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合成旅與機步師首先是職務級別上的區別。
合成旅旅長級別是副師級,機步師長是正師級。
倆人如果轉業地方後,享受的對應待遇就是副廳與正廳的區別。
而實際安排工作職務時還要降兩級,分別是副處與正處。
所以,別小看了這區區一級,就這相差一級,多少人一輩子也上不去了。
中型旅與機步師在兵力規模與武器裝備的區別。
中型合成旅主要用來快速反應、應急作戰,要求有事時能以最快速度部署抵達戰區,全旅所有的戰鬥車輛裝備都能夠空運。
而這個思路,應該是參考了美軍中型旅。而美軍中型旅建設,則是從海灣戰爭中汲取的經驗。
1991年當美國決定出兵海灣時,美82師與101師的快速部隊幾乎在24小時內就部署到了戰場。但是這些部隊全是輕裝步兵,而美國第一支重型部隊直到一二周後才趕到。
在此期間,從前線指揮官到小布希政府,實際是很擔心的,因為快速趕到戰場的空降兵們沒有坦克,也沒有大炮,如果伊軍重裝甲部隊來襲,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所以戰後,美軍開始建設全輪式裝甲的中型旅,用以增強快速反應部隊的反裝甲作戰能力。
下圖,這是網上的美軍旅級戰鬥隊圖表,可以參考。
機步師兵力齊全,規模遠超合成旅。
機步師編制下,通常有三個機步團,至少一個坦克團,還有加榴炮兵團、火箭炮團、高炮\防空團等等,不計師直屬隊與後勤保障、工兵、防化、偵察等單位,僅僅團一級的一線作戰部隊,就有六至七個,營一級作戰部隊至少有二十個以上。
由此,機步師總兵力一般都超過一萬人以上,規模遠遠大於合成旅。
在武器裝備上,機步師以重型主戰坦克和履帶式重型步兵戰車、大口逕自行火炮為主,火力遠勝中型旅。
下圖,這是我軍重型機步師的「鋼鐵洪流」。
中型合成旅兵力規模大幅縮小,但有精幹高效的特點。
合成旅下面不設團,直轄數個合成作戰營。根據網上公開傳言,中型合成旅下編八個合成營,分別為步兵營三個、坦克營一個、突擊炮營一個、炮兵營一個、防空營一個、保障營一個,以及旅部與直屬連隊。
合成旅的八個營與以二十幾個營的機步師比,兵力與火力的差距是懸殊的。
但是,中型合成旅又由於規模小,顯得精幹高效,
它的主要武器系統,從運兵車,步兵戰車到火炮,實現了全輪式化。比如「大八輪」突擊炮,就有一個被稱之為「輪式坦克」的別名。
所以,與滿是重型履帶車輛的機步師相比,中型合成旅適合做快速反應部隊,因為它出動速度快,機動性遠強於機步師。
下圖,我軍中型旅的大八輪突擊炮。
我軍「旅」級單位歷史。
從建國後直到軍改前,步兵旅一級編制已撤銷多年了。而我軍在八路軍與解放戰爭早期,曾擁有大量的旅級作戰單位。
例如八路軍115、120、129師各下轄2個旅。
解放戰爭開始後,我軍各部隊改編為縱隊,縱隊下轄師和旅,比如軍史上大名鼎鼎的臨汾旅,以及359旅,同時也編有許多獨立旅。後來,縱隊改稱軍,大多數旅也擴編成師,
軍改後,我軍除了保留少數重型師之外,大多數師拆分改編成了合成旅,而大部分作戰部隊都改成了集團軍——合成旅——合成營的編組模式,這是現代化進程的探索,如今唯一所缺的就是實戰檢驗了。
最簡單直觀的區別,就是一個由6000多人組成的中型合成旅,其作戰能力大致相當於過去一個1萬人左右的機步師,而且在信息化作戰、火力支援以及快速機動方面更勝一籌。
合成旅這種作戰單位,是在人員編制、武器裝備,以及戰術思想等基礎上,根據軍事現代化的需求,而形成的適應戰術、作戰規模的多兵種協同、快速反應、確保完成作戰任務的新型合成編制。
我軍軍改後取消了師、團編制,實行的是「軍、旅、營」3級編制。以陸軍為例,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現有29個重型合成旅、23個中型合成旅、19個輕型合成旅、5個山地合成旅、6個兩棲合成旅,以及駐港部隊的中、輕混編型合成旅。
中型合成旅作為一支體系化作戰部隊,所能發揮的作用和威力,是遠超過去的機步師。而且也一改過去人員龐雜、機構臃腫的編制,轉而成為更加注重實戰化能力的隊伍。
中型合成旅的編制與重型合成旅差別不大,有4個合成營,炮兵營、防空營、作戰支援營、勤務保障營組成。區別就是把重型旅裝備的履帶式裝甲載具改為輪式裝甲載具。
從每個合成營的配置來看、都是採用大量輪式裝甲步戰車,以及輪式突擊炮、輪式迫榴炮等,而且還有坦克、防空、偵察等裝備。
這使得作為基本作戰單位的一個合成營,可以獨立完成大部分作戰任務,而且有著相當強悍的火力打擊和快速機動能力。
不一一列舉數據了,這麼說吧,一個中型合成旅配備的裝備,不但重量輕、機動性好,而且可以通過空運,就能快速到達指定作戰區域,在各種複雜地形條件下,快速展開作戰行動。
可以說摸著鷹醬過河的我們,完全是通過1991年發生的那場顛覆性的戰爭,讓當時還沒有信息化概念的軍隊發生了相當大的震撼。
由此,在認識到現代信息條件下,體系化聯合作戰的威力後,促使我們建立起了一支具有信息戰優勢、戰場偵察,火力支援,以及與空軍、陸航協同的能力的軍隊。
2015年軍改以後,中國陸軍野戰軍的編制,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各個新組建的集團軍,下轄幾個模塊化的合成旅,根據作戰任務和裝備不同,分為重型合成旅,中型合成旅,輕型合成旅,炮兵旅,特戰旅,作戰支援旅,陸航旅等不同類型。
其中,重型合成旅以履帶式裝甲車輛作為主戰武器。而中型合成旅則以輪式裝甲車輛作為主戰武器,機動性比較強,部署迅速,能夠第一時間到達前線,同時火力要比普通的摩託化部隊強大。大約相當於我軍過去的輕型機械化步兵師的精簡版。
我軍中型合成旅,下轄偵察營,合成營,炮兵營,防空營,作戰支援營。
主戰力量由數個合成營組成(我猜可能是四個),首先是一個不同以往的營部,由於合成營是最小的作戰單元,有坦克、步戰車,炮兵、偵察等多個模塊,所以合成營有一個參謀長和四個參謀的參謀組。營部有營指揮車和一輛炮兵指揮車。此外,合成營還下轄作戰支援連,轄偵察、通信、工兵等分隊。作戰保障連,轄運輸、衛生、炊事等分隊。
合成營是基本戰術單元,可以不經額外加強,直接遂行大部分作戰任務,下轄裝甲步兵連,火力連,炮兵連,作戰支援連,全都配備8x8輪式步戰車,105毫米突擊炮,營屬火力連配備8門迫榴炮。 打擊能力超過傳統的步兵團。
中型合成旅的偵察營配備光學和雷達裝甲偵察車,以及ASN206無人偵察機,這是過去集團軍才有的裝備。
中型合成旅的防空營,裝備紅旗7B地空飛彈和輪式35毫米高炮。該炮配發國產智能時間引信預製破片榴彈,其實就是阿海德彈藥。是世界最強防空高炮之一。
炮兵營配備中程炮兵偵察雷達,下轄3個122毫米輪式自行榴彈炮連和1個122毫米模塊化火箭炮連。 中型合成旅採用新炮兵體制,由過去的6門制炮兵連擴充為8門制炮兵連,裝備24門122毫米8x8輪式自行榴彈炮。
目前,中國陸軍有大約有30個中型合成旅。以輪式戰車為主,同時具備強大的火力和高機動性。幾個重點建設的中型合成旅,作戰能力可以比肩美軍的思崔克旅。30幾個中型合成旅,裝備大約9000輛的6X6輪式裝甲車或大八輪突擊炮和裝甲車,這可能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輪式裝甲車輛部隊。
俄烏之戰暴露了俄羅斯軍改的失敗,那如果換成我軍的合成旅,效果如何呢?
2015年軍改後的我國合成旅,大致相當於軍改前的機械化步兵師,但是在信息化、機動性、反應速度、戰備程度、諸軍兵種合成方面,要比單一的機械化步兵師強很多。可以說,如果俄烏之戰由我國的合成旅去打,作戰效果要好得多。我國的合成旅大致有3個類型,也就是輕型合成旅、中型合成旅、重型合成旅,其中最常見的中型合成旅。
圖為11式輪式突擊炮和08式輪式裝甲車。
軍改之後,我國現有13個合成集團軍,每個集團軍大約有12個合成旅,這12個旅一般包括6個合成旅,6個支援旅,6個合成旅就是上文說的輕型、中型、重型合成旅,而6個支援旅一般是炮兵旅、特戰旅、陸航旅、作戰支援旅、飛彈旅或遠火旅、後勤保障旅等。從中可見,我國原本在集團軍一級才配備的各種兵種如陸航、飛彈等兵種,現在都下放到了旅一級,使得旅本身就可以獨立承擔一個方向的作戰任務,而且合成化水平、聯合化水平都很高,無論是空地一體作戰、還是偵察+火力的獵殲作戰,都可以單獨執行。
甚至,在陸軍框架扁平化,並且擁有大量技術軍兵種後,在合成旅下屬的合成營一級,也實現了合成化。比如,一個營擁有營部、作戰連、炮兵連、偵察連等單位,還有坦克、步兵戰車、火炮、無人機、特種部隊等配備,因此合成營的軍兵種配備,甚至都對標了過去的師一級,單單一個營都可以獨立執行大量作戰任務,功能模塊非常完整,而且機動靈活。
圖為我軍輪式自行榴彈炮。
所有的合成旅中,以中型合成旅機動性最強。中型合成旅可以由空中運輸直接投送到前線,其主要裝備以大八輪裝甲車族為主,包括100毫米輪式突擊炮、105毫米輪式突擊炮、輪式榴彈炮、輪式防空飛彈、輪式步兵戰車等裝備。這些車輛的重量很輕、體積較小,一般不超過20噸的重量,1架運-20大型運輸機可以直接運送3輛全副武裝的大八輪車輛及其人員,就連運-8、運-9這樣的中型運輸機,都可以運輸1輛大八輪投送到數千公裡之外。
而且在公路機動中,大八輪車輛得益於輪式車輛的速度優勢,可以在公路上以最快超過80公裡的速度持續行駛,走高速公路就能快速穿插機動。輪式裝甲車輛作戰展開速度較快,在行進中就可以完成搜索、偵察、攻擊等任務,可以在機動中完成戰役。另外,輪式車輛也易於維護和保障,對後勤的依賴更小,投送的完整度更高,到達戰區馬上能形成作戰能力。
圖為我國SH-11型155毫米輪式自行榴彈炮。
中型合成旅一般還配備無人機部隊、陸航部隊、火箭炮部隊,我國的大型長航時偵察無人機和察打一體無人機都在中型合成旅有配備,在戰場可以依靠偵察無人機快速獲取整個戰場的態勢,然後出動察打一體無人機消滅埋伏和掩蔽的敵人,而且我國的彩虹-5、翼龍-2等察打一體無人機續航時間較長,一般可以超過30小時,因此完全可以做到全天候對戰場進行巡邏和火力壓制,在俄烏戰場這種平原居多的環境,察打一體無人機甚至可以取代武裝直升機成為空對地支援的主力。
中型合成旅的遠火部隊可以提供淺近縱深打擊,我國大口徑遠程火箭炮射程為200-400公裡,而且擁有制導火箭彈,可以發揮其他國家短程戰術飛彈的作用,而且由於發射密度較大,火力更加兇猛,為機動中的合成旅提供縱深火力掩護。合成旅的特戰部隊,可以在合成旅作戰的軸向和兩翼進行偵察掩護,也可以深入敵後執行破襲任務,為合成旅的安全穩定作戰提供掩護。
最後,我國的合成旅從作戰編成和諸軍兵種配置上,都和過去的軍很類似,相當於將軍的諸軍兵種配置到了現在的旅一級。一個旅6、7千人,但是在戰時可以按照過去軍的規模進行迅速擴編,將營擴為旅、旅擴為軍、連隊擴為營,集團軍的總兵力就迅速從12個旅編成12個軍,勝任類似於俄羅斯方面軍、我國過去的兵團一級的作戰任務,也就是以一個兵團完成一個方向的整個戰爭任務,完成戰略方向的大規模戰役作戰,當然,要擴編到這個規模時,恐怕就是世界大戰了。
目前,我國大約有30個中型合成旅,每個旅大約配備輪式作戰車輛300多輛,全國的中型合成旅加一起,大約有9000多輛輪式戰車,這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機動化陸軍兵力。假如此次俄烏作戰,俄軍有我們這樣的中型合成旅,那俄軍的旅戰鬥力將會倍增,諸軍兵種合成作戰會取代俄軍單一的裝甲機械化部隊地面推進。就目前來看,世界上能和我國中型合成旅比肩的,大約就是美國的「斯特賴克旅」了。
兩者區別如下:
一、建設目的不同:過去機步師建設,主要是戰鬥部隊建設,類似二戰前日本的常設師團,而現在的合成旅建設,主要是種子部隊建設,類似於二戰前的德國「十萬國防軍」,現在的一個合成旅旅長的能力要求,和過去一個軍長的能力要求只高不低,現在一個營長的能力培養,比過去一個團長的能力培養還要強化,因此體現在局部戰爭時期,我們的部隊就是精英部隊,戰鬥力強悍,能打出「零傷亡」的戰鬥,而如果爆發大規模戰爭,則能以旅為基礎,迅速擴編為軍,以合成營為基礎,迅速擴編為旅。
二、戰設目的不同:過去機步師主要圍繞所屬軍區作戰環境進行建設,目的在於保證本軍區所轄地域的國防安全,而現在的合成旅主要圍繞通用性進行建設,目的在於全域作戰,而要全域作戰,過去機步師的機動性就顯得太笨拙,因此更加精煉的合成旅就有了取代機步師和裝甲師的必要性,畢竟任何地方爆發戰事,快速到達10個旅,遠遠比慢慢到達的10個師還有用,這就是兵貴神速的道理,簡單來說就是合成旅要求的是全球作戰,而機步師只是要求在某一戰略方向進行作戰。
三、戰鬥方式不同:過去機步師主要圍繞縱向協作進行建設,而現在的合成旅主要圍繞橫向協作進行建設,也就是說過去機步師主要是在集團軍的直屬部隊支援下進行作戰,而現在的合成旅則直接在海陸空火支五大軍種的支援下進行作戰,過去支援機步師的是火箭炮,現在支援合成旅的是飛機、戰術飛彈、衛星系統等大殺器,因此過去的機步師主要是因為支援火力不足,所以需要更大的規模來彌補,而現在的合成旅則根本不用擔心支援火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可以做到更小的規模,才能做到神出鬼沒,靜則不動如山,動則石破天驚。
綜上所述,現在合成旅的獨立完成戰鬥任務的能力,不但不弱予過去的一個師,而且在多軍種支援的加持下,更是遠遠超過過去的一個師,而且合成旅並不屬於某一戰區,而是全域作戰,這就是所謂的「軍種主建,戰區主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型旅與重型旅不同:它對標的就是美國中型旅(斯特瑞克旅)——不但在火力上壓倒對手,防護上也超過美軍!
「斯特瑞克」旅(SBCT)一是使美國陸軍擁有在全球範圍快速實施戰略機動、連續72小時獨立作戰的中型部隊,以彌補現有輕、重型部隊作戰能力的不足;二是作為試驗部隊為未來戰鬥系統(FCS)為核心裝備的未來部隊的建設積累經驗。第2步兵師第3旅是美軍首支「斯特瑞克」旅,該旅的誕生標誌著美國陸軍從重裝甲機械化部隊向快速機動部隊的轉型。目前,美國陸軍共建立7支「斯特瑞克」旅:主要裝備是M1126裝甲輸送車、M1127遠程偵察車、M1128機動火炮系統、M1129迫擊炮車、M1130指揮車、M1131火力支援車、M1132工兵車、M1133醫療救護車、M1134反坦克飛彈車以及M1135核生化偵測車。它從一開始就是按照「網絡中心戰」理念設計的:強調先敵發現、先敵理解、先敵行動、決戰決勝,表明它比數位化師的起點更高——美軍第4機步師的數位化建設是在原有作戰理念及訓練與編制原則上增加了網絡和指揮控制系統;而「斯特瑞克」旅則是通過改變這些理念和原則來更好地發揮數位化系統的作用。在作戰使用上,「斯特瑞克」旅充分利用先進的C4ISR技術,可在更為廣闊分散的作戰地域內同時展開進攻、防禦作戰以及維持穩定和支援行動;
所以,中國中型旅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二實施「網絡中心戰」的國家,它的中型旅糅合了更多的中國陸軍特點;
中國中型旅以輪式裝甲車為作戰主力,所有的裝甲車均裝有30毫米機炮——足以碾壓美式中型旅;
中國中型合成旅同樣具備強大的聯合作戰能力:下轄旅部直屬單位、4個合成營,1個偵察營,1個炮兵營,1個防空營,1個作戰支援營,1個作戰保障營。它比美軍中型旅多一個營
旅部直屬單位:旅部、警衛勤務連、教導隊、自動化工作站;
合成營:裝甲步兵連,突擊車14車編制;火力連,作戰支援連等全都配備8x8輪式步戰車、105毫米突擊炮、營屬火力連配備9門PLL09型120毫米輪式自行迫榴炮。
偵察營:.營部、裝甲偵查連、特種偵查連、戰場監視連、電子對抗連(雷達)、支援保障連;它配備光學/雷達裝甲偵察車以及ASN206無人偵察機/察打一體無人機——都是以前中國集團軍才有的裝備;
防空營:轄6個連,包括1個通訊連、1個紅旗7B野戰防空飛彈連、3個由25毫米彈炮合一系統+24具HN-6單兵防空飛彈,或35毫米輪式或履帶自行高炮連,1個保障連。輪式35毫米高炮配發國產智能時間引信預製破片榴彈;
炮兵營:配備中程炮兵偵察雷達,下轄3個122毫米輪式自行榴彈炮連、1個PHL11型122毫米模塊化火箭炮連、1個紅箭-9反坦克飛彈連。 採用新炮兵體制,由6門制擴充為8門,裝備24門122毫米8x8輪式自行榴彈炮、8門122mm火箭炮、8輛反坦克車;
作戰支援營:警衛勤務連、機動通信連、指揮通信連、防化連、工兵連、電子對抗連;
勤務保障營:警衛勤務連、供應保障連、修理一連、修理二連、衛生連、運輸連;
數 量:30個,合計9000餘輛各類輪式裝甲車(炮)輛;
按照2007年軍改之後的中國新機步師編制:下轄三個旅、旅下轄三個營、營下轄三個連、連下轄三個排。一般來說,一個機械化師下轄三個機械化步兵旅、一個坦克旅、一個炮兵旅、一個防空兵旅、一個直升機中隊以及後勤直屬隊;
師部:(連級)師司令部機關、1個工兵營、1個電子對抗營、1個防化營、防空兵分隊、師警衛連;
機械化旅:每個排擁有4輛86式步戰車,合計351輛步戰車;
炮兵旅:72門122mm自行榴彈炮;
坦克旅:105輛88式+99式坦克;其中擁有一個35輛99式坦克團;
防空兵旅:每個防空團擁有一個57mm高炮營(24門)、2個雙管37mm高炮營(36門);
師屬防空飛彈:27輛防空飛彈車、108具單兵攜防空飛彈;
師屬直升機大隊:一個攻擊直升機中隊(6架武直9G)、一個運輸直升機中隊(6架米-171或者直-9);
機步師除了可以獲得軍屬155mm自行榴彈炮和火箭炮的支援外; 它可以獲得一個反坦克營的支援:6門89式反坦克炮、18套自行「紅箭-8」反坦克車;如果急需加強防空火力,軍屬防空旅可以提供「紅旗-7」和57mm高炮支援;
對比可見:除了指揮層級簡化、高效之外;中型旅的地面火力已經從機步師屬火的最大30公裡延伸到40公裡(122mm火箭炮)、反坦克火力/密度從6公裡延伸到10-12公裡、電子戰能力/防空火力全面超過機械化師、後勤保障模塊化能力讓機步師望塵莫及!而且,中型旅的夜戰能力、信息戰能力、空地一體戰能力讓機步師編制遠遠落後;
2017年,每個合成營派一名陸航引導員,可直接召喚兩架武裝直升機行動,由合成營營長統一指揮/使用;2020年,朱日和演習已經有陸航引導員加入分隊…
尤其重要的是:中型合成的快速部署能力超過機步師!由於都是輪式裝甲車輛,運—8/20機艙按照它們尺寸打造,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投送到數百上千公裡的戰區,真正做到「飛行陸軍」!
怎麼說呢,紙面上的戰鬥力,比如火力打擊,機動力等,可以和之前的機步師匹敵,但是,實際執行作戰任務時,因為人力少了大約40%,在大國對戰時,一個合成旅無法單獨完成一個方向的戰術任務,兩個合成旅又浪費了,這個改革效果,是有待商榷的。
據我了解,自2015年軍改以來,中國陸軍野戰軍的編制,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各個新組建的集團軍,下轄幾個模塊化的合成旅,根據作戰任務和裝備不同,分為重型合成旅,中型合成旅,輕型合成旅,炮兵旅,特戰旅,作戰支援旅,陸航旅等不同類型。目前,除軍委保留了一批直屬步兵師外,我軍大部分已成為集團軍直屬的合成旅。無論是在國內軍事演習,還是與俄羅斯的聯合軍事演習中,「中型合成旅」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其中,重型合成旅以履帶式裝甲車輛作為主戰武器。而中型合成旅則以輪式裝甲車輛作為主戰武器,機動性比較強,部署迅速,能夠第一時間到達前線,同時火力要比普通的摩託化部隊強大。大約相當於我軍過去的輕型機械化步兵師的精簡版。
中型合成旅,下轄偵察營,合成營,炮兵營,防空營,作戰支援營。主戰力量由數個合成營組成。首先是一個不同以往的營部,由於合成營是最小的作戰單元,有坦克、步戰車,炮兵、偵察等多個模塊,所以合成營有一個參謀長和四個參謀的參謀組。營部有營指揮車和一輛炮兵指揮車。此外,合成營還下轄作戰支援連,轄偵察、通信、工兵等分隊。作戰保障連,轄運輸、衛生、炊事等分隊。合成營是基本戰術單元,可以不經額外加強,直接遂行大部分作戰任務,下轄裝甲步兵連,火力連,炮兵連,作戰支援連,全都配備輪式步戰車,突擊炮,營屬火力連配備迫榴炮。 打擊能力超過傳統的步兵團……。
目前,我國陸軍大約有30個中型合成旅。以輪式戰車為主,同時具備強大的火力和高機動性。幾個重點建設的中型合成旅,作戰能力可以比肩美軍的思崔克旅。30幾個中型合成旅,裝備大約9000輛輪式裝甲車或大八輪突擊炮和裝甲車,這可能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輪式裝甲車輛部隊。那麼,現在的合成旅,跟過去的機步師區別究竟在哪裡呢?個人認為其主要區別在於:
一是人數不同,過去我軍最初有近70個軍、200個建制師。且師有三個步兵團,兩個炮兵團,兩個坦克團,一個師的兵力就有一萬多人。現我軍整編為18個集團軍,集團軍中的一個合成旅只有四千多人。
二是編制不同,過去步兵師有三個機械化步兵團,一個坦克團,一個空防團,一個炮兵團,一個直升機旅,一個下屬單位。每個步兵團由3個機械化步兵營、1個通信排和3個機械化步兵連組成。新組建的機械化步兵旅(合成旅)將由8個營、4個合成營、1個偵察營、1個炮兵營、1個防空營和1個戰鬥支援營組成。
三是裝備不同,過去,步兵師擁有99式主戰坦克、97式雙向戰車、89式裝甲運輸車、遠程火箭炮、履帶式自行榴彈炮、自行榴彈炮、輪式自行突擊炮和紅箭-9A反坦克飛彈發射器。紅箭-8反坦克飛彈發射器。除上述裝備外,合成旅還擁有300輛輪式裝甲車或大八輪突擊炮和裝甲車、光學和雷達裝甲偵察車,以及無人偵察機地對空飛彈和輪式高射炮。(涉及軍事機密,具體裝備規格數量恕不祥述)
四是作戰範圍不同,過去步兵師主要圍繞有限的範圍,即軍區的作戰環境進行防禦,其職責是保障軍區所轄地區的國防安全。而合成旅的機動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大幅提升,防禦區域大幅擴大,意味著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協同作戰。綜上所述,合成旅類似於增強團的原戰鬥群,但增強團的建立是臨時性的,而合成旅的建立是固定性的。但合成旅具有極高的機動性和攻擊性。
圖片裡的兩種戰車:一個是8×8輪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另一個是8×8輪式步兵戰車 它們都是09式步兵戰車家族成員。
旅,是我軍在2015年軍改之前很少見的一個編制,以前我軍的集團軍編制為:軍–師–團–營–連這樣的架構組成,而旅這個編制很少出現,即便是有也是某些特殊部門的編制,比如:海軍陸戰隊就是旅一級編制。
由09式步戰車底盤變形而成的11式105毫米突擊炮(也稱「輪式坦克」)目前我軍中型旅下轄四個合成營,每個營又下轄一個突擊炮連,每個連裝備14輛11式「105突」,全旅共計56輛!這樣強大的直射火力完勝「斯特瑞克」旅。
通過軍改之後,我軍集團軍編制為:軍–旅–營–連這樣的架構,具體到中型合成旅總員額在5500~6000人左右,可能下轄八個營,其中:4個合成作戰營、一個特戰營(偵察營)、炮兵營、防空營、支援營(可能是以前的電子信息化大隊,搞電子偵察和對抗的)。
合成旅炮兵除了前面說的122毫米輪式榴彈炮之外,模塊化40管122毫米火箭炮是合成旅炮兵營的主要打擊火力。
總體來看,合成旅的員額與我軍以前的機步師相比員額減少了一半,武器裝備完全輪式化,沒有了以前機步師裝備的坦克,但是擁有先進的105毫米突擊炮,完全可以對抗T55/62這樣二代坦克。
如果出現敵更先進的坦克,合成旅當中還有「紅箭–9」重型反坦克飛彈完全可以消滅之!大可不必為合成旅沒有配置坦克,難以對抗敵機械化部隊坦克而擔心!
09式戰車家族中的保密通訊車,現代戰爭能否贏得通訊保障/電子對抗是打贏的關鍵,合成旅是我軍體系化作戰當中的一環,並不是單獨作戰,需要旅編制之外的其它裝備配合,提供數字信息鏈獲取遠距離戰場感知能力。
軍改後的合成旅由於裝備09式步兵戰車和特種變型車,使高速機動能力大大加強,一晝夜可以奔襲1000公裡,這是以前機械化步兵師根本做不到的,成為名副其實的快速反應部隊。
現代戰爭火力打擊的強弱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我軍合成旅有可能在將來裝備輪式155毫米榴彈炮,有了大口徑的火炮,對敵打擊的強度會更大!
總之,由師改旅是我軍適應「新時期軍事鬥爭」需要的一次成功轉型,邁出了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高效型轉變的重要一步!
合成旅和機步師的關係就是一個是現在一個是過去,2015年解放軍軍改後,原有的機步師基本都被拆分改編成了合成旅、特戰旅或裝甲旅。所以師改旅後過去的機步師、摩步師、裝甲師等自然就成為了過去,而目前合成旅已是陸軍戰術兵團的主體,其地位自然不言而喻!
師改旅以後,新成立的合成旅自然和原先的機步師有所區別。首先最直觀的就是人數上的不同,原先我軍師一級作戰單位通常有12000人左右的兵力編制,改旅後一個合成旅的規模自然就沒那麼多了,據悉目前合成旅的人數大約只有過去機步師的一半,也就是6000人左右。
其次在建制上,由師團制改為了旅營制,沒有了師和團,所以旅就成了集團軍直接的下級,然後旅的直接下級就到營。不過也需要指出的是,旅是副師級建制,裡面的軍政主官都是副師級大校,所以人員配置方面也沒有師一級的那麼高。
接著在構成上,一個合成旅通常下轄4個合成營,然後還有炮兵營、防空營、作戰支援營和勤務保障營各一個。這種構成其實跟師一級的差不多,只不過精簡為了營而已。不過這樣的配置依然兼顧了火力支援、後勤保障、戰鬥以及防空等功能,所以原先的優勢依然還在,並且還賦予了許多新特色。
最後在戰鬥力上,師改旅雖然許多部隊被重新拆分改編,但我軍的整體戰鬥力並未因此而下降,反而還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因為此番改革讓多兵種協同作戰能力得到了真正下沉,像一個合成營就編有步兵、炮兵、工兵等十幾個兵種,實現了小而強、強而專、專而精的特點。
另外由於指揮層級的減少,賦予了旅營級更多的自主權,所以在戰鬥中,旅一級的指揮高度扁平化,更顯精幹、靈活、和高效。而軍隊信息化、數位化的建設成果,不僅可以彌補人數上的減少,還讓部隊的作戰能力更上一層樓。所以可以說現在我軍一個旅的戰力,一點都不比過往的一個師差。
而說到師改旅,有一個國家就不得不提及,這個國家就是俄羅斯。俄羅斯軍隊的師改旅工作也進行了多年,但好像到後面越改越無力,特別是通過這次俄烏戰爭,俄軍的表現有點讓人失望,時常出現「攻不動,守不住」的尷尬局面。
所以俄羅斯的師改旅並不算成功,而究其原因,個人覺得還在於錢的問題,畢竟軍事改革不是一般的費錢,沒有龐大的資金投入是做不好的。而俄羅斯的經濟狀況我們也都心知肚明,所以沒有錢人員的培訓、武器的更新換代都無法跟上改革的計劃。
當然俄羅斯畢竟家底深厚,他們還有龐大的核武庫作為國家安全的支撐。所以他們失敗了還可以再來,只要自身不分裂,誰也不能拿他們怎樣。不過對於我們而言可沒那麼多犯錯的機會,所以每一步都要深思熟慮。
綜上所述,合成旅作為軍改後的產物,其和原先的機步師區別還是挺大的。但改革沒有變化那還能叫改革?所以唯有適應時代勇於變革,才能一直強大。目前我軍正處在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之上,這一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如果把握得好,在未來二三十年內實現強軍夢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