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在現有制度下,我們該怎樣做才能讓農村老人能夠得到更好的照顧?

老王之江湖說: 最好的辦法是對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原有生活費的基礎上每年增加六十至一佰貳拾元比較現實,當然經…

老王之江湖說:

最好的辦法是對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原有生活費的基礎上每年增加六十至一佰貳拾元比較現實,當然經濟條件好的地方更好。建議全國統一標準,全國經費統籌,從而體現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人人平等的優越性。建議中央財政加大對農養老金的撥款力度。

愚人之語說:

首先愚人要說明一點,現有制度下,農村人得不到更好的養老和照顧,理由如下:

一:農民老了是沒有退休金的,養老的前提是錢,沒有錢怎麼養老?

二:農民收入的餘錢,都被城市騙走了,手中已沒有餘錢可養老,就靠家裡那幾畝薄田,度命還可以,與養老無關。

三、單獨說一下農民的錢怎麼被城市騙走的?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把無數農村人子女騙進了城,又買樓,又買車,還要供養孩子讀書,這些巨大費用,有一部分來自農村爹娘的血汗錢、養老錢、甚至是棺材本錢,本指望子女進城無後顧之憂,實際上給農村養老埋下了地雷,農村人子女進城背負房貸、車貨、各種貨,已經是被債務壓的喘不過氣來,他們如何給父母提供養老資金,拿什麼給父母養老?

四:現有制度下的以地養老不靠譜,在很多地方人均土地幾分,一戶僅幾畝地,這幾畝薄田的收入如何養老?在人均幾畝土地的地方,土地種植收入還能維持生活和養老,像東北地區人均土地很,雖然收入不高,但土地面積多。

五:工業反哺農業,城市要回報農村,現在高樓林立城市,突飛猛進的工業,處處都有農民的貢獻,有無數農民工子女的貢獻,農業孕育了工業,農村也養育了城市,現在「孩子」都有出息了,也該給農村「爹娘」盡一些義務了。

談笑閣說: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過得最慘的是那種城市的貧民,據我所知,在相對好一點的農村,大多數農民即使沒有退休金,也能夠過得不錯,主要有以下幾個收入來源。

首先是土地流轉的收入。只要自己的戶口在村裡面,自己的土地流轉就能夠獲得收入,一畝地大概1000塊錢。

其次是村集體的分紅。現在村集體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收入。只要是這個村的人,都能夠有一些分紅。特別是一些企業贊助鄉村振興,往往都會投入很大,改善扶貧人口。

第三是低保的收入。這一塊除了民政的救助,還有城鄉居民保險,一個月也能有個兩三百塊錢,或者每個月一袋米,一桶油。

但是在城市的最底層居民,如果年輕的時候沒有繳納社會保險,那才是真正過的一貧如洗,因為他沒有村集體的收入,也沒有土地的流轉收入,一般扶貧也想不到他們。這才是最困難的群體。

農民身邊事說:

現有制度不變農民老人獲得更好的照顧有可能嗎?我認為可能性很小,個別富裕家庭除外。

想要農村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顧,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主要也就兩點。

1 農民老了有更多的福利,比如退休金大幅提高。或者醫療制度改變,讓農民看病治病不在是負擔。不會因為一場大病花掉一生積蓄,甚至負債纍纍。更遺憾的是有的家庭承受不了高額醫療費用 ,放棄治療!

2 提高農民的收入,只有農民富了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老人。現在農村種地不掙錢,創業有太多的條條框框限制,就算再自己的地裡搞養殖都不允許。大多農民的出路也就剩下外出打工了,在這種情況下那有能力給老人好的照顧!

以上言論屬於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有更多更好觀點朋友歡迎評論區討論。

江城守護者說:

在農村辦公益食堂,收取少量服務費,給六十五歲以上農民發放退休工資(能維持基本生活費用)。

設置赤腳醫生式的醫療機構,流動式上門服務於病人,解決有病難就醫問題。

組織農村老人自願服務隊,關照左鄰右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的急難之時。教學年輕人四季農活的經驗,培養新一代能種五穀雜糧的生力軍,推動農村糧食生產的長遠發展經濟體制。

異彩楊光說:

題主所說的現有制度 ,我認為主要是指城鎮、農村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

由於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結構體系,形成了農民與城鎮居民不均衡的養老、就醫保障制度。

城鎮居民社保,女性交滿15年 , 醫保交滿20年;男性社保交滿15年,醫保交滿25年。女性年滿50周歲,男性年滿60周歲即可按月領取養老金,享受醫保待遇。

城鎮居民養老金多少與繳費年限長短,繳費標準高低有關。企業職工、國家事業單位等要比普通居民領取的養老金(退休金)相對高些。居民退休首年,最低每月領取養老金為1700。每年國家給予一定比例的增長,使得退休金年年有所增加。

農村居民,繳納的是新農保和新農合。女50周歲,60周歲開始領取養老金。

新農保、新農合按年繳費。新農保起初每年2、30元,後來漲到900元,現在是1000元。女性繳到50周歲,男性繳到60周歲,便可按月領取養老金。養老金的多少也和繳費年限掛鈎。滿50、60周歲後,首年每月領取七八百不等。現在國家每年都給漲個二三百塊,以我愛人為例,現在每月能領九百掛零。

新農保是一年一交,當年有效。2022年是三百多元,今年交多少還未定。

新農合報銷比例為50%,且有1000到1400不等的起付線。

醫保報銷比例85%,起付線1300。以上信息,只是北京市城市居民老人和農村老人在養老、就醫保障上的區別 。就全國看,有些地方可能達不到這個水平 ,特別是農村老人的養老、就醫保障可能還要低些。

綜上所述,居民在養老、看病就醫方面,比農村老人是有有較強優勢的。這都是導致農村老年養老難、看病難的因素。

農村老人,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 ,省吃儉用的把兒女養大,娶妻生子。到自己老了,基本沒什麼積蓄可言。有些六七十歲的老人,為了生活還要到建築工地打工。大建築單位不敢用,就到私人小施工隊,但那兒的各項保障是極低的。不出來打工,在家靠種地,由於自己體力等原因,生活也很難維繼,就不要說養老了。

農村老人不論是上世紀六十年代,還是改革開放前,同樣為國家做出了巨大努力,她們理應得到更好的照顧、關愛。

我有個河南商丘朋友,有倆兒一女 。女兒出嫁,兩個兒子全家來北京打工,家裡就剩他自己一人 (老伴早年去世),現在七十多了 ,可謂孤苦伶仃。

農村青壯年普遍出去打工、謀生,也造成了老人無人照料、贍養的困境。

農村老人確實面臨著較為嚴峻的養老、就醫問題。

好在養老、就醫,特別是農村老人養老就醫問題也在引起國家和社會關注,也在破解二元制下農村養老、就醫難題。

2022年北京市開始針對農村特殊人群,實行與城市職工相同的社保、醫保繳費政策。

女性年滿40周歲,未滿50周歲;男性年滿45周歲,未滿60周歲,可辦理靈活就業,(繳納養老、失業、醫療保險)。每月個人繳費584.43元,國家負擔1168.86元。女性社保繳費滿15年,醫保繳費滿20年;男性社保繳費滿15年,醫保繳費滿25年。到退休年齡,符合規定即可享受與城市職工同等退休、醫保待遇。退休當年,退休金為每月1700。這政策如可持續,並在全國普及,那對農村準老人是天大好消息。

另外,北京針對大病、特病,推出每年只交195元的普惠保,最高保額300萬,針對任何人群,無門檻。以在全國十多個省市推廣,希望即快直達全國,為老人提供更多的就醫保障,更好的解決因病致貧、返貧。

要在鄉村振興上下功夫,要讓農村青壯年願意留在農村,而且留得住,過的好。這樣,農村老人養老又多一個保險。

要加強宣傳、教育、引導,樹立敬老、愛老、養老新風,讓贍養老人 成為時尚。

老年人問題越來越被國家重視,也在多措並舉,推進養老、就醫建設,我們堅信,在祖國懷抱裡,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不是夢,定會夢想成真,樂享幸福晚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76376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