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長年累月背包在外旅遊的退休教師。根據我國內國外旅遊生活的體驗,旅遊也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旅遊景區究竟看什麼,拍什麼,究竟能有多少收穫?這裡面確實有很大差異。
如果遊客對於旅遊感受是「上車睡覺,下車撤尿,景點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那麼就屬於旅遊幾乎沒有收穫的群體。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以下幾點:
第一,遊客自身主觀的原因造成的。遊客由於個人思想作風、文化底蘊、興趣愛好等諸多方面,構成遊客對景點的不同看法,因此在旅遊中欣賞景點的收穫就有大有小,有多有少,甚至有的遊客是一無所獲。
例如去年春節,我陪一群朋友到三亞旅遊。我們去《天涯海角》風景區遊玩。進景區大門後沿海灘向天涯石和海角石方向前進。走了一半,有一位經商的老闆死活不肯朝前走了。說起來也好笑,他信迷信,他認為若是走到天涯海角石了,人生就是走到盡頭了。不是好的兆頭。殊不知這個景區正是天涯海角石,從古至今吸引多少文人墨客,遷客騷人寫下無數感嘆,景區的詩賦牆上刻下那歷朝歷代,無數讚美祖國山河壯麗的詩篇。特別是天涯海角景觀還作為國家名片,印在第二套人民幣上向全世界推介中國壯美的山河。如此不同凡響的著名景點。可是這位老闆事後還抱怨這個景區門票收貴了,花一百多元錢就看幾塊石頭,他石頭都沒有看,更沒有拍照,他認為太虧了。如此這般旅遊,儘管他進了天涯海角景區,當然回家啥也不知道。
2、報團參加旅遊團,導遊安排旅遊行程時間緊迫,也是造成遊客「上車睡覺、下車拉尿、景點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的原因。凡是報團旅遊,幾乎進店購物為導遊、司機賺回扣,這是國內外報團旅遊的潛規則。特別是低價旅遊團,基本上都是靠遊客進店購物賺回遊客吃、住虧掉的成本和利潤。因此,不少導遊本末倒置,他們把遊客進店購物擺在第一位,把遊覽景區放在第二位。
2021年8月,我曾經在貴州某旅行社報團參加了小七孔、千戶苗寨、黃果樹瀑布等景點4日遊。第一天早晨出發,下午到達小七孔景區遊覽後,緊急著又繼續趕往千戶苗寨。到達千戶苗寨已經晚上10點,進門排隊核酸檢測折騰到11點才睡覺。第二天早晨7點,每人發兩個饅頭和一瓶豆漿作早點就出發了。千戶苗寨這個景區什麼也沒有看到,僅僅是到此一遊而已。而後就一個又一個商店進進出出,一進就是兩、三個小時。並且限額每人購物8千元以上,否則就是「話難聽,臉難看,飯難吃」。這樣的跟團旅遊,遊客當然一無所獲。
以上兩點,就是遊客「上車睡覺、下車拉尿、景區拍照,回家問啥也不知道」的重要原因,對與否,請各位旅遊達人指教。
請各位關注
這是十多年前形容旅行團行程的笑話,事實上旅遊能否開眼界、長見識,那是人的問題,不是出遊方式的問題~
一隻旅遊35年+從業旅遊15年的旅遊大咖,一個萌寶的媽媽,專業為你剖析旅遊上的問題,喜歡請關注我喔!
旅行團模式?那的確是被迫的啊……
「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點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這個形容旅行團的笑話,我是十多年前入行時已經聽到了。
那一回,我是帶著旅行團去東北,不知是太累了、還是不適應車上暖氣的薰陶,很多旅客在聽著歷史講解時就睡著了。當下,那位學者型地陪就在車上提醒遊客別睡了,聽我講解。在這個語境下,導遊就使用了這句話。
其實,這句話多是形容不停在趕行程的旅行團。眾所周知,國內的旅行團都以遊完天數為4-7天的為主,7天以上的長線相對就少人選擇了。以華南市場出發的為例,一般行程設置是這樣的:北京5天遊、華東3市4天遊、華東5市6天遊……
在那個旅遊意識還沒完全成熟的年代,大多數遊客的意願都是希望一趟旅程多去幾個城市、多走幾個景點。但是出遊天數總是有限的,旅行團要滿足遊客的需求,旅行社就必須把整個行程時間把握好,用最短的時間儘可能走更多的地方,以增加線路的魅力,產品才能賣出去啊~產生的結果,當然就是北京故宮只走中軸線,2小時殺青;外灘停留半小時拍照、走人……
其實我覺得,這句話吐槽的並不是旅行團不走這些行程,而是吐槽以下2點:
1. 行程安排太滿滿當當,感覺一直在趕行程,走馬觀花,人也搞得很累;
2. 每個景點都是用水過鴨背的方式打卡,只是到了一個點,卻沒有深度體驗這個旅遊景點的魅力,導致遊玩以後沒有印象,好像沒有去過一般。
總結來說,這樣的遊玩線路,旅行社和遊客雙方都是被迫的。旅行社必須讓線路看起來很豐滿,這樣在前臺售賣時才能有市場;遊客被要求按照整個團隊的步調統一行動,為了完成合約上的行程計劃而拼命趕,又累又沒有很好的深度體驗。
回家啥也不知道,該怪誰?
導致這樣的結果,那該怪誰?其實我個人覺得這是個人的遊玩方式問題。旅遊沒有收穫、眼界不能得到拓寬,不是跟團遊這個旅行方式導致的。
試試回想,「上車睡覺,下車撒尿」真的是旅行團的所有嗎?其實不是的,導遊會在車上進行講解,下車也有遊覽景點,也有在沿線講解。而再回想一下你的自由行歷程,難道在車上就絕對不睡覺嗎?不可能!因為旅遊真是一個勞心勞力的過程,人在旅途必然會感覺累,睡覺那是人之常情。
旅行團緊迫的行程,導致了在遊玩過程中得不到深度體驗,那是過去市場上旅遊產品的通病。但是,導遊卻是補充這個缺陷最有力的工具。大家都說,「景點好不好,全靠導遊一張嘴」 ,知識淵博、能說會道的導遊,必定能讓你在旅途中增長見聞。而這一點,卻又恰恰是自由行時所缺乏的。
但當然,導遊講解是職責,而遊客聽不聽就是個人的自由。導遊講解時,你可以選擇用心聆聽,也可以選擇倒頭大睡。像我上面提到的那回,大家都選擇在車上睡覺,也不選擇去聽導遊講的東北歷史,那是個人行為選擇的問題了。
如何解決旅遊後「啥也不知道」的尷尬?
深挖了這句話的根源,我覺得可以有2種解決辦法:
跟團遊
對於跟團遊客人而言,吐槽點在於趕行程、沒有深度體驗。但是那是十多年前的市場通病,市場一直在發展,旅行社也在推陳出新。報團時,可以選擇一些給遊客留有更多時間的半自由行團隊,或者選一些承諾在指定景點有更長遊玩時間的線路。例如故宮大熱之後,就會有旅行社在此做文章,推出一些指定在故宮4小時以上深度遊覽的產品,這對於遊覽體驗會更好。相信遊覽4小時以後,回到家總不會對故宮「啥也不知道」吧!
自由行
自由行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熟識當地情況的人帶路,尤其在遊覽一些歷史文化型景點時,會更加缺失了靈魂一樣,單純看景拍照對於文化類景點來說,是非常蒼白的。除了看書、蹭導遊講解以外,我通常會用2個辦法去彌補:其一,去聘請景點導遊或租賃電子導遊;其二,多和當地人或者景區工作人員聊天,這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因人而異,無論跟團旅遊,還是自行旅遊,這種情況存在,有的很正常,有的言過其實。"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點拍照",對於長途旅遊,是很正常的事,毫不奇怪。"回到家啥都不知道",除了有健忘症,不可能,只是知多知少,知深知淺不同。比如看戲,俗話說,"會看看門道,不會看熱鬧"。有人旅遊,只看看景點外貌,不聽介紹,不看介紹,更不去探討思考,而對欣賞風景名勝的興趣本來就不大,這樣人回來,自然有這種感覺,意思就是旅遊沒意思。
另外,準備不足,選擇出遊的方式和線路不當,比如跟團5日遊,路途幾千裡,停留沒幾處。每處景點安排少又分散,旅行團為省錢,大多又是開放不收錢的景點,甚至參觀景點沒有參觀購物地方多,沒有導遊或導遊水平很低等等,也會有類似情況。
所以,對旅遊不感興趣的,不外出也罷,沒事的,逛逛鄉村,在地方公園散散步,或是釣魚畫畫、唱歌跳舞等,找有興趣的事做,還省錢。
如想外出旅遊,要根據自身情況,有計劃,有準備,不只看省錢,更要看目的意義和安全可靠。根據我體會和了解,體力好文化高見識多的,兩三同事好友結伴自由遊最好,互有照應又行動自由,行動也容易統一。家中有車,老少互有照應,也有人懂些外出吃住玩的常識和經驗,自家出遊好。外出不多,經驗不足,對旅遊地不熟,精力受限或圖省事怕麻煩,找個旅遊團跟團旅遊好,但可要找正規的呦。另外,單位組織的,就是花錢再少,如一點興趣也沒有,把旅遊看成負擔,當成折磨,你也乾脆別去。
答:對,幾乎普遍現象!
1、近幾年,我們周邊一群低齡老人家,因為工作期間沒有機會外出,所以合夥保低價團。
2、回家後,紛紛訴苦 —— 上車睡覺,下車唱尿,購物拍照,朋友圈顯擺,其實什麼都不知道。
3、奉勸老友們:旅遊安全第一☝️休閒舒適宜人為重,參加貴族遊,度假⛱️形式,上午九點出發,下午三點回酒店,個人衛生完畢,休息會兒,進入晚餐。
這四句話總結的非常到位,也反應了跟團遊和自由行的根本區別。
跟團遊是趕趕趕,累累累。自由行是停停停,吃吃吃。
跟團的遊客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和體驗,我們來作一比較:
自由行不用趕早,到了目的地,第一站是到住宿的地方,放下行李,尋找當地的特色美食,吃飽了,喝足了,回到房間休息休息,然後再去玩景點。
跟團遊早上5至6點起床是常有的事,坐7個小時大巴到目的地也不稀奇,到達後不去住宿而是直接奔景點,疲憊的你我,一個景點趕往另一個景點,『『大家趕緊下車,現在是『』X『』點,給大家一個小時,『』X『』點準時上車出發』』。這段話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就是導遊的潛臺詞。趕啊趕啊,累啊累啊,也不管鏡頭前有人沒人,咔嚓幾下了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果你事先對這個景點不做功課,根本就不知道這裡面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這下你知道為什麼『』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景點拍照,回到家啥也不知道『』講的是誰了吧,講的就是跟團遊的你、我、他。
當然,也可以做的好些,就是學會調整。比如事先做好攻略;拍照時避開一哄而上的時段;不習慣的飲食給自己加點餐;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休息。
我絕大部分是自由行,偶爾也跟團遊,切身體會,不足之處請旅友們補充並指正,如果你覺得我說的還有那麼一點點對,歡迎我們經常交流。
看到這樣的說法,不禁笑出聲來。真是高手在民間啊,不得不佩服勞動人民的智慧,這順口溜總結得也太到位了!
時值國慶黃金周時期,各地景點都曝出人流高峰,大多數都是人滿為患,讓景區苦不堪言。
感覺到現在人旅遊的特別多,大部分人都是哪熱鬧到哪裡去,哪兒人多到哪裡去。朋友圈發的到處都是旅遊的照片,世界各地都有他們的身影。
對於這些火爆的旅遊,吃不好睡不好的,人累心累身體累,真實感覺到有點兒花錢找罪受。因此有人就總結出了下面的幾種情形:
第一,上車睡覺
外出旅遊的人很多,旅店難找,加之旅遊非常疲乏又睡眠不好,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是上車後就睡覺。很累呀!
第二,下車撒尿
不可否認,外出旅遊想「方便」一下是很不方便的。我每到一個地方,下車後第一件事就是找廁所,其他的事都是次要的。
第三,景點拍照
現在人旅遊幾乎是人手一部手機,並有很多人拿著相機,所以他們走到哪兒就拍到哪兒。青山綠水,名勝古蹟,處處留下他們美麗的倩影。
說實話,有的人旅遊也許什麼都沒有看到,就是知道一個勁地拍照、拍照。
第四,回到家啥也不知道
這個時候到旅遊景點,看到的最多的不是風景,而是人物。長城腳下看到的都是人腳,泰山頂上看到的都是人頭。
所以,旅遊了幾天,回到家感覺到什麼也沒有看到。
別說了,睡覺!
謝謝!情況確實如此!個人跟團多次,特別是北京遊,凌晨2點半起床,3點10分出發看天安門升國旗,早五點起床,五點五十齣發去八達嶺長城,天安門升旗結束,天沒亮,排隊毛主席紀念堂,十點登天安門,半小時後去故宮,十二點半出故宮,步行東單后街午飯,二時去水立方,鳥巢,能不困嗎?去八達嶺高速,省道二小時到八達嶺工作人員還剛開始營業,坐頭班小牽引車到南四臺,爬北四臺好漢坡時間約定一個半小時,返回經昌平,十三陵繞道,帶去看老北京把式(堂會),早六時出發到中央電視臺乘船去頤和園,頤和園從石舫沿萬壽山長廊走,一直問東,排雲殿,佛香閣,後山統統拜拜,直奔東門,稍息坐車去清華北門,看中央黨校找飯吃,飯後帶走偏門聽風水,珠寶,豼貅講課,動員購物!能不累嗎?一個上下午全是走啊轉啊!凡跟團走,汽車走高速,車子一動,起碼運行八十分鐘或一百分鐘以上,所以,早點不喝湯水,防止內急!一到服務區,呼拉全上洗手間,一瀉而快!然後喝水抽菸,等下個服務區或直達目的地,反正走幾百公裡停二次,有的趕時間僅停一次。對照像手機人手一部或大單反長焦鏡頭,作用到此一遊留紀念。轉過很多地方,發現有一大問題:無風景明信片,郵票出售,無投寄地方,想留紀念只能是手機,文字沒!包括風景說明,全憑導遊海裡霧裡侃,甚至風景電視也沒有,大巴電視裝飾用,旅客只能玩手機,聽自錄音樂,或悶頭睡覺,這就是中國旅遊的特色:上車睡覺,下車尿尿,一問不知道!
:
我覺得很多人這樣說的原因大部分是跟團遊的感受。
跟團遊一般都是時間上安排的很緊張,一個景點緊跟著另一個景點,每個景點安排的時間都不多。
跟團遊一般去的都是免費景點、非著名景點,這樣儘管一路上都有導遊講解,但是一般都不會留下什麼深刻印象,也就是「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點拍照,回家啥也不知道」。如果是著名景點都是自費的,自願參加。
所以很多跟團遊的人北京去過了,但是頤和園、故宮、圓明園、長城沒去過;很多跟團遊的人西安去過了,但是兵馬俑、大雁塔沒去過;很多跟團遊的人華東五市去過了,但是上海的東方明珠、蘇州的拙政園、無錫的靈山大佛、南京的明孝陵、杭州的宋城都沒去過……記得有一次父親跟夕陽紅行程半個月的旅遊團,居然有七天的時間是在火車上度過的,真是興致勃勃而去,掃興失望而歸。從那以後父親再也沒有跟團遊的興致了。
如果是自由行或者自駕遊,就不會出現「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點拍照,回家啥也不知道」的現象。因為一般自由行和自駕遊都是旅遊目的地明確,提前做好攻略,印象深刻。
首先,問題中描述的這一現象是有的,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以下僅從個人角度,對此進行分析,在這裡簡要給大家說一下我的理解:
第一,這是一種旅行方式。無論我們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又或者說這一現象與我們日常的旅遊方式有多大的差異,但是都不能否認這本質就是一種旅行方式。換言之,只要當事人覺得開心,覺得值得,那就是可以的,旁人沒有必要多言。
第二,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其中一個理由便是行程太趕。我年少時跟家裡人出去玩便是如此,只有四天的湖南遊玩,基本上車上路程就佔據了很多,旅遊感覺就是一個接一個的觀看,一直跟著導遊走,到了景點拍拍照。因為行程真的太趕,在路上就感覺一直看啊看,沒有停下來長時間駐足欣賞的空暇。至少我如今回憶起來,是真的覺得挺累的,因為行程太趕了。
第三,旅遊心態的變化。其實現在很多人選擇旅遊,不再僅僅因為被景點,或者說是當地文化吸引。更重要的應該是說只是單純的想放鬆,都市生活的節奏很快,一年到頭都感覺很忙,一直呆在同一個地方,有時人們會感到迷茫和痛苦的。出去玩,放放鬆,即可,不必要求太多。
回答這個問題是一種無奈,是有一些熱衷旅遊的人,外出旅遊是圖熱鬧。上車睡覺或者打牌,下車撒尿景點拍照,一趟下來什麼都不知道。
旅遊的目的不是走馬觀花,是出去領略大自然的風景,和各地的人文歷史典故,參觀名勝古蹟和旅遊景點,增加知識開闊視野。
不可否認隨團旅遊時間緊迫,參觀遊覽的景點屈指可數,若一味的增加景點或縮短時間,就如同發水的麵包,沒有旅遊趣味和味道,還不如呆在家裡看旅遊電視介紹。
所以說最好的旅遊,還是自駕遊比較合理方便,能夠真正的旅遊和增加知識,這快感如同裝滿沙丁魚的罐頭,什麼時候拿出來都有滋有味。
最好的旅遊出行方式,是和幾位知己好友同行,能有知識的人做導遊,旅途則是更愜意的事情。拍攝一些心儀的風景,歷史人文古蹟照片,發給朋友們欣賞,也是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