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蠱之禍害死太子劉據之後,漢武帝有兩個兒子開始蠢蠢欲動,幾番操作後,漢武帝已經沒得選了。
漢武帝一共有6個兒子,分別是:戾太子劉據、齊懷王劉閎、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髆、漢昭帝劉弗陵。
這其中,劉閎去世比較早,所以巫蠱之禍後,漢武帝還有4個兒子有資格繼位。
劉據死後,最先跳出來搞事情的是昌邑王劉髆和燕王劉旦,不過他們在老謀深算的漢武帝面前,那點把戲顯然是不夠看的,所以很快就被打回原形。
而且劉髆競爭太子之位的行動,實際上是巫蠱之禍的延續。
劉髆怎麼和巫蠱之禍扯上關係了呢?
這事兒還得從李廣利的家族說起,他有個妹妹被漢武帝看上,並納入後宮,成為了大名鼎鼎的李夫人。
隨著衛子夫年老體衰,李夫人越來越受寵,她很快便為漢武帝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劉髆。
這個李夫人受寵到什麼地步呢?
李夫人生下劉髆後不久便去世了,可她的家族並未因此失寵,漢武帝反而長期寵信她的哥哥李廣利。
像李廣利這種軍事能力爛到家的人,漢武帝竟然一直讓他做漢軍統帥。
在這個過程中,李氏家族迅速崛起,並且成為和以衛子夫、太子劉據為首的衛氏家族分庭抗禮。
李廣利還有個兒女親家叫劉屈氂,是李氏家族的黨羽,劉屈氂也經常在朝堂上和太子作對。
巫蠱之禍爆發後,衛氏家族的黨羽公孫賀,是當朝丞相,由於捲入巫蠱之禍,被捕入獄,不久被殺,劉屈氂接替了公孫賀的丞相之位。
劉據起兵後,立即就帶著軍隊向劉屈氂的丞相府發起了猛烈進攻,可見太子是有多恨這個人,後來也是劉屈氂帶著軍隊和太子在長安激戰的。
從整個巫蠱之禍的全過程來看,更像是一場人為操縱的慘案,是李氏家族和衛氏家族圍繞著太子之位的一場終極決戰。
而幕後的操縱者正是劉屈氂和李廣利。
因為巫蠱之禍被幹掉的人,清一色都是衛氏家族的人。
衛氏家族被整垮後出現的勢力真空迅速被李氏家族及其黨羽填補,李氏家族成了最大受益人。
而且,太子劉據自盡後僅僅過了一年,劉屈氂和李廣利就迫不及待地扶持昌邑王劉髆去爭奪太子之位了。
此時的劉髆,年紀還小,所以一切都是聽從舅舅李廣利的,爭太子之位也不是他本人出面謀劃和爭取,而是由李廣利和劉屈氂出面的。
公元前90年,李廣利奉命率軍攻打匈奴,劉屈氂在給他送行時,兩人就已經開始密謀此事。
那一日,只聽李廣利說道:
希望君侯早日奏請皇上李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如果昌邑王劉髆做了皇帝,您還憂慮什麼呢?
劉屈氂是李廣利的兒女親家,也是李氏家族的黨羽,立劉髆為太子,顯然是可以加強他的權勢和家族勢力的。
因此,劉屈氂十分認同李廣利的提議,當場就答應了此事。
誰知,沒過多久就出事了!
自從劉據自盡後,漢武帝十分悲痛,醒悟過來之後,決定徹查巫蠱案,並先後將構陷太子的江充、蘇文等人誅滅。
但漢武帝並未就此止步,而是加緊了徹查的步伐,進一步搞清真相。
恰好此時劉屈氂正和李廣利密謀擁立昌邑王為太子,但紙是包不住火的,這件事很快就被洩露了。
突然有一天,內者令郭穣找到徹查巫蠱案的官員,舉報說,劉屈氂的老婆由於劉屈氂多次被漢武帝批評而心生不滿,所以指使巫師在祭祀土地神時,詛咒皇帝,而且語言惡毒。
另外,劉屈氂和李廣利還曾經一起焚香禱告上天,希望上天可以讓昌邑王劉髆做皇帝。
辦案人員不敢大意,立即就上報給了漢武帝,在得到進一步徹查的指示後,辦案人員逮捕了相關人員,並進行了審訊。
經過徹查,漢武帝顯然是看穿了劉屈氂和李廣利幕後操縱巫蠱案,搞死太子劉據和衛家,再扶植昌邑王上位的險惡用心。
於是,漢武帝下令將劉屈氂和李廣利全族誅滅。
至此,李氏家族徹底覆滅,昌邑王劉髆也因為李廣利和劉屈氂操作不當,導致與太子之位徹底無緣。
而且劉髆本人也是個短命鬼,死在了漢武帝的前頭。
在這期間,燕王劉旦也想爭一爭那位置,他一直注視著朝廷發生的一切,但李氏家族勢力太大,他是鬥不過的,所以沒敢行動。
李廣利家族覆滅後,劉旦逐漸露出了本來面目。
公元前88年,漢武帝病重,劉旦是當時漢武帝所有兒子中最年長的一個,他由此認為自己是太子之位的不二人選。
但是,劉旦過於急躁,他一看漢武帝病重了,就迫不及待地上書,請求讓自己離開封國,到長安宿衛,以防不測。
此舉意圖很明顯,他想親自到長安,萬一漢武帝駕崩,他也好藉機搶一把皇位,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漢武帝,希望能立自己為太子。
這點小心思自然是瞞不過漢武帝的眼睛,看到劉旦的信後,漢武帝頓時大怒,心想,老子還沒死呢,這小子就開始想著搶班奪權了?
於是當場就把劉旦派來的使者咔嚓了,隨即又以「藏匿亡命之徒、違反漢律」為由,削掉劉旦封國的三個縣,以示懲戒。
自此以後,漢武帝越來越厭惡劉旦,而劉旦也因此再無機會登上太子之位。
劉旦被否了,那麼廣陵王劉胥呢?
劉胥和劉旦是同母所生的孿生兄弟,但是兩人的性格卻是天差地別。
劉胥此人力大無窮,能空手搏殺熊、野豬之類的猛獸,而且為人驕橫跋扈,行為奢侈無度、無法無天。
這麼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物,漢武帝認為他不適合做皇帝,所以劉胥也很快被否了。
到了漢武帝生命的最後一年,他的6個兒子,劉閎死的早,劉據死於巫蠱之禍,劉髆雖然被李廣利帶著搞事情,但也死在了他前頭。
所以,此時漢武帝的6個兒子已經死了3個,剩下的3個重,劉旦想進京搶奪太子之位被懲戒,劉胥不適合做皇帝。
到了這一步,漢武帝還有的選嗎?顯然是沒得選了,剩下的3個兒子,只有劉弗陵年紀尚幼,所以沒有捲入權力鬥爭。
最重要的是,劉弗陵五六歲的時候,體格健壯,而且聰明伶俐,漢武帝認為這個孩子特別像自己小時候,所以對劉弗陵抱有很大期望。
即便如此,漢武帝也一直沒能下定決心。
一直拖到臨終之前,才正式下詔將劉弗陵立為太子,然後指定以霍光等人為首的託孤大臣。
所以,這也是漢武帝的無奈,不是他想去立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做皇帝,而是到最後,他的6個兒子裡,3個死在他前面,剩下的3個中,有兩個不受待見。
選來選去,其實根本沒得選,只剩下一個劉弗陵勉強能看得順眼。
一代雄主漢武帝劉徹,一生有六個兒子。其實我很難想像,劉徹是一個每天離不開房事的人,為什麼只有6個兒子呢?
除此之外他還有6個女兒,攏共12個孩子,這可不像一代雄主的標配。不過6個兒子裡,他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卻選擇了年僅8歲的劉弗陵。
漢武帝劉徹的太子劉據,因為巫蠱之禍自殺。
漢武帝劉徹其實是有繼承人的,那就是皇后衛子夫的兒子劉據。劉據是漢武帝的嫡長子,所以自然是理所應當成了太子,而且劉據身後還有強大的衛氏家族作為外戚給他撐腰,他的地位應該是不會受到威脅的。
但是伴隨著大將軍衛青的去世,衛氏家族遭到了漢武帝的清算。失去權力的衛氏家族,自然是幫不了太子劉據了。所以這個時候的劉據就充滿了危機感。
因為劉據本人的思想跟漢武帝是有些差異的,他是一位仁慈的太子,而漢武帝則手段凌厲得多。兩個人行事風格完全相反,那劉據自然是逐漸失去了漢武帝的寵愛。
上覺之,謂大將軍青曰:「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徵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聞皇后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資治通鑑》
尤其是巫蠱之禍爆發以後,劉據甚至被懷疑有謀反的可能。漢武帝查都不查,就派人去捉拿太子,結果太子劉據全家被殺,劉據本人也因為拒捕而自殺。
可以說漢武帝劉徹最有出息的,其實就是這個兒子。如果劉據能夠安然做上皇帝,可能大漢朝的未來就不是權臣把持朝政了。
但是漢武帝完美地害死了自己的太子,以至於後來查出真相後,頒布罪己詔,表示自己做錯了。
漢武帝的二小子齊王劉閎,18歲便英年早逝。
漢武帝歲數活得長啊,足足活了70歲,在位54年之久。可是他的第二個兒子劉閎才活了18歲,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所以我們從史書上看不出這位劉閎到底有怎樣的才能,只不過他被封為齊王這件事倒是成為了街頭巷尾常常議論的焦點。
因為前任齊王剛剛自殺,這一任齊王就英年早逝了。所以大家覺得齊國這邊是不適合封王的。所以劉閎死了以後,在他沒有兒子繼承的情況下,漢武帝撤銷了齊國,將該地區封為郡。
不過齊王的母親倒是有點來頭,她是王夫人,在衛子夫皇后年老色衰以後,漢武帝便開始寵幸王夫人,王夫人在此期間為漢武帝生下了皇二子劉閎。
可惜王夫人也是英年早逝,為了紀念王夫人,漢武帝將劉閎封為齊王后,追封王夫人為齊王太后,可惜這麼一來母子兩人都早逝了。
漢武帝的三兒子燕王劉旦,可不是個省油的燈。
劉旦這個人其實並不出名,因為他劣跡斑斑,壓根就沒有出名的意義。當太子劉據自殺以後,劉旦作為弟弟不僅不感到傷心,反而有些竊喜。他認為自己的歲數大,極有可能被封為太子,所以等到漢武帝病重的時候,劉旦就上書要求自己帶兵入京保護漢武帝。
漢武帝是什麼人,他當然一眼就看破了劉旦的想法。所以漢武帝下令把劉旦封地中的三個縣收歸國有,以示懲戒。
漢武帝的意思很明顯,太子的位置不是你所能覬覦的,你還是死了這條心吧。劉旦心裡當然不服氣,等到漢昭帝劉弗陵上臺以後,劉旦就一直在四處造謠,說劉弗陵不是漢武帝親生的,還在想辦法造反。
其實劉弗陵的出身確實值得懷疑,漢武帝70歲病逝,當時劉弗陵才8歲,可以算算漢武帝是在多大歲數的情況下,才生下了劉弗陵。
劉旦為此還發動了兩次政變,最終都被劉弗陵相繼識破,後來被逼無奈之下,劉旦只好選擇自殺。
所以說劉旦這個人心術不正,根本就入不了漢武帝的法眼。漢武帝在考慮繼承人的時候,應該早就把他排除出去了。
漢武帝的四兒子劉胥,吃喝玩樂一把好手。
據說漢武帝的兒子當中,性格最豪放的一個就是這位劉胥了。他應該是那種武林俠客的性格,喜歡騎馬射箭,遊山玩水,不喜歡讀書看報,對政務也沒什麼經驗和態度。所以劉胥壓根就沒有被漢武帝當成過繼承人。
而且劉胥跟劉旦是一母同胞,都是李姬的兒子。在劉弗陵登基以後,劉胥跟他老哥劉旦一樣,也開始想要奪取這個皇位。
因為他們認為一個8歲的孩子都能做皇帝,難道他們這些大人就做不了皇帝嗎?而且他們都是漢武帝的兒子,劉弗陵還是最小的一個,怎麼也輪不到他啊。
所以劉胥就開始詛咒漢昭帝,結果漢昭帝死了以後,依舊沒輪到劉胥繼位,霍光從民間找來的漢武帝的重孫,漢宣帝劉詢繼位。
這個時候劉胥又開始想辦法詛咒漢宣帝劉詢,真的挺腦殘的。結果被漢宣帝發現以後,選擇了自殺。
劉胥年輕的時候,不為皇位做鬥爭,反而是歲數越大越重視皇位,這種人其實活得挺累的。漢武帝看不上他也是因為他年輕時候放蕩不羈的表現。
漢武帝第五個兒子昌邑王劉髆,是大名鼎鼎的漢廢帝劉賀的老爸。
劉髆本人倒是沒什麼傳奇的色彩,他之所以出名,全都是因為他身邊的人。首先就是他的老媽李夫人,她是漢武帝的寵妃,是平陽公主送入宮中的。
平陽公主見衛子夫失去了漢武帝的寵幸,所以為了穩定自己家族的地位,將李夫人送入了宮中,結果帶動了整個李家的發達。
李夫人的哥哥是著名的音樂家李延年,其實她還有一個哥哥,是大名鼎鼎的貳師將軍李廣利。這位仁兄因為妹妹的受寵而得到漢武帝的重用,並且給與了相當高的職位和軍權,簡直跟當年的衛青沒什麼差別。
劉髆這個人對太子之位沒什麼想法,但是他舅舅想讓 他做太子。所以李廣利開始布局,準備讓劉髆上位,甚至開始詛咒漢武帝。這件事被發現以後,漢武帝勃然大怒,貳師將軍李廣利無奈之下只能投降匈奴,不敢回來了。
貳師女為屈氂子妻,故共欲立焉。是時,治巫蠱獄急,內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以丞相數有譴,使巫祠社,祝詛主上,有惡言,及與貳師共禱祠,欲令昌邑王為帝。有司奏請案驗,罪至大逆不道。有詔載屈氂廚車以徇,要斬東市,妻子梟首華陽街。貳師將軍妻子亦收。貳師聞之,降匈奴,宗族遂滅。---《漢書》
而參與這件事的人基本都被斬殺,李家的親眷們也都被關入了死牢。所以劉髆在這個時候也失去了漢武帝的重視,再也不可能成為太子了,可以說是他舅舅害了他。
不過劉髆被封為昌邑王以後,生了個兒子劉賀。他倒是在漢昭帝死後,做了27天皇帝,雖然號稱西漢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但是好歹也是做了皇帝的人。
總結:漢武帝只能選擇劉弗陵了,他沒得選。
漢武帝一輩子就生了這麼6個兒子,其中老大被他殺了,老二英年早逝,老三老四都不是什麼好人,老五家裡人都被殺了,漢武帝不敢立他。所以漢武帝只剩下劉弗陵這麼一個孩子是可以立為太子的了。
孝武皇帝六男。衛皇后生戾太子,趙婕妤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齊懷王閎,李姬生燕刺王旦、廣陵厲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漢書》
可憐的漢武帝到了70歲,才發現自己身邊壓根就沒有一個貼心的兒子。當年最貼心的兒子戾太子劉據被自己親手害死了,這或許就是報應了。
為了防止劉弗陵登基以後,外戚幹政,所以漢武帝早早就殺掉了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此外他還未劉弗陵選擇了霍光等四人作為輔政大臣。
結果在霍光的統領下,劉弗陵成功變成了一個傀儡皇帝。不過這件事也不是漢武帝所能控制的,好在霍光還算忠心,所以大漢天下並沒有就此斷絕。
參考資料:《漢書》、《資治通鑑》。
很簡單,因為漢武帝沒得選了。
漢武帝劉徹,一生雄才大略,但在其晚年之際,最終卻挑選了當時只有八歲的劉弗陵來繼承皇位。
是劉弗陵能力出眾嗎?當然不是,一個八歲的孩子縱然再聰慧,也談不上能力出眾。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漢武帝放著幾個成年的兒子不選,反而要選這個幼子劉弗陵來繼承皇位呢?
實際上,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的漢武帝,除了幼子劉弗陵,已經別無選擇,即便是他對劉弗陵不滿意,但也是無可奈何。
而這種尷尬的局面,則是由漢武帝一手造成的,說白了就是自作自受,所以,他當時只能是」矬子裡面拔大個兒「,捏著鼻子選了劉弗陵繼位。
漢武帝劉徹有六個兒子不假,但除了劉弗陵之外,其他五個結局一個比一個慘。
先說長子劉據,劉據是漢武帝和衛子夫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同時,劉據曾經也是令漢武帝極為滿意的接班人。
漢武帝繼位後,在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兒子,倒不是他有什麼問題,而是當時的皇后陳阿嬌肚子不爭氣,一直生不出孩子。
這種情況,前後持續了大約十餘年之多,有人可能會問,那陳阿嬌既然不能生,漢武帝幹嘛不和其他妃子生一個呢?
事實上,漢武帝也想,但當時陳阿嬌仗著自己母親館陶公主劉嫖有擁立之功,因此脾氣驕橫且善妒,甚至不允許漢武帝親近其他妃子。
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自然就沒了和其他妃子親近的機會。
而時間一晃,到了公元前139年,漢武帝趁著一次外出祭祀的機會,前去探望姐姐平陽公主,就在姐姐家裡,他遇到了讓他為之著迷的一個女子。
這個女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衛子夫。
彼時的衛子夫,還是平陽公主家的一個舞女,但其秀麗的外表以及優美的舞姿,瞬間吸引了漢武帝,順其自然的,漢武帝將其臨幸,並又把她帶回宮中。
之後,衛子夫便開始不斷給漢武帝生兒育女,從公元前138年開始,一直到公元前129年,她先後給漢武帝生下了三個女兒。
而到了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的春天,衛子夫再次臨盆,這一次,她為漢武帝生下了一個兒子。
這一年的漢武帝,已經是29歲有餘,這個年紀才有兒子,在古代已經算是很晚的了,因此,得知兒子出生胡的漢武帝異常欣喜,不僅大興土木建造寺廟以感謝上蒼,同時舉國同慶,共同慶祝這個大汗皇長子的出生。
最終,漢武帝為這個兒子親自取名為劉據。
劉據出生後不久,大臣們便上疏奏去請冊立劉據生母衛子夫為皇后,此建議得到了漢武帝的同意,就在劉據出生的當年,衛子夫被封為皇后。
由此,劉據的身份從皇長子變成了皇嫡長子。
之後,劉據因為是嫡長子,加上其生母衛子夫是皇后,所以順理成章的成為皇太子,這也是漢武帝一生中,所冊立的第一個皇太子。
按常理來說,劉據既然已經是皇太子,那麼將來就會下一任的皇帝,事實上,劉據在成年之後,不僅秉性純良,待人寬厚,並且處事得當,深受漢武帝的喜愛。
照這麼個方向發展下去,那劉據未來必定會是一位明君,但可惜的是,一場「巫蠱之禍」,不僅斷送了劉據的前途,更奪去了他的性命。
巫蠱之禍的起因,先是由劉據的表兄公孫敬聲引發,公孫敬聲仗著衛子夫是自己的親姨,因此就多行不法之事,甚至還侵佔軍費,結果被人告發,最終入獄。
公孫敬聲入獄後,其父公孫賀為了救兒子,便向漢武帝提出,以抓住當時橫行的大盜朱安世為條件,換取公孫敬聲無罪,而漢武帝也答應了他,一番追捕之下,朱安世被緝拿歸案。
但之後,朱安世反手就是一個舉報,告發了公孫敬聲與公主私通,並且詛咒漢武帝的事情,而這次告發,不僅讓公孫敬聲被處死,連他的父親公孫賀也死在獄中。
而這還沒算完,之後,漢武帝忠臣江允,因為與劉據有宿怨,所以就擔心劉據將來登基後會對自己不利,便假借為漢武帝「祛病」之由,大肆搜查皇宮內外。
最終,在劉據的太子東宮,江允「找到」一些桐木人偶,藉此機會,江允栽贓劉據,說他有詛咒漢武帝的嫌疑。
而此時的漢武帝,由於身在甘泉宮,導致了劉據無法與其進行有效溝通,為了自證清白,劉據只得殺掉江允,但這個舉動,直接導致了事態擴大。
在此之後,劉據被迫起兵,而不明真相的漢武帝派兵鎮壓,雙方在長安城內展開血戰,最終劉據兵敗倉皇而逃,不久後便自縊而死。
當然,巫蠱之禍發生數年後,漢武帝也意識到了被人蒙蔽,自己的兒子劉據是冤死的,但為時已晚,曾經那個被他寄予厚望的繼承人,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了。
不過,縱然是劉據死了,漢武帝還有其他兒子,他又因何在臨終之際選擇劉弗陵呢?這就要說說漢武帝其他幾個兒子的下場了。
漢武帝的次子名叫劉閎,是漢武帝與妃子王氏所生,根據史料記載,劉閎在幼年時,曾深得漢武帝喜愛。
也正因為如此,在劉閎成年之後,漢武帝將疆域廣闊、百姓富足的齊地封給了劉閎,以此作為他的封地。
但可惜的是,劉閎在受封就國後僅八年,便病死在了齊地。
並且,由於其沒有子嗣,導致他死後封國被廢絕,從一個諸侯國降級為郡,鑑於劉閎的經歷,當時的天下人都說,齊地這個地方不適合封王。
如此一來,漢武帝的前兩個兒子都死了,而他的第三子劉旦,則是自己把自己給作死的。
劉旦生母為李姬,在其大哥劉據死於巫蠱之禍,以及其二哥劉閎英年早逝後,劉旦當時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長子,因此,原本安分的他,心思開始活泛起來。
一番準備之後,劉旦於後元元年(公元前88年),鼓起勇氣向父親漢武帝寫了一封信,而信中的內容主題,就是請求漢武帝能讓他宿衛長安,以備不虞。
說白了,劉旦這就是在「自薦」,想讓漢武帝立自己為太子。
而劉旦的意思,聰明如漢武帝怎麼會看不出來呢?但此時的漢武帝,剛剛經歷了江允餘黨馬通、馬何羅等人的謀刺,雖僥倖逃過劫難,但也把漢武帝嚇得夠嗆。
因此,在看到劉旦的上書後,漢武帝勃然大怒,先是處死了給劉旦送信的使者,之後又下令,以劉旦「藏匿亡命之徒、違反漢律」等罪名,削除了其封國的三個縣邑,以作懲戒。
事後,漢武帝對此事還發出感慨,說「封子於燕趙之地(劉旦封地在「薊」,即如今的河北一帶),果生爭權之心」,在這種情緒的驅使下,漢武帝對劉旦越發的厭惡,自然也不可能會立其為太子了。
不過,這個劉旦顯然不是一個安分的人,雖說他沒能當上太子,但他的小動作卻沒停,根據史料記載,就在漢武帝去世,劉弗陵登基後不久,劉旦懷疑漢武帝死因有問題,便派人前去長安窺探,之後,又自行揣測,稱劉弗陵繼位是幾個權臣操縱的結果。
而當時時任大司馬的霍光為了安撫劉旦,特意請示劉弗陵,賞賜給劉旦不少錢財,但劉旦不僅不接受,反而對外聲稱,說自己「本應稱帝,還需要什麼賞賜」。
於是,帶著不滿和野心,劉旦秘密聯絡了中山哀王之子劉長、齊孝王之孫劉澤等人,意圖起兵造反。
最終,劉旦向天下宣稱,說劉弗陵並非是漢武帝的骨血,乃是奸佞之臣所立的「偽帝」,因此向全天下號召,一起討伐劉弗陵。
不過,這場反叛因為消息洩露最終並未成功,齊孝王之孫劉澤等人被正法,而劉旦則是因為劉弗陵念及骨肉恩情,並未治罪。
但劉弗陵的寬大處理,並沒有讓劉旦悔過自新,在不久後,劉旦利用大司馬霍光與左將軍上官桀不合的機會,又開始密謀反叛,並且還聯絡了大量長安城中的高官來作為策應。
當時的局勢,是劉旦幾乎大事將成,他也啟程前往長安準備登基稱帝,但沒想到,還是因為消息洩露被人告發,讓朝廷有了準備,最終其陰謀失敗。
事後,劉旦深知罪不可赦,因此只能是以自縊來謝罪了事。
這就是漢武帝第三個兒子的結局,雖說他造反是在漢武帝去世後,但至少在漢武帝活著的時候,他就已經被踢出局,所以,也就沒有了參選皇太子的資格。
而漢武帝的第四個兒子劉胥,之所以沒被漢武帝考慮立為太子,原因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典型的「無法無天」之人。
根據史料記載,劉胥和劉旦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與哥哥劉旦的功於心計不同的是,劉胥從小就是個粗線條的人。
並且,劉胥生的身材高大,體魄頗為壯健,甚至還能空手與熊、野豬等猛獸搏鬥,活脫脫就是一個莽漢。
性子粗狂,身負蠻力,再加上是藩王,這幾個特點綜合起來,就造成了劉胥目無法紀的行事作風,經常幹一些違法亂紀之事。
而他的這個特點,尤為漢武帝所不喜,因為,漢武帝基本上就沒考慮過立他為太子。
如此一來,漢武帝的六個兒子中,已經有四個或因為死亡,或因為被漢武帝所不喜,沒有了繼承皇位的資格,刨除這幾個人之後,就僅剩漢武帝的第五子劉髆和幼子劉弗陵了。
至於為何不選五子劉髆,則是因為劉髆受到了其舅舅,也就是貳師將軍李廣利的牽連。
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是劉髆的生母,當初在巫蠱之禍爆發,且原太子劉據自縊後,漢武帝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立新太子,而李廣利則認為這是個機會,有意想推自己的外甥劉髆為太子。
只要劉髆成了太子,那麼李廣利將來就是國舅,這樣他的地位和權勢就會無人能及,本著這樣的想法,李廣利在一次出徵前,聯繫上了丞相劉屈氂,開始暗中運作此事。
本以為這件事會水到渠成,但事情壞就壞在劉屈氂的妻子身上,在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正當李廣利在外大破匈奴之際,有人告發劉屈氂的妻子詛咒漢武帝,還將李廣利和劉屈氂計劃擁立劉髆的計劃也給抖了出來。
結果,漢武帝大怒,下令徹查後,先是將劉屈氂以及其妻兒處以極刑,之後又將李廣利的妻兒也投入大牢。
而在外徵戰的李廣利聽聞此事後,原本想將功折罪,再來一場大破匈奴的戰役讓漢武帝放過他,但因為輕敵冒進,導致其被匈奴擊敗,最終漢軍潰散而逃。
而此戰,直接導致了漢家七萬餘名將士陣亡,事後,李廣利無奈,只得投降了匈奴。
李廣利的投降,雖說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他身在長安的妻兒家人卻慘了,等到李廣利投降匈奴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漢武帝一道詔令,將李廣利全家誅殺,自此族滅。
雖說這前後並沒有劉髆的參與,但就是因為李廣利是他的舅舅,並且他還是李廣利曾經密謀擁立的對象,所以,漢武帝說什麼也不可能再立他為太子了。
至此,漢武帝的六個兒子中,五個都因為各種原因而失去了成為太子的資格,就只剩下了一個劉弗陵,所以,漢武帝就不得不選他為繼承人了。
不過話說回來,漢武帝選劉弗陵,也是一種無奈之舉,畢竟他已經沒得選了,並且,他對劉弗陵也不是很滿意,不然的話,他也不會直到臨終的前兩天才下詔立太子,說白了,就是漢武帝拖到沒法再拖的時候才下定了立劉弗陵的決心。
綜上所述,漢武帝之所以最後選擇幼子為繼承人,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的其他幾個兒子,要麼因錯而死,要麼英年早逝,再或者就是不被漢武帝所喜愛,所以,漢武帝也只能是「矬子裡拔大個」,勉強選了劉弗陵。
漢武帝有六子,劉弗陵是最小的一個,他出生的時候漢武帝已經六十多歲了,到漢武帝去世的時候,他也不過虛歲八歲而已。
劉弗陵年紀這麼小,漢武帝為何選擇他當皇帝,而不是選擇其他年長的皇子呢?
漢武帝其實很早就立太子了,那就是他的嫡長子劉據,但其結局卻令人唏噓不已。
劉徹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王娡為了讓他成為太子,便跟漢景帝親姐姐館陶公主劉嫖達成政治結盟,還暗自答應劉嫖,主要劉徹未來當上皇帝,那麼就讓他去劉嫖的女兒陳阿嬌(歷史上並未記載其名,姑且這麼叫)為妻。
在劉嫖和王娡的策劃下,漢景帝的寵妃慄姬被廢,其子劉榮的太子之位也被剝奪,劉徹則成為了新的太子。
劉徹十五歲的時候登基為帝,成為漢朝歷史上第五位皇帝,但他的日子並不好過,因為館陶公主自恃功高,頻繁幹涉朝政,還貪得無厭地不斷索要錢財,讓漢武帝十分厭惡。
劉嫖的女兒陳皇后更是恃寵而驕,且嫉妒心很強,逼迫漢武帝專寵於她,不讓她寵信其他妃子。
然而陳皇后自己肚子不爭氣,一直沒有生下孩子,又不讓漢武帝親近其他妃子,因此漢武帝很長時間都沒有兒子。
後來,漢武帝心中煩悶,便借掃墓的機會離開皇宮,他的姐姐平陽公主趁機將平陽侯府的歌姬衛子夫獻給漢武帝,得到了漢武帝的臨幸,漢武帝便將衛子夫和她的弟弟衛青帶入宮中。
衛子夫人美歌甜,還擅長跳舞,漢武帝十分寵愛她,她也很快就懷上了孩子。
陳皇后因為嫉妒衛子夫,便讓母親館陶公主派人綁架了衛青,但衛青後來被他的好友公孫賀給救了出來,漢武帝也就此下定決心冷落陳皇后。
可惜的是,衛子夫雖然接連給漢武帝生了三個孩子,但都是女兒。直到漢武帝二十九歲的時候,衛子夫才終於給他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劉據。
在古代,二十九歲才有孩子已經很晚了,漢武帝因此十分高興,不久後就以無子為由廢掉陳皇后,改立衛子夫為皇后,還在劉據長到六歲的時候立他為太子。
劉據出生之後,漢武帝的子嗣也逐漸多了起來,次子劉閎,三子劉旦,四子劉胥和五子劉髆先後出生。
不過這些人都對劉據構不成威脅,因為劉據是嫡長子,衛氏家族又多人在朝為官,特別是衛青和霍去病,他們是手握重兵的大將軍,漢武帝對他們十分倚重,因此劉據的太子之位也十分穩固。
劉據也十分爭氣,長大後十分優秀,大有成為仁君的風範。
不過,隨著衛青和去世以及衛子夫的逐漸年老,漢武帝開始移情別戀,寵愛其他年輕美貌的妃子,劉據的太子之位因此變得不那麼穩固了。
前92年,巫蠱之禍爆發,這是一件影響歷史進程的大事件。
漢武帝那時候年老昏聵,身體多病,疑心病還特別重,便聽信了小人的讒言,開始對衛子夫和劉據也有所懷疑。
這時候一個小人物跳起出來,他的名字叫江充,因為跟衛子夫和劉據有嫌隙,就藉此機會在漢武帝面前進讒言,漢武帝便派他去調查巫蠱之事。
江充為了扳倒衛子夫和劉據,竟然誣陷劉據在東宮藏匿扎滿針的小木偶人,還說他詛咒漢武帝早點去死,好讓自己早點登上皇位。
劉據無法辯駁,便起兵造反,結果被漢武帝殘酷鎮壓,最後在走投無路之下自殺身亡。
衛子夫聽說兒子劉據自殺,為了自辯清白,也自殺而死。
劉據去世之後,除了早死的漢武帝二子劉閎之外,他還有四個兒子有機會繼承皇位,這裡面就包括劉弗陵。
先說說漢武帝三子劉旦。
劉旦的母親是李姬,李姬雖然不得寵,但他的兒子卻是漢武帝妃子之中最多的,除了劉旦之外,她還生下漢武帝四子劉胥。
劉旦長大之後,被漢武帝封為燕王。
燕國地瘠民貧,又緊鄰匈奴,經常被匈奴人騷擾,所以不是個好的封國,也可見漢武帝對劉旦不是太看重。
但劉旦卻不自知,太子劉據去世之後,他認為自己是漢武帝剩下的幾個兒子之中的最年長的一個,因此有了覬覦皇位之心。
巫蠱之禍之後不久,漢武帝身體稍微好轉了一些,他派人對巫蠱之禍進行了全面調查,得知劉據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冤枉的,因此十分傷心,還建造了「思子臺」來表達自己思念兒子的心情。
就在漢武帝沉浸在悲傷之中的時候,劉旦卻上書對漢武帝說,他願意帶兵入長安保護漢武帝的安全,並且自薦為太子。
劉旦顯然太著急了,哥哥剛去世不久,他不但一點也不傷心,還著急爭奪太子之位,這太不合適了。
漢武帝因此對劉旦更加反感,便下詔殺掉了他派去的使者,還削去了他三個縣的封地,他也因此失去了成為太子的可能。
而燕王旦上書,原歸國入宿衛。武帝怒,立斬其使者於北闕。
不過,劉旦的故事還沒結束。
漢武帝去世之後,劉旦為了爭奪皇位,就派人去長安打探消息,還試圖阻止劉弗陵登基稱帝,但被霍光所阻止。
霍光為了安撫劉旦,就以劉弗陵的名義下詔,賞賜劉旦黃金二千斤,錢二千萬,增加食邑一萬三千戶。
但劉旦卻不領情,還很囂張地對霍光派去的使者說,我原本是要當皇帝的,怎麼會要別人的賞賜呢?
劉旦碎雖然最終收下了賞賜,但他開始暗地裡跟中山哀王之子劉長和齊孝王之孫劉澤等人密謀造反。
不過,因為劉旦行事草率,最後事情洩露,他本應被處死,但漢昭帝念及手足親情,就赦免了他。
但劉旦不知悔改,而且心中怨氣更大,沒過幾年就再次密謀發起叛亂,不過這次霍光沒有再給他機會,而是以劉弗陵的名義再次下詔書給他說:
乃與他姓異族謀害社稷,有逆悖之心,無忠愛之義。如使古人有知,當何面目復奉齊酎見高祖之廟乎!
霍光將劉旦說得一文不值,劉旦也自知難逃一死,與其以罪人身份被殺,還不如自我了結來得痛快,於是自殺而死。
再說說漢武帝的四子劉胥。
劉胥長大之後被封為廣陵王,他身材魁梧,體魄雄健,力能扛鼎,可以空手與熊、野豬等猛獸搏鬥,可以說是很有成為武將的潛質了。
不過劉胥有個很致命的毛病,那就是性格太過豪爽,也是個沉迷於吃喝玩樂的主兒,但在政治上卻沒有半點潛質。
不僅如此,劉胥還目中無人,他仗著自己是皇子,從不遵守朝廷法度,在自己的封國幹了很壞事,影響十分惡劣,很多大臣都上書漢武帝彈劾劉胥。
由於漢武帝兒子少,所以對他們都比較仁慈,他也並沒有把劉胥怎麼樣。不過,漢武帝雖然沒有懲罰劉胥,但早已將其排除在太子人選之外。
胥壯大,好倡樂逸遊,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獸。動作無法度,故終不得為漢嗣。
劉弗陵繼位之後,劉胥受到了他的厚待,被加封食邑萬戶,賜黃金二千斤,錢二千萬。
劉胥本應該感恩戴德,但後來他見劉弗陵一直沒有兒子,便突然有了覬覦皇位之心,竟然請巫師來詛咒劉弗陵。
湊巧的是,劉弗陵沒多久就真的去世了,這可嚇壞了劉胥,他趕緊將巫師給殺了,以毀滅證據。
劉弗陵去世後,霍光看不上劉胥,而是擁立劉賀為帝。
但劉賀只做了不到一個月皇帝就被廢掉,霍光繼續選擇忽略劉胥,而是擁立劉據的嫡孫劉詢為帝。
劉胥年輕時對當皇帝沒啥興趣,漢武帝去世之後,他卻突然有了當皇帝的野心,這著實令人費解。
但可惜的是,就是沒人看得上劉胥,漢武帝如此,霍光亦是如此。劉胥後無不感嘆地對人說,我的才能和德行,終究是不能成為太子啊。
前54年,劉胥因為詛咒漢昭帝劉弗陵之事爆發,因此被治罪,最後自縊而死。
還有漢武帝五子劉髆。
劉髆的母親是漢武帝的李夫人,李夫人也是平陽公主送給漢武帝的,比衛子夫晚入宮二十多年。
據記載,漢武帝十分寵愛李夫人,她的哥哥李延年和李廣利因此得到漢武帝重用。
李延年因為擅長音律,就被漢武帝封為協律都尉,他曾寫下「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首流傳至今歌詞;
李廣利則更擅長打仗,因此被漢武帝封為貳師將軍,多次領軍攻打匈奴,是漢武帝晚期比較倚重的武將之一。
內有李夫人,外有李廣利,劉髆的地位因此在當時是很高的,漢武帝很喜歡他,他也是巫蠱之禍之後不久,最後可能成為太子的人選。
當然了,劉髆的年紀很小,他是不可能去爭奪太子之位的。其實也不用劉髆去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成為太子的可能性極大,他身邊的人只需要好好培養他,讓漢武帝更喜歡他就可以了。
但是,劉髆的舅舅貳師將軍李廣利對此不是很放心,他覺得漢武帝的想法難以揣測,皇子也不止劉髆一個,所以他決定做點什麼,來確保劉髆登上太子之位。
李廣利便開始積極布局,還聯合他的兒女親家丞相劉屈氂一起謀劃,試圖通過一些非正常手段來弄死漢武帝,從而讓劉髆登上皇位。
但是,由於李廣利謀劃不周,導致事情洩露,漢武帝勃然大怒,就下令抓捕李廣利和劉屈氂等人。
李廣利那時候剛好出徵在外,聽說事情敗露,於是腳底抹油,一溜煙跑去投靠了匈奴。
至於說丞相劉屈氂,他因為人在長安,結果被漢武帝抓起來殺掉了。
有司奏請案驗,罪至大逆不道。有詔載屈氂廚車以徇,要斬東市,妻子梟首華陽街。貳師將軍妻子亦收。貳師聞之,降匈奴,宗族遂滅。
這件事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漢武帝因此不再考慮立劉髆太子。
劉髆也算是倒了大黴了,原本可以妥妥地當上太子,結果被舅舅李廣利這麼一鬧,就完全失去機會了。
劉髆長大後也比較老實,被漢昭帝劉弗陵封為昌邑王,在位十一年後去世。而被霍光擁立為帝的劉賀就是他唯一的兒子,劉賀被廢之後成為海昏侯,一生倒也富貴之極,子孫也比較繁盛。
漢武帝為何要立劉弗陵為太子?
巫蠱之禍爆發的時候,劉弗陵只有三歲,年紀實在太小,比劉髆都要小差不多十歲,怎麼看他都不像是能被立為太子的人。
但是,劉弗陵有個受寵的母親,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鉤弋夫人。鉤弋夫人表面上看是個人畜無害之人,但種種跡象表明,她是很有野心的。
劉據發動叛亂之前,受到了江充的脅迫,他為了洗脫罪名,就派人去甘泉宮找正在那裡療養的漢武帝陳訴,結果使者根本就無法進入甘泉宮,這才造成劉據下定決心做拼死一搏。
劉據的使者為何見不到漢武帝?
這極有可能是鉤弋夫人在背後操作的,因為那時候只有她在漢武帝身邊,別人可沒這個能力阻止劉據的使者見漢武帝。
巫蠱之禍之後兩年,漢武帝就秘密將鉤弋夫人給處決了,名義上是所謂的立子殺母,其實極有可能是漢武帝得知了鉤弋夫人的所作所為,他為了讓劉弗陵順利當上太子,才將其秘密處決的,這樣也可以掩飾醜聞。
後數日,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雲陽宮。
除此之外,在巫蠱之禍中,鉤弋夫人也是極少數沒有受到牽連的漢武帝妃子,所以她有可能就是主謀之一,為的就是打擊漢武帝的其他兒子,特別是太子劉據。
如果這麼說的話,劉弗陵或許跟劉髆一樣,也是無法被立為太子的,但漢武帝也有自己的苦惱,相比於劉髆,立劉弗陵可能更好。
漢武帝究竟是怎麼考慮的呢?
漢武帝六個兒子,老大劉據最貼心,但被漢武帝給弄死了;老二劉閎早死就不說,老三劉旦和老四劉胥都不是什麼好鳥,讓他們做皇帝是絕對不行的;老五劉髆倒是個惹人疼的孩子,但他的母族太不省心,漢武帝也不能把江山交給他。
而劉弗陵雖然年紀小,他的母親鉤弋夫人也很有野心,但鉤弋夫人家裡沒什麼人,因此劉弗陵就如同一張乾淨的白紙,可以發揮的空間很大。
再者說了,漢武帝那時候快七十歲了,經不起折騰了,必須要立太子了。
前87年,也就是劉弗陵虛歲八歲這一年,漢武帝立他為太子。
由於劉弗陵年紀小,漢武帝也做了一些安排,那就是在臨死前封霍光為大司馬和大將軍,並讓上官桀,金日磾和桑弘羊與他一起作為託孤大臣,輔佐劉弗陵處理朝政。
上以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為車騎將軍,及太僕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皆拜臥內床下,受遺詔輔少主。
漢武帝的這些安排,說到底只是一些補救措施罷了。
就在劉弗陵被立為太子兩天之後,漢武帝就去世了。漢武帝一共活了七十歲,直到最後一刻才確立太子,這件事本不該發生的,要怪就只能怪他自己了。
要回答漢武帝劉徹為什麼立幼子為繼承人,那麼就逐個分析一下漢武帝的兒子們。
漢武帝在位長達五十四年,為人好色,后妃眾多,但卻只有六個兒子,實在不能說多。這六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戾太子劉據;次子齊懷王劉閎;三子燕剌王劉旦;四子廣陵厲王劉胥;五子昌邑哀王劉髆(bó);六子漢昭帝劉弗,原名劉弗陵。
戾太子劉據
劉據是漢武帝嫡長子,母為皇后衛子夫。漢武帝劉徹在即位之後的十餘年裡一直無子,這引起了宗室諸王的覬覦,如太尉田蚡為討好淮南王劉安,就曾說皇帝無子,皇位將來就是劉安的。
這種現象引起了漢武帝焦慮,他急需一個兒子來打破這種覬覦。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天,衛子夫在生下三位公主之後,為時年29歲的漢武帝誕下第一位皇子。
漢武帝高興瘋了,命令枚皋及東方朔作《皇太子生賦》及《立皇子禖祝》之賦,同時給生育之神修祠祭拜。
元狩元年(前122年),漢武帝將時年7歲的長子劉據立為皇太子 ,並大赦天下。
漢武帝的待機時間太長,他的光芒也太耀眼了,在他的照耀下,劉據並沒有什麼突出事跡。當時嫡長子繼承制還是鐵律,像劉邦不喜歡劉盈要廢了他,還是被攔了下來。所以說,只要劉據熬下去,遲早會成為皇帝。
劉據的政敵江充自然不想看到這個局面,於是他將起於大盜朱安世的巫蠱案進行擴大,成功將劉據牽扯進來,由於漢武帝不在皇宮,劉據無法自辯,信息的不對等最終導致劉據起兵,漢武帝則以為兒子造反,當即發兵平叛。
在這場巫蠱之禍中,劉據和衛子夫先後自殺,衛氏被滅族,甚至連兩位公主都殞命,波及數萬人。這一年,是徵和二年(前91年)。
雖然漢武帝後來醒悟,誅殺了江充等人,但長子已經沒了,他只能另覓繼承人。
齊懷王劉閎
燕剌王劉旦
昌邑哀王劉髆
漢昭帝劉弗(劉弗陵)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活了七十歲才掛掉,在古代的帝王中,算是比較長壽的。與之對應的是,他的子嗣單薄,僅六子六女。他們分別是劉據、劉閎、劉旦、劉胥、劉髆、劉弗陵、衛長公主、鄂邑長公主、諸邑公主、石邑公主、陽石公主和夷安公主。
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在歷史上顯名數千年的皇帝,在生命最後一刻的時候,卻選擇了年僅8歲的幼子成為接班人。
很難理解對嗎?他已經無人可選了。最有可能引領大漢走向強盛的人已經被他弄死了。
戾太子劉據,死於巫蠱之禍
劉據是衛子夫所出,劉據出生之時,劉徹29歲,可以說,劉據的出生極大的緩解了劉徹身上大漢後繼無人的壓力。所以他一出生,就被劉徹立為太子。
劉據是皇后一手帶大,所以他的行事作風都跟衛氏一族如出一轍,他守禮知節,待人和氣,再加上他奉行仁政,因此,無論是在朝堂,還是在民間,都是有民心作支撐的。
再加上有舅舅衛青和表弟霍去病的支持,成為皇帝原本也是指日可待。
但是由於霍去病和衛青相繼去世,衛氏一族受到了漢武帝的牽制和打擊,對於親近衛家的太子來說,也是屬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再加上劉徹窮兵黷武的作風,其實是和劉據格格不入的,怎麼說呢,劉徹就是有什麼話,先打一架再說,而劉據就是,君子動口不動手,能和則和,不能和再戰。總之把先禮後兵發揮到了極致。
我猜測吧,也許後期的漢武帝,對劉據,是有一點忌憚的,太子得到那麼多人的衷心愛戴,在民間朝堂都有那麼高的名望,都快要越過他這個老子去。你說,該不該防呢?
因此,後來,太子捲入巫蠱之禍的風波,這個事件,以太子劉據和皇后衛子夫相繼自殺而告終。
雖然後來查明了太子等人是被冤殺的,雖然他後來處置了相干人等為太子報了仇,並建立思子亭,親下罪己詔,但那又有什麼用呢?最適合的繼續他位子的人選已經被他除掉了。
如果太子不死,極有可能會帶領大漢走向盛世,也許西漢的國運會延續上百年。
齊王劉閎,英年早逝
次子齊王劉閎,生母是王夫人,也就是死後能夠讓漢武帝朝思暮想令術士招魂的那一位。在劉閎7歲左右,為了鞏固太子劉據的地位,避免皇家兄弟相爭,霍去病和衛青等聯名請奏,將皇子封王,趕往封地,無詔不得回京。
去往封地不過八年的時間,就英年早逝了,至於他的死因,有死於水土不服,有病故之說,有死於政治鬥爭之說。
由於他死的時候才十四歲左右,所以我們很難判定他有什麼才能,做出了什麼政績,能否堪當太子之位。
總之,他還沒來得及證明自己的能力,就掛了。
燕王劉旦,有野心沒頭腦
這第三個兒子,燕王趙旦,和劉胥是一母同胞,據史書記載,這燕子,年輕的時候,沒有爭權奪位的心思,一門心思做學問,經書,雜說來者不集,好結朋交友。
當年劉旦和劉閎、劉胥一起受封,他和弟弟劉胥一個鎮守漠北,一個鎮守南疆,照漢武帝的意思,是希望他們兄弟成為大漢朝的鎮國神獸。可以說是寄予了厚望,奈何這廝太不爭氣。
太子劉據被誣自殺,作為兄弟,不但無傷心之色還暗自竊喜,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所以等到漢武帝病重的時候,他就上書奏請漢武帝準許自己帶兵入京保護他。這不是妥妥地逼宮嗎?
所以漢武帝二話不說,當即就斬了使者,並且把他封地下的三個縣充公。
漢武帝的作法其實很明白:太子之位,我可以主動給,你不能伸手要,懂嗎?其實就是讓他不要再肖想太子的位置了。
後來等到昭帝劉弗陵即位之後,他還到處造謠,說劉弗玲不是武帝親生的。為此,不惜發動政變,均被劉弗陵識破,最後兵敗自殺。
我覺得,之前劉旦塑造的形象其實是在蒙蔽漢武帝,告訴他,你看我很乖,能不能給我個太子噹噹。未必他的真實心思沒有壓奪位的意圖。
廣陵厲王劉胥,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漢武帝的第四個兒子,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力氣大到能舉鼎,還敢徒手與猛獸捕鬥,關鍵是這猛獸也打不過他啊。
後來,當劉據兵敗自殺,他和他兄弟一樣,起了奪位的心思,但是漢武帝根本不接茬,就憑你動不動就舉鼎,跟猛獸性命相博的作風,我也不敢把大漢朝交給你啊。
等到昭帝即位,其實昭帝對待他那些兄弟,還是以安撫為主,各種封賜十分豐厚,但是劉胥說:原本這天下都是老子的,還需要他賞給我嗎?可不就是對一個8歲的小孩當上皇帝不服氣唄。
人不服氣可不限於心裡想想,人家還直接行動了,在那個時候,如果正面槓槓不過人家,就畫個圈圈詛咒你。別鬧,人家還真這樣幹的。人詛咒了劉弗陵不說,還詛咒劉詢,也就是漢宣帝。
雖然現在看詛咒一個人是很幼稚的事情,但是在那時,卻是很多人都迷信的一件事。總之,因為詛咒皇帝,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昌邑王劉髆,被貮師將軍李廣利拖累
漢武帝的第五個兒子,昌邑王劉髆,他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漢廢帝劉賀,母親就是歷史上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李夫人。
她的兄弟是音樂家李延年,另一位就是李廣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貳師將軍。當年,她的兄弟因為她而得到了重用,漢武帝的初衷是再打造一個衛青出來,來威懾匈奴。但是李廣利的素質差衛青太多,屬於扶都扶不起來的阿鬥。打幾次仗輸幾次的那種,前面衛青打下來的名聲,都快給賠光了。
最可恨的是,他還勾結左丞相劉屈氂想要讓劉髆上位,李廣利心裡的小九九被漢武帝識破之後,一干人等皆被處置,李廣利只得投靠匈奴,昌邑王劉髆因此徹底被打入冷宮。
所以說,昌邑王劉髆是被舅舅坑了,如果不是他舅舅起了壞心思,密謀讓他上位,也許,他也不會失寵。
事實上,剛失去繼承人的漢武帝,一時半會哪裡有心思去再立繼承人,漢武帝憤怒於他的兒子們,一個一個的大逆不道,攤上這樣的兒子,還能活那麼久,真是奇蹟啊,擱我,早就被氣死了。
漢昭帝劉弗陵,撿了便宜
劉弗陵,是漢武帝老來子,生母是鉤弋夫人,乃孕十四月所出,在古代有聖人堯為母孕十四月而生的傳說,因此,鉤弋夫人的宮殿被稱為堯母門,至於劉弗陵,那可不是聖人本尊嗎?
在漢武帝病重時,唯一在身邊的兒子就是劉弗陵,比起其它幾個兒子來說,也唯有劉弗陵可以託付。沒辦法,只好賭一把。
為了更好的幫助劉弗陵登基,讓政權平穩過渡,因為劉弗陵太小了,還是一個幼童,於是他在臨死前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殺母立子。漢朝帝王殺母立子的傳統就是就漢武帝開始的,為了防止外戚專權,他殺了鉤弋夫人,免除了主少母壯的隱患。
第二件事是臨終託終。在臨終的時候,漢武帝把劉弗陵和大漢朝的未來託付給他比較信得過的幾個大臣,任命霍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為顧命大臣。
公元前87年3月29日,雄才偉略的漢武帝,在五柞宮崩逝,同年,劉弗陵上位,史稱漢昭帝。
如此看來,漢昭帝劉弗陵撿了個大便宜。
總結:劉弗陵是漢武帝的唯一選擇
由於前面幾個兄弟的嚴重不靠譜和作死的行為,所以最後才讓劉弗陵撿了個大便宜,皇帝這個帽子落到了他頭上。
自劉據死後,漢武帝的身體和精神狀況日漸衰弱,經歷喪子之痛的打擊,沒有心思再立繼承人,直到他病重,才不得不立最小的劉弗陵為太子。
如果劉據不死,也就沒有劉弗陵啥事,當然大漢朝的歷史有可能改寫。不過儘管皇位曾經落在漢昭帝的頭上,但是最後兜兜轉轉又回到了戾太子的後人漢宣帝劉詢身上。
一代雄主漢武帝在七十多歲高齡時,最終選擇年僅八歲的幼子劉弗陵即位,一方面是巫蠱之禍後迫於客觀形勢的選擇,還有一大部分原因則是出自偏寵幼子的私心作祟。
漢武帝一生誕育有六個皇子,他們分別是衛子夫衛皇后所生的皇太子劉據、寵妃王夫人所生的齊王劉閎、李姬所生的燕王劉旦和廣陵王劉胥、寵妃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劉髆以及漢武帝晚年得到的老來子劉弗陵。
衛太子劉據是漢武帝遲來的長子,他出生之前,漢武帝已經將近三十歲了,當時很多人懷疑他不能生育兒子,因此劉據出生之後,漢武帝異常高興,馬上命人作《皇太子賦》,劉據的母親衛子夫也母以子貴被封為皇后,劉據則在七歲時被正式立為皇太子。
當時衛氏家族勢力非常龐大,衛氏一門五侯,劉據的舅父長平侯衛青為大將軍,劉據的表哥冠軍侯霍去病為驃騎大將軍,舅甥兩人掌控著大漢朝的軍事,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也嫁給了衛青,衛氏家族的聲勢達到了巔峰。
雖然漢武帝和其他寵妃們生了齊王和昌邑王等皇子,不過他們的母親都出身卑微,完全沒有能力對儲君之位構成威脅。他們剛剛成年時,霍去病就上疏漢武帝,請求武帝分封皇子劉閎、劉旦、劉胥三人為諸侯王,這樣他們必須離開長安當自己的封地去就國,這樣遠離長安和衛太子,就無法對儲君之位有所挑戰。因此這時衛皇后和衛太子劉據的地位是非常穩固的。
霍去病和衛青相繼去世後,攻擊衛太子的言論就開始冒頭了。不過漢武帝對衛太子還是比較寵信,因此這些言論暫時沒有對衛太子造成嚴重威脅。而衛皇后為人非常謹小慎微。衛氏家族勢力龐大時,她從不驕奢高調,此時的她更是小心翼翼、努力調解和周旋在漢武帝與衛太子之間,試圖彌合一切矛盾。
皇帝和儲君之間雖然偶有小風波,但在很長時間之內,漢武帝和衛太子還是維繫了一個比較平衡穩定的局面。但風流好色的漢武帝晚年的一段豔遇打破了這個平衡。武帝晚年時得了一個寵妃趙婕妤,而這個趙婕妤竟然為六十多歲的漢武帝生下了一個老來子劉弗陵。由於宮裡一直傳說劉弗陵和堯帝一樣,是懷胎十四月而生,漢武帝欣喜若狂,於是把趙婕妤所居住的宮殿之門稱之為堯母門。
這時漢武帝年歲已高,追求長生的他更是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特別敏感,有次武帝睡得迷迷糊糊時,仿佛看見了一個黑衣人的影子,當時一幫人為了投其所好,於是開始大肆搜捕黑衣人,接著演變成了追查詛咒皇帝的巫蠱。在官員之中有個叫江充的武帝寵臣,他曾經為了邀名得罪了衛太子,江充害怕以後被太子報復,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把衛太子和衛皇后等人全部扯進巫蠱案之中。巫蠱之禍最終導致衛皇后自殺、衛太子起兵失敗被逼死,衛氏家族成員也被誅殺殆盡。
衛太子全家被殺之後,儲君之位出現了空缺,這時漢武帝還有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昌邑王劉髆等三個成年兒子。燕王劉旦居長,他自覺皇位將要落到自己頭上,於是馬上喜滋滋地上表漢武帝,請求到長安為皇帝擔任宿衛。漢武帝看到後大怒,嚴厲斥責燕王,所以燕王的儲君夢就落空了。廣陵王劉胥有勇無謀,向來就被漢武帝厭棄,因此他完全不在儲君選擇範圍。
此時漢武帝由於經歷巫蠱之禍這場大的挫折,一直不願提及儲君之位,儲君處於空缺之中。結果昌邑王劉髆的舅舅李廣利又對此動起了心思。李廣利和丞相劉屈氂是兒女親家,兩人相約把昌邑王送上太子之位。這事被人告發之後,劉屈氂被腰斬,全家誅殺,李廣利被滅族,就藩在外對此完全不知情的昌邑王劉髆得知此事後,想到武帝的雷霆手段,很快被活活嚇死。
因此漢武帝臨終之前,他雖然還有兩個成年兒子燕王劉旦和廣陵王劉胥,但是因為武帝素來不喜歡這兩個兒子,而年少聰慧的幼子劉弗陵又一直受到他的寵愛,最終偏心的武帝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年僅八歲的小兒子劉弗陵。武帝為了防止出現母后幹政的現象,還把趙婕妤殺掉。雖然武帝臨終前出於平衡權力的目的安排了四個輔政大臣相互制衡,誰知陰差陽錯權力最後集中到了霍光手中,而漢昭帝劉弗陵則被迫當了一輩子有名無實的傀儡皇帝。這不能不說是漢武帝沒有充分考慮到幼子即位的風險。
漢武帝是有6個兒子,但說不上個個都很優秀。漢武帝最後確定幼子劉弗陵繼位,雖說是無奈選擇,但也在情理之中:
長子劉據(衛皇后所生),7歲就立為太子,38歲時因"巫蠱之禍"被迫自殺;
老二齊王劉閎(王夫人所生),早亡;
老三燕王劉旦(李姬所生),按照"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繼嗣制度和傳統,他最有希望做太子繼承皇位了。劉旦便給漢武帝上書請求離開封地到宮中侍候皇上。很明顯,這其實是要探聽漢武帝的心意。漢武帝本來就知道劉旦品行不端,對是否立他為太子的問題一直處於猶豫之中,這麼一來,漢武帝就斷然拒絕了劉旦的請求;
老四昌邑王劉博(李夫人所生),劉博的舅舅、貳師將軍李廣利及李廣利的女兒親家丞相劉屈犛也看到這一點,他們便在暗中籌謀此事。誰知不久,正當李廣利出徵匈奴時,此事敗洩,丞相劉屈犛遭腰斬,李廣利兵敗投敵,全族遭斬。後來,昌邑王劉博也死去了(史籍未著死因);
排行第五的廣陵王劉胥(李姬所生)和他的嫡親哥哥劉旦一樣,品行不端,也不被漢武帝看好;
所以,只有鉤弋夫人的幼子劉弗陵可以立為太子。再說劉弗陵自小身體壯實,且聰明伶俐,深得漢武帝的喜愛。但漢武帝為了西漢王朝的長遠利益,為了防止母后專政,他還是忍痛割愛,毅然處死了鉤弋夫人。
漢武帝有6個兒子,分別為戾太子劉據、齊王劉閎、燕剌王劉旦、廣陵厲王劉胥、 昌邑哀王劉髆和漢昭帝劉弗陵。從其中幾人的諡號「戾太子」、「厲王」、「哀王」就可以看出,並不是個個都很優秀。而漢武帝最終選擇最小的兒子劉弗陵繼位也是沒有辦法,是無奈之舉。
戾太子劉據的資質是眾人之中最好的。但可惜在巫蠱之禍中,劉據被江充構陷,無力辯解,劉據只能選擇起兵自保,殺掉了江充等人。劉據應該沒有謀反的打算,他起兵只是一種自衛手段。而漢武帝卻聽信讒言,誤認為劉據起兵謀反,於是派兵鎮壓。劉據兵敗逃亡,事已至此,也百口莫辯,只能自殺。事後漢武帝也認為劉據是冤枉的,所以數年之內沒有重新確立太子。次子齊王劉閎在公元前110年去世,比漢武帝都死的早,所以沒有可能。
劉據死後,漢武帝一直沒有立太子,這就讓其他幾個兒子有了覬覦太子位置的機會。
太子死後第三年,漢武帝病重。三子燕剌王劉旦自以為他是當太子的不二人選,所以上書漢武帝,要入值內宿,進京宿衛,藉以爭立太子。漢武帝還沒有從巫蠱之禍的悲痛中緩過神來,非常生氣,不僅殺掉了劉旦的使者,還削奪了劉旦三縣的封地,劉旦也失去了當太子的機會。
四子廣陵厲王劉胥,平日生性奢侈無度,浮華而沒有節制,舉止輕佻,一點沒有帝王像,這種人自然也當不了太子,所以被排除在外。漢昭帝繼位後,這劉胥卻又仿效「巫蠱」詛咒劉弗陵,事情被發覺後,劉胥自殺,諡號為「厲王」。
五子昌邑哀王劉髆,本來是有機會立為儲君的,因為他的舅舅是大將李廣利。李廣利有點著急了,為了讓自己的外甥早些繼位,所以就暗中詛咒漢武帝趕快駕崩。後來東窗事發,李廣利黨羽被誅殺,而領兵在外的李廣利只能投降匈奴,劉髆也失去了當太子的機會。不過他的兒子倒是在劉弗陵駕崩後當了幾天皇帝,後來被廢位,是為廢帝劉賀。
前面的幾位哥哥都撲街了,太子之位輪也輪到小六子劉弗陵了。劉弗陵的生母是漢武帝晚年的寵妃「鉤弋夫人」,漢武帝愛屋及烏,所以對幼子劉弗陵是青睞有佳。公元前87年,年近70的漢武帝病重,於是冊立年僅8歲的劉弗陵為太子,並託孤霍光、金日磾、桑弘羊。另外為了防止鉤弋夫人重演呂后故事,漢武帝將她賜死。折騰了這麼多年的立儲風波,就此告終。
漢武帝立儲的故事和後來的吳大帝孫權非常相似,孫權也是在晚年因為立儲折騰了十多年,牽連無數朝臣,最終在臨終前選擇年僅8歲的幼子孫亮為太子。
漢武帝劉徹,16歲登基,執掌大漢帝國近60年。到了晚年,子孫眾多,甚至有了曾孫,為何還要立八歲的幼子為繼承人?
總體上來看,深深的無奈真的是多上一些。
巫蠱之禍後,太子劉據自殺,皇孫也赴死,皇后衛子夫憂憤自縊。
漢武帝劉徹接受守陵小官田千秋的諫言,幡然悔悟,建思子宮,族滅在巫蠱之禍中封侯的幾人。
一番報復之後,劉徹又需要面對一個之前已經規划過一遍的大事,立嗣。
擺在劉徹眼前的儲君人選,著實不少。
長子劉據已死,次子劉閎病亡,三子燕王劉旦,四子廣陵王劉胥,五子劉髆,幼子劉弗陵。
孫輩則更多,舉不勝舉。
劉徹在此時此刻慎重起來,沒有在輪臺詔之後即刻表態,而是將此事暫時擱置起來,開始著手處理徵討匈奴大計的收尾工作,休兵養民。
也就是在這個忙亂且懊惱的時期,有關於三子和四子的壞消息不斷傳來。
在推恩令實施之後,各藩國的主要官吏如宰相和長史等都是由中央政府派遣的,而且不斷下詔明令各藩國每隔一段時期舉薦「賢良孝廉」入長安為官為郎,可以說消息的來源廣泛且可靠。
劉徹的三子劉旦和四子劉胥,在各自的封國內的一舉一動,劉徹是了如指掌。
燕王劉旦,有賢名,為人辯略,博學多才。
廣陵王劉胥,有氣力,可扛鼎,善騎射,有霸王之風。
相比之下,劉旦獲得皇位的可能是較高的,比較符合劉徹當時的策略休兵養民,以文治治天下。劉胥雖然少文風,卻勇武過人,如放在合適的武職上,也定有一番作為。
可是兩兄弟都有漢武帝不取為嗣的「點」。
劉旦好文,所學駁雜,分心偏重小術,對於治國理政的大術來說,精力有些分散。
另外一點,是漢武帝頗為反感痛恨的。
「巫蠱之禍」,發於江充之口,起源卻是一名遊俠任意進出宮禁,而後開始於公孫敖的解救子嗣的舉措。
劉旦犯了忌諱而不自知,一再任性接納亡命和遊俠,被削奪三城,不思悔改。並急功近利,暗自探究「上意」而上表自請入京,觸及了漢武帝的底線,不立為繼承人也是咎由自取。
劉旦一母同胞的兄弟劉胥,所行大多與其兄長相反,好武藝,逞兇狠。這在「巫蠱」之前,徵討匈奴之中,崇尚「武功」之時,定會得到漢武帝的嘉許。然而,到底四肢發達了,頭腦卻蠢笨起來,「輪臺詔」之後,漢武帝封田千秋為「富民侯」,他的心意表露無遺,而劉胥一頭扎在強身健體之中不自拔,後見兄長如此俊傑也不得立,便再行巫蠱詛上,由此失去了進取之心,奢靡不已,不得漢武帝的歡心。
五子昌邑王劉髆,其母李夫人,乃是樂師李延年和貳師將軍李廣利之妹。漢武帝生平愛作詩賦,但大多失傳,留下的數首詩賦,有兩則關於李夫人,尤其《李夫人賦》,已是晚年的漢武帝將心中暗藏愛意,在悲嘆之中緩緩道出,對李夫人的寵愛之情躍然紙上。
可是,劉髆自小體弱,可說是羸弱,乃至於天天抱著藥罐,如此嬌弱的身體,定然不堪帝王重負。而在這之前,還發生其舅李廣利與妹夫、時任宰相的劉屈氂相互聯合,趁太子自縊,儲位虛懸,商議推立劉髆為太子。
事發,劉屈氂腰斬,李廣利率兵逃亡匈奴。再加上劉髆在漢武帝離世前一年就已過世,故不得立。
雖然,劉髆有子劉賀(日後的漢廢帝,海昏侯),可是不見賢名傳出,也是不在漢武帝考慮之中。
因此,只留下幼子劉弗陵。
劉徹的選擇劉弗陵的理由與曾祖劉邦改立劉如意的理由是如出一轍,「類我」,聰明伶俐,有識人之明。
雖然,在被立時劉弗陵才八歲,六年之後,卻是一眼識破上官桀汙穢霍光的用心。
即便如此,對於幼子劉弗陵,漢武帝也並非是完全的「放心」。他的不放心,不是針對劉弗陵的才能或者性格上,而是主要集中在劉弗陵是否能夠在一個合適的環境之中成長起來。
畢竟是坐鎮大漢帝國的近六十年的君王,漢武帝在選定好繼承人後,開始動手創建這個適宜的環境。
先以圖鑑啟發武將世家出身的文臣霍光,在得到回應後,漢武帝以自身遭遇為教訓殺外戚收攏皇權,提升太僕上官桀為左將軍,以忠心耿耿的匈奴人為車騎將軍,統統置於能文能武的霍光之下,進行輔政。
後宮,選取蓋長公主看護劉弗陵。
內政方面,同樣用的是忠心敢言之人,田千秋。加之理財能手桑弘羊組合成一個高效忠心的班底,為劉弗陵打造最佳的執政空間。
最後,漢武帝劉徹有兩個地方的安排,細思之下,很有意思。
第一、提升守陵小官田千秋為宰相,只因他敢在巫蠱之禍,第一個站出來指責漢武帝。事後證明,田千秋才能有限,膽略不足。
第二、先是下令屠監獄,後又大赦,放了曾孫劉病已。
或許,田千秋是令劉徹悔悟,劉病已則是讓劉徹時時回憶起他的最大錯誤。
如同一本書,一個將劉徹的錯誤進行了柔和的總結,翻了過去。一個卻死死的將這一頁翻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