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問答集合

《三國演義》中誰死得最冤?_《三國演義》中誰死得最冤的人

惟德是崇說: 謝謝「悟空問答」的邀請。 《三國演義》中死得最冤的當屬龐統。這是因為,他是騎了劉備的「白馬」被當…

惟德是崇說:

謝謝「悟空問答」的邀請。

《三國演義》中死得最冤的當屬龐統。這是因為,他是騎了劉備的「白馬」被當做劉備而射殺的。

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仍然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依據。

《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敘寫,在攻取雒城出發之前,龐統的馬把龐統「掀將下來」。正因為劉備覺得龐統的馬是一匹「劣馬」,不堪重用,才決定把自己乘的「白馬」換給龐統來騎。書中這樣敘寫:

「玄德再與龐統約會,忽坐下馬眼生前失,把龐統掀將下來。玄德跳下馬,自來籠住那馬。玄德曰:『軍師何故乘此劣馬?』龐統曰:『此馬乘久,不曾如此。』玄德曰:『臨陣眼生,誤人性命。吾所騎白馬,性極馴熟,軍師可騎,萬無一失。劣馬吾自乘之。』遂與龐統更換所騎之馬。」

這裡必須強調一點:劉備讓龐統騎自己的「白馬」,完全是為了龐統好。用劉備的話來說,就是要讓龐統「萬無一失」,絕對沒有要害龐統的意思。

然而,巧合的是:張任軍士把騎著劉備「白馬」的龐統看成了劉備,才導致了龐統的被射殺。書中這樣敘寫:

「後見龐統軍來,張任軍士遙指軍中大將:騎白馬者必是劉備。張任大喜,傳令教如此如此。」「只見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只望騎白馬者射來。可憐龐統竟死於亂箭之下。時年三十六歲。」

如果不是因為龐統和劉備換騎戰馬,使張任軍士誤把龐統當成了劉備,龐統這次是不會被射殺的。

因為龐統是被當做劉備而射殺的,是替劉備而死的,所以說在《三國演義》中,龐統是死的最冤的。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說:

事實上,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和魏延,死得一點也不冤枉,真正死得比較冤枉的,乃是以下四人!

張飛和魏延

一說起三國演義中死得比較冤枉的人,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張飛和魏延。在演義中,張飛乃是超級猛將,無論是個人武力還是軍事能力,都是吊打一方的存在,結果他最終並未死於戰場,反而在睡夢中遭到隊友的誅殺,所以大家認為他死得比較冤枉。同張飛類似,魏延的個人武力和軍事能力,也在蜀漢中排名靠前,但是他最終並未死於魏軍之手,反而死於諸葛亮的謀劃,令人神傷,於是不少人也認為,魏延乃是演義中死得比較冤枉的人。

然而事實上,張飛和魏延的死,一點也不冤枉!張飛雖然是不可多得的將才,但是他這個人,脾氣暴虐,經常虐待手下,虐待完之後,他還把手下留在身邊任用,這種情況下,翻車是遲早的事,張飛早晚會死於底下人之手!劉備伐吳時期,張飛急於出徵,下令手下在三天之內趕製出全軍需要的白旗白甲,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張飛卻不管這些,當手下向他解釋困難時,他不僅不體恤,反而加碼,威脅手下不按期完成任務,將按軍法處置,最終將手下逼上絕路。可以說,張飛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他死得一點也不冤枉!

魏延乃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武將,個人武力和軍事能力都非常過關,但魏延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那就是脾氣太臭,老是喜歡和領導對著幹!諸葛亮北伐時期,一開始是非常重視魏延的,但是當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被拒絕後,魏延的小脾氣就來了,多次在眾人面前質疑諸葛亮的決定,認為當初要是聽從他的建議,早就打下了長安。隨著北伐時間的拉長,魏延對諸葛亮的質疑也越來越嚴重,發展到後面,他甚至攛掇同僚去對抗諸葛亮,不聽諸葛亮的軍令,這種情況下,一個正常的領導,怎麼可能還能容忍魏延?

原文:且說鄧芝回見孔明,言魏延、陳式如此無禮。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憐其勇烈而重之。吾昔與先帝言,久後必生患害。今已顯露,可以除之。」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無容人之量,竟然會對魏延這種大才動手,然而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來看,魏延這種不聽話的手下,其實危害是非常大的!諸葛亮活著時,魏延尚且要攛掇同僚鬧事、不聽軍令,諸葛亮死後,還有誰能夠壓制魏延?所以說啊,就魏延的這種行事風格來看,他的死一點也不冤枉,完全就是咎由自取!

總的來說,張飛和魏延的死,確實令人嘆息,但他倆死得一點也不冤枉,就他倆幹的那些事情來看,被除掉乃是遲早的事!事實上,在本文看來,整個三國演義中,真正死得比較冤枉的人,主要是以下四個!

第四、顏良

白馬之戰,關羽一刀秒殺顏良,令天下人驚嘆,此戰也成為關羽的揚名之戰,自此以後,但凡提及關羽,眾人無不充滿欽佩!

此戰前期,曹操曾派出三員猛將挑戰顏良,結果宋憲被顏良三回合幹掉,魏續被顏良一回合秒殺,徐晃被顏良二十回合擊敗,以至於整個曹營猛將都嚇懵了,再也不敢上場作戰了。在這種情況下,曹操迫於無奈,只能啟用關羽,哪知道關羽一上場就對曹操吹噓,說他覺得顏良就是在插標賣首,而後關羽又直衝顏良軍隊,一刀將顏良秒殺,將眾人看得一愣一愣的。然而當我們靜下心來,細品原文,就會發現此戰中的不對勁!

按照常理來說,顏良能夠二十回合擊敗徐晃,這已經足以證明他的能力了,要知道許褚五十回合都沒辦法擊敗徐晃,顏良的表現已經超過了許褚!就顏良所展現的武功來看,關羽根本不可能輕易擊敗他,更不要說秒殺了。那麼問題來了,關羽到底是如何秒殺顏良的呢?顏良為何不做抵抗呢?

事實上,從原文的旁白來看,顏良之所以不做準備,之所以會被關羽秒殺,主要是因為他被劉備給坑了!

當初顏良出戰前,劉備曾私下找到他,告知了關羽的容貌,希望顏良見到關羽的話,告知關羽劉備的去處,藉機勸降關羽。等到關羽從曹操軍陣殺出時,顏良頓時想起了劉備的話,想要招降關羽,於是他不做準備,並下令手下讓開一條路,放關羽來到自己的麾蓋之下,準備和關羽談話。哪知道關羽心狠手黑,表面上倒提青龍偃月刀,貌似不會突然動手,結果等到他到了顏良面前時,直接改用刺殺的動作,打了顏良一個措手不及!就這樣,顏良稀裡糊塗地死在了關羽手中……
說白了,顏良的武功其實是非常高的,若他和關羽公平對戰,根本不可能被輕易擊敗,更不要說被秒殺了!顏良之所以會被秒殺,成為天下人口中的笑話,主要是因為他被劉備給坑了,顏良冤枉啊……

第三、曹昂

曹昂是曹操的長子,他也是三國演義中死得非常冤枉的一個人!宛城之戰中,原本張繡都已經投降了,曹昂都開開心心的開始享受生活了,結果他老爹曹操卻開始了一通瞎操作。打仗打贏了,曹操想要女人了,這本是非常正常的,但曹操卻把主意打到了張繡身上,霸佔了張繡的嬸嬸,令張繡非常惱火。張繡的權力繼承自叔叔張濟,結果張濟屍骨未寒,曹操就霸佔了張濟的老婆,這讓張繡怎麼辦?只能站起來反抗啊,要不然底下人會怎麼看他!

於是,張繡降而復叛,發動了對曹軍的襲擊。由於此次襲擊來得太過突然,曹軍沒有絲毫防備,導致不少人死於此次混亂之中,其中就包括曹操的長子曹昂!原本曹昂是曹操的長子,是曹魏未來的繼承人,有他坐鎮曹魏,司馬懿篡魏之事很可能不會發生,結果人好好的一個繼承人,卻被曹操給坑死了,這得有多冤啊!要不是曹操瞎搞,曹昂可是未來的魏王啊!

第二、呂蒙

很多人對呂蒙非常厭惡,因為呂蒙偷襲了荊州,害死了關羽,然而事實上,呂蒙是非常冤枉的!

偷襲荊州之事,乃是孫權決定的,呂蒙只不過是執行者而已,說白了,呂蒙就是個幹活的!沒有孫權下令,呂蒙不可能自作主張的進攻關羽。另外,呂蒙也並沒有誅殺關羽,他只不過是將關羽給活捉了,真正決定關羽生死的人,乃是孫權!

事實上,呂蒙不僅替孫權背了鍋,而且他還被孫權給坑死了!眾所周知,呂蒙是在慶功宴的過程中,被關羽的鬼魂糾纏,最終身死,然而我們細品原文,將會發現這種說法非常沒有道理。當年關羽剛剛被殺,也非常的憤怒,他認為自己非常冤枉,然而當他在玉泉山上碰到普淨時,他直接被普淨的一番話給感化了。

原文:普淨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論;後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眾人之頭,又將向誰索耶?「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

可以看到,普淨大師用因果論化解了關羽心中的仇怨,成功地感化了關羽,最終關羽放下了仇恨皈依而去。也就是說,關羽不可能去找呂蒙復仇!那麼問題來了,呂蒙又是怎麼死的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呂蒙就是被孫權給坑死的!再加上後續孫權將關羽之死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呂蒙,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呂蒙就是孫權給暗害的,其目的就是為了平息蜀漢的怒火!

這樣來看的話,呂蒙簡直是太冤了,他也就是執行孫權的命令而已,結果功勞沒撈到,反而被孫權暗害,且這麼多年過去了,他一直在替孫權背鍋,每當眾人為關羽鳴不平時,最痛恨的人往往就是呂蒙,你說呂蒙做錯了啥?人家不過是聽命行事而已……

第一、龐統

三國演義中,龐統其實死得也是非常冤枉的!作為和諸葛亮齊名的存在,龐統非常有才能,但是他卻遇到了劉備這樣優柔寡斷的主公。和劉璋會盟時,龐統就曾建議劉備對劉璋動手,出其不意地幹掉劉璋,然後趁機殺入蜀中,佔領益州,這樣的話,劉備就能夠以極小的代價拿下整個益州。但對於龐統的建議,劉備直接拒絕了,直到張松被殺,劉備的計謀徹底暴露,他才開始翻臉,而這個時候,劉璋已經有了準備……

可以說,要是劉備聽從龐統的建議,早日對劉璋動手,拿下益州根本不可能那麼費力,龐統也根本不可能戰死!而且就在龐統和劉備分兵時,劉備還把他的的盧馬讓給了龐統,也正是因為此馬太過顯眼,才導致張松誤以為騎著此馬的人是劉備,專門針對此馬進行伏擊,最終擊殺了龐統!可以說,龐統就是為劉備而死的!若不是遇到劉備這種坑貨主公,以龐統的能耐,怎麼可能死得這麼憋屈……

結語

總的來說,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和魏延,死得一點也不冤枉,真正死得比較冤枉的人,主要是以下四人:顏良、曹昂、呂蒙、龐統!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留言討論哦!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sunjin6278說:

醫者仁心。《三國演義》中要說死的最冤最可惜的人,當數神醫華佗了。

曹操自從驚見關公頭顱,日夜不安,欲換環境建新居,命手下去砍伐躍龍祠一大梨樹,手下刀砍鋸解,都不能損樹分毫。曹操聞報不信,親自去用佩劍砍樹,錚然有聲,血濺滿身。曹操大驚,擲劍上馬回宮,夜夢一身穿皂衣披髮仗劍之人,自稱梨神,用劍砍曹操,曹操大叫一聲驚醒,頭疼不可忍,遍求良醫救治,不見稍好。謀士華歆就推薦了神醫華佗。聽了華佗治病的種種神奇,曹操星夜差人請華佗醫治。華佗診脈視疾,就對曹操說:「大王頭腦疼痛,因患風而起。病根在腦袋中,風涎不能出,枉服藥湯,不可治療。某有一法,先飲麻肺湯,然後用利斧開腦,取出風涎,方可除根。」曹操聞聽大怒,以為華佗要謀害他,就將華佗抓捕獄中,嚴刑拷問。華佗難抗嚴刑,知道將死,就將自己的平生絕學《青囊書》贈給了一個對自己很好的獄卒吳押獄。不久華佗被拷死獄中,吳押獄買棺殯葬了華佗,就辭了獄卒差使,回家要取《青囊書》研習,卻看見他的妻子正在燒書,吳押獄驚搶不及,書已被燒得只剩一兩頁。吳押獄怒罵其妻,他的妻子卻說:縱然學得華佗神技,只落得身死牢中,要它何用?吳押獄只好嘆息作罷,《青囊書》由此未傳於世,著實令後人可惜。

曹操多疑,樹怨太多,時刻防備暗殺,對誰都不信任,當聽說華佗要砍開自己的頭顱,自然疑心,要害華佗。可憐神醫華佗,一片好心為曹操治病,卻落得慘死獄中,真是千古奇冤,又能向誰傾訴?更可惜的是,他的神醫絕技,因冤死竟不得傳世,不然,後世不知要救活多少無辜生命。可恨啊,曹阿瞞!可惜啊,華神醫!這正是:華佗神醫世無雙,阿瞞多疑害醫王;可惜身死書亦絕,空垂後人吊滄滄。

楊角風發作說:

三國中死得最冤的猛將,我認為有三個,這三位實力強悍,有勇有謀,就是運氣不怎麼好!

先說第一位,乃「荊南五大勇將」之首,能排進三國第一猛將的邢道榮。

這位兄臺本來是荊州零陵太守劉度的手下,屬上將,有萬夫不當之勇。也是整個三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手持一開山大斧,能同時跟張飛、趙雲單挑,還能跟諸葛亮鬥智鬥勇的猛將。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劉備派兵攻打荊州四郡,可惜鎮守四郡的官兵很慫,有三位沒等打呢,先投降了。唯獨零陵太守劉度有骨氣,不肯投降,之所以不肯投降,就是因為他們有上將邢道榮。

當時劉度面對劉備大軍壓境,其實有所動搖,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還是他兒子劉賢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

「父親莫怕,我有上將邢道榮,有萬夫不當之勇,怕啥張飛、趙雲呀?」

果然,劉賢說的沒錯,邢道榮面對強敵來襲,也是毫不懼色,身為三國第一猛將,還帶兵主動出擊。當時諸葛亮見到他,還想利用自己剛打贏赤壁之戰的餘威來嚇唬他,結果被邢道榮一句話給頂回去了:

「赤壁之戰的謀略天下人皆知是周瑜的計謀,與你諸葛亮有何相干?敢來騙人?」

邢道榮有勇有謀,一眼就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還帶兵發起衝擊,嚇得諸葛亮連連後退,要不是張飛急忙來救,搞不好諸葛亮就交代在邢道榮手裡了。

邢道榮見張飛飛奔而來,更是二話不說,提著斧子就上千了,兩個人竟然是大戰數個回合,邢道榮一點虧都沒吃到。要知道,整個三國歷史上,能在張飛手下過幾招的武將,一隻手就能數過來,還能在張飛手下全身而退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邢道榮就是其中一個,他不僅避開了張飛的針芒,還孤軍奮戰,衝出了他設置的埋伏圈,試問整個三國,除了之前七進七出被曹丞相刻意放水的趙雲外,還有誰能做到?

本來啊,邢道榮完全可以全身而退,結果半路上又殺出個趙雲,邢道榮當然不怵他,提斧又上。在張飛追趕,趙雲硬幹的情況下,邢道榮體力有些不支,本來可以退回去從長計議的。

但是剛才也提到了,這位猛將是有勇有謀,既然硬幹幹不過他們倆,可以玩智謀嘛,那就投降吧,哦,不,是詐降。

大家想想看,能跟張飛和趙雲過招,還能跟諸葛亮拼拼智謀的武將,你在三國歷史上還能找出第二位嗎?

結果,趙雲這小子不地道,竟然是趁邢道榮不備,突然從背後偷襲,將邢道榮給弄死了……

所以,說邢道榮是三國死得最冤的武將,一點都不為過!

除了邢道榮以外,還有三國的第二猛將,也是「虎牢關五大勇將」之首的潘鳳!

這位大哥更厲害了,是整個三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無雙上將,人稱「關西呂布、關東潘鳳」,實力真不是吹的。

當時潘鳳是韓馥手下的頭號猛將,也是整個北方地界上打敗天下無敵手的無雙上將。什麼顏良啊,文丑啊,張郃啊,高覽啊,在潘鳳的眼中,簡直不值一提,都是手下敗將。

當年袁紹曾經想殺掉韓馥,特意擺下一道鴻門宴,但人家韓馥可不怵他,只帶著潘鳳就去了。這種自信,這種從容,這種氣魄,有誰能比?

當時袁紹打算讓顏良和文丑一起上,幹掉韓馥,結果人家潘鳳憑藉一己之力,硬是擊敗了這兩位大將的聯手攻擊,一時名揚天下。

再到後來,袁紹聯合了十八路起義軍,帶兵攻打董卓,沒想到被董卓的大將華雄給擋住了,還一連斬殺了諸侯們數名猛將。

在這種情況下,韓馥坐不住了,是時候派出自己的秘密武將潘鳳了:

「吾有無雙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潘鳳等這一刻等了太久了,一聽主公召喚,二話不說,拿上武器就衝華雄衝過去了。不管怎麼說,潘鳳是無雙上將,天下就這一個,沒有第二個。什麼「五虎上將」、「五子良將」,甚至呂布都不能跟他匹敵。

因為潘鳳太過著急,急著展現自己的實力,自己的大斧子也早就饑渴難耐了。不管是從心態上,還是從氣勢上,亦或者從實力上,潘鳳都勝華雄一頭。

只是啊,他運氣實在是背,跟華雄大戰一個回合後,一不小心被斬於馬下,用馬老師那句話來講就是:

「哎呀,大意了,沒有躲!」

除了三國第一猛將邢道榮和第二猛將潘鳳,還有第三個冤死的猛將蔡陽!

蔡陽更了不起了,跟了曹操很多年,也是他手下的一員老將。這員老將在曹營也是打敗天下無敵手,無人敢跟他比一下,結果就遇到了投靠來的關羽。

蔡陽一百個不服氣啊,非要跟關羽比試一下,結果關羽不賣他面子,氣得蔡陽夠嗆。再到後來關羽要逃,要逃走找劉備,別的武將也就目送了,但蔡陽不行啊,還沒跟他比試呢,怎麼能放他走?

於是,蔡陽帶兵要求截住關羽,結果被人告密,曹操將他怒斥一番,無奈之下,蔡陽也只能作罷。

如果這件事到此為止,蔡陽可能一輩子都邁不過去這個坎,也會留下一生的遺憾。

可惜,他是萬萬沒想到啊,關羽逃到黃河渡口,竟然將自己的外甥秦琪給砍了。當然,這個外甥隨誰不好,偏偏隨舅舅,也是驢脾氣,非要跟關羽比試一下,結果不小心敗了,還被關羽給砍了。

這下子可惹火了蔡陽,關羽啊關羽,放著陽光大道你不走,偏偏要過我這獨木橋,你就等死吧!

就這樣蔡陽一路追了過去,當然,因為曹丞相有命令,不讓蔡陽去報仇,他也只能一邊去汝南攻打劉闢,一邊打聽關羽的下落。

沒曾想,上天眷戀,蔡陽去汝南的路上,路過了古城,關羽呢,也正好到了古城。原因是,張飛啊,正好在古城招兵買馬呢,大家全都聚到這裡了。

本來張飛啊,也在生二哥關羽的氣呢,覺得這傢伙背叛了自己,投靠了曹操。關羽也一再強調,自己這次來就是找大哥劉備的,但張飛卻覺得這傢伙可能在詐城,想幫曹操拿下古城,於是打算跟關羽比試一下。

眼看著關羽怎麼解釋都不行,蔡陽正好趕到,這更加深了張飛的懷疑,你們就是一夥的,想騙我的古城。

於是張飛將計就計,說,如果自己打了三通鼓,關羽能將蔡陽斬在馬下,他就相信!

關羽還在猶豫呢,蔡陽到了:

「你殺吾外甥秦琪,卻原來逃在此!吾奉丞相命,特來拿你!」

老將蔡陽是千裡追關羽啊,本來年齡就大了,再加上舟車勞頓,人家關羽又是以逸待勞,結果大意了,跟關羽大戰一個回合後,體力不支,被斬於馬下。

說蔡陽是三國中死得最冤的人中排名第三,沒有冤枉他吧?

所以,要問最冤的是誰,我想邢道榮、潘鳳、蔡陽,都能排得上號!

漁樵之人W說:

謝謝邀請!《三國演義》中死得冤的人不少,最冤的我認為要數呂伯奢一家人。呂伯奢應該是曹操的恩人,由於誤會,全家人被曹操殺死。呂伯奢和曹操的父親是比較好的朋友,相處如親兄弟。曹操和陳宮逃難,投宿呂伯奢家,呂伯奢並不考慮曹操被通緝受牽連,而且還要盛情款待。呂伯奢知道家中沒有好酒,於是就出門去買好酒,臨行時,囑告家人把豬殺了。曹操生性多疑,以為呂伯奢去報官的,又聽到黑暗中有人說,「把它捆而殺之」,本來是打算捆豬殺的,而曹操以為呂伯奢的兒子要殺他,曹操心想,與其被殺,不如先動手。陳宮並不這樣想,可是曹操堅持要把呂伯奢的家人殺了,於是也就稀裡糊塗地和曹操一起,把呂伯奢的家人全部殺死。當曹操和陳宮看到廚房裡捆的豬時,才知道是誤會,可也晚了。曹操和陳宮趕緊逃走,剛出門,正好碰見呂伯奢買酒回來,呂伯奢見到曹操,滿臉帶笑。曹操一看,心想,糟了,這老匹夫,還真是去買酒的。於是一劍把呂伯奢砍死。陳宮說,他的家人都被殺了,為何再殺他?曹操說,他若看見家人被殺,一定報官,我們怎能走脫?二者,這家人就剩下這個老苦鬼,也難過,活著不如死了好,乾脆殺了算了。呂伯奢一片好心對曹操,卻被曹操殺死,死得太冤枉。

蔡瑁、張允也是死得冤枉的人。周瑜害怕曹操的水軍,也就是害怕曹操水軍頭領蔡瑁、張允。周瑜利用蔣幹打探東吳虛實之機,假造蔡瑁、張允向周瑜投降、裡應外合,打敗曹操的信件,故意讓蔣幹盜取,使曹操上當,而曹操果然上當,一氣之下,殺死了無辜的蔡瑁、張允。蔡瑁、張允不僅人被殺,而且還有投降的罪名,死得太冤枉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說:

若要說到漢末三國時期,因為一個人的死,而引起地方割據,導致整個天下的大亂,那麼這個人非何進莫屬。

若要說到漢末三國時期,明明可以不死,結果卻死於宦官之手,表面死於宦官之手,實際是被一個正在崛起中的龐大利益集團所出賣致死,而這個死的最冤的人就是何進。

何進本是外戚,是漢靈帝的皇后何皇后同父異母的哥哥,靠何皇后的關係入朝為官,憑剿滅黃巾之功位居大將軍,成為東漢靈帝末、少帝初朝的大將軍,名義上的全國三軍總司令。

說是名義上,是因為漢靈帝在世時,設置了西園八校尉用來掌控兵權,而八校尉之首的上軍校尉是漢靈帝寵信的宦官蹇碩,而何進這個大將軍居然還要受上軍校尉蹇碩的節制。

支撐東漢政權的三根支柱是:外戚、宦官、士族三大政治勢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從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開始,皇帝即位時年幼,政權由皇太后的族人,也就是外戚掌握,在皇帝成年後,外戚又不交權,於是皇帝在宦官的支持下,聯合宦官一起剿滅外戚,重新掌權,之後大封宦官,皇帝死後,新皇即位,又重複同樣的故事。

到了漢靈帝晚期,朝廷內鬥愈加激烈。外戚以大將軍何進為首,宦官以蹇碩和十常侍為首,而士族以袁紹為首依附於大將軍何進,共同對抗宦官。

宦官依附於皇權,是皇帝天生的政治同盟,士族由於黨錮之禍受到嚴歷打擊,在政治鬥爭中屬於從屬地位,依附於外戚,同宦官爭鬥。三大政治勢力,以士族聯合外戚共同對抗宦官,成為東漢末年的政治常態。

在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聯合士族力量剷除了上軍校尉蹇碩後,外戚與士族在政治鬥爭中暫時處於上風,蹇碩的死很大原因是由於宦官集團的出賣,十常侍自以為賣掉了蹇碩,就能讓外戚與士族們消停下來,結果卻是相反。

起因是袁紹勸何進召地方軍進入京城斬殺宦官,不僅是殺,而且是趕盡殺絕。何進在吸取了前朝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失敗的經驗教訓後,同意了袁紹的建議,決定以大將軍名義徵召地方軍進入京城,何進召了三支軍隊:董舊的西涼軍、丁原的并州軍和東郡太守橋瑁。

何進不僅徵召地方軍進京,還派人去地方招兵買馬,共有五路人馬:河內太守王匡、濟北相鮑信、武猛從事張揚、并州從事張遼、都尉毌丘毅,當時的劉備還跟著毌丘毅外出徵兵呢。

為什麼何進要徵召地方軍進京呢?

1、吸取前朝大將軍竇武被宦官殺害的經驗教訓。竇武在兵力佔優的情況下,手下禁軍被宦官幾句話策反,陣前倒戈,導致竇武被殺。

2、提心宦官勢力滲透進禁軍,宦官在朝廷多年,又有皇帝撐腰,京城的禁軍大多被宦官滲透。

而最重要的原因卻是因為袁紹的建議。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標準的士族門閥,算是當時朝廷士族的領袖之一,袁紹建議何進殺光宦官,斬草除根,雖然當時多有人反對,但何進還是聽從了。

袁紹為什麼要這樣建議?

袁紹在入朝為官前,不聽從朝廷徵召,以家世之名而四處結交名士,這叫結黨營私,袁紹具體在幹什麼?沒人知道。但從後來袁紹的一系列動作來看,預謀已久。

袁紹身為士族領袖之一,建議外戚與宦官火拼,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坐收漁翁之利,連曹操都知道,打擊宦官只需要一個小吏依法辦事就行,況且宦官勢力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幾百年,不是說消滅就能消滅的,宦官是皇權的依附,消滅宦官,豈不是要消滅皇權?袁紹狼子野心。

外戚與宦官火拼誰受益最大,當然是士族,本著誰受益最大,誰就是嫌疑人的理論,袁紹是最大的嫌疑人。

而最冤的就是大將軍何進了。始終沒有弄明白袁紹的陰謀,要知道兔子急了還咬人,何況是宦官,宦官們聽到要被趕盡殺絕的消息後,被逼急了,無論是好宦官還是壞宦官,都聯合起來一舉斬殺了何進,挾制了皇帝,逃出京城,而這恰恰導致了董卓的進京,及三國亂世的開啟,而開啟這扇亂世大讓的鑰匙就是何進的冤死。

逍遙歷史交流閣說:

三國演義裡死的冤的很多人呢。

簡單的來說~周瑜死的就很冤枉,他‬是被‬諸葛亮‬氣‬死了‬,實在是‬很‬冤枉‬,周瑜‬文武‬雙全‬,十分厲害‬,是‬東吳‬的‬大‬都督‬,軍事首腦‬之一‬。

不過呢‬,還要‬怪‬周瑜‬自己‬心胸‬很‬狹窄‬,不然不至於‬被‬氣‬死‬,他‬的死‬對於‬東吳‬影響‬很大‬,可以‬說是‬十分之巨大‬。

而‬周瑜‬後‬面的‬繼承人‬魯肅‬則‬才能‬,軍事能力‬大‬大‬的‬不‬及‬周瑜‬大都督‬啊‬,所以說‬周瑜‬死的‬比較‬冤枉。

(魯肅像)

還有比較死的冤枉的是曹操父親的好友呂伯奢,曹操避難的時候到他家裡,他好意接待,結果曹操卻殺了他全家。你們說死的冤枉不冤枉?[捂臉][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再來說‬一個‬死的‬比較冤枉‬的‬將領‬就是‬張飛‬,張飛‬以‬勇猛‬著稱‬,在‬關羽‬被殺‬後‬要‬軍士在‬限定‬的日子‬打造‬盔甲‬,

而‬兵士‬不堪‬此‬苦‬,所以‬趁張飛‬酒醉‬熟睡‬的‬時候‬割‬下‬其‬首級‬,你說‬張飛‬死‬的‬冤枉‬不‬冤枉‬,可是‬這也是‬張飛‬忽略‬所導致的啊‬,他‬稍微‬謹慎一點‬,也不至於‬有‬此‬禍事發生啊‬。

還有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計謀‬之‬才‬戲‬志才‬,歲數‬不大‬就死了‬,很是‬可惜‬,

同樣的‬可惜的‬謀士‬郭嘉‬死的‬太早了‬,

不然‬能‬幫‬曹操‬出謀劃策‬,這都是‬很無奈的啊‬。謝謝‬大家閱讀‬,點讚‬,點評‬,收藏‬,關注‬,轉發‬,分享‬。[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愛慕]

胡亂對聯瞎打油說:

我認為楊修死得最冤枉。

曹操生性多疑,怕有人趁他睡著了殺了他。有一天晚上,曹操正在睡覺,有一個專門侍候他的人走進了他的寢宮。曹操特地起來殺了那個人,說是在夢中殺的。

楊修來到那個近侍的棺木前,若有所思地說:「曹操不是在夢中,而你是在夢中」。

楊修的話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裡,曹操就決定殺了他。

我覺得楊修死得冤,他不過是說了一句真話,你們說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瓦要問答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vawelsh.com/archives/888

作者: 瓦要問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