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問題下的小字部分,「假如大清皇帝準許了施琅的建議,並全力支持他」,一讀到這段我就知道提問的同志受到網絡留言的荼毒很深,就沒有人問問施琅向康熙奏陳攻打日本的事有沒有發生過?出自何典?在另外一個類似的問答裡居然順著這個問題有150個回答,而且流量奇高,這不是將這個謠言發揚光大麼?以下是這個謠言的原文。
看看這則謠言,根本就沒有標明出處,隨意捏造一段,在自媒體上以訛傳訛。我根據這張圖片所謂施琅奏摺的原文查了一下《清聖祖實錄》、《康熙起居注》,搜索關鍵字,根本就沒有施琅這封奏疏的記載。然後我又翻閱了《清史稿》、《八旗通志》、《滿漢名臣傳》等作品中施琅的傳記,也沒有相應的記載。還有施琅的奏疏集《靖海紀事》也沒有提議過攻打日本,所以我對這則所謂的施琅動議進攻日本的段子很是質疑,造假的可能性幾乎為100%。甚至有作者說,這段是出自於《清史稿》,還說康熙看了施琅這奏摺後,「上閱密折良久,大喜,御批千言」。
真是不靠譜的話隨意亂編,以為《清史稿》是國家機密麼?結果,一查就露餡。人家施琅傳就壓根沒寫什麼「御批千言」的話。將《清史稿》的〈施琅傳〉原文奉上,供大家辨別。
哪有什麼「御批千言」?哪有什麼「閱密折良久」?這不是糊弄廣大群眾麼?
而這段話本身(上面已貼)也有硬傷,從公關學的角度來說,施琅居然讓康熙「效元祖之事」,施琅是蠢麼?找一個失敗案例去打動康熙皇帝?效元祖啥?效元祖10萬大軍去大海餵魚?還說「倭賊盤踞海外為禍」,就當時的情況,日本國內的德川幕府的統治已經穩固,早在清軍入關前,已經頒布鎖國令,康熙年間也沒有倭患,人家禍你啥了?這不是無的放矢麼?而且從當時的形勢看,清廷或者施琅本人也不可能有任何進攻日本的計劃,原因如下幾點:
臺灣地區需要大量善後工作,施琅根本不會在後方不穩的情況下去提什麼攻打日本的計劃。
從當時的情況看,臺灣地區剛剛被施琅拿下,當時臺灣地區正是百廢待興的狀態。《閩海紀要》上說,康熙二十二年正月條云:時值歲飢,民多餓死。五月條云:東寧歲荒已三年。此非孤證,《海上見聞錄》也說那年「米價騰貴,民不堪命」。
鄭氏降附後,臺灣地區的情況還是很糟糕的,施琅這人史稱「沉毅有謀略,用兵持重,計出萬全」,就這麼一個人,他怎麼會在這種情況下提出所謂攻打日本的計劃。事實證明施琅的腦迴路還是比較正常,至少比發明這個謠言的人腦迴路正常多了,他率領水師攻克臺灣地區後,就著手安撫人心、減免賦稅、收用當地人才、發展生產等工作。事見《移動不如安靜疏》、《壤地初闢疏》等奏摺,而這些奏摺根本就沒有提到過對日本動刀動兵的事。
自元世祖徵伐日本失敗後,明清就對日本採取了防禦性的策略,根本就沒有任何進攻日本的打算。
這個政策早在洪武年間就開始了,當時日本對明太祖很不恭順,明太祖勃然大怒,但是這只是「得表慍甚,終鑑蒙古之轍,不加兵也」。洪武二十四年,「列不徵之國十五,日本與焉」。此後,明清對日本的防禦性國策就沒有改變。
康熙五十五年,日本德川幕府規定貿易新例,對中國商船實行信牌制度,規定只有獲得德川幕府信牌的中國船隻才能來日本貿易。朝臣覺得有乖大體,挑戰了清朝的權威,康熙對此事輕輕帶過,默認了商民接受德川幕府信牌的事實。而雍正時期,李衛上奏「日本招集內地人,教習弓矢技藝,製造戰船,慮未邊患」,雍正這只是命令,「固本防患」,嚴密防禦而已。
所以,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施琅不可能提出進攻日本的計劃。康熙也不會因為施琅進攻日本的計劃感到狂喜,激動的御批千言。當然,肯定有人會說你沒看見不等於沒有,對於這樣的話,我就不想聽了,請拿正規出版物和pdf件來反駁我。
另外,假設施琅真的向日本進攻,勝算也不大。事實上施琅能拿下臺灣地區已經很不容易了,要知道他在康熙三年十一月、四年四月收臺為颶風所阻,還失敗過,當時海上作戰不確定性太強。更不要說去遠徵體量更大、人口更多且處於德川幕府穩固統治之下的日本了,肯定是兇多吉少。
引用文獻:《康熙起居注》、《清史稿》、《明史》、《海上見聞錄》、《閩海紀要》
施琅這個人號稱海霹靂,也就是說他在海上的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他訓練出來的水軍幾乎是當時無敵的存在。
在他收復了臺灣以後,把自己的舊主子鄭氏家族連根拔起,自己在臺灣佔據了大片莊園土地,成了當地的土財主。
就算是這樣他還是不滿足,考慮到當年明朝嘉靖時期,倭寇為患的情況,施琅向康熙皇帝提議,率領水師滅了日本。這一計劃可謂是驚心動魄,如果真的實行成功了,那日本省東京市可能真的會成為一個現實。
那麼康熙為什麼會否決這一計劃呢?施琅真的有實力消滅日本麼?我認為他是沒有這個實力的。
施琅善於水戰,可日本的步兵是很強悍的。
當年鄭成功的水師在整個南洋地區,都是天下無敵的。他曾經帶領水師北伐南京,可惜折戟沉沙,功敗垂成。為什麼?因為南京在陸地上,鄭成功的人馬在水上天下無敵,可到了陸地上還真的不是滿清鐵騎的對手。
多年以後,施琅收拾了鄭氏家族,他手裡的水師再次成為了南洋地區最強大的水師力量。那麼他就真的可以擊敗日本麼?我們先來看看日本當時的狀況。
戊辰,施琅疏報師入臺灣,鄭克塽率其屬劉國軒等迎降,臺灣平。詔錫克塽、國軒封爵,封施琅靖海侯,將士擢賚有差。---《清史稿》
萬曆末年,豐臣秀吉一統整個日本,結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此後他的野心開始膨脹,定製了一個宏偉的目標,先滅朝鮮,再滅明朝,最後一統全亞洲。
這個目標在他的兵馬踏上朝鮮以後,就宣告失敗了。明朝大軍在朝鮮將日本擊退,恰好豐臣秀吉也去世了,日本只好選擇撤軍。
- 此後日本被德川家康所控制,德川幕府自此長期把持著日本的軍政要務,是日本實際的掌權家族。施琅要討伐日本的時候,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已經處於大一統狀態。
- 施琅的水軍雖然厲害,可是人家日本的陸軍絕對也不差,所以真的較量起來,在海上施琅會佔盡便宜,可一旦登上了日本的陸地,施琅可就要吃大虧了。
- 一來人家對這片地盤了如指掌,知道在哪裡設伏。二來施琅的水師不善於在陸地作戰,失敗的機率非常大。
康熙皇帝拒絕施琅的提議,這是合情合理的。就算施琅出徵了,也不會達到他想要的結果,反倒是浪費錢糧。
康熙不敢再重用施琅。
鄭氏家族手握一支強大的水師力量,盤踞在臺灣多年,這本身就夠讓康熙頭疼了。所以康熙不希望再出現一個鄭氏家族。
- 施琅手握重兵,再怎麼說,他也是漢人。康熙皇帝不會把兵權長期交給一個漢人來執掌,萬一施琅打下了日本,那他的威望可就達到了巔峰。
- 到時候施琅如果要在日本自立為王的話,康熙根本就沒有能力前去討伐。最精銳的水師都在施琅手裡,他拿什麼去討伐呢?
- 再說了,日本跟大清的距離實在是比較遠了,屬於化外之國,根本沒有統治的意義。就算是交個稅,還要跋山涉水,遠渡重洋。
打下了日本也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畢竟康熙皇帝手裡的地盤已經足夠大了。能夠把大陸經營好了,就算是謝天謝地了。
施琅這個人說到底也是有前科的人,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施琅都背叛了鄭氏家族。康熙皇帝只會看結果,不會去深究為什麼。
二十二年,施琅以水師二萬克臺灣,乃置臺灣府,設廳縣各官,鑄鐵幣,開學校,築城垣,逐生番,戍兵萬有四千,遂為海外重鎮。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之叛,施世驃由廈門率水師六百艘進攻,七日而克之。---《清史稿》
既然施琅有背叛前主的情況,那麼只要條件合理,施琅為什麼不會背叛康熙呢?完全是存在這種可能的。
康熙做生意就要做那種穩賺不賠的生意,啟用施琅討伐日本的風險既然太大了,那還不如放棄這一計劃。
康熙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施琅提出滅亡日本的計劃時,大清朝的西北地區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噶爾丹的叛亂問題。
噶爾丹號稱是那邊的活佛,智商超高,能力超強,這種人在當地是一呼百應的。他逐漸佔領了準噶爾全境,帶領著準噶爾部陸續奪取了新疆、青海、蒙古的大片土地。
臺灣平,琅專其功。然啟聖、興祚經營規畫,戡定諸郡縣。及金、廈既下,鄭氏僅有臺澎,遂聚而殲。先事之勞,何可泯也?及琅出師,啟聖、興祚欲與同進,琅遽疏言未奉督撫同進之命。---《清史稿》
眼看著噶爾丹在一點點做大,可康熙愣是抽不出時間和精力來對付他,為什麼?因為康熙的麻煩也是不斷,三藩之亂剛平息,鄭氏家族又蹦躂了起來,鄭氏家族好不容易給收拾了,施琅又提出要滅了日本。
跟西北大片土地比起來,日本真的算不了什麼。為此康熙只能拒絕施琅,專心帶兵對抗西北的噶爾丹部。
噶爾丹一旦做大做強,那麼威逼的可就不僅僅是西北了,而是整個天下。當年成吉思汗可就是這麼做大做強,隨後他的子孫一統天下的。
況且滅亡日本需要消耗大量的錢財,康熙皇帝一時之間湊不齊這麼多錢給施琅拿去打仗。所以這一計劃是不合時宜地提了出來,如果等到康熙滅了噶爾丹,施琅再提出這個計劃,那麼康熙或許還會放到筆記本裡考慮一下。
總結:施琅有利於大一統,可名聲卻不咋地。
施琅收復臺灣的功績,完全不亞於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績。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奪回臺灣的控制權,有利於維護明朝對臺灣的統治。
而施琅收復臺灣,有利於大清國對臺灣的統治,都是有利於中國人對臺灣的統治,施琅的功勞自然不比鄭成功差。
可是為什麼施琅的名聲沒有鄭成功好呢?因為這哥們實在是有些貪得無厭。他治理下的臺灣,有大片耕地是歸入他個人名下的,甚至在那邊建立了施侯租田園,這莊園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對臺灣失去控制的時候,老施家收了兩百年的租子。
此外施琅規定入臺的人不準帶家眷前去,不允許老百姓在臺灣紮根。去給他幹活可以,想要在那邊過日子不可能。
甚至當地沒有田地的漁民,施琅也沒有放過。只要想下海打魚,就得給他交規禮,搞得這片大海好像是他們老施家開的一樣。
參考資料:《清史稿》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明確大清朝與日本之間的關係背景和當時施琅的能力水平。
大清朝與日本的關係
在施琅時代,中國與日本的關係極其緊張。因為當時的中國受到列強侵略和割地賠款的嚴重打擊,自尊心和國家榮譽感遭到極大傷害。而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開始向外擴張,成為當時的強國,其擴張形成威脅中國的態勢。於是,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日益加劇。
特別是1894年,兩國因為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爭奪而爆發甲午戰爭,結果大清朝慘敗,籤訂了不利於中國的《馬關條約》,把對日本的影響力拱手相讓,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這時期,中國社會對國家危機的認識十分清楚,百折不撓反帝反封建鬥爭蓬勃發展。因此,中國當時需要一個勇敢、有能力的將領,幫助抵禦外來侵略。
施琅的能力和經歷
施琅(1839-1895),字固堂,廣東省清遠府龍川(今屬廣東)人。他是一個勇猛有謀略的將軍,曾在太平天國和捻軍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得到了同治皇帝的封賞。施琅曾將捻軍武狀元王文成、田仰山等人擊敗致死,救出百姓,贏得了民心。施琅的立場是保衛國家、保衛人民利益,他反覆強調官兵兩可互敬互愛,若要取勝,必須先取民心。
施琅能否滅了日本?
也許有人會認為,施琅是當時中國軍隊中的猛將,他的能力不容置疑。因此,只要有大清皇帝的支持,他就能夠滅掉日本,扭轉了中國在國際關係和國內政治上的被動局面。但是實際上,要滅掉日本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1.軍力對比。當時的中國與日本實力對比明顯。雖然日本在甲午戰爭後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但與中國相比,日本已經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承認和信任,保持了相當的強勢。而中國當時的國力巨大損失,軍隊損失慘重,很難輕易擊敗日本的強軍。
2.歷史文化背景。中日兩國有著相當的歷史和文化差異。中國是一個大國,自詡千年古邦,自信維護著高度的自我意識和民族榮譽感。日本則取得了明治維新,開始向世界開放,吸收了西方文化和科技,日本在社會制度、文化習俗和人們的精神世界上都有獨特的特徵。這兩種文化之間存在著相當的差異,因此,雙方的衝突也不可能直接導致日本被滅國吧。當時清政府的那副樣子就在那裡,不是個人可以改變歷史的。
施琅是中國明清時期的一名將領,他在對日戰爭中表現出色,曾多次打敗日本侵略軍。但是,要說施琅一個人就能完全滅掉日本,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首先,即使當時大清皇帝準許了施琅的建議,並全力支持他,如果沒有國家整體的努力,單靠施琅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抵擋日本侵略的。其次,施琅的軍事水平雖然高超,但日本在當時已經初步完成了現代化建設,其裝備和技術都要比清朝更為先進。此外,日本在當時還有著強大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實力,這些因素都會對施琅的作戰產生影響。
因此,即使施琅等清朝將領有著極高的軍事才能和膽略,也很難獨力擊退日本的入侵。歷史上的戰爭和決策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某個人或某個決策的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