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三國演義》中幾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單個字,有沒有兩個字的人呢?

平沙趣說歷史說: 簡單來說,有,而且很可能不在少數。 因為《三國演義》的火爆,三國時期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火的一個…

平沙趣說歷史說:

簡單來說,有,而且很可能不在少數。

因為《三國演義》的火爆,三國時期成為我國歷史上最火的一個時期,也是因為這本小說,人們可以發現當時的一個人名現象,那就是很多人都是單字名,跟今天雙字名為多的情況不同。

《三國演義》雖是小說,卻有其歷史基礎,書中背景和人物多取材於史籍,只有少數是虛構,書中的現象其實也反映了正史記載中的人名特點。

對於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說法,其中最流行的是王莽下令禁止取雙字名。

《漢書·王莽傳上》載:莽念中國已平,唯四夷未有異,乃遣使者齎黃金、幣、帛,重賂匈奴單于,使上書言:「聞中國譏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從聖制。」

《漢書·王莽傳下》載:莽曰:「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

根據《王莽傳》的記載,在漢平帝繼位後不久,再度掌權的王莽下令禁止雙字名,一大批人因此改名,包括匈奴單于囊知牙斯和王莽長孫王會宗。後來王會宗有謀反企圖,事發後自殺,王莽下令將其復名會宗,以示貶損。

王莽是個復古派儒生,他認為西漢末年的社會亂象是由於沒有嚴格執行聖人禮治導致的,要想「重建」上古大同社會,必須進行改革,所以他掌權後對各項制度都進行了改革,即「王莽改制」。可惜越改越亂,引發了全國性的大起義,王莽自己也身死族滅。

王莽覆滅後,華夏大地陷入軍閥割據的亂世之中,最終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重新統一。

王莽死後,他生前頒布的種種措施都被推翻,雙名禁令理應一同被廢,而且此令從頒布到廢除不過二十餘年,最多只有一代人,怎麼能夠影響東漢兩百餘年直到漢末三國時期呢?

而且王莽頒布禁令的理由就有問題,他收買匈奴單于上書提到改名原因是「聞中國譏二名」,這一說法出自《公羊傳》。

《公羊傳·定公六年》載: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運。此仲孫何忌也,曷為謂之仲孫忌?譏二名,二名非禮也。

由於孔子作的《春秋》非常簡略,一字含褒貶,如果沒有註解的話,後人非常難懂,於是就有了《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這「春秋三傳」。

三傳的作者再怎麼能體會聖人之意,他們也並不是孔子,難免會有解釋不出來的地方,《左傳》還好,它其實算是《春秋》的擴充版,史料較為詳盡,對《春秋》的解釋尚屬次要,而《公羊傳》和《穀梁傳》就有點「為解釋而解釋」的味道了,比如這處「譏二名,二名非禮也」就難以服眾。

《公羊傳》認為「二名」就是雙字名,於禮不合,所以孔子將「仲孫何忌」寫作「仲孫忌」,但其實孔子從沒有發表過雙字名不符合禮的言論。他所推崇的上古賢君中,帝堯名放勳,帝舜名文命,都是雙字名。

《禮記·曲禮》載:「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

這是周禮避諱的準則,「嫌名」是指跟名同音的字,也就是說同音字不用避諱,雙字名只要不一起用就不用避諱。可見在周禮裡面,雙字名是很普通的事物,避諱制度都特意作了規定,完全看不到非禮的影子。

不過這一說法在漢朝還是很有市場,原因很簡單,建議漢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董仲舒,那就是學《公羊傳》出身的啊,這一學派流行起來幾乎是必然的事。隨著儒家思想的流行,「二名非禮」逐漸成為上層公認的理論,直接影響了士族在取名上的傾向,王莽的禁令不過是這一意識的體現罷了。

那麼問題來了,上層逐漸走向全體單名化,基數更為龐大的下層民眾取名又是如何?

很遺憾,在正史是基本找不到這個答案的,因為正史是帝王將相的家譜,只記載對王朝興衰起到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們大多為上層,下層百姓的身影大多被淹沒了。

翻看《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其實上層出身也是有雙字名的,比如大儒鄭玄的孫子就叫鄭小同,不過這類人很少,至於下層,我們只能從零星記載中窺伺一二。

《三國志·公孫瓚傳·裴松之注》:英雄記曰:若故卜數師劉緯臺、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等三人,與之定兄弟之誓,自號為伯,謂三人者為仲叔季,富皆巨億,或取其女以配己子,常稱古者曲周、灌嬰之屬以譬也。

算命師、小販和商人無疑是當時社會的底層,而這三人均為雙字名,大膽想像一下,在漢末三國時期,會不會是上層單字名為多,下層反而是雙字名為多呢?

魁哥說歷史說:

有兩個字的,至少還有五個人。

看三國演義,大家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小說裡面出名的人物,大多是單個字,比如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權,這是為什麼呢?那麼在整個三國演義中,到底有沒有兩個字的人呢?

事實上,東漢末年的上層人士,大多都信奉這麼一個概念,那就是「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 。也就是說,名字裡面要是有兩個字,是於禮不和,所以大多數有識之士,都是選擇在姓後面跟一個字就行了。值得注意的是,諸葛亮的名字雖然看起來是兩個字,但其實他是複姓諸葛,本質上來說,他也是一個單字!這一點,就類似於司馬懿的名字,複姓司馬,單字懿!那麼在整個三國演義中,到底有沒有兩個字的人呢?

事實上,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兩個字於禮不和,但是還是有不少人都取兩個字的,至少此五人的名字是兩個字。

一、黃月英

黃月英就是典型的名字裡面有兩個字,他老爹叫黃承彥,可見她並非是複姓黃月,而是單姓黃!黃月英非常出名,他老爹和荊州劉表是連襟,地位非常高,而且他老爹本來在荊州就比較出名,連帶著黃月英也非常出名了。黃月英這個人長得並不是非常漂亮,但是她知書達理,非常聰明,是個典型的賢內助,所以最終她和諸葛亮結為了一對,成為了一段佳話!

二、邢道榮

荊州名將邢道榮也是個典型的兩個字之人!邢道榮在三國演義中非常出名,當然了,他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為他武功有多高,而是因為他敢於挑戰趙雲和張飛,結果最終被輕鬆解決!

邢道榮乃是零陵郡,當時諸葛亮率張飛趙雲進攻零陵郡,可謂是聲勢浩大,要知道張飛曾一百回合打平呂布,還曾據水斷橋,嚇得曹營眾將不敢追擊,其強悍之名早已響徹天下!而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殺得曹軍屍山血海,令天下為之動容,就連東吳眾將,聽說趙雲之名都要豎起大拇指,可見這兩人的名聲有多大,天下人是多麼的佩服他們!然而在邢道榮看來,張飛趙雲雖勇,但他邢道榮也不差,人家也是有萬夫不當之勇的,所以面對諸葛亮的挑釁,他直接就殺了過去,勇氣可嘉!

原文:用扇招邢道榮曰:「吾乃南陽諸葛孔明也。曹操引百萬之眾,被吾聊施小計,殺得片甲不回。汝等豈堪與我對敵?我今來招安汝等,何不早降?」道榮大笑曰:「赤壁鏖兵,乃周郎之謀也,幹汝何事,敢來誑語!」輪大斧竟奔孔明。

不得不說,邢道榮真是一個猛人,竟然敢直接反駁諸葛亮,而且還向諸葛亮衝殺了過去,不過他雖然勇氣可嘉,但實力確實不怎麼樣,最終被幾個回合就被張飛給擊敗了,投降後的邢道榮又再次反叛,結果被趙雲一槍擊殺,結束了他不自量力的一生,給江湖中留下了一個傳說!

三、武安國

武安國應該是三國演義中出現的第一個兩個字的名將,而且他還是第一個從呂布手下生還的名將!諸侯討董時期,呂布戰鬥力爆表,敢於同他交手的人,幾乎都死於他的方天畫戟之下了,直到北海猛將武安國上場,才勉強和呂布打了個十多回合,而且只是被呂布斬斷手臂了,並未傷及性命,可見這武安國還是比較厲害的,只不過他比較倒黴,遇到了呂布這麼個天下第一猛將!

四、裴元紹

裴元紹也是那種名字裡有兩個字的人,他原本是周倉的手下,曾想跟著周倉一同投奔關羽,不過最終被關羽拒絕了。按理說,裴元紹也算是勉強和關羽搭上線了,他的前途應該是比較好的,不過他這人比較倒黴,竟然去搶劫趙雲,偏偏當時的趙雲又無處可去,面對搶劫,趙雲自然是非常憤怒的,於是裴元紹也就比較倒黴的死在了趙雲手中,令人遺憾!

五、胡車兒

胡車兒也是那種名字裡有兩個字的人,估計沒人見過有胡車這個複姓的吧?胡車兒是三國演義中的大力士,能力負五百斤,日行七百裡,非常強悍!他原本是張繡的手下,在宛城之戰中,他奉命偷取了典韋的雙戟,導致典韋沒有趁手兵器,最終在張繡軍的圍攻下身亡!不過典韋身死後,胡車兒也消失了,估計他也怕曹操找他算帳吧!

結語

綜合來看,雖然三國演義中大多數人的名字裡都是單字,但是也有不少人有兩個字的,比如上面說到了武安國、裴元紹、黃月英、邢道榮、胡車兒五人,除了這五人,你還知道哪些人名字裡有兩個字呢?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初曉兒說:

《三國演義》中,幾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單個字,繼承了古代文化傳統。

名、字並行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單個字做名字也與王莽改制有關。

《三國演義》中有名字是兩個字的人。

一、《三國演義》中,幾乎所有人物的名字都是單個字,繼承了古代文化傳統。

魏蜀吳三國時代以前,中國歷史上就有許多名字是單個字的人物。

孔丘、孟軻、李耳、荀況、韓非、劉邦、項羽、韓信、蕭何… …無數人都是單個字的名字,再在名字的前面冠以不同的姓。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以單個字作為名字,無非是繼承傳統,習慣使然。確實幾乎所有人物都是單個字做名字。

比如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曹操、張遼、許褚、典韋 、孫權、周瑜、魯肅、陸遜… …

外國,比如俄國人的名字很複雜,一般分為三部分,前面是名字,中間是父親的名字,最後是姓。比如列寧的全名是弗拉基米爾·伊裡奇·烏裡揚諾夫。這種取名方式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種文化傳統。

二、中國人名、字並行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所謂名、字並行。是指一個人有名又有字,名和字都指的是同一個人。

比如《三國演義》裡,曹操字孟德,孫權字仲謀。

現代人物比如毛澤東字潤之,蔣中正字介石。

人的名與字一般意思上緊密關聯。

曹操名和字裡面的「操」和「德」意思相近,「德操」常常組成一個詞。孟仲季是表示順序的,曹操有可能是家裡的老大。

孫權名和字裡面的「權」和「謀」也是意思相近,「權謀」常常組成一個詞。孫權就是家裡的老二,他的哥哥叫孫策。

毛澤東的「澤東」兩個字的意思就是恩澤惠及東方,「潤之」,「潤」字與「澤」字意思相近,「之」代指東方。名字相得益彰。

蔣中正的「中正」,源於《易經》,是不偏不倚,正直、中直的意思。「介石」也是源於《易經》「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形容堅定不拔,操守堅貞。名和字也是意思相近。

有名有字,名字意思緊密相關,相互補充,相互說明,這是一種意蘊很深的文化現象。

但是當代人戶口簿上名字合而為一,不允許有名又字。

三、《三國演義》中,單個字做名字也與王莽改制有關。

王莽篡政後,實行改制,其中一項就是改地名、人名。

王莽廢除「二名」,所謂二名,就是兩個字的名字,只允許人的名字是一個字。

王莽有一個孫子,本來的名字叫會宗,按照王莽「去二名」的召令,改名叫王宗。這個王宗企圖篡位自己當皇帝,但他的反叛被王莽撲滅了。王莽很是生氣,下令把他的名字改回去,還是叫王會宗。

這說明,王莽時期,兩個字的名字反而變成了貶義的稱呼。

王莽篡政改制,是西漢末年,三國是東漢末年。相隔僅兩百年。王莽改名餘波延續到這個時期,也是說得通的。

四、《三國演義》中有名字是兩個字的人。

《三國演義》名字是兩個字的還是不少。這點無須展開說明。

比如受衣帶詔共同謀殺曹操的王子服,投降吳國導致關羽兵敗的傅仕仁,北海太守孔融的部將武安國,零陵太守劉度手下武將刑道榮等人都是。

豹眼看歷史說:

豹眼認為幾乎沒有,雖然有些人物是三個字,但你說不清它是名還是字,大概率而言,是名的可能性不大,一般是字。

也就是說,有些人的名字是三個字(複姓除外),我們誤以為是他的名,其實是他的字。

題主是個有心人,這看似是一個很隨意的小問題,其實很有文化內涵,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去清楚地了解,因為中國人名姓是個大問題,裡面有大學問。

走在大街上,經常看到一些地攤或者門店,都有一些專門起名的人。國人給孩子起名也很講究,除了對一個新生命的喜愛之外,還寄託無限的期望,這是很好的事情。

今天起名,一般是先取個小名,叫著親切,再取個學名,寄託志向。

民族要復興,文化要自信,遠不是建幾座祠廟,修幾座帝王古蹟,把關公像搞得多高,就可以了。不僅要完善硬體,更應該注重民族文化軟實力的建設。

就說題主提到的問題,現在許多年輕人幾乎不懂得何為姓,何為氏,何為名,何為字,為何還有號?

連自己的名字都搞不清楚,何來的文化自信,何來的民族復興?

豹眼學識淺薄,不能給出一些具體的答案,但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供大家交流思考。

因為這是文化,是歷史,是我們的根。

名姓那些事兒?

茶餘飯後,拉呱聊天,一開始總喜歡說我講一個有名有姓的故事,以表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

如果你講的故事無名無姓的話,其真實性就大打折扣,聽眾的感受就大不一樣。

其實,直接說有名有姓是不對的,這是不符合歷史習慣的,人名是不可以隨便稱呼的。

閱讀史書,一般傳記的習慣是,魏武帝,姓曹名操字孟德、先主姓劉名備字玄德,之後就很難再看到直呼其名的情況,一般只稱呼其字,大多稱官銜和爵位。只有自己謙稱時才自稱其名,別人不能叫,否則就是大不敬,而且顯得自己特沒有教養。

當然了,如果是對手、是敵人,直呼其名的時候有,也是蔑視、貶低的意思。

煮酒論英雄,曹操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看曹操多麼謙虛哦。

《關張馬黃趙傳》記載,馬超臨死之前,給劉備上疏說:

「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託陛下,餘無復言。」

從這裡看,曹操把馬超一家殺了二百多口,馬超也沒有直呼曹賊或曹操,而是稱呼孟德。

這裡不方便稱呼曹公或者丞相,但也不合適稱曹操,不是馬超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馬超畢竟是懂禮儀的人,直呼曹操其名是他自己沒有修養。

但這不是絕對的,也有直呼其名的時候。

《先主傳》記載:

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寧舊都。

這裡,劉備就直呼曹操為操。

劉備要自立為漢中王,在給獻帝上表時提到了曹操。跟帝王說起臣子,就不能提字,只能直呼其名,這是對帝王的敬重,因為劉備與曹操都是獻帝的臣子之故。

之所以馬超不直呼曹操其名,是因為曹操不是劉備的臣子,就資格、威望而言,曹操比劉備要牛逼的多。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了,馬超不敢把曹操看作是同僚或劉備的臣子。

無論是《三國志》等史書還是《三國演義》,基本都遵循這個準則。

歷史問題的邏輯思維

據《漢書·王莽傳下》記載:

莽曰:「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復名會宗。」

王莽稱帝以後,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改名字,改人名、改地名、改物名,弄得面目皆非。

特別是把人名全部改為單字,禁止使用兩個字的人名。

王莽長孫王會宗,改制後叫王宗。後來因為有謀反企圖,事發後自殺,王莽下令將其復名為會宗,以示貶損。

這就是說,在王莽之前,是同時存在單字和雙字人名的,也不存在貴賤尊卑的不同。王莽禁止使用雙字後,雙字就有了貶損的意思。不是沒有了雙字的人名,而是具有了特殊的含義。

因為有這個說法,家長誰還會給自己孩子取一個找損的名字,一般不會取雙字。

王莽稱帝失敗,許多地名、物名都改了回來,人名也絕對不會沒有雙字的情況。

但王莽折騰了一二十年,這個習慣還是保留了下來。東漢建立以後,就很少出現雙字的情況了。

從王莽弄得這一出來看,在其之前雙字人名較多,之後較少。

但不能隨便直呼其名的習慣還是得以保留了下來。

《三國演義》裡那些人名的事

按照古人不直呼其名的禮制,以及王莽之後多為單字名的習慣,演義中出現的三個字的姓名,豹眼推測,很可能那不是他的名而是他的字。

夏侯惇、諸葛亮、司馬懿等人因為是複姓,不在其列。

演義中比較經典的上將有兩位,一是上將潘鳳,一是上將邢道榮。

這二位神仙都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是否真有其人,史書沒有交代。這與本題無關,不去探討。

但說到人名,一是單字,一是雙字。混在一起,難以分辨究竟。潘鳳的「鳳」是個單名,沒有問題,但邢道榮這個「道榮」,是名還是字並不好說。

羅貫中在講述三國故事時,就像今天我們隨便稱呼人家曹操、劉備一樣,不很嚴謹、很不禮貌。

十八路諸侯伐董卓的時候,冀州牧韓馥大喊「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這是從老羅嘴裡喊出來的,韓馥未必會如此不懂事。

看一下邢道榮的出場情況吧:

卻說零陵太守劉度,聞玄德軍馬到來,乃與其子劉賢商議。賢曰:「父親放心。他雖有張飛、趙雲之勇,我本州上將邢道榮,力敵萬人,可以抵對。」劉度遂命劉賢與邢道榮引兵萬餘,離城三十裡,依山靠水下寨。

演義第五十二回說到,劉備進攻零陵,太守劉度與其子劉賢商議,劉賢說:「我們有上將邢道榮,力敵萬人,可以抵對。」

這就好比是關羽斬顏良。

有人對曹操說:「袁本初十分厲害,有上將顏良、文丑。」

曹操說:「木事木事,吾有文遠、雲長。」

從劉度爺倆的話語來看,直呼張飛、趙雲,因為他們是敵人,對上將邢道榮直呼其名的可能性不大,否則,非常不禮貌。

再說,豹眼的感覺,道榮二字更像是字,不太像名。看看雲長、翼德、子龍等人的字,

是不是很相像哦。

因為邢道榮是羅貫中塑造的人物,查不到他的具體情況,只能是推測。

再說一下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時,另一個人物武安國。

武安國是北海太守孔融手下戰將,與呂布戰了十幾個回合,被一戟斬斷了手臂後被救走。

武安國究竟姓武「」還是姓「武安」存有爭議,就演義而言,不論是嘉靖本還是毛本都簡稱其為「安國」。以此,他應該是姓武,不姓武安,否則應該簡稱為「國」。

據漢末野史記載,武安國,複姓武安,名國字霸侯,是武安君白起的後人。戰國白起,被封為武安君,其後人改用複姓為「武安」。

這就是說,武安國,姓武安單名國,並非姓武雙名「安國」。

就算武安國姓武,「安國」二字也很像是字而不是名,並不一定是名不可。

如東晉史學家孫盛,姓孫名盛字安國,感覺是不是很合常理哦?!

史書中那些雙字的人物

羅貫中老先生虛構的一些人物,不好做具體的解讀,看一下《演義》提到的、在史料中能找到的一些人物的情況吧。

與董承一起參與「衣帶詔事件」的王子服、吳子蘭的情況。

王子服,字子由,東漢偏將軍。

《三國志·先主傳》稱他為王子服,但《後漢書》改稱他為王服,《後出師表》則稱他為李服。

吳子蘭,史料記載很少,不清楚是名還是字,就不能絕對認為是名,更可能是字。

與糜芳一起投降孫吳,迫使關羽戰敗被殺的傅士仁,字君義,幽州廣陽人。在史書上一般記載其姓名為士仁,《三國演義》及《資治通鑑》記載其姓名為傅士仁。

如《三國志·關羽傳》記載: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

陳壽稱糜芳為糜芳,不太可能稱傅士仁為士仁,這不合規矩哦。士仁,姓士名仁字君義,是否很合常理哦?

王子服、傅士仁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但其名字在說法上有出入,這就說明以兩字為名的情況都有些特殊,也反證了單字才是正常的取名準則。

再如曹操著名的謀士戲志才,「志才」二字不清楚是名還是字。雖然他是寒門士族出身,但也不至於有名無字或有字無名。恐怕是因為較早去世,史料記載不全之故。也由於不方便直呼其名,只稱其字,也就留下這個懸念了。

王粲《英雄記》記載:

「所寵遇驕恣者,類多庸兒,若故卜數師劉緯臺、販繒李移子、賈人樂何當等三人,與之定兄弟之誓,自號為伯,謂三人者為仲叔季。

這說得是公孫瓚與算卦的劉緯臺、賣布的李移子、商人樂何當等人結為弟兄,公孫瓚自為老大,自稱為伯,稱他們三人為仲叔季,也就是老二老三老四。

公孫瓚,姓公孫名瓚,字伯珪(一說圭),這沒啥說得,但其他三人不見有仲叔季的字樣。

但並不說明這三人地位低下就取雙字為名,或許他們這是未結拜之前的字。

像劉備是販鞋的、關羽是販棗的、張飛是殺豬的,不一樣有名有字嗎?儘管關羽、張飛的身份存有爭議,但劉備織席販履一事,是沒有爭議的。

也正因為他們社會地位較低,史料不會太重視他們;朋友之間又多稱呼其字,不方便直呼其名,因而他們這兩個字更可能是字而不是名,這跟戲志才的情況類似。

今天,無論姓還是名,僅僅是一個符號稱謂而已,但古代絕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稱呼的。想改姓那是相當困難的事,同樣,取個名和字,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題主所言,就《三國演義》來說,豹眼認為幾乎沒有雙字的名。

豹眼見識淺薄,如果友友們發現了兩個字的人名,敬請不吝賜教。

註: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刪除。

筱原123說:

三國時人物取名習慣多用單字,傳說這個習慣來源於王莽。

王莽上臺後,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對「名」特別重視,他一上臺,掀起一股改名風。首先把中央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改地名。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王莽被推翻,習慣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一直到三國時代,所以三國人物多是單字名。

三國演義內也有雙字名的,不過比較少。如:

王子服、傅士仁、程遠志、呂伯奢、黃承彥、龐德公、嚴白虎、張世平、裴元紹、曹安民、秦慶童、李春香、辛憲英、孟公威、石廣元、崔州平、劉不疑、劉元起、郭攸之、蔣義渠、刑道榮、眭元進、韓莒子、呂威璜、胡車兒、胡赤兒、吳子蘭、婁子伯,鄧戲才, 武安國 馬元義 尹大目 呂威璜 蔣義渠 韓莒子 許子將 ,馬日磾

洗雲忘言說:

在全三國演義中,名字為兩個字的有張世平、馬元義、程志遠、馬日譂、嚴白虎、楊大將、曹安民、呂伯奢、胡車兒、胡赤兒、王子服、吳子蘭、黃承彥、龐德公、裴元紹、眭(sui)元進、韓呂子、呂威璜、蔣義渠、烏桓觸、邢道榮、婁子伯、單子春、傅士仁、沙摩軻、武安國、軻比能、忙牙長、兀突骨、董荼那、阿會喃、郭女王、郭攸之、徹裡吉、辛憲英、尹大目共三十五名。全三國演義一共有八百多個名字。

單字名一說是起源於王莽的新政法令,並且人要是犯法,就要在名字中再加一個字,形成兩字名,以示警示。這種說法有待考證,為什麼不才採用大家都用兩字名,犯法的減去一字不是更加的方便?

曹安民、呂伯奢、龐德公、黃承彥

有一種說法,是演義中直接用的字,而不是名。

程志遠、馬元義、裴元紹

都表明了是黃巾軍,眭(sui)元進是袁紹大將淳于瓊的部將,高度疑似是黃巾軍或者張燕的黑山軍。是不是出身低就起兩個字的名?

張世平

是「中山大商」,是販馬的,劉備討伐黃巾軍的時候,送給了劉備五十匹好馬。

沙摩可

是番王,虢亭之戰中幫助劉備射殺東吳大將甘寧,之後被周泰殺死;

董荼那、阿會喃

是洞主,在諸葛亮七擒孟獲中出場,後來叛附諸葛亮,反被孟獲設計殺掉。

忙呀長

是孟獲的副將,在七擒孟獲中被馬岱一刀劈死於馬下。

兀突骨

是七擒孟獲中的終極大怪,身長丈二,吃蛇為飯,身有鱗甲,刀劍不侵,最後被燒死在盤蛇谷。

軻比能

是羌王,是劉備駕崩時,曹丕起五路軍中的一路,但是馬超去鎮守西平關後,就沒有什麼作為了。

徹裡吉

也是羌王,在諸葛亮六出祁山中助力曹真郭淮,鐵車陣曾殺的不得已關羽顯靈,後來諸葛亮在雪夜設陷阱大破之。

郭女王和辛憲英都是女子。剩下的這些兩字名,都很有故事,容我一一道來。

馬日磾

馬日譂是馬援的後人,經學家馬融的孫子。在正史中無傳,事跡散見於蔡邕傳、盧植傳、趙峻傳,從事跡上看,是一個經學家,與蔡邕交厚。官做的也很大,太尉、太常、太傅都做過。

馬日磾這個名字跟西漢的匈奴籍宰相金日磾一樣,而且兩人都字為翁叔,不知道是不是為了表達對金日磾的崇敬?而日磾讀「迷弟」,相信是匈奴話的一個發音,所以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一個字。

在王允誅滅董卓,要殺蔡邕時,馬日譂出面勸阻:

「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王允不聽。

晚年持節出使江淮卻晚節不保:

「初,太傅馬日奉使山東,及至淮南,數有意於袁術。術輕侮之,遂奪取其節,求去又不聽,因欲逼為軍帥。日深自恨,遂嘔血而斃。」

嚴白虎、楊大將

嚴白虎是吳郡的山賊或者巨盜。常以萬人聚。與下邳陳瑀,吳郡許貢都有交通,孫策的大將朱治和孫策本人兩次討伐他。

楊大將

三國演義裡認為,楊大將是袁術的長史。一個文官怎麼叫大將呢?而且這個名字挺俗的。實際上是緣於筆誤。我們看三國志的描寫:

「後術死,長史楊弘、大將張勳等將其眾欲就策,廬江太守劉勳要擊,悉虜之,收其珍寶以歸。」

三國志裡面的長史叫楊弘,古人的刻版印刷條件不是很好,如果弘字丟掉了,本身又沒有句逗,不就變成了:長史楊大將、張勳等嗎?

胡赤兒、胡赤兒、王子服、吳子蘭

胡赤兒是董卓女婿牛輔的心腹。董卓被殺後,牛輔領兵來給董卓報仇,感覺還有點情意。不料,打了一仗,覺得打不過呂布,就跟胡赤兒商量,趁夜暗藏金珠逃跑。在過河的時候,胡赤兒貪圖金珠,把牛輔殺死,將其頭獻呂布。呂布了解緣由後大怒,把胡赤兒又殺了。

胡車兒

胡車兒是張繡的偏將。力能負五百斤,日行七百裡,異人也。

曹操經曹安民引薦霸佔了張繡的嬸子。張繡欲報仇忌憚典韋。就讓賈詡白天請典韋喝酒,大醉不醒,讓後讓胡車兒盜走典韋的兩把大戟。這種情況下,典韋尤自殺敵數十,以手持軍士為兵器又殺敵7、8人。胡車兒下落後來不表。

王子服、吳子蘭

王子服和吳子蘭都是董承衣帶詔上聯名的六君子之一,王子服為工部侍郎,吳子蘭為昭信將軍。而在後漢書中,則為王服,官銜是偏將軍,正史中不見載吳子蘭。

眭(sui)元進、韓呂子、呂威璜、蔣義渠

眭(sui)元進、韓呂子、呂威璜三人在演義中都是淳于瓊的部將,守烏巢,龍套演員,正史中不表。

這三個人很有可能是都黑山賊。因為袁紹之前費了很多力氣徵討黑山賊並平定之,而黑山賊有一個頭目,叫眭固,在三國志中也明確為黑山賊。眭固戲份很多,投降河內太守張楊後,張楊欲救呂布,被部將楊醜殺了,眭固又殺楊醜,最後曹操派史渙把眭固殺了。眭這個姓出自白狄,發源自古中山國,也與黑山賊活動的地方完全一致。

蔣義渠是袁紹的大將,官渡之戰後,袁紹渡河八百騎至黎陽,在他的大營中避難。

不過義渠是古代五戎中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是一個古國。史載義渠依附周國,不斷與反對周國的鬼方相攻諼,隨著周國的民族政策不斷的向中原內遷。因此,蔣義渠更有可能是一個來自於義渠的少數民族將領。沒有漢語的名字,只有一個姓,蔣。以其民族義渠稱之。

烏桓觸、邢道榮、武安國、傅士仁

烏桓觸是幽州刺史,官渡之戰後率眾向曹操投降。其實名字就是觸,是烏桓人,這個名字其實跟蔣義渠有異曲同工之處。

邢道榮

就是有名的零陵上將了。使開山大斧,牛吹的很厲害,還會詐降。最後也抵不過趙雲一槍。

武安國

武安國是北海孔融部將,使鐵錘,在虎牢關,這人能在呂布手下走十餘合,最後還僅僅是被割傷手腕,相當厲害。

但這人不是姓武名安國,而是姓武安,名國。

武安是一個非常生僻的複姓,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姓。這個姓其實大有來頭,白起因為被封為武安君,因此他的後人就以武安為姓,也有再簡化而姓武的,就像令狐簡化成令。

傅士仁

在三國志中,傅士仁只是叫做士仁。「廣陽人也,為將軍,住公安,統屬關羽;與羽有隙、叛迎孫權」

因為三國演義很多事取自於民間的傳說,有一種說法,民間為了懷念關羽,故意將士仁前面加「傅」字,傅士仁,取義為「不是人」。

婁子伯、單子春

婁子伯是終南山道士,道號夢梅。三國演義中交代的很清楚,姓婁,名子伯。

曹操在渭南與馬超夾河對立,欲以河沙起土城防禦,但河沙鬆散無法成城。婁子伯來告,其人鶴骨松姿,形貌蒼古,丞相用兵如神,豈不知天時乎?連日陰雲布合,朔風一起,必大凍矣。風起之後,驅兵士運土潑水,比及天明,土城已就。」

單子春是琅琊太守,那時管鉻還是一個孩子,就深明《周易》,仰觀風角,數學通神,兼善相術。於是單子春就召見考較一下。

輅謂子春曰:輅年少膽氣未堅,先請美酒三升,飲而後言。子春奇之,遂與酒三升。飲畢,輅問子春:今欲與輅為對者,若府君四座之士耶?子春曰:吾自與卿旗鼓相當。於是與輅講論易理。輅亹亹而談,言言精奧。子春反覆辯難,輅對答如流。從曉至暮,酒食不行。子春及眾賓客,無不嘆服。於是天下號為神童

郭女王、辛憲英

郭女王是曹丕娶的一個妃子,從這個名字看就非常霸道,據說非常有智謀。想法陷害當時是皇后的甄宓,甄宓死的時候以發覆面,以口塞糠。

辛憲英

辛憲英應該是古代女性智慧和賢德的化身。以女性能見載於史冊殊為不易。

辛憲英是辛毗的女兒,辛敞的姐姐,羊祜的姑母。歷史上她有三次知名的預見。

當曹丕獲得太子資格後,曹丕喜極失態,辛毗將此事告訴了辛憲英,她說,太子在應該憂慮的時候反而歡喜,國家怎麼能長久呢?

當司馬懿封閉城門準備誅殺曹爽時,辛憲英對作為曹爽參軍的弟弟辛敞說,據我判斷司馬懿造反是被逼的,而曹爽不會是司馬懿的對手,你不是曹爽的親信,但是你需要按著古時候君子一樣行使你的職責。最後司馬懿政變成功也還是放過了辛敞。

當鍾會領兵出徵西蜀時,辛憲英對羊祜說,鍾會為人放肆,不會久居人下,我怕他此行回不來了。而她的兒子羊琇不得已被徵辟為參軍,她以「仁恕」兩字教之,羊琇果真因此全身而退。

郭攸之、尹大目

郭攸之之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而且與費禕並列,在費禕之前。可見其名字確實叫攸之。

三國時,尤其後來到了兩晉南北朝,信奉天師道的人非常多,所有信教的,都在名字後面加一個之字。王羲之、劉牢之、顧愷之、祖衝之、沈慶之。據陳寅恪考證,這和姓佛的名字中有釋、曇一個道理。天師道就是張魯的那個五鬥米道。

尹大目

尹大目是一個戲劇性人物,初為曹操家奴。在司馬懿發動的政變中,他是殿中校尉,當時曹爽雖被困在城外,但兵權在手,他受司馬懿指使,去說服曹爽,指洛水為誓,唯免官矣。

而司馬師徵討文欽叛亂時,他又是司馬師的殿中人,跟司馬師請求,去追要逃跑的文欽。他跟文欽說的話是話裡有話「君侯何不復忍數日中也!」因為當時司馬師得了眼疾,已經沒幾天好活了,文欽要是不走,還有翻盤的機會。

可見尹大目的出身也比較低微。說了這麼多該明白啥意思了吧?

小林作家說:

三國演義中有兩字名,但比較少,還有的存在爭議。比如太史慈,是太史複姓,還是單字名。龐德公,會不會是個敬名,德公是對這位隱士的尊稱?也未可知。

還有好心沒得好報的呂伯奢,會不會是他的字?如倆人一見面便稱呼,文遠、雲長、子龍,直接喊的是字。孫尚香是名還是字,也無從考證,或許也是直接稱呼的字。蔡文姬就是稱呼字,這位才女名琰,字明姬,後改為文姬。我們更熟悉她的字。三國演義中,是不是也有的角色特殊,直接稱呼字了?

三國中的兩字名實在太少,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跟一歷史人物有關,這個人就是王莽。王莽得勢之後,或許根據孔子喜歡單字名,也可能是其它莫名其妙的原因。王莽認為兩字名不雅,下令都改名字。我真不懂,兩字名怎麼不雅了?

古人是先有名後有字,我們現在總用的一個詞:名字,就是這麼來的。名是給父母長輩叫的,從小起名,單字名是不是更謙虛?給孩子起雙字名,顯得有點跋扈,或許是這原因,起雙字名被認為不雅?而給同輩稱呼的字,就隨便些,兩字單字皆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870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