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鑄造的十二銅人去哪裡了?

眼睛侃歷史說: 秦始皇一統六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建萬裡長城,廢分封而改郡縣,創立大秦王朝,開創了…

眼睛侃歷史說:

秦始皇一統六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修建萬裡長城,廢分封而改郡縣,創立大秦王朝,開創了兩千餘年的封建時代,稱之為始皇帝。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夢中受到神仙指點,煉製十二金人,可鎮天下。始皇下令,手天下兵器鑄造銅人。綜合數據,十二銅人體型巨大,從8米到13米不等。

據後世猜測,秦始皇鑄造銅人的目的,很大可能是為了收集天下之兵刃,降低造反的可能,託夢只不過是理由,上天之命,天下百姓更為信服。

十二銅人乃鎮世之作,秦朝二世而亡,它們去了哪裡呢?

一、項羽攻入鹹陽,十二金人被焚毀

秦朝末期,楚漢爭霸,項羽和劉邦約定,先攻入鹹陽者得江山。項羽攻入鹹陽,火燒阿房宮,據說大火持續一月之久,富麗堂皇的阿房宮消失在歷史中,十二銅人也在火中被焚毀。

二、董卓毀銅人,只為鑄錢

阿房宮被項羽燒毀,十二金人得以倖存。劉邦開創大漢王朝,定都長安,將十二金人運到長樂宮之大夏殿安置。

直到東漢末年,董卓作亂,遭到聯軍討伐,董卓不敵,從洛陽遷往長安。

董卓戰敗,物資匱乏,國庫入不敷出,下令將漢武帝以來的法定貨幣——五銖錢,混合各種銅製物品熔煉,重新煉製小錢,工藝簡單,無紋飾,相比五銖錢,甚是不堪。

即使這樣,物質仍然匱乏,董卓將目光瞄向了十二銅人,熔煉後鑄成小錢。

由此,流傳兩朝的鎮國之作十二金人,被董卓摧毀,甚是遺憾。

三、十二金人未現世,守護始皇在皇陵

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途中,死於沙丘,葬於陵墓的同時,將秦朝鎮世象徵十二銅人,一同下葬陵墓,守護始皇帝。

至今,始皇地下陵墓未開,也許十二金人就在那裡。

以上三種猜測,第二種董卓焚十二銅人而鑄小錢,在歷史上有相關的記載,可信程度更高一些。

十二金人雄風在,只是今朝不可聞。

關中客說: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秦始皇所的豐功偉績以及對歷史的貢獻,後世無人能超越。他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中央集權王朝。他執政期間,推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他修建長城以抵禦外族入侵,修建鄭國渠、都江堰、靈渠等水利工程福澤後世等等。

在中國民間,秦始皇既是一位功不可沒的大英雄,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同時他幾乎又成了暴君、殘忍的代名詞。秦始皇為了讓他的豐功偉業永世傳承下去,做出了種種至今在世界上仍讓人嘆為觀止的壯舉,為世人留下了很多解不開的歷史之謎,其中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傳國玉璽」、「華夏九鼎」之謎外,還有「十二金人」之謎。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曾在首都鹹陽鑄造過十二個巨大的銅人,史書中稱之為「十二金人」。據史料記載,這十二個銅人是秦漢時期最大的青銅器,代表了秦代青銅鑄造業的最高成就。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作金人。「十二金人」鑄造好之後,被屹立在秦都鹹陽阿房宮前,日夜守護著秦王宮殿。關於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的原因,後世民間傳聞很廣,但在史料中只有零星的記載。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記載: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長狄十二見於臨洮,長五丈餘,以為善祥,鑄金人十二以象之;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記載:二十六年有長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長人」一詞,在中國歷史記載中一般泛指「巨人」。

史書給出秦始皇鑄造金人的原因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今天甘肅臨洮這個地方出現了十二個「長人」,而且當地還傳唱著一道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闢,百瑞生。」秦始皇得知後,開始收繳天下兵器,集中到鹹陽,仿照臨洮「長人」的相貌鑄成十二個銅人,以示紀念。其實這背後的真實原因,無非是秦始皇天下初成,為了讓自己的江山可以傳承萬世,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毀流散民間的各種兵器,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別人的武力奪權。為了合理地收繳天下兵器,他假託臨洮「長人」的事情,說是順應天意,將天下的兵器收繳到鹹陽,集中銷毀。

用收繳天下兵器所鑄造的銅人,關於其高度、重量以及外觀等,史書中也有零星的記載。關於銅人高度有三種不同的記載:「高三丈」;「坐高三丈」;「有大人長五丈……鑄而象之。」這就是說銅人的高度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三丈,合今6.93米;另一種可能是五丈,合今11.25米。這個數字很顯然不是確切的數字,只是個大約數字。

關於銅人的重量史料中有這麼幾個數字:「重各千石」; 「鍾小者皆千石也」;「 各重三十四萬斤」;「 各重二十四萬斤」。歷史學家汪受寬教授在《「鍾鐻金人十二」為官懸考》一文中說:「以當代人口測量數據計算,我國農村男性青年身高與胸圍的比例為1:0.5148,則此銅人胸圍為3.567米,其胸徑為1.136米,高6.93米,則提及7立方米。青銅密度8.8,此推算出7立方米青銅圓柱體的重量為61.6噸。秦權每斤合258.25克,則此圓柱體折合秦23.8528萬斤。」如果考慮到史料記載數據之間的不同,以及考慮金人下部較大,則金人重量24萬斤的記載是確鑿的。

銅人的外觀完全是按照「臨洮長人」的形象鑄造的,穿狄服,坐姿,下有底座。鑄造如此大的銅人,銘是必不可少的。從史料中關於銅人零星的記載內容推斷,十二個銅人應該均有銘文。其內容也就是複述了有關「臨洮長人」事情。銘文是由李斯撰文,蒙恬書寫。李斯是丞相,蒙恬是大將軍。地位崇高的「傳國玉璽」無非是「秦王製造,李斯親筆」而已。而銅人的待遇似乎要高一籌,是「秦皇製造,李斯擬文,蒙恬親筆」,由此可見「十二金人」在秦王朝中地位的重要性。關於銘文的位置,史料中也有兩種說法:一是「其胸前銘」;一是「銘其後」。

為什麼要鑄造十二個銅人?史書中已經給出了答案。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記載:「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也就是「臨洮長人」的數量就是十二個,秦始皇也就仿造十二個。關於銅人的用途,史書中也有所交代:「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 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 鐻,又寫作虡、簴,就是編鐘架的立柱。東漢文學家劉熙在《釋名.卷七》言:「所以懸鐘鼔者,橫曰筍,從曰虡。虡,舉也,在旁舉筍也。」據汪受寬教授等考證,十二銅人的用途是充當鍾鐻,也就是編鐘架的立柱。所以,十二銅人實際上是十二個人形鍾鐻。

鐻的材料既有木製的,也有銅質的;鐻的形狀既有雕鑄為動物形狀的,也有雕鑄為人形的。《莊子.達生》中記述:「梓慶削木為鐻」,此為木鐻。湖北隨州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編鐘,是「由六具鍾鐻銅人承託」。以銅質人形為鐻的編鐘,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存在了。

秦始皇煞費苦心鑄造的「十二金人」,僅僅守護了大秦王朝幾十載的光陰。據史料記載,西漢初年,劉邦將「十二金人」從鹹陽阿房宮前遷移到了新築的長安城內長樂宮的大夏殿前安置,頗有「漢承秦統」的意味在內。「十二金人」就這樣矗立在長樂宮大夏殿前,直到王莽篡漢建立新朝。

王莽執政時,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搞得天怒人怨,叛亂四起,焦慮不安的王莽有一天做了一個怪夢。據《漢書·王莽傳》記載:「莽夢長樂宮銅人五枚起立,莽惡之,念銅人銘有『皇帝初兼天下』之文,即使尚方工鐫滅所夢銅人膺文。」也就是說王莽夢見長樂宮大夏殿前跪坐的十二個銅人中竟然有五個站了起來,這讓王莽內心很不是滋味,想到金人身上的銘文有「皇帝初兼天下」之類的話,生怕這個怪夢預兆著某個叛軍領袖將會奪取天下。於是王莽下令皇家工匠,將夢中站立起來的五個銅人身上的銘文磨去。這是「十二金人」鑄成以來,第一次遭到破壞。

東漢時期,雖然長安不再是首都,但是「十二金人」卻一直矗立在長安城長樂宮的大夏殿前。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著名的《西京賦》中寫到,「高門有閌,列坐金狄」,此句中的「金狄」,便是指始皇帝鑄造的銅像。除此之外,班固在《西都賦》也寫道:「列鍾虡於中庭,立金人於端闈」,這說明他們曾親眼目睹過「十二金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西北軍閥董卓進京,招攬呂布、襲殺丁原,由此掌握了東漢朝廷。董卓進入長安後,為了製造更多的武器以對抗關東聯軍,同時為了增加軍餉,便把「十二金人」中的九個銷毀,用來鑄造武器和錢幣。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卷四河水》中記載:「後董卓毀其九為錢,其在者三。」想當初,秦始皇鑄造金人是因「臨洮長人」而起,而金人最終卻被誕生於臨洮的董卓所銷毀,這些事情的因果關係,真是時也,命也。

曹魏時期,魏明帝曹叡想把剩下的三個銅人從長安搬到魏國都城洛陽,但由於銅人太過沉重,搬運的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其移動到長安城外東郊灞河西岸的黃土塬上,因實在無力搬運,最終將銅人遺棄在這裡。安置銅人的黃土塬,就是今天西安的「銅人塬」。酈道元在《水經注.卷四河水》中記載:「魏明帝欲徙之洛陽,重不可勝,至灞水西,停之。」

司馬氏篡奪了曹魏政權,平吳滅蜀,結束了三國時代。歷史的車輪又進入了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早已被遺忘在長安城東郊黃土塬上的三個銅人重新被惦記起來。羯族人石虎在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縣西)建立了後趙政權,為了證明自己才是「天命所歸」,命人把遺落在長安城東郊黃土塬上的三個銅人搬運到鄴城。後趙政權很快就被前秦的苻堅所滅,苻堅又將遷徙到鄴城不久的銅人分批搬回後秦國都長安。前兩個銅人到長安後,就被苻堅銷毀鑄造成了錢幣。最後一個銅人還在搬運途中,就遭遇了前秦政權的滅亡,於是當地老百姓便把這個銅人推入黃河之中。

這段歷史在眾多的史料中都有記載,西晉文學家潘嶽在《關中記》中記載:「後石季龍徙之鄴,苻堅又徙入長安而銷之。」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和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卷四河水》中都明確記載:「石虎取置鄴宮,苻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其一未至而苻堅亂,百姓推置陝北河中,於是金狄滅。」

然而西晉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董卓傳》中卻有不同的記載:「椎破銅人十及鍾鐻,以鑄小錢。」按照陳壽的說法,被董卓毀掉的銅人是十個而不是九個。如果加上被苻堅銷毀的兩個銅人,正好十二個,就不存在落入黃河中的銅人。

那麼北魏時期酈道元《水經注》和西晉時期陳壽《三國志》誰的可信度更高呢?《水經注》作為一部偏向地理科學的著作,其記錄的內容相對於陳壽的《三國志》要客觀得多。從時間維度考量,酈道元《水經注》距苻堅之亂時較近,而以酈道元一貫之嚴謹,他很可能是真正去研究追溯過金人下落一事的。因此,酈道元關於最後一個銅人下落的記載可信度是比較高的。也就是說,「十二金人」中還有一個殘存於世,躺在黃河某處,等待世人發掘。至於在黃河的那一段,由於史料並未提及當年苻堅搬運金人所走的黃河渡口,也就無從考證了。

關於秦始皇「十二金人」的最終下落,還有另外一種不同的說法。在正史中,關於「十二金人」的遷移,只有漢初從鹹陽搬遷到長安的記錄,在董卓之前並沒有從長安遷出的記錄。正史《三國志》、《後漢書》以及《資治通鑑》都有關於董卓毀銅人鑄造錢幣的記載,這一點應該可信。然而正史只說「銅人」而沒有說「十二銅人」或「秦銅人」,這也留下了值得商榷的地方:董卓毀掉的銅人真的是秦始皇所鑄的「十二金人」嗎?

和「傳國玉璽」、「華夏九鼎」的歷史迷霧一樣,秦始皇「十二金人」的下落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期待這個歷史未解之謎早日被解開。

張生全精彩歷史說: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從這裡我們知道,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不但下令將六國的貴族遷徙到了鹹陽以及邊遠的巴蜀等地,還把全國的兵器一股腦兒地收繳起來,鑄造了十二個銅人,將它們立於鹹陽的宮中。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個銅人?這些銅人後來又到哪裡去了呢?

(秦始皇)

關於秦始皇為何要鑄造這12個銅人,主要有兩種說法。

其一,傳說秦始皇曾做了一個白日夢,夢中天象巨變,日月無光,黑暗霎那間籠罩了大地,妖魔鬼怪紛紛逃出生天,百姓們驚恐萬狀,避之不及。正當始皇束手無策之時,突然一道金光閃過,一位鶴髮童顏的仙道翩然立於始皇面前,叮囑他務必快速鑄造12個銅人,方可安定天下,拯救黎民。

夢醒後,始皇遂下令收繳全國青銅兵器,融化後鑄成了12個高大威猛的銅人,安置在鹹陽宮內。

其二,有一次,始皇率文武百官觀看民間雜耍演出,期間忽然衝上來一隊手持兵器,滿臉殺氣的武士,在始皇面前極盡表演執戈廝殺的場景。這一幕深深地讓始皇憂慮,朝廷對兵器的管理不夠嚴格,如果任由這些兵器在民間泛濫,終究會殃及他的統治。

其後,始皇又聽到大臣報告,民間流傳一首民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闢,百瑞生。」這個「渠」字,在古代含有「大」的意思,去掉一橫後,變成了「人」字,似乎在提醒始皇,多多鑄造青銅人,方可以消災避禍,穩固江山。

當然了,這些都是傳說。最有可能是,始皇之所以鑄12銅人,其根本的目的是藉此將民間的兵器收繳,不給百姓和六國貴族造反的機會。於是他假借夢境,或者假託民謠,以達到他穩定統治的政治目的。

(鹹陽宮中的十二金人)

那麼,這些銅人到底長什麼模樣呢?

據史籍記載,這些銅人均著狄人服裝,胸部鐫刻著「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這樣的銘文。它們都出自於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之手。李斯本就對中國的文字統一居功至偉,其書法自然是精美絕倫了。

12個銅人的高矮不一,輕重各異。《史記·索隱》記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鍾小者高三長,皆千石也。」「銅人十二,各重三十四萬斤。」綜合各種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這12個銅人體型巨大,最高的超過了13米,最矮的也有近8米,重量則達到了驚人的一百多噸。

那麼,始皇帝為什麼就不多不少只鑄造了12個銅人呢?

因為「12」這個數字,在中國古代很有獨特的寓意。古人曾把大地分成12地支,也曾把整個世界分成四面八方,加起來也正好是十二。另外,一年四季,每季三個月,也恰好是12個月等等。在始皇的眼裡,12就代表著天下,代表著整個大地,鑄造12個銅人,自然就表示一統天下,四海臣服。

(西楚霸王項羽)

這些銅人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12銅人鑄造完成後,曾被安放在阿房宮的宮門外,至今還有「銅人原」這樣的地名。公元前206年,秦國滅亡後,西楚霸王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此後,這12個銅人也隨著秦王朝的覆亡,開始了其輾轉坎坷的命運。

王莽篡漢自立新朝後,曾夢見銅人暗自流淚,醒來後的他十分厭惡這些銅人,於是命人將銅人胸前的銘文除去,讓12銅人慘遭蹂躪。

不過,王莽還不算過分,最多也是厭惡這些個銅人,並沒有銷毀它們的打算。

據《史記正義》記載:「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裡。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徙之鄴,符堅又徒之長安而毀之。」

這裡邊提到了三個人,一個是董卓,他曾挾持漢獻帝下旨,將10個銅人毀壞後鑄成銅錢,只剩下其中的兩個。魏明帝曹叡打算將餘下的兩個銅人運到洛陽,但運至霸城後,終因太過沉重而無法實現。

後來,殘暴荒淫的後趙皇帝石虎也惦記過銅人,將僅存的兩個銅人運到自己的都城鄴城。最後,這兩個歷盡磨難的銅人被苻堅帶到了長安,並將它們銷毀了。

不過,在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裡還有另一個說法,「董卓毀其九為錢,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陽,重不可勝,至霸城西停之。石虎取置鄴宮,符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其一未至而符堅亂,百姓推置陝北河中,於是金狄滅」。

如果按照酈道元的考證,那麼,這12個銅人其實並非全部被毀,其中有一個被推進了黃河之中,具體的位置大概在今三門峽市的黃河渡口邊。相信隨著我國考古的深入發掘。這碩果僅存的秦始皇銅人,終究會有重見天日的一天。

(參考資料:《史記》《水經注》等)

元賦爛布說:

我研究認為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銅人,這十二銅人是什麼人值得秦始皇為其造像,其實秦始皇鑄造的十二銅人就是三皇九子,剛好十二個人,三皇九子分理九囿奠定九州,是華夏文明史上最早分封諸侯九州形態。主要秦始皇焚埋三星堆天府祖稷,祖稷社官神廟供奉有三皇九子,從焚埋祖稷後秦始皇常做惡夢,宮中怪事常出,後來才鑄十二銅人重新安排供奉,由於推翻祖制又連年去泰山徵求天意封禪。

遺產君說:

秦始皇為了鞏固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除了在原來的機構上建立完善、嚴密的統治機構以及官僚制度以外,還採取了一序列特別的措施,比如車同軌、書同文,當然還有焚書坑儒,其中還有一條就是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了十二個重達千石的大銅人,並立於鹹陽。


那麼秦始皇為何要勞民傷財鑄造十二個銅人呢?


防止民間造反

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他一直在憂慮如何讓國家長治久安,他自稱始皇帝,希望能實現二世、三世,以至萬世的宏偉願望。


要知道想坐穩天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收繳和銷毀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防止他們趁機武力奪權。


關於這一點有這一的一個故事,一天,秦始皇在群臣的陪同下,興致勃勃的觀看各種表演,忽然見到一群殺氣騰騰的武士在臺上表演,這一下觸動了秦始皇那敏感的神經,之後他寢食難安。


恰巧沒隔多久,有官員來匯報說,潼關一個農民在當地見到了12個巨人,而且不久那裡就流傳起一首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闢,百瑞生」,秦始皇聽後,正中下懷,情緒也好了很多,於是藉助天意下令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鹹陽,徵集民間的藝人,鑄成12個銅人。


用來驅邪

根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在宮中休息,突然夢到天象大變,並且伴有妖魔鬼神在作怪,令他非常驚恐害怕,忽然有一個仙人來到他的面前,為他指點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秦始皇從夢中驚醒後,立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都收集到鹹陽,鑄成了12個銅人。


經過成全國各地徵調而來的能工巧匠們艱苦卓絕的奮戰,在當時的都城鹹陽的皇宮前,屹立起了12尊銅器鑄造的大金人,因為銅是黃色的,所以又稱之為金人。


關於銅人的重量史料中有這麼幾個數字「重各千石,」,「鍾小者皆千石也」;根據史書記載,在漢代之前,三十斤叫鈞,四鈞為一石,千石就是12萬斤,恰好又是12個,12這個數字在古代代表的含義除了天下一統外,還有千秋萬代的寓意,因此,秦始皇下令鑄造銅人的原因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出於政治上的安定,希望清朝千秋萬代。


但到現在,我們已無法再看到這12尊銅人的蹤影了,那麼,它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


有人認為被項羽燒毀了

當年,楚霸王項羽在攻克鹹陽後,火燒阿房宮,連同象徵著秦王朝永固的這12個金人,也一起燒毀了,但這件事已經被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是不準確的,因為通過對近20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進行勘察,只發現了幾處火燒土的痕跡,所以,項羽究竟燒沒燒還有很大的爭議。


另外有一種說法是,阿房宮當時並沒有完全建成,項羽只是燒了建成的幾座宮殿。


還有人認為是董卓把銅人熔了鑄成錢幣

在東漢末年,董卓率兵攻打鹹陽,便將這其中的10個銅人進行了銷毀,然後融化鑄成了銅錢,到了南北朝時期,又有人將剩下的兩尊銅人運到了螂城,後來前秦的苻堅統一北方後,又把這兩尊銅人運回鹹陽銷毀,至此,存世約600年的12個銅人全部被銷毀了。


隨秦始皇陪葬了

這是一種比較樂觀的說法,這12個銅人並沒有被銷毀,由於這些銅人是秦始皇的摯愛,隨著秦始皇的駕崩,它們連同其他的精美珍品也隨著秦始皇全部被帶入皇陵中,當做陪葬品了。


現在由於技術原因,皇陵發掘工作不得不推遲,至於12個銅人是不是在裡面,還得皇陵被發掘的那一天。





風無蹤跡000說:

千古一帝,秦始皇為後世留下了太多的迷案,十二個銅人就是其中之一。

為何要鑄十二銅人?原因己不是那麼重要了,但是,十二銅人不翼而飛,卻讓後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關於十二銅人下落,有三種猜測:有人說,西楚霸王攻克鹹陽,火燒阿房宮與十二銅人一併燒毀;有人說,十二銅人毀於東漢末年,董卓鑄造銅錢用掉十個,另外兩個被符堅銷毀;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樂觀,據史料記載,十二銅人並未銷毀,十二銅人是秦始皇的心愛之物,在陵墓建造好後,隨同其它珍寶一起陪葬了。由於一些技術因素,秦陵挖掘暫時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銅人的下落,至今也無人能說清楚。

華英雄說歷史說: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漢書》以及《三國志》裡均對十二金人有明確的記載。可見歷史上十二金人不是傳說,確實真實存在。

既然確有其物,那麼十二金人去了哪裡呢?我們就把歷史的謎團進行層層剝筍,結合一些史料,仔細分析探討一下:

說法一:作為隨葬品藏於秦始皇陵墓。

十二金人是秦始皇消滅六國一統天下的象徵,是他生前喜愛之物,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去世以後,被當成了隨葬品埋入了秦始皇陵。由於秦始皇陵沒有發掘,因此,十二金人是不是埋葬在秦始皇陵沒有直接的證據。

說法二:項羽放火,焚毀在阿房宮裡。

這個說法比較牽強。因十二金人是立於阿房宮的大殿前,楚人一炬,項羽一把大火燒毀了阿房宮,因此也有人說是十二金人和阿房宮一起都葬身火海了。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銅的熔點在900度以上,普通的大火是很難燒化的。因此這種說法不太靠譜。

說法三:董卓毀銅人,以鑄小錢。

這個說法比較有可信度。《三國志•魏書•董卓傳》明確記載了董卓毀掉銅人,鑄造成五銖錢。憑董卓的為人,這種事他幹的出來,漢武帝的陵墓不就是他盜取的嗎。《後漢書》及《資治通鑑》都有董卓毀銅人鑄銅錢的記載,這個說法應該比較實錘。

說法四:董卓毀十,苻堅毀二。

還有一種說法是董卓只毀掉十個銅人,自己就被呂布殺掉了。後來,剩下的兩個被曹睿從長安遷往洛陽。到了前秦,苻堅一統北方,又運到長安銷毀了。從這以後,再也沒有關於銅人的記載。

其實,十二銅人在不在已經不重要了,為政者得民心,以蒼生為念,何須銅人以懾天下。

文文情感故事說:

關於秦始皇鑄造十二銅人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說法一:有一天,秦始皇做了一個夢,夢裡面天象大變,昏暗無光,到處神魔鬼怪作亂,這時,突然出現一個道士,對始皇說:必須製作十二金人,才能坐穩江山,保證天下太平。所以,秦始皇醒來後,立馬下令把全天下的兵器都收繳起來,在鹹陽日夜趕工,鑄成十二個銅人。有學者指出,秦始皇一生中比較聽信方士的話,所以此種說法有一定的可信度。

十二銅人

說法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就已經在思考怎麼讓自己的江山長治久安,傳至萬世。秦始皇認為,之所有民眾會造反,就是因為他們手裡有兵器,所以必須想辦法把民間的兵器都沒收。

秦朝

秦始皇苦思冥想,貿然下令收繳兵器,又怕引起不必要的動亂,怎麼辦呢?他想了個辦法,安排人做了一首童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闢,百瑞生。」這首童謠的意思就是,要讓天下太平,百姓安定,就必須把鐵器都集中起來,鑄成金器(在古時候銅器就是金器)。童謠正中秦始皇下懷,趕緊假借天意,頒布詔令,收繳民間所有兵器,鑄成銅人,鎮守在鹹陽宮。

秦國

 二千多年過去了,十二銅人早就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不見,它們究竟去了哪裡,是怎麼消失的,一直以來都爭論不休,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項羽攻進鹹陽城的時候,一把大火把鹹陽宮連同阿房宮燒了個精光,十二銅人自然也是毀於這場大火之中。這個說法從元朝開始流傳,明朝的時候,有典籍正式記載,但是說法不可信。

秦兵

  2、有專家指出,十二銅人在漢代的時候,還是鎮國之寶,矗立在宮廷,展示皇家威儀。在東漢末年,董卓亂京城,把十個銅人銷毀,鑄成了銅錢,剩餘兩個被他拖到長安城清門裡。到了三國時期,魏明帝曹睿讓人把剩下的兩個銅人運到洛陽。由於太重,難以搬運而終止了行動。後來苻堅統一北方後,把這兩尊銅人運到長安進行銷毀。至此,歷經600多年的十二尊銅人全部被毀,渣都沒有剩。

銅人。

 3、還有種說法,說十二銅人是秦始皇生前鍾愛之物,故而把十二銅人當做陪葬品,放入秦始皇陵中,在地下守衛秦始皇。這個說法真假難辨,估計只能等有機會挖掘秦始皇陵才能揭曉了。

  不管怎麼說,這十二銅人給人留下太多的謎團了,也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遐想空間,衛斯理小說當中有一章,還講到秦始皇鑄造十二銅人,是為了方便和外星人聯絡,類似於機場的塔臺。這也是腦洞大開,為我們提供絕妙幻想素材。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說:

《史記 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收繳了天下的兵器,集中在鹹陽,熔鑄成鍾鐻,又鑄造了十二個銅人,每一個重一千石,安置在宮廷中。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中國歷史進入一個新的篇章,秦始皇當了皇帝之後,創造了諸多的第一,包括這裡的十二個銅人,銅在古代是戰略資源,非常稀少,當然就珍貴,再加上銅是黃色的,像金子一樣,古人一般也把銅稱為金,十二金人就是十二銅人。

秦始皇時期,華夏的鑄銅業已經進入了巔峰,如今出土的國寶級青銅器,很多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鑄造的,當時的兵器都是青銅材質的,秦始皇收繳天下兵器無非就是為了防止有人造反,而鑄造這十二個銅人的目的無非就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

根據史書的記載,這十二個銅人各重千石,秦朝120斤是一石,一千石就是12萬斤,而秦朝的一斤相當於現在的256克,換算成現在的單位,每個銅人的重量是30720公斤,也就是30.72噸,那十二個銅人的總重量是368.64噸

就算10公斤一把兵器,秦始皇收繳的天下兵器算起來有36800把,這個規模的兵器差不多就是流落在民間的兵器數量,也是合乎邏輯的,以秦朝的青銅器鑄造技術,鑄造一個重達30.72噸的銅人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現在的問題的是:秦始皇鑄造的十二銅人後來去了哪裡?

一、被項羽毀滅

《史記 項羽本紀》: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秦朝滅亡後,第一支進入鹹陽的軍隊是劉邦,項羽在一個月後才進入鹹陽,劉邦進入鹹陽後,為了爭取民心,約法三章,秦朝的寶貝劉邦沒有拿,鴻門宴之後,項羽進入鹹陽,開始燒殺搶掠,離開時一把火燒了鹹陽城。

項羽點的這把火按史書的說法,燒了整整三個月時間,當時的房屋、宮殿建築的材料幾乎都是木頭,這也是大火能燒三個月的原因之一,但是,需要注意一點,木頭燃燒所能產生的最高溫度是400度左右,而銅的熔點則達到1000多度。

換句話說,如果單純是鹹陽城的大火,是無法徹底毀滅銅人的,最多也就是銅人表面會變色而已,不會毀壞,根據史書的記載,項羽在鹹陽只待了幾天時間,一個銅人重達30.72噸,項羽也無法運用。

項羽離開鹹陽可是搶掠了所有財寶,銅在當時可是稀少的戰略資源,既能鑄造兵器,又能鑄造錢幣,以項羽的性格,肯定不會把這麼多的財寶丟下不管,他一定會想辦法帶走,如果真的帶不走起,也會把這些銅人毀滅,要知道關中被分封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三個秦朝降將,項羽可不會把這些寶物留給三秦王。

以項羽的性格,並結合邏輯來分析,他最大的可能就是想方設法破壞十二銅人,只需要找幾個青銅工匠來,讓他們熔掉這些銅人就行,或者把一個重達30.72噸的銅人熔化分解成幾十公斤的青銅器再帶走,這是對項羽最合理的推測。

根據現代考古得知,秦始皇兵馬俑有兩個坑有被大火焚燒的痕跡,而四號坑則是空坑,來不及放兵馬俑,誰會焚燒秦始皇的兵馬俑呢?只有項羽,劉邦是不可能的,而西漢建立後,都城就定在長安,在鹹陽的附近,不可能再有人去燒兵馬俑了,而兵馬俑只到近代才被發現,說明一直沉睡在地下,沒有被古人發現。

二、被秦二世熔化並鑄造兵器了

秦始皇去世之後,趙高、李斯、胡亥三人合謀,共同擁立胡亥為帝,並逼死扶蘇與蒙恬,胡亥當了皇帝之後,舉起了屠刀,首先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姐妹,然後又殺害了不少朝中重臣,胡亥上臺僅幾個月時間,就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

起義僅三個月時間,就打進了函谷關,逼近了鹹陽,秦二世胡亥才如夢初醒,在章邯的建議下,秦二世赦免了驪山的七十多萬囚徒,讓這些人參加秦軍去對付起義軍。

此時距離秦朝統一天下僅僅過了十五年而已,秦軍也已經有十五年沒有經歷大規模戰爭了,武備早就荒廢了,面對反秦起義軍,秦朝政府一愁莫展,剛剛又赦免了70餘萬囚徒,需要大量的兵器與裝備,這些裝備短時間內很難製造出來。

當時的主要兵器都是青銅器,製造青銅器首先要開挖銅礦,然後經過多次提煉,將粗銅提煉為精銅,再加入其他金屬元素,比如錫,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現在已經是戰爭時期,秦二世根本沒有時間再去靠銅礦來製造青銅器,最快的辦法就是直接熔掉已有的青銅器。

這樣的話,鹹陽宮中的十二個銅人是最好的選擇,十二個銅人的青銅含量能夠製造出數萬件兵器,武裝一支數萬人的軍隊,能夠在短時間內解決兵器短缺的困難,這也是章邯能夠在前線不斷打敗反秦義軍的原因之一,畢竟打仗的時候,兵器是非常重要的。

三、被董卓破壞

《三國志 董卓傳》: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

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火拼,兩大勢力雙雙消失,董卓進京控制了朝廷,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當政時期,胡作非為,大肆搶奪財寶,還將宮中的銅人和懸掛的鐘磬全部打壞,並改變五銖錢的流通制度,另外鑄了五分小錢,上面沒有花紋和文字,周邊和中間的孔洞也無輪廓,不加磨冶加工。

董卓將銅人打壞的目的是為了鑄錢,鑄錢的目的是為了掠奪財富,這符合董卓的行為,但是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這裡的銅人就是秦始皇時期鑄造的十二銅人,只能說有可能是,有可能不是,並不確定。

漢承秦制,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大部分政治制度,還包括秦朝流傳下來的寶物,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收繳天下兵器鑄造銅人,漢高祖統一天下之後,同樣也會收繳天下兵器,也有可能會鑄造銅人,甚至秦始皇鑄造的銅人也有可能流傳到西漢,然後再流傳到東漢末年。

很多史書都記載了董卓毀壞銅人,這個應該是史實,無法確定的是董卓毀壞的銅人到底是不是秦始皇時期鑄造的,史書對於這樣的記載一般是嚴謹的,或者說史書的作者也不能肯定,所以只記作銅人,而沒有說是不是秦始皇時期的銅人。

四、在秦始皇陵墓之中

秦始皇的陵墓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最為偉大的陵墓,光是發現的兵馬俑陪葬坑就已經是世界奇蹟,而秦始皇的陵墓地宮經過現代技術檢測,並沒有人為進入或者被盜的跡象,因此秦始皇陵墓地宮是沒有人進去過的。

古人的世界觀是人去世之後,去了另一個世界,所以秦始皇在生前為了自己的陵墓,修建了37年之久,秦始皇把能夠陪葬的東西全部陪葬了,比如兵馬俑,實際上就是另一個世界秦始皇的士兵。

史書中說秦始皇的陵墓中有大量的宮殿與奇珍異寶,有用水銀製作的千川百溪和江河大海,還有用娃娃魚的脂肪製作的蠟燭,這都是把秦始皇生前的生活場景帶到了地下,而十二銅人也是秦始皇生前所鑄造的,也有可能被秦始皇帶到地下陪葬。

十二銅人除了除了是戰略資源青銅器製作之外,還意味著他們是鹹陽宮的守衛,一個重達30多噸的銅人,在當時絕對是奇珍異寶,秦二世為了證明自己的皇位名正言順,一定會拼命為秦始皇陪葬奇珍異寶的,十二銅人當然也有可能在秦始皇的陵墓之中。

留史君說:

秦始皇確實鑄造了十二個巨型的銅人,《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意思是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把天下的兵器收繳上來,鑄造成大鐘架和十二座巨大的銅人。古代稱銅為金,所以金人其實是銅人,這些銅人就放置在阿房宮的前面。

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銅人,這些銅人又是什麼樣子的呢?《漢書》中記載:

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於臨洮,故銷兵器,鑄而象之。

意思是說,秦始皇二十六年,在臨洮地區出現了十二個身高五丈的巨人,都穿著少數民族的服裝。所以秦始皇照著這些巨人的樣子鑄造了十二個銅人,而且這些銅人應該都是跪坐的樣子。

到了漢代,這些銅人被搬到了長樂宮大夏殿的前面。王莽時期,王莽曾夢到有五隻銅人站起來。他想到銅人身上刻有「皇帝初兼天下」的字樣,就命人把夢中站起來那五隻銅人身上的字給鑿掉了。

到了東漢末年。董卓在諸侯聯軍的討伐下,挾持漢獻帝由洛陽遷都長安,就打起了這些銅人的主意。《三國志》記載:

悉椎破銅人、鍾鐻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

意思是說董卓把銅人和銅鐘架毀掉,鑄銅錢用了。《後漢書》中也有類似記載:

悉收洛陽及長安銅人、鍾虛、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

而且明確說了,董卓毀掉的就是秦始皇鑄造的銅人。還說秦始皇因為臨洮出現巨人而鑄造銅人,現在又被臨洮人董卓毀掉,不論鑄造銅人還是毀掉銅人都屬於殘暴的行為。

到這裡應該很清楚了,銅人被董卓毀掉了,但是還沒完,董卓可能沒有把十二隻銅人全部毀掉,原因就不得而知了。也許是還沒來得及就被呂布殺了,也許是銅人太大了,不用全部毀掉就夠用了,總之留下幾個。因為到魏明帝曹睿的時候,長安還有銅人。《晉書》記載:

魏明帝青龍中,盛修宮室,西取長安金狄,承露盤盤折,聲聞數十裡,金狄泣,於是因留霸城。

金狄就是銅人,因為前面說過,銅人都穿狄服。這裡的意思是說曹睿在洛陽大修宮殿,想把長安的倖存下來的銅人和盛露盤運到洛陽去,這個盛露盤是漢武帝鑄造的仙人盛露盤。結果這些大傢伙都太重了,盛露盤在半路上摔壞了,響聲傳出數十裡,而銅人竟然流出來眼淚。曹睿也沒辦法,只得把銅人留在了霸城這個地方。霸城距離現在的西安不遠,那裡還曾有過叫做銅人原的地名,據說就是當年銅人留下的地方。

關於董卓留下了幾隻銅人,有兩種說法。主流的說法是兩隻,這兩隻銅人在後趙時期,被石虎運到了鄴城,到前秦時又被苻堅搬回長安銷毀。

另一說法是董卓毀掉了九隻銅人,留下了三隻。所以後來被石虎和苻堅搬來搬去的也是三隻。只是最後苻堅毀掉的是兩隻,另外一隻被憤怒的老百姓給推倒了陝北的黃河裡。後來還有人見過銅人的頭露出來。

還有一種說法,曹睿當年因為沒能把銅人運到洛陽去,就自己鑄造了兩個銅翁仲(銅人像),如《晉書》記載他:

發銅鑄為巨人二,號曰翁仲,置之司馬門外。

而後來無論被苻堅毀掉的,還是被推到河裡的,都是曹睿鑄造的銅翁仲,而不是秦始皇鑄造的銅人。那些曹睿沒能搬走的銅人很可能還躺在銅人原的地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67784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