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假如發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戰,那世界格局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_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獲勝者必將是最善於控制

坐看雲起於此時說: 1、勝者為王敗者寇,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的,打敗了的,自然會割讓土地、承認輸了,被戰勝國強制改…

坐看雲起於此時說:

1、勝者為王敗者寇,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的,打敗了的,自然會割讓土地、承認輸了,被戰勝國強制改變治國思想、大政方針和疆域範圍的;二戰後,蘇美兩大戰勝國,打敗了德意日法西斯,世界的版圖就是被美蘇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的,蘇聯的勢力範圍,就是東方陣營、華沙條約締約國,包括了前蘇聯的十五個國家,東歐的八國,亦即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還有不在華沙條約組織內的中國、朝鮮、越南、古巴,越南影響的印支三國,都是的;而英美的勢力範圍,就是西方陣營、北約組織加盟國,包括了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還有被其佔領和控制的韓國、日本,雙方是勢均力敵、平分秋色的;

2、如果發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戰,那世界格局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除了美、俄是死對頭之外,一個關鍵的力量中國會站在哪一方很重要的,中國站在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勝算大一些,中國幫著哪一方打另外一方,另外一方也就死定了;同樣的,美俄如果不領頭打、直接打,中美、或者中俄打的話,也是一樣的,中美打,俄國幫誰誰就贏,中俄打,美國幫誰誰就贏,都是核大國,都有摧毀對方甚至摧毀整個世界很多次的能力的,誰都不敢開第一槍的,打起來了,誰都不能保證自己不會被滅亡的;能做的假設是,不用核武器,只打常規戰,那麼,信息戰、意志戰、鋼鐵炸藥當量戰、海上運輸戰這些,美國的實力還是相對強些,中俄聯手可以與之一拼的;

4、中俄一分,美國就完全稱霸、一統江山了,如果美國打贏了,一統江山了,俄羅斯、中國就會被人為分割成若干個小國的,俄羅斯會分成三十多個、中國會被分成七八個小國的,都會是美國控制下的小弟弟的;同理,中美聯手,俄羅斯會死得更快,中俄聯手打美國,美國也不堪一擊的,也會分成五十三個小國的,那些附庸在美國麾下的小弟們,也會任由中俄宰割的,日本、韓國都會歸附從前的大中華、阿拉斯加州也會重回俄羅斯的懷抱,加利福利亞、德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還有內華達州、猶他州、科羅拉多州、懷俄明州、亞利桑那州都會又回到墨西哥的名義下,關島、夏威夷這些嘛,中俄平分,看誰方便誰就拿下了;世界格局嘛,不說什麼制度、主義了,就是勝者為王、敗者寇的玩法的。

活在當下Just說:

第三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毀滅性衝突,能夠徹底改變世界格局。它會使大量無辜的人民受到嚴重傷害,使許多地區完全摧毀,引發可怕的後果。

首先,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帶來許多種類的武器毀滅,如核彈、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它們可能會粉碎地球上一切生靈,對正處於戰爭烽火中的大量人民造成慘烈的殺戮,對地球的核汙染也會產生長期的影響,危害下一代人的健康。許多國家可能會因此被徹底摧毀,世界大國會在短時間內退出戰爭,而局勢會發生急劇變化。

其次,經濟情況也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很多國家將會因瘟疫或者機器人等新技術的出現而破壞經濟的基礎。另外,經濟基礎受損的弱勢國家將會被迫在歐美及各大國家的力量下而服從,從而改變世界的政治格局。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使國際外交的緊張態勢洶湧,這將會帶來政治緊張程度的升級,加劇國家之間的矛盾,拉高國際緊張度,引發更多的衝突和戰鬥。

此外,隨著各國強力經濟發展,對環境負責任的層面也可能發生巨大變化。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大量使用的核武器和化學武器可能會迅速破壞地球生態系統,對許多生物和其他種類構成威脅,因此整個地球環境將受到很大影響,從而使溫室氣體的排放大大增加,大大加劇全球變暖的現象。

最後,最重要的影響可能是對人類的影響。數百萬無辜的人們將會遭受戰火的摧殘,被折磨,失去生存的機會,死於各種瘟疫的死亡中,災難性的地區將會因為災難而人口少,因此經濟發展會面臨前無古人的困境。世界各大國也將會因為戰爭出現經濟緊張局勢,社會穩定勢必受到劇烈影響,特別是那些依賴於發達國家物質資源而崩潰的發展中國家。

總而言之,第三次世界大戰將引發的變化普遍性很強,它將給全世界帶來無數的悲劇,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毀滅性變化,甚至無法恢復。不同國家之間會保持更高的緊張性,政治爭端會更加激烈,世界經濟也會陷入重重困境。另外,對地球環境的破壞將不可避免,以及大量無辜的人民和動物都受到嚴重的傷害。

沾喜公說:

亞洲將正式登頂世界舞臺,中丶印丶俄將成為戰勝國。日本會改變社會制度,朝韓會成為一個國家。至於歐美,將大改組。美國從此降為世界前六名以下。由於原子彈等核武器的使用,世界人口減少,但傷殘人將巨多,影響幾代人…

順天晨笛說:

如何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最得利的是美國人!特殊的地理位置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傷及美國!南有墨西哥灣,北有加拿大北冰洋,東西大西洋太平洋!美國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海軍!世界打成一鍋粥!美國人卻獨享清閒!並且還能賣武器單藥各家通吃!等第三次世界大戰結束了美國人穩穩的世界第一幾百年也沒有任何國家能超越它了!

回馬抱抱說:

如果爆發三戰,那世界人口將減少三十億。最後的王者將是以中俄為首的友好國家,世界格局會重新劃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將會退居二線,但這將是一場艱難困苦的勝利,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人口劇減,環境遭到破壞,資源潰乏,基礎建設遭毀等一系列問題讓整個世界倒退三五十年。所以有政治頭腦的領袖級人物是不會輕易發生核大戰的。只有美國近兩屆總統是美國歷史上最差的領導人才會想發動戰爭,挑釁世界。最終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說:

假如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不管戰爭結果如何,世界格局都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重要的是:世界大戰之後,重要國家相互妥協,能建立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體系」,這個體系將決定世界格局。

更重要的是:因為核武器的出現,世界大戰很難打起來;但是,這不代表不會出現新的「世界體系」,各國的較量會在別的「戰場」。

一、幾次「世界體系」的變化,都與世界大戰有關

世界大戰就是因為世界格局不適應各國的需要而爆發的,每一次世界性的戰爭之後,世界格局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形成新的「世界體系」,而世界體系本質上就是對世界格局的固定。

而新的世界格局如果公平合理,則這種格局維持的時間就會久一點;如果新的格局不合理,那麼下一次世界大戰也就會很快爆發。

工業革命之前的世界格局是碎片化的,亞洲和歐洲是兩個獨立的體系;非洲、美洲還是部落時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格局、體系。

是1618年~1648年的歐洲「三十年戰爭」,打出了第一個牽涉到全世界的世界「體系」: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持了世界將近200的平衡局面,由於拿破崙的異軍突起,歐洲的「反法同盟」最終打敗拿破崙,在維也納會議上確立了新的世界體系:維也納體系。

「維也納體系」1815年左右確立,表面上存在了一百多年,被現在的「雅爾達體系」替代,實際上,1853年的克裡米亞戰爭爆發,就宣告了「維也納體系」崩潰,世界格局一片混亂。

「雅爾達體系」就是現存的國際體系,它是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在二戰末期於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的「雅爾達會議」上確立的。

「雅爾達會議」是在蘇聯克裡米亞半島的雅爾達皇宮內舉行的,所以,這次會議確立的「世界體系」又叫「雅爾達體系」。

因為會議很好處理了戰後的德國問題、波蘭問題、遠東問題、聯合國問題,所以,會議所形成的雅爾達體系對戰後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對現在歐洲格局都有影響,維持了歐洲將近200的和平

1618年的中國還是明朝萬曆年間,亞洲還是一種以中國為中心,以中華文化為正統的格局;而歐洲卻是經歷了黑暗的中世紀,社會出現「宗教改革運動」的時期。

實際上,歐洲自從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建立的政權一直以「神聖羅馬帝國」自居,而歐洲各個小國也沒辦法撼動他們的「皇權」,他們都沒辦法建立自己的「民族國家」;怎麼限制日耳曼人強大的戰鬥力,是歐洲其他民族心底裡的想法。

進入到十七世紀,代表德意志無上皇權的「哈布斯堡王朝」也變得衰弱;就在這時候,主宰歐洲人千百年的基督教內部也出現分裂,新教與天主教分別組建了「新教聯盟」(1608年)和「天主教聯盟」(1609年)。

這兩個聯盟表面上為了宗教問題互相攻擊,實際上是為了擴張自己的地盤、限制哈布斯堡王朝的皇權。結果,「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爆發了內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兩名欽差被波西米亞人從窗口投入壕溝波希米亞獨立。

神聖羅馬帝國內戰,歐洲其他國家都很興奮,他們在宗教上有自己的主張,實際上,他們心底裡就是希望削弱「神聖羅馬帝國」,讓自己獲得更大的自主權;任何一個國王也不願意自己頭頂上還有個「羅馬皇帝」。

於是,各國紛紛站隊,把一場「神聖羅馬帝國」 內部的「德意志內戰」,變成了歐洲大陸持續三十年時間的一場「群毆」。

「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西班牙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組成,並得到羅馬教皇和德意志天主教諸侯以及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支持;

「反哈布斯堡王朝同盟」由法國、瑞典、丹麥、聯合省共和國(荷蘭)以及英國和俄國組成,並得到德意志新教諸侯和波希米亞、特蘭西瓦尼亞,義大利的反哈布斯堡王朝運動的支持。

這場戰爭打了整整三十年,所以叫做「三十年戰爭」;整個歐洲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有的小城邦幾乎被夷為平地,最先獨立的波西米亞有65%人口死於戰爭;而德意志的男性在戰爭中損失一半。

1648年,被三十年戰爭消耗得精疲力盡的各國終於妥協了,他們籤訂了《奧斯納布呂克條約》與《明斯特和約》,合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三十年戰爭完全結束。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締結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許多邦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確立了國際關係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被認為是近代國際關係的開端。

所以,《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被認為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國際政治體系」,標誌著近代意義上的國際社會得以形成。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所確立的世界格局對德意志是痛苦的,原來的「德意志聯邦」內小國紛紛獨立,歐洲民族國家興起;說到底,能打的日耳曼人被削弱了,他們被分割成零星小塊,形不成強大的威脅。

有變弱的,就有變強的,在失去德意志強大的約束之後,法國、瑞典、荷蘭等在這個體系之下崛起,變成歐洲大陸強國。

三、「維也納體系」是不成功的、開歷史倒車的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以後,歐洲大陸上的法國和瑞典崛起;實際上,這時候很多人都忽略了歐洲還有兩個重要的國家:英國和沙俄。

英國是想控制歐洲的,他們在和法國的「百年戰爭」中失敗之後,失去了歐洲的領土,對歐洲就採取「離岸制衡」的政策:歐洲誰強大了,英國必定針對誰。

而沙俄是一個雄心勃勃,霸氣外掛的國家,彼得一世堅持要尋找出海口。所以,同在歐洲大陸北方的沙俄和瑞典註定了不能好好相處。

瑞典在「三十年戰爭」之後,得益於「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而崛起,一點也不在乎沙俄這個看起來既落後又不開化的國家,兩國打起來「大北方戰爭」;

英國也在中間推波助瀾,加入「反瑞同盟」,蹦著高地支持沙俄打瑞典,如同現在英國蹦著高支持烏克蘭和俄羅斯死磕一樣。

「大北方戰爭」從1700年打到1721年,雖然瑞典取得到了不少勝利,但是真的堅持不住了,最終在戰爭中失敗。

瑞典發現沙俄如同打不死的小強,搞得自己都有點「抑鬱」,他們自此衰落,從歐洲列強的名單上消失;一個強大的「瑞典帝國」變成中立國家。

另一個在「三十年戰爭」之後強大起來的法國也不是等閒之輩,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英國發現:法國越來越強,會變成強大的威脅,於是,英國又和在三十年戰爭中慘敗的德意志結盟,組成「英普聯盟」,和法國對幹。

這場戰爭就是爆發在1756年的「七年戰爭」,戰爭打了七年,1763年結束,以法國失敗結束。法國在戰爭中失去了很多,連海外殖民地都丟失了,而英國則趁機印度、加拿大都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七年戰爭」對英法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對英國來說,他們變成「日不落帝國」,把法國從印度排除,還從法國手裡搶到加拿大;但英國因為戰爭,財力耗盡,不得不用徵稅的辦法搜刮各個殖民地。

其他的殖民地沒有辦法,但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不幹,他們鬧起來「波士頓傾茶事件」,進而發展到「美洲獨立」,打起來「獨立戰爭」,搞出了一個獨立的「美國」。

對法國來說,這場戰爭是痛苦的,也是失敗的,更加難受的是他們在後來的「工業化」過程中,步步落後。於是法國國內各種運動迭起,國王路易十六夫妻被砍頭,一片混亂。

法國大革命讓歐洲各國,尤其是英國感受到威脅;而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砍頭,又讓歐洲那些王國的王室感到憤怒,他們王室都是親戚啊。

又是英國,聯絡奧地利、普魯士、西班牙等國,在1792年結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準備共同打擊法國的革命,消滅「法蘭西共和國」。

結果,法國出了個小個子炮兵指揮官拿破崙,他在1797年打敗奧地利軍隊,直接面對英國;英法之間再來一次直接的戰爭已經難免,所以,英國在1799年,拉起了一個更加廣泛的「反法同盟」,包括奧地利、那不勒斯、奧斯曼帝國、教皇國、葡萄牙和俄羅斯等歐洲列強。

而法國經過一系列改革,戰鬥力暴增,拿破崙帶領軍隊在義大利、埃及等處,打得英國支持的爪牙們節節敗退;

1799年8月23日,拿破崙從埃及秘密回國,發動「霧月政變」,建立了軍事獨裁政府,重整法國陸軍,「拿破崙戰爭」在歐洲大陸轟轟烈烈地爆發了。

拿破崙真的能打,先是把奧地利打得退出「反法同盟」,接著佔領了地中海周邊各個要地,還介入到瑞士內部政治紛爭,儼然是歐洲大陸的「神聖羅馬帝國」的樣子。

1803年5月13日,英國向法國宣戰,拿破崙也以此為契機,在法國舉行全民公投,要求集權和英國硬剛;

隨後,他廢除了「法蘭西共和國」,命令哈布斯堡王朝退位,他自己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隨後,帶領法國軍隊,和歐洲各個「反法同盟」作戰。

拿破崙連著戰勝了歐洲五次「反法聯盟」,強大的帝國統治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地區,他打得歐洲大陸主要國家奧地利、普魯士俯首稱臣;打得俄羅斯不敢說話,生怕招來拿破崙的進攻。

結果,又是英國,利用挑撥離間的「走私」手段,打破拿破崙組建的「萊茵聯盟」,挑起法國和俄羅斯之間的矛盾;而拿破崙也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1812年6月24日入侵俄羅斯。

這是一場悲慘的戰爭,一開始拿破崙勢如破竹,打進莫斯科;結果到了冬天,他們如同掉進地獄,求戰不得、求和無望,而軍隊又沒有足夠的衣服和糧食;最後,拿破崙大軍全軍覆沒。

拿破崙在俄羅斯的失敗,直接導致了他在1814年4月13日的退位,隨後,他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小島厄爾巴島。

拿破崙退位後,歐洲各國很興奮地於1814年9月18日在維也納開會,商討如何處理拿破崙戰敗後的歐洲政治地圖、如何瓜分拿破崙帝國的領土、如何防止法國再次爆衝。

這是一次註定很難達成一致意見的會議,各國都心懷鬼胎,會議被攪得烏煙瘴氣,一直開到1815年2月,還是在不斷爭吵、扯皮;

就在這時,拿破崙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厄爾巴島,率領1000人鐵桿軍隊於3月20日打回巴黎復闢了;這還開什麼會啊,歐洲各國迅速組成了「第七次反法同盟」,終於在1815年6月18日,在滑鐵盧打敗拿破崙,著名的「拿破崙戰爭」至此結束。

然後,「維也納會議」也就結束了,會議確立了沙俄、奧地利、普魯士、英國共同支配歐洲的「國際政治秩序」,形成了所謂的「維也納體系」;

這個體系是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壞體系,是以一種惡代替另一種惡,它有「四項原則」:正統原則、補償原則、勢力均衡原則、圍堵法國原則。

所謂的「正統原則」,對法國來說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所謂的「補償原則」其實就是對小國的一種霸凌;而「勢力均衡原則」是保證歐洲大陸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主宰歐洲,英國人高興的一塌糊塗;而「圍堵法國原則」就是在歐洲埋下下一場戰爭的導火索。

基於這幾個原則,波蘭領土被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三國合法瓜分,雄心勃勃的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把目標定位為「像拿破崙那樣成為歐洲霸主」。

而英國則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佔領:阻止任何一國在歐洲大陸建立霸權,並著力保持英國的海上霸權、取得海外殖民地及海外航運利益。

四、一戰結束,曇花一現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實際上,「維也納體系」建立之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

為了經濟上爭奪殖民地利益,政治上爭奪世界霸權,歐洲列強矛盾叢生,主要是英德矛盾、俄德矛盾、法德矛盾和俄奧矛盾。

1853年10月~1856年2月的克裡米亞戰爭,沙俄硬抗英法軍隊,歐洲的動亂也宣告「維也納體系」的崩解。

在這「四對矛盾」激化之後,歐洲分成「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陣營,世界其他地區國家紛紛站隊,「同盟國陣營」主要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協約國陣營」主要是英國、法國、俄羅斯、義大利、美國、中國、塞爾維亞、比利時、羅馬尼亞、希臘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被捲入戰爭的國家33個,人口15億。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投降而結束。

實際上,一戰後的歐洲已經沒辦法形成強大的集體意志,而從國家實力來看,英國已經日暮西山,世界經濟最強的是美國,所以,美國提出了「美國的十四點原則」,這是美國對新的「世界體系」的主張。

但是,主導一戰後局勢的仍然是英國,在英國的堅持下,「巴黎和會」排除了美國主張,籤訂了不公不義的「凡爾賽條約」,荒唐地把德國在中國利益給了日本,當時的中國可是戰勝國啊。

正是這個不公不義「凡爾賽條約」,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開啟了中國歷史新的篇章;而「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極致壓迫,又讓德國納粹勢力崛起,給世界帶來另一場浩劫。

一般的,人們把《凡爾賽和約》確定的新的世界體系叫「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但是,美國實際上對「凡爾賽和約」非常排斥,美國國會都不承認這個和約。

五、「雅爾達體系」總的來講還是不錯的

一戰稀裡糊塗結束了,戰敗國德國滿腹怨言,納粹崛起;戰勝國中國掀起了救亡圖存運動,各種救國組織誕生;戰勝國美國也非常生氣,他們沒法建立適合自己的國際秩序。

自私的英國因為實力衰退,早就沒辦法控制世界局勢;而沙俄在一戰後期自己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蘇聯,這是一個新的意識形態為主宰的國家。

混亂的世界、一鍋粥一樣的世界局勢,相當於一戰沒有結束,只是暫停;所以,所謂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也只是曇花一現,不久就自生自滅,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

我們認為二戰應該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只有歐洲,這是解開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的序幕;美西方認為從德國入侵波蘭的1939年的9月1日算起。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後秩序就是「雅爾達體系」,這個體系是由一系列決定戰後世界秩序的文件組成的,包括「開羅宣言」、「波茨坦協定」、「雅爾達協定」等。

「雅爾達體系」實質上是大國實力對比和互相妥協的產物,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其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1、以德、日為代表的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被徹底剷除;(是否徹底有待商榷)

2、戰後歐亞大陸的政治版圖;侵略國家退出侵略的土地,殖民地獲得獨立權利;

3、以美、蘇、中、英、法五大國為核心的「聯合國」作為協調國際爭端、維持戰後世界和平的機構成立;聯合國的「大國一致原則」被確認。

但是,戰爭剛結束,美蘇冷戰開始,所以,以美國和蘇聯兩極為中心,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爭奪霸權的冷戰也就成為「雅爾達體系」的一部分。

「雅爾達體系」隨著1989年的東歐劇變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也土崩瓦解了,應該說:從蘇聯解體到現在,世界的格局是混沌的,或者說是「美國一家獨霸」的世界格局。

現在的世界各國,正在為尋找一個新的「世界格局」而互相衝撞,各種矛盾也在不斷積累。而因為核武器的出現,讓大國之間達成了「恐怖平衡」,所以新的「世界大戰」很難再打起來。

但新的世界大戰打不起來,不代表以「代理人戰爭」的區域性戰爭打不起來。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南聯盟戰爭,等等,都是美國為了確立「一超獨霸」的世界格局打起的戰爭;

「俄烏戰爭」則是俄羅斯希望塑造自己的安全形勢,爭取有利於自己的新的世界格局而打的戰爭;美國攪動臺海風雲,插手亞太,也是美國遏制中國、圖謀霸權的行動,這種行動搞得不好就會引發亞太的戰爭。

六、世界格局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恐怖平衡」讓世界大戰很難打起來,但不代表新的世界體系不能建立。

我們要實事求是看問題:「雅爾達體系」在本質上有利於中國的,中國的發展也有賴於這個體系;因為「雅爾達體系」讓世界由戰爭轉變到和平,儘管這種和平脆弱,但也好於戰爭。

另一方面,「雅爾達體系」促進了民族解放事業的發展,有利於第三世界的崛起;我國就是第三世界國家,我們擁護有利於第三世界的「體系」。

所以,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講,我們要旗幟鮮明地贊成「以聯合國憲章為基礎」的世界秩序;要維護二戰後一系列文件的「權威性」,比如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雅爾達協定等等。

從以前的「世界體系」,我們也能看出,英國獨霸世界時,他們一直實行的是「離岸制衡」策略,歐洲就是被英國搞得四分五裂。沒有一個強大穩定的政權維護歐洲整體利益;現在的歐盟也只是徒有其表。

日本是一個和英國差不多的國家,他心裡想的也是怎麼控制亞洲大陸。但是,日本戰後的實力受到限制,他們現在只是在陰惻惻地挑動中美矛盾,希望中美大戰,他好從中得利。

「世界大戰」難以打起來,但美國為了自己的霸權,在開展和中國的「競爭」,實際上,這背後就是美國無所不用其極地打壓、遏制中國,這已經和戰爭差不多了。

如果中國贏得「競爭」,對我們有利的「世界局勢」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種崇高的理想,也是最有道德的倡議。

如果美國贏得「競爭」,他們要的是「美國第一」,然後才是「五眼聯盟」國家利益;再然後是「七國集團」的利益。

至於其他國家,都是為這些國家服務的,包括中國在內。

美國希望其他國家能夠「無害繁榮」,說句大白話就是:

你們只能做個打工仔,不要想當白領;

你們當白領,就是「對世界秩序」的挑戰,是「有害」的。

這就是美國想建立的世界格局,美國一家獨霸!

叢中笑6603說:

這種假設的問題,只能用遐想去回答了。

如果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那麼會有很多的國家捲入,戰場的範圍難以控制,將有更多的難民四處離鄉背井,戰火將撕毀無數的家園和建築,後果不堪設想。

首先,大戰將打破二戰以來確立的世界格局,美國在世界上橫行霸道的局面將不復存在。

其次,擁核的國家和不擁核的國家,都可能會被捲入核戰爭的漩渦中去,核武器將造成人類和世界的毀滅的悲劇。

接下來,三戰將造成氣候,海洋,疾病對人類生存造成難以預料的打擊,糧食生產,環境都將受到極大的破壞,還有水,將被汙染,貧困,飢餓,凍死,餓死,病毒流行,將威脅人類的繁殖和生存。

最後,大國之間的較量,沒有贏家,新的世界格局油然而生,不管三戰是不是真的會發生,我相信一點,人民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主導者,說不定,新誕生的世界格局對各國人民來說,可能會是一個嶄新的天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67994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