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周世宗柴榮的能力比趙匡胤如何?_周世宗柴榮的能力比趙匡胤如何大

閒扯百科說: 有人總喜歡拿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對比。不要拿趙匡胤跟柴榮比較,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 柴榮是歷史上能…

閒扯百科說:

有人總喜歡拿趙匡胤和周世宗柴榮對比。不要拿趙匡胤跟柴榮比較,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

柴榮是歷史上能力最全面的一代雄主,沒有之一。這裡說的是能力哦,不是功績。天妒英才,活不長,沒機會建功立業也白費。

歷史上那些功績顯著的,首先都要活得長,柴榮就是吃虧在了壽命上。

【盤點一下柴榮的能力】

其一,打仗兇猛。

柴榮剛繼位時,後周局勢那是相當兇險,南唐、後蜀、北漢、契丹一個個不是省油的燈,每一個都有機會要了後周的命。

柴榮一眼看去,四周都是敵人。尤其是北漢、契丹,趁後周新舊交替,政權不穩,南下妄圖一戰滅掉後周,這一戰差點就讓後周閉過氣去。

無疑,柴榮是力挽狂瀾的人物,挫敗北漢,西徵後蜀,三打南吳,北伐契丹,一時風光無限。

其二,玩經濟溜。

光是打仗厲害,那不算什麼,能打仗的人很多。柴榮厲害,在於打仗的同時很會發展經濟。減役減賦稅、水利農耕,這就不用說了。柴榮是對商業貿易最重視的君主,也沒有之一。

柴榮年輕時做過買賣,他比任何帝王都了解商業貿易的利潤,那是遠遠高過種田。所以別看他四處徵戰,但是農民並沒有增加負擔。在柴榮重視商業的政策下,後周並不缺錢,宋朝商業的底子無疑都是柴榮給打下了結實基礎。柴榮經濟搞得好,後世宋元百姓。奉為財神,稱呼「柴王爺」。

【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

在憂國憂民方面,柴榮無疑比所有古代君主都優秀,「十年拓天下,十年致太平,十年養百姓」。這樣的話語,至今讀起來感人肺腑。

都說滅佛不祥,但是柴榮為了國家不得不滅。當時的寺廟廣佔良田,又不納稅,活脫脫社會蛀蟲。三萬多寺廟佔據的良田,養活幾十萬人口都沒問題。

柴榮說:「佛就不是說要幫助人麼,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

在迷信的年代,敢於這樣的人有幾個?

【再說趙匡胤】

趙匡胤最大的功勞,就是篡奪之後,沒有改變柴榮重文教、重商業的政策。

至於統一中原和南方,早在柴榮手上,已經把四面八方都打服了,趙匡胤只是摘了現成的果子。可惜趙匡胤繼承了柴榮的「文治」,沒有繼承柴榮的「武功」。

柴榮時期,起碼是追著契丹打。趙匡贏呢?「杯酒釋兵權」之後,留下重文輕武的傳統。讓兩宋400多年一直活在「國富兵不強」的陰影下。

柴榮,

無疑是,

為數不多的,

沒有任何爭議的雄主。

正史漫談說:

柴榮、趙匡胤在歷史上的評價都不錯,但他們是兩種類型的帝王:前者極具英雄氣概,雄姿英發、揮斥方遒;後者是個典型政客,老謀深算、思維縝密。而且,趙匡胤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踩著柴榮這位巨人的肩膀。所以很多人喜歡柴榮,也就不難理解。

柴榮向來以唐太宗李世民為榜樣,縱觀其短暫一生,確實有一番「馬上打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風採。他最讓人印象深刻一大特點,就是勇氣、魄力非比常人。

公元954年,聽聞郭威駕崩、柴榮(郭榮)繼位,北漢聯合契丹大舉進攻。當時柴榮並沒有多少威信,北周上下人心浮動,因此以四朝元老馮道為代表的宿臣們提出了保守避戰、消極防禦的策略。柴榮表示要以唐太宗為榜樣、御駕親徵時,馮道等人甚至直接譏諷:陛下不是唐太宗。

最終柴榮力排眾議、親自趕往前線。雙方主力在高平交戰後,周軍右翼騎兵將領樊愛能、何徽等臨陣脫逃,步兵解甲投敵,形勢極為危急。關鍵時刻,柴榮毫無懼色,「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大大鼓舞了士氣,一舉扭轉了戰局、打敗了北漢軍隊。

班師後,針對戰鬥中暴露出來的紀律渙散、兵驕將悍等痼疾,柴榮採取雷霆鐵血手段,嚴厲懲處了臨陣脫逃、沿路劫掠百姓的樊愛能等將校,提拔作戰勇猛的張永德、趙匡胤等將士。經過這番處理,長期以來「戰勝則擅兵挾主,戰敗則倒戈投敵」的現象被有效遏制。

後世對高平之戰的評價極高,它不僅充分體現了柴榮的魄力與能力、鞏固了其地位,還初步改變了晚唐以來軍隊的惡劣風氣,所以有史學家認為,高平之戰後,「主乃成乎其為主,臣乃成乎其微臣」。

在站穩腳跟後,柴榮著手對北周軍政進行大規模整頓。軍事領域,他裁汰老弱病殘,將各地藩鎮的精銳悉數調到中央禁軍,並且在民間招募壯士,打造了一支為朝廷直接掌握、戰鬥力強悍的精兵,扭轉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局面。

在政治領域,柴榮致力於改變唐末以來武人執政的局面,回到重視傳統士大夫的文治軌道。他曾下令讓二十多位文士各撰寫一篇策論,既了解了他們的學識、量才錄用,又從中汲取了一套完整且具可實施性的治國方略。

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王樸的《平邊策》,其核心就是在政治上勵行改革、在軍事上先易後難結束亂世。從柴榮隨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來看,他確實汲取了王樸等人的思想,並結合自己對局時的判斷做出了調整。

他澄清吏治、嚴懲貪腐;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曾經「不限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並許應召」 向社會廣泛徵集有識之士;他整頓刑律、重拾以法治國,於公元958年頒行《大周刑統》;為了發展經濟,他減免賦稅、均定田賦、大興水利、改善漕運、重鑄錢幣,限制寺院經濟發展,通過一系列措施,極大減輕了國家負擔、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更難得的是,在當時以猛力較高下的氛圍中,柴榮卻能高度重視教育,親自對科舉制的弊端進行改進,並重拾禮樂、編修書史、修訂曆法,已喪失許久的傳統政治生態初現端倪。

經過短短數年的整頓,後周國富兵強,柴榮率先對南方實力最強、勾結遼國的後蜀和南唐用兵。經過徵戰,他獲得了後蜀的秦、成、階、鳳四州,對其形成有效戰略威懾;拿下了南唐的長江以北十四州,迫使其俯首稱臣。

隨後,他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了《平邊策》的思路,把戰略目標轉向北方。因為當時的遼國正值有著「睡王」之稱的遼穆宗耶律璟在位,此君怠理國政、國內叛亂迭起,對於南方心力均有不及。對於中原來說,這正是收復幽雲十六州的絕佳時機。

可惜的是,經過42天的出徵,雖然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十七縣,但柴榮卻途中染病,不得不班師返京,不久後就溘然離世,年僅39歲。

雖然執政還不到6年,但柴榮卻給五代以來的中原王朝帶來了一股新風,讓人們看到了終結亂世的希望。就像南宋大儒朱熹所說的那樣:「五代時甚麼樣!周世宗一出便振。「對於這樣的人,無愧英雄的頭銜。

而作為柴榮的得力幹將,趙匡胤也不是泛泛之輩。

他出身武將之家,騎射絕倫、武藝過人,郭威在位期間他已立下赫赫戰功。高平之戰中,當樊愛能臨戰脫逃、後周軍隊即將崩潰之際,趙匡胤和張永德各自帶領人馬搏命衝鋒,戰局得以逆轉、二人可謂首功。憑藉戰場上的勇猛與忠誠,趙匡胤逐漸成了柴榮的親信之一,並且連續立下赫赫戰功。

但跟過去的梟雄豪傑們一樣,隨著權勢地位的提升,趙匡胤的野心也隨之膨脹。北伐期間,柴榮意外得到一個木板,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矛頭直指郭威的女婿、時任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隨後張永德被撤換、趙匡胤取而代之。根據後來分析,這一事件極有可能是趙匡胤一黨蓄意製造的陷害陰謀,由此掌握禁軍大權。

柴榮駕崩後,七歲的柴宗訓被趙匡胤輕鬆篡位,北宋王朝建立。承接柴榮留下的基礎與思路,趙匡胤兄弟倆歷經十餘年統一了除幽雲十六州以外的地區。他的各項政策,既有柴榮的影子,也實現了不少創新。

在政治軍事領域,趙匡胤一方面繼承柴榮「強幹弱枝」的中央禁軍模式,收藩鎮精兵,還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手段解決了功臣的兵權。另一方面,為了同時抽掉藩鎮的政治與經濟血脈,他在中央分化事權,在地方設置通判,將全國的軍權、行政權、司法權和財政權牢牢地握在了中央手中,唐代後期以來的藩鎮割據土壤被徹底剷除。

經濟領域,趙匡胤也大致繼承了柴榮期間的政策,進一步減輕徭役、興修水利、勸獎農桑、移風易俗。承接柴榮打下的基礎,北宋社會經濟的恢復進一步加快,為結束中原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趙匡胤的最大突破集中在文化制度領域,與柴榮的政策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確立了「以文治國,崇文抑武」的基本方略,通過提高文人地位與待遇、完善科舉等手段鼓勵社會精英棄武從文;加上厚祿養廉、整飭官箴以及「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等舉措,徹底扭轉了過去百年來武將專權的黑暗局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官體系,將中國古代的社會政治扭轉到正確軌道上來。

在一系列建章立制的同時,趙匡胤(及他弟弟趙光義)先後滅掉荊湖、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政權,華夏主要地區得以基本恢復了統一,長達五十餘年的分裂動蕩局面終於結束,從這個角度而言,趙匡胤功莫大焉。

同時,趙匡胤本人勤政愛民、兢兢業業,寬仁大度、善待後周皇族,對待平民真正做到了不枉殺一人。同時他崇尚節儉、禁止大興土木,改變了多年來的奢靡風氣。從個人公德來看,他也確實值得稱道。

不過,趙匡胤最值得詬病之處有二。其一,過於重文輕武,導致其後兩百年一直被動挨打;其二,強化中央集權、強化資源控制,為其後的冗官、冗員、冗費埋下了隱患。

總之,柴榮、趙匡胤都是優秀的帝王,二人各有所長。只是柴榮英年早逝,扼殺了他創造更多輝煌的機會。否則,也許歷史上真的會出現第二位唐太宗。

葉之秋說:

周世宗柴榮確實是一代英主!柴榮繼位之前,只是治理過澶州,並無其他功業。可是,一旦登基,立刻展露出不凡之姿。

當時,郭威去世,北漢大舉來襲,舉國上下人心惶惶,那些郭威手下的大將全都心思各異。就連朝中元老馮道,也認為周世宗此時應該避戰。可是,周世宗力排眾議,在高平與敵軍大戰,並一戰將敵人擊潰,從而確立了自己的帝位。

之後,周世宗內定打壓藩鎮,對外進攻後蜀、南唐,奪取了不少地盤。短短三四年間,後周實力飆升,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國家。

之後,他統軍北伐,連敗遼軍,奪取了兩個州,兵臨幽州。可惜,忽然暴病,不得不撤軍返回。

周世宗死後,幼子柴宗訓繼位。轉過年來,大正月的,其部下大將趙匡胤就發動陳橋兵變,將其江山奪下。趙匡胤遂成為宋太祖。

那麼,周世宗柴榮與宋太祖趙匡胤誰的能力強呢?

在我看來,宋太祖趙匡胤能力更強!

周世宗一生最為關鍵的一場戰役,是高平之戰。而扭轉高平戰役的,恰恰就是趙匡胤。是趙匡胤不惜拼命,率領部眾衝鋒陷陣,從而扭轉整個戰局。

之後,周世宗平定天下,伐西徵南,處處都有趙匡胤的身影。尤其是在徵討南唐的戰役中,趙匡胤所部多次以少敵多,立刻赫赫戰功,堪稱戰功第一。

趙匡胤稱帝之後,原後周領土其實藩鎮林立,更有李重進、李筠擁兵自重公然造反。可是,趙匡胤親統大軍,一天就攻陷揚州,蕩平原後周最高軍事將領李重進所部。李筠盤踞潞州澤州,以北漢為強援。可是,趙匡胤兵鋒所指,幾天功夫也就蕩平。

宋太祖沒有急著開疆拓土,而是用了三年時間安定內部,杯酒釋兵權徹底解決了藩鎮危機。

之後,宋太祖每隔數年就滅掉一個地方政權,諸如盤踞湖湘的高家、周家,後蜀、南唐。但凡兵鋒所指,幾乎沒有遇到多大的抵抗便滅敵破國。

當然,北漢因為背靠遼國,宋太祖不得不將其放在最後。

宋太祖在位期間,也和遼國多次發生大戰,總體來說,勝多敗少。正因為宋軍實力強大,遼國才會主動與宋朝結盟。

宋真宗對周世宗有一句評價,頗為中肯。他說: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誅殺過當,享祚不永,豈不由此乎。

為何周世宗一死,趙匡胤振臂一呼就能推翻後周?許多人都認為是趙匡胤運氣好。其實,哪裡是那麼回事。是人心根本不在周家!

周世宗有魄力,然性格急躁,手段很辣,動輒以殺立威。朝廷中不論文武,許多人都是畏懼多於感恩。反觀趙匡胤,不但有軍事才略,更有武將罕見的仁德之心。他不僅善待功臣,更下令不得擅殺士大夫和諫官,對柴家後人更一直庇護。這份氣度,在帝王之中堪稱絕無僅有!

歷史學館說:

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一,我們看兩人最初面對的對手!

後周世宗柴榮在父親郭威死後,面對的情況就是內部,群臣不信任,就連老好人馮導都對他存在著質疑,甚至公然嘲笑他,打不贏北漢!

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柴榮親自率領大軍出徵與北漢交鋒!

這次結果就是,雖然崎嶇,甚至大戰時候都有人叛變,但是他還是大敗老將劉崇。

桌越的非凡才能可想而知了!

趙匡胤呢?在柴榮死後,欺負的就是柴榮的孤兒寡母,這算什麼真英雄?

就著又有,李筠叛亂,可他真算不了什麼,頂多就是阿貓阿狗罷了!

第二,戰爭能力!

我們都知道,北宋朝是滅了南唐,可更要知道的是,沒有他柴榮,趙匡胤,想要迅速攻下南方,無異於痴人說夢!

是後周世宗柴榮他聽了宰相王樸的建議,決定先弱後強策略,打的南唐丟盔棄甲,徹底無力北上,把南唐多年積蓄的戰鬥力,消耗了個徹底,打個比方,

當時的南唐可不是後來李煜所在的那麼羸弱,

可以說,當時南唐,兵馬驍勇善戰,國富民強,更是有著漢人第一強國的實力,要知道李璟(李煜他爹)可是常年在南方徵戰的。

可就是,這樣硬是被周世宗蔡榮打廢了!

你說戰爭能力誰強誰弱吧?

最後,北方契丹人態度!

在周世宗最後的生命時間段,他是北上收復燕雲的,

而契丹人聽了柴榮大名,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再合適不過了"聞風而逃"

對,就是這樣,契丹人聽到柴榮名號就是要麼逃,要麼投降。

周世宗就這樣兵不血刃的奪下了三州十七縣

綜上所述,在我看來,周世宗柴榮能力遠遠高於趙匡胤!

減水書生說:

柴榮可以類比唐太宗,趙匡胤可以類比漢高祖。

這個類比可能有些牽強,但足以強調柴榮和趙匡胤的各自特色。而類比唐宗漢祖,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別用一個否定另一個。因為這兩個人的歷史任務,不僅不一樣,而且是一種承前啟後的關係。

沒有周世宗的基礎當然不會有趙匡胤的成就;而沒有趙匡胤的成就,周世宗的基礎也只是曇花一現。

把趙匡胤放在柴榮的位置上,趙匡胤未必不能武功卓著;而把柴榮放在趙匡胤的位置上,柴榮未必就比趙匡胤做得好。所以,我們還是應該肯定一下趙匡胤。

01.周世宗的時代任務

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大臣王樸,精研術數。於是,柴榮詢問王樸自己能掌幾年天下。王樸推算的結果是三十年。於是,柴榮以三十年為期,確定了自己的時代任務:十年開疆拓土、十年生養百姓、十年天平盛世。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周世宗滿打滿算也就做了六年皇帝。所以,周世宗的時代任務,只能是前十年的開拓天下。簡單說,就一個字:打。其他一切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的策略,都要為戰爭服務。

所以,你可以盛讚周世宗的各種政治建樹,如均定田賦、科舉取士。但一定要記住,這些都是在為戰爭服務,跟生養百姓、致力太平統統沒有關係。

周世宗合格嗎?

就個人能力和個人努力來說,周世宗堪稱優秀。但就交出的答捲來說,柴榮留下的後周天下,就非常不合格。原因不是他無能、也不是他不夠努力,而是死得太早。老天就沒有給他十年時間開疆拓土。

如果能給柴榮十年時間,周世宗能夠完成中原統一的時代任務嗎?

他可能比趙匡胤更有效率。但不是因為能力,而是因為時間。柴榮活得久一點兒,北宋代周這個內部政變就不會發生。北宋代周之後,趙匡胤先打了兩年內戰,即平定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叛亂。

在平定內亂之後,趙匡胤基本繼承了柴榮打下的江山。但這個江山又是什麼模樣?

趙匡胤直接對宰相趙普說:我睡不著覺,因為臥床以外全是別人的地盤。五代十國,直到後周代宋,仍舊存在著八個割據政權,即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平海軍、吳越、北漢等。另外兩個也不是柴榮平定的,前蜀是被後唐李存勖消滅的,後唐國滅,前蜀變後蜀。南楚是被南唐平定的,但平而復叛,北宋立國的時候還是割據勢力。

這就是柴榮死後交出來的答卷。就這個答捲來說,你怎麼也不能說合格。按照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攻略,柴榮需要在四年時間內,至少消滅除北漢外的其他七個割據政權。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柴榮已經盡了人力,至於天命就不是他能把握的了。所以,歷史的接力棒只能交給他這個老部下趙匡胤。趙匡胤黃袍加身算不算兵變?當然算。兵變是不是不道德?當然是。但私德有虧,不見得就是歷史的倒退。年僅7歲的柴宗訓,根本制不住五代十國的驕兵悍將。

趙匡胤不取後周天下。那麼,後周天下大概率會被李重進取走。李重進是郭威的親外甥,而柴榮才只是郭威的養子。就親戚關係論,李重進比柴榮更適合做郭威的繼承人。趙匡胤但凡在關鍵時間遲疑一下,那麼,後周的驕兵悍將肯定要另尋主公。而這個新主公,是否有趙匡胤的能力,就真心不好說了。一定要記住五代十國的邏輯:皇帝聽將軍的,將軍聽士兵的。柴榮攻佔殺伐六年時間,也沒能打破這個邏輯。

02.趙匡胤的時代任務

趙匡胤的任務要比柴榮更多、更重。

第一個任務,繼承柴榮遺志,繼續開疆拓土打天下。你不把中原地區的八個割據政權消滅掉,別說北宋不是帝國,它甚至連個王朝都不算。完全可以這樣理解,中原天下一眾割據政權中,後周和北宋只是最強的一個。

第二個任務,繼承柴榮遺產,接手柴榮的後周天下。趙匡胤完成這個任務的效率,堪稱奇蹟。篡奪孤兒寡母的天下,有那麼難嗎?類比同樣黃袍(旗)加身的郭威,你就知道有多難了。北漢只有三年國祚,但後周代漢,生生打出了一個北漢政權,汴梁還被劫掠了一番。郭威死後、柴榮繼位,北漢又差一點兒把後周給滅了,重新復國。放大尺度看,這個任務不重要,但這個步驟很關鍵。假使李重進在揚州獨立了,後唐就是天下第一強,根本不會有北宋什麼事兒。

第三個任務,開創太平世界。柴榮是先搞戰爭、再搞生民、最後致太平。但趙匡胤必須一起搞。原因就是柴榮和王樸想簡單了。「先南後北、先易後南」,最早是後周大臣王樸提出的。柴榮採納了這個攻略,然後趙匡胤繼承了。但這個攻略只涉及軍事層面,即暴力輸出;卻不涉及建設層面,即秩序輸出。

但是,真正做起來,就會發現:暴力輸出和秩序輸出必須一起搞。

搞完暴力輸出不搞秩序輸出,其結果就是北宋滅後蜀的教訓。全國精選的六萬禁軍,滅後蜀只用了66天。然後,北宋對富得流油的後蜀展開了瘋狂的經濟掠奪。搶完錢財、撤出軍隊,然後就可以繼續開疆拓土。但是,事與願違。北宋在四川至少浪費了兩年時間,才把這裡徹底兼併。原因就是趙匡胤想簡單了,只輸出暴力、不輸出秩序,只能製造更多的敵人。後蜀重新大亂,北宋的軍隊不僅撤不出來,而且還要花錢費時、派官派吏。

柴榮一直鋒利無比,操著一把快劍,是斬斷五代亂麻。而趙匡胤則要穩紮穩打,使著一把重劍,要結束五代亂世。因為柴榮只是把人家打服了,而趙匡胤卻是要把人家打死。

所以,後周戰爭,只是軍閥層面的兼併戰爭,今天奪你一城、明天奪你一寨。但北宋戰爭,卻是統一層面的滅國戰爭,打服你還不行、必須打死你。於是,柴榮順風快劍、無往不破,但誰也打不死;而趙匡胤則逆風重劍、渾厚沉穩,卻是要殺人取屍。

柴榮的快劍,就是他自己親手打造的中央禁軍制度。從五代第一代的後梁開始,就一直在打造中央禁軍。到柴榮之時,算是最終完成了。

且兵在精不在眾,宜一一點選。精銳者為上軍,怯懦者任從安便,庶期不用。

而趙匡胤的重劍呢?柴榮這把快劍就是趙氏重劍的核心。但快劍太鋒利,能殺人,也能傷到自己,甚至還能把自己刺死。所以,就一定要道術結合,趙匡胤得修煉內功。劍是軍事,而杯酒釋兵權就是政治。你不把一群五代悍將給換掉,趙匡胤拿著柴榮的快劍去橫掃天下,早晚會傷到自己。

你可以類比後唐,後唐比後周和北宋的武功還要卓著。北宋滅後蜀堪稱奇蹟,用時66天。而巔峰時期的沙陀軍事集團呢?一個月!李存勖的精銳鴉兵,只用了一個月就消滅了前蜀。但之後呢?還沒等斬前蜀的快劍回鞘,一代雄主李存勖就被自己的侍衛親軍給乾死了。

03.柴榮和趙匡胤堪稱完美組合,一起結束了五代亂世

柴榮是從0到1的工作。

梁唐晉漢周,前四個就不是強勢的中原王朝。山西沙陀軍事集團,想給你換掉就給你換掉。到了後周,沙陀軍事集團的北漢,也想再給換一次。但因為世宗柴榮御駕親徵、親冒矢石,徹底終結了沙陀人的彪悍無敵。但這還不算完。柴榮整頓禁軍,建立了一支虎視整個天下的大周強兵。到這個時候,強勢的中原王朝,才真正建立起來。

趙匡胤完成了從1到N的工作。

他繼承了老上級的全部攻略。軍事上,繼續強化中央禁軍;方略上,繼續先南後北、先易後難。後周足夠強,但北宋要比後周更強,而且能夠越來越強。一邊輸出暴力,消滅中原的割據政權;一邊輸出秩序,將分裂數十年的割據「十國」納入王朝治下。

從0到1,建立一個強手的中原王朝,這非常難。但這個基礎早已具備:汴梁這個地理坐標,完全可以在經濟和人口上支撐一個強勢中原王朝;從後晉開始,晉陽這個地理坐標,已經越來越弱,而沙陀軍事集團也已力不從心。

然而,有了基礎,卻不會立即出現從0到1的突破,因為還需要預先要求。

在大約一萬二千年前,人類已經具備了發展農業的氣候基礎。但是,直到大約一萬年前,人類才開啟農業時代。間隔的時間,相當於從秦始皇到今天這麼長。原因就是預先要求不具備,一個是建造村落的技術、一個是磨製工具的發明。沒有這個兩個預先條件,有基礎也不行。

汴梁強、晉陽弱、沙陀廢,這只是基礎。但還需要兩個預先要求:一個是禁軍制度在周世宗時期終於發揮威力;一個是等待有別於沙陀軍閥的中原雄主出現,中原王朝開啟輸出秩序的工作。沙陀軍閥裡面,也就一個後唐明宗李嗣源,還算開明。其他幾個脫下龍破,基本跟流氓沒啥區別。

前提基礎具備了、預設條件形成了,柴榮這才能夠建立一個強勢的中原王朝,實現從0到1的突破。

但,柴榮只是唐太宗,而不是秦始皇。

秦始皇是開創製度的英雄。雖然大秦二世而亡,但百代皆行秦政法。而李世民呢?李世民打遍草原,被尊天可汗。但草原到底該怎麼樣統治?李世民有智慧、有能力,他懂得草原,所以能夠捭闔草原。而後世繼承者,卻沒有李世民這個本事。大唐在開元盛世達到頂峰,但開元之前的天寶年間是怎麼治理草原的?已經不是治理了,而是防範草原,在北方建立了八個緣邊節度使,這跟修長城沒啥卻別。別人拿著秦始皇的制度能夠統治中原,而且沿用兩千多年,就是無能庸主當政也沒問題。而李世民統治草原,卻只能是李世民自己擔當,換個人就不行。

同理,後周柴榮快劍出擊、打遍天下。但也只能是柴榮,換他的兒子柴宗訓,根本做不到。然而,柴榮的老部下趙匡胤卻可以,這也是柴榮的幸運。趙匡胤完美地繼承了柴榮的衣缽,完成了柴榮前十年的任務,而且繼續向後推進。

所以,趙匡胤是漢高祖。始皇帝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即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但這個制度要落地於分封數百年的山東天下,就實在太難了。而漢高祖雜糅郡縣封國,硬是把這個制度給貫徹了下去。而所謂漢承秦制,完全就是一種照抄,甚至連秦朝的服色、曆法和五行都原樣照抄。這就相當於考試抄同桌,連名字都給抄了。

同理,趙匡胤重劍出擊、掃蕩天下。可以說也是一種照抄,柴榮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但趙匡胤必須要發展,把柴榮的快劍熔煉成重劍。不是趙匡胤不想施展順風快劍、銳取天下,而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你都想打死人家了,這還怎麼順風。你打死人家,還要取人屍身,然後再輸出秩序、使屍身復活。與周世宗的任務相比,趙匡胤的任務,其複雜程度已經上升了一個維度。

明太祖朱元璋評價柴榮說:

三代之王有其時而能為之,漢文有其時而不為,周世宗則無其時而為之者也。

大英雄要乘勢而為,三代雄主就是這樣;而有勢卻不為,漢文帝就是這樣,可憐賈誼夜半虛前席,可嘆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周世宗則是一個造勢英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後竟然成功了。

但,朱元璋顯然高估了世宗柴榮。沒有汴梁變強、晉陽變弱、沙陀殘廢這個基礎,周世宗仍會被沙陀軍事集團吊打。而沒有契丹睡王耶律璟一直酣睡不醒,柴榮又怎麼能夠輕易收復關南地區。而沒有五代王朝一直沿襲的禁軍制度、沒有郭威打下的秩序基礎,柴榮又怎麼能夠把南唐從淮河趕到長江。

解讀歷史,我們一定不能用一個英雄否定另一個英雄,更不能用一個時代否定另一個時代。因為一切都是來自傳承。

周世宗柴榮是如此,趙匡胤更是如此。趙匡胤不用往前看太多,只看柴榮和郭威這兩個人就夠了。郭威黃旗加身搞政變,趙匡胤就黃袍加身搞政變;柴榮先南後北,趙匡胤就原樣複製、也是先南後北。

因此,可以說這也是歷史的幸運。恰恰是因為趙匡胤這個柴榮的老部下,繼承了柴榮,所以五代亂世才能在這兩位雄主的努力之下正式結束。

西嶺散人說:

整個五代十國,庸主太多,後周世宗柴榮算是最英明神武的皇帝,他的能力要遠在趙匡胤之上。


唐末藩鎮割據,再加黃巢起義,形勢已如同五胡十六國般混亂。朱溫篡唐自立建立後梁王朝後,中原板淡,朝代更迭頻繁,先後經歷梁、唐、晉、周五個中原朝廷,加上周邊的十個小國,這就是中國歷史又一個大動蕩時期五代十國。

整個五代十國,可圈可點的皇帝極少。後周世宗柴榮算是其中最英明神武的一位皇帝。柴榮的姑姑聖穆皇后柴氏,姑父是後周太祖郭威。柴榮從小在郭家長大,謹慎篤厚,成為郭威養子。柴榮長的器貌英奇,善騎射,通文墨曉兵法,由於太祖郭威無子,柴榮被認定為繼承人。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這就是五代十國最傑出的皇帝後周世宗。

後周世宗的成就遠大於五代其他皇帝,由於歷史原因,五代的皇帝一般都平庸無能,當時十國割據,天下紛擾,戰亂不止。但柴榮一即位,就立志要改變這種地方割據的局面,完成天下一統的萬世基業。為此,他定下了一個三十年計劃,即:「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可惜,他在位僅六年便猝然長逝,連第一個十年計劃都未能實現。

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文治武功成就最高的皇帝,在位期間,對北方崛起的契丹始終採取高壓打擊策略。對內,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經歷幾十年戰亂摧殘的中原經濟開始得到復甦。對外,南徵北戰,頻繁用兵,西敗後蜀,奪秦、鳳、成、階四州;南徵南唐,盡得淮南十四州,迫使南唐中宗李璟自去帝號;北破契丹,連取二州三關,使契丹主膽寒 ,而被後晉高祖割讓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柴榮也是有志收回。

就是這樣一個英明神武,五代難得的明君,卻在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謀劃攻取幽州的時候病倒了,不久即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柴榮病重時,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為禁軍將領。顯德七年(960年),受命抵禦北漢及契丹聯軍。旋即在「陳橋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回京後,迫使周恭帝柴宗訓讓位,後周亡國,宋朝建立,趙匡胤即是宋太祖。

作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能力還是可圈可點的。在位期間,先後滅掉南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勢力,基本完成全國統一。他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了主要統軍將領的兵權,結束了自唐中葉以來節度使擁兵自重,不聽中樞號令的局面。

但是,趙匡胤與柴榮的一個重要不同是,在對待幽雲十六州問題上,趙匡胤過於保守,甚至可以說是有些怯弱。

後周世宗柴榮一直視崛起的契丹為心腹大患,因此數次御駕親徵,打的契丹一點脾氣都沒有,他一直對在後晉時期被割讓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心念不忘,病逝前還在籌劃攻取幽州,徐圖整個幽雲十六州。

而趙匡胤的策略則完全不同,他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希望能以此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說的直白點,就是砸錢買地,幽雲十六州本來就是屬於中原政權的,當年後晉高祖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國主的支持,以割讓幽雲十六州,並恬不知恥的自稱兒皇帝為條件來換取契丹出兵助他滅後唐建立後晉。如今趙匡胤要靠錢財收回幽雲十六州,這是一種怯弱妥協的表現。


柴榮對契丹堅定不移的給予打擊,趙匡胤對契丹奉行妥協政策。誰更有遠見?趙匡胤的能力單從對待幽雲十六州的解決問題上,就比柴榮差了一大截,柴榮確實可謂是五代十國最英明神武的皇帝!

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說:

恨只恨,千古罪人石敬瑭,給契丹做兒真無恥,燕雲十六州拱手送番邦。恨只恨,一代雄主柴世宗,本應是光武再生,將破碎山河重整,奈何親徵未捷身先死,錯將幼子託趙賊。

周世宗的個人能力無疑是出眾的,比趙匡胤優秀太多,強大且自信的他,太迷人了,只可惜天妒英才,他走得太早了,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能看到他奪回燕雲十六州,建立一個強大且穩固的大一統的中原政權。柴榮是最可惜的五代君主!上天多給他幾年時間,不會有遼國壓著中原的惋惜,不會有金國侵略中原的恥辱,更不會有蒙元統治中原的悲劇!至於之後明朝,滿清可能都會完全不同,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柴榮在,柴榮可以駕馭趙匡胤,柴榮和趙匡胤都是心志堅定勇毅之帥才,兩個人配合可以光復華夏霸業。柴榮不在,趙匡胤力孤,趙匡義是個慫人,趙匡胤底下沒有匹配李世民的帥才。柴榮和趙匡胤兩個帥才一走,大宋變成大慫了。世宗在經濟制度上的一些措施是趙氏兄弟不敢做的,可惜天不假年。 我更認同世宗的先北後南的戰略。你可以說世宗有些急躁,但趙氏兄弟本質是一樣的和那一批官僚一個德行,缺乏一往無前的勇氣和精氣神,失去了唐初的進取精神。歷數歷代開國政權在立國時期就暮氣沉除了兩宋就是民國,都是奇葩。

柴榮貧寒出身,自小便嘗盡人間百苦,況且早年從商,應該是最通明人性的,我感覺他並非不知人之貪婪, 從他安排的後手可以看到,他只是看錯了趙匡胤品性,趙匡胤也實在偽裝的太好了,沒想到對趙匡胤如此的情深義重也壓制不了他內心的貪婪,只能怪他沒有真正看透趙匡胤這個人,被他的偽裝所欺騙,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輕易地相信他人,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也可能是他偽裝的。

周世宗在歷史上還佔有一席重要的文化之地,依據他"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的要求燒制出了千年第一瓷——"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居柴汝鈞定官哥六大名窯之首,留下千古之迷,千年絕唱!

老夢影視剪輯說:

現在很多人不喜歡宋朝,就拼命抬高柴榮,稱他不英年早逝,就推論他若不早死,好像就能滅遼也能阻止金蒙崛起,一個人影響幾百年歷史。秦始皇英明神武不?能不能影響匈奴崛起?司馬炎統一了三國,有沒有阻止五胡亂華?楊堅統一天下,有開皇之治,做夢也想不到二世隋就亡了吧?劉邦建立了漢朝,也有白登之圍向匈奴納財和親近百年,漢初也是黃老之治非以儒治國。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你覺得歷史的必然往往被偶然事件打斷。柴榮能力強僅限於五代十國,論武功他比不上後唐莊宗李存勖,柴榮死時後周疆域大約120萬平方公裡,一國一割據政權都沒滅過,還比不上李存勖時,更比不上曹操、苻堅、拓跋珪、劉裕、宇文邕。這些一時之雄傑尚沒有統一天下,怎麼能篤定柴榮就能呢?苻堅佔據天下十分之七若是沒發動淝水之戰前就病死,按你們的推論那豈不是比幾個柴榮厲害的多?若是李存勖滅了後唐打敗契丹就病死,不也比柴榮厲害?若是李隆基開元年間病死那不是比漢武帝評價還高了?柴榮武功上遠比不上劉裕,文治上也沒出現治世,那麼劉裕滅六國,劉義隆有元嘉之治,南朝劉宋尚且只存在了幾十年,你們又何理由認為文治武功都差得老遠的柴榮柴宗訓的後周能走多遠?郭威為帝時,柴榮統兵打過仗嗎?有過軍功嗎?柴榮為帝時高平之戰趙匡胤力挽狂瀾反敗為勝才保住了柴榮的帝位,後面後周打的勝仗一半多是趙匡胤打的,完成了全國漢人統治區域的一統,趙匡胤文治有建隆之治。後周存續十年,趙宋存續300年。史上前面英明後面昏庸的君王不在少數,柴榮也許正是因為早死才贏得了後人這麼高的評價,但無論文治武功,以及對後世影響力來說,都比不上趙匡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670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