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為什麼感覺我國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數不多,卻被說大學生多得爛大街?

人生美景123說: 回答了:一個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多,因為不要厭倦的學習再學習,因為廣闊的天地裡,知識是學不盡的…

人生美景123說:

回答了:一個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多,因為不要厭倦的學習再學習,因為廣闊的天地裡,知識是學不盡的,人活到老學到老才是人的精神生活。

為什麼感覺我國本科和研究生人數不多,卻被說大學生多得爛大街:在我國人口眾多的國家裡,現代的學習環境比過去好多了,因為是國家的富有,經濟的發展下,你不要求學習就會跟不上形勢,普遍的情況下都基本是大學畢業生,你才能進入社會的工作。

真正要繼續學習的話,你還要不斷的努力,考得起才能進入高門學院的,這樣就形成了高學歷的人員還是受歡迎的,所以人才還是要經得起磨鍊,需要的是耐心學習的。現在最基礎的是學習閱歷都是大學畢業生了,因為你要生存在這基本的社會裡牙,要容入社會(最基礎的大學學歷是要具備的)

~~人生美景(本人原創,不得抄襲)

用戶亞腰葫蘆說:

事實勝於雄辯。先引用一組數字,截止二零二一年底,中國本科、碩士、博士分別佔人口總數為8.86%、0.67%、0.057%;而美國同期則是17.4%、10.1%、1.04%。兩廂比較差距就出來了,尤其是碩博的差距更大,還不包括素質衡量在內。

國家的實力表而面上比的是GDP的數字,而本質卻比拼的是教育的優劣。任正非曾說過「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幾乎被夷為平地,但是憑著先前造就的人才優勢,短短幾十年就又崛起為世界強國,所以人才是一個國家的寶貴財富」。雖然人才培養要多元化,而相對來說經過嚴格選拔脫穎而出的本科以上學歷,則囊括了人才的絕大多數。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受本科以上教育的佔比越高,則預示一個國家越有競爭力,越容易在殘酷的競爭中贏得光輝的未來。

連續幾年,中國每年單是畢業生就達近一千萬,簡直是天文數字,造成了就業的巨大壓力。而像外賣這種具有高中文化就足堪勝任的行業,卻湧進了大量的本科生,甚至碩博學歷也不在少數,造成了巨大浪費。似乎本碩博已經多的爛大街,其實這只是假象,僅限於一二線城市而已。而在四五六線城市,人才卻寥若晨星,好多小企業如大旱望雲霓,盼望有專業知識的人才幫助提升技術和強化管理,卻望眼欲穿盼而不得。

濃度總是從高向低的方面擴散,最近就顯現和證明了這種趨勢。如有人從北上廣深向小城市轉移,因為生活壓力太大不得已而為之。我所在的省匯城市,周圍就有向中小城市尋求機會的逆行者。假如中小城市的大學生佔比在淨流入中達到一定高度,那麼昭示著中小城市會向著有特色和充滿競爭力的方向發展。而這種向好的端倪已經展露無遺並向深度發酵之中。

還有農村也是廣闊天地,如何培育優質品種?如何提高單產?如何提高深加工等,漁業、林業也莫不如此。

百業待興,百業待舉,所以大學生不是多了,而是遠遠不夠。當然教育應該勇立潮頭並具有預見性,培養出真才實學的合格人才是第一要務,因此教育承擔著國運和未來之責,確實任重道遠。

Mer86說:

我國本科以上學歷人群佔總人口的比例確實不大。

但問題是,我們國家的產業現狀是中低端過剩,高端不足。大多產業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位置。

中低端產業可以創造很多工作崗位。但這些崗位,並不一定需要擁有大學本科學歷才能夠承擔。

由於優質崗位就那麼多,遠低於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於是大家也就看到了這樣的現狀:

好的崗位,極度內卷。本科生連應聘資格都沒有,某些崗位甚至只面向985高校畢業的碩博生招聘。

卷不過學霸,怎麼辦?只能主動下沉,去小縣城發展。或是改行。

而如此一來,結果便是社會工作進一步向底層內卷,許多低學歷或無學歷的人,受到了來自大學生的競爭壓力。

其實現在已經可以明顯看到,每年都無數的大學生從事與自己所學專業毫不相關的工作。更是有無數的低能或是心高氣傲的大學生甚至找不到工作。

隨著內卷和大學生下沉現象的加劇,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就能看到保安、保潔等工作,也會出現由大學生擔任主力的情況。

大家想一想,這是一個讀了十幾年書的人應該有的結局嗎?

如果寒窗苦讀的終點是靠掃地維持生計,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意義在哪裡?

所以,所謂大學生爛大街,既是找不到心儀工作的大學生的抱怨。也是原本有著就業護城河,但現如今受到競爭壓力的本科以下人群的嘲諷。

語樹說:

怎麼不多,本科生一億多人,比好多國家人口都多,美國總共才三億多人口,看佔比沒用,你14億人口不也就一個國家主席,美國三億人口同樣一個國家總統,越高精尖的人才需要量越少,跟人口不成正比關係,反而跟絕對數量有關係。

煙雨平生通訊室說:

公立大學大搞擴容擴招創收,私立大學文憑得到國家認可…那些又懶又笨高考門門不及格的也能混個私人學院的三本四本本科資格…

(圖片來自網絡)

商業化的大學模式是熱鬧非凡的,學校有創收作為驅動力。

當教書育人的終極目標轉變成淺顯的眼前逐利時,又怎能保證像同樣商業化的工廠那樣製造出批量的合格產品呢?

產品不合格,次品多了,出廠後怎能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呢?

(圖片來自網絡)

####

而多與少,本來又是個相對概念

大學生多得爛大街?!

我感覺這個觀念流行於世,在近四、五年以來,甚至都有點「甚囂塵上「的意思了。

這種由很多社會人自然形成的潮流觀念,它到底符不符合社會實際情況,它是科學的認知嗎?

其實提問者已在問題中給出了相關的數據指數。

為了更科學地解析問答,我又查了近幾年教育部關於我國近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的正式數據。

見下面截圖:

一、2019年高校畢業生:834萬人

這一年主流媒體用了「再次創下歷史新高「一詞。

說明2018年就巳創「歷史新高」了。

二、2020年高校畢業生:874萬人

主流媒體又用了「再創新高「一詞,大家注意到了吧?

三、2021年高校畢業生:909萬人。增加35萬人。

四、2022年高校畢業生:1076萬人。又創歷史新高

五、2023年高校畢業生:1158萬人。創歷史新高。

#####

大家從這五年的數據可以明顯地觀察到,數據呈現逐年爆炸似的迅猛上漲趨勢。

每年數據不同,新聞主旨卻在驚人地雷同:

大學畢業生人數又雙叒叕創歷史新高了!

主流媒體輸送的概念傳播速度,當然是驚人的不容置疑的。

年年創新高的畢業生數量,卻並沒有相匹配的年年創新高的就業指數報導

那數以千萬計帶著大學畢業生標籤的人湧入社會,沒有融入進社會的各行各業,人浮於「職」,無所事事,不正是「爛大街」的景觀嗎?

遙想當年大學生「天之驕子」的經典傳說,有木有多了些許惆悵,憑添出那種「往事不堪回首」的由衷感概呢?

據官方數據統計,目前佔總人口數比例尚低於百分之十的高校本科畢業生,其實本來在我國並不應像其他低學歷者那樣真正地「爛大街」。

那些佔比更大的真正「爛大街」的低學歷者,當大學生們進入高校時,他們就已「捷足先登」進入了社會。這些「先到者「早已「一個蘿蔔一個坑」地佔有了社會中那些固有的職位資源。

本著先來後到先到先得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社會規則,有剩餘蘿蔔坑空出來給後來人的機率也就急速下降了。

總之,在就業前景普遍焦慮的當下,不是這部分人爛大街,就有那部分人爛大街。

餅子雖大,禁不住分的人多呀。

如何把餅做得再大些,夠大家分,也是件考驗智慧的大事。

而內卷白熱化情形也將催生各種精於鑽營的小人,使社會風氣漸次堪憂。

wu吳金泉說:

謝小濤養花知識平臺邀請!我想大學生理應包括高考後繼續升學者,以前高校升學率可能不到20%,現在學校普遍升格擴招,升學率八、九成,有的基本上只要肯出錢,起碼都能升學,專科分數線有的只需200分,也算高等教育,我想這可能就是有人所謂大學生塞街吧?其實真正能上985、211或雙一流至少一本的大學生可能還真不夠參加高考考生的二成。文憑含金量大打折扣,有的二本生只相當於文革前大專甚至中專水平,現時的專科生則更次。這可能就是對本是題的全釋。

桑太山說:

我國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數佔全國人數的比例並不高,為什麼卻被說大學生多得爛大街呢?我認為造成這種假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們辦學的方向有些問題,另一方面是我國地域間的發展不平衡而造成的。

我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二0二一年,大學生僅佔全人口的8%,研究生0.6%,博士生0.1%。這樣的學歷比例還是不能適應現代化的經濟建設的。問題是我們由於規模型的辦大學起步晚,辦學質量和辦學方向上與社會主義建設所需的人才不相吻合,不少大學只是盲目擴招,在專業設置上不是為了針對社會所需,而是追風熱門專業,追逐經濟利益,這樣就形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同時也誤導了千千萬萬的莘莘學子。本來學校是應該培養學生的技能,讓學生走向社會後,能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就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而現在學校培養都是什麼這個經濟學,那個貿易學的專業,聽上去很好聽,卻很不適用,到社會上那有那麼多經濟、貿易的工作崗位。

另一方面,我國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從地域方面講,我國東南部經濟發展快此,就業機會就多些,其它地域發展起步晚,就業崗位少,而這些地方的大學生就成了爛大街。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來我們發展以資本經濟較多,而實業經濟較少,實業經濟才是勞動密集型經濟,這也是造成大學生爛大街的原因之一。我國的就業壓力很大,使大學生就業困難凸顯,但是也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用人單位月薪四千元招不到農民工,卻滿大街的大學生一招就有一大把應聘者,這也說明真正有勞動技能的人還是很缺的。農民工辛辛苦苦用自己的汗水供孩子上大學出來,還要辛辛苦苦地養活大學畢業的孩子們,六七十歲的老人養著二十幾、三十歲的小夥子,這不悲哀嗎?

我們要儘可能地解決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跑外賣和跑快遞的現象,真正讓那些莘莘學子們學有所用,讓他們在自己專業的崗位上發揮所長,讓他們把所學知識回報社會,回報父母,才是最實際的。

教育導航師說:

中國的大學教育近年來發展迅猛,隨著高考錄取率的不斷提高,大學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攻讀本科和研究生學位。然而,也有一些人對此持不同看法,認為中國的大學生人數已經過多,甚至出現了「大學生多得爛大街」的說法。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看法呢?

首先,我們需要看到一個事實,中國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雖然近年來高校招生人數逐年攀升,但是中國的大學教育整體水平仍有待提高。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51.6%,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比如美國的毛入學率為86%。同時,中國高校的國際排名也普遍較低,很難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提並論。因此,我們需要看到現實中中國高校教育的不足,並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其次,大學生人數的增加也與中國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對於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大學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途徑之一,自然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同時,近年來很多高校也在積極擴招,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因此,大學生人數的增加也與中國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是一個客觀存在。

最後,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多得爛大街」的說法。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成為了社會熱點話題之一。儘管中國的經濟不斷發展,但是高校畢業生數量仍然遠遠超過了市場需求,導致不少大學生畢業後難以找到滿意的工作。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於大學生人數的增加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擔憂和不安。

綜上所述,中國的大學生人數增加,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這些人數已經「多得爛大街」。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歷史現場旁觀者說:

雖然總體上本、碩、博人口佔比不高,但如今每年畢業生近千萬,這個數字放在世界上,已超過好多小國家的人口了,造成目前大學生爛大街的現象和近二十年的大學擴招政策息息相關,二十年前每年大學生畢業生不過一百多萬,如今連續多年破千萬,增長過快。應順應國家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形勢,從培養質量上下功夫,而不要在追求數量了。大學招生應逐步放緩了。

近千萬的畢業生一部分應該進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技工人才,對於工業強國這是必須的。當然要改革相應的職業教育體系和學科建設,以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再者,鼓勵技術創新,增加技能型人才待遇。這方面可參考德國。二是我國經濟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經濟體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人口紅利也不復存在,發展的空間潛力逐步壓縮,經濟持續放緩,人才需求減弱,就業壓力大,內卷越來越嚴重,好多大學生迫於生活壓力,不得不屈就於一些外賣,快遞等行業。這種現實情況也造成了大量畢業生人才浪費。所以大學招生要逐步壓縮了,職業技能教育分流一部分也是大勢所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70353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