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為什麼蒙古帝國分裂成四個國家,其他都叫汗國,單單東亞這邊叫元朝?

殿糖說吧說: 首先說一點,「朝」是後人對前朝的稱呼,當朝的人不會自稱朝,會自稱國號。現在我們把秦至清為朝,是因…

殿糖說吧說:

首先說一點,「朝」是後人對前朝的稱呼,當朝的人不會自稱朝,會自稱國號。現在我們把秦至清為朝,是因為他們都是中國;朝就是時期,秦朝時期,漢朝時期。如秦朝的國號是「秦」,秦人不可能稱自己為我「秦朝」如何如何,而是自稱自己我「大秦、秦國、大秦國」如何如何。後世的漢朝人就可以稱秦為秦朝了。

基於以上這點看,元朝的國號是大元,元人自稱大元、大元國。四大汗國如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是找字翻譯過來的,或者叫查合臺都行。但「汗國」不光是找字翻譯這麼簡單,汗國存在「汗」文化,這相當中原的「皇」文化。在汗國國家裡「汗」最高統治象徵,中原最高象徵是「皇」。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四大汗國不是中國的一個時期,元朝可以代表中國在那段時期,所以提及四大汗國時帶上元朝一是表明關係,而是表明這四大汗國在元朝時期。

東亞的越南,朝鮮、日本都有朝文化,因為共處中華文化圈。因為朝鮮等在這個圈裡,他們能力有不允許他們當「皇」,所以朝鮮王是王爵,因為皇權下面就是王爵。

妖火說歷史說:

為什麼蒙古帝國分裂成四個國家,其他都叫汗國,單單東亞這邊叫元朝?這其實是和蒙古帝國以及元朝建立的歷史有關。簡單來說,元朝是由蒙古帝國的大汗建立的,相當於是其他汗國的宗主國。而其他四大汗國,只是蒙古帝國的王爺建立的,相當於是帝國下面的王國,原本是隸屬於帝國一部分的。

要想說清楚這件事,我們還得從成吉思汗在位的時候說起。

作為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成吉思汗打了一輩子的仗,終於統一了整個蒙古草原,建立了強大的蒙古帝國。到了成吉思汗晚年的時候,蒙古帝國已經成為整個亞洲數一數二的強國,而且還在不斷擴張當中。

然而隨著成吉思汗年紀越來越大,繼承人的問題,也開始擺在他的面前。

成吉思汗一共有八個兒子,其中四個兒子是嫡子,實力最為強大。這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四子拖雷。成吉思汗的這四個嫡子,都十分驍勇,能徵善戰。相比之下,成吉思汗其他的庶子,則要遜色很多。所以,如果要選擇繼承人的話,就只能從這四個兒子當中選擇了。

蒙古帝國的制度,和中原王朝不同。古代的中原王朝,一般會尊重嫡長子繼承制,由嫡長子來繼承先父的一切。然而蒙古帝國卻恰好相反,人家的慣例是幼子守灶。也就是年齡較大的幾個孩子,統統分封出去,然後由年齡最小的兒子,繼承父親的遺產。

按照這個制度的話,就該是最小的託雷來繼承。

不過,成吉思汗在尊重傳統的同時,也有自己的想法。成吉思汗深知,蒙古帝國此時已經極為強大。如果單純按照『幼子守灶』的傳統,將大汗之位傳給老四託雷,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成吉思汗決定,讓這幾個兒子各自負責一部分事務,看他們誰的表現最好。

在成吉思汗的布置下,老大朮赤負責狩獵,老二察合臺負責法度,老三窩闊臺負責內政,老四託雷負責軍隊。

幾年之後,這四個人在各自的位置上,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尤其是託雷,本就能徵善戰,又執掌軍隊,自然戰功卓著。所以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成吉思汗應該肯定會將汗位傳給託雷,讓託雷成為下一任蒙古大汗了。

然而讓所有人出乎意料的是,最終,成吉思汗選擇了老三窩闊臺。

成吉思汗之所以選擇窩闊臺,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四個兒子當中,窩闊臺最具備治政的才能。相比之下,老四窩闊臺長於軍事,但在治國方面卻有所短缺,而且脾氣暴躁。老大和老二不和,不管選誰對另一個都不是好事。

於是最終,成吉思汗選擇窩闊臺作為下一任蒙古大汗。在此同時,成吉思汗將西北方的領土,分為了長子朮赤,這就是後來四大汗國之一,金帳汗國的雛形。將天山附近的地區,分給了次子察合臺,這就是後來的察合臺汗國。

做完這些之後,成吉思汗去世,窩闊臺即位,成為了新任蒙古大汗。

窩闊臺即位之後,對於自己的弟弟託雷,那是相當的忌憚。因為成吉思汗在去世的時候,不光將臨近中原地區的大片地盤,分給了託雷,而且還讓託雷掌控了大部分的蒙古軍隊。成吉思汗的本意,是希望兄弟幾人能夠團結。窩闊臺治國,託雷徵戰天下,這自然是最好的結果。但等到窩闊臺上位之後,發現蒙古帝國的大部分軍權,竟然掌握在託雷手裡,自然就開始起了猜疑之心。

幾年之後,託雷在進攻金國回師的途中,因病去世。也有人說,當時窩闊臺生病,按照蒙古的傳統,需要找一個親近之人喝下所謂的咒水。託雷喝下之後,不久便病逝了,後世懷疑託雷極有可能是被窩闊臺給毒死的。

託雷的死,在歷史上一直沒有定論。不過有一點毋庸置疑,那就是在託雷死後,窩闊臺確實牢牢掌控住了整個蒙古帝國,成了至高無上的大汗。

窩闊臺掌權之後,繼續帶領蒙古帝國,開始持續擴張。一方面,窩闊臺指揮大軍,南下滅掉金朝,將南宋打得節節敗退。另一方面,又命各宗室的長子,率領軍隊西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子西徵。

在這場長子西徵當中,為首的是朮赤的長子拔都。除了拔都之外,其他宗室諸脈,也都派出了各自的長子。比如託雷這一脈,便同樣讓長子蒙哥參加了這場長子西徵。

這次長子西徵,蒙古帝國再次得到了空前的擴張。這些宗室諸脈的長子,最後帶著軍隊一口氣打到了歐洲。在這其中,為首的拔都更是戰功卓著,同時身邊也聚集了一大批優秀人才。拔都本就是朮赤的長子,才能極強,繼承了朮赤封地當中的很大一部分力量。所以最終,在這次長子西徵當中,拔都在原本朮赤的基礎上,打下了許多地盤。

東自額爾齊斯河西部,西至第聶伯河,南起巴爾喀什湖、裏海、黑海,向北臨近北極圈,如此廣袤的地域,都是拔都的地盤。而拔都建立起來的這個國家,就是後來的金帳汗國。

值得一提的是,金帳汗國麾下,還轄制了不少公國。這些公國當中,有一個公國叫做莫斯科公國,這個公國的地盤,就在今天的莫斯科地區。後來金帳汗國衰落之後,這個莫斯科公國開始崛起,陸續接手金帳汗國的遺產,最後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叫做沙皇俄國,也就是後來所謂的俄羅斯。

在長子西徵的同時,窩闊臺這邊也有很多進展,開始逐步蠶食中原。不過,窩闊臺這個人特別喜歡喝酒,而且嗜酒如命。最後,窩闊臺直接把自己喝死了,年僅56歲。

窩闊臺去世的時候,長子西徵依然在進行,蒙古帝國依然在擴張。但是,因為窩闊臺死得太過倉促,在繼承人這個問題上,又留下了很大的漏洞。窩闊臺本想立自己的三兒子闊出為繼承人,但是闊出在進攻南宋的時候戰死了。所以窩闊臺後來又想立闊出的長子失烈門為繼承人,然而還沒等窩闊臺立下明確遺囑,窩闊臺就死了。

如此一來,接下來誰做新一代的蒙古大汗,自然就需要計較了。

身為窩闊臺皇后的乃馬真,更希望自己的兒子貴由能夠繼承汗位。貴由是窩闊臺的長子,此時正在西徵的途中,還沒回來。所以為了給自己兒子創造條件,乃馬真皇后乾脆以皇后身份稱制,暫時不立大汗。直到好幾年之後,貴由返回,乃馬真也在蒙古帝國內部,取得了足夠的支持,這才召集大家推舉大汗。因為乃馬真之前的努力,這次會議自然也就只是走個過場,讓貴由成了新任蒙古大汗。

貴由雖然成為了蒙古帝國的新任大汗,但乃馬真之前稱制的五年,對蒙古帝國卻有著極為負面的影響。一方面,蒙古帝國當時地盤已經極大,想要在草原這邊,對歐洲那邊的領土實現有效控制,根本不可能。另一方面,乃馬真的所作所為,也讓很多人感到不服氣。對於貴由這位新上任的大汗,大家更不服氣。所以,蒙古帝國分裂的種子,就此種下。

更要命的是,貴由上位之後,僅僅過了兩年,便因病去世了。兩年的時間,貴由還沒來得及整合好蒙古帝國內部,就撒手人寰了。而且,貴由去世的時候,也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有所疏忽。貴由的三個兒子,當時都很年輕,沒什麼戰功,根本不足以接任大汗之位。於是在這個時候,貴由的皇后海迷失,又開始以皇后身份稱制。

就在這個時候,身為長房長子的拔都站了出來,聲稱要選一位新的大汗。

拔都在長子西徵當中,戰功卓著,有很高的威望。而且拔都早年和貴由關係一般,貴由在位的時候,甚至還想要率軍去徵討拔都。所以這個時候,拔都站了出來,聲稱貴由本就不是窩闊臺指定的繼承人,沒資格繼承汗位,他的兒子自然也沒資格繼承汗位。所以蒙古帝國有必要召開一次公投,重新選一位大汗。

不過,拔都雖然主張召開這次大會,卻沒有推舉自己當大汗,而是推舉了四房的長子蒙哥做大汗。拔都之所以推薦蒙哥,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血統問題,拔都的父親朮赤,一直被懷疑血統不純,不是成吉思汗的親生兒子。二是因為拔都的地盤在歐洲那邊,對草原這邊鞭長莫及,就算當上了大汗也沒用。

反倒是四房的長子蒙哥,繼承了當年成吉思汗第四子託雷的大部分地盤,就在中原北方地區。而且,蒙哥也參加了長子西徵,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和拔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拔都提出擁立蒙哥之後,蒙哥帝國內部的諸王,分成了兩派。長房和四房的王爺們,大多站在他們這一邊,長房是因為聽拔都的話,四房則是因為選的就是四房的長子。而二房察合臺一脈,以及三房窩闊臺一脈,則堅決反對。

這次公開站隊,讓蒙古帝國內部的矛盾,徹底公開化,也讓原本還算團結的蒙古帝國,徹底開始有了分裂的傾向。

不過,蒙哥的母親,唆魯禾帖尼,在這個時候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唆魯禾帖尼是託雷的妻子,當年曾隨託雷南徵北戰,在蒙古帝國內部,有很高的威望。在她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蒙古貴族,開始倒向了蒙哥這邊。最後,蒙哥成功通過了選舉,成了蒙古帝國的第四任大汗。

自此,蒙古帝國的汗位,由老三窩闊臺這一系,轉移到老四託雷的後人手上。

蒙哥上位之後,三房窩闊臺那一系的人,拒絕承認他的汗位的合法性。而二房察合臺那一系,則是乾脆誰都不理,開始逐漸走向獨立。好在蒙哥本人比較能打,再加上拔都的幫助,倒也穩住了局面,最後率兵鎮壓了窩闊臺那一系。

於此同時,蒙哥重用自己的幾個弟弟,其中便有自己的四弟忽必烈,以及六弟旭烈兀,七弟阿里不哥。

蒙哥掌權之後,繼續帶領蒙古帝國持續擴張。這其中,蒙哥的六弟旭烈兀,率兵再次西徵,進攻今天的中亞地區。後來,旭烈兀在中亞地區建國,也就是四大汗國當中的伊爾汗國。與此同時,窩闊臺一系的剩餘成員,在被蒙哥鎮壓之後,臣服於蒙哥。他們繼承了窩闊臺的領地,建立了窩闊臺汗國。

至此,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爾汗國,這四大汗國全部出現。四大汗國,恰好各自歸屬成吉思汗四個兒子的後人。

而在中原這邊,蒙哥開始率兵繼續南下,進攻南宋。然而在進攻四川的時候,向來無往不勝的蒙古鐵騎,卻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就連蒙哥本人,也在進攻釣魚城的時候戰死了。

蒙哥一死,汗位又出現了空缺。而在這個時候,蒙哥遇到了和他前任大汗貴由一樣的問題。當時蒙哥的幾個兒子,同樣比較年幼,沒有戰功,根本無法繼承汗位。所以這樣一來的話,大汗就只能從蒙哥的弟弟們當中選擇了。

蒙哥的弟弟當中,當時只有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這三人有資格競爭。而旭烈兀的地盤在中亞那邊,鞭長莫及,所以也就只能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兩人爭奪了。這場汗位爭奪戰開始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勢均力敵,一時間竟是有些誰也奈何不了誰了。

關鍵時刻,忽必烈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聯繫幾大汗國,以默認他們事實獨立為代價,爭取到他們的支持。忽必烈的這個辦法,很快就起了作用。尤其是伊爾汗國的旭烈兀,原本還打算參與一下汗位競爭,在得到忽必烈的認可之後,乾脆直接建國,不再摻和汗位爭奪一事了。

就這樣,忽必烈得到了幾大汗國的支持,最終打敗了阿里不哥,成了蒙古帝國的新任大汗。

然而,忽必烈的這個蒙古大汗,相比他的幾個前任來說,可就沒那麼大的實權了。之前的幾任蒙古大汗,對其他幾大汗國,都有直接管轄的權力。然而忽必烈為了取得勝利,已經默認了幾大汗國的獨立性。再加上幾大汗國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遠,就連忽必烈這位蒙古大汗,也覺得鞭長莫及。

所以,忽必烈最後也只能做一個名義上的蒙古大汗,然後南下滅掉了南宋,統一中原,建立了元朝。如此一來,忽必烈既是元朝的皇帝,同時也是蒙古帝國的大汗。而元朝則相當於是蒙古大汗一脈的封地,算是其他幾大汗國的宗主國。

正是因為這些歷史原因,所以忽必烈統治的地區,可以稱之為元朝。但其他幾個汗國,就只能稱之為汗國了。

巖巖說史說:

成吉思汗一碗水端不平,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4子矛盾重重,他們的後裔相互攻殺,蒙古帝國分成四大汗國,以及元朝,「五羊開泰」。

一、朮赤的血緣問題,察合臺向他發起挑戰,兄弟關係糟糕

1177年,成吉思汗大婚,喝得酩酊大醉。夜晚,蔑兒乞部首領脫黑脫阿率兵突襲乞顏部,成吉思汗戰敗,逃到山林中避難。

新婚妻子孛兒帖來不及逃走,當場被蔑兒乞人俘虜,成為脫黑脫阿的妻子。九個月後,成吉思汗聯手王汗、扎木合擊敗脫黑脫阿,救回孛兒帖。

此時,孛兒帖已經懷有身孕,不久生下兒子,取名朮赤,寓意「不速之客」,朮赤的身份誰也說不清。訶額倫,脫黑脫阿的弟媳,被也速該搶回家,生下成吉思汗,說不定他也是蔑兒乞人,朮赤的身份是個謎。

朮赤「不速之客」的身份,是蒙古帝國瓦解的重要原因。因為,他的幾個弟弟不認可兄長,說他是蔑兒乞人,不應該分享蒙古汗國的利益,兄弟關係很糟糕。

如果是平民家的孩子,朮赤血緣關係問題,也許還可以淡化,但在蒙古帝國則不行。家大業大,誰都想分一杯羹,都想得到更多資源,兄弟之間明爭暗鬥,爾虞我詐。

朮赤出生後,孛兒帖再接再厲,又生下了察合臺、窩闊臺、拖雷三個兒子,他們都是成吉思汗的嫡子。其中,察合臺脾氣暴躁,經常冒犯朮赤,向這位兄長發起挑戰。

1219年,成吉思汗準備西徵,考慮到年事已高,隨時可能撒手而去,決定分配家產,選擇蒙古帝國的繼承人。蒙古習俗,大汗由忽裡勒臺大會選舉,但老大汗的意見也很關鍵。

也許是覺得愧疚,成吉思汗平日對朮赤很好,即便他不領情。成吉思汗在朝臣面前詢問朮赤,讓他發表意見,說說該如何管理蒙古,暢所欲言。

察合臺立刻跳出來,在文武百官面前,當眾揭開老底:「難道父親想讓一個蔑兒乞人來管理蒙古嗎?」此言一出,坐在成吉思汗身邊的孛兒帖悲從中來,不停地流淚。

朮赤大怒,當即毆打察合臺,兄弟倆現場動武。成吉思汗大吼:「難道朮赤不是我的兒子嗎?」大汗這麼一說,朮赤、察合臺停手,不敢再說話。

1222年,蒙古軍攻打玉龍傑赤,這裡即將成為朮赤的領地,包括河中地區。察合臺不服,攻城時大肆屠殺,劫掠財富,又一次惹惱了朮赤。

玉龍傑赤城下,朮赤、察合臺都拔出佩刀,又要一決勝負。成吉思汗很擔心,便派窩闊臺去調解,主持前線軍務,但朮赤依然不滿意,因為察合臺、窩闊臺是一夥的,他們也劫掠城池。

二、成吉思汗晚年,4個兒子分家,一碗水端不平,彼此矛盾重重

兒子們矛盾太多,成吉思汗欲哭無淚,卻沒辦法一碗水端平。朮赤、察合臺矛盾太多,無論是誰當大汗,對方都只有死路一條,其他兒子也難以倖免。

為了平衡各方利益,儘量做到公平,成吉思汗做了如下安排:

朮赤,統治河中大部分,以及欽察草原,建立自己的汗國,在領地上稱汗,即是後來的欽察汗國。

察合臺,統治河中小部分,以及阿爾泰上附近,建立汗國,即是後來的察合臺汗國。如此,察合臺也是大汗,在領地上自己說了算。

窩闊臺,直屬領地是西域部分地區,以及伊犁河流域,兼任蒙古大汗,繼承成吉思汗的衣缽,統治整個帝國。後來,窩闊臺的後裔,海都崛起,建立窩闊臺汗國。

拖雷,按照「幼子守灶」制度,拖雷掌管斡難河地區,也就是蒙古的起源地,節制12萬兵馬,實力最強悍。窩闊臺繼位之前,拖雷「監國」,負責具體事務。

成吉思汗這麼分配「家產」,著實是一大敗筆,非但不能緩和兄弟矛盾,還導致他們相互敵視,後裔乾脆大打出手,兵戎相見。

朮赤、拖雷關係密切,但兩人的領地之間,偏偏隔著一個察合臺汗國。朮赤認為是父親故意為難自己,整天生悶氣。成吉思汗班師後,察合臺、窩闊臺、拖雷都跟著回家,自己則留在中亞,朮赤有種被拋棄的感覺。

11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讓朮赤出兵參戰,朮赤身體不好,沒有來。成吉思汗想不通,直接點兵十幾萬,準備徵討欽察,朮赤死訊傳來,方才作罷。

察合臺、窩闊臺關係好,但底氣不足,麾下兵馬太少,很忌憚拖雷。成吉思汗分家時,拖雷兵馬約12萬,察合臺、窩闊臺都是6千,遠不如老四。

「大汗」留給了窩闊臺,軍隊則交由拖雷統帥,導致蒙古帝國軍政分離,這是成吉思汗的最大敗筆。一旦大汗沒有絕對權威,蒙古帝國瓦解也就不遠了。

1232年,拖雷在三峰山之戰獲勝,全殲金兵15萬,威望高漲,對窩闊臺構成了挑戰。班師途中,窩闊臺假裝生病,拖雷前來探望,「識趣」地代替兄長喝下床邊的毒酒,英年早逝。

拖雷死後,麾下兵馬由妻子唆魯禾帖尼掌握,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這幾個嫡子又很有才華,窩闊臺依然不放心。

拖雷屍骨未寒,窩闊臺做主,讓唆魯禾帖尼嫁給貴由(窩闊臺長子),當自己的兒媳婦。一旦唆魯禾帖尼改嫁貴由,拖雷家族的財產就會「分割」,被窩闊臺家族吞併。

唆魯禾帖尼不同意改嫁,以幾個孩子年紀尚小,需要母親照顧為由,婉拒大汗的美意。窩闊臺並不死心,又找個理由剝奪拖雷家族的3千戶人口,轉手送給兒子闊端。

三、蒙哥繼位,違背成吉思汗「遺詔」,撕開蒙古帝國的裂痕

窩闊臺能力強悍,又懂得拉攏人心,唆魯禾帖尼不敢輕舉妄動,並極力避免與窩闊臺家族衝突,保全母子們性命。可惜,窩闊臺不懂得培養後裔子孫,且飲酒過度,蒙古「大汗」之位,終究要轉移。

1241年,窩闊臺飲酒數鬥,頓感身體不適,旋即駕崩。窩闊臺生前,冊立闊出為太子。1236年,闊出在襄陽城下被宋軍打死,又改立闊出的兒子失烈門,但窩闊臺的妻子乃馬真不守規則。

窩闊臺死後,乃馬真攝政,她用金錢拉攏諸侯王,為兒子貴由鋪平道路。1246年,蒙古召開忽裡勒臺大會,推舉貴由為大汗,但拔都不服,沒來開會。

拔都,朮赤的兒子,驍勇善戰。1235年,拔都率15萬騎兵西徵,橫掃歐洲,飲馬地中海,令人聞風喪膽。但是,拔都、貴由關係不好,貴由曾當著眾人之面朝著拔都臉上倒酒。

1248年,貴由惱火拔都不來開會,親率20萬大軍西徵,準備討伐欽察。蒙古急忙派遣使者告知拔都,讓他提前準備,以防不測。

拔都不甘示弱,點兵15萬,從欽察拔營,準備決戰。途中,貴由飲酒過度,暴斃而亡,蒙古帝國避免了一場內戰。貴由死後,妻子海迷失攝政,擁戴失烈門。

1250年,拔都在欽察草原召開忽裡勒臺大會,推舉大汗。拔都威望高,且麾下兵馬眾多,大家都建議他自立為大汗,但拔都拒絕,他轉而支持蒙哥。

拔都支持,蒙哥假裝謙虛一番,旋即表態要當大汗。察合臺、窩闊臺後裔都不服,不承認蒙哥的地位,紛紛離開中亞。1251年,蒙哥在漠北召開大會,拔都派弟弟別兒哥率10萬兵馬助陣,但察合臺、窩闊臺的後裔依然不服。

成吉思汗「遺詔」明確宣布:「只要窩闊臺家族還有一塊肉,他們都優先繼承汗位。」窩闊臺繼位時,諸侯王重申這一原則,包括拖雷在內的諸侯,都表示同意。

蒙哥繼位後,對窩闊臺、察合臺家族的諸侯進行打擊,大多被流放,構成威脅的則直接處死。貴由妻子海迷失,脫去衣物,裝進麻袋裡,扔進黃河淹死;失烈門跑去忽必烈家裡尋求避難,也被蒙哥拉出來處死。

拖雷家族強悍,窩闊臺家族、察合臺家族雖說不滿意,卻也不敢直接起兵,蒙古帝國出現裂痕,卻不至於瓦解。

四、忽必烈稱帝,蒙古帝國瓦解,西邊「四大汗國」,東邊元朝

1258年,蒙哥穩定內部局勢後,開始南徵,著手統一中原。出徵之前,蒙哥對弟弟忽必烈進行「軟禁」,剝奪他的兵權,將其安置在燕京,不能參與軍務。

忽必烈能力強悍,身邊有一堆漢族士大夫出謀劃策,蒙哥對他十分忌憚。蒙哥打壓忽必烈,卻未能阻止他奪取汗位,著實有意思。

1258年,蒙哥南徵,兵分三路。東路主帥塔察兒,能徵慣戰,卻殺戮過多,遭受兩淮軍民的頑強抵抗,蒙古軍死傷慘重,進展並不順利。

蒙哥無奈,只好臨陣換帥,讓忽必烈主持東路軍務,卻沒有給他兵馬。忽必烈自己招兵,得到漢地「世侯」以及木華黎後裔、耶律家族後裔的支持,從燕京南下徵戰。

忽必烈行走到半路,蒙哥在重慶城下被打死,蒙古中路大軍已經撤退。消息傳到河北,忽必烈察覺到機會來臨,他沒有撤兵,而是繼續南下,攻打武昌,奪取資本,為繼承汗位做準備。

1259年,忽必烈迫使賈似道求和後,率兵返回燕京,與鎮守漠北的弟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按照「幼子守灶」,阿里不哥應該繼位,但忽必烈軍功顯赫,自然不服。

1260年,得到漢軍「世侯」的支持,忽必烈底氣十足,在開平繼位。阿里不哥很惱火,也在漠北和林繼位,蒙古帝國同時出現兩位大汗,戰鬥不可避免。

忽必烈、阿里不哥相互廝殺,西域的「四大汗國」紛紛選邊站。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支持阿里不哥,不承認忽必烈。旭烈兀的伊利汗國,支持忽必烈,但對阿里不哥表示同情,畢竟三者都是兄弟。

1253年,旭烈兀西徵,拖雷家族的勢力延伸到中亞、西亞,引起了察合臺後裔、窩闊臺後裔、朮赤後裔的不滿,他們討厭旭烈兀來劃分蛋糕。

忽必烈、阿里不哥廝殺之際,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也沒閒著,他們幾乎同時向旭烈兀發起挑戰。尤其是欽察汗國,別兒哥親率20萬大軍,在高加索將旭烈兀一頓暴打,連年大戰。

1265年,漠北發生饑荒,阿里不哥沒有資源繼續作戰,向忽必烈投降,旋即被毒死。1268年,海都崛起,重建窩闊臺汗國,率兵東徵,與忽必烈死磕一輩子。

成吉思汗的後裔相互攻殺,蒙古帝國分裂,忽必烈壓根就管不了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在士大夫的建議下,改國號為「大元」,銳意經略中原,滅亡南宋。

元朝建立後,與西域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繼續廝殺。忽必烈時代,海都經常率兵東徵,察合臺汗國的都哇大汗也是如此,讓元朝大為頭疼。

1293年,忽必烈近80歲高齡,還得御駕親徵,與海都在草原交戰。忽必烈勞累過度,被海都、都哇牽著鼻子走,元軍雖說擊退了蒙古騎兵,但忽必烈的身體吃不消,很快就病逝了。

參考書目:《元史》

閆恩俊說:

蒙古帝國分裂成四個國家後,其它三國都叫汗國,唯獨統治中國的改名叫元朝。為什麼?

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國後,多次發動對外戰爭,佔領東亞金朝的大片領土,並滅亡西夏、西遼及中亞的花剌子模,其徵服足跡遠抵東歐的黑海海濱。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徵服大片土地後,給諸子、諸弟劃定了封地範圍。其中諸弟封在蒙古東部,稱為「東道諸王」。兒子朮赤、 察合臺、窩闊臺三家封地都在阿勒臺山之西,稱為「西道諸王」。第四子拖雷「 幼子守灶」,繼承鐵木真四大斡耳朵(意為宮帳或宮殿,是 突厥、 蒙古、 契丹等遊牧民族的皇家住所和後宮管理、繼承單位)和國之中心蒙古本土之地。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後,他的四個兒子及子孫分別擁所封之地各自獨立。由於其大子、二子、三子的封地離中原較遠,少受中原文化影響,因此,他們仍然叫「汗國」。

拖雷所封之地就是蒙古本部,距中原較近,而且拖雷第四子忽必烈多年來一直受命南下徵討金、宋,所以深受漢文化薰陶。拖雷去世後,其幼子阿里不哥繼承拖雷的汗位,遠在南方徵戰的忽必烈非常不滿。1260年,忽必烈也舉行「忽裡勒臺」大會,宣布繼承汗位並稱帝,建立元朝,並打敗了弟弟阿里不哥。忽必烈建立元朝,致力於漢化,他認為蒙古帝國必須用漢人的制度才能得以延續。忽必烈不斷漢化,還重用漢官,實行漢制。

忽必烈建立元朝時,曾經發布《建國號詔》。其主要內容如下:「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就是自我稱頌、標榜祖先功業為歷史少有或沒有,然後明確國號名稱為「大元」,並說明國號來源於《易經》,並取「乾元」之意。「元朝」打破了中國歷史長期以來以地域名稱命名王朝的傳統,建立了純粹選擇具有一定寓意漢字命名王朝的先例。此後,明、清以降歷朝歷代再沒有以地域名稱命名王朝或國名者。

這充分說明忽必烈受漢文化影響之深!也是忽必烈繼承「汗位」後改稱「皇帝」、建立元朝的真正原因。

△元世祖忽必烈

科普拾錄說:

歷史上我國多個朝代的分裂、滅亡,皆起源於家族內部分裂,蒙古帝國同樣也不例外,雖然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疆域面積最大的帝國,但也逃不脫後代的權力之爭。蒙古帝國汗位傳遞繼承過程中,由於兄弟紛爭,最終分裂為若干汗國,而之所以東亞這邊(蒙古帝國主體)改稱為元朝,是因為歷史上蒙古帝國主體繼承者--忽必烈,推崇漢化,且繼位前長期治理漠南,延續了中原王朝的文化發展,邃在即位後改蒙古帝國為元朝,而「元」字取自華夏上古奇書《易經》中的「大哉乾元」。

不熟悉蒙古帝國、元朝歷史的人可能不是很清楚,蒙古帝國在汗位繼承上並沒有嚴格的「長子」繼承制度,所以成吉思汗當年在給四個兒子分配「封地」時,長子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都是在外分封,而四子託雷留在了祖地,這為後期各汗國獨立埋下了伏筆。成吉思汗去世後,三子窩闊臺繼位,窩闊臺去世後傳位於其子貴由,貴由去世後,汗位轉到了「託雷一系」,先是託雷長子蒙哥繼位,蒙哥去世後,忽必烈和兄弟產生了繼位之爭,最終忽必烈勝出並建立元朝,但紛爭中忽必烈為了拉攏助力,默認了原本朮赤系、察合臺系、窩闊臺系、忽必烈兄弟系等封地的合法獨有性,並獨立為汗國,即便名義上還歸屬元朝,但實際上已經不再聽從元朝差遣。

由於這幾個汗國封地,基本都位於傳統中原以西,文化、民族都更傾向於中亞、西亞,且這幾支從成吉思汗起就一直西徵,在封地發展多年蒙古文化,所以這幾個汗國並沒有實行漢化,也沒有建立朝代,一直延續蒙古帝國的「可汗」傳統,這也就呈現了問題所講:其他幾個都稱為汗國,只有繼承中原的蒙古帝國主體改成了元朝,這也更符合華夏傳統的命名習慣,後期元朝勢末,退居漠北以後,還是以北元自稱。最後,明、清漢族對蒙古、元朝的歷史記載,與蒙古文所記載的內容還是有一些出入的。

歡迎點擊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參習處說:

元朝是簡稱,全稱是大元也克蒙古兀魯思。「大元」取自易經「大哉乾元」。「兀魯思」是民眾、部眾的意思,引申為國家。「也克」是大的意思。也就是「大元大蒙古國」。

但是,全稱又不太準確。忽必烈確立「大元」這個國號,就有替代「大蒙古國」國號的意思。而很多時候,這兩個國號卻被合併在了一起。不過這樣一來,又暗合了遼朝的國號。

遼朝是契丹人建立的。他們的王朝,會反覆用「契丹」或「遼」兩個國號。這樣的雙國號制,代表了契丹人既要爭取中原,又不忘草原的糾結心理。

元朝的雙國號,或兩個國號並稱,則也代表了元朝皇帝既是中原皇帝,又是蒙古大汗。不過,此時的蒙古版圖,已經從蒙古高原發展到了東歐、西亞、中亞等地,自然也包含金帳汗國、伊爾汗國、察合臺汗國。

這三個汗國的正式國號,分別是:朮赤兀魯思、旭烈兀兀魯思、察合臺兀魯思。

再加上元朝的另一個國號——也克蒙古兀魯思,放在一起是不是和諧多了?

不過,這就又牽扯出一個問題:既然其他汗國的國號,都是以創建者的名字命名,為什麼忽必烈創建的元朝,卻不叫「忽必烈兀魯斯」?

嗯……有時候我都恨自己,比槓精還能槓,跟自己抬槓。我後來搜了全網,也沒見有人提過這個問題。甚至沒有「忽必烈兀魯斯」這個詞條。

但是自己挖坑,就得自己想辦法給填上。我還是試著梳理一下。要是有人知道的,也請賜教。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統治的部眾是九十五個千戶。這些千戶,又被成吉思汗分封給自己的弟弟、兒子和功臣們。而每個受封者的部眾都可以稱作一個兀魯思。如果這樣算,那就不只是三個汗國,十幾個汗國也是有的。

大體上,蒙古高原東部,被分給了成吉思汗的四個弟弟,也就是東道諸王。蒙古高原西部分給了成吉思汗的三個兒子,也就是西道諸王。不過,看地圖也都知道,東部再往東就是大海了,基本沒啥發展空間。而西部則一路能夠推進到歐洲、非洲。所以,慢慢的西道諸王的地盤就更大。

在東道諸王、西道諸王之間,蒙古高原中部的大片領地,被封給了幼子拖雷。這也是草原傳統的幼子守灶。也就是說,成吉思汗大部分財產,是給了小兒子拖雷,包括他的宮帳、衛兵、大部分部隊。這也就是拖雷兀魯思,或者稱之為拖雷汗國。

這麼說吧,蒙古一共九十五個千戶,窩闊臺直接統治的是四個,拖雷直接或間接統治了六十幾個。相當於,窩闊臺得到的只是一個蒙古汗國大汗的空名。

成吉思汗死後,窩闊臺也沒有直接繼位,而是由拖雷監國四年。拖雷主持蒙古帝國的朝政,他的行政中心,就在自己的拖雷汗國內,也就是後來的蒙古帝國國都哈拉和林。

拖雷暴斃而死——有可能就是窩闊臺害死的,窩闊臺才上位,成為第二任蒙古大汗。

之後,窩闊臺將拖雷兀魯思的中心哈拉和林提升為蒙古國都,進而侵佔了拖雷兀魯思的大半領地。迫使拖雷家族,在其妻子唆魯禾帖尼的帶領下向西遷徙,手中的地盤也僅僅剩下了瓦剌、乞兒吉思兩地。

為了霸佔拖雷家族的全部領地,窩闊臺還想讓唆魯禾帖尼嫁給自己的兒子闊端。唆魯禾帖尼不但成功化解了這個危機,還把闊端拉到了自己一方,分化了窩闊臺一系的實力。

帝國的分裂

幾年後,轉機就出現了——窩闊臺、貴由父子相繼去世,汗位空懸。唆魯禾帖尼與當時最有實力的拔都(朮赤汗國)結盟,推舉自己的兒子蒙哥繼位,成為蒙古帝國第四位大汗。

儘管,拔都幫助蒙哥上位,也有對付窩闊臺一系的原因。但既然拔都出力了,上位之後的蒙哥也就不再好管了。這樣,也造成朮赤汗國的獨立。

蒙哥成為蒙古大汗後,總攬蒙古帝國。拖雷的幼子阿里不哥繼承拖雷兀魯思。類似於當初窩闊臺與拖雷的關係。而後,蒙哥又派二弟忽必烈管理中原,以取代木華黎家族;派三弟旭烈兀西徵。等於是在原有地盤的基礎上,向外拓展。

結果,蒙哥南下攻打南宋,意外死在了釣魚城下。蒙哥之死,是蒙古帝國分裂的標誌性事件。

旭烈兀遠徵在外,不願意回來蹚渾水,在原地建立伊爾汗國。餘下的諸如朮赤汗國、察合臺汗國等都支持阿里不哥。甚至蒙哥的兒子都支持阿里不哥繼位。

可能當時的人都不會想到,忽必烈會北上爭位。因為不僅忽必烈名不正言不順,還在此前是個戴罪之身——他負責管理中原時,被蒙哥「查帳」抓住把柄,差點被處死。

忽必烈的底氣在哪?他的基本盤是漢人世侯,他的盟友是蒙古東道諸王。

但是,有一個規定,成吉思汗的宮帳是不允許被其他人佔有的。也就是說,當成吉思汗將自己的宮帳分封給了拖雷之後,就只能按照幼子傳承的順序傳下去。拖雷之後,拖雷兀魯思就是阿里不哥繼承。儘管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卻不可能再佔據拖雷兀魯思。

這裡有一條線索:從成吉思汗到蒙哥,蒙古帝國的核心一直是哈拉和林。而哈拉和林則一直是拖雷家族的地盤。儘管哈拉和林一度被窩闊臺家族奪佔,但忽必烈繼位蒙古大汗後,因為本身的「得位不正」,就不敢再進一步。

佔不了,那就只能另外創造一個。

所以,在戰勝阿里不哥後,蒙古帝國的內核也便由漠北的哈拉和林向南轉移——元大都和元上都。這是忽必烈與草原傳統勢力的妥協。

另一個妥協,則是「大哉乾元」。這是忽必烈與中原勢力的妥協。為什麼不按照中原王朝的傳統,以地望作為國號?這可能也是忽必烈最後的倔強吧。

不論如何,忽必烈在多方妥協之後,最終取得大位。他也就兼具了雙重身份:元朝皇帝、蒙古帝國大汗。

又香又菜的洋蔥頭說:

蒙古帝國之所以分裂,主要原因是釣魚城的一炮,次要原因是影響深遠的「大西徵」讓蒙古諸王開了眼界,並為之後蒙元王朝的性格帶來極其微妙的影響。

歷史上,凡是有塞外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無不因中華漢文明的輝煌而為之目眩神馳,最後為之同化,但蒙古族卻是唯一的例外。這當然是因為西徵使他們在全面接觸漢文化的中華文明之前,就已接觸到品質也很高的西方伊斯蘭和基督教文明的緣故。

1209年,蒙古消滅畏兀爾後,掌握了絲綢之路的成吉思汗向花刺子模等中亞國家派出商隊,試圖以貿易所得來補充對金戰爭的經費。1217年,花剌子模訛答刺的地方守將蘇丹摩訶末的兄弟亦納勒術對蒙古商隊的所攜帶的財富起了覬覦之心。他認為成吉思汗正在忙著攻打金國,因此搶了這批貨,蒙古帝國也無可奈何,因為金國離花刺子模路途遙遠,中間還隔著遼帝國,更何況商隊成員是畏兀爾人和葛邏祿人,並非蒙古人。於是被貪念衝昏了頭腦的亦納勒術直接把蒙古商隊成員污衊成奸細,全部殺死,奪取其貨物。

可他沒想到,成吉思汗根本不是把路途遙遠當回事兒的人,而且對於蒙古人來講,一旦遭受侮辱一定會報復,並要索取千倍萬倍的代價。

被惹毛了的成吉思汗下令河北地區蒙古軍主力全部調頭西徵。1218年,蒙古消滅了西遼帝國,掃清了進軍線路上的障礙,然後對花刺子模展開兇狠猛烈的滅國之戰。

花刺子模的蘇丹摩訶末逃往裡海中的一座小島避難,緊追其後的蒙古軍隊則穿過裏海東北部和裏海西岸、黑海北岸,途中與俄羅斯諸侯發生交戰並獲勝。由於蒙古本土的對手還沒被完全掃清,所以七年後蒙古大軍沒有留駐而是返回了東方。不過西徵期間,成吉思汗及其兒子們首次發現富饒的東歐平原地理環境優於蒙古高原,遼闊的南俄大草原簡直就是蒙古騎兵如魚得水的地方。而且在屠盡了沿途五十城之餘,發現掠奪的財富數量巨大,收編為奴的工匠們技藝精湛,這些讓蒙古王公對伊斯蘭和基督教文明的品質另眼相看,此後一直念念不忘。

蒙古帝國在滅了西夏、金國後,發現南宋的地理環境對於蒙古騎兵來說,是一塊陌生土地,水網縱橫,遍地稻田。於是蒙古帝國把徵討南俄大草原提上了日程,1236年,蒙古帝國發動了為期8年的第2次西徵,因為是成吉思汗4個兒子的長子統帥的,所以又叫「長子西徵」。

這4個人是朮赤的長子拔都,察合臺的長子拜答兒,窩闊臺的長子貴由,拖雷的長子蒙哥。1237年蒙古軍隊徵服了欽察等地北上俄羅斯,1240年攻陷波蘭,接著又南破匈牙利,打到多瑙河。1241年窩闊臺大汗去世,在外徵戰的貴由帶兵東返,並繼承了大汗之位。

1243年,拔都由於其父血統存疑繼位無望,於是在伏爾加河下遊建立了欽察汗國(金帳汗國),自此拔都不再聽從貴由的指揮。這讓篤信基督教的貴由大汗惱羞成怒,1248年決定西徵拔都,由於其體質孱弱、好酒成癖、淫樂無度,結果病死徵途。

與窩闊臺系有矛盾的拔都,利用其長子長孫的身份,帶頭擁立拖雷系的蒙哥為新任大汗,這是1251年的事。蒙哥出任大汗不久,就制定了全面攻宋計劃。他讓幼弟阿里不哥留守老巢哈拉和林,二弟忽必烈進攻襄陽,而自已則南下合州(重慶合川)。在南下徵宋之前,1252年蒙哥命令大弟旭烈兀進行第3次西徵,這次的西徵方向直指中東,目標是木刺夷(伊朗),黑衣大食(伊拉克、敘利亞)以及埃及。

可惜,天不隨人願,1259年釣魚城7月21日的一發石炮重創了蒙哥,6天後因傷而亡,這一炮深遠地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

首先被改變的是中東以及非洲的歷史走向,偏愛基督教的旭烈兀西徵中東,一路所向披靡,原本已佔領巴格達、大馬士革,正在逼近埃及,可在聽聞大汗的死訊後,立即率大部分軍隊趕回蒙古本土去爭汗位,而留下的少數軍隊在翌年被埃及馬穆魯克騎兵擊敗,沒有能進入非洲大陸。由此可知,釣魚城的一炮改變了中東以及非洲的歷史走向,如果這次西徵不被中斷,也許今天的敘利亞、伊拉克和埃及都會因為「聖旭烈兀」的徵討而變成基督教國家。

其次被改變的是蒙古帝國以及中國的歷史走向,由於蒙哥死於意外,對後事未作任何安排,又引發了他的二弟忽必烈與幼弟阿里不哥的爭奪汗位之戰。雖然阿里不哥留守哈拉和林,佔有天時地利,但忽必烈手握重兵,兵強馬壯,兩廂相爭的結果根本沒有懸念,1260年忽必烈登上大汗之位,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幾個月後身亡。

忽必烈是一位少有的仰慕漢文化的蒙古宗王,也許是長期擔任南方漢地總督,負責總攬對金、宋兩國作戰的緣故,他大力延攬漢族儒士,推行漢化政策,在河南、京兆等地屯田,恢復農業,重建學校,整頓吏治。這些仿效漢人的做法,引起了蒙哥以及保守派蒙古宗王的疑忌,忽必烈因此還曾被罷過官。

那些曾追隨蒙哥執著於維持原來遊牧帝國形態的蒙古宗王和重臣,大多隨阿里不哥一道在內戰中失敗,因此在被赦免之後失去了發言權,也算是為忽必烈在政治制度方面推行漢法、任用漢官掃清了道路。

由於不滿忽必烈「行漢法」的主張,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以忽必烈違反歷來大汗選舉傳統為藉口,紛紛終止了藩屬關係,脫離了全蒙古大汗的統領範圍。唯有忽必烈的二哥旭烈兀創建的伊爾汗國(伊朗)在名義上承認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但在忽必烈去世後,伊爾汗國也完全獨立了。至此,蒙古大汗實際管轄的政治版圖僅指中原地區、今新疆東半部、西藏和蒙古全境,面積為1330多萬平方公裡。

1271年,忽必烈把蒙古的國號改為「大元」,該國號出自《易經》中「大哉乾元」這句話。

這一方面說明,忽必烈是以東亞為發展重心,立志把他的帝國改造成中華式國家 ,歐洲和西亞諸汗國的脫離對他來說並非討伐不可的事,他最終的目標是成為中華帝國的皇帝。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表兄弟們在西方早建立起各自的汗國,擋住了忽必烈向西方擴張之路。不得已,忽必烈只好調頭南徵,專心經略東亞。不過由於遊牧民族的擴張文化本性難改,忽必烈在位期間,兩次攻擊日本本土,企圖徵服日本,可惜全都敗於颱風之下。

釣魚城一炮不但把蒙古帝國一分為四,也改變了中華歷史的走向,從此華夏曆代王朝排列表中增加了一個元朝。受漢文化影響很深的忽必烈上臺之後,漢人的中華政權雖然在歷史上首次全面亡國,但是漢族卻逃脫了滅族的命運。考慮到蒙古滅金時,曾經在北中國屠殺3000多萬人口,其中絕大部分是漢人。實不能想像,若是蒙哥順利攻下南宋,中華文明結局如何?

其實,蒙古帝國不止一分為四,東歐、中亞不但有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還有一個伊爾汗國,東亞這邊叫元朝,應該是釣魚城一炮把蒙古帝國一分為五,更為準確。

狼煙一九三一說:

其實也簡單,蒙古帝國是成吉思汗借遼宋,夏宋,吐蕃與宋朝的混戰,和遼朝的衰弱乘機興起的,也與當時的人口增加有關。

隨著這種軍事奴隸制的擴張,蒙古草原便整個成立了一個軍事集團,這個集團中的一個核心成員是耶律楚材,他是遼人,投靠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依為智囊,耶律楚材為成吉思汗創造了蒙文,又為成吉思汗設計了聯宋滅遼,以人遼為兵源和物資基地,立足中都,即今北京,向南以滅宋,向西以徵服花模子及今俄羅斯,南亞中亞東歐向世界擴張。

這種擴張的基幹力量便是成吉思汗的兒子們,每個兒子得一個汗國,他們雖名義上歸中都控制,實則各為其政,類似於今天的聯邦制。

在成吉思汗活著時,尚能節制各汗國,後成吉思汗死,他的兒子拖雷接班,後來拖雷死了,成吉思汗的次子忽必烈,藉機廢掉拖雷的兒子自己稱為大汗,其它各汗國國主,即成吉思汗的兒子們不承認忽必烈,於是就獨立了出去。

忽心烈雖為中央汗國,但他的汗位得的名不正言不順,他爽利另起國號元,自立為皇帝,其它汗國都沒有他強大,於是就各自為王,各自為政了,他們也不聽忽必烈了!

還是都存在說:

在蒙古帝國的構架裡,忽必烈這一支黃金家族後裔即是元朝皇帝也是整個蒙古帝國的大汗;北京即是當時元朝的國都,也是整個蒙古帝國的國都。所以,你可以理解為元朝是蒙古帝國的直轄汗國,或者是蒙古帝國的「省會」國,和其他汗國性質還是有點區別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68700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