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區臨近河北和河南,
這些地區是傳統統治中心!
並且膠東地區盛產海產品,
因此山東地區魯菜是官菜!
廣東臨近東南亞一些地區,
商貿繁榮,粵菜適合商人!
四川物產豐富,人口眾多,
麻辣鹹香,很具有群眾性!
大眾化的川菜自然是民菜!
淮揚地區是江南魚米之鄉,
有利於經濟和文化的繁榮,
該地區的飲食有文化品味!
我國各地的傳統飲食特點,
反映地理和人文的多樣性!
中國八大菜系,每一菜系都有自己的特點,不能籠統地說哪個菜系適合哪一部分人,這是非常不準確的,也是比較片面地。打個比方,很多重要場合宴席上的菜,特別是招待外賓的一些場合,確實魯菜出現的次數多一些,但是淮揚菜等其它菜系也會出現。再比如,文人喜歡吃淮揚菜,也有很多文化人喜歡重油重辣的川菜的。所以說,不能籠統地像提問中提到的那樣去區分。
確實,不同的菜系有不同的受眾群,也有自己的特定粉絲,但是這種受眾群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很多時候某個人喜歡吃淮揚菜,粵菜也可能喜歡,這種區分並不是非常明確的。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中國八大菜系的主要特點,希望能給大家有一點幫助。
1、魯菜
魯菜發源於山東省,突出烹調方法為爆、扒、 拔絲,尤其是爆、扒素為世人所稱道。講究原料質地優良,以鹽提鮮,以湯壯鮮,調味講求鹹鮮純正,突出本味。明清時期大量山東廚師和菜品進入宮廷,所以很多宮廷菜都是魯菜的烹調方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說國家很多重要場合筵席都是以魯菜為主。
2、粵菜
粵菜源於廣東省,分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粵菜僅僅指的是廣府菜,廣義的粵菜除了廣府菜外還有潮州菜和東江客家菜。粵菜講究材料的新鮮和高品質,具有清、鮮、爽、嫩、滑等特色。粵菜取百家之長,用料廣博,選料珍奇,配料精巧,善於在模仿中創新,依食客喜好而烹製。在烹調上以炒、爆為主,兼有燴、煎、烤,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
3、川菜
川菜源於四川和重慶,取材廣泛,調味多變,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簡單地說,川菜重油重辣,以麻辣而聞名。川菜以家常菜為主,高端菜為輔,取材多為我們日常常見的一些食材,從這一點上說,川菜確實是平民菜,非常接地氣,當然,川菜也有一些高端菜是上得了廳堂的。
4、淮揚菜
淮揚菜發源於江蘇的淮安和揚州,原料多以水產為主,大多以江湖河鮮為主料,以頂尖烹藝為支撐,以本味本色為上乘,以妙契眾口為追求,雅俗共賞而不失其大雅。淮揚菜十分講究刀工,刀工比較精細,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菜品形態精緻,滋味醇和,在烹飪上則善用火候,講究火功,擅長燉、燜、煨、焐、蒸、燒、炒。
5、湘菜
湘菜發源於湖南省,其製作精細,用料上比較廣泛,口味多變,品種繁多,色澤上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品味上注重香辣、香鮮、軟嫩,製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湘菜調味尤重酸辣,用酸泡菜作調料,佐以辣椒烹製出來的菜餚,開胃爽口,深受青睞,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飲食習俗。
6、閩菜
閩菜也分為狹義和廣義之說,狹義的閩菜僅僅指福州菜,廣義的閩菜是指福州菜和閩東、閩西等相融合的福建菜。閩菜以烹製山珍海味而著稱,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鮮、和醇、葷香、不膩的風格特色,以及湯路廣泛的特點,在八大菜系中獨具一席。
7、徽菜
徽菜發源於安徽,是以傳統的徽州菜為主要代表,其主要風味特點為鹹鮮為主,突出本味,講究火功,注重食補。徽菜的烹調方法上重視就地取材 ,以鮮制勝。徽地盛產山珍野味河鮮家禽,就地取材使菜餚地方特色突出並保證鮮活。隨著徽商的發展,徽菜也在中國飲食文化上大放光彩。
8、浙菜
浙菜發源於浙江,其味道很有江南特色。因浙江歷來都很富庶,所產的蔬菜瓜果、海鮮魚類比較多,所以食材講究鮮活、用料講究部位,再加上浙江人口味清淡,所以所形成的浙菜也是口味注重清鮮脆嫩,保持原料的本色和真味。
以上8大菜系,各有其特點,作為美食愛好者,應該是遍嘗八大菜系,這樣才比較過癮。當然,以上對八大菜系的介紹也僅僅只是皮毛,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我是孤塵一粒沙,致力於給大家推薦各地美食,喜歡我就關注我,你的關注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我特麼就是個廚子,這問題不讓我回答就是你的損失我告訴你。
魯菜是官菜,粵菜是商菜,川菜是民菜,淮揚菜是文人菜。這個說法準確地表達了各大菜系的特色,給四大菜系一個定位,我認為還是比較靠譜的。
簡單來說,魯菜高貴大氣,粵菜善變而洋氣,淮揚菜淡雅秀氣,川菜親民牛氣。
上面的四氣,決定了這四大菜系的受眾群體。
魯菜
大方高貴而不小家氣,堂堂正正而不走偏鋒,魯菜是普遍的水準高,而不是以一兩樣菜或偏頗之味來吸睛。
魯菜是北方菜系的代表,其中孔府菜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孔府菜起源於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鄒魯文化區,深受傳統文化和禮儀影響,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以孔府菜為代表的魯菜,講究的就是一個精緻、慢功夫。高湯是孔府菜的核心和特色之一,其製作就十分繁瑣、耗時。所以,不是特別隆重的場合,一般很少使用魯菜作為主菜。只有重大宴會、婚喪嫁娶才會有魯菜出場。
街頭快餐、小吃、大排檔,幾乎與正宗魯菜絕緣,魯菜的製作過程費時費力。
魯菜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之一。
2500年前山東的儒家學派奠定了中國飲食注重精細、中和、健康的審美取向;明清時期大量山東廚師和菜品進入宮廷,使魯菜雍容華貴、中正大氣、平和養生的風格特點進一步得到升華。
如歷史學者錢穆指出「若把代表中國正統文化的,譬之於西方的希臘般,則在中國首先要推山東人」,飲食也不例外,起源於山東的儒家不僅塑造了兩千多年來中國人的性格,也塑造了中國人的飲食觀。
明清年間山東廚師不僅主導皇宮御膳房、壟斷北京餐飲市場,成為中國北方菜的代表。
山東民風樸實,待客豪爽,在飲食上大盤大碗豐盛實惠,注重質量,受孔子禮食思想的影響,講究排場和飲食禮儀。正規筵席有所謂的「十全十美席」,「大件席」、「魚翅席」、「翅鮑席」、「海參席」、「燕翅席」、「四四席」等,都能體現出魯菜典雅大氣的一面。
粵菜
即廣東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發源於嶺南。粵菜由廣州菜(也稱廣府菜)、潮州菜(也稱潮汕菜)、東江菜(也稱客家菜)三種地方風味組成,三種風味各具特色。在世界各地粵菜與法國大餐齊名,由於廣東海外華僑數量佔全國六成,因此世界各國的中菜館多數是以粵菜為主。
粵菜取百家之長,用料廣博,選料珍奇,配料精巧,善於在模仿中創新,依食客喜好而烹製。烹調技藝多樣善變,用料奇異廣博。在烹調上以炒、爆為主,兼有燴、煎、烤,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有「五滋」(香、松、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鹹、鮮)之說。時令性強,夏秋尚清淡,冬春求濃鬱。
廣州菜範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和韶關、湛江等地,用料豐富,選料精細,技藝精良,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擅長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溫恰到好處。還兼容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
淮揚菜
作為四大菜系之一淮揚菜,「和精清新、妙契眾口」,以「就地取材、土菜細作、五味調和、百姓創造」的特點,贏得「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譽。
文人的介入是清代中葉淮揚菜走上巔峰的催化劑。現在我們能欣賞到的清人詠食史、詠採料、詠菜點、詠宴席、詠廚藝、詠酒樓、詠食俗、詠飲話的詩篇使淮揚菜格調更加高雅,大大提升了文化品位。
歐陽修在揚州的時候,經常攜賓客舉行平山堂飲宴,文章太守,揮毫萬字,樽中看取美食文,開創了給淮揚菜系注入文學新鮮血液的先河。
經典菜品
扒燒整豬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文思豆腐、軟兜長魚等等。
飲食文化
從枚乘寫王府園林文宴,到唐代的李白、劉禹錫、高駢,宋代的黃庭堅、秦觀、陸遊、司馬光、王禹偁、梅堯臣、晁補之,元代的喬吉、吳師道等,都吟詠了大量揚州美食的佳作,其中王播木蘭院題詩「慚愧闍黎飯後鐘」,歐蘇平山堂行詩文酒會更為揚州百姓熟道。清代文人薈萃淮左、雅集揚州,孔尚任、曹寅、王士禛、汪中、林蘇門以及揚州八怪也都欣欣然從不吝嗇寶貴的筆墨,留下了可觀的烹飪文學及繪畫遺產。
川菜
川菜是南方菜系的代表之一,川菜是中國分布最廣的菜系,也是最能進入尋常百姓生活的菜系之一。
具體我就不多說了,因為大家都愛吃。
魯菜是仙有品嘗的!形象中山東人右手一個大饅頭左手一根大白蔥,吃的津津有味!那些燕窩席,魚翅席,翅鮑席,海參席及十全十美席,大件席等不知道這麼大家子氣!宮廷菜譜就是取材魯菜,大名鼎鼎孔府家宴叫你美豔驚訝!什麼是秀色可餐了!官宴當之無愧第一家!
粵菜是千變萬化,藝術範兒的作品!抽絲剝繭般的精緻!選料豐富,蘚而不淡,嫩而不生,油而不膩!五味雜陳而香!做到香,松,軟,肥,濃!酸甜苦辣鹹鮮!由於種類繁多,而又分早茶晚宴等,粵菜適合下酒配上白酒,洋酒,紅酒!真實美輪美奐,餐前湯餐前小吃飯後果飯後茶!都是接待親朋好友的美宴,所以粵菜是商宴!
川菜的認知是麻辣火鍋,宮保雞丁,巴山蜀水,四川小吃豐富,涼皮一絕,切二兩牛肉下酒,北鍋餈粑等親民食品比比皆是,只要你吃上一回便回味一回!不貴的川菜讓人流連忘返!好多外國人的最愛,走出國門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民菜認證!
淮揚菜詠菜點等詠字頭宴席非常美味佳餚美饌!炒出來的美食天空,扒燒整豬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文思豆腐,軟兜長魚等清香美味,白袍蝦仁等八大菜系!尤為喜歡民間燉鴨子,土菜細作的風格非常與文雅書生風氣相近!所以淮揚菜是文人菜!
淮揚菜是20世紀50年代才有的菜餚名詞,此前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中以「蘇菜」與魯、川、粵等相併列。淮揚菜的出名,是在第一任總理安排首席國宴以淮揚菜為主。他是淮安人。
據揚州人認為,淮揚菜以揚州菜為主體,但淮安人認為,淮安菜是先於揚州菜的,淮排名在揚之前。
揚州自然名氣是大於淮安的。隋唐之時,揚州成為江南的代詞,北宋依然是繁華都市,因為運往都城開封的漕糧是必走揚州的,這也帶動了揚州的經濟繁華。
但是,這種繁華到了南宋就戛然而至,面對金國的軍事侵略,淮安和揚州都成為前線,是張俊和韓世忠駐軍之所,繁華的揚州已成夢幻。成為前線戰場的淮揚也不會在餐飲菜餚上有什麼關注和精彩。
明清時期的淮揚因為漕運的興旺,再次繁榮起來。淮揚地區經濟繁榮的支撐,主要是京杭大運河和碼頭,所以商業文化成為這一時期主流,雖然清代揚州出過揚州八怪,但他們的影響力遜色於商人,揚州的商人以鹽商為多,這些鹽商大都是外地人,他們帶來了文化的融合,但畢竟是商業文化。可以看一下揚州的園林,以商人家族的園林居多,這與蘇州截然不同,蘇州的園林以退休的官僚文人為多。
據上所述,我以為蘇式菜堪稱文人菜,這也是被歷史一向認定的。淮揚菜是以商人菜為主,但受到文人的一些影響。這個回答,供各位參考。
這個說法暗指各地人文風採吧!實際參考意義不大,隱喻了一些地域特色!
山東明清時代屬北方中心區位,古時候北方人好為官,魯菜故在官場盛行!所以有了「魯菜是官菜」的說法!
粵菜不難理解,廣州碼頭歷來商業繁華,經商者匯集,故「粵菜是商菜」!
川菜重口色香,相對食材比較親民,做法比較講求效率,在民間流傳廣泛,影響範圍比較大,「川菜是民菜」實至名歸!
自古江浙出文人,淮揚菜依託江南的文化背景色彩,在整體上給人觀感上增添了一份濃重的文化氣息,實乃「淮揚菜文人菜」!
當今時代,各菜系在保留當地特色的同時,都在與時俱進,迎合更廣泛的受眾群體,改良了更適合全國推廣的口味。
各花入各眼,其實沒有最好的菜系,亦沒有最強的廚師,只有最幸福的食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的國人就非常講究烹飪了,而在當時中國飲食文化就已經表現出了南北方菜餚風味的不同,到了唐宋時期,北方飲食文化和南方飲食文化就完全不同了,都形成了各自的體系,而到了清代初期,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成為了最具有代表和影響的地方菜。而就是這四大菜系奠定了中華美食文化的根基,後期任何的菜系都是根據這四大菜系演變而來。
魯菜算是屬於「致廣大,盡精微」的菜系。我們日常的簡單燒菜絕大多數屬於魯菜技法:比如用蔥、姜、蒜之類的輔菜爆鍋,再依次加入其他配菜、主菜,這是「致廣大」;由魯菜衍生的「官府菜」「宮廷菜」,則屬於「盡精微」範疇。魯菜以外的其他菜系,大部分菜餚在技法上有借鑑魯菜的痕跡。魯菜也是國內普及最廣泛的菜系!尋常吃的家常菜,大多數是魯菜。
之所以叫魯菜叫「官菜」是由於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河北地區、中原地區,在當時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其次就是當時在魯國注重孔孟之道,而在飲食上儒家學派也在一定程度給與了指導。如《史記.貨殖列傳》講了許多魯菜的製作方法,在那時也奠定了魯菜在官家的地位。到了西周、秦漢時期,魯國國都城曲阜、和齊國都城臨淄,城市繁華,飲食行業盛極一時,培養出大量的魯菜名廚。而到了明清時期,北京城周邊都是做魯菜的,而又有地方官員推薦,也成了皇帝和大臣們的首選,而其他省的名廚雖好,但是也架不住當時路途遙遠,知道的人也不多,所以很難讓京城的官員知道,也就少了推薦。
其次就是魯菜烹飪技法,以及所包含的文化也是最深最多的,魯菜是以鹹鮮為主,這非常適合北方口味,而在明清時期國家的政治中心就在北方,首當其衝被選為御菜,所以後期也被稱為官菜,再一就是烹飪技法多樣,煎炸蒸煮樣樣精通。可以說是最全的烹飪技法。所以被選用官菜也是理所當然的,而現在的我們是不是每天吃的菜餚都有魯菜的影子。反而我們很少說我們做的是魯菜。都被其他菜系搶去註冊了。
粵菜為何又是「商菜」呢?
縱觀歷史發展,粵菜是起步發展相比其他菜系是發展最晚的了,是有廣州、東江、潮州三地的特色發展而來的,但在東南亞以及我國的香港地區粵菜非常流行,當時作為中國南大門,在當時與東南亞貿易往來非常平凡,而招待遠方來的貴賓必然少不了粵菜,而由於長期商業的往來,東南亞飲食文化的滲透再加上本地飲食文化相互結合,就形成了當地非常有特色的粵菜文化,而粵菜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豔、善於咱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注重質和味,力求在清中求鮮、淡中求美。從講究到牌面再到味道,都是宴請商界最佳菜餚,久而久之粵菜就被稱之為「商菜」。
聞名中外的川菜為何是民菜呢?
川菜為民菜,不是說它低人一等,而是川菜是非常好學的,做法比較簡單,在四川家家都有幾個能把川菜做得有聲有色的。其次就是川菜的食材,有不入流的豬下水,也有簡簡單單的酸辣土豆絲,還有高大上一般人吃不起的松茸土雞湯,它就像當時社會一樣,有普通老百姓吃的,也有當官和商人吃的,其次是川菜有麻、辣、酸、甜、苦、鹹、像極了我們人一生要經歷的。總之川菜是最貼近老百姓生活的菜餚,所以川菜為名菜。
最後淮揚菜算是人文菜,是文化屬性的表現。
在明清時期,文人墨客多出自江浙一帶,而文人墨客又多喜歡給美食配上書香色彩濃重的詩句或者是菜名,久而久之就像是一種文化輸出,大家都知道了淮揚菜多書生氣,而就稱之為文人菜,甚至可以可以說,它是儒家中庸之道的提現。而在今天淮揚菜卻是國宴菜,一是口味適中畢竟國宴是宴請各個地區的人員。二是菜品彰顯文化以及廚師烹飪技巧。
其實不管哪種菜系,都彰顯出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每道菜都有它的故事,有它所表示的文化。我們要做到不僅覺得美食好吃,更要讀懂每道美食背後的文化。這樣我們才真正吃到菜餚的味道。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如有違規聯繫速度刪除)
「魯菜是官菜,粵菜是商菜,川菜是民菜,淮揚菜是文人菜」這應該是餐飲界普遍的認知吧,比較明確的聽到這個分類方法是前年採訪中國第一位亞洲大廚屈浩先生的時候。當然,這一分類是有其時代背景的,那就是清朝初期,中國最早的四大菜系川、魯、淮、粵成型的時候。
先說魯菜,當時受到地域和當時的交通限制,更多的異地特色食材無法進京,比如鰣魚,連天潢貴胄都只能吃臭的,最後乾脆免貢。魯菜則是北菜的霸主,山東的各種食材入京便利。所以,地理位置決定了北京適合魯菜大展拳腳。那麼北京有什麼呢?有皇宮和朝廷。這就給魯菜在北京的興盛加入了文化助力。據說清朝的御廚房有300多人,一半以上來自山東。因為當時的皇室認為,山東是孔孟之鄉,民風淳樸,受儒家文化薰陶,菜式能夠體現禮法文化,更適合為宮廷服務。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大家覺得只有魯菜,才是士大夫及皇親國戚和成功人士應該享用的主流佳餚。所以才有了魯菜是官菜的認知。
粵菜是商菜,則因為其最早開埠。即便在閉關鎖國的清代,廣州也有對外貿易,商貿發達,其餐飲文化不可避免的帶有商業化的色彩。就拿現在外國人熟悉度最高的咕咾肉來說吧,就是中外商人貿易時一起用餐,外商喜歡糖醋排骨的酸甜汁跟番茄醬近似,但是苦於用刀叉給小排剔骨過於麻煩,這才由廚師為外國商人創燒的。所以,在清朝,粵菜被認知為從事貿易之人的商人菜。
淮揚菜,那時就以製作考究而聞名,這種考究的背後,則是江南的文化底蘊。比如文人為求一字之美而搜索枯腸,而淮揚菜為了追求一味之美也是無所不用其極。前兩年遇到遇到一位揚州老廚師,他跟我說年輕的時候常看到老師傅們用老雞、麻鴨和火腿,燉上幾個小時,只要一鍋湯用來煮乾絲。所以淮揚菜被認為是文人菜的代表。
至於川菜,分為上河幫、下河幫和小河幫,並非沒有高端菜,但總體而言,以家常為主,高端菜為輔,時至今日,價廉物美依然是川菜的標籤之一,再加上很多川菜比較辣,油鹽下得比較狠,比較適合囊中羞澀又對熱量和鹽分需求大的適合底層百姓食用。您讓一位達官貴族或者纖纖文士,吃辣椒吃得四脖子汗流,再好吃他也不好意思不是?所以川菜被認為是老百姓吃的民菜。
時至今日,四大菜系早就演變為八大菜系,就拿以魯菜為主流的北京菜來說,其實也在不斷地吸收其他菜系的精華。譚家菜,原本就是廣東粵菜,如今卻是不容爭議的京味美食符號。就像當年的徽班進京造就了京劇的輝煌,千滋百味匯聚京城,也成就了魯菜的演變和進化為今天的京魯菜。各個不同菜系之間的相互融合非常明顯,再用官菜、商菜、民菜、文人菜限定魯菜、粵菜、川菜和淮揚菜的適用範圍,已經不太合適了。
還是那句老話,掛一漏萬,歡迎拍磚。程勝
個人理解啊,也不一定對,僅供大家參考交流吧。
魯菜以海味見長,海產品做得好,這大家都知道吧,另外,魯菜也擅長做滷肉,尤其是豬下水,山東人喜歡用醬,醬油上色調味,這些都影響了河北、北京、天津,明清時代,北京是首都、天津是重要的軍事基地、河北是直隸省,衙門多、當官的多,而且大官多,,,他們都習慣了魯菜的風味,後來發展為京津冀菜系,其根源還是魯菜,所以有魯菜是官菜之說。
說粵菜是商菜,主要是因為我國歷史上,最早開放的地區是廣州,並輻射到了整個廣東地區,那裡經商貿易的多,商場應酬自然就是粵菜流行了。
說川菜是民菜,那是因為川菜的很多菜譜最初創始者都是下層的老百姓,比如水煮肉片、水煮肥腸、水煮魚,麻婆豆腐等等,據說就是江邊碼頭上的裝卸工、船工們發明的。現在的川菜菜譜裡面,大部分也都是家常菜,價格比較親民,所以稱其為民菜很合適。
淮揚菜的面點非常講究,種類多,做工精,形狀和樣式多姿多彩,像字畫一樣優美,另外,淮揚菜的菜名也很講究,富有詩意。這寫詩作畫,都是文化人的功夫啊,所以淮揚菜稱為文人菜。
以上拙見,僅供各位看官參考哦。
魯菜是官菜,因為魯菜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被譽為「中國第一菜」。魯菜起源於山東省濟南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的特點是味道鮮美、口感清淡、營養豐富,以鮮、嫩、香、脆為特色。魯菜在中國北方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力,是高級宴席的主流菜系之一。
粵菜是商菜,因為粵菜起源於廣東省廣州市,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也是中國餐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粵菜注重口感的濃鬱和複雜性,調味品多樣,烹飪手法多變。粵菜的代表菜品有白切雞、鹽焗雞、燒鵝等。
川菜是民菜,因為川菜起源於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也是中國火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川菜口味麻辣、鮮香、重油重鹽。川菜的代表菜品有川味火鍋、宮保雞丁、水煮魚等。
淮揚菜是文人菜,因為淮揚菜起源於江蘇省揚州市,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也是中國著名的美食之一。淮揚菜注重食材的本味和口感的平衡,講究火候和調味的搭配。淮揚菜的代表菜品有揚州炒飯、文思豆腐、大閘蟹等。
綜上所述,這些菜系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特點,各有其獨特的風味和特色。