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作為父母,你會為了教育孩子去學習育兒知識、去改變自己不良習慣和不良情緒嗎?

十一媽媽啊說: 我會,活到老學到老,育兒的同時,也增加了自己的知識庫! ‬新手爸媽學習嬰兒護理知識 雖然說我是…

十一媽媽啊說:

我會,活到老學到老,育兒的同時,也增加了自己的知識庫!

‬新手爸媽學習嬰兒護理知識

雖然說我是在孩子滿月以後才學會的換尿不溼,但是吧,每次孩子出現什麼情況的時候,我們都會第一時間去查找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有時候聽別的寶媽說起一些育兒問題,也會去做一些了解。

就說新生兒容易紅屁股這個問題,在我家十一身上就從來沒出現過。

十一還沒出生的時候,他姑姑就和我們說要準備一盒嬰兒爽身粉,給孩子洗澡或者擦身體以後要及時給他撲粉,孩子身上乾淨清爽了,自然不會出現不舒服或者紅屁股這些問題了。

‬放下手機,拿起書本📚

以前我們的父母都是秉承著孩子吃飽穿暖,等到上學的年齡送去學校,剩下的多數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了。

當我自己為人父母以後,身邊的人都推崇科學育兒,我自己也接受一些育兒知識,畢竟都是第一次當媽媽,除了給孩子吃飽穿暖,還要讓他的精神世界得到滋養啊。

以前下班或者周末,我們不是宅在家裡看手機、看電視劇,就是出去逛街等。

隨著十一逐漸長大,到現在3周歲多了,我們也發現生活中真的需要多多儲備一點「知識」,不僅要努力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閒暇之餘,我們也會看一些育兒方面的書或者文章,畢竟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是一個畫師,要讓這張白紙成為一張豐富多彩的畫,是需要一定繪畫功底的。

‬從「河東獅吼」到平等交流

可以說,我的脾氣屬實不那麼溫柔,也會和十一爸爸發生爭執,雖然十一爸爸會讓著我,但是有孩子以後,特別是他越來越大了,聽得懂,看得懂的事情更多了,我們也在儘量改變自己的脾氣和處理事情的方式。

畢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言傳身教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時候我在生氣要爆發的邊緣的時候,一瞬間回頭看到旁邊的十一,我會默默告訴自己,爭吵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這個時候,深吸一口氣,把自己要表達的想法用儘量心平氣和的語氣說出來。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時常會挑戰我們的「底線」,但是認真聆聽孩子的想法,平等的去和孩子交流,有時候想想,也可以接受孩子的做法和要求,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真沒必要「河東獅吼」的去打壓孩子的積極性和表達欲望。

英語老師Minnie說:

作為母親,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我學習了很多的育兒知識,改變了一些不良習慣和不良情緒。

父母不是天生的,誰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父母一定要學習,而且不同階段學習不同的知識。

我說說我的做法。

1、學習兒童常見病的處理,學習如何用藥。

我身邊,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父母,對於孩子的發燒、流鼻涕、感冒的處理方式,有些過度治療了。孩子一流鼻涕,就覺得是感冒了,然後吃點抗病毒感冒的藥;孩子一發燒,趕緊吃藥或者打針把溫度降下來,生怕孩子的腦子被燒壞了;孩子一感冒,就去買藥吃。

殊不知,根據我這幾年的學習,看了一些權威的國內外一些兒科醫生、藥劑師、健康專家的書、文章,了解到孩子流鼻涕不是什麼大事,病毒通過鼻涕流出來,不用藥也會好的;發燒38.5以上才用退燒藥,身體需要溫度才能把體內的病毒細菌給殺死;至於感冒,如果是病毒性感冒,不用管,多喝水,7天左右都會好的,如果是細菌性感冒,害怕用抗生素而用抗病毒的藥物,是不起作用的。

還有很多孩子生病的知識,學習多了,心裡有底了,能減少孩子被過度治療,逐漸增強他的身體抵抗力。

2、學習關於兒童心理和成長的知識。

我讀了很多關於兒童成長規律的書,如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蒙特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孫瑞雪的《捕捉兒童的敏感期》、李躍兒的《關鍵期關鍵幫助》等等,孩子大一點了就在讀《正面管教》等等書。

讀育兒書籍、家庭教育書籍的好處,是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知道在某一個時期怎麼處理一些事情。這樣,父母不再苦惱孩子「不聽話」,而是正確地去引導。

3、學習自我成長,情緒管理的知識。

做媽媽,情緒要穩定。看了一些心理學的書《少有人走的路》、《不完美才完美》、《社會心理學》、《為何家會傷人》等等;也讀了很多讓自己成長的書《拆掉思維的牆》、《你的人生有什麼可能》等等。這些書,讓我對很多小時候的心理創傷釋懷,讓自己在面對突發狀況時,不會過於激動。也讓我看問題的角度,有一些改變。

我家裡,到處都是書。孩子的繪本,分級讀物等等,在每個房間都能找到,創造條件讓孩子多閱讀;我的書,睡覺之前看上幾頁,讓內心更強大。

做父母,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你會看到自己內心的那個小孩,也在一天天長大。多學習,多思考,才能做好父母這個角色。

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更多意見,留言探討。

勇者自在飛翔說:

為人父母是一種莫大的緣分,也是一場修行。作為母親,我會為了教育我的兩個孩子去學習育兒知識、去努力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去控制自己的情緒。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投資就是投資孩子。沒錯,一個人的事業再成功,如果沒有教育好孩子,這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甚至說是一生的一大遺憾。

所以,人生中除了事業,還有家庭。家庭中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可以說是家庭的重中之重,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是孩子的衣食父母,也是孩子人生中思想道德建設和行為認知的引導者和塑造者。

從懷大寶開始,我就陸陸續續接觸孕嬰知識,感覺自己從一個小白開始不斷豐富自己。初為人母,太多的問題擺在自己的眼前,先後買了很多嬰幼兒護理的資料,避免走彎路。再到後來,孩子大點了,買了一些親子類書籍,渴望與孩子們能夠更好的溝通和交流,建立一種朋友式的相處模式。也希望通過書籍中前人的經驗來指點自己作為父母在育兒道路上的盲點。另外從20年初通過小濤養花知識關注了很多優秀爸爸媽媽們,關注他們日常教育孩子的點滴來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有了孩子之後,變化中挺明顯的一點就是以前的暴脾氣,現在幾乎被兩個孩子磨平了。因為面對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即使崩潰,也變得完全沒有了脾氣。孩子,的確是監督父母修行的使者,有了孩子之後漸漸地收斂了自己的懷脾氣,開始耐心的傾聽和對待兩個小傢伙。

儘管努力克制,但有時候發脾氣在所難免,大概很多父母都是在這種崩潰和自愈的模式中來回切換,然後脾氣逐漸變得溫和穩定的吧?總之,能治癒你壞脾氣的人,不一定是你的另一半,很有可能是因為你的孩子。

我家的兩個小傢伙現在一個四歲一個兩歲,模仿能力很強。回到家時,除了工作需要,我會儘量控制自己玩手機,因為他們看著大人玩手機的時候,兩個人就會在身邊要,玩手機的壞處自然不必多說,對眼睛不好,還影響睡眠。如果自己做不到,孩子就更不會信服。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也是家庭的希望,為了孩子,希望我們都能夠成為更好的父母,也希望我們都能夠成為孩子心中最好的爸爸媽媽!

北京華姐的慢生活說:

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父母前進一小步,孩子邁進一大步。

這就是父母的進步與女孩子教育重要關係。

確實,父母不是神仙,都是普通的人。所以每一位父母身上,一定都有不少的缺點。

但是也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之大,父母在塑造孩子的性格,培養了孩子的習慣,如果父母自己有許多的不良習慣,經常在孩子面前釋放不良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大的。

你注意過沒有?凡是脾氣暴躁,經常在家裡邊發脾氣的爸爸或者媽媽,他們的孩子很難有好的性格,也會是一個在性格上,有缺陷的孩子。

他們在父母暴力性格的影響下,要麼也會性格暴躁,要麼就是毫無自信,非常懦弱。

你注意過沒有?如果孩子的父母作息時間不規律,熬夜不早起,飲食習慣不好,暴飲暴食。生活沒有條理,房間裡亂的一塌糊塗。

或者個人不注意修飾自己,形象很差,那麼他們的孩子。也會生活沒有規律飲食習慣很差。甚至學習習慣也很差,學習用具亂放。是一個沒有章法的孩子,而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也不會好的。

所以我們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先要看一看自己是不是有同樣的問題,而且孩子的問題,是不是自己影響給他的。

如果是自己影響給孩子的壞脾氣壞習慣,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一定要努力改正自己的這些問題。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位出色的人,但是如果因為你的問題,孩子成為不了出色的人,那不是你自己的罪過嗎?

所以為了孩子,父母先來改變自己吧!

幼兒園的大可愛說:

為什麼生孩子,當你決定生下這個孩子開始,你就希望她會越變越好、越來越優秀,都是第一次當媽媽你會手足無措、甚至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一種修行,完完全全靠自己摸索,真的非常困難,這時如果育兒書籍給你引路,為什麼不學習呢?

曾經看見這樣的文章,把育兒知識比做拿著手術刀毫無經驗、第一次開刀的外科醫生、試問你敢讓這樣的醫生給你開刀嗎?

會不會為了孩子改變自己不良情緒和習慣

曾經我認為孩子跟母親是兩個個體,孩子怎樣生長,父母什麼樣的脾氣、什麼樣的習慣對孩子沒有什麼影響,只要嚴格要求孩子就好了,沒必要為了孩子改變自己的一切習慣。

但是有一件事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也是讓我記憶最深刻,當時孩子的舅舅釣了幾條魚回來給孩子裝在盆裡玩,誰知孩子竟然拿一個棍邊打邊說「打死了」,真的驚呆了我,當時孩子才一歲四五個月。

後來靜下心來才發現,是我自己影響了孩子,孩子小時候不聽話,怎麼說都不聽,氣急了就用棍子邊打邊說「打死你」。

沒想到孩子的模仿能力這麼驚人,從哪以後我就改變了自己一些不好的習慣,從正確的方向去影響孩子,我喜歡看書,孩子受到我的影響,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會拿著一本書讓我講故事。

我是 一個獨自帶兩娃的全職媽媽,專注於幼兒心理學教育,歡迎關注。

梁小七愛生活說: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財富,自己播的種,自己呵護,自己耕耘,自己收穫!何樂而不為?

當我們有了孩子的那一刻,我們就已經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我們從此要做孩子學習的榜樣,做孩子生活中的領路人,做孩子的鎧甲,做孩子的後盾。然而這一切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得好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要有新的觀念,新的教育方式。如果還是棒頭出孝子的理念,那孩子的下一代也只能繼續挨棒子了。我想沒有一個人天生就喜歡挨揍的吧!所以,科學的教育是人類進步的重要目的。

一個人的好習慣將會伴隨人的一生,它影響著人生活,工作!只有良好的習慣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能引導自己的孩子擁有好習慣,更是家長的驕傲!這樣一來,你會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孩子也會感激你的養育之恩。

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就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情緒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們的言行舉止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所以我們自己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生活中體現出來,讓孩子理解情緒的變化和情緒的影響。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我們是正的,孩子就不會歪到哪裡去。我們是歪的,孩子也不會正得起來。所以為了孩子,我們非常有必要去努力學習,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

超涵趣談說:

會的。現在很多輔導完孩子作業的家長,往往內心是非常火爆的,各種情緒糾結在心頭,無所適從,又不敢對孩子發脾氣,擔心孩子之後厭惡學習。更讓人感到無奈的還有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寫作業的速度總是很慢,出錯率高。隨便亂丟東西、毫不在乎。不聽話、不講究衛生。可氣的是他們看見父母生氣的樣子,還覺得非常的開心。即使說了父母很多遍,孩子就是不想去改,不為所動。有的父母甚至會因此對孩子大打出手,但有些孩子非常的倔強,打了也沒有用。真的是讓人不知所措。當孩子擁有了的這些壞習慣,在父母的再三提醒下,卻依舊沒有改正時,很多人都會把自己行為習慣歸結於孩子的叛逆期。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父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反思一下是否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了。

想要真正改掉孩子的壞習慣,父母可以這樣做:

1、多給孩子講怎麼樣才是正確的

給予孩子一種正確的心理暗示,比如孩子喜歡玩電子遊戲時,父母可以給孩子另外一個選項,是寫作業還是去看會兒書?這時候孩子可能就會從這兩個選項中任選一個,然後會放棄看電子遊戲,如果父母只是拒絕讓孩子玩電子遊戲,並再三提醒他玩電子遊戲不好,這時候孩子的大腦中出現的詞語只是電子遊戲,他們往往會對電子遊戲產生更加強烈的需求。

2、不要和孩子用情緒方式解決問題

很多父母只是想要通過情緒的方式去改變孩子的想法,那麼這個想法是斷然不可能會實現的。 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夠通過合理合情的方式,去解決孩子的錯誤問題,孩子其實也是很聽話的,但是如果父母沒有用到合適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孩子可能會變得叛逆心極重,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非常僵硬。很多乖巧的孩子都不是通過打罵的方式教育出來的,他們往往是在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的體貼關懷之後才有了孩子現在的這個模樣,所以,如果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能夠把身上的壞習慣全部都改掉,父母也應該去尋找一定的對策。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的養成壞習慣、改不掉,是和父母擁有的不良習慣和負面情緒有關的,孩子有樣學養,久而久之,就學來了。平時喜歡宣洩負面情緒的人,他們孩子往往會變得非常的叛逆。父母想教育好孩子,就應該做到一定的頓悟。首先自身養成良好的習慣,其次就是控制好自身的情緒,遇到問題時,不能夠隨性的、想當然的按自己的想法來。否則當我們遇到事情時,控制不住自己,我們的情緒宣洩,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當我們是攻擊,孩子自然學會攻擊,當我們是壓抑,孩子自然也是壓抑,當我們是智慧表達,孩子自然也是學會了智慧的表達。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在宣洩情緒的時候,尤其是負面的情緒,自身感覺不到什麼,其實是很恐怖的,那種壓力和恐懼,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威脅。培養一個小孩子是需要父母有極強的耐心和忍耐性的,喜怒哀樂,都要控制好,面對孩子,要懂得打心理戰,知道孩子想要什麼,他們究竟是怎麼樣想的,從而對症下藥,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更健康的成長,父母也能夠少操點心。

負面情緒需要的不僅是控制,還需要疏導。人的情緒不好,很少和事實本身有關。只要沒達到自己的需求就不由自主地感到不滿,在第一時間會「惡意」解讀他人的意圖。把自己想像成那個沒人懂、沒人在乎、沒人認可、沒人愛的人。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例如你在公司上班,向領導匯報工作,而領導剛挨了上級的批評,於是就轉而向你發洩不滿,處處挑刺兒,你積了一肚子怨氣無處可發。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吃飯的時候撒得到處都是,還不乖乖坐好吃,於是你不自覺就憤怒起來,狠狠教訓了孩子一頓。孩子委屈的哭了,恰好這時你家的貓路過,於是孩子忿忿地踢了貓一腳跑回了自己房間。這是一種情緒的傳染效應,並且由於存在力量、社會地位、等級的區別,居於弱勢的總是只能向比他更弱勢的群體發洩怒火。而孩子總是家裡的弱勢群體,往往就成為了這種壞情緒的「犧牲品」。不管是誰,在情緒煩躁的時候很難再去處理另外一些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在心情不好又面對孩子「不乖」時,父母難免會簡單、粗暴的處理問題。一般在工作與生活中,人們難免遇到不愉快,會需要給這種不愉快找到合適的出口,發洩情緒以後會讓人感覺好受一些。但父母們,在找這個出口的時候不能亂找,不要讓無辜的孩子承擔你的負面情緒。

那如何梳理我們的情緒呢?

第一步:自我關懷。當我們有情緒時,最需要做的是把關注點從外面的人和事上收回來,用來關懷自己。1、停下,呼吸。我們感到有情緒時,可以把眼睛閉起來,把關注點放在呼吸上。2、定位情緒。從頭到腳掃描下自己的身體,感受這種不舒服的情緒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最明顯。比如,你有可能感受到身體某個部位的不舒服,是疼痛、緊張或噁心。3、安撫身體的不舒服。安撫情緒,就像安撫我們一個剛出生的小寶寶一樣,告訴她,現在是安全的。把關注點放在身體不舒服的位置。感受下此時此刻的情緒和思想。比如,你可以說:我知道你經歷了很多,真的不容易,也很難過。自我關懷。而最終解開【創傷】的心結,終止惡性循環,還是需要去療愈好自己。當自己被愛夠了,她才有能力去愛別人,做到真正的接納。

第二步 :探究自己的真實需求。情緒往往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我們常常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而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當我們真正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事情就好辦了。可以問問自己:引起我情緒波動的這件事背後,我究竟想要什麼,需要什麼?這件事給我帶來的是悲傷、憤怒、難過還是失望?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我究竟想要什麼?對方的需求又是什麼?任何看得見的行為,都只是冰山一角。而浮在水上,直接可見的那一部分,只佔冰山體積的20%。比如,一位看到孩子摔跤的媽媽。如果孩子傷得不重,她的第一句話往往是充滿憤怒的:跟你說了多少次了,為什麼這麼不小心?!在這個憤怒之下,是媽媽心裡的擔憂和心疼,還有對孩子的愛。

第三步 :情緒ABC。我們的難過只是因為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人、看事和解讀

A、描述導致心情沮喪的事件。這件事情必須是具體的。「不要寫今天糟糕透了」。比如孩子寫作業重複錯同一道題

B、記錄和這些負面感受相關的想法。比如,孩子寫作業重複錯題這件事。我對孩子寫作業錯題這件事的理解是,他很粗心,粗心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會影響他的成績,會影響他的工作。因為我們才是情緒的源頭,一切看起來似乎是因人而異,實際上是因自己而起。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你自己對這些事情的態度。

C、改變固有思維,意義換框。同一件事總有不止一個意義包含其中,如果我們能找出對自己有幫助的意義,便可以把事情的價值改變。一旦我們對事情的理解、認知發生變化,那麼行為也會發生變化。如果我們想過一個健康平衡的生活,我們需要改變對情緒的認知。情緒實際上,只是一種能量而已。接收這個情緒的主要通道,是身體。對任何情緒的壓抑,都是對身體有害的。

如果想真正處理好負面情緒,那就得找到情緒的根源。身體是最有智慧的,如果處理好了負面情緒,就會實現從沮喪到鼓勵的轉變,就會對你、孩子和周圍的人的整個未來的人生產生極大的影響。

小慈谿說:

會!

我們一生很長,不懂得很多。

第一次當媽,不知道脹氣怎麼處理,不知道黃疸要不要吃茵梔黃,不知道疫苗怎麼選,不知道輔食怎麼加…

怎麼辦?只能去學育兒知識。

我在孩子出生前買了育兒百科,也沒怎麼看。主要沒想到,有了孩子之後,風吹草動,都會讓我緊張過度。畢竟孩子是我自己養的,身邊也沒有有經驗的人。

一趟趟跑醫院太折騰,而且疫情期間真的不太適合。於是我開啟了線上問診,也開啟了各種育兒班。

科學育兒最主要的不是掌握了知識,而是心裡有數,不再慌慌張張。

所以,我願意去學習原先並不清楚的育兒知識!我知道了小朋友睡眠模式,知道了小朋友有些藥不能吃,知道了有些疾病是自限性的,我們只能等待自身抵抗力戰勝…知道了許許多多,這才胸有成竹。不會亂投醫!

而且育人先育己。自己做不到的也不強求孩子,所以我也改掉了一些壞毛病,例如一直刷手機…當然,人無完人,我不要求自己追求完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808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