傻分不清!
投緣也僅僅是當下的投緣,緣長緣短,隨緣而已!
師出同門也好,武林同道也罷,緣在,就好好處,彼此多幫助;
緣盡,就好好好散,彼此不記恨,你記恨他,他未必記得你,徒增煩惱,不划算啊!
古代,師徒如父子,還要擇心誠之人,傾囊相授,更何況今天世風日下,世態炎涼,人情淡薄。
人情薄不薄,是武林決定的;
人情薄不薄,也是你自己決定的;
你修的福報,都源於你的點點滴滴的努力;
過往不可追,未來不可迎,唯當下可取,做好當下!
悟透了人情世故,做到了世故不勢力,奸詐不卑鄙,為人處世有底線即可!
我一直想寫透武林,怎奈現在還沒有參透......
關注張安邦,聊聊武林中的事!
大多數師傅是不反對的,我跟劉老師學的楊氏太極拳,拜武式太極拳翟老師為師父習武式拳,劉老師也沒有反對,還說多學門拳藝沒壞處。
也有小雞肚腸的人,2020年有倆東北的人想拜我師父為師,這倆人曾拜過楊氏的太極師父學藝,他跟他師父說想拜武式的翟老師為師練習武式太極拳,但是你還是我師父,我想多學點東西。他是師父不同意,還找我是師父理論,說我師父搶他徒弟。
我師父只是說人家想多學點東西有什麼不對?最後我師父也沒敢收東北那倆人為徒。
就是怕因為這事鬧得不愉快!
劉老師的門徒弟,最早拜的山東朱家將練的摔鋼鞭,還拜過梅花拳師傅學內家拳。
一個人拜好幾個師傅多了去了,沒什麼不好。
大部分老師都能接受!
通常來說這個情況時有發生 ,師傅會認為你對他有異心,所以會有所防備,這個時候必然會有排斥的,這個我是有體會的。我在十三四歲時向親戚學習少林武術,後來上班了,單位同事練太極拳,我當時患了神經衰弱症,書上有這麼一些內容可以治療這方面的病症,所以就學了。後來我告訴了師兄,當然師傅會知道的。有一次師傅的丈母娘病故我去弔唁時,師傅說了聽說你學了太極拳了,我說是的,太極拳蠻好的,你也可以練啊,師傅不再說什麼了。從此以後我就再也沒有到師傅那裡去過,什麼原因呢太簡單了。師傅不高興了,你再去是自討苦吃。這也說明了排斥性還是有的。
看情況,分正式拜師入門牆,還是僅僅是跟著老師學藝兩種。
前者,按武林規矩,如果真的拜入門牆,其實你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因為儀式很隆重,要有引薦的老前輩,要自己撰寫拜師帖,還要舉行拜師依規,跪拜,斟茶、遞酒,師父宣說規矩,再填寫門譜,然後才能真正列入這一門派。宣說的規矩裡說了,不能背叛師門,等本門學到一定時候,獲取師父允許了,可以旁習其他門派。
以前很多人學了一派功夫後,其他門派師父喜歡,也會主動找他的師父要求傳藝,一般都會相互歡喜,交換武學。
第二種,其實並為列入門牆,只是普通學習功夫而已。一般師父不會對這樣的弟子太多要求。
但無論那種,最忌諱是一門沒學通學成,就又學多門,自以為藝多不壓身,其實樣樣稀鬆。武林人最看不上這樣的,所以歸根結底,就是學藝不精,卻一山還望一山高的那種貪心之徒。
以前會吧,主要是門派林立,指著介個為生,形成壟斷,也是不利於進步之處。現在仍然存在介個問題,不光在這個領域,歷史上保守和進步就是這麼來的,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嘛。所以看歷史上是怎麼解決介個問題的,首先給他生活上的保障,沒有後顧之憂,共同前進共同發展,就消除了壟斷。不計較了,就莫問題了。這也是教育普及的必要條件,要不,談什麼教育普及?以史為鑑,可知興衰。不同門派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只會造成繁榮景象!!![祈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