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所在的縣城叫五蓮縣,處於山東省日照市
因五蓮山而得名,五蓮山因貌似五朵盛開的蓮花而得名。東面是大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五蓮山上有光明寺,是明朝時皇上賜名,當時山上有一和尚,會很多民間土方,尤其善治眼疾,皇上的母親看不清東西了,慕名而來,和尚就很快給她治好了,皇上為了感恩把破舊的寺廟給他重新改建,按故宮的樣式,取名:光明寺,現在全國各地的遊人,尤其眼睛有毛病的,都願意來祈福
五蓮山上還有望海樓,站在上面,向東能望到茫茫大海,有三層高,矮一點就看不到大海,再高一點就避不開雷擊,設計獨具匠心
山上還有映山紅,五一前後,山上山花爛漫,遊人如織,可美可美了
我們這裡物產豐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照綠茶聞名全國,各種海鮮味道鮮美,板慄,小米,蘋果…
這裡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歡迎朋友們來我們五蓮縣做客
我的家鄉是安徽安慶市太湖縣,太湖縣古稱左縣,晉西安慶市下轄縣,位於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太湖縣在龍山湖之側,大小湖泊遍布,因而得名大湖。而大字在當地方言發太子音,誤讀為太湖,地名便沿用至今。太湖縣屬晚西南丘陵低山區,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將軍山、洪山等16座,其中以將軍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安徽、湖北的天然屏障。太湖縣真可謂及名勝古蹟和自然風光於一體,不僅有蓄洪、灌溉、發電、航運、養殖諸多項目,也是難得的旅遊、療養和文學創作、地質研究的勝利。
我的故鄉縣城名叫雲夢縣。大澤浩蕩八百裡,白雲悠悠五千年。因地處古雲夢澤和擁有″雲夢古城″而得名。雲夢系溳、澴二水交匯處,地處三楚腹地,西北接荊襄,通隨棗走廊,北靠山地丘陵,南臨平原廣澤。雲夢區位優越,位於中國陸地版圖地理中心,屬武漢城市圈第一圈層,長江經濟帶核心區域,共享武漢城市圈的政策紅利。雲夢交通便捷,南北通達,東西暢通,北上廣、合肥、南京、南昌、長沙、鄭州、重慶、西安等大城市均在4小時交通圈。
雲夢縣設置之前,其境內就有″雲夢澤″、″雲夢禁苑″、"雲夢官″、″雲夢宮″、″雲夢城″,而且在歷史還被直稱為″雲夢″,如若在此設縣,就稱之為雲夢,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因之,西魏文帝於大統16年(公元550年),在攻佔了南朝梁之安陸一帶並新設了安州之後,就在此設立雲夢縣,一個古老縣份就這樣誕生了,並一直延續至今。雲夢縣名最早見於《隋書》。該書地理志″雲夢縣″條下原注云:"西魏置″。隨後唐《元和郡縣誌.卷27》″雲夢″縣條雲:″後魏大統末,雲夢古城置雲夢縣″。
千年雲夢澤,十裡曲陽河。這片古城厚土散發出勃勃生機。雲夢縣先後獲得全國投資環境誠信安全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電子商務示範縣等十大名片。604平方公裡土地上,60萬雲夢人在尋夢路上一往無前。
雲夢資源富足,砦鹽、芒硝、石膏,並稱″三寶″,採滷和工業製鹽產能全省第一,生產要素齊備,水、電、氣質優價廉,是省內人口密度最大的縣市,且坐擁大武漢豐富的人才資源。
雲夢物流發達,境內物流企業20家;距武漢東西湖物流集散中心35公裡;距武漢陽邏國際範100公裡;縣內彭李貨運碼頭直連長江,通江達海。
聚齊資源要素打造投資熱土,發揮資源優勢催生發展磁場。開放的雲夢、務實的雲夢、創新的雲夢是一片發展高地,吸引著海內外客商雲集雲夢,建雲築夢。
雲夢堅持以開發煥新提質、雲谷智造園落地成勢、鹽化工業園厚鏈集群、漢宜工業園專業集成、農產品加工園″接二連三″為目標,加快推進平臺功能提升,全力構築創客樂園。
提升格局,謀定勝局,把資源優化轉化為產業優勢。新材料、汽車零部件、醫藥食品、綠色建材、城市礦井、皮草服飾六大主導產業強鏈、補鏈成效顯著,協同效應持續增強。現代化工業產業延鏈成績斐然,向集群化、精細化發展。
創新思維,創新產業,培育新動能點燃發展新引擎。雲夢攜手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中心,以″雲思維″建設″雲谷″智造產業新城,打造高新產業聚集轉化之地,高層人才聚集創業之地。
雲夢地名有2800多年的歷史,雲夢置縣有1400多年歷史。縣府駐地曾是楚國別都,秦朝禁苑、漢晉郡治,楚莊王在此立城。
楚王城遺址是雲夢縣一處重要的古城遺址。它座落在雲夢縣城關,總佔地面積約2.1萬平方公裡,周長7700米,現存夯土城牆距地表2.7米左右,城牆內外有護城河,河寬43.6米,古城總體呈東西長、南北寬不規則長方形,中間一道南北向城垣(中城垣),將該城一分為二。楚王城遺址早在1992年時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楚王城址所地,是一條山地丘陵伸向雲夢澤平原大崗脈的南端,猶如一條巨龍的龍頭靜臥在雲夢縣城內中心地帶。它據崗依水,緊扼楚東馳道之咽喉,雄視東南澴水和南部廣澤平原,呈溯澴水北上逐鹿中原,南下氣吞平原廣澤之勢。優越而又險要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楚王城沉甸甸的歷史與作用。
雲夢縣位於江漢平原北部,雖然是湖北省國土面積最小的縣,卻是湖北省文物大縣。雲夢睡虎地秦簡被列入″二十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和"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大考古發現″,併入選《國家寶藏》文物博展。雲夢出土的木牘家信,是世界上最早的″家書″,2000年前秦軍士兵家書,今天讀來依然催人淚下。
1975年出土於雲夢睡虎地十一號墓的秦簡,其中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前後的法律文獻,是首次系統發現的秦律。秦律涉及農業生產、市場交易、徭役徵發、官史職掌、少數民族關係等各個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秦法已經到了十分細密、祥備的程度。秦律對漢代以及其後的中國傳統法律產生了深遠影響。
雲夢睡虎地秦簡,四萬多個工整的秦隸漢字,從戰國七雄到秦國一統的那個歷史瞬間就被一位普通的小官吏,用最直觀的方式保存下來了。雲夢睡虎地秦簡出土,再次證明了中華民族曾經以優越的法文化,長期滋潤過東方世界。在新時期,同樣也能以更加豐富的法文化,真正傲然自立於世界進步的法制之林。
中國出土的第一封秦代家書,1975年出自雲夢睡虎地4號墓。這封書信字跡流暢,可能並不是黑夫自己所寫,而是由軍中會寫字的小吏代筆。
4號墓的主人可能叫″衷″,他有兩位弟弟″黑夫″和″驚″,隨葬在他身邊的有兩件弟弟寫給他的家書。這兩封家書沒有載明年份,據專家考證可能寫於秦王政二十四年,這一年秦終於滅亡了楚國,黑夫和驚參與了對楚戰爭,他們在前線寫下家書,託人帶給在家鄉的哥哥。
書信的大意是黑夫與驚向母親和親人問好,要求母親寄錢或布料來,他們缺少夏天的衣服。驚在信中要求妻子尊重老人,照顧好孩子,操持好家務。在第二封寫給"衷″的信中,仍是請求家裡寄衣服和錢,如果沒錢,建議家中賣掉家中的柏樹,心情十分急迫和沉重,並連暑三個急字。據考古和文史專家研究判斷,有可能黑夫和驚自這兩封家信後,與家中便斷了音信,最終未能回家團圓,衷帶著對兩個弟弟的無限思念,把家書帶進墳墓,在另個世界兄弟相會。從這兩封家書中,我們看到兩千多年前那個大秦士兵粗放豪狂中,那份柔軟細膩的人性和親情。時間總會侵蝕一切,又會磨礪一切,總有一些東西是時光帶不走的,如血濃於水的手足情、母子情、親友情。
黑夫和驚的家書,真實還原了兩位兩千多年前在前線打仗的士兵的希望、困窘與急迫。這些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的歷史,經由出土文獻保存了下來,國家與民族的大歷史為小人物的歷史提了基本框架,而小人物的歷史讓大歷史更加生動、更加溫暖。
黃香(68一約122年丿,字文強,江夏郡安陸(今雲夢義堂)黃崗村人,是古代24孝子之一。是東漢時的名臣,官至一品尚書令。京師號稱″江夏黃童,天下無雙″,黃香以孝行聞名於世,主要在於他″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這也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核心內容。他遵從″為人之子,安親為上″的古訓,自幼就知孝敬父母,是一個以″孝″著名的大孝子,被後人尊稱為中國傳統孝道的代表。在《二十四孝》中,″黃香扇枕″列為一孝,而在近千年來用作中國兒童啟蒙課本的《三字經》中,更以黃香行孝為中國孝子第一代表,故有″香九齡,能溫席,孝子親,所當執″之語,聞名於世,可見黃香行孝,在老一輩中國人中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上以孝義治國安幫,以孝立身儒家的事例不勝枚舉,黃香更以忠孝兩全,既孝父母,又孝人民更孝國家而聞名於世。
2014年,雲夢耗資5800萬餘元,在黃香園原址的基礎上建起了黃香紀念園,紀念園坐落於縣城北部316公路西面,地理位置優越。市場定位並不是敞開式大城市公園,而是一個屬於紀念性的主題風格公園。雲夢縣政府整合黃香文化遺蹟,打造集孝廉文化、品德教育、歷史教育、文藝採風、遊覽觀光於一體的多功能公共文化服務基地,黃香文化園被確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湖北省家風家教基地、青少年孝德教育實踐基地。
我的家鄉雲夢,雖算不上旅遊熱點城市,但也是歷史文化古城。這裡有熱愛生活,勤勞聰明善良的人民,這裡有深厚的文化積澱。這裡同樣有充滿地方特色,帶著江平原夢裡水鄉濃濃風味的各款小吃。
雲夢盛產魚蝦,魚是餐桌上的常菜,其中有一道獨具風味的佳餚:魚面。魚面的製作很有講究。首先要選用青、草、鰱、鋰等魚肉和上等白面、玉米粉,再拌上麻油、細鹽,經過揉、擀、蒸、切、曬等工序精製而成。魚面形狀似普通麵條,但更精細,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以″色、香、味、形″著稱,為湖北特產中的精品。
雲夢豆皮具有質軟、味香、色純、可口、易消化等特點,尤其是冬臘月和開春時節,用豆皮配以臘肉青菜下鍋同煮,臘香美味可口,是老少皆宜的食品,深受人們喜愛。
雲夢豆皮是江漢平原的傳統名食。據說,此品最早源於民間,在唐代時就有生產。豆皮是以粳米、綠豆為原料,經分別淘洗,去雜質後,先將綠豆浸泡3至4小時,粳米浸泡5至6小時,然後將浸泡好的綠豆、粳米混合磨漿後在鍋上燙幹晾曬製作而成。
白花菜。主要生產於雲夢府河兩岸。清明河這一帶,這裡有適合的土壤和溫度。盛唐時期民間將此菜作為貢品進奉朝廷。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口感和愛好,以白花菜為原料製作出多種菜餚,如白花菜炒肉絲、白花菜炒雞蛋、白花萊炒飯等。用白花菜配成各式火鍋更加爽口,別有一番風味。傳統方法醃製的白花菜,香味獨特,口感豐富,回味無窮,是當地人餐桌上的美味佳餚和佐料。目前,市場的白花萊產品開袋即食,它的生產、加工採用傳統和現代科技相結合,醃製而成。
胡金店水汽包子。做水汽包子首先擀好麵皮包好韭萊,用柴火灶大平底鍋是做水汽包子的必備炊具,鍋上擺好剛剛包好的包子,燒幾把黃豆梗柴火,等上幾分鐘,澆上水和金黃的食油,水和油的比例要拿捏準確,柴火勁道均勻,不一會兒,包子吱吱的聲音就會縈繞在每一位食客的耳中。蓋上鍋蓋,讓蒸騰的熱氣與時間成為摯友,包子先煎好一面揭開鍋蓋,用鏟子翻開包子另一面,讓時間將黃騰熱氣幻化成一股股誘人的清香,待兩邊煎好,呈現出金黃脆口的硬殼,垂涎欲滴的水汽包子就出鍋了。
剛出鍋的水汽包子,汽水足,金黃剔透,皮薄餡厚,外脆內軟,燙嘴暖身,再加上韭菜的那種四溢清香,更讓人慾罷不能。
雲夢芝麻焦切糖屬″百年″傳統地方老字號產品,絕對密制配方,純手工製作。其特點是外觀色彩美、味道純,香、酥、脆俱全,不粘牙,含糖低,營養豐富。含有蛋白質、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有潤燥、暖肺、養胃等功效,屬純″綠色″食品,多次獲湖北省優質產品獎、省食品博覽會金獎,食品深受消費者所喜愛。
打開味蕾就好象打開記憶那扇門。我們懷念、迷戀曾經的那些味道,不過是懷念與迷戀那些人、那些事。一道道故鄉的美食,穿過時光的惟幕,抵達舌尖,那是令人沉醉的舊日時光,也是遠行路上的鄉愁行囊。
每一道傳統食品都有情感,也有個性,它展現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家常便飯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從食中品出滋味,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回味故鄉傳統食品,如同閱讀記憶、經歷。尋找,形成特殊的空間,發生文化的化學反應。我們不是為了純粹地吃,而是在吃中,追溯它的精神價值所在。
家鄉傳統小吃,那縷難忘的味道,帶著親情,帶著地域文化積澱,帶著人們對故鄉縣城的溫馨記憶,在舌尖上舞蹈,馨香綿長。
我的故鄉渭源,顧名思義,就是渭河的源頭,也可以說是造就渭河文明德渭河之水出生的地方。祖國的母親河是黃河,黃河的第一大支流是渭河,渭河的源頭便是我的故鄉——渭源(縣)。毫不誇張的說渭河滋養了大半的秦、隴文明,歷史上著名的涇渭分明中的渭便是我的故鄉渭源發源的渭河。渭河經過隴上明珠天水、戰略要地寶雞、古都西安等眾多古鎮,最後經渭南注入母親河——黃河。這一路,孕育了璀璨的隴上文化,秦地文化等。
渭河的源頭活水便是渭源縣境內的鳥鼠山上流淌下來的。故鄉渭源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兩個地理版塊的交界地帶,因此地形地貌多樣,氣候也比複雜。以縣城為分界大概可以分為兩大地理板塊。南邊是相對比較溼潤的山地,森林較多。
適宜的海拔、降水、溫度等特殊地理因素使這裡成為了中國有名的中草藥生產基地之一。北邊是以黃土高原為主要特徵的山地,降水相對減少,氣候相對乾燥。獨特的地理位置是土豆的最適宜生長的地區。中國土豆種植面積非常廣闊,但是論品質還得是「中國馬鈴薯之鄉」定西的土豆,而渭源正好是定西土豆種植的主產區。
渭源不僅有中藥材和土豆等豐富的自然產物,還有絢麗多彩的文化,如「耍社火」、「唱大戲」等。這裡的社火基本上是這裡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和其他地區的社火有著不一樣的內涵。大戲唱的主要是秦腔,不同於陝西的秦腔,這裡的秦腔唱法更為硬朗,武打動作也更為多樣。
渭源最著名,最具有歷史積澱的建築便是位於渭源縣城內,南門旁邊橫跨渭河的灞陵橋。橋身全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寬4.8米,為全國獨一無二的純木質疊梁拱橋。灞陵橋始建於明洪武初年的平橋,因「渭水繞長安,繞灞陵,為玉石欄杆灞陵橋」之語,得名灞陵橋。民國八年即1919年開始在縣城南門仿照蘭州雷壇河「握橋」,修建純木結構臥式懸臂拱橋,1934年8月再建。竣工後諸多名人題詞留念。1981年列為甘肅省重點文物。2006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著名的建築大師茅以升在他的《橋梁史》中對灞陵橋的評價僅次於河北趙州同濟橋。
還有很多美景歷史,就不一一贅述了。有時間不妨來甘肅渭源一遊,這裡不僅有塞北的黃土高原之美和地道的土豆,還有亞江南的山光水色和純正的中藥材,更有社火、唱戲等璀璨的人文歷史。
這裡沒有人山人海和喧囂只有寧靜和遠方的詩。
【茌平縣有四大獨特之處】 謝謝邀請! 我住過的縣城叫茌平縣,歸山東省聊城市管轄。茌平有四大獨特之處,可能是其他縣城所沒有的,介紹給大家,與朋友們分享。
第一個獨特之處,是於公元前221年置縣,恰好與大秦王朝同時誕生。在這一年裡,秦始皇統一中原,建立秦朝,開啟了歷史新篇章,茌平也應運而生。
第二個獨特之處,是縣名生僻,屬於專用字。「茌」字,讀作chi(赤),專做茌平地名之用,沒有其他用處。因此,許多人不認識茌字,有些人讀作或寫成茬平、花平等。
第三個獨特之處,是境內有世界上最小的山。茌平縣是因茌山而得名,但茌山經過長期風化,目前只剩下一塊石頭了,被陳列在縣政府院內。因而,茌山可稱得上是地球上最小的山。
第四個獨特之處,是八字衙門朝東開。俗話說:「八字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然而,茌平古代的衙門,卻是朝東開的。當地流傳說:「北京到南京,只有茌平衙門朝正東」。為何朝東呢?這是有故事的,容我在下一篇寫來。
茌平地處山東西部,面積與香港差不多,人口60多萬,是全國百強縣。前不久,已更名為聊城市茌平區。
我的老家在魯西南——單縣。位於蘇魯豫皖四省八縣交界之處。單縣古稱單父,因舜帝之師單卷居此得名。曾稱單父邑、單父縣、單州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單父縣。後幾經周折,明洪武二年定名單縣,沿用至今。大漢英後呂雉故裡。
古遺址。有一裡三臺,即:天台、琴臺、賽仙臺;2003年qian山遺址,發掘漢代墓群60座,出土文物500餘件。等其他遺址。
老城區有兩座聞名於世的牌坊,百獸坊,百獅坊。分別建成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和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全國獨一無二。全青石結構。透花工藝,玲瓏剔透。百獸,百獅佩以牡丹、龍、鳥、花卉等,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單縣是革命老區,湖西專屬,無數先烈為新中國解放事業長眠於此。現有烈士陵園,紀念碑為胡耀邦同志所提。
單縣羊肉湯聞名全國,還有各種小吃,使人流連忘返。
單縣是青山羊之鄉、長壽之鄉、楹聯之鄉、西紅柿之鄉、戲曲之鄉、武術之鄉等
……
我所在縣城名字叫鹿邑縣,古時候名稱苦縣,按字面解釋,可能那個時侯的人太窮,生活太苦了故稱苦縣。不過在中國它還算得上有名氣之城,因為道家的根源老子就出生在這裡。據說還有一個神話故事流傳至今。時間回宿到1938年6月1號那天日本鬼子侵略中原,炮擊古廟老君臺,居然連射十三發炮彈沒有暴炸,這時日本軍官暴跳如雷,對著射擊手說:八格雅魯。意思是說混蛋,怎麼回事?這炮彈怎麼沒有響聲,古廟連片瓦都沒掉,毫無損傷。這讓小日本鬼很是百思不解。後來才知道這是老君的升仙臺,是老君顯靈了。於是日軍官連同他的土兵們都隨即跪地下拜,懇求老君求饒!
我所在的縣城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地處陝西省中部,關中平原北部,物產富饒,風景優美,同時也是陝西省人口大縣。富平,關中明邑,富庶太平。自縣治建立距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富平不僅物產豐富,文化歷史積澱深厚,文物古蹟甚多,其中帝王陵墓就有十多個,其中唐代帝王陵墓就有5處。歷朝歷代富平籍的重要人物有秦朝大將軍王翦、王賁父子,唐代大將軍李光弼,明代的楊爵和孫丕揚,清代的李因篤和張青雲,民國的胡景翼。建國前,更有習仲勳同志曾在富平家鄉開展過地下革命活動,十大元帥之一的賀龍將軍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120師曾在富平莊裡鎮駐防並誓師東渡黃河抗日救國,現誓師地已被建成革命教育基地並對外開放。
富平縣物產富饒,人傑地靈,交通便捷,境內有西禹高速、鹹銅鐵路穿境而過,更有正在建設中的西延高鐵富平南站,建成後將極大的助推富平經濟實現跨越式的發展。與此同時,近年來富平工農業發展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招商引資成效卓著,各類工業企業入駐富平,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尤其是柿餅產業規模已邁入生產、銷售的快車道,優質的產品質量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縣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工業強縣邁出了可喜的步伐。
富平縣風景優美,旅遊景點眾多,有陶藝村博物館群,金粟山風景區、中華郡、淡村鎮習老故居、莊裡覓子鐵佛寺、石川河、溫泉河溼地公園等,愛好旅遊度假的友友們,如您有幸因故來到渭南市富平縣,請您忙裡偷閒,一定要去富平的各個景點逛逛,感受富平的地大物博,風土人情,您去過之後一定會覺得「不虛此行」,收穫滿滿。臨近離開富平時,您一定要品嘗一下富平地道的美食:水盆羊肉泡。湯濃肉香,味道鮮美,不吃不知道,一吃還想吃。更重要的是富平的人更熱情!
我老家是館陶縣的,隸屬河北省邯鄲市,地處河北省東南部,以衛運河為界與山東省毗鄰。
館陶是千年古縣,趙王「在城(今冠縣東古城)西北七裡陶丘側置館,故名館陶」。自西漢初置縣,已有2200多年歷史,也是千年未改過名字的縣城。
漢朝以來,先後有四位公主被封為「館陶公主」,其中以西漢時期公主劉嫖最為有名。劉嫖,漢文帝和竇皇后之女,漢景帝劉啟的姐姐,漢武帝劉徹的姑母和嶽母。漢文帝即位後,受封館陶長公主,因其封地在館陶而得名,成語「金屋藏嬌」的典故也源於此。現建有公主湖溼地公園,是館陶人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館陶縣是「中國蛋雞之鄉」,是最早貼著標籤賣雞蛋的地方;館陶還是「中國黑陶藝術之鄉」 ,黑陶文化歷史悠久,曾被選為國禮之一;現在的館陶以特色小鎮建設聞名,有糧畫小鎮、黃瓜小鎮、教育小鎮、軸承小鎮、鵲橋小鎮
等。
願我的家鄉館陶緊跟時代步伐,踏上新徵程,再創新輝煌!
祝福我的家鄉館陶越來越美好!
謝邀,我的祖藉是湖北宜都縣,是正而八經小江南,座落在清江和長江的交界處,魚米之鄉,鳥語花香。奇怪的是無論那個朝代進宜都都不放一搶一炮。敗軍先撒退以後,佔軍再進城。不是不打是到了鄉下再擺戰場。哦!我終身難忘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